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学习跆拳道的好处

学习跆拳道的好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跆拳道就是踢踢打打,对抗激烈,只适合青少年和成人练习。其实学习跆拳道的好处很多,尤其让儿童练习跆拳道好处更多。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1.健体:跆拳道有很强的健体作用。在跆拳道的各种动作中,踢腿、手臂的下格、中格、上格等动作,可使幼儿的肌肉和力量得到增强,肌腱、韧带、肌肉的弹性得以提高,从而增强幼儿的体力和柔韧性并对骨骼产生一定的刺激,促进健康生长。  

2.启智:跆拳道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启智力。练习过程不仅使骨骼肌肉收缩,而且使右脑能发挥空间感知、类型识别等作用,因此非常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对协调性的严格要求促进左脑的发展,从而使左右脑同时得到了锻炼。  

3.知礼: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讲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通过师生间的敬礼仪式、幼儿之间的相互礼让等,让幼儿理解了“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懂得以礼待人,尊敬师长,友爱同学。  

4.育心: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同时积极进取。         

5.明道:跆拳道最重要的就是“道”,即做人的基本道理。练习跆拳道可以让小孩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本帖最后由 宝贝计划 于 2010-6-7 11:13 编辑 ].

TOP

幼小衔接,要注重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
 
      作为家长要懂得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孩子才有可能战胜自己的弱点获得真正的提高。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孩子改善不良的学习习惯?

      首先,不管是查漏补缺,还是为了知识层次提高,家长必须明确地告知孩子目标,以避免孩子敷衍上课。

      其次,低龄孩子上课外辅导,应建立一个家校练习册,老师与家长互动。

      再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有规律的作息。督促孩子完成培训老师布置的作业,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英语学习:家长要帮助孩子创造语言环境

  家长在家里营造一些英文的氛围,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很有益处。

  首先,可以从自己家里开始,在家具上贴上英文标签,或者在钟表上贴一些有关时间观念的词汇,总之让孩子每天起床后,就能看到、用到或想到英文。

  第二,没有英语基础的孩子,刚开始学英语,除了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交流之外,还需结合生活情境不断的练习,不断的使用。家长可以在家督促、帮助孩子多张口练习。

  少儿开始学习英语时,首先训练听的能力,听得多了,孩子才能够模仿。所以应让孩子多听英文歌、英文故事等,观看英文节目、卡通,还有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注意老师发音的口形,因为这是最为直接的沟通。

■才艺培训:与孩子分享成果

    让孩子去学习才艺是很有远见的,如果家长每天都能花点时间,抽空陪孩子一起练习、倾听孩子学习的心得、分享才艺学习的成果,会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可能家长会觉得孩子太辛苦,但学艺没有每一天量的积累是不会达到质的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想练习,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的方式对待,更不能放任不管。可以慢慢诱导孩子,比如每天练10~15分钟,然后逐渐延长练习时间。只要家长用心去陪伴孩子学习,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体会到学习是他的责任,进而开始自发性的主动学习。

[ 本帖最后由 易达—宝贝计划 于 2009-9-2 11:11 编辑 ].

TOP

家长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一家长说:我儿子犯错误我说他时,他不但不接受,还总有抵触情绪,该怎么和孩子良好沟通呢?

  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都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如别的孩子,父母说他"真笨",就真可能使孩子变笨了。因为孩子通常不会因"真笨"的刺激而奋发图强,力争不"笨"。相反,他会把"真笨"二字当做标签贴在自己的身上,把自己定位于"真笨",并潜意识地做出符合"真笨"的行为。

  所以,当孩子的画画得不够好时,不要说"你画坏了",而要说"你想想,是不是还能改进些"。当孩子的功课做错了时,你最好别说"你错了",要很委婉地讲"你检查一下,有没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孩子放学很晚才回家,你最好说"这么晚回来,是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而别说"外面那么好,还回来干啥"。

  永远别伤害孩子的自尊。

  家长要用正面思考的方式对待孩子,欣赏和鼓励是孩子获得信心和取得成功的保证。即使在孩子犯错时,也应和风细雨,和颜悦色,急话缓说,循循善诱,这样才能取得好效果。.

TOP

专家解答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

记者:超常教育的概念是什么?

   李彩云:澄清超常教育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人认为超常教育就是将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教育,这是一种误解。简单的说,超常教育就是"为超常儿童(也有人称"天才儿童")提供的教育",它属于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的范畴。我们承认儿童的智能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儿童之间的差异不很明显,对其正常的学习影响不大,正常的学校课程主要是依据这部分儿童的水平和特点的设计。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有些至今还不为人知),有些儿童智能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迟缓或落后,学习一般的课程很困难;还有一些则显示出超群的优异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学习中(如数学、语言、艺术等),超速进展,水平显著超出一般儿童,这些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超常儿童"。他们在学习正常的课程内容时,会时时处于"吃不饱"或"吃不好"的状况。

   对于前者,我们通常会采用经过调整和改变的课程内容和评估体系,即实施特殊教育,否则他们将在教育中没有"立足之地";而后者--超常儿童,也同样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是加快学习的速度或加深程度,而是要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做出改变,涉及到具体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师资等等各方面,才能使之成为适合超常儿童发展特点的教育,从而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增长儿童才能的教育目标。

   可见,"超常教育"首先是适应儿童自身差异的教育,而不是"制造差异"的教育。也就是说,首先有了超常儿童的"与众不同",然后才有"超常教育";而不是由于有了"超常教育",儿童就可以"出类拔萃"。任何宣称可以将"每个儿童培养成天才"的方法,都并不能真的在每一个儿童身上成功。

   记者:对于家长而言,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接受超常教育?

   李彩云:家长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这可以咨询专业人员;其次,家长要了解你的孩子可能进入的"超常教育"的具体情况。"超常教育"的实施有多种模式和多种途径、手段。特殊班(如"少儿实验班"等)、跳级、课外学习等,都可以是实施超常教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适合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家长应全面考虑,慎重选择。

   记者:具有超常潜质的儿童是否一定得接受超常教育?

   李彩云:是,但这种超常教育应以最适合孩子和家庭的方式实施。

   记者:超常教育培养的结果是孩子十四、五岁就可以考上大学,很多人担心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处事能力却未必同步适应,此种担忧有无道理?

   李彩云:超常教育有不同的形式,提前上大学只是其中之一,并不是儿童期超常教育的唯一"出路"。对于那些提前上大学的孩子,这种担心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它提醒有关的家长和教师关注少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学校适应问题。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是方法因人而异:有些孩子适应力很强,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也比较平衡,他们无须太多的帮助,也不会出大问题。较多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外界帮助,包括中学阶段的社会性活动与交往的经验、入学后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调整、家长、学校的相关指导、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大多数学生可以最终适应,在大学发展顺利,但也有的孩子自己适应困难,也得不到适当的帮助,就会很痛苦,甚至后悔走了一条不同于他人的道路。

   记者:国外对于超常儿童如何进行教育?

   李彩云:世界范围内超常教育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大约起于一个世纪前。目前超常教育最为普及、研究和从教人员力量最大的国家当数美国,但美国的超常教育通常是融合在普通学校中,以个别教育计划的方式实施的,没有公立的特殊学校或特殊班。美国有立法规定超常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他的教育服务,所以公立学校系统十分重视天才儿童的甄别与特殊教育。

   记者:我国目前尝试的超常教育体系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该为这一体系的健康发展做出哪些努力?

   李彩云:第一,我国目前的超常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得到"法定"的地位,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没有被教育系统充分关注,这就使得那些试图为超常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努力,得不到稳定的来自政府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只能以"实验项目"的方式谋求进展,能够覆盖的儿童数是很有限的。按照智能发展水平的正态分布规律推测,天才儿童应占儿童总数的3%左右,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得到相应的特殊教育服务。

   第二,社会对超常儿童和超常教育的理解还存在偏差,需要进行这方面的"科普"。

   第三,事实上,天才儿童有各种类型,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而且,和所有的儿童一样,他们也要经过从身、心的不成熟逐渐向成熟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成长的也需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而特殊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帮助。天才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是因为他们无法在普通教育中获得合适的资源,而不是因为他们必然做出社会所需要的成绩。人的成就水平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因素是难以控制的),天才并不能一定成材,但即使是"不成材"的天才儿童,也有权利得到适合其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教育。.

TOP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1.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

  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2.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3.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4.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5.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交际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父母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

  6.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

  年龄较小的,八九岁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

  7.有意识地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缎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不用应付,没有压力,应酬的主角是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8.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有人说,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父母可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辩;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帮助其认识。平时,也要鼓励孩子参加演讲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9.对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更要将特意为其安排交往的环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参加活动,千万不能因他“不会”或“不懂”而将其弃之一边。.

TOP

如何给胆小儿“壮胆”

日前, 某网站亲子论坛上一则名为《与胆小儿斗争到底》的帖子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小严严跟妈妈去逛商场,在商场门口,有个叔叔背着一个大型充气玩偶招揽生意,严严被这个大玩偶吸引住了,她很想跟它合影,可又不敢上前去说。最终,在妈妈的多次鼓励与诱导下,小严严才鼓起勇气向那位叔叔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活中,家长也常抱怨孩子胆小,比如不敢跟陌生人打交道;怕黑,不敢独自睡觉。“孩子胆小大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广州市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指出,只要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胆小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现象分析

  怕生:不愿与别人交往

  “豪豪非常胆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真怕他去学校受欺负。”方女士担忧地说道,从半年前开始,她就发现儿子胆小怕生。有一次,几个好友相约带孩子去郊外游玩,其他几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得热火朝天,可小豪豪只是拉着妈妈的衣角看小朋友玩,自己却不肯加入。

  专家把脉:多给孩子信息量

  孩子怕生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有关,有些家长本身比较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带孩子去外面的机会也少,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自己玩,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应对。

  佟老师建议家长尽量给孩子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带孩子到朋友家拜访或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或者在小区的邻居中帮孩子找个外向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

  怕黑:不敢独自睡觉

  彤彤6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一直以来,她都是跟随奶奶一起睡的,今年春节后,奶奶回老家了,彤彤妈也想借机训练彤彤自己睡觉。“彤彤,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睡觉。”“好的,妈妈。”彤彤欢快地答应道,可一到晚上,彤彤却光着脚丫子跑到他们房间。“妈妈,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我不敢一个人睡。”彤彤睁大眼睛说道。彤彤妈心疼女儿,只好让她跟自己睡。

  专家把脉:睡前讲一些快乐的事情

  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见任何东西,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平时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或让孩子看动画片时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尽量选择哪些积极向上的。”佟老师建议,在培养孩子独自睡觉习惯时,家长要分阶段进行,睡前给孩子讲一些快乐的事情,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孩子单独睡。

  怕物:不敢接触新鲜事物

  子函是个5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眼里,他总缺少男子汉的勇敢气概。有一次,很多小朋友在玩滑梯,他却不敢上去,妈妈再三鼓励,他才慢吞吞地爬上去,谁知坐在上面却又不敢往下滑。对于那些新鲜的游玩项目,子函也总是不敢自己尝试。

  专家把脉:多参与户外活动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指责孩子,而是要多给他一些鼓励。“孩子不敢玩新鲜的游戏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尝试。”佟老师谈道,可以让孩子多参与一些户外活动,对于活动中发生的磕磕碰碰,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自信。

  应对手册

  怎样才能使孩子克服胆小,变得勇敢呢?皓艺亲子心理咨询中心的佟梅梅老师提出四点应对措施。

  不要总对孩子说“不”

  有些家长对孩子限制过多,比如当孩子拿茶杯时,他就会嚷道:“别动,小心摔碎了。”当孩子摸扫帚时他又会喊道:“小心弄脏衣服,快放下。”两三岁的孩子,对新生事物处于信任和怀疑的阶段,如果家长过多使用限制性语言,孩子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怀疑,也不敢再去尝试其他东西,胆子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尽量给孩子多些鼓励,少些限制。

  少些责骂和恐吓

  当孩子做错事时,很多家长会忍不住发火责骂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吓唬孩子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在家长看来这只是一句责骂的话语,可对孩子来说却感觉整个世界坍塌下来,因为父母是他的一切。还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给孩子灌输“安全教育”,比如“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否则坏人会将你带走的”。当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时,他便会不自觉地变得胆小。

  找出闪光点、多鼓励孩子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再胆小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行动,虽然在别人看来只是微不足道,但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抓住这些“亮点”,及时表扬鼓励。

  多请小朋友到家里做客

  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带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开拓他们的眼界。鼓励孩子与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的要求小朋友来家做客,让孩子做小主人,全方位得到锻炼。

  家长应该说的5句话

  1。相信自己,你一定行的。

  2。再试一次,就能成功。

  3。孩子,你真棒。

  4。别担心,爸爸相信你能做好。

  5。这次表现不错,下次继续努力。.

TOP

美国妈妈如何“教训”孩子

有一位“中国妈妈”到美国后,亲身接触到“美国妈妈”教训孩子的事例。这位“中国妈妈”写下了几件小事,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伊丽莎白有个天真浪漫的儿子泰勒,每天早上泰勒醒了,伊丽莎白把早餐往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而泰勒呢,也会自己爬到凳子上去,动手吃饭,吃完饭后会自己穿衣打扮。有时候泰勒会把裤子穿反了,伊丽莎白就让泰勒自己改正。
      有一次,泰勒在吃晚饭的时候发脾气,把饭到在地上。伊丽莎白没有用拳头“教训”儿子,而是跟他说,今天你什么东西也不能吃。当天伊丽莎白领着泰勒到“中国妈妈”家做客,泰勒见到“中国妈妈”后说,我饿了,想吃中国面。中国妈妈很快做好了面,泰勒欢天喜地地坐下,正准备开始吃,伊丽莎白走过来,拿走了饭碗,并对泰勒说,我不是和你说过吗?今天不可以吃饭。泰勒哭喊着说,我饿,我要吃面。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没有妈妈的批准,泰勒只能盯着饭碗,却不敢出手。临走时,“中国妈妈”将面打包让泰勒带走,泰勒很宝贝地捧着面,闻了又闻,轻声问妈妈,回到家我可以吃吗?妈妈的回答很坚定,不。泰勒只好再度退让,说那明天可以吃吗?妈妈回答说,可以。泰勒一听就笑了。

       很多父母为了让年幼的孩子吃饭想尽一切办法,哄着、喂着、惯着,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吃下饭,当孙子的劲都有。我的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泰勒,大部分时间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尤其是经过妈妈那次“禁吃”的惩罚以后,最起码泰勒再扔饭碗时要想一想,饿肚子的经历可是不好受的。
一天,泰勒在客厅打翻一盆水,还踩着玩。“中国妈妈”找出拖把准备拖地,伊丽莎白从她手里抢过拖把交给泰勒,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自己洗干净。泰勒不干,伊丽莎白就把他关了禁闭,而泰勒则是以超分贝的大哭来表示抗议。
       过了一会,泰勒从房间走出来,脸上挂着两行眼泪,他拿起比他高一倍的拖把,一下一下地拖地。拖完地,脱下裤子,拎在手里,光着小屁股走近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孩子都会淘气,打翻一盆水可谓是最普通不过的淘气表现。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形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为他换衣服、洗净身体,然后大人把地上的水清理干净。伊丽莎白的做法没什么新奇,只不过是让孩子了解作一件事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是要自己承担的。但在不少家庭,如果妈妈要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大人间恐怕就会先上演一场“世界大战”,爷爷护、奶奶拦,夫妻吵架,全家上下鸡飞狗跳。

       伊丽莎白带泰勒到公园玩,泰勒和两个小女孩在吊床上玩耍的不亦乐乎。突然,泰勒走下吊床,把吊床翻了个底朝天,两个小女孩摔倒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只见伊丽莎白一声不吭地走向泰勒,把他抱上吊床,然后一下子把吊床翻了过去,泰勒摔倒草地上,摸着屁股大哭。伊丽莎白问泰勒,痛吗?下次还做吗?泰勒一边哭一边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
       孩子有时会无意识学坏,父母应该怎么办。在涉及到社会公德的行为上,伊丽莎巴没有采用父母最常见的教训方式,把孩子拉过来打一顿以示警戒,她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有时孩子的行为会有把自己的快乐加在别的孩童痛苦之上的情形,如果他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痛苦,相信孩子的心灵之中会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父母对子女权威式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有一个两极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娇生惯养式,父母对孩子极度溺爱,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二是粗暴式,孩子不听话,父母不是打就是骂。这两种方式皆为权威式教育的变种,父母在女子面前都体现着某种权威,或是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或是体现老子拳头比你大。

       权威式教育,人们可能会理解为是严格管教,其实严格管教只是权威式教育的一个方面。而把粗暴式教育作为权威性教育的内涵则更是大错特错。为什么在权威式育儿方法中,有的母亲成功,有的育儿成绩则令母亲失望.原因何在?
在子女教育上获得成功的父母,他们的权威性教育大多表现为对子女管教严厉但富有爱心并能够做到宽容、为子女制定出有导向的规则同时给与子女子女的自治权。在这种教育方式中,青少年更易于参与社会活动、富有合作精神、在道德上也会关注到他人的利益。而采用粗暴式教育的父母,一旦孩子做错了事往往会对子女在肉体上采取惩罚的方式、言语上漫骂或凶狠、缺少合理的引导性规则。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青少年易出现过激的行为以及难以教育的现象。
       父母对子女权威式教育能够成功的关键是父母与子女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在这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将子女的成功、追求与社会对青少年的期盼有机的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父母会把子女当成自己家庭的“私有财产”,而忽略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因素。
        因此,父母持续性和有区别地使用给予子女自治权、支持但又严格管教子女的方式,是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的。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要设定高标准,同时让孩子展现出自我管理、克制和成熟的风貌。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成功的孩子们大都具有相类似的心理素质,那就是对生活满意度高,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研究显示,母亲严格但有爱心地管教儿童时,孩子的情绪、社交表现较好,日后学习也更好。这种管教方式就是妈妈要求较严格,但在爱心环境下管教,给孩子解释行为规矩的原因、在适合孩子发育的情况下允许他们一定限度的自治。相形之下,“粗暴型权威式”教育就是只强调规矩,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因,并在表达时确少爱心与耐心。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那些采用解释和爱心表达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会很优秀。如果孩子没有遵守规矩,妈妈可以惩罚,但惩罚时如果解释,这些规矩对你很重要,妈妈很爱你,但你必须遵守。孩子虽然当时会不满,但事后会没有怨恨地记住这些规矩。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孩子的情绪和社交表现对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在子女教育上,妈妈如果没掌握好尺寸,过分注重严厉或过分放纵孩子,都无法做到最佳的育儿结果。.

TOP

如何让一年级新生养成自己记作业的好习惯

一年级新生的家庭作业量与学前班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语数外基本上天天有作业,而且同一门课程同一日布置的作业还有可能是多样化的,比如描红、阅读课文和看图说话同时布置。每天学校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的作业短信,都有三至六条。为此,小格每天都要在放学后与格妈电话沟通,确定当天要写的作业。经过开学第一周的实践,格妈发现,小格基本上是记不全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为此,格妈特地请教了一位当小学老师的朋友,对于培养一年级新生自己记作业的习惯这位老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登记作业的小本子。现在文具店里有一种专门记作业的小本出售,上面有日期及语数外的项目,孩子只要按提示登记就不会遗忘。

第二、要求孩子每天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记录在小本上,无论会不会写字,都要求孩子用自己的办法记录下来。

第三、家长每天一定要核对孩子的记录和老师通过校讯通发送的短信,如有遗漏的,必须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布置将遗漏部分补登记在小本上。这一步是很关键的,目的是要让孩子通过核对,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遗漏,并及时改正。如果孩子记录正确,也需要加以表扬以再接再励。

第四、一定让孩子认识到,完成家庭作业是自己的事情,独立地记录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顺利完成家庭作业的第一步。



    听这位老师说,很多孩子一年级时没能养成独立记作业的习惯,到了四五年级还要信赖父母。遇上父母出差不能及时传达短信上的作业,或是怕父母责怪没有记好作业,有的孩子就会不询问父母而直接打电话问同学,也有的索性跟同学约好第二天一大早去学校直接抄。所以老师建议,这个好习惯一定要在一年级养成。



    格妈觉得这位老师的建议非常有帮助,今天就准备去给小格买一个小本来专门登记作业,希望小格在这方面能够早日独立!.

TOP

心理专家:六招让孩子吐露心里话

一、慎用批评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不是办法。

  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她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她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她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创造机会 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一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

  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

  三、控制反应 比如,尽管当儿子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他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

  否则,会造成以后他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四、选择时间 吃完晚饭的7点钟正是孩子想告诉你很多事的时候,你也许有一大堆的碗要刷,但你最好留在餐桌前,耐心地倾听。大人们总计划着下一步,而孩子们只注重现在,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

  五、替他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

  六、及时弥补 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犯错误的时候,既是弥补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认错误。.

TOP

孩子入小学前如何做好生活教养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就是一步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在幼儿期他们十分依赖父母,自立的步子比较缓慢。到了入小学前后,自立的步子就得加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需要父母助他们一把力,利用孩子入小学前的一年这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教养和自立教育。如果您认为:

  ★入学前的准备只是早一点学习拼音、多认几个字、多做会几道数学题;

  ★孩子最好不做或者少做家务,以免影响学习;

  ★用功就是坐在书桌前读书做功课;

  ★生活教养和孩子的学习能力无关。

  那么,请您抽空读一读下面的文字——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正常的,也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用包办代替来表现自己的疼爱。各种专业的社会调查,再有我们平时对周围邻居朋友的观察都发现: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里都不做家务,甚至连自己的个人杂务也由父母包办。

  做家务只是家庭中的每一分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倒一次垃圾,收拾一下饭桌,洗几只碗,并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时间,也谈不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不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包括为自己承担一点家务呢?

