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15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从来不相信刻苦学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畅谈亲子数学,兼谈数学的乐趣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国际象棋的传说和无穷大数 并 回复 3254#hxy007 的帖子

这是我小时候从杂志上看到的故事。刚才搜索了一遍,发现一篇相当“变态”的背景资料。
这份资料除了讲故事外,还回答了火车叔叔提出的一个问题: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0-7-17 11:34 发表
你要讲无穷啊
原来无穷可以从非洲原始部落讲起,而这个部落的人最多只能数到3。数学真奇妙啊!!!
====================================================
国际象棋的传说和无穷大数
http://www.phezzan.com/headquarters/exterior/gjxqdcs.htm

  让我们先从一个流传得很广的故事说起吧:

  相传,古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西萨·班·达依尔。于是,这位宰相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慷慨地答应了宰相的要求,他下令将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

  计数麦粒的工作开始了。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两粒,第三格四粒……还没到第二十格,袋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么迅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即使拿来全印度的小麦,国王也无法兑现他对宰相许下的诺言!

  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求的是多少麦粒呢?稍微算一下就可以得出:

  1+2+2^2+2^3+2^4+……+2^63=2^64-1直接写出数字来就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注:晕,哪个变态地数学家计算出来的?他、、、有没有验算哦?)

  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产的小麦的总和!

  如果造一个宽四米,高四米的粮仓来储存这些粮食,那么这个粮仓就要长三亿千米,可以绕地球赤道7500圈,或在日地之间打个来回。(注:小三小四们能计算检验这个说法对不对吗?)

  国王哪有这么多的麦子呢?他的一句慷慨之言,成了他欠宰相西萨·班·达依尔的一笔永远也无法还清的债。

  这个故事是我们大家都相当熟悉的。至于国王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知道的人可能不会多吧?等会儿在下会在本文的末尾予以详细说明,在这里……就先卖个关子好了!

  这位宰相所要求的麦粒数已经是很大的了,但我们还能把它写下来,然而,我们平时也会遇到一些无穷大的数,那可就不是我们能写下来的了。比如,“所有整数的个数”与“一条直线上所有几何点的个数”显然都是无穷大的。

  现在有一个近乎可笑的问题:在下刚才所提到的两个无穷大数,哪一个更大些?(注:变态的问题。)

  也许您会笑:这还能比吗?数都数不清,如何比较?

  或者说:既然都是无穷大数,那就应该是一样大吧。

  但是,且慢下这样的结论啊,还是让我们来比较一番好了。至于比较的方法……请跟随在下走进非洲的原始部落,那里的土著居民会告诉我们答案的(请不要觉得不可思议,这可是真的!)。

  不少探险家证实,在某些原始部落里,并不存在比三大的数词。如果问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有几个儿子,或杀死过多少敌人,要是这个数字大于三,他就会回答:“许多个。”如果一个原始部落人想弄清自己的财物中,到底是铜币多,还是玻璃珠子多,他该怎么办?对于他来说,这两个数目可都是“许多个”啊!难道他会因为数不清数目而放弃比较?根本不会。如果他足够聪明,他就会将铜币和珠子一一配对,若是最后铜币用完了,珠子还有剩余,那珠子的数目就比铜币多;反之,若是珠子用完了,铜币还有剩余,他就会知道铜币比较多。当然,如果同时用完,那铜币和珠子的数目就相等。

  我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来比较无穷大数的大小(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无穷大数就和原始部落人的铜币或珠子一样,都是数不清的啊!^O^),由于这种比较的方法是数学家康托尔最早采用的,因此它又被称为康托尔法则。我们先从简单的开始好了:所有的奇数和所有的偶数,哪个多呢?当然从直觉上,您会认为它们是相等的,事实也是如此。下面就是奇数与偶数的比较:

  1-->23-->45-->67-->89-->10…………

  …………

  但是,且慢,所有的自然数(包括奇数和偶数)和单单偶数的个数相比,哪个多呢?您可能会说,当然是自然数多,因为自然数还包括奇数啊!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吧。事实上,自然数与偶数之间是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的:

  1-->22-->43-->64-->85-->10…………

  …………

  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数和偶数的数目是相等的,尽管这个结论看上去十分荒谬。但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却可能等于全部!这是一个事实。(注:变态的结论。)

  那所有的分数(即有理数)与整数的关系又如何呢?您可以照这样的法则写下所有的分数:先写下分子分母之和为2的分数:1/1;接着是分子分母之和为3的:1/2,2/1;然后是分子分母之和为4的:1/3,2/2,3/1;……这样一直写下去,最后把整数数列写在旁边就可以了。如此一来,我们就很容易地建立了分数与整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当然它们的个数也是相等的。

  您也许会说,是啊,它们都相等,那是不是所有的无穷大数的数目都相等呢?如果是这样,那这种比较还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回到在下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吧:“所有整数的个数”与“一条直线上所有几何点的个数”相比,哪个更多些?(注:超纲了,大学数学系同学共同保守的秘密被泄露了。)

  我们知道,一条线上所有的点是由实数构成的,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但是,我们不可能像刚才写下所有的有理数那样,写下所有的无理数,因此,实数与整数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建立不起来了。我们只能将有理数和整数一一配对,剩下的是无理数,所以,“一条线上所有几何点的个数”比“所有整数的个数”要多。

  本文到此为止……什么?您说还没完?对了……国际象棋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哎呀,国王的处理方法很简单,他忍受不了宰相成天没完没了的讨债,就干脆下令砍掉宰相的头……抱歉,在下又在胡说八道了。(注:要开始讲曹操与杨修的故事了?道歉的口气听起来怎么像hxy007,难道这又是007写的。那个故事的后半段如下:

  正当国王一筹莫展之际,王太子的数学教师知道了这件事,他笑着对国王说:“陛下,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就像1+1=2一样容易,您怎么会被它难倒?”国王大怒:“难道你要我把全世界两千年产的小麦都给他?”年轻的教师说:“没有必要啊,陛下。其实,您只要让宰相大人到粮仓去,自己数出那些麦子就可以了。假如宰相大人一秒钟数一粒,数完18,446,744,073,709,551,615粒麦子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5800亿年(大家可以自己用计算器算一下!)。就算宰相大人日夜不停地数,数到他自己魂归极乐,也只是数出了那些麦粒中极小的一部分。这样的话,就不是陛下无法支付赏赐,而是宰相大人自己没有能力取走赏赐。”国王恍然大悟,当下就召来宰相,将教师的方法告诉了他。

  西萨·班·达依尔沉思片刻后笑道:“陛下啊,您的智慧超过了我,那些赏赐……我也只好不要了!”当然,最后宰相还是获得了很多赏赐(没有麦子^O^)。

  这个问题……就这么简单!(注:简单?超级变态的简单吧!但是这个故事很酷,你说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2 13:17 编辑 ].

