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你可以不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汇总贴

你可以不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汇总贴

 黄浦江-------“母亲河”的变迁
 “母亲河”的变迁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是吴地非常荒凉的乡村,因地势低,雨水一多就会发生涝灾。战国时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封于此,他不辞辛劳带领大家开凿了一条直通长江的河道,从此两岸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对春申君黄歇很感激,便将这条河道称作黄浦江,或歇浦、春申浦、申江。

  实际上,黄浦江的前身是东江。

  古太湖通过“三江”泄水。东晋庚仲初的《扬都赋》注释:“今太湖东注为松江(按即吴淞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东北入海为娄江(按即浏河),东南入海为东江,与松江而三也。”东江上游为白岘湖群,中游为淀泖湖群,下游散成许多分支从东南入注杭州湾。到了南宋,由于筑塘岸、建堰闸,东江各出口相继被堵断,淀山湖和浙西来水只能从横潦泾往东流向闸港,一部分在此折北经上海浦(今黄浦江十六铺附近段和虹口港)汇进吴淞江。至此,今黄浦江上、中游呈现雏形。

  “黄浦”之名,在南宋中期才见于著录。到淳祐十年(1250年),高子凤为西林(今浦东三林镇西)南积善教寺撰写的碑记称:“西林去邑不十里,东越黄浦,又东而汇北,所谓江浦之聚也。”这说明,今黄浦江闸港至三林镇西的一段,在当时已被叫作“黄浦”。至南宋末期,在同它相接的上海浦西岸正式设立一个新镇,并因近旁河道得名上海镇(今黄浦区老城厢)。

  元初,上海镇升格为县,此时黄浦虽然仍是吴淞江的支流,“阔仅一矢之力”(约宽70米),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元史》说:“黄浦在县东,大海喉吭也。”

  在明代,黄浦由于水势渐增,已被称作“大黄浦”。永乐二年(1404年),户部尚书夏原吉为治理苏松地区水患,拓浚了范家浜(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不必再经上海浦故道在今嘉兴路桥附近(即黄浦口)与吴淞江下游旧河道(今虬江路一线)合流,而可直达吴淞口。这样,今黄浦江下游也初步成形。

  此后,黄浦由于畅通无阻,水量丰沛,在滔滔激流昼夜不停地冲刷下,河身越来越宽广,慢慢成为太湖泄水干道。到晚清,“黄浦秋涛”成了“沪城八景”之一,而且“黄浦江”的名称也开始出现。

  黄浦江的形成,为上海港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桥附近的“宝山”

  在“黄浦夺淞”后,不知是出于对吴淞江的深情,还是因为叫顺了口,人们始终没有改称吴淞口为黄浦口。

  随着进出的船舶不断增多,为了确保航运安全,吴淞口和长江口一带亟需醒目的导航标志。于是,在明代永乐九年(1411年),督办海运的平江伯陈瑄上疏明成祖朱棣,提出在此“立堠表识”,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翌年春,陈瑄调集数千人,在今黄浦江下游的高桥附近建起一座被誉为“宝山”的大型航标,并派专人驻守。明成祖朱棣立即以“御制”的名义为它树立了碑记,其中说:“今年春,乃命海运将士,相地之宜,筑土山焉,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三十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于是咸乐其便……皆称之曰宝山。”“宝山”基部以巨木为桩,上垒大量石块和泥土而成,四周树林苍翠、花卉吐艳;顶巅不仅有设计巧妙的用于导航的烽堠,还造了观音殿、龙王庙,春秋时节拾级而上的游人络绎不绝。

  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多次从太仓刘家港启碇下西洋,都经过吴淞口出海,“宝山”也成为其大型船队的航标之一。王世贞的《宝山堡记》对“宝山”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到“中贵人和(按即郑和)等海舶之收启亦取标焉”。

  “宝山”的“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极大地方便了船舶出入黄浦江。《弘治上海志》记载:当时上海船商“乘潮汐上下浦,射贵贱购贸易,疾驶数十里如反复掌”。可惜的是,到万历十年(1582年)夏,由于海潮大溢,“宝山”被洪涛冲坍,但永乐碑幸运地得以保存下来。

  清初,文人侯荣追忆这座我国沿海地区较早的著名航标时,曾吟出“土筑孤峰作表识,舢舻弥望风帆收”的诗句。

  如今,“宝山”一词作为上海北境的地名流传下来,而永乐碑则完好地矗立于浦东高桥中学的碑亭里。


  商船会馆与轮船招商局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由于上海“襟海带江”,为我国水路交通之要冲,翌年在这里设置江南海关(也称江海关)。《乾隆上海县志》记载:“自海关设立,凡远货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城东门外,舳舻相衔,帆樯比栉。”

  为了“联络同乡、同业感情”,当时上海、崇明、南通的本邦船商联合在黄浦江边“董家渡马家厂”(今会馆街)筹建商船会馆,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基本竣工。商船会馆规模宏敞,有楼、台、殿、阁,飞檐高翘,金碧辉煌。商船会馆具有行业组织性质,日常事务“悉归号商管理”,并“立董事以总之”,负责调解同业纠纷、平均同业利润。那些阔气的船商除在这里议事和洽谈商务外,还常利用戏台酬神演剧。

  在嘉庆年间,黄浦江边泊满沙船、鸟船、宁船、卫船、江船等。其中,“以出崇明沙而得名”的沙船占一大半,聚集数量多达3500余艘,因而上海被称为“沙船之乡”。不少资本雄厚者常拥有沙船几十艘,雇用船工近千人。据称一艘载重80吨的沙船,每年投入约需3000两白银,而所获利润约为7000两白银,所以船商可算上海最富裕的阶层。此时,在船商们的解囊资助下,商船会馆进行大规模扩建,占地达20亩,翻造了200平方米的双合式大殿、两层戏台和钟鼓楼等。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依据不平等条约强辟上海为通商口岸。随着愈来愈多的外国商船将无数滞销商品倾泻进来,将大量宝贵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搜括出口,民间航运业开始不景气。同治八年(1869年),恭亲王奕訢奏称:“上海沙船从前极旺,一经洋商装豆石,遂使数千只沙船尽行歇业,数百万家资的船户变为贫民,其舵工水手更无生计。”一些外国洋行为了把持航运权,陆续在上海开办轮船公司,实力最强的有美商旗昌轮船公司,英商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等。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见外国轮船公司大发横财,而民间航运业每况愈下难以适应漕运需要,便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采取“招商”形式,派人在离黄浦江不远的永安街筹办轮船招商公局。翌年更名轮船招商局,并在各地设立分局。后总局迁往黄浦滩路(今中山东一路)9号。

  起初,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尚属顺利,据薛福成在光绪五年(1879)年写的《筹洋刍议》称,该局已将航运业的利权收回约五分之三,并收入运费约2000万两。然而,这家我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很快就步履艰难,受到英美等国轮船公司的倾轧。

  商船会馆存在两个多世纪,到民间航运业衰落的光绪年间还曾得到重修,而且天后神像被添加金冠,后来其旧址得以保存。轮船招商局则在光绪年间改为“官督商办”,辛亥革命后更名“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它们的盛衰,是昔日黄浦江航运的一个缩影。


  名闻遐迩的十六铺

  清代后期,上海县城厢内外曾被划分为若干铺,南市小东门外黄浦江沿岸属十六铺。此处早在18世纪末就出现许多沙船商号的简陋踏步码头,后来陆续建成会馆码头、盐码头、竹行码头、王家码头、万裕码头、公义码头等货运码头,附近所筑的信泰码头街、生义码头街、赖义码头街、丰记码头街、油车码头街、新码头街等也都因码头得名。这里船舶常停泊得密无隙地,如王韬的《瀛壖杂志》谈及:“元夜,万艘齐灯,寻丈桅樯高出水面,恍如晴霄星斗,回映波心,上下一边,诚巨观也。”

  由于十六铺一带码头集中,是重要的水上门户,所以它一度成为上海港的代名词。从这里通往各地的航线,早在开埠前就已十分活跃。

  从黄浦江出长江口迤北,为最繁忙的北洋航线,连接天津、牛庄(今营口)、芝罘(今烟台)等港口。这条航线上多暗沙、浅滩,行驶的主要是底平、吃水浅的沙船。由上海赴北方贸易的沙船,如初夏起航,一年可往返一次;3月启碇,则可往返两次;正月出发,即可往返3至4次。每次快则6至8天,慢则月余,便可抵达北方港口。每年经北洋航线进出上海的船舶估计超过14000艘次。行驶北洋航线的船舶,主要是将聚集在上海的棉布运销东北、天津等地,载回豆麦。

  从黄浦江出长江口迤南,为重要的南洋航线,连接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的港口;这条航线上多岛屿、礁石,行驶的主要是底圆、吃水深的鸟船、宁船等。鸟船多航行福建一带,每年初夏到上海,来时常有数十艘;宁船多航行宁波一带,每年抵达上海约数百艘。行驶南洋航线的船舶,主要是把上海地区的棉花运销福建、广东一带,载回食糖和南货等。另外,上海港还开辟了内河航线、长江航线,并有华侨船商经营的来往于申城与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地的远洋航线。

  正因如此,《嘉庆上海县志》感叹:“闽、广、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烦剧,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

  随着十六铺的名闻遐迩,上海港成为一个航运中心,南北货都在这里集散、转运。而随之发展起来的街市,又使该区片成为一个商业中心,如咸鱼、腌腊行多设于里、外咸瓜街,南货、海味行多设于洋行街(今阳朔路),水果批发行多设于今龙潭路,桐油、苎麻号多设于老太平弄和今中山南路,米豆行多设于豆市街,毛竹行多设于竹行街,棉花行多设于花衣街,银楼、皮货行多设于小东门口和今东门路。

  “十六铺”原先只是个笼统的泛称,直到解放初坐落于新开河至小东门黄浦江边的原金利源码头归属上海港务局,被改造成以客运为主的客货码头,定名“十六铺码头”,它才有了具体的含义。后来,经过扩建又成为全国最大的水陆客运枢纽。2004年12月,随着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推进,这座有着140多年历史的老码头终于功成身退,客运大楼被实施定向爆破,原址将建起世界一流的水上旅游中心,并可望成为21世纪上海港的一个新亮点。

  现在,上海港已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人们追昔抚今,不禁会更加感念黄浦江的卓越贡献。

[ 本帖最后由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于 2007-5-30 14:52 编辑 ].

TOP

太阳系外首个“第二地球”现身

大小为地球1.5倍 可能适合人类居住
太阳系外首个“第二地球”现身



  欧洲天文学家24日宣布,他们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这一发现被天文学界称为人类在寻找外太空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步”。

  被誉为里程碑式发现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是由一个11名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小组发现的,由于这颗新发现的行星围绕名为“Gliese 581”的红矮星运转,因此被命名为“581c”。

  根据科学家对“适合人类居住星球”的定义,这类星球的大小应该与地球类似,且上面应该有液态水。目前,科学家还不能肯定“581c”上是布满像地球表面一样的岩石,还是一个表面有液态水的冰冻球体。如果是前者,那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5倍,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而如果是冰冻的球体,那么体积可能更大。但这个欧洲天文学家小组相信,“581c”表面主要由岩石和水构成,地表温度在0℃至40℃之间。按这种推测,“581c”完全符合适合人类居住的标准。

  各国的天文学家都充分肯定了这一最新发现的意义。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天文学家勃斯说,这是寻找适合人类居住星球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温度和液态水最关键

  参与研究的梅厄说,从理论上来说,这颗行星上应该有大气,但大气中到底有什么还是个谜。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所有220颗太阳系外行星都存在温度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问题,它们的表面不是太热,就是太冷,或者是大气层太厚。

  此外,“581c”是否有液态水也成为焦点之一。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乌德里推测,这颗行星上很可能有液态水。但这一假设并没有任何证据。不少天文学家指出,现在争论“581c”上是否有液态水还为时尚早。

  据悉,红矮星是一种低能量的,发出暗淡红光的恒星。在几年前,天文学家从未将这类恒星的行星列入寻找外太空生命的考虑范围。而“581c”的发现肯定会促使科学家加大对环绕红矮星运转的行星的研究。据悉,地球附近80%的恒星为红矮星。一些天文学家预测,科学家今后也许能发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王菊芳.

TOP

“581c”有趣现象

“581c”有趣现象




    ﹡“581c”每13天围绕恒星“Gliese 581”运行一周。也就是说,如果人类到了“581c”上,每13天将过一回生日。

  ﹡“581c”的引力是地球的1.6倍。这意味着,人到了“581c”上,体重将是地球上的1.6倍。

  ﹡从“581c”上看上去,红矮星“Gliese 581”的大小是从地球上看上去月亮大小的20倍。

  ﹡“581c”不像地球一样自转,因此也不会有昼夜轮回。“581c”的一端将永远是红光普照,另一端则永远是黑夜。

  ﹡Gliese 581星系距地球20.5光年,是距地球最近的100个星系之一。虽然如此,科学家指出,即便是乘坐最快的飞行器,人类在有生之年基本上不可能抵达该行星。

  ﹡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相比,“581c”距其围绕的恒星的距离要近14倍。不过,由于“Gliese 581”比太阳小许多、温度低许多,因此“581c”上的温度并不会太高。.

