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家庭教育专题汇总贴

 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2005年01月20日 09:35 《孩子》


  镜头一:

  一天,小可妈妈的同事来家里谈事情,妈妈将小可安排进屋子里看动画片。刚坐定,小可就跑出来,向客人展示爸爸给他买的小坦克,接着又要为客人背诵刚学会的汉语拼音,还要客人陪他玩。在妈妈的制止下,他才悻悻地离开,可一转眼他又在客厅里疯跑起来……

  孩子独白:终于来了个不认识的人。

  解 析:

  孩子的日常生活大都较有规律,当他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中突然出现新鲜的人或事时,往往会表现得很兴奋。而家长此时由于碍于情面而放松了对他的约束,这无形中更增加了他的兴奋度。由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一旦兴奋起来,孩子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这也是人越多,孩子越喜欢“人来疯”的原因之一。

  镜头二:

  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小静平时不怎么爱讲话,性格也很内向。“小静今天多神气啊!”同桌的阿姨礼节性地夸了她一句。“我会背儿歌呢!”小静高兴地对阿姨说。“是吗?那背给我们听听!”阿姨逗她。没想到小静竟真的背起了在幼儿园学会的儿歌,并在大家的夸奖声中, 背了一首又一首,妈妈叫她停下来,她理也不理……

  孩子独白:再不表现以后就没机会了。

  解 析: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许多平时看起来不喜欢表现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不想表现自己,而是由于一些诸如自身条件不足、无法和别的孩子竞争、没有合适的环境、得不到别人的赏识等客观原因,才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往往也会非常乐意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以期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

  镜头三:

  园长正在台上发言。台下的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连平时很好动的小浩也不例外。他时不时回头看看老师,当看到老师向他竖起大拇指时,他的腰板挺得更直了……

  孩子独白:我可不能被忽视。

  解 析:

  表现自制力,这是孩子表现自己的高级形式。老师或家长常常会教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大人来说,这是在教孩子行为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可对孩子来说,这既是行为规则,同时又是表现自己的方式。所以,与其说孩子是在克制自己,不如说是他在实践大人所教授的知识,这种实践实质上就是他在向别人表现自己是个好孩子。

  温情提示:如何对待孩子的“好表现”?

  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好表现”往往会因其行为的过激而不被家长所认同。抛开传统观点和原有要求孩子遵循的行为准则,试着从孩子本身的角度、从欣赏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的“好表现”,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孩子。

  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家长应努力做一个有心人,适时为孩子创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端茶送水、适当参与大人的谈话等,以满足他要表现的欲望。

  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表现”行为

  家长在纠正孩子“好表现“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时,应以适当的方式突出其行为中的闪光点,同时注意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态度,从而使他的“好表现”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文/ 梁晓玲  责任编辑:晓 枫.

TOP

期中考试 考砸了之后……

期中考试 考砸了之后……

2007-11-14 00:13:05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期中考试成绩就要揭晓了,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本报成长周刊论坛上也接连出现了一些学生在上面倾诉“考得不好”的话题。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宠爱有加,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如此一来,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出现了问题。当遇到挫折时,一些孩子很容易心理失衡,产生失落、不安等不良情绪,本期成长周刊·话题栏目我们选择了几个在这次期中考试不太顺利的案例,希望家长能够把孩子的考试挫折当作一次很好的教育交流机会,和孩子一起明白:挫折就像我们平时会摔跤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会碰到,在考试失败时,要用坚强的意志力去承受它、面对它,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它。

  一 排名下跌20位  整个人变样了

  [案例]

  小钰,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该学生在小学读书时,语文、数学等各门功课特别优秀。爱好广泛,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小学毕业考试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区属重点中学。分到班级时,成绩为全班第一,初一时成绩也挺好。这次期中考试,数学仅得了70分,一下由原来的第一名下降为第二十名,这对他是个极大的打击。这两天小钰像变了个人似的,忧心忡忡,总是感到周围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他经常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甚至把嘴巴、鼻子都藏在衣领内,看人时总是低头窥视,不敢正眼相观。

  [分析]

  一般的优秀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在家受父母的疼爱,在校受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羡慕。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遇到挫折,如偶然的考试失误,就会产生失望、痛苦和不愉快等情感体验,惶恐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有些家境优越的“神童”和“尖子”成长一帆风顺,直至到国外留学,结果却为思乡和人际关系不融洽而导致精神障碍,不得不中途回国,抱憾终身。由此看来,挫折教育的对象也包括优秀生。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和乐观,父母和教师则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策]

  面对考试挫折,青少年应做好三种心理准备:迎接考试,要给自己打气。“没什么的”、“我会赢”。当考试失败时,暗示自己,“这次考试失败不要紧,它是对我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当挫折感减小或消失后,进行自我解嘲:“没有什么吧!考砸了,但我没有倒下,我还是我。”当考后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心里想:“我能行,只要我坚持,下次考试我会赢。”这三种心理准备需要一个共同的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学习、学习、再学习”始终是学生第一任务,考试失败也不改初衷。

  二 成绩很不理想 吓得不敢回家

  [案例]

  昨天下午,初一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同学们都很兴奋,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走出校园。小雯同学却忧心忡忡地来到心理咨询室,半天不说一句话。老师开导了好半天,她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委:她刚从语文老师那儿得知,这次语文只考了82分,作文明显偏题了。说到这儿小雯流下了眼泪。“为了能让我读一所好的中学,爸妈没有费了不少心,也交了一笔可观的赞助费。开学初我不止一次向父母表态,一定进入班级前十名,现在看来不可能了。我怎么面对父母。上次月考,英语考试因为我粗心,少考了4分,只得了90分,妈妈唠叨了好几天,爸爸也对我发了脾气,责问我怎么这么笨。并警告我如果期中考试考不好,肯定要揍我。你说我怎么办?”心理老师与她交流了近一个小时,她仍然不敢回家。

  [分析]

  家长的过高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成绩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家长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十分坎坷,甚至因为学业成绩而影响事业发展,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望子女圆自己未圆的求学梦。同时,社会竞争压力和学校内部竞争机制,使得一些家长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去追求他难以实现的目标,给学生定分数、定位次。面对家长的过高期望,学生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现实中,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不能达到家长的期望目标,往往因此招来家长的指责和批评,感到心情沉重,情绪低落,有强烈的受挫感,进而引发的悲剧是很多的,家长一定要从两眼紧盯成绩向看孩子综合发展转化,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家长要主动安慰,帮孩子调整心态,使他们顺利渡过难关。

  [对策]

  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从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转化。当我们获知了关于孩子的令人瞠目的事情发生时,家长一定要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图自己的一时之快,把火气发在孩子身上,要克制住自己,要坚决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跳出阴影,走向光明。而不要像孩子们说的一样“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家长不能重“知”轻“德”,不一定非要强迫孩子达到他力所不能及的目的。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才能引导孩子走上身心健康的成长之路。第三、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失败后,家长要帮助、引导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失败为下一次的拼搏提供借鉴。第四、知己知彼,正确抉择。每个父母都期望子女拥有成功的未来,但光有良好的意愿是不够的,父母应当帮助孩子正确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所谓知己,即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观念和性格,如自己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受挫等。知彼,即应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经济趋势等总体状况,如社会需要什么、存在哪些发展机遇及现实生活中尚存在哪些不尽人意或不完善的方面等,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最高目标努力,但必须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第五、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孩子树立信心。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做家长的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孩子。要以表扬为主,而且要注意表扬的心理艺术及其心理效应。如表扬要以精神奖励为主,而且要及时。应重视道德品德的表扬。若确实需要批评,就要批评中带有鼓励,因为批评的目的在于教育孩子,而不是将气发在孩子身上。

  所以要注意批评的心理艺术及其心理效应。这样才能与孩子沟通,用情感教育慢慢清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三 考后非常烦躁 直冲父母发火

  [案例]

  初三(3)班班主任李老师昨天晚上接到学生晓磊妈妈的电话,询问晓磊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李老师讲没什么特别的事啊。晓磊的妈妈仍一个劲地追问。原来晓磊昨天考试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晚饭也吃得很少。爸妈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谁知道平时性格温顺的晓磊竟冲着爸妈发火:“你们烦不烦哪!”,最后跑了出去。今天早上李老师找到晓磊,谈了半天,才问明原委。原来晓磊在昨天上午的物理考试中觉得很不顺手,最后两道题目好像从未见过,估计物理成绩不会理想。下午考英语时自己觉得十分烦躁,总是静不下心来,回家后自然没有了好心情。最后班主任告诉他,物理88分,在班级排第5名,英语成绩也很正常,可晓磊却不相信。

  [分析]

  晓磊同学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卑心理引发焦虑情绪,进而引发的挫败感。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缺陷。它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形成。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常出现挫败的感觉。自卑往往源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

  [对策]

  实施挫折教育,首先要搞好调查研究,弄清孩子的性格类型,看孩子的性格是外向型、内向型,还是抑郁型,要因性格施教。外向型可直言不讳,内向型要旁敲侧击,抑郁型要讲求策略。其次要培养孩子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定期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聚会,多创造一些让他们自由交流的机会,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遇到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培养孩子的友谊感、依恋感与安全感。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父母可以适当把责任下放,如买了假冒商品可以让孩子去退换,家里与物业的一些小纠纷,可以让孩子交涉等等,如果孩子成功了,要及时鼓励,说些“比爸爸妈妈强”的话。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最好不要全部答应,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其受到挫折,要他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的。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自己可能会遇到困难,自己要去克服。

  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张福新 王 璟

编辑:张超   来源:扬子晚报.

TOP

父母要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

父母要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

2007-09-27 13:06:0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盼子成才是每个父母的期盼和心愿,叶北溟、夏天的父母都是如此。然而孩子的发展却不按照他们预先的设想。在一句句“都是为了你好”、“还不是为了你的前途?”的背后,很多家长都很茫然:自己全身心的付出,怎么换来的是这样的结局?
  不要异化了“为孩子好”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看到了很多北溟的父母、夏天的父母。六中就是美术特色学校,但作为校长的我却常常看到有天赋的孩子父母却不愿意让他们走艺术道路,而也有些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大学,逼迫从未对艺术有兴趣的孩子端坐在画室里学美术。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为孩子好”的教育方式不仅伤害了自己,更是深深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教育已经被这些父母“异化”了——教育成了父母达成自己理想和目标的工具,成了父母期盼孩子日后进入他们的认为体面阶层的唯一手段。在这种旷日持久的“才能”开发中,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耗尽了孩子的学习激情,孩子的潜能也倍受摧残。与父母自己的“美好心愿”相比,孩子的天赋、才能又算得了什么呢?孩子的兴趣、探索自己世界的激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关注孩子的优势智能

  我想每位父母都可以反思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促进孩子的发展?怎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很多时候,教育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是执著追求于家长自己的目标还是因材施教促进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的,这个想法绝对没有错,问题是一切按父母的模式去设计的生活,孩子自己会觉得幸福吗?不管不顾孩子的心愿、兴趣和特长,孩子能快乐吗?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目标时,家长就觉得孩子出了太多的问题,父母愤怒了,或是责骂我们的孩子,或是语重心长“控诉”我们的孩子。孩子沉默了,孩子愧疚了,孩子自卑了……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在这样看不见的教育暴力中失去了成长的快乐和发展的潜能。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每种智能都是有价值的,因而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每个教育者包括家长都要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优势智能,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  



  南京市第六中学校长 潘春雷


编辑:马燕   来源:扬子晚报.

