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15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从来不相信刻苦学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畅谈亲子数学,兼谈数学的乐趣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推荐:一部创作共用版权的数学科普电影和一个好玩意

维度:数学漫步
摘自
http://gezhi.org/blog/yan/1080

Solidot 推荐了一部创作共用版权的数学科普电影:《维度:数学漫步》。各个章节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

《维度:数学漫步(Dimensions: a walk through mathematics)》是两小时长的CG科普电影,讲述了许多深奥的数学知识,如4维空间中的正多胞体、复数、分形(fractals)、纤维化理论(fibrations)等等。这部电影以创作共用 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 3.0许可证发布,你可以自由下载和复制但不允许商业使用。电影介绍,预告片,可以通过HTTP或BT方式下载不同语言的版本(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当然也可以花10欧元购买DVD(包括20页的小册子,并提供中文字幕在内的12种语言)。

直接下载:
http://www.math.ac.cn/Dimensions.htm

字幕含中文:
http://dimensions.umpa.ens-lyon. ... S_I/Sous-Titres.zip

可用于数学学习的玩具 -- 军用指南针
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便是指南针,由此可见指南针之重要。二年级同学已经开始学习东南西北了,只是看书不行,同学们还要多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8 09:5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岁月就像棒棒糖 于 2009-6-8 13:12 发表
遗传与进化,是一个很大的题目。
我们从课本上学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有各种争论,并且不断的有新观点提出来。
直到20岁,还认为课本上学的就是真理。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吧。
个人以为,跟我们不恰当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有关,过份注重知识的获得效率和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等基本问题的探究。另外,还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没有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原来这种学习更像是从书本到书本,路越走越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8 14:29 编辑 ].

TOP

军用指北针使用说明

昨天晚上,在儿子临时抱佛脚之余,我们俩拿着仿军用指南针和手电筒,在小区里边走了一圈,发现指南针很有意思。

以下摘自
http://www.fengshop.com/luopan.html

军用罗盘(指北针)使用方法


—、用途
六·五式罗盘仪是测定方位、距离、水平、坡度(俯仰角度)、高度、行军时间速度及测绘简单地图的一种简易测量器材,为便于夜间使用,在其各相应部位上涂有夜光粉。

二、结构简单介绍:
仪器主要由罗盘、里程计两部分构成,如(附图1)。罗盘部分有提环(1),度盘座(2),在度盘座上划有两种刻线,外圈为360度分划制,每刻线为1度。内圈为6000(密位)分划制,圆周共刻300刻线,每刻线线值为20(密位)。内有磁针(3),测角器(4),俯仰角度的分划单位为度,每刻线为2。5度,可测量俯仰角度±60度。里程计部分主要由里程分划表,速度时间表(8),测轮(9),齿轮,指针等组成。里程分划有1:50000,1:100000两种比例尺刻度值。1:100000比例尺每刻线相应代表1公里,1:50000每刻线相应代表0。5公里,可 与具有相应比例或成倍比例的地图配合使用。速度时间表分划:外侧表盘上有13、15、17、19、21、23、25公里/小时,内侧表盘上有10、14、16、18、20、22、24、30公里/小时(以v代表),共十五种速度。时间刻度中每一刻线相应代表五分钟(V25为10分钟)。
仪器侧面有测绘尺,两端为距离估定器。估定器两尖端长12.3毫米,照准与准星间长为123毫米,即为尖端长的10倍。

三、使用方法
(一)测定方位:

1.测定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1)打开罗盘仪!使方位指标“△”对准“0”;
(2)转动罗盘仪,待磁针指北端对准“0”后,此时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在方位玻璃上就可直接读出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2,标定把图万位
标定地图方位就是利用罗盘使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一致。
(1)打开仪器,调整度盘座,使方位指标“△”对准“0”;
(2)以测绘尺与地图上的真子午线相切;
(3)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指向本地区的磁偏角之数值上,则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完全一致。

3,测定磁方位角
A,测定图上目标的磁方位角
(1)用指北针精确标定地图,并保持地图不动;
(2)将测绘尺与所在点和目标点的连线相切,调整度盘座,使指标“△”对准“0”刻划线;
(3)待磁针静止后,其北端所指度盘座上的刻度即为所在点至目标点的磁方位角数值。
B,测定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
(1)打开仪器,使方位指标“△”对准“0”,并使反光镜与度盘座略成45°;
(2)用大拇指穿入提环,平持仪器,由照准经准星向被测地目标瞄准;
(3)从反光镜中注视磁针北端所对准度盘座上的分划,即为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数值。

(二)测量距离

1,用测绘尺直接量算图上距离


2,用里程计量读图上距离
(1〉先将红色指针归“0”;
(2)平持仪器,把里程计测轮轻放在起点上,沿所量取的路线向前滚动至终点;
(3)根据指针在比例尺上所指的刻线,即可直接读出相应的实地距离。例如在1:50000地图上由甲点量至乙点,仪器表盘上l;50000比例尺指的是14个刻线,则甲乙两点间的实地距离为7公里。者在l:100000地图上量得14个刻线,则甲乙两点间的距离为14公里。另外,与有相应比例的(如1:25000)或成倍比例(如1:20000及l∶500000)的地图也可经换算量读之。

3,用距离估定器概略测定现地目标的距离 . 仪器上距离估定器两尖端的间隔为照准与准星间距离的l/10,利用相似三角形关系,就可测定现地目标的距离。

(l)已知两目标(物体)与所在点距离,求此两目标(物体)之间的间隔,可用下列公式:
两目标之间的间隔=两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1/10
打开仪器,用眼紧靠照准,瞄准目标,如两目标(物体)恰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夹住(如附图2),又已知两目标点与所在点之间的距离为100米,则两目标点间的间隔为100x1/10=10米,其余可按此方法计算。
此外,前方两目标(物体〉间的间隔不一定恰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夹住,而小子或大于其间隔时,可采用下列公式:
两目标点间的间隔=两目标与所在点间的距离x1/10 x两目标所占两尖端间隔的倍数。

例:已知两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为100米,测得两目标间的间隔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隔的7/10,则两目标间的间隔为100×1/10×7/10=7米。 同样,若两目标间的间隔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隔的1.5倍,则两目标间的间隔为100x1/10x1.5=15米。

(2)已知物体的宽度或两目标之间的间隔,求目标与所在点间的距离,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目标与站立点间的距离:已知目标的间隔×10
例:已知前方丙目标间的间隔为12米,正好为距离估定器两尖端所照准,则目标点与站立点间的距离为12×10=120米。
此外,已知目标的间隔,但在瞄准时,小于或大于距离估定器两尖端的间隔,可用下列公式:
目标与所在地点的距离=(目标的实际间隔x10)/目标占距离估定器两尖端间的间隔的倍数
注:用距离估定器测定现地目标距离的方法是简便的,但精度不高。