TOP

回复 3260#hxy007 的帖子

“父:你说1光年有9460兆8千亿米,我说1光年有9.4608×10^15米,哪个说法更方便?”
貌似007问错了,说起来方便的话,当然是11的“9460兆8千亿米”方便。

先讲一段报道: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科学家最新观测到一颗距离地球仅有9.6光年的昏暗星体,它可能是迄今距离地球最近的褐矮星。同时,这颗恒星比其他邻近星体更加“寒冷”,看上去就如同一颗“黑色太阳”。

007请教11:“请问9.6光年是多少米啊?”
(父子俩用各自的方法进行计算、、、)

父:你说哪种光年的写法计算起来方便呢?
子:我的。
父:不会吧,让我看看、、、原来,你是用的 9.5×10^15米 计算的啊!.

TOP

回复 3265#pm_simple 的帖子

这不就是我们夏天经常用到的“风扇”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7-22 20:25 发表

木有看懂。能不能给个示意图?
google了老半天,木有一张示意图。相关的文摘不少,几乎一字不差,唯独没图。是不是图没法考?大家都是背同样一段文字。学习考试也能把一张图纸学丢了、读丢了,唉、、、.

TOP

回复 3286#j_w 的帖子

007 在棋盘麦子问题上引进了“幂”,但未必要引进对数,倒是从“幂”引申出科学计数法。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和计算大数,对小四而言,其意义可能更大一些。.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10-7-23 15:31 发表
换种方式,其实我想说,虽然物理用到了 速度=距离/时间。 而对于数学来讲,这仅仅是一个除法,是对数量的划分方式。数有很多种划分方式,也有很多延伸方式,直至划分或延伸到无穷。也许每种划分都可能会对各学科产生 ...
传统上,有些老师和BBMM认为“速度=距离/时间”是一个公式,是老师不教同学就不能明白的知识。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速度对同学来说首先是一种体验,即使没学过数学,只要这个同学在野地里跟小朋友们一起疯过,他可能体验到速度。速度快,两耳生风,衣服的前面贴在身上,后面鼓了起来,一旦跑起来就容易摔跤,拐弯也比较不方便,猛然要停下来不太容易,速度快的人一般比速度慢的人更先到达终点(前提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等等、、、
学过除法以后,老师可以从速度的体验逐渐引导同学推导出速度的公式,即速度的精确量化指标。
前面帖子中,有这样的例子,即通过体验推导出面积、速度、降雨量等等公式,以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出体积、浓度等。

另外,搞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注意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具体请参考:
http://www.hudong.com/wiki/认知发展阶段论.

TOP

让他们自由思想吧 并 回复 3289#水之形 的帖子

光跑的距离长的话,就要考虑用激光了。因为一般的光会“散掉”。
可能还要考虑真空,否则的话,空气可能使光的强度衰减,一般的光可能无法跑到终点。

如何测量光速?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光跑的实在是太快,必需打破很多常规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就是它有意思的地方。所以,情愿给小三小四们不断地提这个问题,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想,一次又一次地去打破自己的常规和局限、、、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4 13:31 编辑 ].

TOP

回复 3295#水之形 的帖子

这两个问题在我小时候经常碰到的,常常拿个手电跟一帮大同学在厂区的院子里边玩。大家都知道,电筒的光会发散,光跑得越远就会越暗。等到了初中还是高中学物理的时候,这些问题的成因就一个个解开了。
现在儿子也很喜欢拿家里的手电筒玩,跟我一起出去散步时,时不时地找个借口带上手电筒出去。我认为这是有益的,从不阻止他,有时还特意提醒他一句。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3 16:32 编辑 ].

TOP

回复 3299#水之形 的帖子

无限同情啊。我家是在郊区的军工厂里。经常能从工厂里边搞到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零件,又能到农家田里、小河边、竹林里边玩。工农一结合,玩的花样就多了。对我们这帮孩子而言,物理不过是在回答我们在游戏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3 16:55 编辑 ].

TOP

试算 VS 算式 (三)

上接: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65#pid7328902

上回说到 Alex 用试算法解信签题,第二天是星期二,每周的这天上午 Alex 要去体育馆游泳,每次我都骑自行车搭他去。在车上,我们经常讨论数学问题。前一天的 Alex 用了几乎大半天的时间去“生想”,今天一定要再提一提,否则可能浪费了。

父:还记得昨天的信签盒问题吗?
子:当然记得啦。
父:还记得你当时是从哪个数开始试算的吗?
子:哦、、、我想想、、、好像是从60个信封开始算的。
父:嗯。你还猜了信纸吧?
子:不用猜信纸。
父:为什么不用猜啊?
子:因为根据第一个条件可以算出信纸来的。
父:哦,第一个条件是说信纸比信封多了50吧?
子:是的,信纸有110张。
父:如果按照第二个条件算的话,信纸是好像反而少了,为什么啊?
子:因为有50个空信封呗。算出来应该是60张。
父:这么说,从60个信封开始算的话,甲有110张信纸,乙有60张信纸,乙好像少很多哦?
子:是的。
父:可是最后的结果里边,甲和乙的信纸怎么是一样的呢?
子:什么一样?
父:都是150张信纸啊。
子:、、、
父:你在后面比划看看?
子:我知道了,开始的时候甲多,乙少,但是增加一个信封的话,甲增加一张信纸,乙增加三张信纸。
父:哦,原来是这样啊。甲增加得慢,乙增加得快。
子:对啊。
父:这听起来好像是两个人在赛跑,甲跑得慢,但是偷跑了,乙跑得快,最后甲被追上了。
子:甲偷跑了50米。
父:那么甲跑步的速度是多少呢?
子:甲是1米每秒,乙是3米每秒。
父:如果让你把信签盒问题改成赛跑,可以哇?
子:可以啊,那就是龟兔赛跑吧?
父:我担心乌龟1秒钟爬不了1米?
子:那就是把乌龟改成松鼠,鼠兔赛跑吧。
父:好啊,等下午你休息好了,咱们试试。
子:嗯。
这时刚好骑到体育馆,放好车,加锁。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继续问道:“你说说看,信签盒里的信纸、信纸要改成什么呢?”Alex 随口答道:“信纸代表距离,信封代表时间。”.