TOP

泉水叮咚 发表于 2007-5-2 19:5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 香茗一杯倚清风 的帖子


所以说,人是渺小的。.

TOP

灯的由来

灯的由来来源: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 时间:2007-04-01 14:34:30 作者:孙延生


  人们在发现火之前,只能依靠太阳取暖照明。早先,由于太阳能是无法控制和利用的,人们就很难对付寒冷和黑暗。

  但自从发现火以后,人们开始注意并发现某一种材料比另一种材料燃烧得更好。人们还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烤肉时,掉进火中的脂肪会剧烈地燃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地开始选择燃烧时能够提供更多光亮的材料。当时,某一种木片插进墙里能缓慢地燃烧,松木节能够用来做火把。于是,人们把动物脂肪放入空石盘里,用苔藓和其他材料做灯芯,这样最原始的灯就产生了。迄今为止,我们尚不知道它出现的准确日期,因为那还是有史记载之前的事。

  大约1820年左右,在新英格兰用猪油点灯。从鲸脂中也能够提取点灯用的油。实际上,凡是从动物身上获取的油都能用来点灯。地中海沿岸有许多橄榄树,所以那儿用橄榄油点灯。我国和日本人从各种坚果中提取灯油。试想一下,要是地球上还没有发现矿物油,那么,也许今天我们还在用花生油作灯油呢。

  据知,石油是1859年发现的。在密闭容器里加热石油,可以得到一种非常稀薄的无色产品,这便是现在大家知道的煤油。它乃是最最普通的灯用油。其实,人们之所以第一次称它为“煤油”,这是因为人们想到石油同煤有着密切关系的缘故。

  今天,在你家里还藏有一盏油灯吗?许多家庭也许都还保存有一盏油灯,以应对电力突然中断时所发生的紧急情况。.

TOP

真长知识啊.

TOP

历史上的琉球国-----中日两国课本上都不讲的这一段历史

历史上的琉球国,位于中国大陆东方(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隋书》中即有《琉求传》。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这就是说,中国隋朝时(581~617),该国始被称为琉虬。查中国典籍,虬是龙的一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曰:“有角曰龙,无角曰虬。”而唐•李善《文选注》引《说文》则曰:“虯,龙无角者。”以琉球群岛散布在大洋中的状态而言,谓之琉虬,实在非常形象。然而可能因为古代中国都将龙作为华夏帝王的象征,史官写史多有忌讳,所以《隋书》就将它改为同音的“琉求”了吧。此后,《元史》又写作“瑠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总之都是谐音。
   
    到明代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可见,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这份诏书除了以华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国历代皇帝习用的“蛮夷”之类词以外,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是一种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见1725年琉球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二部正史《中山世谱》)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贡。当时琉球“三山分立”,相互征战。明太祖知悉后,又去诏云:“使者自海中归,言琉球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朕闻之不堪悯怜。”因此要求他们“能体朕意,息兵养民,以绵国祚”。后三王果然罢战息兵。足见此时中国皇帝在琉球享有高度政治权威,当时的琉球实是中国的属国。
   
    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五个世纪,即使是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发生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入侵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也始终未变。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 “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琉。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琉球王国也曾主动请求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请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还经常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从明洪武五年(1372)以后,琉球王国一直使用中国的年号,奉行中国正朔。(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强行“废琉置县”为止)琉球王国的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都是用汉文写的。连它的国都首里城的宫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归慕中国之意。琉球人也与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国册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宽永通宝(日币),改穿唐服。琉球还配合中国抗倭,《明史》就有记载,如嘉靖三十六年(1557),“先是,倭寇自浙江败还,抵琉球境。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大歼之,获中国被掠者六人,至是送还。”
   
    1609年,萨摩“以劲兵三千入其国,掳其王,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明史》)。当时琉球王侍从写的《喜安日记》记载:“有如家家日记,代代文书,七珍万宝,尽失无遗!”萨军将琉球王尚宁等百余人俘至鹿儿岛,达三年五个月,逼迫尚宁王屈辱地承认向其“进贡”。同时还强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岛。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变中琉关系。如据《明史》记载,万历十四年(1616),“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当时忍辱负重的尚宁王在国家残破的情况下,依然不忘“遣使以闻”,通报中国防备日本侵略。清朝入主中原后,中琉册封关系继续保持,贸易和文化交流还更为扩大了。
   
    然而,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原来萨摩对琉球的侵略掠夺,还只是日本西南某个岛藩的强盗行为;现在,日本则要进行整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了。明治初年的“征韩论”中,就提到了要侵占琉球。明治五年(1872),日本借琉球使者到访日本之际,突然强制“册封”琉球国王为藩王,并列入所谓“华族”。这是维新政府强行改变日琉关系的第一步。而这些行径,当时都是暗中进行,对中国隐瞒的。从此,琉球便成为了所谓“日清两属”。而后,日本政府不断施加政治、军事压力,进一步胁迫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宗属关系,但每次均遭拒绝。如1875年8月5日琉球王尚泰答复日方的信中,便说不能“忘却中国累世之厚恩,失却信义”。还提到所谓“两属”之事,“以往对中国隐匿,恳请对中国说明,采取明确处置”,并表示“愿对两国奉公,永久勤勉”。但日本还是不肯罢休。
   
    面对日本政府的百般逼迫,琉球国在不断向日本“请愿”要求保持中琉关系、不变琉球国体政体的同时,还向西方各国公使发出外交求援信。日本恼羞成怒,1879年1月10日日本《朝野新闻》竟称“琉奴蔑视我日本帝国甚哉”!于是,日本决定不顾国际公法,不顾琉球国臣民的意愿,加快吞并琉球。1879年3月,日本向琉球秘密派出军警人员,采取突然行动,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归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权。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即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随即大肆抢掠中琉往来的文书、文物和宝印,以及琉球国的政府档案,企图销毁和隐匿历史见证。并强迫尚泰王等前去日本。
   
    这时,琉球王国仍拼死反抗,发出血泪抗议,并曾秘密派官员赴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清政府也据理与日本力争过,但终究未能派兵援助琉球。这当然也是与清朝政府腐败、实力衰落有关的。当时,流球国陈情通事林世功还在北京壮烈自杀,以死抗议日本侵略,以死请求中国出兵。然而“自为一国”的琉球还是生生被日本灭绝了社稷!但反抗运动继续进行,大概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才渐息。这里,我们就引一封在琉球被亡整整六年后琉球国臣写给李鸿章的字字血泪的请愿书:
   
    具禀,琉球国陈情陪臣国戚紫巾官向德宏等,为下情迫切,泣恳恩准据情奏请皇猷,迅赐兴师问罪,还复君国,以修贡典事。
   
    窃宏奉主命,来津求援,瞬将十年(按,指1876年12月,向德法•幸地朝常曾奉琉球国王常泰之命,秘密来华,陈奏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之事)。国主久羁敌国,臣民火热水深。宏不忠不诚,以致未能仰副主命。乃近住日本之华裔,带来敝国密函,内云“日人又胁迫敝国主再幽日京。且紫巾官金培义等,于客岁九月间由闽回国,才到国后,日人拘禁狱中,至今不放”等情,前来。闻信之下,肝胆崩裂!嗟乎,人谁无君?又谁无家?乃俾敝国惨无天日!惟所以暂延残喘者,仰仗天皇(按,指中国皇帝)之援拯耳!兹幸法事大定(按,指中法战争结束),天朝无事之日,即敝国复苏之时也。若复任日本横行,彼将谓天朝置敝国于度外。数百年国脉,从是而斩,其祸尚忍言哉!伏惟傅相老中堂,入赞机宜,出总军务,天朝柱石,久已上俞下颂,中外仰如神明,必救敝国于水火,登之于衽席。为此沥情再叩相府,呼号泣血,恳求老中堂恩怜惨情,迅赐奏明皇上,严申天讨,将留球日人尽逐出境,庶乎日人狡逞之心从是而戢,敝国主得归宗社,亡而复存。非特敝国君民永戴圣朝无疆之德,且与国共安于光天化日之下,是有国之年仰沐皇上恩施,实出傅相老中堂之赐也。敝国上自国主,下至人民,生生世世,感戴皇恩宪德于无既矣!临禀苦哭,不胜栗悚待命之至!须至禀者。
   
    直到1919年,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在组织人辑集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1929年编成)时,仍然将琉球诗人的诗作为“属国”的作品收在最后一卷中。1925年,著名诗人闻一多发表《七子之歌》,将被帝国主义列强强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地,比作离开了母亲怀抱的七个儿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在“台湾”一节里他也写到了琉球:“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流球灭国一百二十年后,日本政府别出心裁地把2000年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放在冲绳召开。日本还特意新印了面值2000日元的纸币,上面的图影是当年琉球王国的遗迹。真不知那些世界首富国家的首脑,坐在当年琉球国的土地上,会不会回想起历史并不十分久远的那一幕灭人社稷的暴行?会有什么感想?
   
    又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这一段历史,在现在中国和日本的课堂上,都是不讲的。.

TOP

权威上海话起源南市区

权威上海话起源南市区
http://www.jfdaily.com 2007-7-2 稿件来源:解放网—青年报  

--------------------------------------------------------------------------------

  “以往有些人认为上海话是苏州、宁波、杭州话等语言在近代糅合而成,这是不对的。上海话是原来的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分支。”记者日前获悉,一本记录了上海话前世今生的普及读物《上海方言》将于8月问世。书中认为,“上海话最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在过去的老上海县城南市区,也就是现在的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环线之内的地域。”
  据介绍,这本《上海方言》记录了上海方言的形成、移民和上海周边一些方言对上海话的影响,以及上海方言在都市海派文化的多元快速发展中发达起来的过程。“我会在书中纠正过去一些观念性的错误。如上海话是苏州、宁波、杭州话等‘拼凑’出来的混合语之类的错误。”该书的作者、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表示,“其实老上海话是从700多年以前南宋形成名为‘上海’的人口聚落开始,到上海在1843年开埠以前一直存在着的;而现在所称的上海话其实是指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随上海城区快速发展而形成的城区新上海话。”钱教授指出:“其实老上海话在今天的上海城区周围还存在,现在大家叫作上海‘乡下话’,或以地名直称‘浦东话’、‘梅陇话’、‘三林塘话’、‘江湾话’等。如果到原上海方言区北部边缘的淞南镇乡、西部边缘的封浜镇乡、南部的梅陇镇乡去听那里的老年人的话,那些地方虽彼此相隔很远,但还保持着相当一致的老上海话的面貌。”.

TOP

趣谈:上海话里的英语

趣谈:上海话里的英语
http://www.jfdaily.com 2007-5-8 稿件来源:解放网—上海热线  

--------------------------------------------------------------------------------

  打:十二个,来自英语的dozen。
  水门汀:水泥(地板)。英语cement。
  
  水汀:暖气,来自英语steam。
  
  三纹鱼:指的是鲑鱼。来自salmon。旧时译做“萨门鱼”。
  
  飞:通常指机械中起传动作用的齿轮,如单齿轮传动称为“单飞”,三级变速自行车称为“三飞”等等。为fit或者fitting的音读。
  
  开司米:其实是Kashmis(克什米尔)的音译,原来指克什米尔山羊绒织成的一种细绒线织品,现在泛指羊毛织品。
  
  火腿店:暗指白俄的妓院。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旧贵族涌入上海,因为不懂英语生活无着,有相当的白俄女子进入欧美人开设的酒吧做舞女,或者直接成为妓女。这些酒吧妓院在洋人口中叫做ham shop,暗指有“大腿出售”。被上海人意译成为“火腿店”。
  
  发烧友:指对音乐,歌星等狂热迷恋崇拜的人。来自英文的fancire,这个字是首先由香港人翻译过来的,后来进入了上海话。
  
  司的克:手杖,来自stick。
  老狄克:指涉世较深,社会阅历丰富的人。有人认为“狄克”也是来自stick,旧时手杖多为留洋归来自诩文明的人所使用,所以又称为“文明棍”。所以“狄克”也暗指绅士模样的人。
  
  毕的生司:指empty cents,意思是“身无分文”。
  
  老虎窗:屋顶上的窗子。英文屋顶为roof,音译而成“老虎”。
  
  回丝:工场里用来擦机器的废纱,丝。在家庭里也经常被用作清洁工作。来自waste。
  
  (红头)阿三:旧时对上海公用租界里的印度巡捕的称呼。有人认为是印度人和人交谈,总是以“I say……”开头,所以称为“阿三”。也有人认为阿三是“阿Sir”的谐音,上海人当年和印度巡捕讲话就称其为“阿Sir”,类似今天的香港人。
  
  麦头:英语mark的洋泾浜语,意思是货品外面的商标,现在已经少用。
  
  麦克:很多。如:“伊钞票多得来麦克麦克。”来自英语Much。
  
  时髦:来自smart。这个字最先流行于沪上,后来风靡全国。
  
  派克:大衣。英语里称par-ka(风雪大衣)。
  
  派:来自英语pass,传递。
  
  沙蟹,一种牌艺。在英文里通常讲做saw your hand,在洋泾浜英语里被省略做saw hand,逐渐成为“沙蟹”。
  
  枪势:原意指机会,运气,来自英语chance,如:“侬现在枪势老足格嘛。”把不求进取者说成“混枪势”。
  
  司拨灵锁:一种旧时常见的弹簧门锁。来自英语的spring。
  
  罗宋:旧时上海人对俄国的称呼,来自Russian。随俄国人大量进入上海,带来的还有“罗宋牌”,“罗宋汤”,“罗宋帽”,“罗宋面包”等等。
  
  烂糊面:本来指煮烂的面条,因为和英语love me谐音,所以常用来开玩笑。如:“请侬吃烂糊面”,暗示“请你喜欢我”。
  
  康乐球:流行于旧上海的一种球类游戏。来自英文corner ball的音译,而在意思上也翻得很准确有特色。
  
  塌皮:指归还旧债,从此两不相欠。有人认为来自英语的par,经洋泾浜语转变为“塌皮”。
  
  肮三:来自英语的on sale。On sale是廉价拍卖,其货品质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所以引申为促狭,下流等意思。
  
  麦克风:microphone之音译。旧上海还称电话为“德律风”(telephone),今天已经少见。
  
  瘪三:旧上海街头有许多乞丐。在英语里乞讨说beg for,洋泾浜语说beg say,于是乞丐逐渐被称为“瘪三”。
  
  拉司卡:英语之last car之音译,老上海话里作“最后”的意思。如:“我是拉司卡一个人。”
  
  拨落头:指的是电插头,来自英语的plug。
  
  斯达特:starter,日光灯上的启动器。.