(三)行军时间及速度计算
用仪器上的速度时间表,在量取里程的同时,可测定行军所需要的时间或在规定时间内的行军速度,其方法如下:
l.行军时间计算:打开仪器,使里程表指针归零(表盘红线上)。在求出到达目的地里程的同时,速度时间表便按照l:100000比例尺里程,指出按13、15、17、19、21、23、25公里/小时(外侧表,顺时针读数)及10、14、16、18、20、22、24、30公里/小时(内恻表,逆时针读数)速度行军各所需时间,若为在l∶50000比例尺地图上所量得里程,则用手指轻按测轮,使里程减半,指针所指示的速度和时间即为所求。例如:在1:50000比例图上量得距离为40公里,若按v20 速度走完全程,求所需时间。首先将指针拨至1:50000比例尺的20公里处,在v20圈内指针所指即为所求。若规定的速度为表上没有显示之速度,则找出有倍率关系的速度,乘以倍率求得时间。如每小时行军速度为5公里,量得里程为30公里,求时间,便可读:v10为3小时,由于v10是v5的2倍即将得数乘2或拨测轮使指针指示60公里处读v10得6小时,再如v6时,可读v18,将得数乘3或拨测轮使指针指示90公里处读v18得5小时,余类推。
(注意:以上计算均未包括行军体息,调整及道路量取时的坡度和弯曲系数等,在组织行军时,应在表上加入有关数据。)

2.行军速度计算,在求出到达目的地里程的同时,根据要求到达的时限,便可依速度时间计算表选择规定时限内的适当速度(注意:若为1:50000比例尺的里程应将规定时限加倍进行选择)作为行军速度。

(注意:在求行军速度时,同时相应加入有关行军数据再进行计算。)


(四)测定斜面的坡度(俯仰角度)
打开仪器,使反光镜与度盘座略成45度,侧持仪器,沿照准、淮星向斜面边瞄准,并使瞄准线与斜面平行,让测角器自由摆动,从反光镜中注视测角器中央刻线所指示俯仰角度表上的刻度分划,即为所求的俯仰角度(坡度)。

(五)测量目标概略高度
已知目标(物体)与所在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先测定目标的俯仰角,再查高度表(见附表1),即可得知目标的高度,其方法如下:
1。曲地图上或用距离估定器求得所在点与欲测目标(如山顶、烟囱、塔尖等)的水平距离;
2。测持仪器,沿照准、准星的目标顶端瞄准,让测角器自由摆动至停止,看清测角器刻线所指示的俯仰角度值;
3。查看高度表(附表1)或用密位公式计算即可得知高度。
例:已知测点至被测物水平距离为100米,用仪器测得俯仰角度为30°,然后查高度表,在100米横格对准30°竖格,查得被测物高度为57.74米。

四、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l。放置仪器不要靠近铁磁性物质,以免损耗磁性。
2。不可用测绘尺敲打物体,以免影晌测量精度。
3。反光镜勿扭弯,以免影响瞄准和看读分划,表面要保持光洁,不要用脏布、手去揩擦。
4,仪器不用时应关闭,放人盒中,注意不要碰撞。

五、附表:


附表⒈高度表

我国部分地区的磁偏角,摘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3年编印的1970年中国地磁图申,1970年1月1日之值

附表2:中国各大中城市的磁偏角

暑假里边准备大玩指北针了,如果期末考试不错的话。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9 12:12 编辑 ].

TOP

凑个热闹,给自己做个广告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09-6-8 10:28 发表


哦,应该是的。
嘿嘿,我在你这帖里做过广告,然后在我那帖里也贴了你这帖的广告,
扯平了,呵呵~
推荐阅读亲子数学专题 -- 蚕、桑叶、牛顿、生态、成长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638114



推荐阅读hxy007的“说蚕”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2#pid4992710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9 13:4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童爸0928 于 2009-6-9 17:47 发表


似乎广告中套着广告。
曾经试图给女儿讲吃桑叶的问题,总是被她打断,一会儿问小的蚕宝宝吃多少,大的吃多少,一会儿又说小的吃新长的,大的吃老的,今晚改成羊吃草再试试。
hxy007划翎子了,一定要接的。晚点讲牛顿问题没关系的,基础越扎实,领会得越多,建议二三年级以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9 22: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9 22:29 发表
  呵呵,刚刚又提及你引进本帖的那个牛吃草问题。
看来牛顿问题是hxy007的心痒,又想学吧,又害怕超纲了。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不算超纲,好像是008曰过的吧。

是啊,有时候真想一股脑地把自己的知识都倒进儿子的脑子里,但大家都知道,脑子不是那么长的,而且咱们脑子里的内容物也不过是二三十年前的陈年旧物了,算不得是最好的礼物。

还是顺其自然,到那山唱那山歌,不用担心的是,歌谱咱们已经准备好啦。.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6-11 09:44 发表
牛吃草的问题,小女在奥数班也学过,回来给我看,我看得云里雾里的,一直没想明白 ,也不知她懂不懂
告诉女儿:“妈妈不懂这道题怎么做,你能讲给我听听吗?”
这样,你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教的,女儿是不是真的懂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1 10:2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6-11 10:32 发表
(网上看到的)
上海某名小学入学标准考题
1,一组数字,找出其中规律,并填写完整:1 2 3 4 6 ()12

2,一组小朋友玩老鹰捉小鸡,有一位扮演老鹰,一位做母鸡,还有8个做小鸡,请问再来3组,一共几位小朋友? ...
题是好题,小学一二年级都会学。这样的入学考试毫无意义,做做样子罢了,当不得真。.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6-11 11:26 发表

你那个指北针从哪搞来的,有卖的么?
淘宝,搜索“军用指北针”,分好多档次,不一定要买最贵的。买回来玩了几次,难度蛮高的,儿子很有兴趣,等期末考试完了,准备大玩。.

TOP

享受也不简单

引用:
原帖由 queenfh 于 2009-6-10 10:55 发表
非常赞同LZ的快乐数学,数学是享受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结果
作为低年级同学,我理解,这个享受是由BBMM和孩子一起来享受。

在学习过程中,BBMM屁股坐在哪里很重要。有的BBMM手拿秒表给孩子的心算计时,有的BBMM一边拿着抄题本,一边声色俱厉地逐项核对孩子的功课完成情况,这些都在感觉上坐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双方都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如果我们把“享受”两字拆开了理解成分享和感受,那么就变成了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分享,共同感受。简单地说,要享受学习,BBMM和孩子要能达到坐在同一边的境界。各位以为然否?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3 17:4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6-15 10:05 发表

证明:
因为:A+B=C,
所以:4A+4B=4C,3A+3B=3C
所以:4A+4B-4C=3A+3B-3C
即:4(A+B-C)=3(A+B-C)
约去(A+B-C),得:4=3
证毕
即:4(A+B-C)=3(A+B-C)
约去(A+B-C),得:4=3

约去这个说法有要求的,这一步出错了。.

TOP

有一种等于是恒等于 “≡”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15 12:54 发表
  证明x=y,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若x/y=1,则x=y;另一种是:若x-y=0,则x=y.
  问题是:x/y=3/4,x-y=0这两种情况都存在,还可以说现行数学体系是完备的吗?
  请原谅数学迷的无知和热情!
好比A和B都趋近于同一个目标,但是不能断定 A = B,因为 A 和 B可以从不同的方向逼近同一个0,甚至它们的趋近方向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在他们达到终点之前都是死对头,永远都是死对头。

猜想数学家为了区别这两种情况,所以发明了“≡”。在算术这个层面几乎都是恒等于“≡”。到了函数这个层面上,需要动态地考虑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说的“等于”仅仅代表这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点、一线、或者一面,却不是全部。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5 22:23 编辑 ].

