63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选择小学是否真的很重要

我家离二中心就一条马路,离福山也不远,但是现在听很多人说二中心已经不比以前了,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去福山.

TOP

回复 49#SHINE-ON 的帖子

是的!完全正确!中国教育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我在浦东某名校校长家长见面会上听到的!校长站在讲台上骄傲自豪地告诉家长们,本校的家委会里有多少家长是某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某著名企业的老板,某知名外企的总经理,能为学校提供什么样什么样的资源!听起来就是一个校办财富排行榜!当然不否认家长能带来好的资源本来是很好的!可是在这种会上校长标榜这些,用这个来要求家长!衡量孩子!教育本身的目的不是这样的!!.

TOP

回复 52#雪球妈 的帖子

啥学校啊,金融家的后辈群体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雪球妈 于 2010-5-10 10:39 发表
是的!完全正确!中国教育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我在浦东某名校校长家长见面会上听到的!校长站在讲台上骄傲自豪地告诉家长们,本校的家委会里有多少家长是某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某著名企业的老板,某知名外企的总经 ...
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啊。.

TOP

回复 53#lyx902 的帖子

呵呵!其实这也不是个别现象了!只是我们还不够适应!这种个社会!尤其在上海这个城市!用金钱衡量一切的现象大家也不少见了!只是在基础教育里如果赤裸裸的表白!我想说是这一价值观念已经多少深入人心!最近在看老舍的书!他的小说反应大部分是民国时代的人情事故!儿时受的教育那时的人们生活得水深火热的!可怜!可是对应一下书中的人物命运!历史不是再重演吗?.

TOP

回复 52#雪球妈 的帖子

虽然那么说,但老师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没权没势的孩子们真可怜,请看班主任公开说:

      "我们是公立学校,生源差,学生来自地段生和条子生,人家民办考试进的,不能比的,班级里就那么几个同学好的,和老师互动.
  
  我们公立学校,老师就这点钱,和私立学校老师能比吗?你们要怎样的教育.我们能做到的就这样了.
  
  要得到好的教育,去民办啊?去国际学校啊?
  
  现在做班干部的,以后也是当干部的,现在不好的,以后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些班干部,几乎老师孩子全包)

一个自称是该班主任和学校的代言人说:班主任是 "一位曾经教过很多名人孩子的老教师,一个曾经有官位可作而依然放弃官位愿意冲在第一线的老教师,一个被很多人开后门都要排队进她班的老教师,一个曾接纳好多学校老师孩子的老教师,一个不会上网看帖的老教师."

[ 本帖最后由 SHINE-ON 于 2010-5-10 11:2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ilydc 于 2010-5-10 10:05 发表
我家离二中心就一条马路,离福山也不远,但是现在听很多人说二中心已经不比以前了,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去福山
我们也是这个情况,如果选择民办福山,放弃二中心,我们心理也没底,引用“妈妈的心情”的话:据学校说,民办的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都等同于公办。个人以为,因非地段的学生无法就读福山公办,现在开了民办,大家可以报名去读了,相当于花民办的钱,给你一个资格读福山公办。这个花费也太不值了。.

TOP

回复 41#东东妈妈sandy 的帖子

东东妈妈,你好!
我们家住在证大校区附近,现在在金童幼儿园东波分部上中班,不知道证大校区对地段外招生吗?我们是地段以外的。
谢谢!.

TOP

回复 1#新闻妈妈 的帖子

我们也路程远呀,收到民办的录取通知,纠结,到底读不读?路程单程开车1小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BBMM.

TOP

楼上的怎么比我家还远,本以为我够远了,还有更远大。.

TOP

引用:
原帖由 百年广和 于 2010-5-14 10:11 发表
我们也路程远呀,收到民办的录取通知,纠结,到底读不读?路程单程开车1小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BBMM
啊?单程一小时?那我建议还是放弃吧,毕竟是五年啊,要不就在附近租个房子。我们是有这个打算的,如果读了福山,就近租个房子,正好我上班也在附近,LD一部地铁也到单位。其实我们开车过去也就十五分钟。.

TOP

引用:
原帖由 雪球妈 于 2010-5-10 10:39 发表
是的!完全正确!中国教育一定出了什么问题!
我在浦东某名校校长家长见面会上听到的!校长站在讲台上骄傲自豪地告诉家长们,本校的家委会里有多少家长是某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某著名企业的老板,某知名外企的总经 ...
明珠还是上实阿?.

TOP

看到大家都在讨论择校问题,发篇文章给大家看看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高 钢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1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1年级到4年级,他换了3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
  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 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三月风》 1995.12
http://www.jinzhenbang.com/jinzhenbang/HTML/xiaoxuejiaoyu.htm.

TOP

 63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