TOP

 |沪商史话| 上海旧时的摊贩

上海旧时的摊贩


    在上海话中,“做小生意”是摊贩的别称,归于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一类。这些摊贩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甚至连小本经营的“夫妻老婆店”都不如。开爿“夫妻老婆店”多少是个“老板”,而“做小生意”的人则担当不起“老板”的称谓。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小生意”往往是社会风俗的写照,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小生意”。一幅《清明上河图》则是表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俗,画面中心是一座大桥和桥头大街,不同行业的人在从事各种活动。从画面可以看出,表现最生动、最有动感的是正在做各种生意的摊贩,从而描绘了当时市面繁荣的景象。

    目前的上海,“做小生意”的摊贩大多是进城的农民,少有市民从事的。比起一些中老年上海人回忆里的“小生意”,现在的摊贩比过去要无序和无趣得多,而与城市管理的直接冲突更使他们处于困难的境地。所以,几十年前(至少在文革前)的种种“小生意”,对笔者来说竟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以前,“做小生意”是“有序”的。“摊贩”两字,摊为固定的,贩为流动的,什么买卖是固定的摊位,什么买卖是流动的叫卖,都是约定成俗,有一定之规的。比如卖水果、卖西瓜,一定是设摊的,而且水果摊、西瓜摊又以设在弄堂口的居多,这种现象现在还存在。又如小本经营的葱姜摊常设在小菜场的进出口,这样可以方便买菜人捎带。再如“西风紧,蟹脚痒”,大闸蟹上市时卖蟹人一般在晚上设摊,摊头上开着大支光的电灯泡,很能招徕顾客。同样是时令鲜货上市,如红菱白果一定是挑担走街串巷地叫卖。人们把挑担叫卖的小贩习惯的称为“某某担”,如馄饨担、茶食担、卖藕担、兑碗担等等。当然例外还是有的,如既有设在弄口或路口的皮匠摊、剃头摊,也有下弄堂的皮匠担、剃头担。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学堂门口的零食摊和小人书摊。我就读的培文小学,校门外有好几个零食摊,一分钱就可买一粒糖或一小把熏青豆,有五分钱就可美美地“请客”同学们。有的零食摊主还自制笔者至今仍叫得出名称的“米醋茄菜”和“盐金花菜”,身上有钱便会买了吃,现在看来卫生是有点问题。小人书摊也是吸引孩子的地方,小人书论本出租计价,有的摊主常把一本小人书拆成“上”、“下”两本,来多赚我们本已少得可怜的零花钱。   

    在中老年上海人记忆中,旧时上海弄堂里最具特色的世俗风情莫过于挑担提篮的小贩走街串巷。 小贩们在不同季节里的各种叫卖声,给上海的弄堂带来生气和热闹。夏天里有卖冰的小贩,买不起棒冰雪糕就买块食用冰,消暑解渴比棒冰雪糕强得多。秋天里有炒白果的小贩,围着炉子看透出香气的白果,常常馋涎欲滴。还有敲打着三角铁收破烂的,可以用家里的旧瓶破罐换糖吃,这对孩子们是极大的诱惑。临近春节,家家准备杀鸡宰鹅,这时弄堂里会响起“削刀——磨剪刀”的喊声。至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弄堂里“笃笃笃,卖糖粥”的叫卖声,虽然逝去了几十年,至今还是老上海心中的温馨记忆。

    上海的弄堂有“村”、“坊”、“里”的等级差别,往往等级越低的弄堂,小贩来得越频繁。喝牛奶在过去是桩奢侈的事情,它是有钱人的专利品,一般市民是享用不起的,但当时有一个代替品即马奶。常在早上或下午,有人牵着一匹奶马走进弄堂,奶马脖子上的铃声就代替了吆喝,这时弄堂里的大娘大嫂就会为缺奶的孩子或生病的病人挤一杯马奶。每逢初一和月半,弄堂里就会传来“卖长锭”的吆喝。长锭是用线串起来的纸元宝,按迷信的说法长锭烧给野鬼,可以求得一年的平安。卖长锭这专门是浦东人干的营生。上海人有在清明和冬至祭祖的习俗,但过去不时兴扫墓,而是在家中烧香点烛祭祖。这时就有乡下老太来卖锡箔,过了清明和冬至就有绍兴人串门走户收锡箔灰,非常讲时效,也很“环保”。同样“环保”的还有春节过后来收鸡毛鸡肫的。至于江湖郎中的无证行医、衔牌算命的江湖骗术也经常出现在过去的上海弄堂里。

    经过旧区改造,上海的里弄房子逐渐在消失。但笔者有时路过那些还保存着的弄堂,经常看到有牌子写着“乞讨者、拾荒者、小贩不得入内”,不由感到有些说不上是好是坏的茫然。




作者:余鹿

[ 本帖最后由 香茗一杯倚清风 于 2007-7-14 21:26 编辑 ].

TOP

宇宙莫非还有“前世”?===科学家认为大爆炸并不是一切的起点

科学家认为大爆炸并不是一切的起点
宇宙莫非还有“前世”?

王艳红    2007-07-09      06版:国际新闻

--------------------------------------------------------------------------------

  新华社纽约7月7日电 (记者 王艳红) 美国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称,根据他建立的一个新时空数学模型,我们的宇宙并不是无中生有诞生的,它还有“前世”。

  根据现行理论,科学家一般认为宇宙是137亿年前诞生的,这个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的事件是一切的起点,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大爆炸开始的瞬间,宇宙中的一切都被压缩在一个“奇点”———体积为零、密度无限大的点中。在大爆炸之前,没有物质、空间和时间。

  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马丁·波乔瓦尔德在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大爆炸并不是时间的起点,我们的宇宙是前一个宇宙收缩之后因“反弹”而再度膨胀产生的。

  波乔瓦尔德的模型是以“圈量子引力论”为基础建立的,“圈量子引力论”是一种试图将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理论。波乔瓦尔德说,模型显示,在大爆炸开始的一瞬,我们的宇宙体积非常小但并没有小到零,能量极大却不是无穷大,并不是“奇点”。

  模型还显示,大爆炸很可能是前一个宇宙的灭亡所触发的。与我们正在加速膨胀的宇宙不同,大爆炸开始之前,宇宙的“前世”处于收缩状态。计算表明它并不能收缩成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因为当温度和压力变得极大时,引力会变成斥力,阻止宇宙进一步收缩。

  根据计算,由于积蓄的引力能量非常大,宇宙收缩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大反弹”,就像皮球重重地砸在地上之后会反弹起来。波乔瓦尔德认为,“大反弹”触发了当前宇宙的膨胀,在我们这个宇宙中还有可能找到其“前世”遗留下来的痕迹。

  这个模型意味着大爆炸不是时间的开始,宇宙可能有着无限的过去与未来。但一些专家认为,波乔瓦尔德的这一假说还有待验证。.

TOP

“八一”建军节的确定(下)

“八一”建军节的确定(下)

   2007-08-02      06版:国际新闻·综合新闻

--------------------------------------------------------------------------------




  1933年8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举行阅兵、宣誓、授章、授旗仪式,纪念“八一”节。为防止遭受到国民党军的空袭,活动于17时到19时30分进行。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中共临时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领导和机关部门领导及代表,青年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等各种群众组织的领导与代表,瑞金城附近的部分群众,非受校阅部队代表,受校阅部队,总部直属队,共数万人。

  受阅部队由4个有代表性的步兵团组成。即:由原红3军一部编成的,代表“继续井冈山的精神”的红1军团红1师红2团;由原红4军一部编成的,代表“发扬南昌暴动的精神”的红1军团红2师红5团;由原宁都起义部队一部编成的,代表“发扬宁都暴动的精神”的红5军团红13师红37团;由原江西博生县等县地方武装一部编成的,代表“光荣的博生模范师”的红14师红40团。阅兵指挥员由红2师师长徐彦刚担任。阅兵首长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陪阅首长有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等。17时,阅兵部队、非受阅部队代表、总部直属队和参观人员入场。17时30分,在军乐队的欢迎曲中,阅兵首长和陪阅首长入场。17时35分,朱总司令和周总政委在陪阅首长陪同下,依次检阅了受阅部队。

  17时45分,朱德总司令主持宣誓。全体官兵齐声宣誓:“我们是工农的儿子,愿来当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的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我们是红色军人,要保证自己和同志们绝对遵守和服从苏维埃的一切法令,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做模范,努力学习政治、军事、爱护工农的利益和自己的武装,使它不遭损失和窃夺。我们是苏维埃柱石,誓以我们血与肉发展民族革命战争,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国民党,保障苏维埃,打倒帝国主义,争取中国解放,武装保护苏维埃完成革命,为社会主义前途斗争。现在敌人正在大举进攻,我们要团结一致,拿着刺刀和枪炮与敌决一死战,拿我们头颅和热血,换得苏维埃新中国。我们为着阶级利益,遵守革命纪律,服从上级命令,如若违犯不遵守,甘受革命纪律制裁,愿听同志指斥。”

  接着,朱德总司令宣读中革军委通令,授予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一等“八一”红星奖章;授予王稼祥、刘伯承、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罗瑞卿、彭雪枫等二等“八一”红星奖章;授予王震、杨得志、苏振华、钟赤兵等三等“八一”红星奖章。随后进行授旗仪式。周恩来总政治委员宣读了中革军委通令,决定授予每一个团一面军旗。每团派代表1名、护旗2名,列队统一受旗。

  19时,举行分列式。军乐队奏乐,受阅的红2、红5、红37、红40团以团为序,以连为方队,端枪行注目礼,高呼“为苏维埃政权而奋斗!”正步通过阅兵台。他们高举着军旗,带着从国民党军缴获的各种装备,雄赳赳气昂昂地接受总司令和总政委的检阅,给了苏区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从1933年起,“八一”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在“八一”节期间开展纪念活动,也成了全体军民的光荣传统。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

TOP

长城的别名

长城的别名

2007-2-15 20:28:00 作者:董耀会 来源:《读者》(乡土人文版)2007.2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长城 这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长城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方城 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 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 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 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 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

  边墙、边垣 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责任编辑:瞻河 阅读次数:21667.