TOP

父子是一种缘分

从笛卡尔坐标上看,父与子的曲线在小学这个阶段可能是重合最为密切的一段,却不会永远重合下去。

儿子一定会在将来走出去闯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条曲线,父亲这条曲线先是默默地跟在儿子后面,然后依依不舍地渐行渐远,

所以,珍惜这个缘分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若萱爸妈 于 2009-6-16 12:55 发表
楼主对数学教育很有研究,和我们分享,非常谢谢!一定认真拜读!

不过,刚才看了一点,您说的那道题目:
      ○+△+□=17 ……………①
  ○+△=10  …………………②
  △+□=12 …………………③
...
更高的境界是孩子自己体会到、发现到代入的方法。.

TOP

《可怕的科学》比较适合2-3年级以上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

最近去开了一次家长会,英语老师宣布:“建议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在暑期里边把以前学过的英语书翻开来看看,原来的习题翻出来做做。”当时我想,英语学习不好必有其原因,可能同学们还没有喜欢上英语,在这种情况下,多半暑期结束后,同学们会让老师失望的。所以,会后我跟老师建议,能不能给同学们推荐几个适合他们水平的动画片。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班的英语老师给同学们布置的暑期作业是看动画片,同学们怕是要从凳子上跳起来欢呼吧。

教科书好比我们的粮食,这粮食再精再细,总有一天也会吃厌的,再说啦,只吃粮食营养还是不够全面啊。何不利用暑期,多看看课外书,开阔一下眼界,让同学们领悟到原来这个世界很大、很广阔,远不是教科书上这一点点东西所能概括的。

同学们正在开动他们的小脑瓜,玩命地复习,为考试做准备,BBMM有劲使不上,不妨多为同学们储备一些暑期所需要的食粮。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7 23:53 编辑 ].

TOP

如此“奥数”名师令人忧虑

近来,学校里边一直在为期末的统考上下齐心地准备着。我这个BB倒是轻松了,看电视剧之余,偶见儿子带回来的报纸上,有这么一道题(以下“==”线间隔部分均为摘抄原文):
引用:
赛题:
甲乙丙三人跑1000米,他们同时从起跑线出发。甲到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50米。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100米。问:甲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分析:
乙跑1000米时,丙跑1000 - 100=900(米)
因此,乙跑50米时,丙跑50X900 - 1000=45(米)
由于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100米,因此,在乙离终点还有50米时,丙离终点还有100 + 45=145(米),即:甲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145米。

名师点拨:
有人用连比“消去”乙,建立甲与丙的直接联系。虽然这样也能解决问题,但比较麻烦。
第一印象
初看到这道题,我的第一想法是:
答案应该是:
50 + 100 = 150米
似乎只是某个调皮的老师多给出一些数据来迷惑同学们的。正准备放下报纸,瞥见了报纸的右上角赫然写着黑体的“奥数”两字,不对,这道题没这么简单。

关于黑体
原来我在工厂里边当程序员时,办公室主任经常借我去帮他们打那些他们以为十分重要的“红头文件”,而我是最讨厌打字的,所以,我经常去了以后,笨拙地打几个拼音,然后让在一旁,跟打字员海阔天空,当然这些文件还是打字员来完成,我只不过坐在边上陪聊罢了。打字员有时也非常愤恨某些无聊的文件,于是我们就有意地把这些文件的字体设置成“黑体”,如果碰到令人振奋的文件,如发奖金、涨工资,我们就把文件的字体设置成漂亮的“楷体”。所以,我一直认为“黑体”是不好的。

回到正题,继续思考
应该说这是一道好题目,仔细想想的话,我们很快可以发现,我的第一印象跟我们的经验是违背的。如果2个同学跑步,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那么同时出发时,他们的差距是0,跑的越长,差距越大,所以,这里的差距是跟奔跑的距离有关系的,而且是个乘法除法的关系。因为加减法关系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而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这个乘除法关系的关键就是“速度”。

模糊记得,速度是在初二开始学习物理时才明确的概念。无论如何,只要明白了“速度”的概念,这道题其实非常简单。

同学们体验过速度的
Alex 参加过数次游泳比赛,在运动会上还得了二年级组的第二名,“与第一名只差一DD。”回来后 Alex 不无遗憾的告诉我。
Alex他们从懂事起就立刻成为了刘翔的粉丝,说起刘翔的110米跨栏,“速度”总是不能被排除在外的。
所以,同学们知道速度,有速度的体验,只是没有明确罢了,隔了一DD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奥数不能如此“矫情”
在没有看题后面所谓的“分析”前,我以为,这题一定要先捅破“速度”这层窗户纸,然后大路自然开阔了。
可是,“分析”里边竟然连“速度”的味都没有,如此重要的、有趣的、有体验的东西,竟然能被如此机械地绕过了。试想一下,如果同学们在目瞪口呆的看着老师如此解题时,不小心问了一句“为什么”,老师该如何作答?如何能不讲“速度”而绕着弯的讲“速度”?如此“分析”数学题,除了“做作”、“矫情”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评价了。
而后面的“名师点拨”更是把这种矫情、故作聪明状发挥到了极致。真想不到,“奥数”还发明了什么“连比消去法”,我被点拨晕乎了。不就是“速度”嘛,三岁小儿都知道,有什么可显摆的。

真正的名师
再次推荐小学高年级的同学阅读《帮你学数学》,张景中老师可以从“油炸馒头”,讲到“放大镜中的世界”,讲到“天上的云”,讲到“霏霏细雨”。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两眼放光,脑子里的小马达高速运转,地下天上任意驰骋,数学物理无所不谈,那是何等的境界啊!那才是真正的“数学”,多少人为之孜孜不倦的“数学”绝不会是前面这道题所展现的那种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讲的通便大刀阔斧、勇往直前,讲不通便放上一放,再过几年才明白的道理还是道理,又不会变质。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8 23:2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19 12:17 发表
  为了早日摆脱连孩子的日常学习还要家长监管、辅导的困境,我们从小二时就试着不管孩子的日常学习了。所付出的代价,还不仅仅是孩子学习成绩有所退步,还有就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每次家长会回来,太太都 ...
我觉得如果孩子老是一个人做作业,复习什么的,还是有点孤独了。BBMM可以放手不管,倒不妨作为朋友那样,隔三差五的找个时间一起聊聊,散步或者出去吃饭都是不错的交流时间。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9 13:1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19 13:23 发表

   可爱的其其!很有领袖才干嘛!!她才一年级,哪里分得清主业副业?何况,学会交往也不是副业。
  我家孩子那个班才搞笑。最近一两个月里,他们一直在玩一种他们自创的“战国游戏”。
  开学初,孩 ...
战国游戏有意思,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例如战争的规则等。有没有司马迁,负责写历史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19 13:47 发表
  007就有当史学家的意思,准备在暑假把这段战国史给记下来。
可不可以用考试分数灭了敌国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19 16:05 编辑 ].

TOP

奥数使我们糊涂了还是变聪明了?