  孩子的回答是:爸爸妈妈只要我好好读书就是了。

  一、学习潜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升学的竞争、就业的竞争,无处不在的竞争,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对孩子的学业怀有深深的紧张和焦虑。“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把知识学习当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他快乐或者忧愁的主要根源。可是,这样就是健康的人生吗?这样就能获得好成绩吗?事实上,一个对周围的人事缺乏关心和沟通的孩子,一个因此而缺乏责任感的孩子,他一定难以发现,人的生命中蕴含着丰富多采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空间,他也无法享受到责任感给自己带来的尊严和自信,更难体会到关心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充实。他甚至会因此缺少学习的动力、兴趣和勇气,从早到晚趴在书桌上,成绩就是上不去。

  一个孩子能否学习得好,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即学习潜能。

  二、学习潜能的培养就从孩子学做家务和学会生活自理开始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李季湄女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之一,曾经参加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教育部的合作课题《幼小衔接》的研究,前后长达5年,对2000多个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进行了严格的测试。科研证明: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表现出来的任务意识以及主动性和独立性,对他今后的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影响是突出、明显的。

  李季湄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不无遗憾地说,我们的父母在孩子入学前很重视写字技能和计算技能的训练,总是让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习题,多写几个字,而不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这样的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一个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表现出主动性和独立性,遇事有积极想办法的能力,那么他的这些个性和智力品质,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表现出来,化为一种学习的能力。

  日本儿童教育学家岸本裕史认为,一个能主动而妥善地处理好自己身边的事务,能与周围亲人和朋友愉快相处的孩子,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也一定具备了比较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一种“潜在学力”,它是促进孩子学习进步的原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不重视培养孩子的“潜在学力”,那么他的“显在学力”也难以发展。而对一个一年级小学生的“潜在学力”,即学习潜能的培养就是从他的生活教养——学做日常的家务和生活自理开始的。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学前的“清晨大战”几乎家家发生,为了赶时间,父母催得浑身冒火,“快起床、快穿衣、快吃饭”,孩子被逼得心慌意乱、情绪低落,这还不算,他们还丧失了所有的主动性。反过来,教会孩子自己使用闹钟主动起床(当然也学会了辨别长短针,学会了认识时间),在前一天自己拨好闹钟,孩子就拥有了精神和行为上的主动性。睡眠不足,他会体会到早上爬不起来的难过滋味,起得太晚,赶不上时间,他会体会到迟到的尴尬,自然而然就会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成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孩子。更为重要的是这孩子开始拥有了可贵的主动性。

  对孩子来说,能独立处理某件事情,会让他们觉得十分高兴和满足。经常亲身体验这种感觉,则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2。被动的生活会让孩子产生“我一个人不行”的想法,不仅有碍孩子的自立,还会影响他的学习。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多数父母的心态。可是,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已经输了。别人自己会系鞋带,他不会;别人会动作麻利地穿衣叠被,他却要老师的帮忙;更糟的是,他连学习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小朋友们兴奋地学拍皮球,他却不知所措地哭了起来,直到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才停止哭。这是个从早到晚都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孩子,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自己应该做什么。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克服依赖性,培养自立、好学精神的第一步。

  3。终日无所事事的孩子容易变得头脑呆板,缺乏表现力。

  无所事事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平淡乏味的日子,会使人无精打采,孩子也一样。对正处在心理和智力发育时期的孩子来说,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日后就可能变得经常发呆,缺少喜怒哀乐,既不容易受到感动,也缺乏表现能力。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受影响。比如,小学生写作文,除了文字能力,关键还要有把生活中的各种体验与感觉表达出来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是靠生活的丰富体验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家里经常和大人聊天、沟通,自动处理自己的事和帮助做家务,每天过着丰富多变、活力充沛、感觉良好的生活,大脑的功能自然会得到开发和提高。“潜在学力”能帮助孩子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有充分的自制能力和主动性,能较为自如地对付各种困难。缺乏“潜在学力”的死读书,不但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最终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好成绩。

  4。做家务能提高孩子学习能力。

  孩子开始学习后,首先碰到的难题是什么?那就是用橡皮擦掉写错的字。不把纸擦破而能把字擦掉,对6~7的孩子实在是一项挑战。但是,如果在家里经常干家务的孩子,手会变得相当灵巧,橡皮的使用就不会成问题。

  即使孩子做家务不够能干、灵巧,只要养成遇事全力以赴的习惯,也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今后能够锲而不舍地克服各种困难。做一件家务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分配给孩子属于他“自己的工作”,一定要督促他切实完成,这是培养孩子进取心的好办法。一个孩子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就会获得毅力,在学习上也能努力不懈。分担家务,拥有“自己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完成,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能培养他的耐心和毅力,使他在学习上也努力不懈。做家务经常需要计划,分段实施,这可以培养孩子的计划能力。一个孩子若有做事按顺序的观念,懂得计划,今后的学习效率自然能提高。

  让孩子学做家务,学着从自己身边开始自立,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爱心,懂得关心他人,这才是父母为孩子长大后获得幸福人生而留下的最大本钱。被填满了课堂知识的大脑,自私自利、缺少情趣的乏味生活,这不会是父母为孩子设计的“光明前程”吧?

  三、入学前的一年是培养孩子从身边开始自立的好时机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就是一步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在幼儿期他们十分依赖父母,自立的步子比较缓慢。到了入小学前后,自立的步子就得加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需要父母助他们一把力,利用孩子入小学前的一年这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生活教养和自立教育。

  1。所谓自立,目标有三个:

  (1)身边的自立,也就是能妥善料理自己身边的事务。例如,对6~7岁的孩子来说,自己起床,自动叠被子,不需要父母的吩咐,然后洗脸、刷牙、吃早饭等等,这样的孩子就已做到了身边的自立。

  (2)精神的自立,虽主要表现在青春期,但在6~7岁这个阶段,则表现为努力做到遇事不依赖、不纠缠父母,不乱发脾气,开始摸索自己的生活方式。

  (3)经济的自立,指日常生活的花费不再依赖父母。这要到18岁成年算起,那才真正称之为成人。

  要成为精神和经济都能独立的人,首先要从“身边的自立”开始,这正是6~7岁孩子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内容,也是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家务或者自己的事情,会让他们感到满足,有助于建立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2。花一年的时间训练孩子学会这些“身边的自立”

  ★设定闹钟;

  ★听到闹钟铃自己起床;

  ★自己穿好隔天晚上准备好的衣服,但父母可帮助检查鞋带是否系紧、衣服裤子是否穿反;

  ★知道起床后立即洗脸刷牙,并且照镜子检查洗刷得是否干净;

  ★养成早餐后上厕所的习惯;

  ★检查书包和其他应该携带的物品(父母若要确认,最好别让孩子知道,以免影响他的主动性);

  ★出门前和家人道别,回家后和家人打招呼;

  ★鞋子、书包和其他物品会放在固定的位置;

  ★知道家门钥匙的重要性,会小心保管,产生责任感;

  ★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干净自己的手,包括指甲;

  ★知道脏衣服脱下后应该放在固定的地方;

  ★吃饭姿势端正,会自如运用筷子,不挑食;

  ★会说“我吃完了,请慢用”。

  四、家务能力表

  日本儿童教育家岸本裕史曾为6~7岁的日本孩子制定了这样一张《家务能力表》,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做到呢?也许爸爸妈妈们该花一些时间(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训练培养孩子的家务能力。

  1。家务能力初级标准:

  ★大人晒收衣服时帮忙拿衣服,能叠简单的衣物;

  ★饭前摆碗筷;

  ★擦拭桌椅;

  ★整理门口的鞋子;

  ★能礼貌地接听电话,并通知大人;

  ★取信报。

  2。家务能力中级标准:

  ★在家附近购买不需找零的单件物品;

  ★倒垃圾;

  ★端盛有食物的碗盆;

  ★饭后收拾碗筷;

  ★扫地;

  ★自己洗手帕。

  3。家务能力高级标准:

  ★能在附近的超市购买一两件物品;

  ★盛饭;

  ★帮家人擦皮鞋;

  ★会叠好洗晒后的衣物,并放在固定的地方;

  ★有电话和访客时,能应对自如,并且会转达留言;

  五、给父母的建议

  ★给孩子专用的物品和工具,标上名字或记号,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和工作积极性;

  ★多多鼓励,不要责骂和埋怨;

  ★不能让孩子半途而废,除了生病,没有其他理由不完成他应该做的家务。必要时只能狠狠心,否则很难长久持续;

  ★教孩子购物,得先有意识地让他们熟悉商店和物品位置。注意选择不用过马路的商店;

  ★父母自己首先要把家务事做好,给孩子留下“干净、整齐”的印象;

  ★有些家务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边做边聊,孩子既能学习模仿,又可觉得亲切愉快。

  六、测试一下孩子的“生活技能”

  ★纸张的折叠——能否将一张纸的四角对齐、整齐地折叠?

  ★打结——能否正确地系鞋带?

  ★使用剪刀——能否沿着线整齐地剪裁?

  ★写字——能否正确地握笔?写字的速度是否太慢?

  ★拧干小毛巾——能否以正确的姿势拧干小毛巾和较薄的抹布?

  ★使用筷子——能否正确地握筷,并且能夹起较小的食物?.

TOP

有效学习三十六计之英语歌 要常听

有效学习三十六计之英语歌 要常听
学习源自一种兴趣和爱好的时候,那么便会生出无穷的趣味来,而且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不在话下。今天就来说说能让英语学习变得有趣和有效率的一种方法那就是要多听英文歌曲,也即是有效学习三十六计之第十二计--英语歌要常听。

  选择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经常来听听,对于学习有如下的作用:

  1、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下载一些英文歌曲,尤其是电影的主题曲。背背英文歌曲的单词,学好歌曲怎么唱的过程中,增加了学习英语的机会,而且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语的成绩。

  2、英文听力水平的提高。

  英语听力,可能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原因何在还是我们接触的太少,如果你身处一个英语的国度里面,那么口语和听力提高是非常神速的。那么没有这样的学习环境该怎么办呢,我们自己来创造。常听英文歌曲相信是个不错的选择。

  多听多读多练习,听听"正宗的英语"发音,借机纠正自己的发音,跟着多练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

  3、英语语感的增强。

  英语语感的提高和多多阅读是分不开的,而经常听英文歌曲,看英文歌曲对于语感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背诵英文歌曲歌词不仅能学到很多规范的英语知识还可以学到一些俚语之类的英语知识,何乐不为。

  4、发音水平的掌握。

  听英文歌曲,对于发音的帮助时不言而喻的,在听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跟唱,学习地道的英语发音,当然英语歌曲毕竟是歌曲,会有一些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的地方,大家要多注意,有过考证之后再学习会效果更佳。.

TOP

隔代家庭教育的弊端

(1)思想观念陈旧。

隔代家庭中祖辈家长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核心家庭父辈家长的受教育年限,且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在“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个问题上,有83%的沮辈家长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他们命中的安排,显然,祖辈家长容易静止地、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核心家庭中的父辈家长同意此观点的只有21%,差异非常明显。

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祖辈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低,知识面窄,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在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之中,他们的观念无意中会传播给孩子,还有一些祖辈家长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2)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大多数是退(离)休人员,且年事已高。他们有自己的消遣方式,或做家务或看书读报,或从事第二职业,或娱乐等。祖辈家长休闲时与孩子在一起玩耍活动的时间少,对孩子的了解不及父辈。不了解孩子年龄、生理特点,不鼓励孩子在户外尽情奔、跑、跳跃、尽情玩耍。调查中发现,祖辈家长中有62.5%在空闲时间里只顾自己消遣,而把孩子交给保姆管,与孩子一块玩耍活动的祖辈家长只有27%,而父辈占55%。在“孩子的缺点,错误是您自己发现的吗”问题上,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家长有33%,父辈只有3%。显然,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观察不及父辈细心、深入,对幼儿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在“您是否鼓励孩子在户外奔、跑、跳跃,尽情玩耍”的问题上,隔代家庭祖辈与核心家庭父辈差异较大 。不鼓励孩子的祖辈有39.4%,父辈只有3%,经常鼓励孩子家庭的祖辈只有12%,而父辈却有55%。隔代家庭祖辈家长不是怕孩子摔了,碰了,就是怕孩子在玩中出问题,思想上比较保守。认为只要孩子不磕不碰就好,不了解孩子的爱玩、爱动的天性,不了解孩子年龄、生理的特点,阻碍了孩子的正常运动、发展。

(3)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

多数祖辈家长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一切依着孩子。“凡是孩子要的,哪怕是孩子的要求极其不合常理,我都会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祖辈家长同意此观点的比率高达73%,而父辈家长仅仅为26%;

(2)一切包办代替。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即使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要孩子动手,哪怕是劳动强度很低的家务活。相比之下,核心家庭中的父辈没有祖辈溺爱严重。在学习方面,如果核子不肯学,祖辈家长近八成认为孩子还小,不肯学习就算了,以下次再要求等搪塞,父辈家长对此的态度截然不同。

银行职员汪文韵(化名)抱怨说:“我的女儿从小就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到目前为止,女儿仍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后’般的生活。”“女儿快7岁了,连系鞋带这类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外公外婆事事处处顺着她,使她任性霸道,与其他小朋友很难融洽相处。”

女儿4岁的鲍妈妈说:“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让她自己吃饭,但自从去年婆婆帮我带女儿之后,她吃饭要人喂、见到好玩的就要买,而且还懂得了看人脸色,只要婆婆在,她就会提要求、撒娇。我批评她,婆婆就护着,说‘孩子小嘛,干嘛发脾气’。去年回老家过年,女儿趁机要我喂饭,我让她自己吃,婆婆却说‘你不喂,我喂’。” 鲍妈妈的侄子、侄女都是由她公婆带的,非常娇气调皮。侄子3岁时,有一次婆婆追着给他喂饭,他就爬到桌子上乱蹦乱跳,结果一不小心从4楼窗口掉下去,大腿骨折了。而那次之后,婆婆反而更宠他了,喂饭一直到他上小学三年级。

(4)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影响。

从诸多儿童心理咨询个案中发现,隔代抚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①心理老年化。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更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理老年化。

②社交恐惧症。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又顾忌孩子户外活动的安全问题,而易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囿于狭小的家庭空间,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热情、宽容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心胸狭窄,不善与人交际,甚或产生社交恐惧症。

③性格怪异化。人老后,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与言行。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怪异的心理和行为、人格的偏离、暴力倾向加剧等等。

④心理脆弱化。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独立思考与活动的机会。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而父母抚养往往可以克服这些不足。

调查表明,隔代家庭的孩子与父辈照管的孩子相比,主动性较差。隔代家庭中的孩子主动找到别的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父辈照管的孩子为24%,遇到问题就要他人帮助的有52%是祖辈照管的孩子;祖辈照管的孩子兴趣持久性短暂,一下就过的有33%,而父辈照管的孩子只有3%等等。

(5)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感情隔阂。

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致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他们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对于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尽管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庭付出了很多艰辛。但他们长期在外,根本无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想法和需求,而往往简单地以充足的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愧疚。然而,金钱弥补不了感情的缝隙,亲子关系逐渐淡化。

有个4岁的男孩,已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了两年,这期间妈妈回来一次,在家呆了一个月。他妈妈回来时给他买了很多衣服、玩具,还有许许多多的零食,可无论妈妈怎样哄他,爷爷奶奶怎么教他,他就是不靠近妈妈,不和她讲话,也不叫她。经过一个月的相处,他妈妈走的那天才勉强叫了一声“妈妈”。他妈妈走后他没有丝毫的想念,而且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叫“妈妈”时,孩子说:“她又不管我,我为什么要叫她啊?”。

有些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使得亲情变得疏远,当孩子不能完全顺遂父母的意愿时,由于缺少朝夕相处的那种亲情为之缓冲,由于亲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没有得到较好充分的磨合,再加上外界的压力如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等,这些亲生父母就可能象“继父、后母”那样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耐心,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近乎苛刻,对孩子的处罚演变成了施虐或折磨,甚至将孩子逼上死路的并不鲜见。这种折磨同那种亲子共同成长中的责打孩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打一个极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由自己从小养大的宠物如猫、狗等,主人偶尔也会在生气时踢上几脚;可面对跑进自己家园里吠叫的猫、狗,即使是极爱宠物的人也可能给它一顿棒打,尽管这猫这狗也是别人家的宠物!

(6)增加祖辈负担和压力。

从生命周期和学习能力来讲,祖辈与孙辈是朝阳与夕阳的关系。祖辈如挂在西边的夕阳,虽有光亮,但不免有落下去的危险;孙辈就如初升的太阳,越升越高。祖辈抚养孙辈时,刚开始孩子的需求不多时,或许还可以满足他的需求,但随着孙辈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探索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强,他的需求越来越多,心理变化会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的祖辈来说是强人所难或难以为继的。同时,这也给祖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将孙辈照顾的很好,能使其健健康康的成长,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如果在其监管的过程中,孙辈出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难以向子女交代的。而且,这又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TOP

这是一篇家长知道越早,孩子受益越好的文章

1、铅笔盒:选简单实用型的,防止孩子上课和作业时分心。

2、铅笔:每天至少准备好5支,2H,质量较好的可选中华牌,有一种德国合资产的最好,稍贵一点儿。六角型为好,不要用圆型的,原因在于:在脱离握笔器后,六个棱面可让他更容易地找到握笔器的感觉。

3、橡皮:选简单实用型的。

4、书包:结实耐用,重量轻为佳。

5、握笔器:一定要购买! 千万记住, 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握笔姿势, 错误的握笔姿势是形成近视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多买几个,备用。

握笔器在一般的超市或文具店里都有售,有两种,一种放在下面的,一种放在上面的,5元钱以内。使用要点是:要注意让孩子按图片上的正确姿势,不然我行我素,还是没用的。

几个关键点是:首先将笔杆放在食指和手掌连接点处,落在虎口处是完全错误的。 最好要放在这个点和食指第二关节点的中间处。第二,大拇指和食指千万不要相碰、相交或相盖,让大拇指放在比食指略后些的位置。总之,请参考握笔器图片上的样子,教孩子进行握笔。通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脱离握笔器进行书写。

为了说明握笔姿势的重要性,特选一段文章供大家参考:

握笔姿势成近视主因

  看书写字一直都注意保持标准姿势,可是近视度数还是不断攀升,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看近视的青少年都有这样的疑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褚仁远教授、博导表示,该实验室日前对近视眼青少年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近视眼的最大成因并不在于传统所认为的眼睛离书本太近,而是错误的握笔姿势。
  褚仁远告诉记者,不仅近视的发病与采用不同的握笔姿势有关,屈光度的加深与错误的握笔姿势也相关。传统观点认为,正确的握笔姿势的要点在于眼睛距离书本1市尺,胸口距离桌沿1拳宽,握笔处距离笔尖2cm,但这种标准姿势的推广并未能真正遏止近视发病的不断增长。他们调查了300名正视学生和300名近视学生的握笔姿势,发现正视儿童较多采取拇指与食指不相碰的姿势,而近视学生喜欢拇指与食指对捏或交叉,度数越深,采取错误姿势的比率越高。
  原因是当儿童保持标准坐姿时,如果握笔的拇指与食指对捏或交叉,手指就会遮挡视线,使他看不清笔尖,被迫低头或头部向左歪,从而拉近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近视的发病,加快近视的发展。相反,如果采取拇指与食指不相碰的姿势,不仅书写时用力更科学,也不会遮挡住正常视物的目光,从而保证孩子用眼的科学。
  褚仁远表示,根据统计,近视学生中95%左右的学生都存在对捏或交叉握笔现象,但教育界普遍关注坐姿对儿童视力的影响,握笔姿势的正确与否却长期遭到忽视。他呼吁,从幼儿园教育开始,老师就要不断纠正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从源头上控制本市近视少年的增长。

6、坐姿提醒器: 形状如小海豚型,挂在耳朵上,内部有个精密水平仪,一旦孩子不自觉地低头,马上发出很轻的音乐声,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几个月后即可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不买后悔。

在网上也有售,大家可以参考购买,不过这个东西有点儿象三无产品,10元以内,质量还可以。估计如果是正规产品至少要二、三十元以上。

现在说它的效果,可以说非常好,咱家小姑娘后来都形成非常强烈的条件反射,她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一低头,耳边就响起音乐声,当然实际上坐姿器此时并没有挂在她的耳朵上。她现在可是坐得笔直的。

坐姿器的精度只针对上下水平,只要你低头,它就唱,所以不足就是:它对左右无能为力,即孩子歪头的情况,它没反应。

这个东西是一位下岗的孩子妈妈发明的,这种东西为什么总是非专业的人发明呢? 象有一种坐姿“神笔”,也是一位爸爸发明的。

7、饭盒:不要购买金属材质的,因为冬天的时候热量散得快。

8、跳绳:可以准备一付,冬天时是主要的锻炼工具。

9、水彩:两套,一套是水笔,一套是油画棒,12色即可。

10、削笔器:买一个质量好的削笔器,不用买那种小刨刀,孩子在头天晚上自己用削笔器将笔削好,养成好的习惯。

11、水壶: 夏天和秋天问题不大,可任意选购,冬天时如果学校有热水供应,问题也不大,如无,或取用不便,则需要准备用保温杯,要求质量好,不能从边缘处渗漏。

12、护眼灯:台灯是必买的东西,建议购买无频闪(大概是这个词)的护眼灯,名牌产品有 孩视宝,价格不菲,至少在150元以上,但是,物有所值。
.
13、小钟:放一台孩子自选的小钟在床头、桌边,用处我就不说了。

14、小剪刀:孩子在美术课上会用到,选用轻巧型,适合孩子的手型,以便于使用。

[ 本帖最后由 宝贝计划 于 2010-2-5 17:36 编辑 ].