TOP

实现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统一 并 回复 3309#hxy007 的帖子

007 在用问题养成同学们的置疑精神。
一旦开始问“为什么”,那就要小心了,可别因为问得问题看起来只有主谓宾,似乎很简单,就放松了警惕,他们能把“为什么”一直问到你的思想深处,问到你的纠结处,问到你烦。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钉子”精神吧。
说回到“速度”问题,常规的讲公式只讲了这条路应该这么走,这满足不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同学们想知道,有没有别的路啊,别的路走不通又是为什么呢,007的问题顺应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当然啦,光有好奇心还不行,还必须有判断正误的方法,那就是把速度问题的源头,即我们的模糊体验和感觉,与数学联系在一起,用我们的体验和感觉来验证速度定义的正确性,这样,由体验到数学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4 20:00 编辑 ].

TOP

分银子 -- 刻在泥板上的数学题

巴比伦人使用特殊的契形文字,他们把文字刻在泥板上,然后晒干,泥板晒干后和石头一样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从发掘出来的泥板上,人们发现了三千多年前巴比伦人出的数学题:
“10个兄弟分100两银子,一个人比一个人多,只知道每一级相差的数量都一样,但是究竟相差多少不知道,现在第八个兄弟分到6两银子,问一级相差多少?”

后记:
Alex 听到题目后,直接就说了等差数列,我很奇怪。
父:你怎么知道等差数列的?你们老师教过?
子:是你说的啊。我这次考试的语数英成绩就是等差数列。
父:那你再举一个等差数列的例子?
子: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考出了等差数列。比如“94、96、98”、“90、93、96”、、、
父:那有没人考出“80、90、100”
子:哈哈,这也有点变态。“0、50、100”也是等差数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30 16:19 编辑 ].

TOP

试算 VS 算式 (四) 并 回复 3303#ccpaging 的帖子

上接: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67#pid7337522

改造原题
原题是:
甲乙各有一个盒子,这两个盒子里的信签都是一样的。甲在每个信封里装了一张信纸,最后剩下50张信纸。乙在每个信封里装了三张信纸,最后剩下50张信封。问一个盒子里有几张信封、信纸?

上回说到,我让 Alex 把这道题目改造成追赶题,能否改造成功呢?比较担心。我认为,关键在于 Alex 是否掌握了原题中的运动变化关系,即“甲在每个信封里装了一张信纸”与“乙在每个信封里装了三张信纸”。前一天用试算法做题的好处就在于此,用公式和代数做,则难以体会到这种运动变化关系。当然,Alex 的“生想”效果如何,也可以在改题的过程中被展示出来,毕竟我只能打发他去“生想”。具体他想了些什么,我不知道,让 Alex 说的话,恐怕也说不出来,小三的表达能力能否清晰表达如此复杂而混乱的思想过程,这一点很有理由可以怀疑的。

信封用时间代替,信纸用路程代替,因为1秒钟要能“装”进3米的“信签”进去。这是一种猜测,我们计划在这个猜测基础上先试试,如果不行,再回头分析。

甲用松鼠代替,因为甲的速度慢。剩下50张信纸,按照前面替代的原则,应用50米代替。可是在应用题里边如何表述呢?Alex 吃不准了,感觉是松鼠偷跑了。
“那就这么试试吧!”我对他说。
乙用兔子代替,剩下50张信封,应用50秒代替。也就是说兔子浪费了50秒时间,放在前面浪费,还是后面浪费呢?Alex 吃不准了,感觉放在前面比较简单。
“那就这么试试吧!”我对他说。

改造后的题目:
松鼠和兔子在林间的小道上赛跑,松鼠每秒跑1米,兔子每秒跑3米。兔子对松鼠说:“我先让你跑50米。”松鼠冲出了起点。等松鼠跑了50米的时候,兔子正跟别的动物说话聊天,没有注意到。又过了50秒,在别的动物提醒下,兔子才冲出起点。最后,兔子刚好在小道的终点追上松鼠。问,松鼠跑了多长时间?这条林间小道有多长?

改造后的题目是我总结的,以 Alex 目前的文字水平还完成不了这个工作。我只让他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数据上,确认那些核心的意思。

打发 Alex 去“生想”
题目已经出好了,接下来当然要 Alex 去“生想”,这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出的题目啊。
面对一张白纸,Alex 设想了四条线,包括甲的路程、甲的时间,乙的路程、乙的时间。他画了好长时间,总不能令自己满意。于是我用了 grant 大侠的坐标纸软件,在打印纸上以 2mm 为间隔做了一张坐标纸,Alex 觉得很好用。使用坐标纸以后,Alex 能够把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上。最后,他发现四条线实际上可以集中在一条线上。如下图:

左边局部放大:

右边局部放大:


Alex 总算把图画好了,结果也出来了。他兴冲冲把图给我看,非常令他失望,我看不懂。继续画吧,再拿给我看,我还是看不懂。这次他总算明白了,这张图不解释,我是不会看得懂的。
子:我给你说一下吧。
父:哦,好啊,你说吧。
子:图上半部画的松鼠,下半部画的是兔子。
父:原来是这样啊,我标上吧?!
子:开始比赛的时候,只有松鼠再跑,先跑了50米。
父:哦、、、
子:松鼠到50米这个点时,比赛才正式开始。
父:这么说,松鼠在比赛开始前就偷跑了50米,那我在50米这个点上标 T0.
子:T0 的时候,兔子还在起点,也要标上的。
父:好的。
子:松鼠继续跑了50米,兔子还没动。
父:好,我分别标上 T1 吧。
子:松鼠每秒跑1米,我在这里画了弧线。画一次松鼠,画一次兔子。
父:哦,原来弧线是这个意思啊!
子:松鼠继续跑了50米,花了50秒。兔子花了同样的时间,跑了150米,刚好追上松鼠。
父:终点上要标上T2,我完全明白了。