引用:
原帖由 童爸0928 于 2009-6-18 17:36 发表
小学的有些看起来高明的奥数技巧,到初中、高中和以后的数学中根本用不到,甚至初中、高中的奥数中也用不到这些技巧
奥数真的让我们聪明了吗?
不少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业余时间学学奥数,不管成绩如何,总算是练练脑子,总会聪明一点的吧?”

在没有看这些奥数题以及不了解奥数培训的方法之前,我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可是这道题(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age=45#pid5319265),以及由这道题引申出来的“分析”和“名师指点”,让我有些担心了。

体验的数学
前几天刚开了家长会,会上数学老师曾经言道:“同学们普遍把这道题做错了,‘小明跑了50米,共花去12()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正确答案应该是填‘秒’,可是好多同学都填成了‘分’。不过,这不应该怪责同学们,因为他们平时跑步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今天,在儿子的试卷上恰恰是这道题被做错了,我问他:“你跑过50米吗?”
儿子:“没有啊。”
我问:“运动会上你不是跑了第二名吗?”
儿子:“是啊,不过我跑的是60米。”
我问:“你跑了多少秒还是多少分啦?”
儿子:“不知道,老师没跟我们说啊。不过,题目上说的可是50米哦?”
我:“可以估算的啊,12分和12秒差很多啦。”
儿子:“是啊,12分是12秒的、、、60倍啦。”

晚上,儿子睡觉前,我跟他玩了一个游戏,体验了12秒有多长。我发声”嘀嗒“,儿子数数。12秒很快就数过了,儿子无法确定是否能在这个时间里跑完50米。于是,我们又开始数12分,结果刚数了60秒,儿子就干了,说到:“要是12分钟跑50米,乌龟都能跑过小明啦。”

由此可见,学习数学是以体验为先,以正确的概念为基础,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学习。

没有体验,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我们会变得聪明吗?
没有正确的概念,依葫芦画瓢,我们会变得聪明吗?
不按系统的方法进行学习,一味贪图捷径,我们会变得聪明吗?

小学奥数对将来的学习有益吗?
童爸爸所说到:“小学的有些看起来高明的奥数技巧,到初中、高中和以后的数学中根本用不到,甚至初中、高中的奥数中也用不到这些技巧。”

无意中查到这样一个网页:
http://www.haotushu.com/book/152506/
上面列了长长的小学数学竞赛题解法,我仔细看了看,发现很多东西都是初中的学习内容,如此下放到小学奥数,有几个问题不得不深思:
1、学的扎实吗?如果学了就忘,那何必去学呢?
2、系统性如何?如果前后矛盾,会不会反而把脑子搞乱了?
3、会不会挤占学习语文、英语的时间?如果不能在小学阶段做到全面发展,是否会影响将来在数学上的发展。甚至连初中数学都受到影响。
4、如此高密度高强度地学习数学,会不会影响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5、一口吃不成胖子,很多事情都是急不来的。一定要把一天的饭一顿吃完,9年的饭5年吃完,极出现三种情况,撑死、饿死、厌食。

“奥数”怎么玩?
如果像丘成桐先生所说,课余时间同学们拿几道“奥数”题玩玩,集思广益,互相讨论,个人以为在这种情况下,“奥数”是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奥数”不过是为同学们玩耍提供了一些素材,这时,玩“奥数”只是一种游戏,可能在同学们眼里,跟玩别的游戏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如果我们把“奥数”看成是培训、反复练习、考试获奖,那么,此“奥数”与上面的彼“奥数”就可能完全不一样,这是关乎主动与被动、兴趣与功利的根本差别,效果也会相去甚远。

另外,个人愚见,小学阶段学习数学,在确有余力的情况下,多开几扇门好过在一条道上走的深,换句话说,就是尽量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多接触到数学、其它自然科学的不同门类,这样,更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金字塔式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22 09:57 编辑 ].

TOP

考场如战场

引用:
原帖由 童爸0928 于 2009-6-23 16:56 发表
先祝愿小007今天能考出好成绩!小007这么聪明,007没必要这么紧张。越是聪明的孩子,越容易犯低级错误。小学时成绩上下起伏比较大,震荡比较剧烈,常常是有后劲的表现,日后一旦发力,肯定会直线拉升。成绩一直很平稳 ...
考场如战场,不能轻敌,也不能被敌人吓得动不了窝。今天是期末考试,

昨天晚上我对 Alex 喊道:“Alex,明天你就要上战场了。你能战胜你的敌人吗?”
Alex:“我能战胜。”
我:“你的敌人在哪里?”
Alex:“ Alex 的敌人就是 Alex 的粗心,哈哈、、、”
我:“对,我们战胜它。100分不易得,我们尽力而为。”

Alex 最近喜欢的一首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男儿当有豪气,如此而已。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23 22:18 编辑 ].

TOP

时间老人的大袋子和小袋子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25 14:02 发表

  放假了,孩子没有人看管,只好带着孩子上班。
  这一下子就想到了学校和老师的诸多好处,深刻体会到,学校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照看机构。老师对我们的恩德,不仅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学到了知识、技能 ...
时间老人有个大袋子里边装的是分钟,还有个小袋子里边装的是秒。

如果从12个分钟袋子里边,每个拿出1秒,正好凑成一个装12秒的小袋子,这样一直分一直减,一共可以拿60轮,这样就有60个12秒的小袋子。
所以12分钟是60个12秒,即12秒的60倍。.

TOP

指北针应用之一:在地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26 13:34 发表

  这个法子好!尤其在孩子没有形成等比概念之前,这个方法非常形象,孩子能够理解。
等比的概念在三角形里边用的最多,这么咱们假期里边玩指北针就可以搞定。

1、先把google地图打印下来,注意保持上北下南
2、寻找站立位置附近的地标或者参照物,一般是高大建筑的角
3、在地图上确定参照物,要找2个参照点
4、在站立位置用指北针瞄准参照点,读出方向读数
5、在地图上从2个参照点分别开始画出2条射线
6、两条射线的交点即为站立点的位置

这种定位方法可用于野外的精确定位。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26 16:2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6-28 15:20 发表

  才注意到Alex英语考试得满分了,恭喜恭喜!
努力是有的,考100分对Alex而言还是瞎猫碰到死老鼠,有运气的成分。

后天要公布期末考试成绩了,我给Alex提了几个要求:
1、如果有幸考试成绩还算好,不能得意忘形。
2、如果不幸考试成绩不算好,不能垂头丧气。
3、一定要搞清楚错在哪里,认真总结。切不可对错误坐视不理,因为错误是不会自动消失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6-29 10:20 编辑 ].

TOP

还是“急功近利”闹的

数学里边有些东西,你要真想搞清楚里边的来龙去脉,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如计算圆的面积公式:面积=∏R^2

可是,人们怎么想到和发现这个公式的?怎么证明的?∏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这样一路探究下去,才能真正学到数学/数学家的精髓。

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让同学们记住这个公式,实际效果就是什么也没学到。.

TOP

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以下摘自《哪吒大战红孩儿》

没等这六干将回过神来,哪吒又喊了一声:“变!”哪吒六只手拿的兵器有换了一个次序,云里雾对付的砍妖刀又变成了缚妖索。六干将手忙脚乱,乱作一团。没战多一会儿,云里雾就被缚妖索捆了个结结实实。

就这样没变几次,六干将伤的伤,被捉的被捉。红孩儿见状大惊。

红孩儿问哪吒:“你那六只手拿的兵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哪吒“嘿嘿”一笑,神奇地说:“我说出来你可别害怕,一共有720种不同的拿法!”