TOP

这些文史常识,最易误解

这些文史常识,最易误解

   2007-08-24      20版:解放周末.书摘

--------------------------------------------------------------------------------




  本书介绍了人们日常交往中最易误解的人文、历史常识,包括词语辨析、典故溯源、民俗揭秘、人物考古、礼仪点评等六个方面。这些常识蕴含着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正确、得体地运用。现摘录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

  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我飞到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当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堪称“死有余辜”。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做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共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

  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七月流火”非天热

  2005年7月,在一次欢迎仪式上,某大学校长致辞道:“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此言一出,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网友们纷纷议论。

  的确,公历7月正是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的日子。这句“七月流火”猛一看上去确实像是在形容盛夏炽热的气温,再比作迎客的热情,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然而,致辞的校长恐怕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让很多人的脸热得发烫。因为,此“七月”并非盛夏的七月,“流火”也不是在说似火的骄阳。

  那么,“七月流火”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中,七月并非公历七月,而是指农历。如果换算为公历,那就是相当于八九月份。“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火星。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大火星则是恒星。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心宿二。它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流”指的是西沉,就是向西边落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这颗红色的巨星就会落向夜空的西边,也就是把这种天象变化当作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衣冠禽兽”原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莘莘学子”多少人

  高考前一天,有家电视台做了一则各单位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的报道。报道的标题是:“各地纷纷为莘莘学子们参加高考提供便利。”其中,一名记者在报道结束时说:“祝愿莘莘(xinxin)学子都取得好成绩。”看完之后,不由得为考生发愁:若是高考卷子上出现了这个词,看节目的学生该如何是好?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曰: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乱说“哇塞”伤风雅

  “哇塞,你今天打扮得真漂亮 ”,“哇塞,姚明又扣篮了 ”,“哇塞,今天可真热啊 ”……这些经常挂在年轻人嘴边的话,说者没有觉得什么,但是听者还是感到很刺耳。如果他们知道了这个词的来历,估计会感到羞愧的。

  “哇塞”原是闽南方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在台湾地区流行开了。最早传入大陆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首先流行于开放的沿海地区。其中,“哇”就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则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这样一个主谓词组,它的宾语省略了,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

  这样一句很难听的话本来是不应当流行开来的,但是现在却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先是在台湾的影视传媒上出现,后来大陆的一些影视明星又刻意模仿,现在连省级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嘴里也经常说,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跟着学了起来。

  造成这个不文明的口语传播开来的原因在于,一些影视传媒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他们根本不知道“哇塞”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塞”是一个叹词,跟“哇呀”、“哦哟”、“呜呼”差不多,仅仅是表示惊叹而已。所以,不管男的女的,也不论老的少的,赶时髦般地抢着用,开口闭口就是一个“哇塞”。

  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不说这个词,就嘲笑人家“土得掉渣儿”、“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实在是不应该。更让人觉得不好意思的是,一些女孩子在大街上打招呼也会大呼小叫地用“哇塞”,真让人觉得难为情。

  “呆若木鸡”是境界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渻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10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

  “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令其它的斗鸡望风而逃。可见,斗鸡的最高境界是“呆若木鸡”。

  庄子这则寓言很有趣,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的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庄子通过这则寓言,也许是在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辩证思维。

  “跳槽”本是青楼语

  你“跳槽”了吗?在眼下,这是一句很平常、很普通的话。其意思也很明白,那就是,你炒没炒老板的“鱿鱼”?你是不是还在原来的地方工作?但在明清时代,这句问话却含有狎邪之意,相当不雅。  

  随便翻翻明清的小说或者笔记,“跳槽”一词不时可映入眼帘。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说得很明白,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之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外找了一个,这种行为也可称为“跳槽”。是啊,同样一个词,妓女用得,为什么嫖客用不得?与此相佐证,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挂枝儿》里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妓女与嫖客互诉衷肠,最终达成的协议就是“再不去跳槽”。至此,“跳槽”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那就是专指风月场中男女另寻新欢的行为。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大家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也许是因为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只是根据这种形象而又通俗的比喻,把它当作了更换工作的大众通行语。尽管如此,我们知道这个词的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郭灿金 张召鹏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TOP

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    
  

有两则发生在外滩的故事堪为上海滩风云人物的源头。

  外滩公园里曾经臭名昭著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叫所有中国人都气不过。一天华人牧师宋耀如和其他5名牧师捧着《圣经》来到外滩公园门口,一边祈祷,一边要求巡捕摘下那块牌子。可那巡捕非但睬也不睬他们,还举起家伙便往宋耀如的头上招呼了下来。这时一个名叫倪桂珍的女教徒恰巧走过,见状便一边用英语喊着“不准打人”,一边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宋耀如,自己的背上硬生生地吃了一记闷棍。宋耀如被她深深地感动,便由相识,并结为连理。他们的结合为上海滩输送了几名未来的风云人物: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以及宋美龄。

  陈春澜原本是从乡下来上海打拼,在洋行里学生意,一来学了点英文,二来省吃俭用几年下来存了300两银子。可有一天,他却把这300两白花花的银子拱手给了一个洋人。那洋人几天来一直在外白渡桥上讨钱,地上摆着一张纸,说自己是某洋行大班,但生意失败,想回国重整旗鼓,不知道哪位好心人肯借300两银子,3年后加倍奉还云云。围观的人众多,但多是看热闹的,纷纷咂着嘴说这分明就是一洋骗子。可陈春澜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助这洋人渡过难关。
  3年后,这位洋人杀回上海的时候,同时也给陈春澜带来了整整4船呢绒。好似“一诺千金”的故事再度上演。而陈春澜也靠着这批货大发特发,同时也赚取到了洋人圈内的极好口碑。当时,若是有中国商人向洋人借款,只要密斯脱陈同意担保,便无往不利。
    有一次,密斯脱陈正在如厕,门外一商人心急火燎地要找他担保。可这位密斯脱陈只顾着“嗯嗯”,却没想那商人误以为他答应了,便立马走人,向洋人要钱去了。十几天后,那商人靠这笔贷款发了财,再度出现在陈春澜面前,带来了6车银子。陈春澜纳闷了,说那天他只是在“嗯嗯”,并非许诺。商人笑称:“反正我是靠这‘嗯嗯’声才做成生意的。这六箱银子归你了,再见。”.

TOP

外滩建筑群

外滩建筑群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已成为了上海的象征。 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有人说“外滩的故事就是上海的故事。”外滩那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楼宇,不正讲述着旧上海滩如梦般繁华的往事。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亚细亚大楼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建成于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其高8层,建筑面积11984平方米,占地1739平方米。大楼外观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立面为横三段、竖三段式。底段与上段均为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大楼气派雄伟,简洁中不乏堂皇之气。可谓简繁相怡,华贵典雅。

    东洋伦敦——东风饭店  “东洋伦敦”是现东风饭店的别称,建于1910年,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而得此别称。其始建于中山一路2号时,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现为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大楼于1916年建成,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东西合璧的日清大楼  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的日清大楼,被人们称为“日犹式”。该楼是由日本清汽船株式会社与犹太人合资建造。它建于1925年,位于中山东一路5号,楼高6层,占地1280平方米,底三层装饰比较简明,上三层有古典立柱和雕刻花饰,凹凸感强。整个建筑立面均用花岗石贴砌,与外滩的其他建筑交相辉映。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该楼是一幢假四层的歌特式建筑。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式风格的大楼。该建筑注重统一、对称、稳重,外立面装饰甚为讲究。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的柱子,或用来承重,或只作为装饰。窗户四周图形多样,立体感强,近似巴洛克式。它的黑顶白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不失一种优雅的感觉。这楼是现在的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自1908年建成以来,它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楼  作为中国自己经营的第一家新式轮船企业——招商局就是在此期间创办的。招商局建于1901年,该楼宇为座西向东的三层砖木结构。底层正门框向外伸出,正门两侧有高敞的拱形落地窗,二、三层立面用古典柱式装饰。大楼局部外墙用花岗石贴面。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属新希腊建筑,建于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美国当时将这座建筑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的最讲究的建筑。建成时大楼门前放了两只引人注目的大铜狮,据说狮子铸成后,立刻就将铜模毁掉了。从而使这对铜狮成为绝版珍品,现已将其送入上海历史博物馆。该楼八角形门厅的顶部,离地面20多米高处,有8幅由几十万块仅几平方厘米的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它宽4.3米,高2.4米,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并配有神话人物形象,还有24幅为神话故事中动物的形态,顶部巨大的神话故事壁画,总面积近200平方米。世纪壁画间有一圈美文,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其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建于1927年,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上海海关大楼结合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大楼门楣由四眼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的、则为歌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

    交通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大楼外观的凝重与内部的热烈使其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丛中更显现代气息。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该建筑结构坚实,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

    台湾银行大楼  现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该楼兴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整体上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从而使其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这不禁让人想起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这些楼与楼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使得外滩的建筑尤显和谐统一,建立一种整体的美感。     

    麦加利银行大楼  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是丽如银行,就开在如今被人们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之内。大楼共五层,底层外墙用花岗石铺贴,内部地坪则是黑白对比的大理石。大门则是楼的主线,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二至四层外立面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第五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更让人们感受到麦加利银行大楼的玲珑与别致。     

    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字宇大楼) 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尽显了建筑的变化及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匀称、和谐。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  漫步外滩,有一幢白清水砖墙,红砖腰线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座美国风格的六曾楼房就是和平饭店南楼,它位于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中央饭店。这座建于1906年的饭店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09年“万国禁烟会”就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这一系列具有纪念价值的史实为和平饭店南楼增添了更多辉煌。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中国银行大楼  外滩的建筑素以欧洲风格见长,而中国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怡泰邮船大楼  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有一座看似平常但又富有趣味的建筑,它就是怡泰邮船大楼即“格林邮船大楼”。该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也是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正金大楼  建成于1924年,独具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同样有着花岗石的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   

    怡和洋行大楼  自从1943年上海开埠后,国外商家纷纷开设洋行,怡和洋行就是最早的几家之一。此后英商在这里开展了大量的贸易活动。

    怡和洋行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27号,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楼一、二层为一段,用花岗石垒砌轴线明显,大门和双侧窗框都用罗马半圆拱券石拱造型,正门上方有羊头浮雕装饰,显得庄重坚实,第三至五层又一段,有罗马科林斯柱式支撑,气魄雄伟,显示出浓郁的西欧古典色彩,第三层有石栏杆阳台,整段窗框上方有石雕镶嵌,第五层上方原有的平台,穹顶被拆除,已加高至七层。     

    东方大楼  即现在的市公安局交通处大楼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所。设计师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迭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力求完美可谓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

    英国领事馆  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解放后,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   

    除了上述地处外滩的大厦外,外白渡桥、上海大厦、俄罗斯总领事馆以及气象信号台与外滩的这些建筑浑然一体,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万国建筑博览”的画卷。     

    外白渡桥  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1970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车流量很高。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上海大厦  由主楼和副楼组成的上海大厦位于外白渡桥的北侧。这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主楼原名“百尧江大厦”。副楼又名“浦江饭店”。现为三星级宾馆,饭店设有中、美、英、法、日、阿拉伯六国特色高级套房,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  

    俄罗斯总领事馆  位于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该楼建于1916年,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气象信号台  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物。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 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TOP

上海滩最早一爿茶楼

上海滩最早一爿茶楼


说到老城隍庙九曲桥茶楼,大家都知道。但说它是上海滩上最早的一爿茶楼,恐怕许多人就不一定清楚了。许多年来它还是上海仅剩的一个残剩着老茶楼遗风与格调的地方呢。

本来孵茶楼一向是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事情。上个世纪前半叶,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充满市井气息的茶馆茶楼。然而不知为什么,到了五十年代以后,上海滩上比较像样的可以喝茶聊天的地方却日见稀少,最后少到几乎绝迹。九曲桥上的那爿老茶楼多少借了它挨在豫园旁边的光,而豫园又是来上海的外宾必到的地方,这才幸免于难被保存了下来。于是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湖心亭茶楼不仅是吃茶的地方,更成了一个标本,肩负着绵延中国几千年茶文化一线余脉的作用。

追溯这爿茶馆的起源,明代嘉靖年间四川布政司潘允端造豫园时,它叫凫佚亭,是豫园的内景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布业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把它改建成湖心亭,作为布业商人聚会议事之所。清咸丰五年(1855年)起成为上海滩上最早的茶楼。对照百余年前的老照片,它姿影依旧,仍然保持着飞檐翘角的模样。唯有原先木结构的九曲桥现在改为钢筋水泥的了。楼里面的格局基本维持着原样。底楼的窗下有一条宽边,从窗沿伸出小几,茶客坐在窗下的宽边上,茶碗可以放在身边的小几上。这样两人隔着一张小几聊天喝茶,一边嗑嗑瓜子,看看窗外九曲桥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与桥下窜游不息的红锦鳞……楼下由于茶资比较便宜,所以人多声杂,窗前的位子坐满了,茶客们便围坐在一张张八仙桌旁,照样喝茶谈笑兴致勃勃。有趣的是,位于中堂屏风后面的曲径通幽的小楼梯仅有一个人宽,茶客只能一个个低头哈腰拾级登楼。楼上一张张红木桌镶着云水状的大理石圆台面,边上摆着红木凳子。最好的位子当然也是靠窗的,人坐在窗前,茶壶茶碗放在小桌上,侧身俯瞰窗外,视野比下面开阔多了。天好的时候,推开身边的小窗,在楼角飞檐的衬托下可以远眺对面豫园内树影掩映下的亭台楼阁,也可以俯视桥上岸边熙来攘往的游人。