TOP

一年级新生过拼音关的攻略及其它

家长:最近很困惑,儿子今年8月30号刚六岁,9月开学上一年级。上了一个星期问题很多,通过老师了解的情况。担心的事情在儿子身上都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行,爱走神,爱做小动作。别的小朋友给他说话一句也不拉下。一开始我感觉太小,现在后悔该让他再上一年大班。拼音感觉很吃力。老师的进度也不慢,上学前从没有让他接触过拼音之类的。我现在怎么办,该从哪方面入手,我感觉上课认真听讲是最主要的。他从小对识字也不是很敏感。晚上回到家光教他得两个多小时,感觉孩子很累。
--------------------------------------------------------------------------------

孩子幼小衔接的确是一个不太容易过的坎儿,对大人也一样。我自己的体会是,首先我们大人自己需拿稳了。

全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古德曼先生曾如此惊叹:孩子们一旦上学之后,便从语言天才变成了迟钝而艰难的学生了。其原因是传统的学校教学常常会将活生生的语言抽离出来,变成分割的片断,让学生靠枯燥的记忆来学习。比方说回我们身边,拼音对于汉语的运用有多重要?——只要看看我们大人自己就知道了:显然有一定帮助,但并不太重要,至少不是必要的关键部分。可是孩子们一旦进入学校学习语言,就必须如此艰难地开始,而凡是跟不上的便是“笨蛋”,如果以此为标准,如今在大街上走的成年人们大部分都可被称为“笨蛋”了(不信让他们跟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去比试一下拼音,呵呵)。


但说实在的,拼音对于眼下一年级的孩子又很重要。重要在哪里?(这就是我说需要“拿稳”的关键所在)——其重要性仅在于对拼音的学习会影响孩子的信心和情绪——所以,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非常愉快也比较快捷地帮助孩子学会拼音;一种是无论孩子是否能那么快学会拼音,我们也可以仍然帮助他树立信心,且保持快乐的情绪,因为这才是孩子生活幸福并保证持续高效学习的基础。拼音本身并不重要。所以,如果你确实感觉难以愉快且快捷地教会孩子学拼音,那就干脆专注于第二种选择吧。否则,状况只会越来越糟。


记得曾遇到台湾的一位小学老师(也正在念读儿童文学博士),她说她带一年级新生,第一个月基本上都不上所谓的正课,主要就是给她的学生读图画书,并配合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我当时很惊讶,问那最后怎么完成教学任务呢?她说,其实呢,当她给孩子们读了一段时间特别好玩的书后,孩子们都会特别特别喜欢她的,也都愿意倾听老师的话,非常积极地配合。所以后来再开始正式教学时,就教什么有什么了。

如果老师们都愿意这样与新生们开始学习之旅,那些孩子既愿意倾听,也会很愉快,自然呢,也通常会相当的自信了。不是吗?——可是,我相信,眼下指望老师们这么做很困难,大多数老师更期望孩子们自己都是好好的,最好都在幼儿园就把什么拼音和基础的识字都完成了(这样教学任务也好办了),所以学得快的孩子,老师就拼命表扬,表扬到没准自信心过于膨胀了;而学得慢的孩子,则不断向孩子和家长施加压力,直到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不断下滑,下滑到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笨而不是老师不行”这样的程度,也算有了交待。——当然,即使是这样的老师,自己也可能感觉是好心的,因为她们也实际上常常要顶着非常不公平的压力。

那怎么办呢?还有一句话我常常引用:一位好父亲顶一百个好校长。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自己拿得稳的话,那就按着正常的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去帮助孩子,摆正学校和家的关系。学校可以对孩子带来不小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家庭。一个孩子自信或不自信,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孩子是否愿意倾听,当别人对他说话(也包括上课吧)时注意力是否集中,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比如,要看在家庭中,孩子听到的鼓励、赞扬、恰当的评价、积极的肯定更多,还是听到的批评、催促、消极的否定更多。还有,为孩子大声读书,特别是读孩子特别喜欢的,让孩子常常能处于快乐情绪的书,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帮助很大。说具体一些,比方说,当我们已经能安排两个小时出来帮助辅导孩子学拼音,那么就不妨把这两个小时拆开来,专注于学拼音的时间缩减到半个小时,另外用半个小时和孩子分享让人开心的书,用半个小时去进行游戏或运动,用半个小时去户外散步谈心。你或许会发现,这半个小时学拼音的效果一点也不亚于两个小时,说不定还会更大。

记得我女儿刚上学的时候,第一个星期的情绪也很不好,她还告诉我,上学第一天她还偷偷地在教室哭了一场。后来有一天也很不开心,也不愿意跟我说具体为什么。我突然想起当时正在帮朋友审读的一本图画书,非常开心的一本书。于是我对她说,你是不是觉得今天很倒霉?她点点头。我说,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里面的那一位肯定比你更倒霉,你信不信?她当然很好奇,于是我就给她读那本书,书里的故事讲的是春光明媚的一天,鼹鼠正打算出洞来透口气,结果一坨嗯嗯正好落在他头上,可怜他还是个近视眼,竟然也没瞧见那是谁!于是故事开始了……有那么几天,我们天天都读那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每天都哈哈大笑,并且庆幸自己终究没有那么的倒霉。至于女儿那一段时间,到底为什么那么的不开心?我也懒得再去问了。

我把家看作孩子的堡垒,在这个堡垒里,她能充分享受到爱,百分之百的安全,百分之百的信任。至于在堡垒之外,她是否“优秀”,那是她自己的事情,我相信她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无论她是否“优秀”,只要回到这个堡垒来,她依然会享受到爱、百分之百的安全、百分之百的信任。我要对此堡垒的坚固性负责。家,不作学校。

--------------------------------------------------------------------------------

补充一点尾巴:对于快要进入幼小衔接状态的孩子,如果准备进入通常的学校体系开始学习的,我觉得家长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先帮助孩子熟悉一下拼音,在丰富而且愉快的亲子阅读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识字的活动也不错。这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孩子在刚上学时遭遇这类信心上的不必要的打击,因为眼下多数学校的老师都假设孩子在上学之前已经开始拼音和识字的学习,于是在最初的教学进度上设计得较快。不过如果孩子和家长的心理素质足够好的话,倒也无所谓,本来这也不过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TOP

有一种“陪读”值得提倡

有一种“陪读”值得提倡
作者:钟景凯  来源:家庭教育时报  
  “陪读”现象,史上早已有之,梁祝的故事足以证之。不知从何时开始,陪读现象又盛行起来,且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发展到了父母不陪子女读书似乎就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子女没人陪读似乎就显得十分可怜的地步。

  其实,人之成才并非陪读造就,而是勤奋、自励、自强的结果。

  然而,我曾接触过不少“陪读”的家长,他们表示:“目前社会竞争激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除了‘陪读’还能干什么呢?”于是,无奈的家长只能“舍命”陪孩子共渡难关……渐渐地,“陪读”就形成了家庭教育一道特有的“风景线”。

  笔者认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依靠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并且做到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陪读”是于事无补的。当然,家长的另一种“陪读”方式还是值得倡导的,那就是陪读者公开向孩子表明:“我对你的学业已经没有辅导能力了,但我仍会陪你读书。你每天把老师讲的东西先教我一遍,让我也学习一下,然后我们再一起共同讨论!”

  当孩子担当起小教师而向家长认真施教时,家长一定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解释;当孩子解释不清时,家长可提示孩子第二天到学校请教老师。如此这般,孩子的学业必然会有很大长进。不用多久,家长也会愉快地结束“陪读”的使命。.

TOP

11位儿童教育专家的提醒

11位儿童教育专家的提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位国际儿童专家专门为年轻的妈妈们做了最实用,最科学的育儿经验总结。只要你记牢并坚持照着这些经验去做,你的孩子不仅可以快乐地成长,他们还会真心感谢你所提供给他的这一片最为健康的天空。

  1、让小鹰慢慢张开翅膀现在的孩子成熟得太快,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要让孩子羽翼丰满起来,应该给他们以倒金字塔――即V形的关爱,在他很小的时候,要限制他的自由和他自作主张的权力。当他们逐渐成熟,显现出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再一步步让他走向独立。

  这一点是为了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对孩子撒手太早,否则他们会感到被纵容,习惯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进入学校以后,在因缺乏必要的判断力而不得不需要父母帮助时,他们也会感到不习惯,以致沮丧,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这无疑会增加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难度。
       ――韩维晶,博士,家庭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

  2、不要在饭桌上争吵家长所选择的食物,挑食的孩子不一定都能接受。教你采用诱导法:选好可爱的食物,然后坐下来跟你的孩子愉快地边吃边谈。一定要让气氛保持轻松活泼,不要指责他的吃饭习惯。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喜欢上许多不同种类的饭食。千万记住:进餐是与孩子共处的大好时机,要好好享受它,不要在饭桌上挑起战争。

     ――ELLYNSATTER 美国儿童及成人不良饮食习惯专家

  3、下班后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工作忙碌的父母习惯用买上一大堆的礼物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歉意,可其实这并不是孩子最需要的。为什么不放下电话,关上电视,一起来放松一下呢?做游戏,讲讲白天发生的故事和笑话,多问问学校运动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孩子,和他在一起是你最快乐的时刻。

  有了足够的时间交流,即使你的工作会偶尔打断你们的交流,孩子也会体谅你的。

       ――李翰君儿童护理学博士

4、不要把孩子逼入死角给孩子贴标签,取绰号或拿他和别人比较是很危险的,这只会使他朝着受批评的方向更进一步。你应该把每个孩子都看成是正在不断进步的个体。其实他们的成长就像竹子一样;在花园里栽种下之后,4年间你辛辛苦苦地坚持给他浇水,他只长了几厘米;到第5年,不经意之间他却一下子窜高了将近1米!每个孩子的成熟速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定要耐心,要给他们时间。
  ――SEAN COVEY,美国,著有《怎样培养行动能力强的孩子》一书

  5、逐渐向他灌输对学习的热爱,这会影响他的一生。如果能把“这世界是怎么存在的”弄清楚,孩子肯定会感到分外激动。告诉孩子学习就是探险,他自然会充满热情。和在学校的学习相区别,父母在家里主要是从艺术创造力上来引导孩子,以及做智力测验题、科学小试验和脑盘急转弯等。组建一个亲子图书角吧,和孩子一起来验学习的乐趣。
――陈逸梅,儿童教育学博士

  6、纪律并不是多余的,要明确你对他的要求。只有知道了做每件事的限度,孩子才会保证安全。把你对孩子的要求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样他就会懂得在什么时候应该适可而止,而不至于浑然不觉地走过安全与危险之间的界限。虽然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听从,但只要你态度坚决,对他所做的要求又是合乎情理的,那么他最终肯定会乖乖地听从你的约束。
     ――马丽 著有《家庭:教育的前沿》一书

  7、要勇敢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告诉孩子,有时候大多数人的意见反而是错误的。要敢于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发表违心的意见。

     ――霍林儿童心理学教授

  8、制定目标,而不是惩罚方法。或许你有制定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的习惯,这种客观的态度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儿童。应该在撒谎没有发生之前就了孩子一起讨论诚实的重要性。孩子上了小学,就可以逐步向他解释“性”是怎么回事了,免得让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到别人对这件事的不正确的议论时,不能正确地看待它。

  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忘了这么一个道理:教育就像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李艾教授 著有《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一书

  9、打骂是在教孩子使用暴力。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果然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这丝毫不能帮助儿童确立正确的正误观念,只会教会他暴力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别人的办法。要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就需要你自己先做出表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模仿能力,要处处向他显示有礼貌,有教养的举止是多么值得骄傲。
     ――陈砚,博士 著有《少年儿童健康心理的调适》一书

  10、担当起家长的责任。有了孩子,我们就要为这个小小的生命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工作尽量不要占用生活的时间,正确使用育子的假期,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等等。作为一个妈妈,你所要出席的社交场合也不再只限于为了工作。孩子的毕业典礼和家长会上,你都应该有积极的表现。
     ――汪亚茹著有《我们能为明天做些什么》

  11、给孩子以闲聊的乐趣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放松地讲出他心里所有的喜悦和困惑、恐惧、失望、学校、压力……鼓励他说出自己所有的想法,甚至包括对你的不满。这会帮助他把你当成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还能培养他自我表达的能力――这可是最重要的一项生活能力啊!

  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他们感到说出实话时总是不能得到理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走到危险的道路上去。.

TOP

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

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游玩中教育孩子的窍门

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或动物园可以引导他们去观察各种事物。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应该有目的。
一次观察的对象不应过多,观察的时间不宜过长,到动物园一次可重点地引导孩子认识几种动物。

2、应该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一株花,要顺序地观察花朵、花茎、花叶。一只动物要顺序地从头到足地观察。从而养成孩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3、观察时注意丰富孩子的词汇。
如“五颜六色的花朵”、“白茫茫的雪地”、“凶猛的野兽”,等等。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4、教孩子的知识必须正确。
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好比一张白纸,画上什么都会留下深深的痕迹。
家长的引导应该是启发式的,不要生硬地灌输,这种引导只能是帮助智慧之花开放的催化剂,从而使孩子学会自己观察、探索。.

TOP

EQ训练从父母开始EQ训练从父母开始

EQ训练从父母开始EQ训练从父母开始

一个好的情绪教练,不仅能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且对孩子出现的那些不太愉快的情绪,比如因为失败而沮丧、因为害羞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等负面情绪,也能呈现出开放的态度。先来做个测试,看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教练。

好爸妈说:
要开放对待负面情绪  
        一个好的情绪教练,不仅能关注孩子的情绪,而且对孩子出现的那些不太愉快的情绪,比如因为失败而沮丧、因为害羞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等负面情绪,也能呈现出开放的态度。先来做个测试,看看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教练?

        幼儿园里举办了搭积木比赛,我的宝宝兴致勃勃地去参加,结果没有得到名次,回家后很沮丧,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怎么做?
1.对孩子说“开心点,来笑一个,妈妈去给你买最喜欢的巧克力冰淇淋!”
2.对孩子说:“有什么好难过的?搭积木算什么本事!快点把地上的积木收起来。”
3.走过去把积木收起来,相信孩子过会儿就好了。
4.走过去揽着孩子的肩膀,问孩子:“看起来很不开心哦?跟我说说吧。”

        如果你倾向于1:说明你实际上是一个害怕负面情绪的人,总觉得情绪不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要赶紧把不好的情绪消灭掉。你的做法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形成内疚感:“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我应该开心一点”,长此以往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倾向于2:你比选择1的人更加害怕表达负面情绪,采取的措施也更激烈。当孩子表现出不愉快时,你很可能在无意中会嘲笑、训诫他。这对孩子的情绪发展更加不利,孩子因此不善于识别情绪,也就无从有机会学习如何有效调节负面情绪。
        如果你倾向于3:你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很Open的父母,但实际上你没有尽到情绪教育的责任。因为你对孩子表达出来的所有情绪都全盘接受,认为情绪应该得到释放而不是约束。你的孩子因此不能得到情绪“规矩”方面的训练,未来他在人际交往方面将遇到问题。
        如果你倾向于4:恭喜你,做得不错!你重视孩子的情绪表达,并且向他传达出希望倾听他的感受的信息。这对孩子培养对自己情绪的感受力,以及如何调节情绪打下了好基础。

好爸妈说:
把每一次情绪表达看成教育机会
        如果你已经开始尝试耐心倾听孩子的情绪表达,那么接下来,你还得拆开5个锦囊。

        锦囊1:别说“应该”、“不应该”之类的话。在情绪感受方面,根本谈不上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的。

        锦囊2:别老想着赶紧把这事儿给搞定,如果你现在没有时间来教育,就另外再找时间吧!因为追求工作效率的你,可能会很不耐烦地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道理讲了这么多,咋还这样不听话呢!”

        锦囊3:学着描述孩子的情绪。孩子对情绪的理解还处于很模糊的阶段,不懂得如何表达心情,这时候你就可以起到“澄清”情绪的作用,比如:“老师批评你了,你很害怕,害怕老师不喜欢你,小朋友也因此不理睬你了,对吗?”你描述得越精确,孩子就越希望和你分享。

        锦囊4:不妨讲讲自己的情绪经历,告诉孩子“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让孩子得到安慰,原来爸爸/妈妈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你接下来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把好的调节方法传递到孩子的耳朵里。

        锦囊5:树立情绪调节规范。在耐心倾听和安抚之后,告诉孩子,“发生了这件事情,你发脾气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够乱发脾气,比如把积木扔得满地都是、向父母咆哮……你伤害了我们,需要向我们道歉。”在解决了道歉问题后,你就可以进行情绪调节方面的培训了——“下次再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会怎么做?我们可以讨论几个解决的方法,你来看看哪种方法比较好?”而这样的训练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情绪管理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TOP

培养小朋友理财能力的4个重点

培养小朋友理财能力的4个重点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蓝心导读:买股票、炒基金,这些过去只有少数人愿意玩的投资项目,居然在不知不觉间“火”了起来。不过,在家长们对“钱生钱”理论津津乐道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您的孩子也该从小学会最基本的理财之道?近期,美国杂志刊文列举了培养小朋友理财能力的4个重点

  别说“我们买不起”

  可不要小瞧了宝宝们的经济头脑,其实从3岁起,他就可以支配金钱了。《钱不是长在树上的》一书的作者尼尔·古德弗雷说,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在金钱问题上说谎。比如,你不想给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时,可以说“这个月我没为这样东西做预算”,或者直接告诉他“我不准备买这东西”,而不要用“我们买不起”作为搪塞的理由。 因为你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在控制金钱,以帮助他树立起对金钱的健康态度。

  建议:孩子3岁时,你可以给些钱供其自由支配,让他明白应该如何用钱。每周给孩子1元零用钱(对于一个4岁大的孩子来说,可以每周给2元),并帮助他作个简单的计划:6角放进储钱罐;3角自由支配;1角捐给慈善机构。

  不要担心孩子没有领会如何省钱和花钱。“孩子们开始时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但是你得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今后的人生至关重要。”古德弗雷说。

  把钱展示给孩子看

  当你不断从钱包中取出信用卡付账的时候,你的孩子肯定会对这种东西产生困惑,因为大部分7岁以下的孩子,都不会把信用卡和它里面的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认为信用卡有魔力,能买无穷无尽的东西。

  建议:当孩子和你在一起外出购物时,尽量都用现金消费。当然,你也不一定刻意不用信用卡,只是在你签消费单时,让孩子看清你是如何做的,让他知道,每次购物时,你是如何从原来的钱中减去了已经花掉的钱。 毕竟他们早晚要学会如何使用它。这种做法特别适合 7-9岁的孩子,因为这时的孩子很擅长做加减法。

  告诉孩子买每件东西花了多少钱

  杨百翰大学家庭金融学教授伊雷尔森博士提醒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有个概念,不管买的是玩具,还是T 恤衫。而且,家庭经济状况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

  建议:你可以在孩子面前算经济账,跟孩子聊聊自己挣了多少,打算做一个怎样的预算。然后告诉孩子,为买日用品和衣服,以及其他必需品一共花了多少钱。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谈论孩子身上所花的钱,比如“在你校服上的花费超过了预算”。

  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你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只计算当天的账目,即将每天中的开销从预算中减去。

  告诉他为什么会买不在预算中的东西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不在你预算的东西,会因为孩子的执意要求而临时列上购物单;或者你自己食言给自己买了双靴子,因为刚好赶上打折?事实上,这是人之常情,但关键在于你要给孩子解释自己消费的决策过程,让孩子看到你能够灵活地使用你所挣到的钱。美国家庭经济学专家吉奥廷博士说,不光要指导孩子如何做预算和省钱,还要知道如何聪明地花钱。.

TOP

培养出好孩子的5个关键点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世界中学生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

  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有多高,孩子就能走多远有多高。.

TOP

父母必知:家庭教育的7大要领

父母必知:家庭教育的7大要领
针对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1.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孩子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在成人之下,受成人支配的。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要满足孩子这种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满的时候,成人能接纳他,体谅他。比如孩子倒水倒不好,会打翻,或者动作很慢,这时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地体谅孩子。如果我们不体谅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如意,就上手替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

  蒙特梭利说,成人一定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对待儿童。这个“谦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成人要试图去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了解孩子的能力就是对儿童的态度不谦卑。

  而如何去了解孩子呢?通过活动,给孩子游戏、活动的机会,抱着我不了解孩子的诚恳态度去观察孩子。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需求和能力,从而对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社会交往发展等都有了清楚的认识。相反,成人不谦卑的态度则是固守成见,自以为对孩子的情况都懂,“我早知道孩子是这样”,“果不出我所料”,“我早就有先见之明”……这样就把孩子活动的兴趣、独立发展的意愿打击没了。孩子每一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明天的能力和今天的能力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

  2.常和孩子一起工作或游戏

  家长每天要分配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在和孩子一起工作或玩耍时,要用正确的语言,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孩子多交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通过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能了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的成长。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孩子的快乐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3.和孩子建立弹性的亲子关系

  成人要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孩子逐渐走向独立,成人对孩子就不必事事帮他。不要过于啰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长。有时孩子不愿听到家长的念叨,觉得家长老一套,不愿跟家长多谈,就是因为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缺乏弹性。

  有弹性的亲子关系是,家长了解孩子能力的发展,对孩子能做的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是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去帮助他。这样成人和孩子双方都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4.注重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自信心,孩子的自发性和独立性才能得到发展。怎么去让孩子生长自信心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鼓励的、肯定的。

  不要总是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好。这些贬义的用语对孩子自信心的树立都是不利的。 孩子做事情,即使做不好,也要肯定孩子做事的良好愿望。我在美国参观一家幼儿园时,见到2岁多的孩子喝果汁,孩子自己拿着果汁盒往杯子里到。盒没拿稳,果汁倒洒了,老师没有马上取而代之,仍然让孩子自己倒,可见他们对孩子具有很大的耐心和容忍度。实际上,孩子把果汁倒洒时,自己也看见了,成人这时能体谅他,给孩子机会去重复操作,孩子自然会进步,自信心也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5.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孩子愿意模仿成人,成人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做事慢,时间观念差,我们就要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孩子是愿意做事的,有时听见成人老说“磨磨蹭蹭”,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工作和成人工作的目的不一样。成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结果,因此会尽快地完成工作。孩子工作的目的则是为了享受过程,积累这些新的经验。所以孩子做事会比较慢,成人觉得孩子磨蹭,其实他是在体验这个过程。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材料和耐心,让孩子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只有通过孩子独立做事,孩子才能成长。

  6.让孩子从小过有规律的生活

  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而不是凌乱的环境。要给孩子订立一些家庭中生活的规则。比如吃饭应该到哪里去,喝水到哪里去,大小便如何进行,玩儿到哪个区域。哪个房间是游戏的房间,哪些东西是可以动,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等等。这样孩子的生活就有了可遵循的规律,同时也养成了孩子的秩序感和纪律性。

  7.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儿童接触的机会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接触的都是成人,他需要和同龄孩子接触、游戏。在庭院中、在休闲时、在游乐场中,我们都要让孩子去接触与他年龄相近的孩子,发展社交能力,知道如何与他人相交往,避免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失去交往的机会与乐趣。.