TOP

烦恼:妈妈为啥老拿我和别人比较

烦恼:妈妈为啥老拿我和别人比较

2007-10-18 09:40:5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一直是班里的小干部,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语文和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取得了钢琴八级的证书。当然,我也有不足,我的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有时候排名会落到十名之后,我也常常为此苦恼。我的妈妈不仅不安慰我,还总是拿我的数学成绩做文章,当我拿着考了第一名的语文试卷给妈妈看时,妈妈不屑一顾地说:“光语文好有什么用?什么时候给我考个数学第一名回来?你看人家小亮,数学总是那么好,轻轻松松就能考满分。”妈妈喜欢把我和别人比,我钢琴过了八级,以为妈妈会高兴,可她说:“人家佳佳早就过十级了。你才八级,有什么好高兴的!”我已经很努力了,妈妈却一次又一次打击我,我该怎么办呀?
  ——六年级学生晓文

  

  望子成龙,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是合情合理的想法。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但有时候这种期望对于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老师给你几点建议:

  1、尊重父母,坦然接受。的确,有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过大,虽然我们自己尽力了,但依然无法达到。他们也常常会以我们的同龄人为榜样,为我们树立目标,让我们追赶。此时,父母的言行可能让我们觉得反感,但他们是长辈,内心的不满向他们发泄显然是不合适的。与其和他们顶撞,向他们发牢骚不如先坦然地接受,作为父母,向我们提出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语言、态度及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不应该有太多计较的,否则矛盾会激发,甚至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2、调整心态,迎头向上。接受父母意见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能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更不能口头上应承下来,而内心却抵触不已,产生焦虑的情绪。当一个人焦虑不安的时候,是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的,此时的思维也会受到阻塞,提高自己从何谈起?此时,可以给自己一点心理暗示,告诉自己,父母这样要求自己是对自己的帮助。同时努力去寻找自己问题的症结,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自己放心,对自己努力的行动满意。晓文,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数学上,这还不够,还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加强数学练习,只有多做题,才能熟能生巧,做到举一反三。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应该增加自己的感官训练,培养自己的做题能力。

  3、诚恳沟通,取得共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但有时过于理想化。他们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这样的期望就成了压力,压力过大就成了阻力。当我们觉得父母的期望已经成为自己的阻力时,就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们,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转达给父母,让父母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当然,沟通的时间和技巧很重要,要找到合适的时间与父母真诚地交流。父母觉得你不如别人,把你和别人相比较,其实是内心恐慌的一种表现。你可以列出自己的优势,让父母宽心。晓文就可以告诉她的妈妈:“我的数学比不上小亮,可是我的钢琴弹得比他好。我的钢琴没佳佳级别高,但我年年是三好生。这么多年我一直是班干部,锻炼的机会自然比他们都多,所以我的发展还是比较全面的,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虽然我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你的要求,但我会努力的。妈妈,请相信我!”在事实及你诚恳的态度下,即使父母没有明确说什么,他们的内心也还是会有所触动的。当然,成年人被我们说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借助外力,比如把你的烦恼告诉老师,让老师做你的说客,与父母沟通。恳请亲戚朋友开导父母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同龄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只有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转化成我们共同的目标。

  最后,需要提醒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有时候作为家长,也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谓为孩子好,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自己与别人谈论孩子时,能因为孩子的出色而得到内心的满足。伸出十个手指尚且长短不一,人更是参差不齐,用自己的劣势比别人的强项,永远都只能失望而归。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较之于过多的指责,孩子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信任,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产生信心。


编辑:马燕   来源:扬子晚报.

TOP

教育子女父母切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教育子女父母切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



  在近日举办的“沟通零距离”亲子平行小组活动中,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卢湾区工作站站长秦天栋告诫家长:在教育子女之前,家长必须统一口径,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活动主办方“小秦工作室”为前来参与活动的家长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孩子所写的“父母在我眼中的褒与贬”。对于孩子所写的“我最讨厌每次出去玩,家长就会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来查岗。”一位母亲表现得很激动:“我的女儿总喜欢和一群同学出去唱卡拉OK,男男女女的都有,我就觉得会出问题!”而父亲则明显倾向于女儿:“有时候我外出,她妈妈也喜欢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打来,女儿反感一点也不奇怪。”事后,记者向父亲询问是否曾就此问题与母亲沟通过时,他表示从没有。

  秦天栋指出,这样的家庭会存在沟通问题并不奇怪,孩子会很自然地和支持自己的父亲结成联盟共同对抗不信任自己的母亲,而母亲则会因为越来越深的怨气而更加苛责女儿,形成恶性循环。现场的另一位母亲说:“我不给孩子买新手机,但是孩子他爸却向我借钱给孩子买。”秦天栋认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荒唐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相反口径会间接地把孩子和母亲对立起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家庭,解决这些家庭所暴露出的沟通问题,关键看父母是否可进行有效沟通达成一致,只有父母率先改变,孩子才会改变。”秦天栋说。




选稿:吴思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李征.

TOP

教育子女“金钱奖励法”好不好?

教育子女“金钱奖励法”好不好?
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这样一种教育方法——“金钱奖励法”。比如,只要孩子做家务做得好,会发“工资”;学习认真作业整洁会“发奖金”……这种方法究竟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我给女儿发“奖金”
  
  黄女士36岁外贸公司会计师
  
  早在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决心把她培育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此,我翻阅了许多育儿书籍,学习了很多教育方法。女儿在大约4岁的时候,就表示出对钱的喜好。发现了女儿的这个特点后,我自创了一套教育方法——“金钱奖励法”,常以钱为“诱饵”鼓励女儿。如果女儿听话、学习认真作业整洁,做家务干活干得好,我就发“奖金”;如果女儿犯了错误,我便开出“罚单”。
  
  关于具体奖与罚的兑现,我专门有个记账本。比如,洗碗:5角;拖地:1元;作业整洁:1元;成绩满分:5元……就这样,当女儿完成了我们交代的任务,就奖她5角或1元不等,女儿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做家务事也带劲多了。比如,去楼下买早点回家,一般可获得找零的所有权,少时5角,多时一两元。去买一些物品时,女儿还会自己盘算着买哪个东西比较划算。
  
  每隔一段时间,女儿就把储蓄罐里的钱倒出来数。我知道,那里头也藏着她的很多美梦,比如我不同意买给她的玩具或动漫书。我说过,想买你自己挣钱去买。所以,她对每一次的赚钱机会都很珍惜。从这个方法中,我观察到女儿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强,也具备了初步的理财观念。
  
  不过,这几年下来,我有时也对自己的“金钱奖励法”产生一些困惑。比如,女儿渐渐长大,思想也渐渐在改变,她现在爱美了,很喜欢化妆品,于是就常拿自己的钱去买。我刚表示了一下反对意见,她就气呼呼地撅起了嘴说:“‘工资’本来是我挣来的,我有权力自己花。”每当这时,我就暗暗担忧,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是否还行得通。
  
  专家点评:
  
  从这位母亲的实践来看,“金钱奖励法”确实可以增强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赚取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金钱奖励”法只能收到短期效应,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另外,有些孩子还不懂得怎么存钱花钱,可能出现乱用钱的情况。因此,从长远来看,单纯用钱来满足和激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金钱奖励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孩子有受到大人肯定、欣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句真心的赞扬,一件小礼物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我家有本奖罚簿
  
  苏若桐男12岁小学六年级
  
  我在读五年级时,第一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爸爸和妈妈很高兴。本来,妈妈说要奖励我一小笔钱,可是爸爸却说直接给钱,会滋长我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后来,他们商量了一下,定下了一个只给奖励、不给钱的办法,因此也就诞生了一本奖罚簿。
  
  当时,妈妈拿出一个本子,记录了我的第一笔奖励款。妈妈根据我的实际学习成绩,为我定出了具体的奖罚政策,比如:英语听写90分以上,奖100~200元,90分不奖不扣,85分扣100元,80分扣200元……数学因为是我的强项,所以要求严一点,考满分奖200元,考95分以上奖100元,95分不奖不扣,95分以下扣100元……凡是奖励的,用黑笔;凡是扣款的,用红笔。
  
  刚开始时,我很不以为然。妈妈却说,尽管在形式上没有兑现钱给我,但是,坚持若干年以后,随着我长大和成绩积累,就能体现我的价值了。如果记录本上的数值越大,说明我的成绩越大;如果数值小,那我的成绩就小。记录本上数值相当于我所赚的钱。
  
  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发现自己很在乎这个奖罚簿。及时记录有关内容成了我和妈妈的习惯。
  
  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等到我读大学的时候,奖罚簿上面的“钱”就可以换成现金,让我自由支配。他们还说,我的“钱”赚得越多,他们越高兴。因为那是我用自己的刻苦努力换来的!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我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继续努力学习!
  
  专家点评:
  
  孩子迟早要接触到金钱,与其回避倒不如早些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或者太“贪”钱。家长应提早对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有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因此,孩子劳动所得的钱不一定要直接给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在银行开一个户,把钱都存在银行里,这样既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以后积累起来也是一笔孩子的“财富”。这笔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一种勤劳俭朴的美德。从上面的故事来看,那本“奖罚簿”就相当于是一家纸上的银行,里面的钱怎么支配需要家长做好消费引导,如献爱心、买书、交自己的学费等,而不是“你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要让孩子知道,奖励的这些钱是属于他个人的,他虽然有权利决定这些钱的用途,但也不能乱花,可以先把钱存起来,以后再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
  
  “金钱奖励”有学问
  
  在市场经济中,给别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而在家庭中,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是否也应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呢?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1.金钱奖励要恰当。

  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奖励的手段都不是目的,只是辅助性的评价,是对孩子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要用得适当,用得合理。平常,有些家长给孩子的奖励太多了,从生活到学习,不停地给予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努力的“唯一”结果是为了奖励,这样其实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很不利。如果有朝一日,奖金没有了,恐怕孩子的努力也就没有“奔头”了。另外,关于奖励,要有让孩子“欲求而难得”的体验。如果一切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可以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奖励对孩子就失去了吸引力,奖励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或不存在了。
  
  2.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至于金钱鼓励则很形象、很直观,能促使孩子为了达成某一愿望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一旦孩子的愿望达成,家长奖给他适当的奖金,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心理学家认为,精神奖励的持久性比较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应该逐步增加精神奖励的分量。因此,家长采取以金钱奖励为主,过渡到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再过渡到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励方式。
  
  3.延迟奖励时间。

  当孩子渐渐懂事以后,应该得到奖励时,不要立即兑现,而是延迟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事先要约定好)再兑现奖励。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自主进步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进步不仅是为了奖励,而且是自己的需要。有研究表明,越是愿意接受较长时间的延迟奖励,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就越好。.

TOP

满足孩子要说话的愿望

满足孩子要说话的愿望

怎样来满足孩子要说话的欲望?来听听语言专家的建议。

  全力地倾听

  在日常的忙碌中,你不是总有时间静心地听小孩子说出好像没有意思的音节或者几个单词,或者颠三倒四地讲述着他的故事!而休闲的时间就不一样了,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

  他摸索着,不断地试着,发出更准确的音节,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句子。在宝宝咿咿呀呀的时候,你最好坐在他旁边,不要干别的事情,专心地看着他。他需要一个值得交流的听众。

  丰富语言

  “快打肥皂!”“穿上鞋!”“收拾好你的玩具!”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你对孩子说话时用的词都是很直接的命令。利用这个休闲的时光,丰富一下你的语言。你可以用散文般的语言描述你们将要去的地方,或者在散步中形容遇到的风景。为什么不使用孩子正在学习的语言,为什么说出你的感受呢?你的任务——如果你同意,就是将自己变成说话的榜样和新词与漂亮句子的发现者。

  具有逻辑性的句子

  学习说话要求某些规定:在一句话中词的位置不可以随便颠倒,字词之间不可以没有任何关联。要孩子知道这种必要的逻辑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给他讲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故事,让他明白自己同别的人的联系,不同辈分的关系;或者在自然中解释变化的程序:一粒种子,发芽,然后开花,最后结果;蛹如何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化成蝴蝶。

  歌曲或歌谣

  歌曲和歌谣两个都用!它们都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歌曲中的歌词和句子的结构有利于丰富孩子的词汇,另外歌曲通过音调可以加强孩子的记忆。而歌谣通常是因为押韵、朗朗上口而深受孩子的喜爱。再说,一块唱歌或说歌谣,做着手势,眼睛看着眼睛,微笑对着微笑,这是多么愉快的时刻!.