“有这么多?”红孩儿不信。

“还不信?好吧,今天你爷爷就给你算算,也让你长长见识。”哪吒说,“2只手拿2件兵器,可以有2种不同的拿法,也就是 1X2 = 2;3只手拿3件兵器,有 1X2X3 = 6种不同的拿法;4只手拿4件兵器,有 1X2X3X4 = 24种不同的拿法;6只手拿6件兵器,有 1X2X3X4X5X6 = 720种不同的拿法。”

========================
Alex看到这,哈哈一笑,翻页了。
我心想:“儿子啊,你就这么相信书里的东西吗?难道你没想想,书上可能有错哦!这个公式对不对,如何总结出来的,你知道了吗?也许另有洞天,为什么不探探头,朝里边瞧瞧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8 20:5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摩利支天 于 2009-7-9 13:31 发表
我儿子做数学没有思路,第一遍一定做不对,第二遍做对一半。。。。。。
一般错过的题目,一次二次三次还是错,马上要升3年级了,数学要怎么教啊?
很着急,请帖主帮忙指导一下哦!
能不能贴一些错误的事例出来?.

TOP

数学家杨乐:数学对人的综合能力培养意义深远

数学家杨乐:数学对人的综合能力培养意义深远

作者:翟晋玉  

——访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数学的看法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是畸形地重视,表现为“奥数”等数学竞赛在大中城市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一些人对数学不再重视,甚至认为数学可有可无,没有数学照样“走遍天下”。应该如何看待数学和数学教育?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杨乐。

  “奥数”扼杀学生的数学兴趣

  中国教师报:前不久,中国小学生的一道“奥数”题难倒了世界著名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这位数学家坦言自己从未上过“奥数”,他认为那些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伤害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奥数”对青少年的危害甚于“黄赌毒”,呼吁取消“万恶的‘奥数’”。对此您有何看法?您认为“奥数”对培养青少年的数学能力有作用吗?

  杨乐:我国的数学竞赛始于1956年,由华罗庚、苏步青等著名数学家倡导,当时,这些竞赛在引导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生在数学方面进行深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时的竞赛定位很清楚,就是让那些对数学确实感兴趣的高中生参与。

  1986年,我国首次参加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从此,数学竞赛在中小学中越来越普及。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偏差,现在的“奥数”竞赛不仅在高中生中进行,初中生甚至小学生也开始参加;对于部分高中阶段年龄稍大的学生来说,如果对数学有兴趣,进而阅读相关书籍并参加比赛,是自然正常的。现在许多地方从小学、初中就开始办奥数班,进而上升到办校,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枯燥,甚至对数学失去兴趣。因为“奥数”竞赛依然采用了应试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对很有难度的题目做出解答。

  中小学生的负担本来就很重,再加上“奥数”的课外训练,负担更加加重。长时间、超负荷的机械训练,学生是不能承受的。当学习负担加重时,不仅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一些父母不切实际地望子成龙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误区,他们把在“奥数”一类的竞赛上获奖当作子女成才的标志。还有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参加“奥数”班,上“奥数”培训学校,参加“奥数”比赛,目的不是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而是为了升学时能够获得加分。一些教育工作者迎合了家长和学生的这种心态,把“奥数”当作一项产业来做。尽管教育部门与许多学者已经呼吁多次,但这种状况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教师报:每年我国中学生在包括数学在内的各学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都能取得不少奖牌甚至金牌。有人认为获得奥赛奖牌是为国争光。

  杨乐:现在不少人说,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得了第一,是给中国争了光。是否得了第一就是为国争光了呢?这个问题要好好分析,我们要看到这些奖牌的背后。

  “奥数”的对象本来定位于一部分对数学有兴趣的高中学生,其主旨是在教师指导下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他们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激励。而我国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孩子是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然后把选拔出来的孩子集中到夏令营和冬令营中,用削减其他课程的方式进行集中训练。而且这种集中辅导并不是启发式的,而更多的是对解题技巧的训练。

  集中强化训练,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认真思考,而是灌输给学生解决某些偏题的技巧。结果是学生数学能力不仅无法提高,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削弱了,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不仅不能使他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提高,而相反,有些学生负担太重了,到了上大学以后,他可能就产生厌倦的情绪了。

  而西方国家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是自然选拔,参加的只是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和我们花费几个月时间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不同,他们在竞赛前最多集中一二十天时间适应一下。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我们国家得了几个奖牌,就说我们比国外的水平高。即使我们在国际竞赛拿到了好成绩,我觉得这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

  现在,我们已经将“奥数”异化了,“奥数”强化班可能抹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剥夺小学生应有的幸福愉快的童年,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而且这对数学能力的培养没有一点好处。初中生、小学生低龄学“奥数”,全体学生的“奥数”狂热现象不正常,也不健康。

  一些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的人,可能是花的时间不够中国教师报:您刚才说到“奥数”可能抹杀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很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本来就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是正常的。您认为是这样吗?如何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杨乐: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可以在后天培养出来。有的青少年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因而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有点厌恶。如何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呢?首先从多接触开始,不接触就很难有兴趣。比如,我们对某个地方的戏剧可能没有接触和了解,自然也对它没有兴趣,而当地人是从小看这种戏剧长大的,对它非常熟悉,就自然而然地对这种戏剧有兴趣。再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因为他们天天接触流行音乐,但对京剧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多。而京剧曾经也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很多老年人在年轻时经常接触京剧,对它自然就很感兴趣。同样,要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就要多接触数学。

  其次,要多下功夫,这样就会对数学有感受,水平也就可以提高,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要自己多下功夫,学得比较好了,慢慢兴趣也就提高了。多接触,多下功夫,学得比较轻松,成绩也比较好。如果学生负担很重,长期下来没办法培养自己的兴趣。

  对学数学的人来说数学很有意思,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以后都成为数学家。一些学生以为自己天资不好,其实天资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一些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的人,可能是花的时间不够。

  数学教育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产生兴趣中国教师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能力方面,教师应该注意什么?您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何建议?

  杨乐:搞好数学教学首先还是要认识数学的特点。数学是最为严谨的科学,一定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课堂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少,通常也就一两页的知识,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比较强了,往往在课堂上就完全掌握了。

  数学教育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达到基本要求,产生兴趣。而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高难度、高要求,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一些成绩好的学生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样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学不到东西了,是否吃亏了?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教师讲得少而精,成绩好的学生花较少时间就可以掌握课堂教授的知识,做完习题,剩下的时间他自己可以找一些课外书看,或者找自己感兴趣的题来做。这样日积月累,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过去我们长期注重教师的教,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导做,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成绩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这种启发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要鼓励学生多问,多思考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想法。

  因此,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轻松地学,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是要让他们自己找参考书,学会自学。

  数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学开始

  中国教师报:在我国,大多数文科生进入大学后几乎不再接触数学,中学时期学习的数学知识也逐渐遗忘殆尽,一些人担心这样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很正常,文科生学数学没有用。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乐:中学有很多课程是这样的命运,不是只有数学一门。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该学好,这是做大学者的前提。丘成桐在年轻时看过很多杂书,眼光全面,不局限在一个领域,结果取得今天的成就。相反,一个人如果只在狭窄的领域耕耘,可能会做出一些成就,但水平不会太高。因为如果缺乏全面的眼光,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数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学开始,要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和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中国学生注重考试,分数不错,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数学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很多文科学生在上了大学后,接触数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样做是不科学的。其实文科生如果学一些数学的思想、概念或者方法,也还是有好处的。高层次的人才如果有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就有了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解析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推导与思维能力以及证明和计算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因此,大学里绝大多数科系专业应该把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现在有些人,包括有些在大学学数学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有时候感觉惶惑。他们认为学数学学得很苦、很难,但是学了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数学的确是各门科学的基础,也是高新技术的基础,而且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数学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数学人才在许多领域、许多行业里都是大有作为、大有用武之地的。

  数学对创新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过去我们曾经非常重视“数理化”,以至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数学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甚至变得可有可无了,不学数学照样可以“走遍天下”。对此您怎么看?