TOP

名师支招:新生家长要做到3个“不”

名师支招:新生家长要做到3个“不”

  全国模范教师、武汉市十大名师、汉阳区钟家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桂贤娣:

  不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

  桂贤娣表示,孩子初入学,与班上的同学、老师都有一个相互了解和适应的“磨合期”,可能要持续一

  两个月。期间,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可能会出现些小误会,家长不要表现得过于急躁。

  桂贤娣说,有一天,她路过校门口偶遇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那位家长指着一块铭牌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这个学期还是这个xxx教你,我花血本也要帮你转班,转不成班就转学。”当时,周围还有其他三四个同班的孩子。

  见此情景,她停下了脚步,客气地告诉那位家长,如果对那位老师有意见,可以跟老师交换自己的看法,或者向校长反映,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且不论究竟谁对谁错,家长的这种言行很可能进一步激化孩子厌师、厌学的情绪。

  “理解老师,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有利于帮孩子开一个好头。”桂贤娣表示,如果有何误会或不解,家长可找个适当的时机跟老师沟通,最好不要在上课或放学时将老师“打围”。

  不随口给别的孩子贴标签

  除了学习,如何与新同学友好相处也是一年级新生即将面临的新课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让孩子产生孤立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桂贤娣举例说:一次上课时,学生小A突然举手称自己的卷笔刀不见了。另一位学生小C当即从自己的口袋中拿出卷笔刀说:“老师,他的卷笔刀在我这儿。”原来课间时,小C见摆在小A课桌上的卷笔刀样子很好玩,于是就拿起来玩,后听到有同学叫自己,他把卷笔刀往口袋里一装就跑出了教室。

  本来这件事到此为止。放学后,小A随口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叮嘱他一句话:今后不要跟小C玩了,他手脚不干净,是小偷!“小C是小偷!”这句话很快在班上蔓延开来。小C觉得很委屈,家长更是难以接受,误会进一步升级。后来,桂贤娣通过亲身演绎,表明自己并非故意要拿学生的东西,终于帮小C“平反”。

  桂贤娣笑言,一年级的孩子多半还比较“糊”,往往分不清哪是自己的东西,哪是别人的东西,再加上好奇心驱使,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引起了同学间的误会,有时还升级成家长间的矛盾。

  她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准备过于花哨的学习用品,同时要告诉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不要翻同学、老师的背包。特别要提醒家长的是,不要在背后议论别的孩子及其家庭,随口贴标签。

  家长角色转变不要过快

  “你是小学生了,再不能像幼儿园那样岔着玩了,心思要多用点在学习上。”桂贤娣说,有的家长角色转变太快,孩子上从幼儿园时只要吃好、喝好、玩好、睡好就行,一进小学就大踏步要求孩子学好,弄得有些孩子没上几天学就开始想逃避上学。

  “你一直以为我是好学生吧?”桂贤娣说,直到考入北外后,女儿才主动向她坦白一个事实:很喜欢看电视。妈妈不在家时,她常常偷偷看电视,常常是将手指放在开关键上看电视,只要一听到钥匙转动的声音,就立马关上电视,用几秒钟的时间跑回书桌前假装学习。

  “你不准他玩,他会想方设法去玩。”桂贤娣说,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天性,与其这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不如教会孩子什么时候可以玩,什么时候应该学习。

  互动问答

  家长:小孩马上读—年级,—年级的孩子有做作业的要求吗?做作业的速度如何控制?

  桂贤娣:一般一年级学生的作业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做作业的速度要适中。有的孩子做作业边做边玩,20分钟的作业总要拖成40分钟,养成做事不认真、不专心的坏习惯。作业做太快了也不好,太快易导致书写不工整、马虎大意,很难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影响正确率。对于较贪玩的孩子,家长尽量让孩子在视线范围内做作业,一般15分钟可完成的作业,过七八分钟就要检查一下,时间过半,作业也应该过半。

  家长:孩子学汉语拼音和英语 爱混淆,—年级的孩子如何学好语文?

  桂贤娣:很多小孩在初学英语和汉语拼音时出现混淆现象,有一个值得一试的办法:多读。可以让孩子每天早上读3遍拼音,下午读3遍字母,用心读一二十天以后,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就不会“打架”了。学好语文无非四个字:听、说、读、写。家长多给孩子做示范,说时要吐词清晰、语速适中,让孩子能够集中精神听你说。反过来再让孩子说,家长当听众。.

TOP

十一长假过后如何帮孩子收心

十一长假过后如何帮孩子收心

  秋季开学刚刚一个月,又进入十一长假。不少患“假期综合症”的中小学生又面临“考验”了。昨日,一位小学家长致电:“孩子刚刚玩醒,现在又放假了,我该怎么办呢?”

  这位王姓的家长说,她的儿子今年上小学5年级。暑假的时候,儿子早早做完了作业,每天无所事事,想方设法到处玩。为了给儿子安排一个充实的暑假,夫妻俩绞尽脑汁。暑假完后,儿子显然还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每天早上不愿意起床,晚上不早睡,一到学校就坏肚子。一个月里,她和老师多次努力,孩子才“正常”起来。十一长假,孩子又要回到暑假的状态了,王女士担忧:假期完后,儿子会不会又不愿意上学呢?

  记者在武汉一些教育类论坛里看到,很多家长都发帖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一位家长说,说实话我并不愿意让孩子在家里玩,万一心玩野了,收回来又需要时间。

  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在长假中,不免会有所松懈,上学后也难“收心”。家长此时应该配合学校,每天督促孩子完成相应的作业,保持一个上学的状态。

  孩子的自制力不强,兴奋点不容易平复造成的。家长要帮助引导孩子消除“假期综合征”,让他们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有些孩子在假期结束后表现出一些反常现象,如焦虑、易怒、情绪不稳定,甚至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等症状,就是通常所说的“假期综合征”,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还不强造成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假期中不良生活方式打乱了生物钟的节律。家长在假期一开始就要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假期计划,让孩子在假期中的学习玩乐有节有度,避免孩子因生活规律变化大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

  经过一个长达8天的假期后,很多孩子已经开始想念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只不过在家时过于宽松的环境和无负担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对开学产生了抵触情绪。因此,帮助孩子慢慢调整心态和生物钟是消除孩子“假期综合征”的关键。

  几个建议:

  1、要让孩子逐渐从假期的懒散中走出来。家长要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多跟孩子聊聊学习、学校的事情,并安排一定时间,回顾上个学期的知识要点,如:英语单词,数学、物理的公式等,逐步减少孩子看电视、打游戏等玩乐的时间。同时,可以让孩子和小伙伴多点接触,也可以给孩子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具用品。

  2、要帮助孩子确立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还可以预习新的功课,如:语文通读课文,英语预习单词,数理化预习前几章,划出难点等,有的放矢地为新学期做好准备。

  3、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该从十一假期中尽快走出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例如:要孩子按时睡觉休息,但家长却约上几个好友,在家里通宵打麻将,那孩子能休息得好吗?家长应该在这段时间内,和孩子一起把生活作息恢复到平时的状态,并尽量创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

  4、十一后,家长要做到与老师密切联系,对于已经出现了不良症状的孩子,老师与家长要相互沟通,对孩子的症状进行分析,及时疏导;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通过与孩子交流,来减轻其内心的压力;家长切忌表现出紧张和过度担心,以免给孩子造成暗示强化的作用,加重孩子的症状。

  孩子的假期综合症是非常常见的正常现象,就类似于很多成年人依旧在假期不想去上班一样。这时候,自制力不足的孩子就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TOP

自然拼读英语是什么?

自然拼读英语是什么?
每次我接触到新的学生时,我会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学英语什么最难?”我几乎得到相同的答案“背单词最难!”市面上教学生背单词的教学产品五花八门,为什么就是无法解决学生背单词难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呢?

初次接触ABC的中国学生, 在学完26个字母转而开始学习单词时,常浑然不知字母与读音间有任何关系, 看到cat,pen,book等既无法正确读出,背单词时更是将字母顺序死背下来,考听写时也可能听到cat却写出dog,完全无法掌握英语系统中的拼读概念。

在我国的学校英语教学中,我们一直以来教授的是国际音标。学生在记忆26个英文字母的同时,又要记忆48个音标符号,加上这两套系统相似却又不同,不但容易混淆,形成记忆上的多重负担,同时也易造成发音和拼字各自分立的错误印象, 无法让学生了解基本拼读规则,在发音和记单词方面都造成困扰。这就是造成学生记单词难的根本原因。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呢?

“自然拼音法”就是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法!什么是自然拼音法呢?“自然拼音法”又叫“自然发音法”,“自然拼读法”, 英文称“Phonics", 就是不用借助音标而“看到英文单词的字母排列就能读出单词的发音”或“听到英文单词的发音就能够拼写出英文单词”。听起来好象很神奇, 真的能办到吗?答案是“有可能”, 尤其是短的单词就更是易如反掌!

透过足够的字例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熟习各个字母在各个拼字类型中所代表的读音,例如bed, big, bad的头字母都是字母b的发音,而cake, make, late,face 中的字母A都是A的字母音。由于英文字母本身提供基本的标音功能,且初学阶段单词简单有限,句型简单,只要反复练习,熟悉字母的基本代表语音即可发音,无须另外一套音标系统, 不但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利于朗读能力的养成,更可免除死背单词的错误习惯,让英语就像“看字拼音,听音拼字”这样简单。

自然拼音法是一套简单易学的规则,我们把26个字母可能的发音整理出一张表,一目了然。但是,各位不需要去背它,这样会枯燥难记,按照课程进度,按部就班的学,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TOP

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

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
“当面对一个行为反常的人,你感到无能为力时,不要再想着他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开始思考你能够做什么,希望之门便豁然敞开。”心理学大师德莱克斯说,“你会突然发现以前都没梦想过的力量。而后你可以使用鼓励、逻辑后果、劝说等等手段来帮助他改变——仅仅是因为你改变了自己。”

       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孩子出现了什么让我们感到烦恼、愤怒、伤心和失望的行为,都和我们内心对他的期待息息相关。别忘了,孩子总是在迎合我们对他的评价和希望。

       怎样改变我们自己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呢?

       首先,改变我们的反应,在面对任何不良行为时,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第一反应;当我们本能地感到烦恼、生气、伤心、失望时,不要马上流露或者宣泄这种情绪,深呼吸,跳出局外,看一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取消了孩子期待中的反应,也就消除了这种行为的作用和效应。

       其次,改变我们的手段,将行为的责任从我们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亲身体验行为的后果、积极进行选择、主动承担责任。

       1、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获取关注,那么就不让孩子通过不恰当的行为得到关注,比如,孩子不吃饭,既不劝他、也不喂他,他的吃饭事宜不成为谈资,自然也无法继续充当获取关注的手段。
       2、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权力斗争,那么就拒绝参战,对他承认“我是没办法强迫你做任何事情”,他的炮火立刻失去了目标。常言道,孤掌难鸣,你不跟孩子争执,他还跟谁进行权力较量呢?
       3、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报复,比如说出让你伤心的话,那么切记,我们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如果我们不感到伤心,就没有人能伤害我们,告诉孩子:“我很遗憾你这么想。”
       4、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逃避,那么就立刻采取措施,关注、重视、鼓励孩子,细心捕捉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帮助孩子重新恢复自信心。

       最后,改变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孩子不完美之处,盯着他们的“缺点”,时时刻刻提醒、批评、更正、监督、帮助,我们等于告诉孩子:“我对你的能力缺乏信心,没有我的指正,你就什么都做不好。”如果我们总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分数、名次、奖项,我们等于告诉孩子:“你必须成功才属于这个家。”我们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孩子就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无法正常生活;由于害怕犯错误,他们不敢行动、不敢选择、甚至不敢长大。别忘了前边说过的,所有的不良行为起源于卑微感、起源于我们没有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孩子让家长感到头疼的程度,跟他们自信心和安全感缺乏的程度成正比。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内心的恐惧,多予儿童鼓励、赞赏、行动的自由,放手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他们就能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和技巧,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改变我们的态度,是最最重要的一点。改变反应和手段,都只是当场应急,能够暂时地消除一些不良行为,只有彻底改变我们惯常的态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博森博士说,孩子属于这个家,是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很难做到让孩子感觉自己无条件地属于这个家,而是必须有出色的表现、能为父母争气、让父母脸上增光才行。我们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地接受孩子的独特个性,而是遇到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草木皆兵,生怕孩子给自己“丢脸”。我们更是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有过失,难于控制住自己“纠正”孩子的冲动,更不情愿改变自己的行为。

       放手给孩子生活、探索、学习的自由,不要参与、帮助、指点、纠正孩子,对于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来说,尤为困难。当孩子专注于一项工作时,我们难以控制住自己,觉得必须给他反馈。遗憾的是,无论我们的反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起到的作用只有一个:打断了孩子,将他的注意力从手中的工作转移到我们的反应上来;他不再对工作内容感兴趣,而是琢磨着哪种行为能够引起父母什么样的反应。

       海滩上,孩子在用沙子搭小房子,如果父母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孩子的心就很安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父母接受的。但是——
       我们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手和热心吗?“来,妈妈教给你,房子这么搭。”
       我们能容忍他犯错误吗?“别一口气掺那么多水,沙子就泡汤了。”
       我们能克制住虚荣心吗?“快来瞧我儿子搭的房子,多棒!”
       我们能不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吗?“这房子怎么没有门?”
       我们能克服内心的焦躁吗?“一下午就搭那么个破玩意儿,浪费时间!这对你学习有帮助吗?怎么不多看会儿书?”
       我们能不在意其他人怎么看我们的孩子吗?“其实他再用点儿心,能比这搭得更完美。这孩子,就知道玩儿!”
       我们能接受孩子不需要我们所带来的失落感吗?“来,爸爸帮你搭!”

       如果我们做不到以上这几点,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够完美、不够能干、不足以让爸爸妈妈喜欢和接纳。我们就给孩子带来了卑微感,也为不良行为铺垫了温床。

       要做到以上几点,的确非常困难。不过,俗话说,“百炼成钢”,只要具备爱心、耐心和毅力,我们就不怕经受孩子给我们的千锤百炼,我们就能练出一副坚强的神经、宽厚的胸怀、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

       一天中午,我们全家出去吃饭。落座后,Sam拿起桌子上的牙签盒,说他要用牙签拼写字母。先拼了A、B、S、M等,而后又拼了E和F,正当他陶醉于自己的独创时,爸爸脱口而出,“你的E和F拼反了!”我赶紧瞪了丈夫一眼,他才没有伸手更正儿子的牙签拼写。好在Sam当时坐在我身边,没听清桌子对面爸爸说的话,还是保持了得意的状态。从Sam开始自发地模仿写字,他的S、E和F等字母,还有2、5、6等数字,就有时正、有时反。他写自己的名字,有时是sam,有时是mas(s和a往往是反的)。我从来不告诉他写错了,也不纠正他。因为很多儿童都经历这么一段正反“混淆”的时期,并非意味着他们有“诵读困难症”,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完美地纠正视觉差(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倒着的、反着的,靠大脑纠正过来)。耐心等待一段时期,自然会好。但是如果我们急于求成,每次都去纠正孩子,无疑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事后我提醒丈夫,别忘了,在新西兰的家里,公公婆婆给我们展示他小时候的作业,都8岁了,他的g还常常是反的;一篇作文故事里,g时对时错,pig写的像pip,girl写的像pirl,那个时候,有谁笑话他、纠正他了吗?老师因为他的g有时候没写正而给他精心创作的故事、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下来的作文判为不及格吗?罚他重写300遍g了吗?没有。所有的人都包容了这个小小的、正常的、常见的“错误”,他到了一定的年龄,自己更正过来了,是不是?现在他还会把字母弄反吗?.

TOP

让孩子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学习让孩子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学习

——美国科技教育专家米歇尔谈“终身幼儿园”理念



    “现在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对迎接将来的挑战远远不够用,当前的教育系统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还有距离,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米歇尔说,“我们需要给孩子一套东西,让他们自己创造。在创造中他们会学习很多东西,而且掌握得会很清楚和牢固。”1月15日,由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办的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在北京第65中学举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著名科技教育专家米歇尔向与会的数百位科学课教师,介绍了他们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最新经验。

    米歇尔的老师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生,这种传承使他特别重视研究儿童是如何学习的。米歇尔认为,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还是以前的模式,仅仅关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面对挑战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活动现场,米歇尔拿了一只玩具猫给大家演示。他把手放在猫前面,猫就开始“喵喵”地叫起来。这只玩具猫是一个学生做的,他在这只玩具猫里面设置了光感装置,手放在前面时,挡住了光源,猫就叫起来。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逻辑程序。学生通过设计这只玩具猫,就学会了一个简单的编程。

    记者注意到,这只玩具猫和商场里出售的一般电子玩具不同。现在市场上的一些电子玩具碰一下也会叫,但都是厂商事先设计好的,孩子只是和它进行最简单的互动,并没有参与创造。“学习最重要的是创造,而不是最后的互动,所以在一般的玩具身上,孩子学不到什么知识。”米歇尔说,香港一个参加他们活动的小女孩,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只会变色的鞋子,她可以通过不同频率的动作得到她想要的颜色。在制作这个鞋子的过程中,她学习了很多数学、工程、控制方面的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适应将来挑战的能力?米歇尔从研究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学习上得到了很多灵感。他发现幼儿园的孩子在不停地创造,不停地学习。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思维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步是想象(imagine),在头脑里形成某个形象,比如一个医院;第二步是创造(create),用积木把头脑中的医院搭建起来;第三步,搭建完以后是玩耍(play),在玩的过程中测试所做的东西;第四步是和伙伴分享(share),一个孩子搭建的是医院,另一个孩子搭建的是邮局,他们可以互相分享;第五步,分享完以后是反思(reflect):为什么我的楼房搭建得不够牢固?我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改进,使之更牢固。反思之后再开始新一轮的想象、创造、玩耍、分享……孩子们在不停地创造,每循环一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米歇尔认为,理想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不停地创造和学习的“终身幼儿园”。然而,现在的中小学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儿园的孩子可以通过类似搭积木这样的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中小学没有提供这样的东西,可以让学生进行这种创造性的学习。米歇尔指出,现在日益发达的电脑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学习如何创新的环境。

    为此,米歇尔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一个多媒体研究院,开发了一套软件,让孩子们学习用程序“搭积木”。比如,一个游戏是在电脑屏幕上,左边是一些模块,有动作模块、声音模块、循环模块等,右边是一只猫,孩子通过点击不同的模块或将不同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可以使右边的猫或前进,或后退,或一边前进一边发出叫声,或者可以让它一边叫一边跳,等等。这种组合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无论多小的孩子,都可以从中学到简单的编程。

    还有“大鱼吃小鱼”的游戏,让学生领会了变量的数学思想。孩子通过鼠标操纵大鱼吃小鱼,每吃一条小鱼就可以点击模块,为自己加1分,孩子特别兴奋。通过这种形式,他们学习了如何把一个变量引入程序。这个游戏使学生对变量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获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通过在电脑上进行虚拟实验,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创造性学习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而且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在校外也可以参与这方面的学习。目前,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参加了这方面的活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学校也和他们合作开展了相关的科技教育活动。

    米歇尔说,他们的实验不是单纯为了让学生学习技术而开设的,而是让学生进入一个创造学习的过程——“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习如何在虚拟世界里学习,让孩子的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TOP

几种错误的阅读方式

几种错误的阅读方式——

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问:
  一些家长会因为担心孩子不认识字或者是看不懂故事而频频打断孩子的阅读,问一些诸如“你觉得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啊?你看的书里有没有没学过的字啊?”之类的和阅读本身并无多大关系的问题,这一来会造成孩子在阅读中的心理压力,二来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既然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就尽量不要去多问,而是自己也找一些书看,给孩子一个安静而安定的阅读环境,才是最理想的做法。如果是孩子主动在阅读中向你提问,也不要急于回答,而应该鼓励孩子,以反问句的形式,如“你觉得这个人是怎么样的呢?要是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之类,来促进孩子自己的思考。

让孩子读注音版的读物:
  一些家长为了让识字不多的孩子也能看一些文字量大的读物,就购买注音版的读物给孩子阅读,但是,注音版的读物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因为如果孩子是以拼音为基础来阅读一本书的,他肯定会把主要的注意力用于看拼音而非看文字上,并进而产生“不看字也照样可以读书”的概念,所以,对识字不多的孩子,正确的做法是,购买图文结合较紧密的图画书,由大人先给孩子读这些书,再让孩子自主阅读,这样可以让孩子先由理解故事再过渡到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记住文字,而且图画书的文字量通常不会很大,而情节又大都比较生动,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最能调动阅读兴趣的。

让孩子写读后感: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理解能力已经很强,但是文字表达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个时候他或许已经可以自己编故事,或者是复述一个故事,但却未必能讲出一个故事的所谓“思想内涵”,在这样的条件下让孩子去写读后感,只会令孩子因为感觉表达不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而增加烦躁感和对读书的畏惧心理,因此让一年级的孩子读书是切不可加入写读后感这样一类的条件的,如果是学校规定也没办法,只能告诉孩子你读书的时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家长本身千万不可再给孩子增加这种负担。不过,并非不写读后感就是只读书,什么别的也不能做,一年级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读书记录,增加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TOP

小学生一年级诵读美文

小学生一年级诵读美文
1、春笋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2、小池塘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3、草原的早晨  

   “啪!啪!”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一只只羊儿涌进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远处,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羊人的歌声。


4、我真希望  
   
    我真希望,

  烟囱里飘出来的不是浓浓的黑烟,

  而是轻盈洁白的云彩。

  我真希望,

  烟囱里喷出来的不是灰灰的粉尘,

  而是清澈晶莹的泉水。

  我真希望,

  烟囱里吐出来的不是难闻的气味,

  而是淡淡的芬芳。

  我真希望啊,

  我真希望,

  我们居住的地球上,

  树更绿,

  花更红,

  小鸟的歌声更动听更悠扬。


5、我想

  我想把手儿变成桃树的枝,

  带着一串串花苞,

  随着风儿飘荡。

  飘哇,飘飘出布谷鸟的声声歌唱。

  我想把脚丫变成柳树的根,伸进湿软的土地,吸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变成一只风筝,飘在高高的天上,看白云多柔软,瞧太阳多明亮!