TOP

我这样教孩子画画

我这样教孩子画画







  常常有人问我怎么带孩子画画,思绪繁杂,今天我静下心来整理其中的点点心得,和大家交流分享。

  我带的孩子大都在3~5岁之间,按年龄再细分成两个班,每班控制在8个孩子以内。我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作一些相应的调整。

  先从共通的几点谈起:

  第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孩子们都喜欢玩,都喜欢新鲜的东西,所以开头几次活动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绘画工具,油画棒、毛笔、彩色水笔、皱纸、水粉颜料、胶水、毛条、手工纸、铅画纸、卡纸、白报纸、彩色卡纸、旧报纸、广告纸等等,和孩子一起玩绘画游戏、手工游戏,吸引孩子动手参与,渐渐地适应活动,乐于活动,期待活动的开始。

  第二,多肯定、多鼓励、多赞扬。儿童画是没有对错的游戏,不能以大人固有的眼光来看待。鼓励孩子大胆作画,多为孩子的进步加油鼓劲,多表扬多赞赏,给孩子多一点的自信。

  第三,多引导、少示范、不照抄。有时我会先画给孩子们看,然后将我的示范收掉,鼓励他们自己画,画得不一样也很好。

  第四,多和孩子交流讨论,帮助孩子丰富画面。活动从主题交流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鼓励孩子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画画的同时也要多交流,当孩子画不下去的时候,进行一些引导性的交谈,鼓励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自己来丰富画面。

  第五,尊重孩子。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喜好色,即使明知不好看也不妨让他尝试一下,然后再比较给他看,这样做远比你说教的效果好。画画过程中不干涉孩子运用图形和颜色,让孩子做画画的主人,让孩子体验画画的乐趣,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孩子间不做无谓的个体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接着我针对3岁左右的孩子谈一下:

  1)色彩训练:小宝宝其实还很难称得上是完全有意识地作画,他们的控笔能力、手眼协调的能力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但对色彩却是很敏感的,所以我就将侧重点放在色彩训练上。在认清颜色的基础上要求能准确地说出名称,区分颜色的深浅等等。利用分发材料的时候要求孩子来说:“我要红色的!”“我要兰色的!”等等。有些比较容易混淆的颜色,象:蓝绿、蓝紫等等,我会设计一些色彩游戏来练练孩子们的眼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给颜色宝宝找朋友来比较哪些颜色放在一起更好看,等等。

  2)手工制作:动手能力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做手工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撕、剪、揉、捏、搓、粘贴等等,既练了手劲又练了手指的灵活性。设计一些手工活动,让孩子选择喜欢的颜色,完成后通过比较让孩子自己选择衬底,装裱,效果往往不错。

  3)图形练习:画圆、短线、长线、简单的几何图形等等,将这些枯燥的图形练习融进游戏中,吹泡泡、小雨伞、杨柳枝等等,逐渐尝试从无形到有形。

  以上这几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活动常常要安排1--3个内容,一样的主题也要尽量利用多种形式,这样一来能加深孩子的体验理解,二来也能始终保持孩子的上课热情。还有一点对小年龄的宝宝也很重要,那就是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亲近,努力让孩子接受老师。

  接下来是我带4岁左右孩子的一点心得:

  在延续以上这些内容的同时,侧重点落在了画面的表现上。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高,参与性好,也更有主见,所以在保持兴趣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多的要求,线条的简单造型、色彩的运用等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较小宝宝更多样,当然也就有了跑题十万八千里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一般都是先问,弄清楚他的真实想法,再帮他进一步完善。

  还有一个涂色的问题,我想不要强求,刚开始大人还是得顺着些孩子,涂色不匀或出线都是很正常的,不要因为这个而打击了孩子画画的热情。单纯的涂色也是不可取的。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涂色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画画更多的还是要看内容,而非完全是画面效果。孩子的画是他自己生活认识的体现,所以建议大人要帮助孩子丰富生活内容,充实生活经验,开阔眼界。在孩子画画的同时多让他自己来讲画,并帮他记录下来,回过头再看会很有意思的。.

TOP

多角度赏识造就理想孩子

多角度赏识造就理想孩子  
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今年6岁的过过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年前还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可是,最近过过保护环境没有以往积极了,因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这种行为,过过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他们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就再也没有提起。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

  孩子在表现优秀的时候,最期望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强化他正面的表现,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全面肯定,赏识孩子小小的优点

  调皮的东东常会给父母招惹一些小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把摔倒的小朋友从地上扶起来,帮粗心的阿姨找到丢在角落里的钥匙……看到东东帮助人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孩子:“东东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将来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东东一天天懂事了,不再沉湎于捉弄别人带来的小小乐趣,而把精力转移到帮助别人上。

  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向真、善、美的动力。家长如果老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就会心生焦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与信心,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在纠正孩子捣乱等错误行为的同时,用心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沙中淘金,赏识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

  刚上小学的小井成绩不太好,很少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3月是学雷锋月,很多做了好事的孩子都在学校里得到了表扬,让小井十分羡慕。一天,他交给老师一百元,说是在上学路上拾到的,当天就受到了学校广播站的表扬,这让小井兴奋得满脸通红。那一天,他读书的声音特别响亮,作业写得特别工整,红领巾比任何时候都系得整齐。可是第二天,小井却垂头丧气地来到了学校,原来他为了得到表扬,竟然偷拿了家里一百元,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一顿。幸亏老师了解到真相后及时和家长联系,做父母的也检讨了自己的冲动行为,肯定了孩子出发点是好的,才慢慢让小井又找回了笑容。

  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因为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偶尔也会犯些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错误,小小年纪的孩子又怎么能够避免呢?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头脑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孩子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肯定而犯的错误,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想听表扬,想要上进。家长要肯定这一点,多找机会表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肯定。

  角度四:独辟蹊径,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点

  豆豆性格有些内向,常被小朋友冷落。因此她不太喜欢出门,闲下来时就给家里的小狗洗澡、梳理皮毛,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说给它听。豆豆的父母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但转念一想,光着急也没有用,还不如引导孩子把说给小狗听的故事记录下来。豆豆妈妈把孩子记下的故事投到儿童杂志,竟然有几篇发表了,让豆豆感到了成功与快乐。不少小朋友也开始要求豆豆讲故事给他们听,时间长了,豆豆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着轻微自我封闭倾向的孩子,有时更会令大人觉得难以理解。这些特点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简单的斥责和生硬的要求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渊。发现孩子具有负面的性格特点时,家长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孩子特殊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狭隘的天地,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TOP

对孩子不可“完美主义”

对孩子不可“完美主义”







  在中福会少年宫举行的少儿教育论坛上,有“知心姐姐”之誉的教育专家卢勤一开场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观看孩子的篮球赛。10个球,中国孩子投进9个,妈妈抱怨道:“还差1个就全中了,你怎么搞的?”美国孩子只投进1个,但妈妈却笑着对孩子说:“你真棒”。与会专家指出,这其实是家长“完美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作祟”,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卢勤这样描述当前我国孩子的生存状态,“同几十年前相比,我们这代孩子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富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家长的“完美主义”和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是无望和无措。卢勤说:“我现在手机里每天都收到1000多条短信,很多都是家长的求助短信,愁的是孩子提出不参加高考。”对此,不少专家认为,当孩子发现自己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时,会选择放弃,特别悲观的还会走上不归路。

  “家长习惯于用成人标准衡量孩子,对孩子要求总是‘一刀切’。”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弘说,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外乎是学习好、口才好、掌握一门艺术特长等,这本身并没错,但过犹不及,有可能转变成功利教育———家务活、体育锻炼等与学习无关、对学业无促进的事,统统不需要做。“家长将‘好静不好动’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但是孩子成长并不是坐在家里、坐在课堂里就能完成的。”

  与会专家指出,教育不妨多一些“自然主义”,发展孩子个性。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平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是“传声筒”,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比如,孩子从小衣服上总是蘸上颜料等污渍,说不定正反映了其画画的兴趣;听几遍歌曲,自然就会唱了,反映了孩子对音乐独有的领悟力等。专家还指出,家庭教育应该以鼓励为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也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

TOP

适度管教才不伤自尊

适度管教才不伤自尊
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建议父母,在孩子叛逆违抗时,试着跟孩子讲道理,然而,操作起来往往行不通,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和父母争夺权柄的阶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争什么,真正的重点在于: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一旦战争开始,跟孩子讲道理作解释似乎不太奏效。有些人主张,如果使用得当,体罚应该是一项比较管用的工具,特别是对年幼孩子的教育。只是体罚也有对错之分,要运用适度。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把自己的怒气和沮丧发泄在孩子身上,也没有权力在外人面前处罚他,或羞辱他。

  适当的管教应该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美国的一位对儿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学专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确立的一些适度管教的原则。对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事先设定管教的界限。在孩子违反规定之前就把规定讲清楚,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体罚他。不要因为他昨天忘记做什么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些事而处罚他,这些行为不是孩子故意违抗。而且体罚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适用。

  处罚孩子后,记得张开双臂拥他入怀。孩子被罚后,可能需要被疼爱和肯定,父母此时应该紧紧拥抱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受罚,以及下次应如何避免挨揍。此时的沟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间的融合。这时如果做父母的赌气,让气冲冲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错失了沟通的良机。

  如果你放纵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会形成孩子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个性。而在爱中管教孩子,注意不伤及孩子的自尊,才能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

TOP

“餐桌教子”不可取

“餐桌教子”不可取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生活,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

  但有关专家提醒,“餐桌教子”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作教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参与此项调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赵霞介绍说,“餐桌教子”,主要有两种情形:

  唠叨。孩子一坐到餐桌旁,为了显示对孩子的关心,父母就开始问这问那,从学业、功课、到活动、交友,喋喋不休。孩子对此很厌烦,只好加快吃饭速度,狼吞虎咽,草草结束用餐,马上逃离餐桌。

  批评指责。有些父母把孩子的一些问题搬到餐桌上来解决,对孩子的毛病、缺点和错误一味批评指责,孩子一反驳,马上就吹胡子瞪眼,甚至摔碗筷拍桌子。

  赵霞说,大多数人都知道,全家人在愉快的气氛中进餐很重要。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92.6%的父母和85.5%的孩子同意这一说法。但很多人并不真正清楚其中的道理。“餐桌教子”不可取原因有四点:

  一是吃饭时训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胃病。

  二是容易导致孩子厌食。

  三是孩子在用餐时受到训斥伤心掉泪,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

  四是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家庭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影响两代人的感情。.

TOP

会毁掉孩子的11种教育方法

会毁掉孩子的11种教育方法
2007-12-12 00:59: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这样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6、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7、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怎能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

  9、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0、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编辑:房秋云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TOP

“乖”孩子可能有“心病”

“乖”孩子可能有“心病”
作者:吉  铜   [2007-11-23]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乖”孩子很满意,殊不知,“乖”孩子的心理未必是健康的。“乖”孩子往往很听话,不常表达不同的意见,但孩子的内心却是有想法的;这种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通常表现为厌学、不与同学交往等。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休息时间只是自己看书、看电视、很少说话,也很少提到学校的活动和同学,那么就会有过于内向的可能,家长就需要重视孩子性格塑造的问题。因为孩子性格的培养并不完全受先天性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此,建议家长从三个方面来观察、教育孩子: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第三是孩子的人际交往。家长要把孩子看作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机体,而不是学习的机器;要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对孩子的举动表示出赞赏的态度;留意孩子在学习、爱好、交往、情绪上的倾向和关注点,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
吉 铜

摘自:家庭教育时报 第223A期.

TOP

家长最易犯的十大错误

一、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就好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二、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能带来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什么帮助。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会导致个人和社会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在我们看来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五、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至今仍旧深存人心。其实事实摆在面前,很多人出国回来现在找不到工作,很多北大清华的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六、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对全国违法让孩子在周末学习或晚睡觉的教育人士,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止。剥夺中国孩子的玩耍、放松、睡觉的时间,是全国性的集体犯罪。

  七、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题数学(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家事。学校应该全面减低作业分量。

  八、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实在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九、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一切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十、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成长的乐趣。

  作者在第三个错误提到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有很多家长都以为我生了他,他就属于我的,这是大错,特错,其实孩子他是一个体,谁都不属于,属于孩子自己的,其实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尊重,作者还在第四个错误中说到家长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在我们生活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把自己的思想或是没有完成的愿望加强给孩子,这是家长错误的想法,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孩子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家长应该因材施教加上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TOP

帮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粗心”这是与众多的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当问及孩子学习状况时,百分之八九十的家长脱口而出的回答。

  “粗心”的表现形式

  “粗心”表现在学习方面比较突出,例如:

  表现在数学方面:把符号看混,如“+”看成“-”

  把数字看混,如“5”看成“3”

  忘了写答案,抄错了题,数错了数等

  表现在语文方面:学拼音困难,阅读能力差,错别字多,作文偏题等

  孩子“粗心”,往往也会表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




  

  譬如:上学时忘了带做好的作业本,开门进屋后忘了把钥匙拔下来,自己的东西总是丢三落四,到用的时候满世界找也找不到等。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目前孩子的学习状态来看,粗心都是应该纠正的。

  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是孩子学习不认真,太马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贪玩等

  如何看待孩子粗心,家长的认知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 孩子学习主观上不认真。

  其实,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孩子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孩子说他们粗心,他们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他的能力没达到。

  误区二 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

  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不可分,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粗心。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

  误区三 家长任意的惩罚孩子。

  比如:抄十遍书 每天作50道口算题等,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过度单调的重复,引起孩子的反感,欲速而不达。

  其实,孩子学习情绪的好坏,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刚上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雄心勃勃地要争第一,可是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某些不同,在这些学习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孩子再努力,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误解他,认为他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不认真,不专心等。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使孩子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学习的信心,虽然看他坐在桌子旁学习,其实心早就飞了。

  因此,对孩子要鼓励,有进步时就表扬,让他看到希望,使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调动起他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比较喜欢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心灵充满阳光。在学习上,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和孩子出门时,看见什么说什么,譬如,让他口头描述超市,新华书店,或者看图说话,培养他的口头表到能力。

  在生活上,我觉得家长要早一点放手。现在的家长,嘴里说自己孩子依赖性强,其实是大人们在潜意识里离不开孩子。他们过分的保护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过问,常常令孩子们的反感。他们包揽了孩子的一切。让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差,而令大人们反感。常听人说,“有个能干的妈妈,就一定有个苯女儿“,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依赖,不能认为不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受罪,就不幸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做一些家务事。不要什么事都是家长大包大揽。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他小的时候受到一点挫折,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明天就会独立成长。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走进竞争的社会,家长放手越早,孩子成熟越早。

  最后,我还想说,要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如果家长一再地说孩子粗心,做事慢,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真的认为自己粗心。相反,家长把目光放在孩子细心上,在孩子心理就有一种自己“细心”的心理暗示。孩子小,自我意识薄弱,很在意周围的眼光 ,家长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孩子的优点上。纠正粗心,养成细心的习惯,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综上所述,帮助孩子克服粗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上小学的阶段,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如:活动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

TOP

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要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责任编辑:汪春).