每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留恋的有点艺术品味的上海人对这爿茶楼都不会没有感觉。在一片打倒声的革命年代里,上海居然还有这么一个散发着浓郁老茶馆味道的地方,我当然很有兴趣。有一回,我与一位同学天还没亮就起个大早,骑了自行车赶到那儿去等开门,然后跑到茶楼上占了两个临窗的好位子。把断柄茶壶里滚烫的茶水倒在两个有点小缺口的白瓷杯里,再摊开自己带来的香瓜子等零食,一边喝茶一边嗑瓜子。这时天边的一弯半月还很白亮。窗前的一片片黑瓦上泛着淡青色。下面九曲桥上与放生池边一个人也没有。桥下的水波闪耀着道道银光。远处一两盏路灯罩着晕晕乎乎的黄圈。弯弯翘起的飞檐衬着天边的鱼肚白在寥落清寂的黎明时分显得分外苍凉凄美。在最缺乏艺术气息的年代里,两个小青年就这样伏在这座古色古香的茶楼窗前丝毫不理会身后的说笑声与杯盏声,痴痴地沉浸在当年非常难得的美的享受中。

近年来再登斯楼景况已经大变。走到临窗小桌边坐定后,漂亮的小姐会拿着一本菜单似的夹子到你面前一摊,问客人喝什么茶。送上来的茶,品种不同,器具各异:龙井用玻璃杯,花茶用盖碗,乌龙茶用紫砂壶……随茶送来的还有佐茶小食:拇指般大的棕子、鸽蛋、切成小块的白汁豆腐干等。楼上由于茶资比下面贵,往往茶客稀少,清静得很。

楼梯一阵响,登堂入室者以胸前吊着个照相机的洋人居多。他们围桌而坐,比比划划要一壶福建功夫茶。每人端起小小的紫砂碗撮起嘴唇啜一口浓浓的茶水,皱皱眉头,耸耸肩,彼此叽哩咕噜一阵。遇到正好有江南丝竹伴奏或茶艺表演时,他们还能多坐一会儿,端起相机“咔嚓、咔嚓”按几下,然后看看手里的地图,每人拿着一本如半块豆腐干那么大的《茶经》与一封湖心亭茶馆的彩照(这是给茶客的纪念品),噼哩啪啦下楼去了。到这种中国式的茶馆里来,洋人们最多不过图个新鲜,绝不能领略中国人喝茶的神韵。但他们在咖啡馆里却像在自己家里那么安适自在,任凭边上有人说话走动,照样可以坐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地读书看报,甚至写小说作曲,一杯咖啡可以消磨大半天时间。

孵茶馆向来只有中国人最像那么回事儿。在茶馆里逗鸟、斗蟋蟀、吃讲茶的年代早已过去了。江南丝竹虽与茶的精神相宜但小老百姓对于这份耳福多少有点承受不起的样子。茶艺表演则多含做秀的成分未免华而不实。一般茶客比较喜欢的还是平民化的、市井气比较浓的湖心亭楼下,随便进去坐坐,不必有什么心理负担。那儿人多,有气氛。同样喝茶,一个人在家里喝,与混在众人堆里喝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坐在桌边的都是朋友,一回生两回熟,可以听听小道消息,发发牢骚,即使高谈阔论也无妨。从花鸟鱼虫到“9.11”事件都可以吹得口沫横飞、脸红脖子粗。坐着喝茶的人,谁也不着急。他们就是来消遣的,闲适人生的要谛似乎在他们身上最能体现出来。忙忙碌碌过完一辈子,在他们看来很不值得。他们深知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只有不慌不忙地慢慢品才会咂出些味道来。他们会在茶馆中边吃茶,边赏玉论画,有时候也交流一下最近几次拍卖会上的房产行情。这也是兴致所至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利欲熏心急吼吼。活到这份境界,他们知道一切好事都要水到渠成,强求不得。所以他们乐得在茶馆里吃茶会友谈天……

如此自由散漫的中国人的吃茶法,一定会令在清寂狭小的茶室中规规矩矩盘膝端坐着捧碗嘬抿的日本人韩国人大跌眼镜。这些中国茶人的再传弟子们已把茶道茶礼视为神圣,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规范与礼仪。为了学成这一门修身养性的功课,他们的膝盖与脚底往往磨出厚厚一层老茧!而他们的中国师傅们却早已摆脱繁琐的束缚,在从心所欲的天地里,融融洽洽,和和乐乐,自在随意得很。

这样的情景在湖心亭茶馆里可谓司空见惯,但在一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红茶坊或茶艺馆里就见不到了。我每次走过红茶坊的大玻璃窗前都看到里面坐满了红男绿女。几乎每张桌边的年轻人都在打牌。我不知道为什么。难道现在的新生代思想已经贫乏到无话可说非要拿牌来打发时间吗?至于茶艺馆呢,就凭那些小姐穿着绸缎旗袍故作矜贵的作派,早已把一般小老百姓吓得退避三舍了。它与城市平民的距离远着呢!

所以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中国老茶馆风味浓郁的城隍庙湖心亭茶楼。.

TOP

洋泾浜和早期法租界

洋泾浜和早期法租界www.jfdaily.com 2007-9-9 08:45 稿件来源:星期日晨报
  上期的“秘密上海”介绍了上海的第一座法国领事馆,家住今金陵东路附近一位陈老先生因此给我们写信,提醒我们能否介绍一下:位于他家附近,作为当时法租界界河的洋泾浜。
  的确,今天的新上海人说起“洋泾浜”这个词,大多只会联想起那些中西混杂的英语,其实,“洋泾浜”这个词在上海最初只是一个地名。最近重印的《上海法租界史》中,对洋泾浜和早期法租界的关系有这样一段介绍。
  ■秘密往事
  “洋泾浜是法租界和英租界的分界线,这条小河(crique)———这是上海法侨的说法(英语称creek),或者按照交趾支那的讲法是小河浜———上面有三座桥。一座是很美的中国式石桥,两端有三四级宽阔的石路……再过去是北桥,从那儿有一条路直通县城的北门,该路由中国掮客出资铺造,美国传教士叫它北门路……最后,在现在的杜浪路那儿是泰勒氏桥,它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的传教士泰勒建造的,因而这样命名,这座桥大概和北桥一样,是木头造的……
  从北面的洋泾浜(北桥到泰勒氏桥这一段)到南面的县城城墙,从东面的北门路到西面的泰勒氏桥至县城这一条界线,在这一整片土地上,不仅有耶稣教传教士的房屋,还有许多沿街的中国民房,都是些破房子,泥墙茅顶,屋子后面有竹篱笆围着的小园子,园子后面就是荒地、坟墓、树桩、乱树丛和水塘……”
  (原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上海法租界史》第三章)
  ■秘密解释
  这段文字所介绍的是1853年的洋泾浜和法租界。文中所说的三座桥是当时洋泾浜上最东侧的三座桥梁,其中提到的北桥即三茅阁桥———是洋泾浜上所建最早的桥,也是上海县城与租界以及通北门(今老北门)的主要通道,因近三茅阁而得名;泰勒氏桥所在的杜浪路就是现在的福建南路,当时名为陈家木桥路。
  从文中的记述来看,当时的法租界似乎还在一片混沌之中,不仅管理松散,而且环境也很破败。事实上,在1848年敏体尼建造上海的第一座法国领事馆后五年间,在整个法租界仍然只有6个法国人生活———即使这座法国领事馆,也和同在洋泾浜边的福建人居住区混杂在一起……
  ■秘密链接
  由法国人梅朋和傅立德合著的这部《上海法租界史》,1983年由当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倪静兰教授翻译出版,成为“一部讲述法租界历史的最重要的著作”。本次重版的《上海法租界史》在原版基础上,更补入了原著中珍贵的图片资料,可以让我们对当年的法租界有更清晰的认识。.

TOP

科技小知识

1、   水的特性是什么?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冰是固态的水,水蒸气是气态的水。

2、   为什么冬天水管会冻裂?水在结冰时体积会胀大。

3、   为什么不能用手摸电源插座?因为插座带电,要是手碰着了电,轻的被电打一下,手又麻又疼;重的会电死。

4、   阳光是什么颜色的?普照大地的阳光,看起来是白色的,实际是由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青色和紫色七种颜色混合组成的。所以我们说阳光是“七色阳光。”

5、   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风筝是依靠风力飞上天的。

6、   许多下水道盖为什么做成圆的?象正方形、椭圆形的一转就掉下去了,圆形怎么转都掉不下去。

7、   篮球、排球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圆形的球弹跳有规律,容易掌握。

8、   车轮子为什么做成圆的?圆形在滚动时非常的平顺。

9、   锅和碗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圆形的碗装得东西多,而且可以叠在一起,容易收拾。

10、 潜水艇为什么能沉下去、浮上来?在潜水艇上,有好几个盛水的大水柜,潜水艇要下沉的时候,就一、用空气压缩机,把铁柜里的空气抽掉,打开阀门,让海水冲进去,铁柜灌满了水,潜水艇的重量增加了,就能潜到海底了。潜水艇要浮上来的时候,再把空气灌进铁柜,把铁柜里的海水挤出去,这时候,潜水艇变轻了,又会慢慢地浮出水面。

11、 怎样知道鸡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把鸡蛋放在桌上,用手一转,就能分出生鸡蛋和熟鸡蛋。熟鸡蛋在桌上能滴溜溜地转,转得很快,生鸡蛋就不爱转。

12、 夏天,为什么冰棍会冒“白烟”?夏天,天气炎热,气温很高。冰棍冰凉冰凉的,而空气的温度比冰棍高得多,这样,冰棍会从周围的热空气中吸取热量,靠近冰棍周围的空气就会变冷,使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多很小的小水珠,再加上空气在不断的流动,看上去冰棍就像在冒着“白烟”。这白烟就是许多细小的水珠。

13、 冬天,人的嘴里为什么冒白气?冬天外面的空气很冷,人在室外从嘴里呼出的气是热的,热气里带有水分,水分一碰到冷空气,凝结成特别小的小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就成了白色的水汽。看上去就像人的嘴里冒白气。

14、 气球为什么能飞上天空?升上天空的气球里充入的是氢气,氢气是所有的气体里最轻的,当氢气把气球充起来后,外界的空气就能把充了氢气的气球托上了天空。

15、 空气流动而成风。

16、 云是怎样形成的?太阳把温暖撒向大地,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得很热,变成水蒸气,它们跟着地面的热空气一起升到空中。可高空中的温度低,水蒸气在那又凝结成许多的小水滴,这些聚集着的小水滴身体很轻很轻,它们被上升空气顶托着,在空中漂浮着,这就是云。

17、 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闪电和雷是是同时同时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18、 白天星星都哪儿去了?其实,白天星星也在天上,只是由于白天的太阳光太强,而星星的光太弱,我们看不到星星罢了。

19、 星星为什么眨眼睛?星星离我们很远,星星发出的光必须经过好几层大气才能传到我们的眼睛里。动荡的空气挡在我们的面前,使得我们觉得星星在晃动,九像眨眼睛一样。

20、 南北极各有各的动物,胖胖的北极熊只有在北极有,在南极,企鹅才是它的象征。

21、 人类怎样利用风能?从古至尽今,人们一直在利用风能:靠风力来扬帆启航;竖立风车,把风能转变为机械能、电能……

22、 冰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相同体积的冰就要比水轻了一些,所以冰就浮在水面上,不会下沉了。

23、 河流为什么生病?河流生病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破坏。如:河流上游的滥砍滥伐,使水土流失;工厂废水和生活废物造成河流污染。

24、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指南针有一根用磁铁做的指针。不管如何转动方向,它的一头总是指向北方。这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块大磁铁,磁铁之间不同的磁极又会互相吸引。

25、 为什么人人都做梦?我们的大脑有好多好多的神经细胞组成。我们忙的时候,它们也在忙碌着,当我们睡觉的时候,这些细胞并没有完全休息,一部分仍在继续活动,这时候人就会做梦了。

26、 汗水是什么味道的?人的身体内含有盐分。汗水是从人体内通过皮肤的汗腺流出来的,汗水中除了很多水之外,也带有一点儿盐分,所以汗水是咸的。

27、 泡泡糖为什么能吹出泡泡?泡泡糖的主要原料和水果糖差不多,只是又加入了一些叫胶姆的东西。胶姆没毒性,黏性特别的大,能和糖产生一种变化。

28、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9、 你知道那些世界名胜?比萨斜塔、狮身人面像、凯旋门……

30、 气垫船为什么能离开水面行驶?气垫船在水上行驶时,一边向后喷气,一边向下喷出又急又快的气流,利用向下的气流把船托起来,在船和河水之间有一层空气,好象气垫一样,气垫船由此得名。在陆地上。气垫船同样可以利用喷出的气流把船身悬起来向前行使。.