  望啊,望望见了大自然这神奇的课堂。


6、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是花神,它一来,就溅起万朵浪花。

  海上的风是琴师,它一来,就奏出万种乐曲。

  海上的风是大力士,它一来送走万片云帆。

  海上的风是狮子,它一吼就掀起滔天波浪。.

TOP

专家建议:鼓励式教育帮孩子树立自信

专家建议:鼓励式教育帮孩子树立自信
在家里,孩子竟然不敢一个人看动画片。”昨日,一名幼儿家长在本报家长论坛发帖诉苦,女儿太胆怯、自信心不强,做家长的一筹莫展。

  该家长介绍,女儿今年五岁,上幼儿园大班。她不敢一个人看电视,不敢听白雪公主的故事(特别是讲到坏皇后的那一段)。最令人忧心的是,在幼儿园里,女儿不敢问老师问题。当小朋友抢走她的玩具,她只知道哭却不敢争取要回来。甚至女儿害怕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话……

  该家长还自我检讨,女儿变成现在这样,自己负有很大责任。孩子入园前对其呵护得太多了,一点点冒险的事情都不让她做,生怕她受到伤害。结果孩子少了很多锻炼的机会。

  对此,幼教专家、武汉市名师胡家凤指出,面对胆小的宝宝,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她,否则孩子会越来越害怕做任何事情。

  胡家凤建议,在家里,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平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让她得到锻炼。比如让宝宝在小区游乐园玩,家长远远看着她;到超市让她自己付钱买东西;鼓励宝宝到邻居小朋友家串门。孩子不敢一个人看动画片,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时告诉她一些做人的道理。另外,给宝宝讲故事时,不要故意避开坏蛋部分的情节,家长要告诉宝宝,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目的是要告诉宝宝好人如何智斗坏人。

  除了在家锻炼宝宝,家长最好和幼儿园老师多沟通,让其了解自家宝宝的弱点,并加以关注。针对这样的特殊宝宝,老师们一般会给予其更多的表现机会。相信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宝宝的自信心会逐渐树立起来。.

TOP

怎么帮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

怎么帮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
今天跟一个九岁孩子的妈妈聊天,抱怨说孩子写作业总出错,而且时间长达两个小时。


两个小时的作业时间,说实话对九岁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在美国,他的同龄人作业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之间。两个小时用来写作业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的,不要有太多借口我国的国情如何如何,应试如何如何。要想办法尽量减少孩子做作业的时间。


况且很多时候,孩子这两个小时花得是很冤枉的。我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些题意模糊不清的作业,这种作业,别说孩子,连我都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不要总是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天天琢磨着怎么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恨不得把孩子的大脑变成机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帮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明确作业的性质


作业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抄抄写写,不用怎么动脑筋,不用思考,语文的抄写作业比较典型。


另外一种作业需要一定的思考,比如作文和数学应用题。


明确作业的性质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以抄写类作业为例,一般抄写的东西是比较容易估摸完成时间的。你统计一下孩子抄写作业的总量,估计一个完成时间。然后可以跟孩子约定,完成这类作业后就给孩子一定的奖励。日本教育家多湖辉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可以把奖励分成多份,比如在1个小时的学习当中,可以每20分钟给孩子一些点心等作为奖励。大家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写完作业后不要立刻玩游戏


有的家长用网络游戏的方式奖励孩子。这可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

休息本身就是一件快乐。没必要用“快感”来刺激孩子。何况还有成瘾的威胁。


再者,用这种方式奖励孩子,可能使学习效率大减。我们的记忆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特点。


孩子刚刚写完作业就玩游戏,那么,孩子写作业时形成的记忆就容易被后来的游戏内容所抑制。这叫后摄抑制。记忆上有一种黄金2分钟的说法,刚刚做完作业2分钟内如果能够尝试回忆,发现问题,记忆效果最好。如果做完作业立刻玩游戏,因为记忆痕迹还比较浅,游戏这么激烈的视觉与精神刺激,就会很容易把前面记忆的内容冲淡。


那么,如果刚玩完游戏再去写作业呢?就会出现前摄抑制的情况。刚玩完游戏,大脑正在游戏中兴奋着,起码写作业的开头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是根本没法进入状态的,记忆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写完一段作业后,你最好跟孩子简单聊聊作业的内容(利用黄金2分钟),给孩子一些鼓励,或者让孩子吃点东西,适当的休息。这已经是一种快乐了,不要让孩子迷恋快感。


继续谈作业分解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把作业按不同性质分解能够让你清楚地知道孩子写作业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抄写的时候速度慢,你可以分析是不是小肌肉的控制能力还不够。如果控制力没问题,看看孩子是不是不专心。分析出真正的原因才好有针对性的解决。


如果孩子作业写得慢是因为遇到了难题不会做,你就可以适当帮助孩子。这种帮助要处理好“度”,是孩子真的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后你才去帮助,否则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


孩子做题的时候,你可以告诉孩子先把容易的题目做完,不会做的题目放在最后面。

以免孩子因为一道难题,耽误了其他作业的完成。


总之,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不要仅仅去做监工,而是要做一个智囊和参谋。帮孩子分析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帮孩子解决问题。


有没有必要让低年级的孩子啃难题?


没有多大必要。要明确啃难题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具有“元认知”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

可以在啃难题的过程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归纳解题思路。可是,元认知能力一般在4、5年级以后才会形成,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很难通过难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相反,难题更多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带来不自信。更何况,不少老师给孩子出的题目本身

就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而更常见的情况是,老师出的题目题意不明,让人不知从何入手。这种题目,对孩子来说,不仅不会提升什么能力,反而是一种折磨。


孩子把不会做的题目留下,你要分析这些题目到底孩子为什么不会做?原因是什么?

是老师的原因,孩子能力的原因还是孩子偷懒的原因。只有把原因弄明白了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对于老师出的离谱作业,你要勇于替孩子完成甚至不完成。对于孩子能力无法解决的题目,

你可以替孩子完成或者跟孩子一起完成。


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作业为中心


记住,你跟孩子的关系是同盟军的关系。要以你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中心,

不要以作业为中心。不要把作业当成圣旨。不要觉得孩子不能100%完成作业就是多大的罪过。


中国小学一般都是粗放型的教育,一个班50来个人,每个人能力状况各有不同,

留一样的作业本身就是一种荒谬的事情。老师不讲弹性,家长一定给自己的孩子弹性,

否则,这作业就能把孩子的身心压垮。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TOP

小孩子做作业,为何总喜欢拖拖拉拉?

邓女士向记者诉苦:儿子其他方面比较乖巧,就是做作业让她头痛,“我让他8点做完,他肯定要拖到9点,没有一次按时完成。”

  邓女士介绍,儿子今年读小学三年级,读一二年级的时候,父母没怎么管他,基本上完成学校的作业就好,成绩也一直在中游偏上。每次回家,儿子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到了三年级,班上一些同学在外面上培优班。我没让儿子培优,但带着他买参考书,希望他每天做完学校作业后,再做一点‘加餐’作业。”邓女士说,但是,儿子似乎对这一做法很反感,要么是干脆在学校就不做作业了,要么是晚上回家写作业也尽量放慢速度。“做完学校作业都9点了,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学校作业布置少了,家长“加餐”作业多起来。为此,一些小学生以“拖字诀”应对家长的额外“加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这一现象在部分小学生身上比较普遍。“如今,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孩子很有个性,也有主见。孩子明白,他如果做对了、做快了,家长还会布置得更多,做作业成了个没有尽头的事。”昨日,江汉区清芬路小学校长周敏表示,现在,一些孩子之所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做作业磨蹭,正是被家长的“加餐”吓怕了。“让孩子多做点题,多学知识,这是多数家长的愿望,但是,给孩子布置‘加餐’作业,应以尊重孩子兴趣为前提。”周敏认为,小学阶段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主。如果因为家长的“加餐”作业,坏了学习的“胃口”,让孩子养成做作业拖拉的习惯,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周敏校长建议,首先,家长可了解孩子的家庭作业大致可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做作业前,家长可放个小闹钟在孩子面前,按当天的作业量定时,以督促孩子按正常的速度完成作业。其次,在孩子做作业中途,家长可观察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如发现孩子打野,应及时告知孩子作业完成后,时间可自由支配(如看一些课外书等等),让孩子有时间观念。.

TOP

儿童“退缩行为”防治对策

儿童“退缩行为”防治对策
一般来讲,多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都能融洽相处,一起玩耍。但也有些孩子明显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呆着。这种现象称为“儿童退缩行为”,多发生在5-7岁的儿童身上。

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注意防治,还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

儿童退缩行为的原因

一、先天适应能力差

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一定要他们面对新环境,适应过程会艰难而缓慢。

二、后天抚养教育不当

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其独自玩耍,不愿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或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多照顾与迁就,也会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儿童退缩行为的表现

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平时表现为孤独、退缩、胆小、害怕。他们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在家中与布娃娃为伴;来了客人通常会赶快躲藏起来,怕见外人;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能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并无任何精神异常的表现。

这类儿童年龄较小时,父母除发现他们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耍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而入幼儿园或小学时,退缩行为就会明显暴露出来,表现为紧张、害怕、拒绝上学;不过逐渐熟悉环境以后,孩子退缩行为的症状又会逐渐减轻。

儿童退缩行为的防治

1.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丢掉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学会独立“行走”。

2.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应多带他们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3.不要溺爱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依赖;也不可强扭孩子的退缩行为,避免使孩子恐惧不安,更加害怕与人接触。父母的信心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对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合群现象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强化。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能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TOP

自觉性的发展是个螺旋结构

自觉性的发展是个螺旋结构
禅说,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最好不要把这段话理解成一种循环,就是从起点折腾一圈又回到了原点。不妨从“螺旋式上升”的角度理解。



认识的发展经常会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



我昨天介绍了“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提到了儿童自觉性发展的四个阶段,实际上,按照柯尔伯格的研究,

儿童的自觉性发展是六个阶段。我故意没有介绍后两个阶段,

一方面是后两个阶段主要是青春期之后的事情,另一方面怕造成混乱。



那么,第五个阶段是什么阶段呢?这个阶段就是不受规矩束缚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人,会对规则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不盲从,有主见。

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有时会让人觉得“怎么像个孩子一样不懂事”。

实际上,这个阶段的“不懂事”,与童蒙期的不懂事虽然形式上看起来相同,可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的层次“不懂事”。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的认识处在第五阶段?柯尔伯格设计了一个著名的两难故事。



一位妇女罹患重病濒临死亡,有位药剂师发明的镭可以救命。这位药剂师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只凑够了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售药,或是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拒绝了。海因茨绝望了,闯进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问题是:丈夫是否应该偷药,为什么?



柯尔伯格认为,如果你的答案是如下两个,就说明你的认识水平很可能达到了第五阶段:



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妻子的生命比药剂师的赚钱更重要。
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科学家有权得到公平的报偿。即使他的妻子生病了,也不能证明他的行为是正确的。



如果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不该偷药,因为这种做法是违法的。”

显然,此人的认识水平就属于较低阶段。这个阶段只能比较刻板的遵从法律、规矩、习俗和人情,还不能对此辩证灵活地看待。



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在15岁以前,认识水平一般达不到第五阶段,15岁之后,会逐渐向这个水平发展。根据调查,美国城市中产阶级儿童16岁时有25%达到了第五阶段。研究还发现,很多人终其一生,其认识水平也无法达到第五阶段。也有一些儿童,在15岁之前就达到了这一水平。



接下来再说说第六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内心里有着更为明确的道德准则。或者可以说,到了这个阶段,他就可以自己制定规则,自己制定道德标准了。这个阶段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研究也不充分,这里不再赘述。



好,回过头来再看开篇所说的螺旋结构。儿童自觉性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缺乏自觉意识的第一、第二阶段,逐渐发展到能够自觉遵守规则的第三、第四阶段,此后,又发展出辩证看待规则,不因循规则,独立思考做判断的能力。



实践中,有的家长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扰,就是一些老师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规定,这个时候,是让孩子学习遵从呢,还是让孩子学会抗争呢?



我想,这也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抗争这种行为,最好建立在批判性思考能力,辨证思考能力,高级思维能力,策略思维能力基础之上。建立在良好移情能力,较高社会道德意识基础之上。简单说,建立在慧商和情商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如果没有较高慧商和情商的基础,盲目鼓励孩子抗争,会造成孩子是非混乱,甚至发展成任性妄为。



有一则老师抢手机,学生拨打110的新闻。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典型



老师因为交待班里的事情拖堂。结果这个读中专的孩子不顾老师在讲话,擅自打起手机来。老师一怒之下抢了手机,说要没收,孩子就拨打了110报警。学生的理由是,下课了就是自由时间,有权利打手机。她的父母也支持这个观点。



这个孩子的家长很糊涂。这就是典型的低慧商和低情商基础上的所谓抗争。孩子缺乏同理心,不会尊重他人;缺乏思辨能力,不会权衡利弊。因此,这种抗争显得非常荒唐。而其父母的表现,恰恰说明孩子的做法不是偶然。



孩子在各方面能力不足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最好通过家长出面来解决。而不是孩子自己去做所谓的抗争。



今天,有个网友针对“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那篇文章提出了软暴力的担忧。意思是,担心父母用亲情压迫孩子服从他们的意愿。我想,之所以出现软暴力的问题,应该不是培养同理心出现偏差,而是出在家长缺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同理心与独立思考能力并不矛盾。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既有着强大的同理心,又有着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越是杰出的人物,这两者在他们身上统一得越明显。



此外,“怎样培养孩子的自觉性”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儿童而言,所以我并没有介绍第五阶段,也许这给一些朋友造成了困惑。现在,把完整的版本介绍给大家,应该可以解除一些朋友的担忧了。



应该说,青春期前与青春期后的儿童,教养方法会有着较大的差别。对于青春期前儿童合适的说法,对于青春期后的孩子就不合适了。比如,许多低龄儿童常说,“我好好学习,将来给妈妈买大房子。”我们并不觉得会给孩子增加什么压力。同理,我们说,“你不遵守纪律,妈妈会很伤心。”对儿童来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说,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这种说法就要注意了。不过这是后话,就不展开了。



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自觉性发展的六个阶段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从美国的情况看:



9岁儿童中94%处于前两个阶段;
10岁儿童中60%处于一、二阶段,38%处于三、四阶段,只有1-2%达到第五阶段以上;
16岁儿童中21%处于一、二阶段,56%处于三四阶段,23%达到第五阶段以上。


因此,柯尔伯格认为:



0-9岁大致属于前习俗水平,也就是不懂得自觉为何物的阶段;
9-15岁大致属于习俗水平,也就是开始自觉遵守规则;
16岁以后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也就是开始辩证看待规则,但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并不是很多。






这个数据可以让小学低年级的父母稍稍安慰一些。你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自觉,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在美国,直到9岁,还有94%的孩子不知自觉为何物,这种认识跟孩子的大脑成熟度有关,也与思维成熟度有关,我们切不可过于急躁,想朝夕之间就让孩子自觉起来。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10岁的孩子发生了分化。60%的孩子仍然止步于第一个层次,但有38%的孩子开始进入自觉层次。原因是什么?我想跟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孩子九岁前加强移情能力的培养,荣誉感的培养,那么,到了一定年龄,比如,小学中高年级,孩子就可能自然而然发展出自觉性。



有人说,能不能直接让第一个层次的孩子直接发展到第三个层次?按照柯尔伯格的研究,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没法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进入封建社会一样。在自觉性的培养上,我们也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要讲究循序渐进。



自觉性的发展是螺旋结构,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分析模型不仅可以用来研究自觉性,也可以用来研究想象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比如,有些家长觉得学习绘画规则会毁掉孩子的想象力云云,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学会规则,如何打破规则呢?创造力极强的毕加索,恰恰有着极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创造力也是这样,尤其是今天,很多创造实际上就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的重新整合。没有扎扎实实的基础,单靠所谓的点子就创造出某样东西,这种东西的含金量多半值得怀疑。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有机会将加以详述。.

TOP

孩子上网“偷菜”是跟成年人学会的

孩子上网“偷菜”是跟成年人学会的
虚拟社区让孩子一泡就是一天
  整个“十一”长假,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四年级的李昊,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上“摩尔庄园”照看他的宠物拉姆,管理一下牧场的生意,去餐厅打工赚钱,再和同学一起玩一下上面的游戏和任务。此外,他还要定时关注自己的“开心网”农场,全部忙下来,三四个小时就过去了。

  现如今,以“摩尔庄园”为代表的儿童网络虚拟社区正在悄然兴起。前不久,“摩尔庄园”首席运营官程云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他们拥有约3000万儿童用户;“奥比岛”CEO吴立立在今年8月透露,其总注册用户为3000万,活跃用户超过800万。这些虚拟社区大都以15岁以下的青少年为目标人群,以其漂亮的界面、丰富的游戏和较强的互动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像李昊这样的孩子加入其中。

  家住山东济南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小雪从小就热爱动物,但妈妈一直不许她在家养宠物。一次她从同学那儿得知网上虚拟社区也可以养宠物,便背着妈妈在网上领养了好几只:有“摩尔庄园”的宠物拉姆,有“海底世界”的海胆宝宝,还有“奥比岛”的精灵宝宝。

  除了每天照看虚拟宠物,小雪还迷上了界面漂亮的“梦境家园”,她常常乐此不疲地给家具换装,去舞台表演、唱歌或者是搭配新的衣服。妈妈看到她只要一开电脑便玩个没完,只好不断压缩她玩电脑的时间,有时一周只让她玩一次。最后小雪想出了个办法,让表哥或者外婆打电话邀请她去做客,因为在他们家“上网玩多久都没人管”。

  10月8日,记者在北京一个少儿英语培训班上,对10多名3年级~5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玩过“摩尔庄园”、“海底世界”、“开心网”等网络虚拟社区的经历。在中关村上小学的Cindy说:“我们班上有20多个同学在玩这些游戏,放假的时候每天都要泡上两三个小时,要是我妈不在家,我能在网上泡一天。”

  采访中,很多孩子表示,这些网络虚拟社区吸引他们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有许多在现实生活有中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可以在这里实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六年级学生袁栎每次玩“摩尔庄园”,都是趁着家长不在家时偷偷玩的。“在网上,我经常跟朋友比赛定胜负。别看我在操场上比不过他们,在网上我可是相当牛的。”

  “班上同学都玩,不玩就没得交流。”袁栎的同学单晓群表示,学生们在选择网络虚拟社区方面大都比较从众,以前同学们都玩“摩尔庄园”,他也会找家长要钱充米币,这样自己就会很强大。但是后来家长不给自己钱了,而且班上同学也渐渐不玩这个游戏了,他也就渐渐淡忘了。现在他们班上流行的是新推出的“赛尔号”。

  家长担心孩子混淆网络与现实

  “本来反对孩子玩电脑游戏,但看到她的朋友都在玩,就同意她有空玩一下‘奥比岛’。现在我真怕她上瘾。”广州孙女士的女儿美美刚上小学一年级,自从美美迷上儿童虚拟社区后,每到假期,女儿不再催着要上公园玩了。

  每天一起床,美美就开始惦记她的宠物是不是饿了渴了,琢磨着怎么能多赚点游戏币,和好友比一比谁的家布置得更漂亮……孙女士一开始还不以为然,结果开学后学校普查视力,马上发出让美美去医院复检的通知。医生叮嘱家长:要带孩子多到户外运动,避免强光刺激眼睛,不能躺着看书,更不要让小朋友打电脑游戏。

  除了怕浪费时间,影响孩子视力,小网民的家长们担心的还有这些网络虚拟社区所传递的价值观取向。

  在“摩尔庄园”中有很多的赚钱方式,比方说可以玩游戏、参加比赛、去餐厅工作、卖家禽等,但是这些方式所赚的钱对玩家来说是又慢又辛苦。游戏设计者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宠物超级拉姆,它不同于玩家在注册时获赠的普通宠物拉姆,玩家每月只要充入10元现金作为“米币”,就能有强大的功效。玩家sunruisi1999在帖吧上告诉其他玩家拥有超级拉姆的好处:“有很多摩尔豆,能穿过隐藏背景,可以买很多普通的摩尔买不到的东西,还可以得到许多的好玩意,参加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好处多得说不完。”

  山东烟台小学生陈剑的妈妈告诉记者,她允许孩子玩游戏的初衷是好的,觉得网络时代必须让孩子与时俱进。但是这些收费项目让孩子觉得不用自己努力,只要家长花点钱就能变得比别的小孩子富有、强大、拥有更多的享受,让人感觉一个表面充满童真的游戏似乎渐渐变了味儿。

  北京的李翎在媒体工作,在家时她从不让7岁的女儿薇薇上网。有一天上班时,李翎把女儿带到单位,办公室的一个同事教会了薇薇怎么在“开心网”上偷菜钓鱼。只要趁主人不在,一点鼠标,别人“农场”里的雪莲、灵芝立马就收归己有。薇薇觉得好玩极了,回家后要求妈妈也帮她注册一个账号。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儿,让李翎觉得有些不安。几天前,薇薇跟着奶奶去农贸市场买米,趁老板不注意,薇薇随手抓了一把红小豆就揣在兜里。回家后,她得意地跟妈妈说,这是她“偷”到的开“诊所”的药。

  “偷在孩子眼里竟然成了好玩的事儿,太可怕了!”李翎认为,很多白领热衷偷菜游戏,只是作为工作之余的放松,但低龄孩子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道德观、价值观,过早接触虚拟社区,很容易混淆网络世界和现实的区别。

  过分放纵或限制,都容易造成孩子网瘾

  尽管家长们对孩子过早接触虚拟社区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但低龄网民的增加和儿童虚拟社区不断扩张已成为不可阻挡的现实。

  今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调查报告统计,过去的一年里,我国10岁以下网民从0.4%增长到0.9%,总数大约在300万人左右。其中,有17.3%的小朋友表示经常上“儿童社区”。这份统计还显示,有67%的家长限制孩子上网玩游戏,超过半数的家长反对孩子网上聊天交友,网上购物遭到47%的家长反对。

  面对众多质疑、反对的声音,也有家长发出不同的意见。北京的学生家长李先生认为,粗暴干涉甚至剥夺孩子娱乐权利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有些家长竭力反对孩子玩网游,自己却在家里搓麻将搓得天花乱坠,相比较,显然是家长的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和危害更大。

  “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我们与其被动地躲避网络虚拟社区带来的危害,不如主动出击。”小学教师孙女士用亲身实践来探索网络虚拟社区时代的教育方法:“我和女儿约法三章,周一到周五,每天由我帮她赚摩尔豆、照顾拉姆,双休日再转手给她,每天可以玩两次,每次不超出15分钟。我每天主动向女儿汇报我赚了多少摩尔豆,庄园里出现了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等等。我的主动通报,令她降低了对庄园的惦记程度,我逐渐成了分享她大小秘密的‘第一人’呢……”

  “摩尔庄园”的开发商、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媒介公关部的曲女士告诉记者:“儿童虚拟社区除了能够让孩子在其中娱乐放松,还能让他们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转向社区素质型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她举了个例子,一个儿童玩家在玩过了摩尔银行后问妈妈为什么她存了1000元,银行给了她1100元,妈妈借此机会把银行借贷常识、理财知识教给了孩子。

  “现今时代,‘蛋蛋后’(2000年以后生的孩子)接触的媒体更多的是电脑。”曲女士说,“在这种大趋势下,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让运营商注意儿童网络安全、网络习惯的培养,社会、家长和学校也有责任教会孩子怎么去自我维护网络安全,让孩子培养自觉意识。”

  “中小学生是当今网络时代的主人,孩子提早接触网络生活是有意义的。”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郝向宏认为,家长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对孩子的网络行为应采取正确的引导,积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才能使他们正确地使用网络。“家长的教育一旦走向极端,不管是过分放纵还是过分的限制,都容易造成孩子网络成瘾现象。”(来源 2009--10--22日中国青年报  姜天海  谢洋).