TOP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2008-01-08 21:07:08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如今,厌学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家长对此感到非常头痛,为什么自己受苦受累培养孩子,而他们却丝毫不领情呢?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培养有关。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说起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人会说:“孩子,都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将来有车开,有房子住,有钱花!”但是,如此庸俗地处理,对于那些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来说,越来越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了。要让孩子努力学习,就要让他们懂得更多。要把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理想、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因此,要让孩子努力学习,首先要让他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

  ·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

  学习动机与独立进取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个性是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因此,上进心不强对学习影响很大。上进心强、抱负水平高,将持续地推动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给学习动机带来自我强化的作用。

  ·设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

  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过易的目标不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动机;难以实现的目标,也容易使自己畏难、气馁;而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自己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问题儿童”玩成小发明家

“问题儿童”玩成小发明家

2007-12-25 21:31: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成长档案
  姓名:魏忠祥

  年龄:15岁

  学校: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石头城校区初三(16)班

  爱好:发明、绘画、篮球

  荣誉:2007年六月荣获南京市科技之星称号、2007年八月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年五月获得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机器人遥控擂台赛二等奖、全国青少年科学幻想画大赛三等奖。

  曾是学校的“问题儿童”

  和现在的自信、优秀不同,小时候的魏忠祥可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留堂,还经常被叫家长呢。”魏忠祥不好意思地说,由于小时候很调皮,经常在学校犯错误,老师想到他就头疼。不光是调皮,那个时候的小忠祥成绩也很不好,直到初中考试分班,他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分数加起来还不到180分。

  “不过,我庆幸我有个好爸爸”,魏忠祥说,虽然他的成绩不好,可是爸爸并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他经常教育我不要有负担,也从不骂我。”魏爸爸告诉记者,他一直都想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从来不强迫儿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想玩就玩吧,因为玩就是他的天性。儿子长到现在,我从来没为他报过什么辅导班,因为他连上课的那四十分钟都坐不住,更不要说课后的辅导班了,你就算给他报名也是白报,他不会认真去学的,弄得不好还会造成他的逆反心理。”魏爸爸对儿子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成绩达到70分就行了。

  “玩”要玩出“名堂”

  小忠祥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机器人制作课外兴趣小组,当时班主任看他虽然调皮,但很有灵气,所以推荐他去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更是一个劲地鼓励他好好去学,“当时我身边的不少家长朋友都劝我,孩子都已经上五年级了,很快就要升初中了,这个时候应该多学习,还参加什么兴趣小组去玩干吗呢?可我觉得,这孩子对机器人很有兴趣,如果不支持他,对他打击会很大。”魏忠祥说,看到爸爸这么支持他,他也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玩”出点“名堂”,不让爸爸失望。

  虽然说是“玩”,但是小忠祥和爸爸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小忠祥功课一结束就开始研究机器人制作,有时候为了某个程序问题,可以忘记吃饭,甚至熬到半夜。而为了鼓励孩子,同样身为老师的魏爸爸经常陪儿子一起看科技节目,给儿子买一些有用的书,如果孩子遇到难题要他一起解决,爸爸只会给儿子一些启发,但从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

  家长要学会等待和发现

  自从儿子上了这个机器人兴趣班后,变得比以前更安静了,做事情也很有耐心。“以前他做功课,总是拖拖拉拉,不专心,但是他做起编程来却又快又好。”爸爸认识到这说明孩子对机器人真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儿子终于找到自己爱做的事情了。在短短几年里,小忠祥进步很快,在2004年时,他获得了好几个省市一等奖,也因此被保送到重点中学二十九中。不光是机器人,小忠祥还对小发明越来越有兴趣,去年,他的作品《水下增视观察装置》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第十七届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截止到现在,他的发明已经数十件,几乎每件发明都获奖。

  越来越有自信的小忠祥,也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成绩搞上去,“虽然我有能力,但如果我成绩不好,对我的能力不仅不是帮助,反而是一种拖累。”于是他刻苦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魏爸爸说,这样才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是因为自己知道学而不是被家长逼着学,这样效果最好,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有好处。作为家长,应该学会等待和发现,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

  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说到自己最大的优点,小忠祥笑着说应该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小的时候听到的批评比表扬多,爸爸对我要求也不高,所以我的心理承受力特别好,绝对不会因为哪次考砸了,就想不开。”对于未来,小忠祥要求并不高,“今后我会好好学习,发明创造这些兴趣爱好,我也不会放弃。”魏爸爸说,他希望一切顺其自然,“只要他的想法有道理,我肯定会支持他。我对他的成绩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我希望他有一个成熟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这比有个高学历更重要。” 本报记者 朱 姝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改变“胆怯型”三法

改变“胆怯型”三法

2008-01-02 00:36:08
  [扬子晚报网消息]   在家像只横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胆怯的小猫咪。一些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是“门背后的霸王”,并为他们“拿不出手”的表现头疼不已。幼教专家告诉年轻父母:鼓励式教育最重要,改变宝宝行为有三大原则——

  在家别太宠溺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鼓励使人大胆

  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励。在尴尬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不要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长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编辑:杨皓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家长心理"生病" 强摁孩子"吃药"

家长心理"生病" 强摁孩子"吃药"


  
  
  “功课做好了吗?”“今天在学校里乖吗?”“考试考了几分?”这三句话,在前天虹口区百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下社区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活动中,竟被众多孩子不约而同地认为是每天放学回家后听到的最反感的三句话。
  
  大人逼孩子近乎疯狂
  
  一名四年级的女生几乎是含着眼泪来咨询的。她觉得自己学习已经十分努力了,还是班里的中队长,可是家长对她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平时不能有一点偷懒,父母根本容不得她有自己玩的时间,有一次语文测验考了80分,竟被妈妈打了一顿。丽英小学心理教师张晓军感慨地说,看来家长的心态失衡才是问题的症结。
  
  不能乱扣多动症帽子
  
  据记者在各个咨询点的估算,前来述说孩子有多动症的家长约占三分之一。面对接踵而来咨询的家长,建江中学心理教师潘静说,真正属于多动症的孩子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何况这还需要严格的医学诊断,不能动辄给顽皮或喜动的孩子扣上一顶“多动症”的帽子。有个学生说,在学校里从早坐到晚,中午吃饭也是坐着不能出教室门,回家后就根本不想再粘在椅子上,最好是东走走西摸摸,但家长见了就会骂他是“猴子屁股”,说他有多动症。
  
  多多体谅孩子的困惑
  
  令许多专家纳闷的是,花老半天时间听了孩子和家长的叙述,竟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恰恰是源于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分明是家长的心理出现了偏差,但他们却偏偏还要一个劲地数落自己的孩子。如果“大人有病,小孩吃药”,那么这样的咨询永远也不会达到效果。虹口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特级教师徐韵安说,教育孩子要拥有良好的心智,家长首先要心理健康,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拔高对孩子的要求,而且家长也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多多体谅孩子成长期的困惑。
  
  
  来源:新民晚报.

TOP

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

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


新闻午报  2008-01-23 10:39:06





  整理书包、淘米煮饭、洗晾衣服……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在学生眼里却变成难以企及的生活高手所为。近日,随着中小学寒假的临近,做家务也成为众多学校安排给学生的假期“必修课”。那么,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呢?□本报记者|王宙|文

  让孩子学会承担一些责任

  发言人:林女士,10岁孩子的母亲

  一直秉持着“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教育观念,所以从小对女儿都是宠爱有加,更别说让她做家务了。但现在看来我的观念也要改一改了。

  邻居家的小丽一直是我为女儿设定的学习目标。小丽从上学以来都在班级名列前茅,小学三年级就能做六年级的英语试卷,让许多同学羡慕。

  去年,小丽考上了外地一所名牌大学,但离家没几天,她就带着一大堆脏衣服回来了,说让妈妈给洗一下,要不然就没衣服穿了,还为此和她妈妈吵了一架,说父母不负责任,把她扔到外地去念书,听得我瞠目结舌。

  回到家,我试探着问女儿:如果妈妈生病了,你会不会帮妈妈洗衣服?女儿说:你生病了不是有钟点工吗?再说我从来没洗过衣服,也不会洗呀。女儿还半开玩笑地说,妈妈,你可一定要健健康康的,要照顾我一辈子哟!

  没想到女儿在生活方面竟如此依赖于我。再仔细想想,许多亲子之间的纠纷,往往就是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

  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情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需求和父母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做家务,给不给他们机会承担一些事务,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用统计法鼓励孩子学家务

  发言人:段先生,12岁孩子的父亲

  我的孩子虽然是男孩,但买、汰、烧样样在行,虽然无法和成人相比,但是在同龄的孩子里,还是显得很懂事。

  其实我们大人都知道,家务事不但细碎、辛苦,而且成效不明显,有时忙了整整一天,也见不到做多少事。而且家务活有很多重复劳动,如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每天都是这样,容易使孩子觉得毫无趣味而失去兴趣。

  儿子小时候,我也尝试过用做家务支付零花钱的方式鼓励他劳动,但时间一长,又怕孩子成为“小财迷”。

  因为我是理工科出身,大道理不会讲,也怕孩子不爱听。后来,我发现用统计法让孩子学做家务还是蛮管用的。

  在儿子还小、无法做家务之前,可以让他记录家长每天的家务数量和具体项目。如每天记录妈妈洗餐具的数量,一个3口之家,每天3顿饭,最少要洗9双筷子,10多只碗、盘和6只锅,大约30件餐具。这样每周每月每年所洗的餐具,数字巨大。如此一来,儿子了解了父母的劳动量,就会尊重劳动,并产生参与意识。

  等儿子亲自做家务后,我就坚持统计孩子劳动的数量,不管大小都记录下来,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并且给予表扬。同时,统计劳动过程中不小心造成的损失,如打碎碗、匙,弄脏桌布等,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减少损失。

  其实,家务事随手可做,假若统计出来,许多孩子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吃惊”,不知道自己还那么能干!只是大多数家长没有耐心统计而已。

  链接

  各年龄段孩子可做的家务

  6-7岁学习饭前摆放桌椅、碗筷教育孩子自己穿衣服、洗手帕和袜子,如没有洗干净,不要责备,可以悄悄地重洗,让孩子有成功感。

  8-9岁学习饭后收拾碗筷假若有条件还应该让孩子学洗餐具,洗小件衣物。不要让孩子使用洗衣机、洗碗机,那样会失去劳动的意义,这和不让孩子用计算器解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10-11岁学习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搞个人卫生、洗头、洗澡、清洗自己的玩具但是不要让孩子使用电器,应注意安全。

  11-12岁学习做简单的饭菜逐渐学会使用家用电器,比如燃气灶、电饭煲、微波炉、洗衣机、冰箱等。但是特别要注意安全,开始的时候最好由家长监护。

  12-13岁学习户外家务比如浇花、擦拭玻璃、修剪树枝、种植花草,男孩子应该增加用力气的家务,如买生活用品、搬运东西等,但也应注意不要超负荷。

  14岁以上可以承担所有家务注意不能占用学习时间。可以安排购买生活用品、计划家庭开支等家务,女孩子可以学习针织技术、自己动手制作小物件、缝补;男孩子应该承担一些力气活。

  

  .