TOP

改变世界的101个小发明中国算盘居首位

改变世界的101个小发明中国算盘居首位
作者:   [2007-11-15]
    在世界发明史上,有一些小玩意永远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但在日常生活中你往往忽视了它的重要性。
    英国《独立报》日前评选出101项改变世界的小发明,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有近2000年历史的中国算盘。除了“电子时代”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现代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等,年代久远的日常用品如纽扣、橡皮擦、渔钩、水壶、橡皮筋、火柴、雨伞也都榜上有名。

排行榜前十名
    1. 算盘
    据说,对“珠算”使用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90年的中国东汉。迄今为止,用算盘做加法的速度依然可以超过电子计算器。
    2. 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
    它早在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空中花园”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今天,人们还在灌溉排水中使用着这种古老的工具。
    3. 阿司匹林
    它治愈的各种小病可能比其他任何药物都多,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
    4. 雅达利2600游戏主机
    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家用游戏主机系统,如今数百亿美元的家用游戏机产生是由它开创的。
    5. 带刺铁丝网
    1873年,美国农夫约瑟夫·吉登发明了大规模制造十字刺铁丝网的方法。这种铁丝网至今仍遍布在农场周围和国境线上。
    6. 条形码
    现在几乎我们购买的任何产品都贴有这种黑线条码。
    7. 电池
    我们生活中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8. 自行车
    对于自行车的重要性,恐怕中国人是最有发言权的了。
    9. 圆珠笔
    全世界每天有1400万支圆珠笔售出。
    10. 黑莓移动邮件系统
    1999年加拿大RIM公司推出了基于双向寻呼技术的“黑莓”移动邮件系统。如今,全球用户数量已达500万人,占据了无线电邮业务将近一半的市场。
                                     摘自2007年11月4日《新快报》
摘自:少年日报 第275期.

TOP

降半旗致哀的由来

降半旗致哀的由来
作者:   [2007-11-08]
    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致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人物逝世后,以降半旗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这种做法最早见于1612年。一天,英国一艘名为哈兹·伊斯号的船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上的旗帜下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当船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桅杆上的旗升到一半,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到17世纪下半叶,这种致哀方式流传到大陆上,遂为各国所采用。
                                              摘自《百科知识》2007年10月
摘自:少年日报 第268期.

TOP

把玉米变成塑料

把玉米变成塑料
作者:   [2007-11-08]
    石油从21世纪开始将变得紧缺!什么,你早就晓得了?那你是否知道运输业并非是唯一受影响的行业?每10桶石油中,就有1桶是被用作生产塑料的。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着手研究新型塑料的制造方法了。他们找到了一种原料,几乎拥有和石油一样丰富的分子,这就是植物。其中,玉米、土豆或者是甘蔗产出的糖,经过细菌消化后形成的长链分子与传统塑料的分子很相似。
    植物塑料还有一项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再生!植物每年都生长,而石油的形成却需要几千万年。现在,美国的NatureWorks公司植物塑料的年产量已经高达14万吨。这种百分之百的玉米塑料主要用于制造食物容器或食品保鲜膜。但是,你可要注意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吞下你的空汽水瓶哦!
环保小建议:如果我们今天使用的所有塑料的原料都来自农田,那么我们就没有足够的土地来耕种粮食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减少塑料的消耗量。
                                             摘自《新发现》
                                            2007年11月
摘自:少年日报 第268期.

TOP

植物也会“发烧出汗”

植物也会“发烧出汗”
作者:■肖  峰   [2007-11-08]
    你相信吗?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时候也会发烧出汗哦!
    科学家发现,植物在受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会上升,出现“发烧”症状,这一现象与人在流感等疾病发作前体温异常升高相类似。是什么原因引起植物发烧的呢?原来,植物发烧与叶子表面气孔的关闭有关。植物受病毒感染后,其体内水杨酸积聚量增多,水杨酸会导致植物叶子表面气孔关闭。由于气孔在植物中所起的作用与人体汗腺类似,它们关闭后植物水分散发量减少,就会引起植物“发烧”。
夏日早晨,我们会在许多植物叶子上看到滴滴水珠,亮晶晶的,犹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很多人会说,难道这不是露水吗?其实,露水固然有,但植物的“汗水”也是有的。
    白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着,既要进行气体交换,也要不断蒸发出水分。可是到了晚上,气孔关闭了,而根部仍然在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过剩的水分便会从衰老的、失去关闭能力的气孔里冒出来,这种现象,植物学上叫做“吐水”。除此之外,植物还有一种排水腺——汗腺,也是排放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渠道。化验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与露水是有区别的。
    如果说植物“发烧”通常是病理现象的话,那植物“出汗”却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为了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摘自《科学启蒙》2007年10月
摘自:少年日报 第268期.

TOP

说说重阳节之问起源

说说重阳节之问起源
作者:   [2007-10-18]
    编者按:明天就是重阳节了,对于这个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你了解多少?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节。在古代,人们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所以叫重九,又叫重阳。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所以我们中国人从很早就开始过这个节日了。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就要有人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父母的生命,恒景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人。恒景在仙鹤的指引下,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人。仙人为恒景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他,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说:“马上又到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秘密传授了这些东西的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人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了。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另外,“九”在传统文化中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今天的重阳节也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摘编自中国网  
摘自:少年日报 第250期


打印 关闭.

TOP

常用数学符号的历史来历

常用数学符号的历史来历2007-08-06 16:40:22    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符号,如+,-,×,÷,=,>,<,∽,(),√等,这些符号都是如何产生的呢?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 “:”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等号“=”,最初是 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十七世纪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广泛使用了这个符号,从此人们普遍使用。在(小)于号“>”,“<”,1631年为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创用。

    相似号“∽”和全等号“≌”是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用。

    括号“()”,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开始使用括线,1629年格洛德开始使用括号。

    平方根号“√臁保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臁北硎靖号。“√臁笔怯衫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TOP

中国人从哪里来?(上)

中国人从哪里来?(上)


新闻午报  2008-02-07 10:13:54





  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亚洲东部这片被称做“中国”的土地上?那些遥远的故事总是隐藏在时空隧道的最深处,神秘而难以触及。本文从考古生物学的角度求证人类起源和中国人祖先之谜。

  远古人类终于露面!人类历史推进到50万年前

  80年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祖先在亚洲。受这种学说影响,欧洲的探险家们一次次深入亚洲腹地,寻找答案。

  瑞典人安特生是当时中国政府的矿业顾问。他热衷于地质调查。他听说周口店的村子附近有动物化石,于是他每年都要花上一段时间,到这里考察。一个路过的老乡得知这些外国人是来挖骨头的,就告诉他们,这里的骨头太小了,离这里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龙骨山”,那里有更大更好的骨头。安特生心头一喜,立刻让老乡带路,来到龙骨山。不大的山体上,不时可以发现石灰岩溶洞。在外露的洞壁上,安特生和助手四处寻找着“龙骨”的蛛丝马迹。不一会儿,一件大的动物骨骼被挖了出来。

  安特生知道,这种动物生活在距今数十万年以前。看来,龙骨山的地层年代非常古老。1926年,在一大堆动物骨骼的破碎残片中,出土了第一颗人牙化石。从安特生第一次到周口店考察算起,5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是周口店带给人们的第一个惊喜。

  这颗人牙标本与那些动物化石是在同一地层中挖出来的,距今也已有50万年的历史。在当时,全世界还没有发现比50万年更早的人类化石。

  在安特生到中国之前,荷兰人杜布哇为了寻找古人类化石,改头换面当起了军医,随着荷兰军队来到了东南亚。他在爪哇挖到了一个头骨,后来,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了一块大腿骨。杜布哇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把这种生物称做“爪哇猿人”。他激动地认为,这种已经学会了直立行走的生物,就是我们的祖先。一些学者质疑“爪哇猿人”,认为它的脑子太小,根本达不到人的标准;而且头骨和大腿骨并不是在同一地点发现的,因此有可能是错误的嫁接。再加上附近找不到任何石器工具,因此,在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之前,人们并不能十分肯定爪哇猿人的人类身份。

  在周口店发现的虽然只是一颗人类牙齿,还有那些像是工具的石英片,但它们仿佛是在向人们暗示,数十万年前,曾经有一种原始人类生活在这里。

  1929年,更大规模的发掘又在周口店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这一年,周口店的工作已经改由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裴文中负责。11月底,当发掘人员挖到距山顶三十多米深,面积窄得不能再窄的地方,忽然又发现了一个小的洞口。裴文中系着绳子,慢慢地下到洞里,隐隐约约地看到洞底似乎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化石。猛然间,他看到就在前方不远处的地面上,好像有一个半圆形的突起。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泥土中,竟是一个半露在外的头盖骨。

  远古人类终于露面了!那些散布在各处的破碎石片,就是这些原始人生前制造和使用的工具。这里,是“北京猿人”的世界。我们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土地上,第一次找到了与自己类似的生命!这是不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祖先?还是意味着更多?

  对北京猿人的研究随即开始。在此之前,爪哇猿人一直不为公众认可,北京猿人的发现最终证明爪哇猿人是真实存在的。人类历史被毋庸置疑地向前推进到50万年前。

  山顶洞人连接了北京猿人和我们?

  就在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几个月后,就在这里,山顶洞人被发现了,这是不同于北京猿人的另一种古人类化石。简直令人难以相信,两个震惊世界的发现相距如此之近。地层年代显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模样至少在3万年前就已经定形了。这样一来,关于中国人的来龙去脉似乎变得更加清晰了: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我们,“中国人本地起源说”应运而生。

  然而,就在人们打算深入研究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时,灾难降临了。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对华侵略战争,初见成效的中国古人类研究工作也被迫中止。工作人员将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化石精心包裹后装入大箱,秘密存放在当年悬挂美国国旗的北京协和医院仓库中,等待转移。1941年12月初,两个大木箱被移交给了美国海军陆战队。12月5日,陆战队乘火车前往秦皇岛,计划3天内乘“哈里森总统号”军舰返回美国。然而3天后,日本突然对美进攻,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偷袭珍珠港事件”。“哈里森总统号”刚刚启程,就被日本人击沉于长江口。化石箱是否在船上,无从考察。中国的古人类化石就此下落不明。直至今日,那些化石的去向仍旧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谜。

  东非人和北京猿人都是走向灭绝的人种

  我们的故事就在这里出现了分歧。达尔文曾预言:现代人的祖先在非洲,这里生活着人类的近亲—大猩猩和黑猩猩。这启发了一些古生物学家,人类的祖先会不会也在这里出现呢?

  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英国人路易斯•利基和他的妻子玛丽辗转东非各地,寻找原始人化石。终于,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他们找到了一颗非常完整的头骨化石,当时,他们称这颗新发现的化石为“东非人”。经过测定,东非人生活在距今大约170万年前,比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要古老得多。在北京猿人独占祖先鳌头30年后,东非人将人类祖先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百多万年!当时,人们没有在任何其他的大陆上发现过如此之早的古人类化石。整个世界沸腾了,古老的非洲大地,还会蕴藏着什么惊人的秘密?不久,就在出土的化石附近,人们找到了石器———这是人类活动的证明!有了这些170万年前的石器,东非人的始祖地位可以说是确定无疑了。

  利基夫妇的儿子理查德•利基也酷爱考古,他继承了父母的工作。在发现东非人后还不到一年,几乎在同一地点———奥都威峡谷一条干涸的河床边,理查德•利基发现了另一颗头骨化石。这颗头骨的骨片比东非人薄,说明他的身体结构更加轻巧,而他的脑量则大了许多。显然,这是一种比东非人更进步的原始人,人们将其命名为“能人”。东非人与能人化石发现于同一地层,表明他们在当时是共存的,也就是说,170万年前,东非人和能人同时生活在非洲大陆上。

  在进一步的对比中,理查德•利基发现:东非人有许多特征过于原始,相比之下,能人头骨上的一些特征更接近现代人,他们更像是今天现代人的直接祖先。路易斯•利基最终得出结论:在进化链上,东非人很可能是一支走向灭绝的人种,真正延续下来的是能人。

  中国柳江人暗示着什么?

  更加惊人的观点接踵而至。理查德•利基将北京猿人与能人进行对比,发现北京猿人有很多特征也很原始,他过于外突的眼眶和头顶中部的突起完全不像现代人。也就是说,北京猿人跟今天的你我,根本没有关系!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观点。难道我们一直认错了老祖宗?

  2004年9月,中国的专家们又一次来到银川近郊的水洞沟。多年来,宁夏文物考古所的王惠民一直带队在这里进行发掘。在一块大型动物的腿骨的旁边,发现了人类用火的遗迹,表明这种动物是被人类捕获、取食后遗弃在此的。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种环形的细小石圈,这很可能是一种装饰物,这些表明水洞沟的文化已经非常进步。除此之外,遗址中出现了大量的石片。

  比较一下北京猿人的石器和山顶洞人的石器就会发现,他们使用的工具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人们推测:中国的古人类始终在这片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他们的石器技术有可能是一直延续下来的。然而,在非洲和欧洲,人们却发现不同阶段的古人类使用的石器有明显的区别,一级一级向前发展,从简单的砍砸到细致的打磨,再到更精致多样的几何形石器。

  然而,经过对水洞沟一个多月野外发掘采集发现,在大量同等制作水平的石器中,确实存在着加工技术更进步的新型石器。它们酷似在欧洲和非洲发现的第三阶段的石器。很多老师傅都说,这些石器跟欧洲的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别无二致。

  如果真是这样,它们会给东亚地区的古人类带来怎样的命运?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那些在非洲和欧洲的发现。在非洲,东非人和能人曾经并存,最终更进步的能人取代了东非人,使这种原始人走向灭绝。由此及彼,北京猿人会不会也遇到了一种更进步的生命?