TOP

幼儿园升小学应做好心理衔接

幼儿园升小学应做好心理衔接
幼儿园升小学应做好心理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衔接并不是幼儿园的教育要小学化。

近日,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的“禁书令”引起很大反响,他们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等变相教材,严禁“小学化”教学。为了“幼小衔接”,提前学习一些小学的课程在幼儿园大班颇为普遍,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也很支持幼儿园的这种做法。但是,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哲哲从今年9月份开始进入幼儿园大班,与以前不同的是,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哲哲都会拿出田字本,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写着汉字。哲哲妈妈说,这是幼儿园给孩子留的作业,她也会每天看着孩子写完,再在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我觉得孩子多学点没有坏处,到小学后能很快适应。”

调查中发现,一些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存在小学化的现象。比如课程多,上午、下午都要上课;教材运用较多,让孩子一本一本去做作业,很多课程的内容竟是小学课本的内容。

一位幼儿园园长表示,经常有家长反映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不学拼音,不学百以内加减法,进入小学会跟不上。“这是社会给家长的压力,家长又把这种压力转给了幼儿园。”幼儿园为生源和发展,便迎合家长需求,将小学的教学内容放到幼儿园。

“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衔接并不是幼儿园的教育要小学化。”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早教专家、中国学前教育网高级顾问蔡景昆说,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做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准备的衔接,让孩子对上小学产生强烈的心理欲望,这与教育内容的小学化完全不同。

“过早的小学化教学,耽误了孩子感知社会、事物和整个环境的时间。会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差,以至于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空直蓝天幼儿园华凯分园园长朱燕红说。

家长声音

幼儿园毕竟是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朵儿妈妈

好的小学在入学前的考试经常要考到拼音、算数、背诵等,如果幼儿园不教,我们只好在家里教孩子,或者到外面报个班学习。我也不希望让孩子过早学这些,但是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进入一个好的小学?———怡然

现在的孩子竞争太激烈了,家长们一点不敢放松,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禁书,也禁不了孩子的负担,禁不了家长心里紧绷的那根弦。———bluesky

一直想找一个宽松一点的幼儿园,但是,在国内找到这样的学校太难了。除了学费太贵以外,即使上了,也会面临一系列后续问题,比如这种幼儿园的孩子最适合去的是国际学校,或者是昂贵的私立学校。普通幼儿园必须进行幼小衔接,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天天妈妈

专家观点

做好心理衔接而非小学化学习

蔡景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早教专家

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衔接并不是幼儿园的教育要小学化。

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主要是指做好生活习惯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心理准备的衔接。比如培养孩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习惯,培养孩子自主进餐、自主饮水、自主整理学具的习惯(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提问习惯、积极主动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握笔、正确使用文具等等(学习习惯)。让孩子认为上小学是一件值得期待、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幼儿园可以领孩子到小学校园里走走转转,熟悉小学的环境,目睹小学生的一日生活,对小学生守纪律、在一定约束性的环境下学习有心理上的准备。这与教育内容的小学化完全不同。.

TOP

生活习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 须重视早饭睡眠

生活习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 须重视早饭睡眠

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委员会针对吃不吃好早饭和睡眠时间等生活习惯是否会影响学习能力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小学6年级的算术知识问答中,坚持吃好早饭的学生正确率达83.7%,经常马虎吃早饭的学生正确率只有66.3%;在语文活用能力上,正确率分别为74%和62%。

另据广岛县教育委员会进行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显示:小学5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8~9小时之间的,其语文成绩平均为78.1,算术为82.6。那些睡眠时间不到7小时的孩子,语文平均分只有64.8,算术也只有70.6。此外,那些回答“帮助家里做家务”“自己整理物品”的孩子,对于所学知识的回答正确率都较高。

由此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TOP

自然拼读法怎么使用最有效?

简单说,两种使用方法。

一种是纯美式用法。用自然拼读法来阅读。

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白外国小孩用这个方法的机理。

首先,音组的概念。也有叫字组,音图的,没统一译法。

把单词拆成70个音组,也有80多个的,繁简不同而已,没本质区别。
举例来说,26个字母是单个字母的音组,ou,au,eu,ea,ee等是双字母的音组,igh,ough等等是多字母的音组。

然后,确定音组的读音规则。比如,a的读音有a,ei,呃,唉等等,
再然后,就是讲一些搭配规则,如,什么时候发长音ei,什么时候发短音唉等。美式拼读法,尤其是教给孩子的拼读法规则是很简单的,所以让人感觉例外非常多。而国内有些机构教的拼读法规则极其复杂,例外极少。

为什么?

原因是学习目标以及方法的使用者不同。国内机构的方法以后再讲。继续说国外的教法。

国外的孩子,由于已经有了口语、听力词汇大量的积累,所以在拼读单词的时候可以用到一种试错的方法。

比如,family这个词,可能读法米粒,也可以读成肥米粒。

外国小孩脑子里事先可能有一个肥米粒的储存,所以,他在不知道搭配规则的情况下,可以试着把两个音都读出来,然后用排除法,排除那个脑袋里没有储存的法米粒。这样,孩子不仅知道了这个词的意思,还学会了这个词的读音。外语的同音字是比较少的,即便有,孩子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

这种推断能力其实我们也有,比如读繁体字的时候,单个词可能不认识,放在一起文章的意思基本都能懂,因为靠上下文的推断很容易判断出这个字对应的简体是什么。此外就是听方言,有些方言只要不是过于离谱,还是能懂的。

正因为这个原因,国外的自然拼读教学不用教太多规则,教太多规则孩子一方面记不住,另一方面也没必要。

如果国内的孩子用这个方法应该怎么做呢?

就是让自己积累大量的听力口语词汇,也能具备试错拼读的能力。

但,这种思路有些时候是不合常理的,积累听力,口语词汇是相当难的事情,基本等同于一门外语的掌握。作为一般学习者来说,从语义的层面,往往需要有书面文字的辅助来练习听力,口语。所以,用这种纯美式的自然拼读法弄不好就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了。

当然,不排除有些孩子在国内成长,但父母水平很高,可以培养出接近外国小孩那种听说能力。因此用这种纯美式的方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还是得老老实实的背单词(书面的),通过单词的认读来阅读。

有的朋友分析过,中国孩子背单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能够把一个长单词分解成少数音节,效率是很高的。

说到背单词,正好可以说说自然拼读法的第二种用法。这第二种用法就是辅助背单词。

这是一种纯中国式的自然拼读法的应用。其作用不是为了帮助阅读,是帮助背单词,当然,单词会了就会阅读了,但直接目标还是背单词。

自然拼读法辅助背单词有什么好处?有两个。

第一,可以帮助判断单词的读音。所以中国式的自然拼读法总结了极为详尽的规则。其实过于详尽也没必要,毕竟现在电子辞典很方便,而且真人发音,遇到很难的单词查一查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规则能够记下来,
并能熟练应用,从艺不压身的角度看也是不错的,但记不下来也不要强求。

第二,可以帮助记忆单词的拼写。如果用音标,light这个词发音是赖特,有时候拼起来拿不准,如果知道“ight”经常发“ait”,那么,这个单词的拼写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看,自然拼读法被中国式改造之后还是比较有用的。

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思路有点代替音标的味道。就是你用这个方法就不用音标了。当然,某种程度上是会起到这种作用,但其实如果强调这个作用就没必要了。

音标,电子词典,规则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准确记忆或者识别单词的读音,具体应用哪种方便用哪种。规则法听起来很好,但是,一方面有例外,另一方面,规则的东西谁又保证自己记得那么牢呢?所以很多时候用规则拼出来了,还是比较不自信的,还是要用音标或者电子词典核对一下。

虽然要核对,但也不能否认规则的用处,因为通过两方面的努力,能够对单词的发音记得更牢固,从感性到理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拼读法还是在帮助记单词。

正是因为国产自然拼读法有代替音标的味道,所以规则非常繁复,力求精确。对比美式的方法,就能知道两者的诉求很大不同,国产的方法力求无错,无例外,因为一旦出现例外,就像计算机BUG一样,整个系统就崩溃了。而国外的方法是可以试错的,允许例外较多的。

国产的方法,其宣传口径是这种方法在国外是多么流行,多么权威,其实这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虽然名字一样都叫自然拼读,但实质内涵已经大相径庭了。

对待国产的自然拼读,是辅助背单词的方法,学了有一定用处,但不学呢?好像也损失不大。但是,学习的时候要掌握度,如果规则学得过于繁复,就有点得不偿失了,而用规则完全替代音标和电子词典,则是无厘头的臆想。

音标,电子词典与规则要结合起来用,前者解决精确的问题,后者解决理性辅助记忆的问题,两者是互补的关系,不是替代的关系。

此外,不同规则教法也不同。像70音组可以年纪小的时候教,而搭配规则则需要思维成熟度相对较高。

具体到70音组的教法也有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

归纳就是把具有同样音组的词放在一起让孩子读,孩子自行归纳出音组,
演绎就是先告诉你音组,然后举例。

选哪种方法无所谓,都可以用。.

TOP

学习习惯是需要训练的,而不是靠说教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深刻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对于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达到理想效果。

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评价学生的时候说,这个学生或者这个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当我们发现孩子或者学生不好的习惯的时候,往往发出感叹和埋怨。其实,不论什么样的习惯,都是教育过程中不注意就给孩子训练成的。如,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小错误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认为没有那么可怕,结果后悔晚矣。比如说脏话,一些家长刚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脏话,往往感到惊奇,甚至兴奋,没有及时制止。终于发展到家长没办法忍受时,才发现说脏话已经成了孩子的习惯,很难去纠正了。

今天的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可是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问题在于许多父母还是把习惯培养当成了说教的内容,而忽略了习惯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换句话说,习惯培养是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需要按照其规律来做才会见效。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21天到90天的时间。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允许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反复、有失误。

家长应该及时对孩子的习惯做出评估和奖惩。小孩子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因此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容易反复,甚至出现倒退。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习惯的养成其实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想建立并巩固一个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强化它;同理,要想撤销一个条件反射,也要通过消退或者惩罚。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孩子出现了积极行为,家长应该及时鼓励和奖赏。如果出现消极行为,家长也应该及时批评和惩罚。比如,一个孩子做作业喜欢开小差,会时不时起来走动,我们不要只是说:“不准走动”,可以好好地跟他说:“我刚刚数了数,你1小时内就起来走动了8次,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一小时内走动2回就差不多了。如果你做到了,做完作业后可以看1小时的动画片,如果做不到,今晚就不准看电视了。”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慢慢把坏习惯改掉。

老师有时苦口婆心地讲,三番五次地示范,可总有学生仍然达不到规范要求。对此,教师决不能动辄批评指责,伤学生自尊心。切忌“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寻找原因,心平气和地耐心诱导,以情感人,以情促行。对这些学习习惯不良学生来说,能逐渐克服克服不良习惯,就是进步;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希望。因此,老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热情,成为治病的良医。对这些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促使他们舒展心灵,尽展潜能。

另外,家长和老师也要树立一个好习惯榜样作用。如我们有时候无意中的一个习惯,为了节约时间,说的好听些就是提高做事效率。一边吃饭,一边忙工作;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等等。潜移默化给学生或者孩子提供了一个坏习惯的榜样。因此说,以身作则的好习惯也是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

TOP

做好孩子的精神营养师

做好孩子的精神营养师
80年代的时候,当家长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把孩子养好就可以了。教育可以交给学校,管他应试不应试,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了。课外书,文化娱乐更不用担心,国家对这方面控制非常严格。虽然说,对于成人来说有点残酷,可是,对于儿童来说,那简直是一个天堂般的环境。


我们读的基本都是经典,童话,故事,小说,广播,评书,相声...用立体式的轰炸为孩子们提供精神营养。


但是,时隔20多年,今天的家长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把孩子扔到学校不可以了,因为大学越来越像高中,并不能保证就业,所以不得不考虑更高层次竞争力的培养。


其次,国家不再担任文化保姆的角色了。也就是说,没人负责为孩子挡住垃圾文化的侵入了。所以,只能靠家长自身担负起这个职责。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无这方面的意识。


在他的意识世界里,不知道:


•文化有垃圾与经典之分;
•品位有鄙俗与高级之分;
•教育方法有歧路与正途之分;

正是因为很多家长的思维跟不上形势,所以垃圾文化迅速占领孩子们的头脑。80后,90后简直成了问题孩子的代名词。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看起来都很聪明。却都沉溺于垃圾文化不可自拔。我发现,这种“聪明+富裕”的家庭简直是垃圾文化的重灾区。连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家长也忽视这个问题,可见我们全社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多欠缺。


怎么办?


《南方周末》有篇社论:“可以回顾,不能回头”。的确,我们已经不能指望社会重新回到80年代,让国家对于垃圾文化进行剿灭。唯一的希望就在于家长的自救。


我的经历比较特殊。我毕业后曾经从事媒体工作,以电视栏目主编的身份,亲自生产过垃圾文化的东西。而后在“实话实说”,又以策划之职,生产过精品的东西。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精品,对我来说没有秘密可言。生产垃圾文化,基本上有文化1的水平就能应付了;而生产精品的东西,没有文化2是混不下去的。我在垃圾文化生产部门做到了很高职位,但在“实话实说”能力却达不到要求。这两者的鲜明对比,让我产生了深刻反思。


品位似水,我们的人性天然倾向于垃圾文化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能够让我们更轻松,不用动脑筋,可以打发消磨时间。而对于有品位的东西,在没有入门之前,往往比较排斥。当然,入门之后可能会非常喜欢,但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引导,一生都没有机会入门。


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必脑子里全是精品文化,这样,这个人会很累。同时,这个人脑子里也不能全是垃圾文化,这样,这个人会很衰。所以,我们的精神世界,要对各种文化进行合理搭配。而显然,精品文化应该是主食,垃圾文化是调剂。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精神营养师。今天的社会,如果我们从积极的一方面看,为家长当好营养师提供了许多很好的素材。家长们根本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比如,网上到处可以下载到各种书籍、音频、视频资源。今天欢喜妈还提到,她下载了MP3格式的《52篇世界童话名著660分钟配乐朗诵》,她说:“儿子可爱听了,现在最喜欢听的就是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我看了这话都想流口水。我们那个时代哪里有这样的条件?


实际上,如果你在意识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你的眼前会一片开阔。这30年间,虽然垃圾文化遍地都是,可是,精品文化的积累也不少。只要你在这方面多用心思,精品文化同样可以征服孩子。


孩子的大脑其实就像一张白纸。你如果不用精品的东西填充,垃圾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此消彼长,也就决定了一个人日后的品位与层次。.

TOP

严重赞同!.

TOP

引用:
原帖由 摇篮妈妈 于 2009-11-5 14:56 发表
严重赞同!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TOP

为什么说在一二年级一定要“狠抓”孩子的学习?

为什么说在一二年级一定要“狠抓”孩子的学习?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是小学学习中最少的、分量最轻的,这时候应该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等到关键时刻再抓一把也不迟。”相信到了三年级会有不少家长感叹,孩子的很多或好或不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很多时候已经不再听家长的话了,这时候再下决心要紧跟孩子,往往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还不见得有效。


    为什么会这样,相信很多从事教育行业多年的老师们都会有同样的看法,小学六年,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以及大脑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
    三四年级,是孩子由依赖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强的转型时期,会开始主动积极地接收知识,很多机智的表现,会不时地让父母惊叹。
    五六年级,是孩子自主、全力吸收知识的时期,我们发现,这时候我们口头上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很多解题方法,孩子已经弄透,而我们思维还在旋转,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做的,也就是多给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空间与资料,借助书本给孩子传递丰厚的知识。


    如此看来,能够让家长的努力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级这个阶段了。相信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都应该能时刻感觉到孩子对我们的依赖,孩子很听父母的话,觉得父母说的就是真理,所以尤其是在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需小心地言传身教。


    而在学习中,一年级作为孩子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转型期,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校老师心目中的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特点的形成。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不重视,没有及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喜欢打岔、不爱抬头、不懂得听课等表现,从而在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就出现不理想的结果,看到老师对优秀学生的表扬与称赞,孩子开始变得不自信,变得内向起来,而这种不自信一旦形成,将很难更正。


    那么,究竟父母在孩子一二年级的学习方面,可以怎样“狠抓”而又见效?这里的“狠抓”并不是说得天天上学校监视孩子的表现,天天与孩子班主任通话了解情况,而是提前帮孩子铺设一条自信、乐观的道路,并注意细致地观察孩子的反应及变化。在我们可控制的这个阶段,先将孩子学校将要学到的一二年级知识点提前摸透,提前给孩子讲解并让孩子进行初步掌握,这样孩子在学校进行第二次接触时,他的表现会比较自信,还会得到进入学校趣味班的机会,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由于一二年级学习阶段的特殊性(学校将重点放在孩子课堂表现的打造方面),往往学校课本上的知识点非常的少且简单,在这个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可以进行适当进行学科类及文体类的学习。作为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适当的数学思维训练必不可少,在增加孩子的数字敏感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同时,将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进行铺垫与拓展,让孩子在100分横行的低年级脱颖而出,以快速、准确的表现让老师刮目相看;在英语学习方面,目前市面上比较推崇的是剑桥少儿英语,全面打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仅仅建立在“说”上,导致孩子在“写”方面远远落后;在语文方面,则需要接触简单的基础写作,在培养好孩子听课习惯及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及写话能力,学会写短小的片段,重点是写一段通顺的话,例如按一定顺序描述一件物品,将一件事情说清楚、说明白等。在文体方面,游泳和跆拳道是目前比较兴盛的项目,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并增强孩子的体质。在此还建议家长在假期适当给孩子安排练字,每天量不要多,避免影响孩子小手的成长,但是适当的练习可以提高孩子的写作速度及卷面工整度,提高孩子的作业质量。


    所谓的“狠抓”并不是说要“疯狂的强调”,也不是要“狠狠的逼迫”,而是要密切的关注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在这个阶段花费的心血,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收效!.