示范笛卡尔坐标
父:不过,你这张图还是不够明显。你不解释我就看不懂。
子:、、、
父:你不会在怪我太笨了吧?
子:没有啊。
父:历史上有个科学家叫笛卡尔,他那时也碰到这个问题。于是他想啊想,想用更好的作图方法,使这么复杂的问题能够让人一目了然。
子:就是那个喜欢看蜘蛛结网的笛卡尔吧!
父:你也知道笛卡尔啊,从哪里看到的?
子:我从《可怕的科学》上看到的。
父:是的。笛卡尔看蜘蛛结网突然领悟到,我们原来只用一根数轴画图,好多参数挤在一起,看起来很麻烦,所以、、、
子:爸爸,是不是用两根数轴会好一些。
父:笛卡尔是这么说的,但在这道题上能不能用,我吃不准,要不我们试试?
子:不过,我不知道两根数轴怎么用啊?
父:没关系,我演示给你看。
我扯过一张草稿纸,一边画一边给 Alex 解释。


连点成线
下图是 Alex 自己画的。由于我介绍坐标时,只讲了点,所以 Alex 也画的是点。待他画完了,我让他把点练成了线。Alex 发现这些点正好在一些直线上。


分析图例并回答
为什么松鼠的轨迹正好构成一条斜线?
为什么在前100秒内,兔子的轨迹都是一条水平线,跟时间轴重合了?
为什么兔子在最后50秒的轨迹是一条斜线?
为什么兔子的斜线比松鼠的斜线要斜一些?
所谓“斜”一些,如何度量?
松鼠线和兔子线有两个交叉点,这两个交叉点是什么意义?

(编辑完毕)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8 00:46 编辑 ].

TOP

回复 3314#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0-7-7 22:10 发表
龟兔赛跑(二)
周六下午有小朋友来家里。打算一起教了。反正我要讲的东西不太需要知识储备,差几岁也关系不大。

首先要让小朋友们能够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对速度的快慢产生感性认识。当然,快慢本身已经是很感性的了。但是,速度是一个运动中的概念,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能够转化为相对静态的概念,那就会容易得多。也方便写写画画。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做法。兔子每秒可以跑3米,那么滴答一下,给兔子三个一元硬币。乌龟呢,每秒只能爬0.5米,或者每2秒才能爬一米,那么滴答一下,给乌龟一个五角钱的硬币。如果兔子睡觉,就不给钱!这样,就把赛跑问题变成数钱问题了。

周六试试看。玩熟了,再转移到坐标轴上。 ...
这一段可以放在引入笛卡尔坐标之前。甚至可以在家里做赛跑的实验。.

TOP

分银子 并 回复 3316#水之形 的帖子

数形结合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6 22:18 编辑 ].

TOP

分银子



中间的红线代表10,老八和红线差4两银子,也就是2.5级,每级 = 4 ÷ 2.5 = 1.6(两).

TOP

回复 3324#happyyj 的帖子

有一点要提醒注意,我的辅导是在007的辅导之后,Alex 的“生想”是在接受过 007 前面的辅导基础上展开的。时间上也是紧挨着,一两天的事。.

TOP

解决全新问题的规律 并 回复 3322#hxy007 的帖子

当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要解决时,这个解决的过程是否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如果有,那么这个规律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8 00:48 编辑 ].

TOP

咱们就做一道数学题来 浪费时间 吧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7-27 13:54 发表
相形之下,我的所谓辅导,只落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水准——非常拘谨生硬、多一点都不会。 ...
我讲得确实多了一些,但是不是讲得多同学们就都能接收呢?未必。以我带 Alex 的经验总结出一点,Alex 们只能接受他们准备接受的那些东西,如果正好讲到他们心里了,怎么拘谨、怎么生涩都不要紧的,因为那是一种共鸣。如果讲得多了,那些他们没准备好接受的东西最后还是像烧开的粥一样--直接溢出了。
对于这些终将溢出的知识,讲一讲,提一提,最好情况下也就是埋下一粒种子,将来能不能发芽得另说。可别指望讲一次笛卡尔坐标,Alex 们就能真正掌握笛卡尔的精髓,因为他们的体验、知识的积累还没有真正达到可以接受笛卡尔的程度。

有时候,我看见 Alex 点头的时候,就在想:“他只是不愿扫我的兴罢了。”但我要写出这些在 Alex 可能会溢出的东西,万一那个超级牛孩就随口问出来了呢,咱也不能扫了孩子的兴啊。

Alex 最近常说:“下午没事,咱们就做一道数学题来 浪费时间 吧。”重要的是父子俩、母子俩在一起浪费时间,至于浪费的是否精彩、是否有花头,好像也不是真的那么紧要!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28 00:48 编辑 ].

TOP

分银子 by Alex

有100两银子,10个兄弟分,小的分到的比大的少,最后分出了一组等差数列,已知老八分到六两,问老大分到几两?