  早在1958年,研究在广西柳江县发现的头骨化石得出,柳江人生活在距今六七万年到二十万年之间。这个时期恰好处于北京猿人与山顶洞人之间。然而,柳江人的脑颅,看上去十分圆隆,这表明他们脑量增大,应该比北京猿人更聪明。

  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没能在中国找到连接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古人类化石,却接二连三地受到了来自非洲和欧洲的挑战。

  在亚洲东部,50万年前到3万年前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还有真正的过渡人种尚未被发现?或者像东非人和尼安德特人暗示的那样,在北京猿人的世界里,也发生了一些出乎意料的重大变故,使得中国古人类的进化之路,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可能?

  在利基家族发现东非人和能人之后,非洲大地接连引爆惊人发现: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露西骨架”,距今约330万年;20世纪末,发现地猿和千禧人,距今约500至600万年;2002年,在中非找到乍得人,可以上溯到距今700万年以前。

  因此,古人类学界公认,人类最早的雏形出现在非洲。中国银川水洞沟遗址找到的新型石器似乎也令人猜测,会不会真有带着新技术的其他人种来到了中国?而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祖先?

  人类共同的母亲———“非洲夏娃”?

  如果真的有一种更进步的生命,取代了各大洲的原住民,那么,今天世界上生存的人群应该都来自同一个祖先,他们应该长相相似。可事实是:目前各大洲的人差异显著,这不正是他们在各地独自进化的结果吗?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古人类化石,似乎已经难以圆满解释。人们将目光转向新兴的基因学研究领域。基因学家理查德•莱旺廷深信现代四大人种起源不同。他收集了世界各大人群的基因样本。然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身体中85%%的基因变异竟是共有的,能够彻底区别开来的差异只有8%%,根本不足以作为划分人种的依据。这个结论说明:今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现代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是同一种人,这个观点带来的爆炸性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人类共同的母亲———“非洲夏娃”的观念被提出来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遗传学家康恩找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物质—线粒体。线粒体DNA只能通过母亲传给女儿,并会产生突变。每次突变都留下微小的标记,标记越多,历史就越古老。康恩和她的研究小组发现,拥有最原始标记—在骨骼形态上跟你我一样的现代人,最早出现在非洲。康恩还发现线粒体突变有相对固定的周期。1987年,第一个关于人类线粒体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观点是:“可以设定所有这些线粒体DNA,共同起源于一个15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人。”

  上海复旦大学的基因学家金力教授对这个过于绝对的学说难以信服。他认为,“非洲夏娃说”的支持者们对东亚地区研究得并不深入,这使得关于中国人的来龙去脉多少显得有些含糊不清;另外就是“非洲夏娃说”赖以存在的基础—线粒体DNA有一个缺陷,就是它的突变率太高,分析的时候容易产生一定的错误。

  相对于“夏娃”,这是一次寻找“亚当”的旅程。金力和他的合作者选择了男性。金力教授在中国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人群中收集到了1万多份基因样本。万万没想到,在将近1万多份中国男人的样本当中,都发现了M168突变体。结论再一次引起了全球轰动。没想到金力教授在东亚中国进行的基因研究竟成为支持“非洲起源说”的一个最强有力证据。至此,基因领域的研究达成一致—非洲,就是全世界现代人的发源地。现代四大人种源出一处,有共同的非洲先祖。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祖先是怎样从非洲来到中国的?人类的祖先为什么要离开非洲?

  

  .

TOP

天生我鼠必有用

天生我鼠必有用


新闻午报  2008-02-06 10:56:48





  鼠年又至,我本鼠辈!对于小老鼠,人类可谓爱恨交加:一方面,它们的恶习令我们头疼不已,另一方面,它们对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又功不可没,它们到底是朋友还是敌人?人和鼠的关系为何如此难分难解?□摘编自《人与自然》2008年第2期文赵彦

  为了生存四处奔波

  老鼠何罪之有?

  小老鼠邋遢丑陋、不讲卫生、好吃懒做、偷鸡摸狗,很容易被人划归敌人,更甭提对人类的食物链有什么贡献了。其实,只要对生活在底层的老鼠小弟的残酷生境略有了解,就不会对它横加指责了。

  想一想,我们这个世界的鼠类有超过1700种之多,总数达几十亿只。一只发育良好、身体健康的老鼠MM长到3个月就可交男朋友,受孕21天就可以生产。有一种“早婚”的小母老鼠,甚至长到40天就可以做妈妈了。大母家鼠第一胎可生5~6个小宝宝,以后每胎加1只,直到达到每胎15~16只,之后每胎以一只的数量往下减,直到一胎产5~6只,方到达它的更年期。这样计算下来,鼠太太们一年要怀8次胎,一对老鼠夫妇一年可生养300多个老鼠宝宝。如此庞大的生育能力与在世的“鼠口”数量,生计怎能不成问题?

  于是,鸡鸣狗盗、小偷小摸也就在所难免。人类给它们列下的罪状是:盗食,毁坏树苗,危害林业;挖掘田地,偷吃粮食,危害农业;啃咬衣物、食品,传播疾病……至于对它们的惩处,除了捕鼠夹与捕鼠器伺候,还可毒饵诱之,关于老鼠的死,足可以写成另一部《檀香刑》。

  可是,如果用哲学家齐泽克老人家的话来说,老鼠又何罪之有?在经历了一系列生存的努力和失败以后,为了养家糊口只得去偷盗,却要它为违拗人类的道德期待而忏悔自责,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换言之,当一对老鼠夫妇为了它们嗷嗷待哺的孩子偶尔对人类做些不光彩的事情,又触犯了谁的法律?为了活口,偷两颗粮食、尝两滴香油纯属饥饿防卫,与人类对这个星球又是水淹又是火燎又是钻孔打洞的罪过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在我们这个地球生物圈,凭什么你有生存的权利,我就没有?

  为了活命,老鼠们不得已个个长成了一副铜肠铁胃,特别是家鼠,甚至主动参照了我们人类的食谱。当然,它们最爱吃瓜子、和各类油炸食品以及各类富含维生素E的健脑食品。因为要与人类斗智斗勇,智商也必须与时俱进。

  鼠科族系庞大,品类繁多,

  “鼠标”是全世界最博学的“老鼠”

  鼠科动物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第二大科,但通常我们说的老鼠,特别是本文所涉及的多指鼠科中属鼠的黑家鼠、褐家鼠和小家鼠等。

  事实上,鼠科动物是一支族系庞大的队伍,从美国东南方的巨鼠岛体形最大的食人巨鼠,到泰国热带丛林里世界小飞鼠———这种袖珍鼠它体重约为2克,体长3厘米,头长11毫米,翼展5.5厘米,以小为食———海、陆、空都有它们的机灵的身影。典型的鼠科成员形态和习性与家鼠类似,但有些则有较大区别,如澳洲的澳洲水鼠体形较大,体重可达1公斤,半水栖,以鱼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澳洲的窜鼠是个跳远健将,以双足跳跃行动,主要生活于荒漠地带,类似美洲的更格卢鼠;非洲的刺鼠、琉球群岛的琉球刺鼠和从睡鼠亚科移入的刺睡鼠(刺毛鼠)则是一些不可亲近的家伙,它们身上的毛刺是一种令人生畏的护身铠甲……

  鼠属是啮齿类最大的一个属,也是最混乱的一个属,三教九流,什么样的鼠辈都有。不过,这其中最著名的一种你一定熟悉,那就是鼠标,它的英文名是mouse,它是全世界最博学的“老鼠”,陆生,以电为食,通常活跃于书桌上。

  世界曾发生三次大鼠疫,

  小鼠疫隐喻人类内心世界大灾难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配得上”做人类的死敌的,例如忠贞的狗与慈悲的大象就因为它们的美德而成为人类的朋友,渺小的昆虫和高高在上的猛禽也只能做人类关系疏离的伙伴,唯有老鼠,与人类的住址若即若离,又身怀绝技,最具备成为人类“敌人”的潜质。

  且看,它们都有些什么能耐:嗅觉灵敏;长有一对会不断生长的大门牙,以至于发育中的小老鼠常以啃咬人类的衣柜、木箱来磨牙;有一对一流的夜视眼睛,它们仗着这双眼睛在夜间活动,行窃行为也大都发生在夜晚,因为它们能在幽暗光线下察觉出移动的物体;它们的长尾巴有很好的平衡作用,即使从五层楼上摔下也不会受伤;精湛的钻探技术,尤其擅打洞,常在墙旮旯、牲囗圈、仓库伙房等处挖洞;会在巢穴———食物———水源之间建立固定路线……

  其实我们讨厌这位小邻居并非因为它们总是手脚不干净,或者总是在夜间吵得我们不安宁,看看加缪的《鼠疫》就知道了,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总是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这位小老弟是很多疾病的储存宿主或媒介,已知它们对人类传播的疾病有流行性等57种。世界上曾发生过三次大鼠疫。第一次是公元6世纪,鼠疫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人数近1亿;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三洲;第三次是18世纪,波及了32个国家,死者不计其数。一度让人类陷于恐慌之中,加缪甚至用它隐喻了发生于人内心世界的大灾难,最终,人们通过鼠疫认识到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

  如果猴子是人类表亲的话,

  老鼠相当于我们的直系

  不过,我不想再在这里再搬弄是非了,因为老鼠们早已经将功补过了,通过它们的编外科学工作者的身份,为人类的医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人类以科研为目的录用小白鼠到今天,这些牺牲在实验操作台上的小白鼠如首尾相接其长度已经可以从地球铺到月球了。对此,这些终日穿梭在充满危险的实验里的小小的佝偻的身影却从没有过一句怨言,它们的基因在实验里被随意篡改,神经被随意摘取,器官被任意割弃,人类每攻克一种疾病或研发一类新药,都有成千上万只小白鼠在前仆后继。

  为什么我们选取老鼠而不是猫、狗这些与人类关系更亲密的伙伴作实验研究呢?原因仅仅是它们与我们太相似了。耶路撒冷大学的研究人员不久前公布了一张《老鼠骨骼断层扫描图》,图中清晰地展示了老鼠骨骼结构的细部特征,通过这张图,我们看到,如果将老鼠按比例放大并舒展开来的话,除了脸部、足部和尾巴外,老鼠的骨骼构架同人类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老鼠和人类的骨细胞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英美科学家由此得出结论,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相差无几,老鼠为25亿对核苷酸,略少于人类的29亿对核苷酸。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所有这些指标,是在外形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猴子都没能达到的。就基因而言,可以这样说,如果猴子是我们的表亲的话,老鼠相当于我们的直系。这个结论无疑会吓坏那些对老鼠有成见的朋友,但事实就是这样。人类与鼠辈们长时间以来的那种相互依赖、纠缠、厌恶其实都是有科学源头的。

  .

TOP

古代奥运会的起源

古代奥运会的起源

希 茜    2008-05-10      03版:科教卫·体育新闻

--------------------------------------------------------------------------------




  关于古奥运会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佩洛普斯娶亲的故事。古希腊伊利斯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提出应选者必须和自己比赛战车。比赛中,先后有13个青年丧生于国王的长矛之下,而第14个青年正是宙斯的孙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爱情的鼓舞下,他以智取胜。佩洛普斯与公主在奥林匹亚的宙斯庙前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会上安排了战车、角斗等比赛,这就是最初的古奥运会,佩洛普斯成了古奥运会传说中的创始人。

  实际上,奥运会的起源与古希腊的社会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8世纪左右,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彼此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

  战争促进了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连续不断的战事使人民感到厌恶,普遍渴望能有一个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奥运课堂.

TOP

地震知识普及漫画

地震的时间和地点几乎无法准确预测,我们只能通过一点点的细微征兆来猜测可能来到的危险。如果能够再早一点、再仔细一点发现身边的异常情况的话,最好能够防患于未然,宁愿虚惊一场,也不要亡羊补牢。





 动物的感官总是会比人类灵敏,人类察觉不到的温度气压变化会让敏感的动物烦躁不安。真希望尽早发明能够读懂动物语言的机器,让我们知道蛤蟆大迁移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次四川地震好严重呀,每天看着直播新闻,心里就堵得慌,难受得说不出话来。地震之后又遭遇暴雨和低温,持续的余震都给救援带来更大的难度。除了捐钱捐物献血之外,还能做的便只有祈祷了。企盼灾区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和小朋友们能够平安。

.