TOP

值得推荐和学习的10个学习习惯

值得推荐和学习的10个学习习惯
孩子到底应该怎样学习?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需要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呢?我认为,至少以下十个习惯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1、养成预习习惯。

  每天晚上,孩子自己去寻找第二天上课要学习的内容,把教科书看一遍,自己寻找到重点难点,做好记录。每节课后做好下一节上课的准备。把下一节要用的课本、笔记、参考资料准备好,以免到时手忙脚乱,丢三落四。

  2、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所谓定时,就是对于哪些时间学习哪些内容,已经成为自觉行为,不需要别人提醒。譬如听英语广播,到了时间,自己就准时打开收音机;什么时间该写日记了,自己就自觉打开日记本。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譬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5个,雷打不动,即使走亲戚、会朋友、节假日也从不间断。这些习惯养成,在开始的时候家长要鼓励也要强制,一般一个月后,习惯就形成了。对于有些孩子,家长还要经常督促,以防出现反复。

  3、养成自己翻查工具书和查阅参考资料的习惯。

  比如,一遇到生字词就翻查字词典;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翻查专业词典;遇到生疏的历史典故就翻查历史典籍;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查地图或地图册。一个勤翻字典的人,肯定少写错别字。

  4、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习惯。

  要看书,先找笔。看书时一边看一边圈点勾画,标号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或随手批注。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青少年的读书不能像有些老年人的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青少年读书是为了武装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所以每读一本书都要有所收获。每一本书读完后,再从头翻一遍,把标号的重点部分再读一遍,把精彩部分摘抄下来。如有突出的感想、体会,还可以写出读书笔记。到此,一本书才算看完了。书看完之后,还要善于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复述书中的内容。每复述一次,就是一次复习。这个习惯坚持下去,会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5、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曾有人这样说:“光学习,不玩耍,聪明的孩子要变傻。”所谓“头悬梁,锥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学。列宁曾经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演算疲劳后,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在研究中感到疲劳时,就画一些画来转移大脑的兴奋区域。

  6、养成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的习惯。

  首先要经常把书中的知识、书中的道理、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复习和巩固;其次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的知识只有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活学活用不仅可以促使孩子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的精髓,还能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坚持不懈地主动求知,培养孩子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7、养成朗读和背诵的习惯。

  对一些优美的文章,经典的文章,最好用大声朗读的方法。每天早读都要坚持,朗读要如入无人之境,排除干扰。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时间可以读很多好文章。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情感,读出声可以帮助你体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歌尤其要读出声。读出声,有助于记忆和背诵。

  中学时代,是背书的最好时期。中学生如果能背诵几百篇优秀的文章、段落,等于为你一生的文学功底、语言功底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它会为你以后一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提供帮助。背书时,不要不理解就背,不要一句一句多次重复地读,要分层背诵。一段一段解决。

  8、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要使自己手中的笔随心所欲,就得天天练笔,练笔最好的方法就是天天记日记。通过写日记,可以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的写作水平;可以使孩子尽情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他独立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开阔他的心胸,净化他的心灵。

  记日记形式不拘,长短不限,可记叙,可描写,可抒情。一般来说,记日记起初多记事,之后到发表议论、抒发感情。起初可能觉得无啥可写,你可以让孩子慢慢观察,先写本班同学,然后写动物、植物,写家中摆设,写读后感,写多了就慢慢会写了。为了提高孩子写日记的兴趣,你可以让孩子不断变换日记的内容和形式。如插图日记、摘抄日记、想象日记、仿写日记、采访日记等。

  孩子起初写日记像挤牙膏一样,坚持几年以后,写日记就像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才是文字的精灵,是丰富的情感,是思想的火花。

  孩子最初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家长不要急于纠正他的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小毛病,因为这种过多的指责容易使他挫伤他的积极性。

  写,是整理思想的过程。思想不加整理,如一团乱麻,如商店中胡乱摆放的一堆货物,需要时可能找不到。如果经常整理知识,整理思想,知识就有了系统,有了纲目,思想就有了体系。人也就成了有思想的人。

  9、养成摘抄和整理知识的习惯。

  读书时如遇到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应立即摘抄下来,并注明出处。刚开始摘抄时往往不分类,时间长了,自己就想动手给它分类了。分类就是整理知识的过程,你记的东西,经过自己几次归类整理,这些知识就属于自己的了,每整理一次,印象就加深一次。平常课堂上零零星星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定期整理,这些知识就像堆在仓库里的货物,杂乱无章,急用时可能寻找不到。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就像把仓库里的货物分类摆上货架,急用时就如探囊取物一样方便。

  10、养成主动说、大胆说的习惯。

  不少中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却不善言谈,这样不好,不善言谈的人往往是越发展越不善言谈,以致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

  我们要常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一次复习,这并不亏本。要把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感受和心得与家长、同学、老师交流,要主动参与一些发言、辩论、演讲。这样你会觉得自己越说越想说,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敢说,越说越自信。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赢得威信;善于表达的人,容易摆脱烦恼;善于表达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表达的人不容易被埋没。所以,多说,不仅对于学习是必要的,而且对于你一生的事业都是需要的。.

TOP

3招应对孩子磨磨蹭蹭

3招应对孩子磨磨蹭蹭
有的孩子时间意识淡薄,做事磨磨蹭蹭,不论是吃饭还是做作业,都比别人慢半拍,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呢?


  一般来说,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用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常用的方法有:


  一、用故事引导


  小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着迷,不如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他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一讲;有时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二、 用奖励促进


  和孩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这是运用学习动机中的强化理论,激发孩子养成按时作业的时间观念,恰当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 用“合同”约束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合同由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组成。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自我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钩,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来源:新民晚报).

TOP

俞敏洪: 困难像条狗, 你逃它就追

俞敏洪: 困难像条狗, 你逃它就追
俞敏洪这个演讲的最后有一段谈孩子教育,时间紧的朋友可以只看这段。


    现在我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产生理想,产生他想做事情的渴望,这是特别重要的。我女儿喜欢钢琴,后来她喜欢滑冰,她每天都练习,国外的滑冰赛很多,她就学花样滑冰,每天早晨五点就起来练,已经练到半专业水平了,又因受伤而中止。她又想当一名全世界最伟大的画家,为什么呢?因为她突然发现一幅画值好几千万。我说:“宝宝,那都是死去了几百年的人的画才能卖到几千万块钱的价钱。”

  但是,孩子产生这样的梦想你就不能打击她,我的要求是:第一,必须是班里的中上等。第二,你不能影响你的学习。第三,你对任何事情要有兴趣。但是如果她老变理想是不行的,如果你老变化到头来就会一事无成,你一定要坚持某一个东西练下去。

  生在平凡家庭不是坏事,我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个同学是高干的孩子,每个周末开车把他接回去,周一再送过来,他学习也不错,但是他从小到大被惯得没有抵御困难的勇气。十年以后父母出了经济问题,他家里的多套房子也变成了一套三居室,老婆带着孩子到美国去了。这位同学立即就傻掉了,受不了这个打击,后来因精神失常跳楼自杀。因此,如果发现父母特别有钱,对你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只有你培养独立的精神状态才是件好事。



    ■演讲者小传

  俞敏洪于1962年10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 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困难就像狗
  

    我有一句话叫作:“人生出来就是为了克服困难而来的”。我始终有一个想法,作为一个做了很多事情的人,和什么事都没有做的人,其实他们一辈子所遇到的困难总量是一样的。就算你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做,你也有可能和丈夫或妻子吵架,还有一些麻烦来找你。遇困难你不能逃避,是否能克服困难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所面对困难的态度。

  困难就像狗一样,狗是既怕人又不怕人的动物。如果你看到一条狗时迎头走过去,这条狗不会咬你,会给你让路,但是如果你见到它就跑它就会咬你,连哈巴狗也会追着咬你。

  比如说,我高考考了三年,算是面对了失败,也算是困难。我考英语专业,第一年考了30多分,第二年考了50多分,第三年考了90多分,最后考入了北京大学。当时的环境是每100多个人只录取五到六个人,再加上我自己在农村的环境。虽然急于想离开农村,但我还是尊重自己的感觉。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多考两年没什么关系。我的同学有第一年考上了普通大学非常高兴的,在我面前走来走去,我很羞愧没有考上,第二年我没有考上,于是更加羞愧;第三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学,我再去找这些同学,却一个也找不到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失败的事情,也许你多做几次就会成功。新东方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在新东方学习的学生第一年没有考上,第二年接着考,第二年没有考上第三年还继续考,最后都出国了,他们中许多人又回到中国,现在已经创办了很好的公司。

  第二个感受是:用更多时间来做一件事情会做得更好。人是有智商的差别,每一个人都很正常,但是在人正常的范围内有聪明和不聪明的差别。在大学里同样的课,我的同学只要用考前的两个星期就把所有的课都学完了,而且考试成绩还非常好。我学了一个学期,考的成绩还是非常差。我学习认真在我们班是出名的,但是怎么努力我都在全班的倒数第五位,我在毕业的时候依然是在全班倒数第五名。

  我在北大上了五年,因为这期间我患了一年的肺结核,在医院住了一年。我在北大的心情是心情郁闷、没有人爱,所以就得了肺结核,医生也这么说。因为我的全班同学都是各地的高考状元,而且很多是教授的孩子,只有我一个人是从农村出来的,而且是考了三年,还总考全班倒数第五。但是我有一个特点,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少感到绝望,我会想办法从现实状况去改善。

  病好了以后,心情也变好了。因为我认为自己捡了一条命。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从此以后我面对困难和不顺心的时候我都会想到,我其实早已经应该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无论遇见什么困难都不应该不愉快。在大学毕业时我是全班的倒数第五名,没有一个同学把特老实、默默无闻的我放在眼里的。但是,那时候我已经有了一种心情:我愿意用我的时间去换我的成绩。

  在大学毕业典礼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要发言,聊一聊每个人的态度,当时我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说:“大家都做得很好,我在班里赶了大家四年,还是没有赶上大家,但是我不会放弃。大学毕业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你们做五年做成的事情我做十年,你们做十年做成的事情我做二十年,你们做二十年的事情我做四十年,如果实在不行,我一定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我活八十岁我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了我再走。”

  要么说人保持心态平和是幸福的来源呢,每个人只能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能跟其他人比,每个人只要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就可以了。

  ■辞职办校,与出国初衷擦肩而过

  中学时,我从来没有当过班长和课代表,但是我一直是班里的卫生委员,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喜欢干活。教室里的卫生都是我包的。大学里是不用打扫卫生的,因为大学的教室是移动的,大学毕业之前我打扫宿舍,整整四年每天的卫生都是我打扫的,每天的水也都是我打的,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很多同学问我凭什么这么做?我凭什么呢?就是习惯,人养成了好习惯还是蛮难改的,我没有什么好习惯,好习惯就是爱好劳动。到现在为止,在家里,我都自己洗衣服,没事的话整理整理房间。

  我大学毕业以后留校任教,从一般的老师变成讲师,再从讲师变成教授。而当时我们班同学有很多人已经出国读书了。我心说,我已经追上了你们了,你们怎么会又跑了呢?心里很难受。要么说人保持心态平和是幸福的来源呢!每个人只能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能跟其他人比,每个人只要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就可以了。

  我从1988年联系出国一直到1998年,家里的钱都花完了,最后好不容易美国三个大学给我发了录取通知书,但没有奖学金怎么行?最低学费是两万美元,所以出国的希望就完全没有了。

  希望破灭的时候,你不能想像成是生活的绝境。有句话说“一扇门被关上了,窗户就打开了”。我每天晚上都会出去教书,当时我在北京的所有培训机构教书,为什么呢?我可以每天晚上拿到25块钱,从此可以到菜市场买活鱼吃了,原来买的都是死鱼。

  自从当老师后我发现当老师还真是我的命,因为我在北大待了一年半,我从一个没有什么人去上课的老师变成了最后学生争听讲课的老师。为了不再影响北大的教学秩序,我选择了自己办学。

  我想一定要自己干,后来给教委磨蹭了大概半年,刚开始不让我办,后来实在是没办法了说:“看你是一个老实人,给你一个试营业的办学许可证。半年以后如果有一个学生来告状的,就把你的办学许可证吊销。”后来就慢慢办起来了。这得益于我热爱劳动,从新东方一开始做,无论多苦的活儿我都能干下去,所以肯吃苦肯定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但是光能吃苦也不行。在1995年新东方做得挺不错以后,我到国外去,当时我面临的一个选择。当时到国外读书的钱已经够了,我应该先去看看在国外学习的同学的生活状况,如果发现他们比我现在的生活状况好、前途比我辉煌,我就把新东方关了到国外去;但是如果他们的生活状况比我在中国还差,不如我在中国生活得愉快——当时确实是挺愉快的,因为学生数在不断增加,那我就不去国外,继续做新东方。

  到了美国,我遍访在美国的同学,掏大把的钱请他们吃饭,每一个同学都目瞪口呆。他们想:在中国原来有这么大的发展前景,在班上那么差的同学都会赚这么多的钱。我用这种方法给了我这帮同学信心。

  之所以这么做,一个是我的虚荣心发作,二个是我还有一个目的:隐隐约约地我希望这帮同学跟我回来一起干。当有人说:“俞敏洪你希望我们跟你回去干,你能给我发得起工资吗?”——当时他们的工资是8万美元也就是64万人民币。我说:“我不能。但我奋斗了三年成为现在的状态,请问你现在回去三年后是什么状态?”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对我信任。信任的来源是什么?他们说:“一个在宿舍打扫卫生,帮我们打了四年水没有说过一句怨言的人,如果跟他回去失败了,他有一块钱不会只给我们一分钱。”

  所以表面上没有关系的事情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做好人特别重要,而且做好人不记回报尤其重要。

  第一,做事情的最低境界是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无害的事情。第二,用利他主义的方法,做利己的事情。

  ■四种作人的原则

  我有自己的原则,我现在说自己的原则非常有信心,有四句话:

  第一,人的生活的最低境界是做事情,做事情的最低境界是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无害。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要不为自己做事情我觉得你不是人。不管你想得到名声、荣誉、地位、财富,你选择的手段不可以抢、不可以骗。“文革”时期,在武汉有一个人叫马良,他为了自己的荣耀,故意弄炸药包放到长江大桥上,最后再自己假装去救长江大桥,成为英雄,“文革”后被发现是他编造的故事。荣誉有的时候也可以促使人犯罪,因为这个人为了荣誉而不择手段,做了对别人有害的事情。

  第二,用利他主义的方法,做利己的事情。

  你之所以觉得你的生活不顺利,是因为你自己为你自己设置了太多的障碍。有人说为什么我身边这么多人跟我过不去呢?结果越过不去越过不去,层层的障碍都是自己造成的。你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就明白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你对每一个向你走过来的人都微笑地打招呼,说:“你好!”几乎百分之百的人都会回应:“你好!你好!”即便错过以后他们会想:“这个人是不是精神有问题?”但是第一个反应一定是:“你好!”为什么?因为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对你怎么样。周围人都跟你过不去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你应该明白,是你跟周围的人过不去。

  我有一个原则,比如说我们生活中确实是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我们宁愿得罪一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其实,君子更不应该得罪。办学刚开始时有人跟我作对,后来我是怎样摆脱了这样一个状态?有一件事情对我来说是印象深刻。

  新东方当时做出了一点眉目,有别的培训机构就不干了。我是比较善缘地做这个事,有些是社会机构在干。当时有家机构是一位下岗女工在做,这个女工特别霸道,我们新东方干出一点眉目以后她就心理不平衡了,她就撕我们的广告,拿刀子捅我们的广告。我上公安局报案,公安局说忙不过来。我一连在公安局旁坐了三天,见到政委,问题得到解决。

  与人为善会有好处的。又过了一年,同样的还是这个女的,她的老师以工资不够为由都罢教了,四百个学生面临无学可上。如果真的答应老师们的要求,这个女人得变卖房子、把所有的利润全给老师,她当然不能答应。也许是她得罪于我,而我从来没有让她难受过,她陷入绝境以后竟想到我来了,她给我打电话说:“我现在也不想开这个学校了,我现在有四百个学生,老师都不上课了,我没有钱再请别的老师,我们也没有钱退学费给这些学生。我就把这些学生交给你,你接过去以后把相关的课上完,我从此就关门,我也少了烦恼。”我说:“这个学校你还是要办下去,因为毕竟它是你的经济来源之一啊。”她说:“怎么办下去呢?”

  我说:“好办。第一步,如果你没有老师我可以把我们新东方的老师调过去,你按新东方老师以前的工资付给他们,我可以帮你把你的四百名学生教完。第二步,你去找你的老师们去谈,你一定要告诉他们:‘你们如果不过来上课,新东方的老师就会过来上课。’第三步,你必须得给你的老师加工资,跟新东方的老师一样多,这样你的老师才会积极配合。”

  她没想到我给她出这个主意,她很高兴,她真的去找她的老师们谈去了。后来老师们又回去上课了,这个学校又接着办了三年,因为生源不足就不办了。但是从此以后她不但不派人到新东方发广告,她看到谁在新东方发广告她就跟谁急。这就是与人为善的好处。

  第三,哪怕伤害了自己,也要做对别人有利的事情。

  其实我们在有的时候能做到,如果你看到一个朋友实在是穷困潦倒,你送他二百块钱,自己的财富变少了你可不就是对自己有害吗?只不过你一辈子做好人很难。谁一辈子做到了?耶稣一辈子做到了,释迦牟尼做到了,还有活着的人我们也能找到,像曼德拉就做到了,他为了南非的解放事业和平等坐了二十几年监狱,不改初衷,后来当总统,仍然在做好事。一辈子好人是很难得的,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做不到。

  第四,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标准,不一定把事情弄得那么复杂就是标准。

  做事要做得很好。大家听完课以后你把你的矿泉水瓶和纸屑扔在了艺术中心你就走了。你对自己有利了,顺手扔了,轻松了,但是把这里弄脏了,完了扫地的工人要弄好几个小时。两个人谈恋爱一个人把另一个人伤害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社会上做事情的时候你应该尽可能多的不伤害别人。

  我们说到快马加鞭的时候,要有马的精神。但是在一辈子的生活中一定要有骆驼的精神,什么叫“骆驼精神”呢?骆驼在沙漠里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

  ■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克服了困难,我们就能够把事情做成功,我做新东方的整个过程也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每个人都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取得成功确实是还需要有一些要素,我刚才讲的克服困难是一个。

  “人的出身是没办法选择的,但是你未来生命的终点是可以选择的。”生在部长家里也不一定是好事,生活在贫苦家庭也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我最庆幸的是我生在了贫寒家庭,18岁之前没有吃过几次肉,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我儿子,他现在还小。因为我没有办法让他生在贫苦的环境中,我没法培养他从小吃苦的特点,非常难。我跟很多家长一样,家庭是相对富有了,但是培养孩子却成问题,我是做教育的人之一,我自己的孩子培养都成问题,我反复想怎么将我自己的孩子培养出来,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生长在富贵家庭也不一定是好事,对于后代是不是一件好事就成问题了。

  终点是你自己选择的。外国有一个老头七十多岁了爬上喜马拉雅山顶,到现在还保持着年龄最大登山者的世界纪录,你甭管他是爬上去的还是被抬上去的,反正他到喜马拉雅山顶了。这就是伟大,这就是骄傲,所以人是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

  人的生活是可以去改变的,怎么样改变呢?当然不可能一天就能变过来的,你一定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变过来。我觉得我受益最大的就是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心,虽然我智商不高,但我会用充分的时间来证明我能在某些领域做得很好。

  我有个比喻是马和骆驼。马有一个特点,跑上一段路就跑不动了,如果你还让马继续跑,马是会跑死的。每年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赛马比赛,有一部分马跑到半路死掉了。只要你骑上去它就会一直跑,跑不动了它还跑,直到倒地而死,这是马的伟大,但也有个弱点,就是跑不远。我们说到快马加鞭的时候,要有马的精神。但是在一辈子的生活中一定要有骆驼的精神,什么叫“骆驼精神”呢?骆驼在沙漠里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现在我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产生理想,产生他想做事情的渴望,这是特别重要的。我女儿喜欢钢琴,后来她喜欢滑冰,她每天都练习,国外的滑冰赛很多,她就学花样滑冰,每天早晨五点就起来练,已经练到半专业水平了,又因受伤而中止。她又想当一名全世界最伟大的画家,为什么呢?因为她突然发现一幅画值好几千万。我说:“宝宝,那都是死去了几百年的人的画才能卖到几千万块钱的价钱。”

  但是,孩子产生这样的梦想你就不能打击她,我的要求是:第一,必须是班里的中上等。第二,你不能影响你的学习。第三,你对任何事情要有兴趣。但是如果她老变理想是不行的,如果你老变化到头来就会一事无成,你一定要坚持某一个东西练下去。

  生在平凡家庭不是坏事,我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个同学是高干的孩子,每个周末开车把他接回去,周一再送过来,他学习也不错,但是他从小到大被惯得没有抵御困难的勇气。十年以后父母出了经济问题,他家里的多套房子也变成了一套三居室,老婆带着孩子到美国去了。这位同学立即就傻掉了,受不了这个打击,后来因精神失常跳楼自杀。因此,如果发现父母特别有钱,对你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只有你培养独立的精神状态才是件好事。

  成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树立良好的目标,坚韧不拔地去追求,与周围人相处好,让周围的人帮助你实现梦想。

  ■要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有一个中国普通高校,我去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俞老师我明年就去哈佛大学。”我说:“我不知道你是什么状态,但是根据你学校的状态,你不奋斗三到五年哈佛大学肯定是没戏的。”

  成功就是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如果你的预期目标就是有一套房子、一辆车,我觉得这不算太难达到。但是如果你的预期目标是拥有一套海边的豪华别墅和一架私人飞机,这个难度就高了。成功需要有正确的心态。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出处,你要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成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对待自己,树立良好的目标,坚韧不拔地去追求,与周围人相处好,让周围的人帮助你实现梦想,这样才能把每一件小事做成大事。我开培训班本来是件很小的事,最后到美国上市以后,而且到今年为止仍然是在美国上市最成功的一个,我们连续两年成为美国上市公司最佳企业前十位,我们上市的时候股票只有十五美元,现在是七十多美元,现在还在增长,也算是做了一点事情,当然未来新东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沃尔玛是沃尔顿从马路边的一个小卖部开始干起的,为什么他可以你就不可以?因为他这个人做事情有耐心,为顾客考虑,尽可能便宜地把东西卖给顾客,他心中有爱,他几百亿美元的身价最后仍然开着一个螺旋桨的小飞机,没有钱的人都开着高级飞机,飞来飞去的,他却自己当驾驶员一辈子,到美国的各个沃尔玛的超市去看销售情况怎么样。就是因为他有与人为善的心态,他有平和的心态,所以会做事情的人一定能把小事做成大事,不会做事的人一定会把大事做成小事。我们看到很多人接手一个大的企业,结果企业越做越不好,为什么呢?心态不对,老想从中间捞钱,总是为自己考虑,结果越做越不好。

  做事情肯定是不容易的,但是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事情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快乐,每一个人也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

TOP

“省心型”孩子与“费心型”孩子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就是有的孩子相对而言更让父母省心,有的孩子则更让父母费心。新生儿阶段这个特点就会显现出来,有的孩子哭闹不停,有的孩子则安静好哄。


儿童心理学家根据孩子气质的不同,提出了“难养型”和“易养型”的概念,前者的特点是生理节律性较差,负面情绪较多,情绪反应激烈,较难适应环境。后者的特点则更容易适应环境。


我现在想把“难养型”和“易养型”这个概念扩展一下,把智力因素也考虑进去,如果一个孩子个性温和,智力较高,那么,这种孩子不妨称之为省心型孩子,反之,则是费心型孩子。