  杨乐:数学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数学也是大学里绝大多数科系的一门非常重要和基础的课程,对人的综合能力培养意义深远。不仅是传统的理化和工科离不开数学,就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生物、经济、金融、管理等学科也都离不开数学。比如生物,以前生物学科用数学比较少,现在研究更深入更精确了,这就需要用数学,现在生物学科用数学越来越多。有一位生物学家就曾感叹地对我说,他拿到国外学者写的有些生物学论文看不懂。看不懂不是因为他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因为里面有很多数学公式及其演算。面对当今生物科学的发展,他深感自己数学知识不够用。

  不仅生物,其他很多学科用数学也越来越多。这是科学发展的趋势,并且以后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加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情况都要用计算机把问题化成数学问题,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并且还要算出来。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选择什么样的计算方法,等等,都离不开数学。有人误以为有了计算机就可以取代数学,其实恰恰相反,有了计算机用数学更多了,更离不开数学了。

  我知道的国内外很多尖端人才,在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数学功底非常强。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数学非常好;还有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他是数学系毕业的。我碰到过很多中国科学院的其他学部的院士以及工程院的院士,其中不少人跟我提过,说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原来对数学很有兴趣,而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大学里也对数学很爱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进数学系,但是他们觉得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学习数学时所下的功夫,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中国教师报:数学对培养人的能力具体有哪些帮助?

  杨乐:数学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因为要研究几何图形,所以经过数学的学习以后,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就能得到非常大的提高;数学是非常严谨的科学,需要非常严格的推导,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加强一个人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最后还要进行归纳,能提高一个人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当然还有证明和计算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中学几何学习所受到的那种严谨训练,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比如平面几何,可以培养人严谨的逻辑推导能力,一个学了平面几何的人和没有学过的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数学有着极端的严谨性。用数学语言量化地描述复杂事物内在各因素的关系、作用及其变化,是任何其他语言、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数学训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分析与钻研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对于锻炼人的直观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都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一个人不具备这些能力,谈不上什么真正的创新。现代科学不同于百年前科学发展的初期,那时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可能不用掌握多少数学知识,就可以作出突出的贡献。科学发展到今天,即使在二级学科里要想做出一点成绩,不经过长期的努力钻研和积累,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常遇到一些其他行业的专家,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他那个学科越来越深入发展的时候,多因素、诸多复杂关系都要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而让人最感力不从心的往往就是数学。因此,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对创新具有特殊的意义。

  “勤奋是最重要的”

  中国教师报:对于一些有志于数学研究,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的人来说,您有何建议?您认为要想成为数学家什么是最重要的?

  杨乐:对真正的数学家来说,勤奋是最重要的。灵感和机遇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有机遇也做不出什么来。

  当今社会上有些人,无论是学习还是搞研究都显得有些浮躁,这很不利于成才。要想在科学上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必须要掌握该领域已有的丰富知识,这要靠长期的积累。因此,成才是一个长期与艰苦的过程。特别是数学能力,更需要靠长时间的钻研与积累才能形成。年轻人要抓住精力旺盛与时间充裕的阶段,认真钻研一些问题。一个大学毕业生有没有发展后劲,其实主要并不在于他的专业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他的基础学科功底是否厚实。

  一个人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重要的是靠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仅是数学,其他学科也一样。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十年飞速的发展以后,每门学科都有古今中外很多学者对它作出了各种贡献,使得每门学科都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出成绩的话,首先要对这个领域里前人的主要思想、理论和方法有个全盘掌握,这样才能够“站在上面”继续提高。

  这不是靠一点儿小聪明能够完成的,如果下定了决心努力,但如果你的努力只是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的话,并不会有太显著的成效。因为各门学科的内容都太丰富,尤其像数学这样的学科,它需要严格的循序渐进才能有所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成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你拿出持久的精神,拿出跑“马拉松”的精神,而不是像跑百米那样去冲刺,那样不管用。(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受访者审阅 本报记者 翟晋玉)

杨乐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数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与国家图书奖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等职。

摘自:
http://www.jyb.cn/Teaching/jxsd/200906/t20090617_283681.html.

TOP

北极星的仰角 ≈ 纬度

最近,Alex 在看凡尔纳的《神秘岛》和韩国人写的《大海历险记》,两本书共同的特征都是跟航海有关。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正在一艘船上,附近没有小岛、没有陆地作参照,只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最害怕什么?回答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哪里!”那绝对是彻底的迷失了,相比之下迷路都算不了什么。

《大海历险记》
、、、
爸爸说:“北极星位于北纬90°的位置上,应该是在89°的位置。”
海盗船长:“纬度离赤道越近时,角度就越低,所以在这儿看,当然比在韩国看时低啦。”
爸爸说:“过去的北欧海盗或者探险者在大海航行是,也都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判断自己的位置!北欧海盗用两根木棒,来查看海面和北极星的角度,以判定他们所处的位置。”
、、、

准备知识
大海探险类的书籍自然会比较多的谈到航海技术,要了解这些技术首先要熟悉地球。虽然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只是偏居一偶,也只了解这一小块地方。如果把这块地方跟地球相比,整个上海也就一个很小很小的黑点。所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未必就算是了解地球。

1、准备地球仪
2、谁在地球仪上画了横七竖八的许多线?搞得地球仪脏兮兮的,肯定要被老师扣卷面分的!
3、地球仪上有一些一圈一圈横线,如妈妈切面包片一般,那是什么线?
4、地球仪上有一些竖线横线,如西瓜一般,那是什么线?
5、夏天睡的竹席上也有经线和纬线,这个线跟地球上的线有什么不同?
6、爸爸藏在经度15°、纬度15°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7、为什么要分东经和西经,南纬和北纬?