TOP

都是很好的理念,要找时间慢慢研读。.

TOP

是的.我们家长从自身做起,读懂孩子,引导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责任啊.

TOP

好父母的八种餐桌态度

好父母的八种餐桌态度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1、认识到脂肪只是饮食中的一部分:父母不要让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脂肪上,应该将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在饮食中增加不同的品种,如果增加了食物的品种,无形中自然而然会减少脂肪的摄入。
  2、和孩子一起认真享受每一餐:健康的饮食意味着品尝和享受各种各样富有营养的食物,这比总是想着哪些食物对人有害,是不能吃的重要得多。
  3、坐下来享受:父母精心挑选和准备食物,并规定一些就餐的规矩,孩子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饭可以学到就餐的礼仪并得到美味佳肴带来的享受。如果允许孩子吃饭时东奔西跑,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容易吃的食物,就无法学会品尝一些富有营养但吃起来较为复杂的食物。
  4、在餐桌上不要劝诱、禁止和贿赂:在每顿饭之前,你永远无法预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父母最好在每一顿饭中准备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挑选合适的食品,并决定吃多少。
  5、不断地提供新的食物:孩子对新的食物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如果一直看到它们出现在餐桌上,大人们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尝,即使没有人强迫他们尝试,总有一天孩子会自己提出要求尝尝这些从未吃过的东西。
  6、为孩子做个榜样:作为父母光是命令孩子“去吃点蔬菜和水果”,孩子是不会照你说的去做的。为了让孩子吃这些健康的食品,父母首先要树立一个榜样。   
  7、永远不要说“永不”:有些父母认为某些不能过量吃的食物应该永远受到禁止。这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喜欢巧克力,要让他吃,但不必每天都吃。
  8、不仅仅关注餐桌:如果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不要仅仅担心脂肪,更多的关注应该不要让孩子抽烟,以及预防孩子出现其他一些意外。.

TOP

“选择教育”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

“选择教育”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人生无处不在选择,而如今的孩子凡事都由大人安排,缺乏选择权,长大后如何面对众多的人生选择?近日在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学校处处设置了各种“选择题”让学生做,让他们学会选择。课堂上,老师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别设计了目标:“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能够达到哪类要求,一类同学可以选用一两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通顺;另一类同学可选用两三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连贯,较生动;还有部分同学可选用多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连贯,生动。”不同能力的孩子开始“对号入座”,允许尝试并调整自己的选择。
  除了在课堂学习方面体现选择元素外,社团活动中孩子的选择权就更大了。比如学生平时独立购物的机会少,老师便特意在考试后说要带他们出去玩玩,设想了几套方案:一种是去公园玩半天,另一种是去图书馆阅读书籍,还有每人带10元钱,以小队的形式去肯德基吃一顿。结果,他们经过考虑和讨论,大多数选择了第三套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分析说,如今表面上是“小手牵大手”,父母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来帮助孩子成功。而实际上是“大手把小手”,孩子在学业、兴趣爱好方面的选择权均由父母掌控,许多家长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旁人的教训来作出判断,不给孩子任何发言权。很高兴看到齐一小学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孩子的意见。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关键是让孩子懂得选择、学会选择、善于选择。



来源:新闻晨报.

TOP

-12岁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时机

-12岁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时机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研究调查显示,3-12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内向、害羞、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爱发脾气、带攻击性、适应能力差、自我为中心、不懂与人分享、过分依赖家长、无法接受批评等。而其实这些都是情商弱项的表现。本期,我们邀请龅牙兔情商乐园的专家为家长解读3-12岁孩子的“性格信号”。
  情商训练的关键期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7-12岁:情商界称为正凝固的水泥。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业压力日益繁重,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孩子又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也更大程度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TOP

“直升机父母”教出“两面孩子”

“直升机父母”教出“两面孩子”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近日,有一位小学生致电教育热线(63527488),称自己的父母为他报了一大堆培训班,每隔一两天就要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在校表现。这些父母成了心理咨询师口中的新名词“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恨不得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宏认为,“直升机父母”容易培养出“两面派”和无能的孩子。曾经有调查显示,33%的父母认为自己控制了孩子的上网行为,却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自己的上网行为受父母控制。过度束缚孩子其实是逼着他们学习说谎!
  “‘直升机父母’行为的根源是他们内心的高度焦虑和恐惧,他们比孩子更害怕失败,”青少所包蕾萍博士说,“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使他们过度控制和保护孩子,而且往往是高智商、高学历、重视教育的家长更容易犯这种毛病。”
  美国孩童发展研究中心也指出,这类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的失败而有过度忧伤等负面情绪。这些父母被困在一种爱的陷阱里,家长们爱孩子是对的,但需要爱得科学一点、艺术一点,有时不妨学做“笨爹妈”,给孩子多一点自由。  



来源:新闻晚报.

TOP

家长别逼孩子练琴

家长别逼孩子练琴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北京青年报》11月21日报道,韩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指挥家郑明勋4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就与首尔爱乐乐团合作登台表演,18岁时便以指挥身份登台。
    比照自己的成长经历,郑明勋想对中国琴童“大军”的家长们说两句话:“第一,要让孩子尽可能早接触到音乐。我今年51岁,我想我接触音乐已经51岁零9个月了。在娘胎里,对音乐的学习就开始了。”他家7个孩子,他的两个姐姐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小提琴家郑京和、大提琴家郑明和。郑明勋小时候,韩国正处在战争时期,他家离开首尔逃难时,母亲说,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带,得雇一辆卡车把钢琴运走。“她明白音乐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其二,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而不要强迫他。小时候在我家,爸妈从不对我们说‘走,练琴去’,千万不要破坏了孩子们对音乐天然的亲近。”



来源:北京青年报.

TOP

孩子的成绩你读懂了吗

孩子的成绩你读懂了吗2007-08-31 15:31:23    成绩好的,家长风光,孩子“展扬”;成绩差的,家长“阴天”、孩子沮丧。其实,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如果家长只是采取类似以上简单化的做法,以考试结果作为对孩子奖惩的依据,对于今后孩子学习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孩子的成绩,你分析了吗?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糊里糊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了,但分数仍然上不去。分数恰好是孩子学习的睛雨表,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动脑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进行科学规划。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也很大。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影响一个孩子学习成绩是多方面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勤奋精神;钻研程度;专注水平;听课效率;复习效率;记忆效率;作业效率;学习计划;考场发挥等等,找准了孩子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对症下药,就不难解决了。

  平等地和孩子探讨成绩

  面对孩子成绩差或下降,许多家长沉不住气:“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不但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只有蹲下身来,平等地、平静地和孩子探讨、交流,孩子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谈出来,这样才能找出孩子的问题所在。

  和孩子的谈话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书面谈话有时更有效。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经过更深入的思考,表达更准确,学生对书面的意见能反复思考,影响更持久。如学生也书面回答家长,就形成了书面对话。书面对话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在学生和家长不习惯口头交流,或口头交流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不妨试试书面交谈。若家长和孩子交流不畅,可能是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是家长的方法问题,家长们必须从效果出发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了解孩子性格、脾性者莫如家长,了解孩子学习问题的莫如孩子的班主任或老师。所以和老师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在沟通时,家长既让老师知道孩子会的能力在哪里,也要让老师知道他的弱点在哪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他的希望。这样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因教施材,把握尺度。同样,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虽然越来越高,但由于工作,他们直接接触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很难发现,而老师就不同,因为与学生相处时间长,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潜在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后,家长和老师可共同商量对孩子下学期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TOP

家长如何教孩子正确读书

家长如何教孩子正确读书2007-08-28 10:58:25    不久前,路遇一位老邻居和他上中学的孩子,早就听说这孩子从小就挺喜欢看书,就问小家伙最近在看些什么书,谁知他报出一连串的书名,令我不知所云,这些书多是武打、言情、侦探之类,毫无经典可言,其父还一个劲地夸奖孩子看书入迷的“认真精神”。

  由此便想到了一个问题:家长应当如何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对孩子来说,开卷有益须选择。书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甚至使人终身受益,但也有令人颓废、萎靡不振的书,这种书实为糟粕、毒药。现在书的品种繁多,如果良莠不分,不仅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使孩子步入歧途。

  作为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选择那些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孩子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书,例如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中外古典名著,文学艺术经典等等,对侦探、武打、言情之类要严格控制,因为这些书对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

    其次,要指导孩子科学读书。

      一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看书,鼓励孩子写点读书笔记,助读助记,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精彩章节和佳句要能熟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

      二是培养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孩子读了书,要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

      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读书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路上、车上、厕所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书,也不要在强阳光下看书等等。.

TOP

孩子最讨厌父母讲的七句话

孩子最讨厌父母讲的七句话
www.jfdaily.com 2008-1-29 09:35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1、你怎么这么笨的啦!比较极端的词,比如说“笨、戆、傻”之类。
  理由:伤人自尊心的话别以为小孩子不在意,说多了不笨也变笨了,要不就会恨那个说的人。

  2、不准看电视!

    理由:电视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看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一刀切只能说明父母水平问题。

  3、考这么差丢我的面子!
  理由:没有一个学生希望自己考得糟糕,分数低了孩子已经难受了,父母还总是想着让孩子为自己的面子读书不是很惹人讨厌吗?

  4、谁给你打电话呢?
  理由:给孩子基本的隐私,不要像狗仔队一样事事过问窥探。孩子会感激你的信任,这是两代人沟通的良好前提。

  5、寒假作业快点做掉。
  理由:假期就是用来放松的,只是如今的应试教育让这一自然规律变得不太正常,寒假作业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样,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吃透,不要逼孩子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6、不许出去疯玩。
  理由:出去不一定是疯玩,如果可以的话,家长不妨带孩子出门旅行,让孩子有机会和你一起“疯玩”。

  7、成绩怎么那么差的啦,你看人家某某某。你这种成绩还不抓紧学习,你看人家某某都前三了还那么用功。

  理由:如果孩子三天两头说“你怎么赚钱那么少的啦,你看人家某某爸爸,开宝马来接孩子”,你是不是很有压力或者很郁闷?如果妻子时不时暗示“人家某某老公多浪漫,经常送花给老婆”,你会不会回敬“那你嫁给人家老公算了”。孩子和你们一样,不希望总是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所以这种督促的方法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爱他(她),而爱别人的孩子,停止吧。

[ 1 ]

作者:□记者肖波    编辑:吴申燕.

TOP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www.jfdaily.com 2008-1-23 10:20 稿件来源:搜狐教育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智能的开发非常有益。然而,亲子之间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简单,其中无法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做了超“规范”的行为,比如偷看了孩子藏在抽屉里的日记等,一旦被孩子发现,对父母的不信任就会增加。

  孩子在处理现实面临的困境时,总会寻找一个他人不知道的“秘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秘密包括与异性朋友交往、写日记等,一旦这些秘密被成人揭底,孩子稳定的心理就会变得紊乱,会对父母产生激烈抵抗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

  现在拥有秘密行为的人,并不限于年轻人。在当前竞争环境里,人们接触到行业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有些外表看来颇有成就、权威的人士,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外人不知晓的秘密。笔者就知道一位房地产业名人,他闲暇时最喜爱的活动,是收集儿童音乐唱片。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这一嗜好,与能干的企业家形象相差甚远。在惊讶的同时,也嘲笑他的“儿童”行为。其实,对这种人来说,他的秘密行为很可能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大压力后,为了缓解紧张、达到平静而采取的注意迁移方法。

  由此可知,采用秘密行为可以寻求稳定心理,这可以看作每个人都有的防卫本能之一。一旦秘密被揭露,就好像自己的宝物被夺走,当然会对抢宝物的人憎恨,以达到心理平衡。

  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的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心理上的稳定。家长要用较适当的方法表达对孩子错误的纠正,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反感时,不要以揭穿孩子的秘密当作消除自身反感的手段,这对孩子的稳定心理是无益的。

[ 1 ].