由于女孩子天性比较温和,又比男孩早熟,如果再聪明一些,那么,女孩子很容易成为省心型的孩子。当然,这也是相对的,可能到了成年後,会在工作、婚姻问题上让父母费心一些,可起码在求学这个阶段,聪明的女孩子相对而言会让父母更加省心,这点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起因是我翻看一些教育个案的书籍,作者大多是那些省心型女孩子的父母。比如几年前流行一时的“哈佛女孩”。


这类家庭教育个案有个很大问题就是容易让家长们产生错觉,把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单化。尤其是一些新手家长,看了这类个案就会感到激动,“原来养孩子这么简单啊!”然后就摩拳擦掌准备照猫画虎一番。实际上这类书的作者还算比较费心的,如果是比尔.盖茨和奥巴马的父母写这类书,估计各位父母更会产生错觉。


经常有人让我评价一些家庭教育类的个案书。我觉得判断这类书的好坏一定要看这个作者的写作态度,是客观视角还是主观视角。客观视角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个案,从这个特殊的视角切入来谈自己的教养方法。所谓主观视角就是把自己的特殊经历当作万灵药,向全体家长去推销。这种个案就非常容易造成误导。


所以我建议大家看这类书的时候,不妨多一些视角。其一,就是看看这类书的孩子是什么类型的,是省心型的还是费心型的,是执行型的还是创造型的。其二,就是看看这类书的作者是主观视角还是客观视角。


除了个案书之外,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个案也存在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多一些视角。


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费心型的孩子,除了费心之外别无选择。别总想着走省心型孩子的捷径。实际上,许多费心型的孩子是完全可以在家长的努力下转变成省心型孩子的,但由于一些家长采取“省心”的方法,反而会造成费心型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有些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比较费劲。可家长看了省心型家长的经验,“别管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云云,结果就真的不去管孩子了。结果孩子只能是越来越费劲,家长也只能越来越费心。


独立性不是“不管”就能培养出来的,跟孩子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孩子的能力强了自然独立性就强了。就像我们教孩子游泳,孩子不会游的时候我们会比较费心,一旦学会了就会很省心了。而省心型的孩子由于能力比较强,自然表现得更独立一些。而他们的家长却往往产生这样的错觉,孩子的独立性是自己“不管”的结果,从批判性思考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

TOP

听、说、读、写、自然拼音和单词拼写的内在关系

听、说、读、写、自然拼音和单词拼写的内在关系
一、“听”是“说”的基础,即:听 → 说

    只有听多了,有了足够的“入耳量”才能有“出口量”,即英语口语的表达。试想:“哑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聋哑”总是联系在一起?那是因为耳朵不好,听不见,才导致了哑巴,并不是他声带坏了。那么,英语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听或听不够,那么,日后肯定就是“哑巴英语”。

   二、“听”还是“阅读”的基础,即听懂 + 自然拼音 = 阅读

    “听”是“说”的基础,这点人人都知道,但是“听”,还是阅读的基础,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

    试想,听不懂句子的孩子,即使教会他每个单词的意思,也不见得能进行正确的阅读理解。

    比如,孩子如果听不懂What’s wrong with you? 和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你怎么了?哪儿不舒服?)这句话,即使每个单词的意思、拼写都熟记在心,那么,当他看到这两个句子时,他会理解为:“你哪儿错了”、“和你在一起,有什么错?”、“你有什么事啊?”等等。

    再举个笑话。背会了how(怎么), are (是)、you(你),old(老),如果听力不好,听不懂,阅读时就会理解成:

             How are you?  (怎么是你?)

             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

          (由此可见,孤立地死记单词意思和拼写是多么害人!)

    反之,如果一个句子孩子能听懂,且掌握了自然拼音,如果把这个句子写出来,孩子是可以读出来,并准确掌握其所表达意思的。

    这点,我在女儿身上实验过无数遍。比如,她能听懂I work for the government. This job attracts me.这些句子,但从来没见过government, job, attract这些词,当我把这两句话写出来时,她在government, attract那儿停顿片刻,寻找自己熟悉的单词发音去调整这些词的发音和重读音节,之后很快就读出来,读出句子的同时,完全理解了句子的意思。     

   所以,听懂 + 自然拼音 = 阅读,当然要提高阅读能力,还需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

    自然拼音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瓶颈,对于小学生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必须要突破这个关口,否则以后会越学越困难。

   三、口语是写作的基础,即口语 + 单词拼写 = 写作

   口语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多听、多说。

   口语要成为写作,还需有单词拼写。那么,单词拼写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是“自然拼音”和“阅读”。

   四、自然拼音 + 阅读 = 单词拼写

    自然拼音可以帮助孩子们不用刻意去记,就能熟记数百个完全符合发音规律、且是最为常用的英语单词,像bike, name, hole, fat, sad, use、lamp等等。对于那些不完全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孩子在进行大量的阅读过程中,会逐渐熟悉其不符合发音规律的地方,只到记住为止。这种在阅读过程中,被自然而然记住的单词,孩子是不容易忘记的,而且,单词的意思、用法也就一起记住了。



五、 图表总结

           听  +   自然拼音    =  阅读

           ↓         ↓     ↙

           说   +   拼写       =   写

                                 

   注意上表中的两个等号和三个箭头指向,从中可知:

    1、“听”是“说”和“阅读”的基础,“说”又是“写”的基础,那么,“听”,是所有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就是重中之重。

    2、“拼写”(也就是“背单词”)处于图表的最末一个环节,而且是可以在学会自然拼音、并在阅读过程中无师自通的。

    3、自然拼音是阅读、拼写的基础。自然拼音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TOP

孩子生活中的规矩

孩子生活中的规矩
孩子生活中的确需要太多规矩,每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或者提出一个要求的时候,父母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让孩子做还是不做?比如孩子想用剪刀剪纸,比如孩子想在墙上画画,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把脚放在桌子上,比如孩子想自己骑着自行车出去玩,比如孩子想不洗手就吃饭等等。这些零零星星的决定实际上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规矩。每当父母要阻止孩子的某一个行为或拒绝孩子的某一种想法的时候都有可能面临一场斗争。那么,父母进行这些斗争最终目的是什么?父母在这些斗争中需要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核心。为了更好的讨论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把孩子生活中的行为分为几类:

安全类

孩子想用剪刀剪纸,孩子伸手碰电源,孩子往马路中间跑,孩子想用刀切水果,孩子站在床上蹦,孩子原地不停地转圈,孩子想自己下楼梯,孩子想自己骑着自行车出去玩……

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的时候你会阻止吗?

其实每个人对于危险的定义是不同的,当孩子出现一种行为的时候,父母是根据自己对环境的判断以及自己对孩子能力的判断来确定孩子的这个行为是否危险的,因此除了触电、烫伤、撞车等极度危险的事之外,很多危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父母本身做事十分小心谨慎必然会认为孩子很多行为都有危险,如果父母本身比较粗放对于危险的认定也就会少一些。无论父母属于哪一种类型,在阻止孩子的危险行为时都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1. 保证孩子的安全并不等于让孩子生活在真空环境中,一味地阻止孩子的探索行为,保证孩子生活的绝对安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发育,如何在安全与成长之间寻找平衡点十分重要;

2. 阻止孩子的危险行为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对于危险的判断,将来能够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时候主动规避危险;

3. 随着孩子的成长,原本危险的事(用剪刀、用刀、自己下楼梯等)会变得不那么危险,要给孩子提供相对安全的锻炼机会;

4. 父母在阻止危险行为的时候不能只是简单制止,而是需要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可能要重复无数次,可能需要花心思、想办法,但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危险的存在,形成自己的判断,简单粗暴的制止很难实现这个最终的目的。

5. 孩子总是会想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无论你制止与否孩子都会找到机会尝试,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支持、提供帮助以及提供安全指导比简单制止对孩子更有益。当孩子长大之后,父母不可能24小时监控孩子的行为,在一味被控制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有可能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出现冒险的行为,由于孩子缺乏对于危险的独立判断能力因此更容易发生危险。



社交类

孩子吃饭时把脚放在餐桌上,孩子在墙上画画,孩子往地上吐口水,孩子说脏话,孩子用命令的口气让你做事,孩子抢别人的东西,孩子把吃的扔在地上,孩子到别人家乱翻东西,孩子在饭店吃饭到处乱跑又喊又叫……

孩子的这些行为都违背了社会交往和行为举止的一般原则,在出现这些行为的时候,父母需要制止,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员,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制止这些行为的时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

1. 孩子刚开始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因为孩子不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哪些不是,因此父母必须了解并不是孩子故意要做一些违反一般社交原则的事。

2. 制止孩子的同时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给孩子一个选择。当孩子吃饭把脚放在桌子上的时候,与其说:“别把脚放在桌子上。”不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都把脚放在地上,你也可以。”当孩子在墙上画画的时候,与其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画布和画板是专门画画的地方,你可以在那画画。”简单的制止很难约束孩子的行为,而更容易让父母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处境,当父母和孩子最终将这些事上升为各种循环不止的斗争的时候,父母又怎么能实现规范孩子行为的目的?

3. 孩子的行为有可能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和愤怒。孩子很想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能控制什么,当孩子发现自己说一句脏话可以让父母暴跳如雷的时候,说脏话就像按电钮一样有趣了,于是说脏话变成了一种游戏,其实孩子并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在这种时候,忽略孩子故意说的脏话,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疯狂制止更有效果,因为当孩子发现自己说的脏话没有任何效果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了。

4. 教会孩子社会交往和行为举止的一般原则更多的是通过父母的行为示范来实现的。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父母的语言引导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父母自身言行的影响力却更大,通过自己的行为父母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孩子具有十分强的模仿能力,当父母言行不一致的时候,孩子一定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而不会听从父母的说教。

5.一定要保持前后一致,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能时而管、时而不管,时而管的很严,时而只是随口说说。如果父母在执行这些管理的时候没有标准,前后不一致,孩子自然就很难理解和遵守,孩子会不断试验、尝试、测试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父母一定要保证对待同一种行为前后一致的态度。



家庭类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这些习惯没有什么标准可言,就像古人所说的“家有家规”,父母通常都会默认孩子生活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就必须遵守“家规”。

比如孩子进门之前必须脱鞋,孩子吃饭前必须洗手,孩子晚上9点以前必须睡觉,孩子睡觉之前必须洗澡,孩子每天只能看1小时电视……

这些规矩都是父母根据自己的习惯以及想法制定的,在制定这些规矩的时候父母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1. 每一个规矩的制定都有充分的理由,让孩子明白这些规矩存在的合理性。父母不能想当然认为,因为规矩是我定的,所以就是正确的;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必须听我的;因为你生活在我家里,你就必须遵守我制定的规矩。如果父母有以上的想法就跟独裁政府差不多了,只希望孩子听话,不希望孩子有民主的思想,不希望孩子挑战权威。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难树立自信、更难独立自主。

2.当孩子长大以后会对某些“家规”提出质疑,“某某家里就不这样”,如果你说“那你去某某家过日子吧”肯定会引发一场斗争,在孩子长大之后,让孩子参与“家规”的制定,和孩子一起讨论,听听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有一些规矩的存在,为什么有些想法行不通,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到自主的权利同样还能更好地实现“家规”的执行,因为孩子会更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规矩。



就像前文所说,孩子生活中的规矩没有清单,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时所做的决定都构成了孩子生活中的规矩,有几个重点要父母们牢记:

1. 在拒绝和制止孩子的任何一个行为之前都要想明白拒绝或制止的目的是什么?

2. 保持一致,无论是对某种行为的许可或制止,还是制止行为的方式方法都要保持一致。

3. 给孩子机会尝试,做孩子的指导员,不要一味控制孩子的行为,束缚孩子的手脚。

4. 当孩子出现不被允许的行为时,让孩子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行为和惩罚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TOP

实录:低龄儿童的思维训练

实录:低龄儿童的思维训练
低龄儿童需不需要思维训练,我想没有什么疑问,需要。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怎样把握好思维训练的度?

我将通过两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把一些家长的实践总结归纳,供大家讨论。
?其次:我会把国外这方面的课堂与家庭实践翻译介绍过来。

我想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能帮助大家把思路理得更清楚一些。


下面是几个妈妈的实录,看后感到有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实际上,思维训练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有意识引导,生活中处处都是思维训练的素材与时机。

主角1:猫儿(男,七岁,二年级)

记录人:风中白杨

萧愚点评:

思维训练是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也需要循序渐进。哲学思辨是最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而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还不能进行哲学思辨,不妨先从生活中的“概念”入手。在问“为什么”的同时也不妨多问问“什么是”。比如,什么是太阳?什么是飞机?什么是总统?诸葛亮是谁?天气预报有什么用?通过这些问题,逼迫孩子动脑筋,去独立思考答案。这也是思维训练的一项基本功。


实录:


上午接孩子放学的路上,我在儿子身上小小练兵一下.

儿子今天有一点感冒,我让他把风帽戴上.


我问:"为什么走路不觉得风大,坐在自行车上觉得风大."

儿子:"因为风没有动可是我们却一直向前冲."

这个问题,妈妈想不出怎么继续,放弃.


儿子问:"妈妈,饭做好了吗?"

我说:"只剩炒菜了,不过五分钟就好."

儿子:"耶,我可以玩儿五分钟枪喽!"(新买的玩具枪)

妈妈问:"什么是枪?"

儿子:"枪就是能从小洞里打出石子把你屁股打疼的东西.(坏笑)"

妈妈:"那如果从小洞里打出的是火药就不是枪了吗?"

儿子:"那是真枪."

妈妈:"如果是从大洞里打出的石子就不叫枪了吗?"

儿子:"那叫炮."

妈妈:"如果打中的不是你的屁股而是身体其它部位的,就不叫枪了吗?"

儿子:"不知道,不知道."(耍赖)

妈妈:"如果打出的是塑料球,而不是石子的呢?"


儿子:"妈妈,该我问你了?什么是妈妈."

妈妈:"妈妈就是生出你的那个人."

儿子:"什么是宝宝."

妈妈:"宝宝就是妈妈生下的还没长大的孩子."

儿子:"什么是孩子?"又自答:"孩子是大人的反意词."


儿子:"外星人有着超智商."

妈妈:"什么是超智商?"

儿子:"就是很能."

妈妈:"什么是很能?"

儿子:"就是很聪明."

妈妈:"什么是聪明."

儿子:"聪明就是和智商差不多."

妈妈:"那智商和聪明究竟是什么?"

儿子:"我心里知道,说不出来."

......

这算不算思维练习?儿子七岁,二年级。


主角2:格子

记录人:格子妈

萧愚点评:前面有位朋友提到,给孩子看“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之类的童话不合适。说这类童话的模式过于刻板等等。我觉得我们没必要过于担心。关键要看家长是否引导有方。我们让孩子读一本书,即便是经典,也永远要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没必要因为经典里有糟粕就避之唯恐不及,这是因噎废食。而且,如果我们能与孩子就经典里的糟粕进行讨论,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思维训练课。


实录:

低龄儿童也可以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孩子自己的思考习惯。


每次讲公主的故事,我都跟她说,妈妈不喜欢公主故事,因为公主们都是靠魔法和王子的帮助战胜困难的,世界上有魔法吗?没有,也不会有那么多王子等在旁边在公主需要的时候就来帮助她。但小女孩都有公主书,我也没有完全禁止她。大概是格子5岁的时候吧,有次让我给讲灰姑娘的故事。她突然跟我说,灰姑娘的故事是骗人的!我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呢?她说,魔法消失的时候,灰姑娘的礼服、马车、车夫什么的都消失了,水晶鞋也会消失的,但是故事里的水晶鞋却还在,是在骗人!真的是让人惊喜呀。于是我告诉她,她的思考很有深度,我非常高兴。


思考是个好习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是一种能力。我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觉得自己可以遨游在思想的世界里是件幸福的事,而且,思考后发现,很多事经过思考跟不经过思考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希望格子是个有自己思考的人,不要人云亦云。套用萧老师的橡皮筋理论,从她开始能走能搬东西的时候,只要是她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我就总是跟她说,想想办法,你能行。再大些大概到了3~4岁,她就养成了想办法的习惯,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我就总鼓励她,再想想另外的办法,你能想的出来。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懒一些慢一步,孩子就能勤一些快一步。而且,她想做的事,家长不去帮忙,通过她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实现了,给她带来的成就感真的是最好的奖励。


自从她开始思考以后,我又给她加了码。她思考的结果无论对错,我都会问她,是这样吗?一开始她一被质疑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几次以后再问,她就会很肯定的说就是这样。我想以后一方面发展她面对权威能够肯定自己的自信,另一方面发展她检查以及校验自己思维的能力。还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但我相信,内心充实的孩子会更强大。


主角3:鼎鼎

记录人:鼎鼎妈妈

萧愚点评:如果家长不在平时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能孩子就不会交出这样出色的答卷。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潜力既不要高估,同时也不要低估。每天进步一点点,累积起来的质变效应往往是惊人的。

实录:


晚上八点左右,我正在看儿童教育研究者萧愚的博客,女儿完成一切任务:学校作业、钢琴、奥数练习、洗漱,走过来。我告诉她我正在看什么。指着“愚”字说“愚公的愚”。

“愚公知道吗?”没想到她摇摇头。哦,可能没跟孩子讲过这个故事。于是简单地讲了一下故事梗概。没想到,我刚要讲愚公的精神。女儿说: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搬家不就得了?”

“嗯,你说得有道理。”我竖起大拇指,并拥抱了她一下。

“是的。同样的问题通常有很多种解决办法的。在我们现在看来,愚公搬家是最好的办法。妈妈不记得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了。但不管怎样,他们移山过程中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要我们学习的。”孩子好像对“锲而不舍”不明白。我就继续说:“就是说每天做一点点,天天坚持,他们家一代一代往下传,愚公后面有儿子,儿子后面有孙子,孙子还有他的儿子...总有一天会把山移走的。”


“嗯,就像我学习,每天学习一点点,一年年过去就学了很多了。”哈,看来孩子还是很有悟性的。


“不过,移山,像他们那样不好,要用新技术才好。”看来话题不能再展开了,否则今晚不能按时睡觉了。“你说得太对了。我们下次再讨论好吗?今天马上准备睡觉。”.

TOP

如何引导孩子学古文?

最近在引导冲冲学古文,有些体会,交流一下。

在让孩子学一些难度比较大的新学问时,比如学古文,至少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省事法。

即,丢给孩子本“子曰诗云”,背去吧。不喜欢,背不进去,那就苦口婆心、引经据典、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讲学好古文的伟大意义;还不听,痛骂之;再不听,暴打之。

现在的爹妈,越来越有文化啦,越来越文明了,暴打孩子的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表现形式的惩罚,如罚不让看电视、罚背“子曰”20遍等等,但换汤不换药,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简单的教育方法是三板斧:一说二骂三惩罚。比较简单,比较省事。效果如何呢?也许让孩子学上古文了(未必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总是希望爹妈喜欢自己,为讨爹妈欢喜而学某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种事常有);也许就此讨厌上古文了,逆反了,反抗了,一辈子都讨厌古文。

方法二:累人法。

第一步,先搞清楚古文是怎么回事和孩子喜欢什么。

古文,说白了,不过就是古时候的人用笔说的话(文字语言),有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也有诘屈聱牙、枯燥沉闷的,我们喜欢那一种呢?不言而喻。

第二步,那好,我们就找找生动活泼、神乎其神的古文吧。

小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没学好,不知道都有哪些古文生动活泼、神乎其神。没关系,上网查呗,网络这么发达,不用白不用。于是,查到《聊斋志异》、《搜神记》、《山海经》等等很有趣。

找图文并茂、印制精美的版本,买来。

第三步,书买来了,花花绿绿,插图诱人,但不让孩子读,自己先读,吊吊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这些书神呀怪呀,很有趣,比“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有趣多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孩子看到这些花花绿绿、插图诱人、净写神怪的书,且你又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还神神秘秘,于是很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于是就跑过来问你读什么这么有劲,也想看,但不给他看,馋他,让他着着急。

第四步,等孩子真有点急了,就和他一起看,并挑一小段比较好懂的,一句一句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在讲神怪故事哟,而不是在教古文,千万别跟老学究似的给孩子干巴巴地直译,讲故事要有趣、要互动、要说说笑笑,不论讲古人写的故事还是今人写的故事都该如此。)

有意思吧?有意思。好听吗?好听。那好,没事就给孩子讲讲。目的:让孩子彻底喜欢上这些书,而不是“喜欢上古文”;孩子喜欢这些上书,就会去读,读,就是在学古文。曲线救国,引而不发。

第五步,等孩子喜欢上这些书了,就反过来,让孩子给你讲里面的故事。

刚开始,孩子可能讲得磕磕绊绊,没关系啦,大概其就行了,从没读过古文的孩子能讲成这样,很棒,甚慰,甚喜,鼓励!

不必苛求,古汉语语法啦、每个字词意思啦,都不必苛求一句不差、一词不误地搞懂,孩子能知其大意,讲个八九不离十就不错了,喜欢看、喜欢讲才是最最重要的,喜欢看,喜欢讲,日久天长,语法啦、词义啦,都能慢慢搞懂。

第六步,不管了,自己读吧,不懂的,有字典,有网络,自己查去。

这种教孩子学古文的方法,对大人来说,比较累人,但孩子喜欢,冲冲现在对《山海经》、《搜神记》比较喜欢,爱读。我相信,只要他能读懂这些书,那他的古文阅读能力就比较牛了,以后再读其他,应该不在话下。如果如此,累点就累点吧。

我们为什么要教孩子学古文呢?高屋建瓴、旁征博引、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不过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读懂古文,看懂古书吧。

既然这样,干嘛不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给孩子一些有意思的古文让他们读,让他们就此喜欢上古文呢?目标明确,方法灵活,干嘛非要跟四书五经死磕呢?当然,如果读四书五经能让孩子喜欢上古文也不错。

在孩子的教育上,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其他别教条,别死性。

所谓“善教者,因其势而导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是也。.

TOP

 129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