证明前不得不搞清楚的几个问题
地球是圆球,我们都没学过哦?其实生活中或者自然界的很多问题都相当复杂,在我们还不能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把问题进行简化。纬度的测量问题可以把地球剖开,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圆上研究问题了。
什么是地平线?地平线是指水平线,其实地球是圆的,不存在地平线的问题。只是地球太大了,就我们能看到的这一块而言,几乎看不到球面上应该有的弧度。自从有了水平仪以后,我们更多地使用水平仪作为代替地平线。而水平仪上的水平面是跟地心所在的线垂直的平面。在剖开的地球(圆)上,地平线就是圆切线。

数学证明
摘自:
http://www.ycdsm.com/ds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68

北极星的高度约等于观测者的地理纬度。
作者:ycdsm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1911    更新时间:2006-10-24   

证明:依题意作图如下:


1)设A为北半球任意一点(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N为北极点,那么OC为赤道平面。北极星在ON的延长线上,OB⊥OC,∴δ+β=90°。

(2)过A做球面切线,并与ON延长线相交于B,即AB⊥AO,β+θ=90°。因为北极星距离地球无限远,从北极星分别射向N、A的光线平行,那么γ角即是看北极星的仰角。δ为A地的地理纬度。因为γ=θ(内错角),而β+θ=90°、δ+β=90°所以,γ=δ,即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当地观察北极星仰角的度数。

经线就灰常复杂了
参见:
http://world.huanqiu.com/overseas_story/2008-02/60903.html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9 20:39 编辑 ].

TOP

世界是复杂的,模糊的

引用:
原帖由 童爸0928 于 2009-7-10 10:34 发表

纬度计算这里要让孩子理解“约”等于的概念。
只要能准确计时,经度似乎要简单一些,不管到了哪里,中午12点就是太阳在正南方的点,这个点的正午时间和从格林尼治时间之间的差就能很快计算出经度。要让孩子理解不 ...
世界是复杂的,模糊的,而数学(至少小学、中学)的数学是精确的,那么数学的研究还有价值吗?这是个问题。

即使是简单地测量一段线的长度,人们就永远没法精确的测量它,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误差,况且线段的长度还随温度等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
毕竟,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在开始的时候,把复杂的问题予以简化,或者先研究主要问题、主要因素,把简单的问题研究清楚了,再做下一步的研究。

这里我们是把2根在很远、很远地方交叉的线,近似地看成平行线。其实仔细想想,几乎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应用于实践时,都存在这样那样的近似。不如此的话,我们可能第一步也没法迈出去。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0 15:35 编辑 ].

TOP

坐标纸打印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09-5-17 21:45 发表


  见附件。共做了四个。如有其它大小的要求随时告诉我。
我这边用的是黑白激光打印机,能否大格选粗线,小格用细线?.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09-7-10 16:52 发表
改好了。
线宽的单位是pixel,请自己试一下,找到最适合你的。
试过,好使。细线建议设置为1,粗线3。.

TOP

我们怎么才能从体育公园跳到七宝?

Alex:“爸爸,你疯啦,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你也觉得不可能啊,它们之间有差不多5站路啦。可是,我看到你在对着哪吒的6只手和6件武器动脑筋哦。”
Alex:“我一直算了好多纸,还是算不出来哪吒能变出多少花样?”
我:“你的目标在七宝,现在蹲在体育公园,想一下子就跳到七宝,当然不可能了。”
Alex:“那、、、让我再想想吧”.

TOP

回复 2333#不不园 的帖子

“乘以”在英文里边是这样表达的:
5 times 4 is 20

直译:
5倍的4是20

个人理解:
“乘”和“乘以”也许在语义上少许差别,但在数学上它们是等价的,
由于乘法有交换律,即5x4 = 4x5 = 20,所以“5乘以4”和“4乘以5”也是等价的。

对数学而言,对定义、概念的“感觉”比语义的分析更加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记不起来具体的定义是如何表达的,但是我们知道,速度是指“我跑的快还是你跑的快”,正加速度是越来越快,负加速度是越来越慢、、、有这些感觉比具体而微地分析语义更重要。有感觉才能理解语义,而只是分析语义却未必能得到感觉。

乘法交换律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当老师站在同学们前面时,她看到的是,20个同学们排成5行,每行4个人。
当老师站在旁边时,她看到的是,20个同学们排成4行,每行5个人。
同学还是那些同学,老师的位置变了。

如此说来,乘法交换律只是一个“屁股定律”,它说的不过是我们“坐”在哪里数数而已。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1 14:34 编辑 ].

TOP

乘法和除法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

二年级的时候学习了乘法和除法,我们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简化运算,除法是减法的简化运算。乘法和除法真的就只有这一种用途吗?

其实乘法和除法如加法和减法一般,无处不在,而且在很多场合不被加法和减法替代。

人们要建造一栋房子,就需要有图纸,但是我们不会画跟楼一样大小的图纸吧?
地球很大,我们家里却有一个缩小的地球仪,上面照样可以画上四大洲五大洋。
老爷爷发现报纸上的字太小,他会用放大镜。
细菌很小,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它,于是显微镜被发明出来了。

原来乘法和除法不仅仅是加法和减法的简化运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1 14:29 编辑 ].

TOP

可以引入笛卡尔坐标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12 09:41 发表
  不不园的困惑,也是hxy007的困惑。007本来是没有这方面困惑的,可是自从小子学了乘除,老子的脑子开始充满浆糊。
  当年的数学老师教007,“5个4”就是“4的5倍”,都要写成4×5. 总之,虽然它们都是因数,虽 ...
乘法的写法不同,似乎跟某个乘法式的具体意义有关。

如果是排队的话,可能5x4和4x5只是代表了数数的方式不同,或着说观察问题的方式不同。
如果是跟速率、单位量有关的话,通常会把倍数写前面,单位数写后面。
如果学了XY方式方程式,我们可能会把未知数写在后面,如 4 x X,即使这个X是个倍数。

但是,在这里边要注意思考的一致性问题。在需要列表研究的问题中,前后表达的一致性可以被挖掘出来。从列表进入到笛卡尔坐标时,这几乎就是强制性的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2 15:50 编辑 ].

TOP

外角 - 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另类眼光

我们很容易可以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内角和为360°,因为四个角都是直角,那么,任意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吗?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可以非正规的用拼凑的办法来证明,可是数学显然并不把拼凑和猜测作为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

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隐隐约约记得是有一个公式的,每增加一个边,内角和增加180°,似乎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的公式上推导出来的。

这几天无意中翻到一本书,数学家在这个书上提到了一个新的证明方法。见下图:


当题目给出一个多边形时,我们就只是在这个多边形里边打圈圈,而数学家之古怪由此可见一斑:“你要把我圈在多边形里边,我偏要跳出去。”

设想我们从任何一个点,每达到一个顶点时转向,当到达目的地时,我们总是转了360°,即:
α1 + α2 + α3 + α4 + α5 = 360°
而:
α1  + β1 + α2 + β2 + α3+ β3  + α4+ β4  + α5+ β5  = 180°X 5
故:
β1 + β2 + β3  + β4  + β5  = 180°X 5 - 360°

n边形的内角和 = 180°X n - 360°= 180°X (n -2)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2 16:56 编辑 ].

TOP

加减法之傻笑

引用:
原帖由 unununun 于 2009-7-14 21:40 发表
谢谢指点,我明白了。
我和儿子都是在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的。
我小时经常早上被他爷爷的一声“3、7不管21”唤醒,他爷爷和他爸爸就这样躺在床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背诵乘法口诀。
记忆不可靠,尤其是刚刚开始学习乘法时。中间一旦卡壳,我便装作没听清楚,再问一声:“你说的是、、、”实际上在下面根据乘法口诀的前后算式,快速地用加减法进行计算。
当儿子也开始背乘法口诀的时候,我便有意无意地鼓励儿子使用这种小聪明。儿子以为我不知道,常常自以为得计的傻笑,其实他爸爸知道,因为他爸爸也曾经这样对他爷爷这样傻笑过,哈哈。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4 22:24 编辑 ].