TOP

孩子最想要的十种精神食粮

孩子最想要的十种精神食粮
www.jfdaily.com 2007-12-25 11:29 稿件来源:搜狐
  现在父母可以送给孩子的物质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孩子最想得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物质,还需要:

      

  第一件爸爸妈妈的爱

  这一件礼物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太简单的礼物,因为,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可是,孩子们要的爱,不是家长们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们要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还要家长给他们完整的爱。

  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

  专家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第二件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专家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第三件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而及时的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

  专家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第四件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专家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第五件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专家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第六件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

  专家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第七件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

  专家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第八件 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专家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


第九件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专家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第十件让我们一起笑起来

  “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专家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TOP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2008-03-04 22:19:2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些家长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痛。确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往往没有责任感。因此,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指导孩子做作业便成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二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忌“代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的代劳削弱了这种根基。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呢?

  首先,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要缩短。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难题家长指导时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提示,让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出些类似的题目让他巩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

2008-01-29 21:32:03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心,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呢?
  家长要做出榜样。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给孩子设置点障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此外,要集中孩子的精力,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时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想要什么玩具当时就要买,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

  要想改变孩子的坏脾气,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正当的需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应耐心解释,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二、父母及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统一,当孩子没有道理地发脾气时,不能因孩子哭闹而妥协。

  三、父母应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绪变化时而严厉,时而娇惯。因为那样会使孩子因无所适从而爱发脾气。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的确是很好的 学习材料,而且集合在一起了,要好好学习了。谢谢!.

TOP

记者博客 只会读书已输在起跑线上

记者博客
只会读书已输在起跑线上

------------------------------------------
www.jfdaily.com  2008-3-28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从现实来看,一些获得名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拥有种种特长,和中小学校应该倡导素质教育之间,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作后盾,这部分学生即使拥有其他方面过人的才华,也很难获得名校面试资格。不过,从兴趣和特长在面试当中的作用来看,在起跑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已经被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的考生甩在了身后。
  
  拿复旦面试来说,参加的学生共1300余名,最终461名获得欲录取资格,近2/3的学生没能跨过面试这道坎。选拔和淘汰的依据正是面试成绩,而面试的发挥,不仅仅受制于心态和口才,还要取决于眼界的高低和素质的多寡。不止一位参加过面试的老师透露,面试现场其实是机动灵活的问答过程,他们往往先问考生的兴趣特长,再临时设计问题进行考查,面试老师毕竟要让考生有话可说。面试期间,如果对古诗文有兴趣的考生当场引用几句名家诗词,喜欢发明创造的考生谈一点动手心得,都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考生对于课外的任何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就危险了。
  
  发明创造、音乐美术、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种种特长,对于人生的意义不消多说,以后步入社会,即使兴趣、特长和工作无关,也能扩大交往范围,排遣有涯之生。而在高中阶段,以往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劝导学生:收起兴趣,全心学习,千万别玩物丧志影响学习!现在,这种说教终于可以停止,现实已经表明:如果想进复旦、交大等名校,如果没有任何课外的兴趣特长,会很难通过自主招生面试,也就失去了和很多人站在同一道起跑线上的机会。一部分中学生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抽出部分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担心失去学习的乐趣。
  
  虽然这还只是一种导向,对于每年全市10万高考学生来说,进入复旦、交大面试环节的学生不过数千名。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5%自主招生行列,一些高校甚至希望直接采用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模式,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考生摆脱高中阶段“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
作者: □晚报记者李征.

TOP

哪类学生受自主招生青睐

哪类学生受自主招生青睐
兴趣与特长成“金钥匙”

------------------------------------------
www.jfdaily.com  2008-3-28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均已完成2008年自主招生工作,确定了自主招生预录取名单。那究竟高校青睐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在这些学生身上有何共同点,值得下届学生借鉴呢?本期升学周刊采访了学生、中学校长、大学招办老师等,发现综合素质强,具有某项特长,热衷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的学生竞争力最强。

  身怀一技之长

  “拼机达人”爱好拆装电脑、国标高手曾与“好男儿”共舞、创作型画手现场为评委作画、“小化学家”自主设计实验,质疑书本观点……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被名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都“身怀绝技”,在众高手中脱颖而出。
  市西中学高三学生秦梦成功获得交大自主招生预录取资格,素有“才女”之称的她,不仅成绩优秀,更有着高超的“舞技”。国标舞是她的专长,曾获06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国标舞第一名。面试时,考官并没有让她现场“秀”舞,这让她颇觉可惜,但秦梦相信:“十几年的‘舞龄’,丰富的获奖经历,外加那张与06‘好男儿’共舞的照片,已证明了我的实力。”
  “拥有一技之长,成为学生叩开名校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位育中学副校长姚国超对记者说,该校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物理,爱好研究电脑芯片,对各种集成电路“如数家珍”,这位“拼机达人”还有个特别嗜好,喜欢拆装电脑,捣鼓小零件,“在家长眼里,这种嗜好都被看做‘不务正业’,但可别小瞧它,面试官都特别感兴趣呢,他也很快就被电子专业预录取了!”姚校长告诉记者。
  另外,该校还有一位复旦水平测试获得800分的学生,这位学生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热衷自主设计化学实验,“他总是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书本中的说法。”姚校长说,这类学生也颇受高校欢迎。
  不久前,该校曾组织被名校预录取的学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令姚校长非常感慨的是,这些学生几乎都一致地提醒学弟学妹,在高中阶段,兴趣爱好一定要广泛,多参加各种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课外阅读,不能偏科,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热衷社会活动

  “被名校录取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他们都热衷参与各类社会活动,非常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表示,接触多了,经历多了,感触也就多了。“只有深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教授面对面时,才能有话可说。”吴校长说,如果习惯了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当面试官问及你遭遇的最大挫折或成功时,死读书的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蹦出“考试不及格”或“考试第一名”等苍白无力的回答。“只有经历过,体会过,才能把深入的想法传递给对方。”吴校长说。
  对此,位育中学姚校长也深有同感,该校一位女生,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曾多次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北京、南京等地考察访问,“正是因为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应变能力,拓宽了她的视野,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因此,面对教授的轮番轰炸,她才能游刃有余。”姚校长说。

  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和往年相比,此次参加复旦、交大自主招生的学生各项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从参加过自主招生面试的专家和教授的反馈中了解到,此次参加面试的学生都做了充分的考前准备,对很多时事热点问题都事先做了功课,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一些学生还主动学习了面试技巧。这在以前的中学教育中,是几乎不涉及的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反映在今年复旦水平测试中。在这张涵盖高中阶段十门学科知识内容的试卷中,得800分标准分满分的学生增加到了20多个,以往“文科学生文科题目做得好,理科学生理科题目答得好”的现象,进一步得到改善。

  【专家建议】
    对素质教育引导作用初显

  复旦、交大实施自主招生改革已经三年了。三年一轮,高校招生指挥棒对学生教育引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以卢湾区向明中学为例,由于该区人口较少,仅从生源质量上讲与其他区一些市示范性高中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然而该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非常有特色,学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较强。在复旦实施自主招生后,高考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该校学生的能力通过面试得到充分发挥。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录取的补充方式,在今年上海实施平行志愿后,将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复旦招办主任郑方贤教授认为,高考录取本身就是一种讲究“分数优先”的选拔方式,而原先上海实施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采取的是“志愿优先”,从理论上讲,两者就是不匹配的。今年,上海实施平行志愿后,从考试到投档录取都采取了“分数优先”的制度,对考生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当高考成绩不再是衡量考生优秀的唯一标准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元化选拔方式来享受到各种高考优惠政策,增加进入名校的砝码。  
作者: □晚报记者张骞钱钰报道.

TOP

批评孩子要讲一点艺术

批评孩子要讲一点艺术

新闻午报 2008-04-01 22:23:25


    日前发生在田林四小一个五年级学生跳楼事件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虽然结果尚无定论,但是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至少可以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个教训:批评孩子,要讲究方法。

  □本报记者|曹敏捷|文

  化干戈为玉帛

  受访人:睿昊妈 睿昊读小学三年级

  妈妈平时不给睿昊零花钱,怕儿子乱用。有一次同学过生日,睿昊没钱买礼物,于是发生了一件让大家看来性质非常恶劣的事情——他在店里拿了一张同学喜欢的碟片,离开时没被店主发现。可是一起去的同学知道他没付钱,并且汇报给了老师。

  老师在睿昊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家长取得了联系。经过协商后决定,由睿昊妈对儿子进行一次谈话。那天,妈妈提议去肯德基吃晚饭,那是睿昊最喜欢的。睿昊吃得很投入,妈妈则讲起了自编的故事,她把睿昊的事情“嫁祸”在一个虚拟人物身上,并且认为这个人动机是好的,是想让朋友开心。听着听着,睿昊停止了啃鸡腿,认真地问妈妈:“后来这个人进监狱了吗?”当听到妈妈肯定地回答这个人进了监狱,睿昊再也没心思吃鸡了。

  妈妈故意问睿昊“怎么了”,睿昊欲言又止。妈妈知道,睿昊的心理防线即将跨塌,于是再施一招:“如果当时这个人即时承认错误,把钱退回去,那他还是好人。”睿昊终于低下头向妈妈“招降”。

  退回碟片的5块钱后,睿昊长长舒了一口气。妈妈告诉睿昊:“在这件事上,妈妈也有责任,平时不相信睿昊,没有让睿昊支配一些零用钱,以后改正。”于是,妈妈决定每月给儿子50元钱零花,如果不够,可以向父母提出。睿昊也表示,不乱花钱,会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用我的心温暖你

  受访人:佳妮妈 佳妮读小学四年级

  佳妮虽然是个女孩,但是她的倔脾气一点都不亚于男孩,而且还很叛逆,在佳妮的爸妈看来,是属于“让她往东她却偏往西”的那种。佳妮反而觉得妈妈整天跟自己过不去,甚至有一天她冲着妈妈大吼:“我不是你生的,你不是我的妈妈!”

  老师布置的作业,凡是可做可不做的,佳妮一定不会去做。妈妈要检查,佳妮不让妈妈看。放学回家后,妈妈叫佳妮先做功课再看电视,但她哪里会同意,偏要坐在电视机前把动画片看完。时间晚了,她揉一揉眼睛说困死了,便上床睡觉,根本不管今天的作业是否完成。

  看着佳妮进入梦乡时,仍然一副倔头倔脑的样子,帮她盖上被子,马上又被她掀掉,妈妈的心很疼:自己的女儿,自己却没法管了。

  无意中,爸爸翻出妻子当年的育儿日记,那里面记录着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第二天睡觉前,爸爸拿出来给女儿念,从佳妮出生时的喜悦,到她得病时妈妈的恐惧,以及对女儿的美好期望,全都包含在这几本日记里。

  刚开始,佳妮还似听非听。但是渐渐地入了神,眼睛开始有点潮湿。终于,她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哭着向妈妈道歉。从那以后,佳妮仿佛一下子懂事了。


  冷处理后的热反应

  受访人:小杰爸 小杰读小学五年级

  小杰喜欢踢足球,爸爸跟他说了很多次,不要在小区里踢,但小杰听不进去。

  一天放学,小杰先是拍着球进小区的,这时有同学叫他,他一得意,便一脚把球踢了出去。当球落下来时,小杰傻了眼:球把一辆轿车的玻璃给砸碎了。车主立即冲了出来,抓住小杰就要找家长。

  看着被踢碎的车玻璃,小杰爸二话没说只能认赔。这一切小杰都看在眼里,他跟着爸爸去银行,并且亲眼看着爸爸把两千块钱交到车主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没跟小杰说过一句话,而是用手示意小杰跟着他去银行取钱,然后赔给车主。直到那天晚上,爸爸也没有跟小杰说起这件事情的半个字。但是爸爸的神情不像平常那样,这使小杰的心里非常不安,不知即将降临的会是怎样的大祸。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天,小杰依旧忐忑不安。终于,爸爸要找儿子谈谈了。爸爸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听听你对踢坏车玻璃的事情怎么看?”小杰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他主动承认了错误,认为这次的教训太深刻,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不要等事情发生以后再吸取教训。

  批评孩子的四要四不要

  要询问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先要问一问原因,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自尊心极其敏感,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批评一通,很可能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分清是非,先问清原委。

  要缓冲 孩子所犯的错误,有时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气平和下来,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做孩子易于接受,并乐于改正错误。

  要绕弯 批评的时候,可以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从侧面启发诱导孩子。比如先讲个故事,并且点出故事中人物所犯错误的危害性。孩子听了故事后即使不直接“坦白”自己的问题,也会深刻反思,暗自吸取教训。

  要引导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有经验的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不会一味简单地批评、训斥、指责,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经验的顾问一样,坐在他身旁,耐心地启发、引导。

  不要唠叨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己经知道,可家长还是絮叨个不停。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

  不要迁怒 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当然地左叮咛、右嘱咐。这样做往往会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让他对你的说教充耳不闻。

  不要“提审”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手喊到别处“单独审问”。孩子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以致拂袖而去。

  不要公开 有的父母当着许多人的面对孩子进行责骂、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从而伤害了自尊心,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进而我行我素,无所顾忌。表扬要当众,批评要私下。

  名人故事

  陶行知的四块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于是立即将其制止,并责令这位男生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TOP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2008-04-02 06:50:3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互联网上精彩的虚拟世界不仅吸引了成年人,而且也同样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很多家长知道,“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电脑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是网上不健康的东西也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电脑呢?