先用了试算法。拿2进行试算(也就是 2、4、6、8、10、、、),用已知条件算,比如老八分到六两,那么老九就分到4两,可做了以后,他们10个人总共有110两,而题目上只有100两,可以得出(结论):
极差 < 2。

接下来又猜了1,可发现10个人总共有 85 两。比100两差好多。于是,得出(结论):
1 < 级差 < 2

(注:这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级差2的结果110与100相比多10,级差1的结果85与100相比少15。这说明:
1、极差越大,总的银子数越少。这可以在直方图中获得证明,关键在于6两的参考点是老八,当银子这条斜线顺时针倾斜时,左边(老大到老七)的这块面积增加的快。
2、正确的极差在1和2的中间,即1.5附近。
3、级差1的结果差15,级差2的结果差10,正确的级差略偏向于2。因为这是一个线性函数(一元一次方程)。)


这样范围就小多了,继续猜 1.5,这 1.5 可不好算,花了10多分钟才算好结果,可最后的结果说明 1.5 还是小了点。
爸爸建议我换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不用算这么长时间。于是,我用算式的方法来算1.7这个数字,不算出每个兄弟的银子,加加减减地可以很快算出来。
老八: 6
老九: 6 - 1.7 x 1
老十: 6 - 1.7 x 2
老七: 6 + 1.7 x 1
老六: 6 + 1.7 x 2
老五: 6 + 1.7 x 3
老四: 6 + 1.7 x 4
老三: 6 + 1.7 x 5
老二: 6 + 1.7 x 6
老大: 6 + 1.7 x 7

银子: 6 + 1.7 x 25 = 102.5
102.5 > 100

非常显然,1.7还是大了点,那现在来总结一下:
1 < 1.5 < 级差 < 1.7 < 2
那么,级差就是 1.6。为了验证,重新计算一下:
老八: 6
老九: 6 - 1.6 x 1
老十: 6 - 1.6 x 2
老七: 6 + 1.6 x 1
老六: 6 + 1.6 x 2
老五: 6 + 1.6 x 3
老四: 6 + 1.6 x 4
老三: 6 + 1.6 x 5
老二: 6 + 1.6 x 6
老大: 6 + 1.6 x 7

银子: 6 + 1.6 x 25 = 100
正好是100两银子。

我还用了代数法:
60 + 25x = 100
25x = 40
x = 40 ÷ 25 = 1.6
(注:小三不会带小数点的除法,爸爸演示引导了,在算不下去的时候,加了一个0,小三马上就领悟了。赞一记,小三的除法原理掌握得还是比较过硬滴。)

后记:
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对小三而言是很难的。如果讲了公式,或者提前做一些提示,都可以使小三少走弯路。但我认为,这样的话,小三除了会解一道题外,啥也没学到。所以,刻意地不去提示,就是要看看小三准备从哪里入手。
很有意思的是小三很快选择了试算法。他为什么没有像007那样去分析列表,或者像水老师、ccpaging那样先作图再分析列出算式,争取一招制敌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我不能完全回答。我猜测,即使是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背后仍然需要深厚的思维基础。007、水老师、ccpaging这些大人拥有的思维能力足以保证他们能用分析方法得到正确的算式,于小三而言,却可能如珠穆朗玛峰般不可逾越。
不过,令人欣慰地是,小三也有自己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试算法。假设几个数字试试,看看跟条件差多少,粗调然后细调,细调然后微调,仍然可以很快得到正确结果。如果小三不是急于计算,而是保持算式,最后来加加减减,甚至可以显然地找到规律。刚好达到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其实,当科学家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他们的处境未必好于小三此时的处境,所以,科学家们也经常祭出他们的法宝--小三都知道的试算法,只不过他们更善于使用试算法而已。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7-30 16:18 编辑 ].

TOP

分卢布--写在遗嘱里的数学题

俄国著名数学家斯特兰诺留勃夫斯基曾提到这样一道分配遗产的问题:

父亲在遗嘱里要求把遗产的 1/3 分给儿子,2/5 分给女儿;剩余的钱中,2500卢布偿还债务,3000卢布留给母亲,遗产共有多少?子女各分多少?.

TOP

分卢布--分数的由来、真分数、单分子分数

在历史上,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分数。分数在拉丁文中是打破、断裂的意思。汉语里边“分”也是分开、部分的意思。一个西瓜四个人分,不把西瓜“破碎”成四块能分吗?从这可以看出,分数来源于等分或者除法。
中国是使用分数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代人主要研究分子小于分母的 真分数,所以分子被叫成“子”(儿子),分母被叫成“母”(母亲),分子和分母说得是他们的大小关系。
埃及人也是很早使用分数的国家之一。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阿墨斯曾经在“纸草书”上写下了85道数学题的解答。在“纸草书”中,人们发现了古埃及使用分数。古埃及人只使用分子为1的 单分子 分数,比如 7/8 被埃及人写成 1/2、1/4、1/8,意思是7个面包八个人来平均分配,可以把其中的4个面包每个切成2份,2个面包每个切成四份,最后一个面包切成八份,八个人每人拿大、中、小各一块面包就行了。
单分子分数又叫“古埃及分数”。.

TOP

分卢布--复习分数的加减

小三小四曾经在寒假研究过分数的加减,那是由一个蛋糕引起的案例,详见:
我们发现了分数加法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60#pid6584568

这次“分卢布”又重提分数的问题。课堂上只讲了单分子分数,并未对分数加减做深入的研究。所以,这次还需要重新复习一遍。

007:你们还记得上次分蛋糕的时候,大家是怎么做“1/2 + 1/3”的吗?
不懂装懂的ccpaging立刻举手发言了:我记得,1/2 + 1/3 = 2 / 5。
J同学沉默不语,Alex十分惊愕。11小声自语道:“好像不是 2/5 吧?”
其实,在这提出 2/5 是有用意的,我提出一个明显的、简单的、但是是错误的答案,等于把大家都放在了置疑的一方,小三小四们要质疑这个错误的答案,那就得动脑筋了。而动脑筋去发现谬误恰恰是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我们不要应声虫。

果然,11立刻吼了起来:不对不对,2/5 连一半都不到,这个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007:可是正确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我觉得1/2和1/3没法加啊?
11:可以加的。
ccpaging:那我有个问题,1分米 + 1英寸等于多少?
Alex:1英寸多长?
ccpaging(比划了约2.5厘米):这么长?
11:1英寸是多少厘米?
ccpaging:1英寸就是1英寸,为什么要知道多少厘米啦?
11:1分米就是10厘米,如果我们知道1英寸是多少厘米,就可以加在一起了。
ccpaging:1英寸是2.54厘米。可是为什么都换成厘米就可以加了呢?我还是不太明白啊!
小三小四们七嘴八舌的说道:单位要统一才可以加啊。
007:这么说,1/2和1/3不能加在一起,也是因为单位不统一吗?
11:好像跟6有关,把一块蛋糕平分成6份,这样1/2就是3份1/6,1/3就是2份1/6,加起来。
J同学紧接着说道:结果是5个1/6,就是5/6。
ccpaging: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一个更小的单位(其实就是单分子分数),使1/2正好是这个单位的整数倍,1/3正好是这个单位的整数倍,这样,我们就可以加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了怎么找到这样一个更小的单位。.