TOP

棒冰吃,雪糕棒冰

棒冰吃,雪糕棒冰

日期:2008-08-01 作者:袁念琪  来源:解放日报

  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常在弄堂里见到与自己年纪和个头差不多高的孩子,他们肩背木箱,手中的小木块有节奏地击打着木箱,大声叫卖;或者手提一个大口瓶。当时还有点羡慕,觉得他们吃冷饮不要太方便呵。殊不知,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那时的上海,夏日里千家万户防暑降温几乎就靠两个法宝:一是靠电风扇,从外部降温;二是靠吃冷饮,在内部降温。外部的降温似乎问题不大,上海自1916年就有了生产华生牌电风扇的工厂,没有电扇也不怕,人手都有一把芭蕉扇。但是,上海自己生产的第一台电冰箱则是在1978年。所以,绝大多数上海人吃冷饮是不能自力更生的,要靠厂家商店的牌头。

  冷饮中最便宜的是棒冰,四分钱一根。紫雪糕就翻了一倍,每根要八分钱。雪糕实际上并未拥有浪漫的紫色,而是咖啡色的,只不过包装纸的图案是紫荧荧的。一根雪糕要是再在外头裹了一层巧克力,那就成了一角二分一根的大雪糕。因为搞大了,所以支撑大雪糕的那根棍,不是见棱见角的,而是宽而平扁的。还有手巧的人,把棒冰和大雪糕的棒头做成了小笼子。

  中档的冷饮是冰砖,分为小、中、大三种。小冰砖有简装的,一角九分一块,在简装外再套个纸包装,就要加一分钱,变成二角一块。四角一块的中冰砖,也可以买半块;最有意思的是这半块冰砖的切法,不是直竖的一分为二,而是对角切。对角切的一半是最公平的,这已被看作反映上海人精明又高明的一个经典细节。再说大冰砖,基本有两个中冰砖相加的大小,价钱记得是七角二分一块。中冰砖和大冰砖还有双色和三色的,颜色离不开白色、咖啡色和粉红。

  从小到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的冷饮牌子主要是这么两个:一个是益民食品一厂生产的光明牌,LOGO是个放射光芒的火炬;另一个牌子是金鸡,LOGO就是只昂首挺胸的公鸡,出品人是泰康食品厂。

  这两家食品厂在上海滩是历史长名气响。就说火炬放光明的益民食品一厂,前身是美国人A.P.HENNINGSEN在1911年开办的海宁洋行;它曾经垄断了上海的冷饮市场,强中之强就是美女牌棒冰。

  当然,上海人在冷饮上也显现了自己的创造力。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就有刨冰和冰霜横空出世。

  刨冰就是在盛着赤豆或者是绿豆的杯子里,装上机器刨细碎的冰屑,圆锥状的冰屑装进杯子,高出杯口一寸多。吃的时候,相似挖地雷那样,小心翼翼地把冰屑的下面掏空,让高出来的冰屑忽地沉入杯中。与刨冰相比,冰霜就要上个小小的档次了。不但是有味有色,而且冷饮的品质更细腻。那时候,石门路山海关路有家店是做得最有名气的,母亲就带着保温瓶去买回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还去吃过,现在连店也没有了。

  (《上海品牌生活》,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TOP

蝴蝶翅膀上为何长“眼睛”

蝴蝶翅膀上为何长“眼睛”

  作者:  2008-03-14  


许多动物利用保护色来逃避猎捕,包括利用斑纹降低被天敌发现的风险(伪装),向天敌暗示自己有毒或不可食用(警告色),或者装扮成其它动物或物体(“拟态”和“伪装”)。


除此以外,很多小动物例如蝴蝶、蛾子和鱼类拥有两对甚至多对“眼点” (eye spot)。许多眼点能吓跑掠食者,可以十分有效地防止天敌的攻击。在过去长达150年里,人们都认定这是因为眼点模仿了掠食者自己的天敌的眼睛的缘故。但是,由剑桥大学的动物学家Martin Stevens、Chloe Hardman 和Claire Stubbins等人进行的最近研究表明,这一流行观点没有任何实验依据。


根据2月13日在线发表于《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上的研究结果,蝴蝶等小动物身上的环状斑纹能有效对抗掠食者,是因为这些斑纹本身十分显眼,而不是因为它们模仿了掠食者天敌的眼睛。


Stevens、Hardman和Stubbins用防潮纸做成假蛾子,把各种形状、各种大小、数目不等、对眼睛模仿程度不一的眼点组成吓人的图案,用高清打印机打印到纸上,他们在这些假蛾子身上拴上小虫子,然后钉到落叶混交林里的各种树上,观测野生鸟类对这些假蛾子的反应。


动物学家发现,与其它印着显著图案的人造蛾子相比,身上带有环状斑纹的人造蛾子受到的攻击不见得更少。他们发现,总的说来,最能吓退掠食者的眼点恰恰是那些花纹最大、最多、最显眼的眼点。


Stevens博士解释说:“和那些身带眼状斑纹的假蛾子相比,鸟儿们一样不喜欢长着条形和方形图案的蛾子。由此我们可以断言,眼点是否奏效,主要看它们是否鲜艳和显眼,而不是因为它们模仿了掠食者天敌的眼睛。这说明很多动物身上的环形斑纹,并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在模仿其它动物的眼睛。”(科学网 崔月雷/编译).

TOP

科学家发现鱼会数数

科学家发现鱼会数数

  作者:  2008-03-14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意大利的科学家日前称,他们最近惊奇的发现鱼竟然也会数数,它们可以从1到数到4,这一能力相当于猴子或6至12月大婴儿的智商。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大学的科学家称,以前的研究认为,鱼只能分辨于何为大鱼群,何为小鱼群,而不具备数数的能力。但目前的最新证据表明,鱼不仅会数数,而且还可以从1数到4。意大利科学家表示,雄性食蚊鱼和雌性食蚊鱼--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淡水鱼--可以分辨出1到4之间的数字,这种能力先前曾在猿、猴和海豚身上发现过。这项研究的详细情况刊登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的自然历史栏目中。帕多瓦大学科学家克里斯蒂安-阿格里洛说,这就是他们所得到的鱼有基本数学能力的第一条证据。


  科学家们设计这项研究的实验过程是:让食蚊鱼选择加入2至4条鱼组成的鱼群中的任何一群。结果发现,雌性食蚊鱼总是选择加入数目最多的那个鱼群,如果有3条鱼就不加入2条鱼,有4条鱼就不加入3条鱼。 虽然它们不能数出超过4的数,但另有实验表明,雌性食蚊鱼可以区别出更大的数字,但只是当两组数字的区别相当可观的时候。比如,它们可以区别出16和8,但不能区别12和8。这说明,它们的数数能力相当于猴子或者6至12个月大的婴儿。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科学家此前也表示,他们最新发现一只名为“本特利”的热带巨型濑鱼却拥有出众的记忆力,它能够准确地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进食。英国的研究人员称,这只头部隆起的巨型濑鱼名为本特利,当它听到“就餐铃”响起,就知道是时候该吃饭了。专家称,本特利是一种热带鱼,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训练它懂得将声音与进食时间联系起来,这与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不谋而合。本特利甚至还学会了从它的管理员,英国国家海洋水族馆的德文,手中取食吃。(刘妍).

TOP

上海曝光21年来UFO影像 4起无法解释

上海曝光21年来UFO影像 4起无法解释(图)
大多数被认为是误认或自然界现象
www.jfdaily.com 2008-12-10 08:28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白色圆圈内为2005年11月30日下午5时拍摄的上海西部上空不明飞行物 IC资料图片

□晨报记者 葛志浩

  提到UFO,不少人会联想起头脑硕大而四肢瘦小的外星人,人类目前无法确认它们的存在,于是尝试通过各种方法记录它们并逐渐建立档案。日前,一份关于上海20多年来监测到的UFO影像资料被曝光,UFO再度受到人们的关注。

  UFO到底是什么?外星人究竟存在吗?记者了解到,本市有明确记录的UFO是从1987年开始的,其中绝大多数的UFO其实都是人们误认或是大自然的现象,目前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UFO事件仅4起。不过,恰恰是因为极少数无法解释现象的存在,令人浮想联翩。

上海首个记录:1987.8.27

  桔红色、圆形、高空、顺时针旋转……1987年8月27日傍晚,上海出现著名的“八·二七UFO事件”,一些本来并不特别的关键词被放在了一起,引起众人关注。

  日前,关于该事件的一个视频出现,将那个UFO面目再度曝光。

  记者发现,录像里所谓的UFO就是一个圆点,身后拖着两条长长的桔红色尾巴,像一颗彗星从天边滑过。虽然该UFO前后出现时间仅10分钟左右,且没有更清晰的图像让人进一步看清它的样子,但由于谁也说不清它的真实身份,于是这一事件至今是谜。

  事发当时目击者的记忆里始终驻留着那一刻。“样子像流星,但仔细看它的亮度、颜色以及飞行轨迹又确定不是,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上海市气象局预报服务部负责人陈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切仍历历在目。

  20年前的那个晚上7点52分,按惯例是她巡视徐家汇气象观测站地面工作仪器的时候,当时她由北往南走到观测场,习惯性地抬头观察云的形状时却与UFO意外邂逅:“突然眼前一亮,西南方向偏暗的天空中竟有一个圆点,始终呈螺旋形旋转,身后还有桔红色的大尾巴,从一个亮点变大到一个盘子那么大,之后再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事后,陈锋意识到这一定不是普通的飞行物,遂向局里汇报。无独有偶,在同一时刻,无数市民以及地震局等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也看到了这一现象,纷纷致电气象局。最后,所有人一致确认:UFO到上海了。

95%的UFO是人为误解

  昨天下午,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副主任楼锦洪向记者透露,虽然在本市出现的所有号称不明飞行物中,有95%都是人们的误解。比如最近家住上海、南京、成都等不同城市的市民分别发现,西南天空方向频频发现UFO,热心的市民还向天文台、气象局等部门反映。可事后发现,这只是人们熟悉的金星和木星。“每年的11月份,金星在日没时在西南方天空出现,亮度约4.1等。木星在日落时也位于西南方天空,亮度约2.1等,但在20时20分左右即落下,观测时间也越来越短。由于现在的金星和木星,是天空中排名最亮行星和排名第二的星体,乍一看,还确实有可能被当作什么神秘的UFO出现了。”该中心目击调查部副部长章云华分析道。

“4大经典”至今无法解释

  但仍有5%值得注意。上海目前出现过4大经典UFO事件,除了1987年那次之外,另外还有1990年10月31日17:00至17:15,本市西郊、北郊出现“U”字形和“鱼”或“梭子”形UFO;1991年3月18日18:03至18:28,以上海市西部地区为中心,附近郊县和江苏部分地区出现“鱼”或“梭子”形UFO;1999年12月9日16:30至17:05,在上海市西部天空中出现的UFO。目前,这4起事件至今科学无法解释。

  细究之下,本市所遇的UFO大多出现在傍晚前后,尤其是17时到20时之间最多见。不过,这些不明物体出现时间一般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最长不超过半小时,这让人们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启用更精密的仪器对其观测。有人把UFO的出现归因于人的幻觉、陨石或其他客观原因。

  以“八·二七事件”主角为例,“它的下降速度比流星慢,而比飞机快。此后又是急剧地爬升,速度是飞机上升速度的几倍。如果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是不能解释清楚的。”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主任吴嘉禄表示,当时人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专家判断可能是场误解。因为在当天,日本曾发射了一颗H-1火箭,而所谓的不明飞行物,应该是火箭升空期间放出的燃料。

  但这一说法很快遭到质疑,驻沪空军某部一飞行员当时恰遇该事件发生,他表示,该不明飞行物体是一种有动力的飞行体,具有加速度;上海航天局总工程师刘宗映则表示,固体火箭发动机一旦点火,就一次很快烧完,不会有残余火药释放出来,更不会在大气中燃烧;而吴嘉禄也在仔细研究了该UFO的运动轨迹和目击时间后表示,两者出现的时间并不吻合。

UFO研究将会催生新科技

  记者了解到,人们明确记录UFO的时间并不长,但此前,以个人记录、书画、日记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的UFO事件早就出现。如我国最早真实的UFO记录图出自清代画家吴有如之手,在那幅名为《金陵赤焰腾空图》中,石桥上人头攒动,而他们的视线都集中在天上出现的一团“火球”身上。

  那么,研究UFO这个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现象,究竟具有什么意义?业内不少专家的观点是,它将有助于推动人类科技的发展,并有可能推进人类的文明。

  “以外星人的运载工具飞碟为例,它的异常特征将引导人们探索新的科学原理,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道钧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提到,通过对大量目击资料的分析归纳,飞碟在低空飞过或者着陆时,常会在其附近发现放射性现象,如使动植物灼伤;泥土不吸水;种子不发芽;母牛不产奶;或者使人恶心、呼吸困难、失眠、暂时失去知觉、中枢神经瘫痪或定身等现象,使人无法靠近。假设这些事实存在,人们加以研究利用的话,就能促进国防科技高度现代化。

  与此同时,飞碟能跨越星球之间的界限,如果人们能引以为用,未来甚至可能与外星人进行交往,建立与外星文明的联系,促进星际科技交流。

  “颇为遗憾的是,对于飞碟和外星人,国际上也没有确切的、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吴嘉禄表示,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UFO和地外文明的探索研究必将对科学、社会、人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葛志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