  首先,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电脑上可以做什么。除了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外,不妨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着画画、写些小段落、在电脑上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进行益智类的数学游戏、学习少儿英语、学下围棋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触电”时间上,要和孩子形成“规矩”,一般儿童每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

  由于孩子刚接触网上学习,家长要多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孩子上网前,家长先给他们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家长帮孩子指定几个网站,监督孩子远离网络垃圾,学会自我保护。

  其次,在选择电脑软件上,要注意选择幼儿语言。因为不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枯燥乏味的“电脑语言”往往感到兴味索然,因此在选择软件上,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更应该强调“玩”,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购买软件时,不要迷信软件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最好亲自演示一下,确切了解难易程度。 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帮助和引导孩子积极上网互动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在网上搞的教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上网交流的机会。

  同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诸如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困顿等症状,就说明过度痴迷了,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要求甚至强行命令孩子减少和电脑的“交往”,多多参加其他活动。

  家长最好也学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陪孩子一起“触电”,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容错过。

  最后,孩子不宜过早接触电脑。专家建议,孩子在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学电脑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时学电脑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又不会对其身心发育产生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TOP

教育儿童多用启发暗示和商量

教育儿童多用启发暗示和商量
www.jfdaily.com 2008-3-26 12:14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 1 ]

作者:□胡育.

TOP

父母太焦虑孩子易生病

父母太焦虑孩子易生病
www.jfdaily.com 2008-4-16 15:02 稿件来源:生命时报
  也许你工作很忙,也许你压力很大,但千万别将过多的焦虑情绪带回家,因为这会让你的孩子经常出现健康问题。这是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3年时间内跟踪调查了169名5岁―10岁的儿童,要求父母记录自己当天的情绪状况,并记录孩子的患病情况和体温状态。同时,研究人员每半年会为这些父母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发现,如果父母具有较高的情绪压力,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其子女的患病次数会明显高于父母健康的孩子。研究人员分析,父母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孩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免疫系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经常感冒、发烧等。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父母,即使压力再大,家长也尽量不要将坏情绪带回家。(刘 波)

[ 1 ].

TOP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2008-04-02 06:50:3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互联网上精彩的虚拟世界不仅吸引了成年人,而且也同样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很多家长知道,“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电脑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是网上不健康的东西也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电脑呢?

  首先,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电脑上可以做什么。除了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外,不妨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着画画、写些小段落、在电脑上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进行益智类的数学游戏、学习少儿英语、学下围棋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触电”时间上,要和孩子形成“规矩”,一般儿童每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

  由于孩子刚接触网上学习,家长要多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孩子上网前,家长先给他们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家长帮孩子指定几个网站,监督孩子远离网络垃圾,学会自我保护。

  其次,在选择电脑软件上,要注意选择幼儿语言。因为不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枯燥乏味的“电脑语言”往往感到兴味索然,因此在选择软件上,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更应该强调“玩”,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购买软件时,不要迷信软件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最好亲自演示一下,确切了解难易程度。 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帮助和引导孩子积极上网互动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在网上搞的教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上网交流的机会。

  同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诸如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困顿等症状,就说明过度痴迷了,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要求甚至强行命令孩子减少和电脑的“交往”,多多参加其他活动。

  家长最好也学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陪孩子一起“触电”,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容错过。

  最后,孩子不宜过早接触电脑。专家建议,孩子在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学电脑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时学电脑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又不会对其身心发育产生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TOP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2008-03-04 22:19:2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些家长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痛。确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往往没有责任感。因此,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指导孩子做作业便成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二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忌“代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的代劳削弱了这种根基。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呢?

  首先,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要缩短。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难题家长指导时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提示,让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出些类似的题目让他巩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中国九成独生子女不做家务

中国九成独生子女不做家务

2007-07-26 19:57:5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能分担一些家务事?然而,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过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那么,让孩子们做家务,真有那么难吗?  
   困惑篇

    叫孩子做家务可真难

    女儿小的时候,见我做家务还很喜欢掺和,不过很多时候是越帮越乱,于是,我总让她一边玩去。  



 现在女儿马上要上中学了,我想让女儿做点家务,好锻炼锻炼她的独立能力,没想到女儿很不乐意。没办法,我找到女儿的班主任让他帮我引导女儿,她这下才积极了不少!不过没几天,婆婆找上门来了,“你们两个大人坐着,让孩子干活?”老人心疼孙女,也心疼我们家越来越少的餐具!

    后来老公想出激励方式:每洗一次碗奖励5毛钱,每拖一次地……这一次效果真不错,我还没吃完饭,女儿就开始“抢”我的碗!不过到最后,让她帮我拿一下拖鞋也要算5毛钱了!我心里骂老公:“都是你出的馊主义,孩子钻到钱眼里了!”

    紧接着,女儿“三分钟的热度”过去了,让她收拾下碗筷,她就把眼睛珠子一瞪:“法律还规定不能雇佣童工呢!”这小丫头,道理还一套一套的!

    最后我还想了许多办法来刺激女儿做家务,效果都不明显,让孩子做家务可真是难啊! (小龚)

    点评:有的父母心疼孩子,孩子想要动手,他们就说“这儿脏,你去玩吧”,把孩子打发了;有的怕做家务影响孩子学习,也会说“看书去吧,这个不用你做”;有的嫌孩子添乱,久而久之,打消了孩子帮忙的积极性,孩子头脑中就会认为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做的地方。长大后,当父母希望孩子做些事情的时候,他却什么都不愿意,成了个“懒”孩子。

    心理篇

  请不要命令我

    每次吃完饭,爸爸总会板起脸,喝道:“快去洗碗!”那不由分说的语气,好像我不洗碗就大逆不道似的,真叫人难受!如果我稍不乐意,他们就会把嘴一抿:“不洗也可以,这个星期的零用钱就免了吧!”于是,我只好无可奈何地端起碗筷。每每这时,我总在想,为什么你们要对我呼来喝去?我真的好期望爸爸妈妈能笑眯眯地对我说:“儿子,今晚洗碗,好吗?”那我一定会乐意的。 (张新楠)

    点评:让孩子做家务,应用温和的语气、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长权威压孩子,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一种负担。孩子做好一件家务事,应给他一些言语上的奖励,当然也可以给他一些零用钱,但不能让他觉得这是做家务的条件,否则,他可能会认为捡起自己的袜子,都应收到报酬。

    甜蜜的味道

    我在家经常做家务,特别是周末。

    我一般做的家务是:擦桌子、扫地、拖地和丢垃圾,还有整理房间,这些我都很乐意去做。看到整理后的房间变得井井有条特别亮堂时,我感到很舒畅,妈妈常夸我是个能干的小姑娘呢!虽然有时候做家务会把手弄得又脏又皱,但是当我想到自己已经可以帮妈妈减轻负担时,心里就有一种甜蜜的味道。

    我觉得做家务可以让我们亲自体验做主人的滋味,懂得安排家务事的顺序,还可以知道爸爸妈妈的辛苦。(杨皓嘉)

    点评:其实孩子都很希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呢!当你发现孩子有非常强的劳动欲望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会在劳动实践中增强独立意识,树立自信心,让他在承担中成长。

    方式篇

    大家一起动手

    大约在孩子3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他模仿我们做家务,吩咐他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拾起地上的玩具,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丢到废纸篓中去等。孩子喜欢做有趣的事,我就让他帮助摆餐桌,让他摆好筷子和色彩鲜艳的杯垫等等。

    我们住一楼,孩子每天都会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50米外的垃圾场丢垃圾!每当这时,我都忍不住会赞美孩子:“宝宝真能干!可以帮妈妈干活了!”这话对小家伙很受用,结果丢垃圾的活都由他包了,别人做他还不肯!我做家务时,总爱放点音乐或者哼哼歌儿,这样就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件快活的事!

    孩子稍大一点,开始会说,“妈妈,我要自己洗衣服”、“妈妈,你看我这样摘菜对不对。”尽管他有时候会捣蛋帮倒忙,但是我和老公从不介意。家里搞卫生,小家伙又是摆鞋又是倒垃圾的,俨然一个小大人呢。 (阿思)

    点评:孩子喜欢劳动并不等于会劳动。不要因为孩子“捣蛋”就呵斥打击他的积极性,真心赞美,细心呵护,耐心指导,会使孩子的劳动目的更加明确,更有成就感。让孩子做家务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但不要给予过多干预,因为孩子认为“这些活是我自己做的”,就会有满足感及幸福感。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大部分美国孩子常做的家务劳动有以下几种:

    一、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一些旧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都与阅读、数学、逻辑、信息和组织能力有关。

    二、帮助父母换掉坏的水龙头、更换保险丝、安装挡风窗户、修补破损的楼梯。在做这些工作时,父母往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下所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

    三、打扫卫生、整理花园或庭院、洗衣缝补等。

    他们的家长会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同时,还会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以便让孩子知道父母要做的远比孩子要做的多。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事,家长会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黄玉华 雷力)


编辑:马燕   来源:广州日报.

TOP

当孩子挑战父母教育的底线

当孩子挑战父母教育的底线

2007-09-13 16:14:34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又开学了,而孩子和家长的“战争”却似乎进入升级阶段。“我真的受不了这样的小孩!”面对孩子种种出格的表现和倔强的坚持,一些家长被激怒了。宽容还是爆发?在孩子们挑战到家长心理底线的时候,原本苦心打造的“朋友父母”形象已经彻底丢弃,家长们亟需的是一种武器、一种有效的策略,怎样能让“捣蛋”的小孩迅速变乖。本期话题栏目特别搜集了几种典型“案例”,试图说明一个道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
  30道题要折腾一晚上

  案例:家有读书郎,急坏爹和娘。张涛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爸爸,自从儿子上学以后,陪孩子读书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然而儿子对学习的态度和表现已经让张涛接近崩溃的边缘。“为了孩子的学习,我简直是操碎了心。可他怎么就不急呢?已经三年级了,放学回家他还是不知道赶紧做作业。倒是动画片、课外书,一样都不落下。抄 100 遍生字,纠正了半天,有 90 遍还是错的;十位数加、减法,他又不是不会做,30 道题非得折腾一个晚上;才写两个字就开始抠橡皮,要是他能拿出看电视的认真劲儿,作业早就不用我操心了……”张涛说着说着握起了拳头,“以前我很能捺着性子跟他讲道理,督促他,现在一走神我就要揍他,孩子却越来越老油条,我已经不知道怎么来管他了。”

  分析: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说不出的苦衷,其中一个耗费精力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孩子做作业。有的孩子写作业十分拖沓,半天才写一个字,有时一个小时的作业竟要磨蹭一个晚上;如果家长不管,孩子就有可能根本完不成作业。家长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为人父母的种种辛苦,特别是在情绪上备受打击。他们先是耐心,转而气愤,有时心酸无奈、最终绝望地认为自己的孩子简直无可救药,以至于每天大人和孩子都搞得疲惫不堪。

  支招: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面对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方法不是打孩子,而是要帮他重新培养起科学的学习习惯。1、主动的学习心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父母要纠正操之过急的心态,学会调动孩子内在的动力。因为,只有真正培养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拥有学习最持久最深刻的动力。家长最好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思路或让孩子自己多复习,不要再给孩子额外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养成先做作业后玩的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贸然下结论:孩子太笨,孩子有多动症等;2 、培养孩子的集中注意力。作业时间长,上课听讲差 , 思考困难,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为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坐下来写作业看书之前,要求孩子做好准备,譬如喝水、上厕所,准备好、笔、橡皮等等。这样一坐下孩子就很快进入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利于思维的流畅;3 、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习惯。孩子做作业,家长在一旁监督,不断提醒并且帮助孩子检查,孩子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差,一遇到困难就喊妈妈,作业写完就扔一边等家长来检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例如教孩子查字典,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加以赞赏,做完作业后,让其自己检查。如果发现错误,提醒孩子你的作业好像哪里出了点问题,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当他自己找到错误时,他会非常兴奋,这时家长再给予一定的鼓励,就会增强孩子的信心,增强孩子的独立学习和仔细认真的品质。