TOP

http://book.kongfz.com/9584/73890308/
漫画数学史/仲田纪夫/著/益智工房-B

书籍作者:仲田纪夫/著
图书出版社:益智工房
图书品相:10成品相
库 存 量:10 本
图书售价:60.50元
图书类别:语言、文字
图书标签:漫画 数学史 益智
上书时间:2009-09-18
出版时间:1990-01

没下载到或者看到这本书,相信是不错的。.

TOP

回复 3339#hxy007 的帖子

你看看《火星娃勇闯魔晶岛》和《童话数学》。前者,故事情节似乎有点过于暴力;后者,似乎数学的植入相当生硬。
推荐《唐老鸭漫游数学奇境》,大小孩子皆宜。

另,我试试把进制的游戏总结下吧。这个游戏非常适合1-3年纪的小朋友玩。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9 15:21 编辑 ].

TOP

分卢布 by Alex

原题
父亲在遗嘱里要求把遗产的 1/3 分给儿子,2/5 分给女儿;剩余的钱中,2500卢布偿还债务,3000卢布留给母亲,遗产共有多少?子女各分多少?

作图理解
我们在做这道题时,都画了一张图:

就在我们画完的时候,hxy007说:“我认为应该先搞清楚女儿分到遗产多还是儿子多,多多少?”我们点点头,画了起来。
、、、
就在这时J同学问:“如果我们知道5500卢布是所有遗产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知道答案了呢?”
我们点头又摇头,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对的。于是,J同学的这个问题被写了下来,大家开始研究。

作图计算

在作图中,我们发现,要是搞清楚儿子和女儿一共分了遗产的几分之几,那就好办了。
1/3 + 2/5 = 5/15 + 6/15 = 11/15
15/15 - 11/15 = 4/15
“剩下的5500卢布是4/15。”我说。
、、、
“现在可以算出来了吧!”hxy007说。
11说:“1/15就是1375。1/3有5个1/15,就是6875。2/5有6个1/15,就是8250。”
J同学高兴得跳了起来:“算出来了!算出来了!遗产总数是 6875 + 8250 + 5500 = 20625。”

(爸爸注:Alex在这次活动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心不在焉的状态。又过了两天,再写报告的时候,很多关键的讨论都被遗漏了。)

代数解法

(爸爸注:写过上面的报告以后,Alex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清楚一些了。但我认为,还不能直接让他做代数解法,因为他对带分数的代数变化还不了解。于是,在某个周末的午休时间,我躺在床上出题提问,Alex在一旁的书桌上运算。一问一答,把分数的加减乘除、假分数的化简等逐个复习、学习了一遍。第二天正好有空,我便让他做了代数解法。
在此过程中,Alex仍然遇到了很多问题,很多时候他是通过画图来寻找等式变换的规律,没有用他还不熟练的分数加减乘除。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等他们将来在学校学习了这些,就能达到自如运用分数加减乘除来解题了。
待Alex完成代数解法以后,我看看时间还早,似乎Alex有些余力,于是,建议他回自己的书房,找出这个解法中所有的等式的意义,把等式与图、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有些同学孤立地看待代数中的等式变换,把代数和现实隔离开来,我估计,就是缺少这一步。)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15 23:48 编辑 ].

TOP

在没有充分知识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8-16 11:46 发表
但是,007在一旁观察儿子的解题过程,觉得很有趣。小四并没有正式学过通分、约分,但我们从可以中看到了,一个在分数方面还没有充分知识的孩子,是怎么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解决问题的。但愿学校的机械训练不要扼杀了这种探索的勇气和灵气! ...
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个疑问,即学生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一种看法是,学生通过老师教,即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的,然后再通过训练予以巩固的。这种看法回答不了另一个问题,即学生如何超越老师。当然可以说学生在能力更强的老师那里学到了知识,所以超过了原来的老师。但我这要说的超越老师,不是指超越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而是指超越最后的那个老师,即真正的好学生要超越他所有的老师,对社会而言,有自己独立创新和发展。这种超越是基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是一种进化。没有这种超越,没有很多的这种超越,我们就一代更比一代差。
再从数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去看,数学的任何一个发展从来都是在没有充分知识的情况下,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数学的方法得以发展,数学的思想得以形成。
单就数学而言,如果学有余力,不满足于理解已有的老师教的知识,对数学有兴趣,那么培养这样一种探索的能力就非常之有必要了。

推而广之,如果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地、具备一定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应声虫,那么以这种方式学习数学正好提供了一种途径或者说试验场。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16 13:44 编辑 ].

TOP

就数学方法而言,不存在正宗和野路子的说法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8-16 11:46 发表
实际上,Alex和J同学用的是通分方法,是正宗的方法; 11用的是约分方法,是野路子。无论何种方法,殊途同归! ...
你、、、这样说11不公平,就数学方法而言,不存在正宗和野路子的说法,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所谓正宗的做法不过是些以我们的老经验以为这是正宗的。可我认为,真正的创新恰恰是能走出过去那些人正宗的路。如果是巧合,那也就罢了。如果是刻意地要把孩子拉到这条老路上,那就不好了。
根据我跟11打交道的经验,11有一种别人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的想法,我特别欣赏这一点。非欧几里得几何就是在否定平面几何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要是有一天11果然走出一条不同于过去的老路,那是何等令人羡慕啊。
007,我要警告你,别否定11的哪怕在你看来是很笨的一种方法,你又不知道将来11是不是会成为另一个“黎曼”。

关于黎曼同学的事迹,详见:
http://math.cersp.com/Specialty/Instro/200701/3150.html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16 20:44 编辑 ].

TOP

回复 3358#荷塘月色. 的帖子

有什么感想?.

TOP

回复 3339#hxy007 的帖子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39644/

中文名: 儿童启蒙教育系列——蒙特梭利教育 数学篇
版本: 更新 中
发行时间: 2004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
我没看过,不评论。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20 12:37 编辑 ].

TOP

福尔摩斯追强盗(一)前情铺垫

详见hxy007之 福尔摩斯探案(四):追击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68#pid7424216

配着画面讲故事就更好啦。


故事和图画可以在同学的脑子里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道题我们要做好几天呢!
讲完故事以后,不妨就其中的关键部分问几个问题,看看同学是不是完全理解了故事,顺大便把故事的重点再加深一次印象。

PS:谢谢龙宝娘在下帖中的慷慨贴图: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12#pid7444766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23 11:18 编辑 ].

TOP

福尔摩斯追强盗(二)初试死亡交叉法

跟以前的数学研究一样,我让Alex选择一种解题的方法。结果令我诧异,他居然选择了坐标作图法。按照数学发展史,先有算术法、几何作图法,再有代数法,笛卡尔在试图把几何作图与代数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发明了解析几何,即坐标作图法。而Alex基本没有什么几何知识,代数法也不熟练,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坐标作图法解题,估计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成功的机会几乎不存在。是告诉Alex,说服他放弃,换用我认为他能够胜任的方法吗?不,还是让他撞撞南墙吧。也许就这么胡乱撞出来了,我再慢慢理他的思路。也许撞不出来,也不要紧,反正假期有时间,撞的过程中至少也能对题目加深理解吧。

培养创造性思维法则一:错误有利于学习。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如果要求不出任何错误,就只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了,这样的话,是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创造的。同学们要敢于犯错误,善于犯错误。BBMM和老师要允许同学们犯错误,允许同学们以头抢墙尔。

结果不出我所料,Alex在坐标纸上几乎折腾了一天,仍然没有折腾出来。坐标的起点对应故事中的哪个时间,X轴代表什么,一格代表多大单位多少合适,Y轴代表什么,一个代表多大单位,几乎每一步都有问题。坐标纸几乎被擦烂了。强盗和福尔摩斯每隔十分钟画一个点,每个点都要费很大力气去计算。最后经过他周密的计算,图上显示福尔摩斯在200千米的位置追上了强盗。事后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错误的原因在于Alex把坐标点标错了,他似乎在套前面的鼠兔赛跑的(详见: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67#pid7340040)。

唉,历史发展规律确有其道理,看来今天也只能这样作罢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26 17:08 编辑 ].

TOP

福尔摩斯追强盗(三)试算的窍门



第二天,Alex重新拿起了这道题,准备大干一番。

还是试算吧
子:爸爸,我还是用试算法吧。
父:随便你,你自己拿主意吧。
子:嗯。
父:你准备怎么试算呢?
子:猜个数嘛,看看对不对。
父:试算也不简单哦,有窍门的。
子:哦。

列算式,不要算结果
划了翎子过去,别人不接,奈何!算了,由得他撞墙以后再说吧。
父:那你先准备一张草稿纸把表格画好吧。
子:好的(过了约20分钟)、、、我画好了。
父:你准备以多长时间为间隔来试算呢?
子:10分钟吧。昨天我已经计算出来了,福尔摩斯的速度是10千米/10分钟,强盗的速度是7千米500米/10分钟。
父:这个算得对哇?你知道的,这个很重要,如果开始就算错了,后面全错。
子:我检查过的,肯定对。
父:可是,你为什么要直接算出结果呢?
子:、、、
父:还记得我们原来讨论过科学家计算树杈的故事吗?
子:记得啊,好像那个故事说,如果我们每次都计算出结果来,可能把真正的规律包裹起来,看不到真相、、、
父:你可以开始试算了。

试算的窍门
Alex继续试算的同时,我在边上算了算,福尔摩斯出发时,两者相距75千米,他和华生的车子快,追击的速度为:
60-45 = 15千米/小时
75千米 ÷ 15千米/小时 = 5小时
5小时即300分钟,Alex以10分钟为间隔,试算30次才能得到正确结果。对于小三来说,计算30次不出现错误,好像是一件蛮难的事情。

于是,等他算过几个以后,我把Alex叫到阳台上休息一会。
父:我问你一个问题吧,不是关于数学的。
子:好吧。
父:如果你在一个漆黑的晚上站在公园的入口,要你顺着路穿过这个公园,你会怎么做?
子:有多黑,能看见路吗?
父:看不见,伸手不见五指。但你知道,石子路跟边上的泥土,踩上去的感觉不一样的。
子:那我先迈一小步。
父:然后呢?
子:感觉下是不是踩在路上了,再迈一小步。
父:迈过几步以后呢?
子:就这么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啊!
父:如果通过这几步,你知道了路大概的方向呢?
子:、、、
父:是不是可以把步子迈的大一点?
子:是的。可是,那样是不是会冲到泥土里边去啊?
父:有这个可能,但是你能感觉到泥土不一样,往回退一步,再改成小步走,探明方向、、、
子:哦,这样速度可以快一些。
父:对的。

总结
1、列算式,不要算结果。
2、先试一小步,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3、看准方向大步走。
4、多记录变化的数据。
5、多找找规律。
这些规则看起来简单,却不是能够教授的,唯一的办法是给孩子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体会、总结。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9 19:36 编辑 ].

TOP

福尔摩斯追强盗(四)试算进阶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22 23:49 编辑 ].

TOP

福尔摩斯追强盗(五)再试死亡交叉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23 00:18 编辑 ].

TOP

福尔摩斯追强盗(完结篇)最酷代数法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8-23 00:16 编辑 ].

TOP

回复 3374#grant 的帖子

能不能告诉几条简单的原则,可以把这些纸上的东西拍好?例如,如何布置灯光,间距多少合适等等。
相机很普通,一般200万像素的,好像没有手工调整的功能。.

TOP

推荐几个游戏软件

涂鸦的重力游戏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6143939

涂鸦的重力游戏-蜡笔风格的豪华绿色版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6144139

Mandelbrot分形几何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6323702

原帖在:
http://ww123.net/baby/thread-4689409-1-1.html

也算是把原来散落在外面的珠子收进来吧。.