  孩子竟与“混混”交上了朋友


  案例: 初二学生小樊,人很聪明,学习上并未花太大的力气,学习成绩尚好。他生性好动,在家在学校总也闲不住,朋友比较多,多数同学也愿意与他在一起。可让家长担心的是,小樊特别要好的朋友当中,有的孩子从不把学习当回事,成绩在年级总是倒数;个别的孩子还有抽烟、进网吧等不良行为,如果小樊被带坏了怎么办。父母命令小樊不能和那几个同学来往,可小樊根本不听。同学来到家里,小樊的父母往往没有好脸色。那几个同学感觉到了小樊父母态度的变化,开始疏远小樊,小樊明白原委后大发脾气,后来干脆与那几个同学整天在一起。父母问他们交往的情况,小樊也不理睬,从此家庭里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父母对小樊的执迷不悟心痛不已,情急之下抛出:“不和那些混混断交,就再也别回家!”谁知小樊从此以网吧为家,再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分析: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鉴赏事物的能力相对还较差,再加上兴趣多样,而且转移快,所以被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吸引,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认真刻苦,对打牌、逛街等特别有兴趣,有的三五成群在里弄闲聊可以占去他们许多时间,而这种场合,消极因素比较多,孩子不警惕,就容易和有不良行为的人交上朋友。一些孩子,偷盗往往也是受了某些成年人不良举动的影响,如打牌赌博、闲聊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议论等等。

  支招: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如果选择像小樊父母那样的做法,等于把孩子推向另一边,这时候的家长要压住怒火,不要粗暴地把孩子当作坏孩子来对待。孩子与好学生交朋友当然是好事,可一旦发现孩子和有不良行为的人交上了朋友,你也不用过分着急,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些工作: 1、 孩子进中学前后,要不断地进行有关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今名人交友的生动故事,既讲交好朋友受益的道理,又讲交坏朋友受害的事例,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交友要有选择,要慎重的道理和知识,增强孩子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 .教育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当发现孩子已经交上了坏朋友,家长首先应该冷静,然后花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具体地了解情况。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发火打骂,或者把孩子禁闭在家,这样做,适得其反,会造成孩子情绪上的根本对立,使他们心理上的“归属感”转移,把他们和坏朋友拉得更紧。要耐心说服,对孩子讲明道理,晓之以利害,促使孩子与坏朋友断绝往来,至少在往来中保持自己的警惕。当孩子有了改变的愿望和点滴行动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3 .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进行配合教育。初中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学校。他们交往的对象基本也在这两个环境的圈子里。当子女出现某些问题时,家长要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向教师请教办法。

  儿子参加聚会要500块

  案例:郑强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不久前他刚刚举办了一场“很平常”的生日聚会,地点就选在了闹市的一家 KTV 。下午放学后,郑强和同班十几名同学一起来到早已预订好的 KTV 豪华包房,从晚上 6 点一直玩到 10 点,十几个同学似乎仍然没有尽兴。虽然这家 KTV 提供免费的自助晚餐,但仅仅包房的费用就花去了 1400 多元。“这钱是我爸爸给的,他起初也不同意我邀请同学去那里唱歌,但最终还是顺从了我,因为我说他不给我就跟奶奶要。”郑强得意地说。除了郑强在当晚着实“挥霍”了一番外,据了解,凡是参加这个聚会的同学都“出手不凡”,他们送给郑强的礼物有 80 多元的精美笔记本,也有上百元的篮球,平均花费都在百元左右,而他们当晚的出行工具一律是出租车。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叫晓平的男孩,为了能参加这个聚会,晓平跟父母已经闹了快一个月。原来晓平的父母是前几年来本市打工的,家庭条件一般,为了能够“体面”地参加这个聚会,他要求父母给他500块钱,除了要给郑强送个像样的礼物,自己也要买一件向往已久的耐克T恤,这样才不至于被同学瞧不起。晓平的要求让辛苦工作一个月才能挣800块钱的母亲流下了苦涩的泪……

  分析:中学生中出现的过度消费现象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家长纵容。常听到家长诉说,他们小时候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不能让子女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受苦了,但这种溺爱却无形中滋长了子女的高消费心理。其次,中学生的从众消费心理。中学生自身思想的偏差、从众心理、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和享乐心理,是导致中学生过度消费的又一主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在一起很少探讨学业,也很少交流时事,他们谈论最多的内容就是明星、流行歌曲和时尚品牌。

  支招:面对孩子的“不懂事”,家长不要生气,也不要难过,很多时候孩子有孩子的“处境”,所以我们在“消费问题”上要理性教育:1、在子女消费问题上,该严格的就要严格,该监管的就要监管。应多关心子女消费的情况,培养孩子合理利用零用钱的良好习惯;2、组织孩子多接触社会,有可能时让孩子到父母的工作单位陪父母工作一两天,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如是高中的学生,可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让孩子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打工,使他们认识到,钱来之不易;3、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应与家庭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孩子的正常需要相当,注意教会他们理财的习惯,父母购物时可有意识地带着他们一道前往,让他们学会比较和筹划。可以要求孩子详细列一份预算与支出表,记下他一笔笔的开支,如果开支合理,使用有结余,可以增加零用钱的方式给予奖励;开支不当,有浪费的现象则以减少零用钱的方式给予惩戒。


14岁的女儿“网恋”了



  案例:晓莹上初一了,似乎一下子成了一个大姑娘。她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工作很忙,晚上回家很迟,星期天也很少休息,晓莹一个星期难得与爸爸说上几句话。妈妈是一名教师,事业上总想超过别人,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吃完晚饭还得备课。晓莹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温暖,注意力渐渐集中到了一位男同学身上,于是两人越走越近,经常通过网络说悄悄话,而最后终于陷入“网恋”。父母知道后很是吃惊,对晓莹轮番教育,时间上严格限制,后又为她另选了一所学校,最终两人的关系终止了。可晓莹到了新环境,感到更加孤单,不久又对关心她的一名男孩产生好感,两人越走越近。由于有了上次的“教训”,晓莹处处小心,书包里从不放男孩子的纸条,手机短信也随发随删,父母一无所知。可不到一学期,他们的关系全班无人不晓,一次家长会后,班主任委婉地告诉了晓莹的母亲。晓莹父母怒不可遏,痛苦异常。

  分析: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毫不知情,有的即使知道了也遮遮掩掩,神神秘秘 。这就使得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的“性知识”,进而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早恋”之所以发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感情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与异性交往的关系的,“早恋”更不会发生。 早恋中的一部分学生往往是父母离异或不和,学生得不到家人的关心、爱护,转而向异性求助,互相安慰,互相关心。

  支招:孩子有了早恋倾向,作为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粗暴地伤害孩子的感情。1、作为家长要注意转变观念,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体贴他们的需要,适时适度给他们介绍一些性知识,使其由朦胧产生的神秘感、好奇感逐渐消退。从心理学角度看,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活动是有益无害的。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都是有益的, 不要把孩子纯洁的异性友情视为“早恋”。2、尊重理解,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早恋耽误了学习或发生过错,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盘根问底,甚至发生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有时不了解情况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进行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和责备,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处在青春期初期的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他们在高压政策下,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本来男女生之间只是一般的正常交往,突然来自于权威方面的压抑和限制,在反抗心理的作用下,被限制的双方会立即增加接触的次数,甚至使双方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结果被推向了早恋。3.加强交流,当前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都比较大,他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很少跟孩子进行心理和感情沟通,孩子情感宣泄的需要就容易转移到异性同学身上。家长要注意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家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感到温馨。

  本版撰稿 张福新 丁 洁.

TOP

孩子"研究"父母心理行事?父母应懂些儿童心理学

孩子"研究"父母心理行事?父母应懂些儿童心理学
发布: 2007-8-12 09:42 | 作者: visitor | 来源: 搜狐教育 | 查看: 387次

    有个小学生曾悄悄对我说:“我爸和我妈不研究我的‘心理’,我倒在‘研究’他们的‘心理’呢!”接着,他告诉我:什么情况下可以向父母要钱;什么时候可以让父母去买平时不肯买的东西;找什么机会可以拿出不好的成绩单给父母看而不招致指责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同父母交往时得出的经验,也是平时观察父母心理活动变化规律的结果,从而使他能想方设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孩子的话应引起家长的警觉:在孩子研究您的心理时,您是否研究了解过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呢?
  明智的父母,不应该只是注意孩子在长身体,同时,还应注意孩子在长见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想像能力,感知、模仿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等,都在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臻完善,尤其是在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使得他们已经有能力设法掩盖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由于儿童心理活动的特点具有感染性和暗示性,因此,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时刻受着外界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更能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暗示和启发,从而塑造着他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感染性:儿童通过与父母平时的情绪交往和感情交流,逐步懂得在不同情绪和感情状态下与父母相处的方法。例如:父母高兴的时候,可以撒娇或要挟;还可以要钱,要物,等等。
  暗示性:这是通过相互主动施加影响,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意见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有些父母不懂得儿童行为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结果反而常常被儿童行为影响和利用,甚至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如孩子偏食,家长竟无力纠正;孩子一吵闹,父母就依从等。
  自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们真的已经懂得父母的“心理学”,然而,不少孩子正在利用家长的“心理”状态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却又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父母还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孩子聪明呢。例如,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的好习惯一到家就没有了呢?为什么有的在家里懒、贪、馋的孩子,一到学校却变成另一个样子?这些无非是儿童掌握和利用了父母的心理弱点罢了。
  值得深思的是:现在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在观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同时,又常常忽视体察子女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于是,无形中在同孩子的心理活动争夺战中打了败仗、当了俘虏,从而丧失了教育子女的主动权。因此,做父母的实在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注意体察一下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使教育子女的工作更加主动、有效和得体,这对消除和减少两代人的心理隔阂,也是很有裨益的。

-.

TOP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2008-04-09 09:41:5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教子有方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时间意识淡薄,做事磨磨蹭蹭,不论是吃饭还是做作业,都比别人慢半拍,这让孩子的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一事无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呢?

  我们知道,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所以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方法一 故事引导法

  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感兴趣,家长可以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孩子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解;家长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明白:守时是一种美德,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仅要注意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注意不要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是让自己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能够轻松应对、游刃有余;一个守时的人,必将获得别人的尊重。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方法二 配合“生物钟”法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规律,也就是“生物钟”。家长不妨和孩子商量着一起制定适合他的“生物钟”作息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制定计划,但是一旦计划定下来就要严格执行了,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方法三 奖励促进法

  奖励促进法就是和孩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这是运用学习动机中的强化理论,激发孩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时间观念,恰当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对于奖励政策,可以和孩子协商好,小进步小奖,大进步大奖,当然,这个奖励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这样也让孩子心里有数,从而慢慢地提高做事的效率。

  方法四 签订“合同”法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这个合同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可以包括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比如,自我训练项目有孩子每天做作业在多少时间内完成,早上起床花多少时间等等,每日意志力训练可以让孩子每天坚持练字、背格言等等。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勾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每周或每月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看合同,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找出原因,或调整合同或鼓励孩子加油。

  如果孩子时间观念不强的话,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上的方法。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2008-04-23 06:52: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回来就向家长要"说法",还说其他考得好的同学都得到了父母的奖励。 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所以,家长们也要讲究奖励的策略和原则。

  第一,少奖为佳。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滥。奖的频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会逐步下降,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迅速扩张的胃口。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导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因此,在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减少奖励的次数,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第二,奖态度不奖分数。大多数家长是以分数或者名次来设定奖项和决定是否奖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奖励。因为从长远看,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两次的分数更重要。而且考试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卷子的内容对每个人的适应性,孩子复习题目的"机遇"性等,所以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数和名次作为奖励的标准,有可能出现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没有达到设定的奖励目标,结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一诺千金。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比如有的家长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是定考到第几名,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孩子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做父母的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给孩子树立了言而无信的榜样。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设立的目标,也不可迁就,形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初衷去迁就他,还不如没有这样的约定。

  第四,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满分,就给孩子买电脑买游戏机,结果孩子玩物丧志。

  第五,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吃、穿、玩为主,这样的弊端是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享受方面。其实最好的奖品有两类,一是学习用品,特别是书籍。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