TOP

数形结合

目的
结合小学四年级同学的思维特征,引入图形解题方法,建立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
步骤
老师出题,同学们分组讨论并作图,老师根据同学们掌握的情况作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

作线段图的基本方法

其中,以带余数除法算式的作图最难。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也可对错误的作图提问,使同学们自己发现错误并修正。

用线段图解题
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的和为207,商是7,问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

下面是第一次的作图,比较繁琐。


改进后的作图


老师用圆规和直尺做示范,尽量做到简洁直观


作天平图的基本方法

其中,以带余数除法算式的作图最难。可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也可对错误的作图提问,使同学们自己发现错误并修正。

用天平图解题
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的和为207,商是7,问被除数和除数的大小?
.

TOP

回复 3377#grant 的帖子

帮俺看看上面的照片。好一些了,自我感觉。是不是光线还差了些?.

TOP

回复 3385#grant 的帖子

对应3382#贴的序号。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19 23:47 编辑 ].

附件

参数.rar (1.08 KB)

2010-9-19 23:47, 下载次数: 19

TOP

回复 3387#grant 的帖子

很精到的建议。
关于白平衡问题,可能是因为我怕光线不足,开了房间的日光灯和床头的LED灯,把现场光线搞复杂了。回去准备把LED灯移进些,房间的日光灯关掉试试。
俺儿子也在跟着学。
谢谢。.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9-25 14:28 发表
先不谈那些如梦如幻的事吧,回到清醒的现实,请教一道题目:

假设刚出生的雌雄小兔过两个月就能生下一对小兔,此后每月生下一对小兔。
如果养了初生的一对小兔,问满一年时共可得多少对兔子?

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是我怎么也弄不出来,最多撑到6月就乱成了一锅粥——老兔子,新兔子,半新不旧的兔子。。。 ...
试试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下?!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5 20:17 编辑 ].

TOP

最意想不到的灾害——澳大利亚兔灾

这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生物入侵灾难之一。兔子并不是澳大利亚土生的,在1859年以前,那里还没有兔子。但在那一年,有一个农民从英格兰带来了一群野兔,共有24只。他完全没有料到,他的这一举动将要引起一场农业灾难。
在澳大利亚,兔子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兔群每年向北、向西扩大100公里,到1950年,就蔓延到整个澳洲大陆,据估计,约有7.5亿只野兔,等于这里人口的75倍,10只野兔就可以吃掉一只绵羊的饲料,它们吃庄稼,毁坏新播下的种子,啃嫩树皮和牙,并且打地洞损坏田地和河堤。筑篱笆也不能阻止它们侵入农民的田地。在几十年时间里,澳大利亚的农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最后,人们又尝试了一种控制野兔的新方法,一种能杀死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被引入澳大利亚。科学家先将该病传染给蚊子,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粘液瘤病一经引进,它便在整个野兔群中快速传播。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几乎80%的野兔群被消灭了。.

TOP

请大家放心

在中国,不会出现像澳大利亚的兔灾、西班牙的蟹灾,因为我们已经有一个巨大的生物灾难--人灾。.

TOP

回复 3408#hxy007 的帖子

第一胎很重要哦,这意味着新增加了一对兔子参与了生产。.

TOP

回复 3410#happyyj 的帖子

我把图缩小了。旁边的字不重要,a1=1,a2=1,a3=2、、、
这样一个个数字把真正的规律隐藏起来了,最好是写成(圆圈的和)+(三角的和),这样方能对规律一目了然。
这个图确实不容易画,不用自责。

其实,这个数列叫斐波那契数列,又称黄金数列。我喜欢称它为生命数列,花草、树木、动物(包括人)的生长都是这样一分二,二分四,逐渐分裂形成的、、、这个数列似乎蕴含了生命的奥秘,如同宇宙中蕴含简单的牛顿定律一般。

我在《规律》一帖(http://ww123.net/baby/thread-4716378-1-1.html)中曾经说过一个数学家数树杈的故事,算是为今天玩生命数列打下了一个伏笔。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6 13:24 编辑 ].

TOP

回复 3413#happyyj 的帖子

我们最终要找到一种方法,那就是都可以实施的方案。从这一点来说,hxy007的方案还不能算完善了。
努力,加油!.

TOP

斐波那契数列 之 完美的缺陷

先上个图表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无论计算小兔子、老兔子和兔子的总数,都是同一个数列 -- 斐波那契数列。

完美的缺陷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9-26 15:51 发表
可是,怎么解释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呢?它们从何而来?例如,第二个数是0,怎么是前面两个数之和的呢? ...
发现了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即每一项等于前面两项的和。再返回来看,前面两个数“1、0”就显得非常突兀了。
还记得“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鸡生蛋,蛋变鸡,这是规律吧,可是鸡和蛋的开始是什么样的呢?
“1、0”这两个数不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但也恰恰是这两个数+一个简单的规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数列。
真与假,完美与缺陷,混乱的开始与精致的过程,就这样被统一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TOP

斐波那契数列 之 起源

根据美国教授高德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一书,1150年印度数学家Gopala和Hemachandra在研究箱子包装物件长宽刚好为1和2的可行方法数目时,首先描述这个数列。


在西方,最先研究这个数列的人是比萨的列奥纳多·斐波那契。


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生于公元1170年,籍贯大概是比萨,卒于1240年后)。他还被人称作“比萨的列昂纳多”。1202年,他撰写了《珠算原理》一书。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他的父亲被比萨的一家商业团体聘任为外交领事,派驻地点相当于今日的阿尔及利亚地区,列昂纳多因此得以在一个阿拉伯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数学。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西西里和普罗旺斯研究数学。

《珠算原理》刚问世时,仅有为数寥寥的学者才知晓印度—阿拉伯数字。这部著作迅速传播,引起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关注。列昂纳多应召觐见,在皇帝面前受命解决五花八门的数学难题。自此,他与腓特烈二世以及其宫廷学者们保持了数年的书信往来,交换数学难题。

斐波那契数列衍生于《珠算原理》中的一道题目:
某人把一对兔子放入一个四面被高墙围住的地方。假设每对兔子每月能生下一对小兔,而每对新生小兔从第二个月开始又具备生育能力,请问:一年后应有多少对兔子?

他当时写这道题只是考虑作为一个智力练习.然后,到了19世纪,法国数学家E·卢卡斯出版了一部四卷本的有关娱乐数学方面的著作,把斐波那契的名字,加到该问题的解答和所出现的数列上去。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9-26 21:4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