TOP

菜刀可以是厨房工具也可以是凶器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14 15:24 发表
  在与小奥长期不懈的斗争中,hxy007也逐渐受到小奥的毒害,沾染了奥性。那些变态的奥数题老在脑海里打转,挥之不去。例如,记得以前议论过类似如下的正方形面积计算题: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增加2米之后,面积增 ...
008的作图很棒,非常规范、漂亮,望007多多鼓励之。

数形结合能产生很多奇妙的想象,亦是对付“难题”的法宝之一,更重要的是,很多关于数学知识的最初想象都来自于图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4 22:42 编辑 ].

TOP

接着玩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14 15:24 发表
  在与小奥长期不懈的斗争中,hxy007也逐渐受到小奥的毒害,沾染了奥性。那些变态的奥数题老在脑海里打转,挥之不去。例如,记得以前议论过类似如下的正方形面积计算题: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增加2米之后,面积增 ...
起因
我:“Alex ,上次给你出了一道题是 11 X 11 等于多少?你还记得吗?”
Alex:“记得啊,我做得是 11 X 11 = 10 X 10 + 1 X 1,你说做错了。”
我:“确实错了。不过你还没学过 2 位数的乘法,我们把这种错误的做法当作你的猜想吧。你能想一个办法验证这个猜想吗?”
Alex:“、、、”
我:“这样吧,你先编一个故事说说 11 X 11是什么吧?”
Alex:“二年级有11个班,每个班有11个同学、、、”
我:“你们班的同学没这么少吧?”
Alex:“那我就讲做操吧,有11列,每列11个同学、、、”
我:“那我们排棋子吧。”



列式计算


多算几个吧


(a + b)^2
   (a + b)^2
= a^2 + ab + ab + b^2
= a^2 + 2ab + b^2

当 a = 5, b = 6 时
   (5 + 6) ^2
= 5^2 + 2x5x6 + 6^2
= 25 + 60 + 36
= 85 + 36
= 121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5 20:0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7-17 06:18 发表
13×13为啥等于179.ALEX 是不是算错啦?
哈哈,发现了啊!还有一个错误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7-17 06:24 发表
你这个帖子也不得好死,一早上的袜子就把我搞得晕头转向。 你的教育方法是针对你家小孩来设计的,我家小孩是那种我感觉不是很爱动脑筋,但是很中规中矩的那种,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啊? 其实我儿子像他 ...
找几双袜子来做实验,也不一定限定袜子,用颜色纸替代也行的。有些事情其实就是在实验中找到感觉的,等有感觉了再回来想想,立刻就通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17 12:33 发表

  关键是这段话:先摸4只,不幸的是它们是4种不同颜色的袜子;再摸2只,6只袜子里至少有1双同色袜子;在剩下的4只不同颜色袜子的基础上,再摸2只,又至少可以得到1双同色袜子;第三双同理。
  小三生们的讨论 ...
Alex的妈妈也是这样,如果口头上讲题,稍微复杂点就晕了,如果有图、有文字的话,兴趣高点。
跟Alex妈妈谈过这是,现在根据回过头去分析,应该是高中、初中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对,败了胃口。

好比我们原来在学校里边经常吃冷的油焖大虾,吃一次闹一次肚子,现在我看见油焖大虾就跑开了,甚至都不再愿意尝一尝。

不过,BBMM在亲子数学里边的角色不是老师、不是万事通,有时候,即使BBMM懂了也要装糊涂,如果我们原来的数学学的不好,倒是不用装了,索性让儿子女儿当老师,听他们讲。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7 19:54 编辑 ].

TOP

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14 15:24 发表
  在与小奥长期不懈的斗争中,hxy007也逐渐受到小奥的毒害,沾染了奥性。那些变态的奥数题老在脑海里打转,挥之不去。例如,记得以前议论过类似如下的正方形面积计算题: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增加2米之后,面积增 ...
今天上午,Alex完成了暑期作业后闲来无事,我给Alex出了这道题,特别提示他画图解决。可是,过了很久,也没看见Alex动笔、动尺。

“怎么回事啊?”我问道。
Alex:“、、、”
我:“画图啊,你在想什么呢?要做这道题,首先要搞清楚它讲的是什么?你知道他讲的是什么吗?”
Alex把题目重新念了一遍。
我:“我说的是理解,不是让你念一遍。把你的图拿来,就着图讲讲你的想法。”
Alex说:“我画不出来啊。”
我:“正方形你很拿手的,怎么会画不出呢?”
因为是上班时间,还有其它上班的杂务使我感觉有些烦躁,无意中说话比较严厉。
Alex已经含有一点眼泪了,说道:“爸爸,我不知道正方形要画多大,没法画啊。”
我:“你知道地球多大吗?”
Alex:“不知道。”
我:“你能画地球吗?”
Alex:“不能画、、、如果就画个球,我会的”
我:“对啊,你画素描写生的时候,也不知道那房子多大,树多高,也照样能画出来。”
Alex:“哦?”
我:“就这道题而言,你在画图的时候当然不知道正方形的边长。但是你可以画示意图啊。”
Alex:“示意图?”
我:“对啊,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
Alex“哦”了一声,一溜烟朝厕所跑去,搞得办公室的人全部诧异了一秒钟,然后哄堂大笑。
Alex回到办公室后,说到:“我憋了一上午了,怪不得想不出。”看来这个尿毒还真是厉害,Alex排出以后,迅速地把这道题完成了,而后还兴致盎然地给千里之外的爷爷打电话,仔细地给爷爷讲了一遍这道题。

几何之梦
诸事已毕,吃过午饭,Alex照例找了张床睡觉。刚睡了1个小时左右,Alex突然从房间里边冲出来,把我吓了一大跳,一般情况下,Alex的午觉时间是2个半小时左右。
我问道:“什么事啊?”
Alex还有点迷迷糊糊,没回答。我有点急了,两步冲过去,再问道:“还早呢,回去继续睡吧!”
Alex:“爸爸,我做梦了,梦见测量直径的方法,我要试试。”
果然,Alex还真的在纸上只用圆规画出了直径,而且还有数种方法。
我赞道:“不错,有这么多种方法啊!看来你真的弄明白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8 00:24 编辑 ].

TOP

一个假设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7-17 20:23 发表
007,或ccpaging,或童爸0928,各位数学大侠,你们能看出下面这些数字的关联吗?
a        b        c        d        e
13        7        0        7        176.34
4        14 ...
没有数据的背景,就没有定性的分析,只能就数论数了。
首先可以按 e 排序列表,分别观察abcd 对 e 的影响。
其次可以用 e 作纵轴,abcd 做横轴,画出曲线,观察 abcd 对 e 的影响、权重。
如果是线性关系,可以用矩阵求解。
如果是非线性关系的话,也有相应的手段。

但是这些内容,我已经近20年没摸过了,很难提出具体的建议,不具体的建议也可能是误导。

我现在是二升三暑期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7-18 08:18 发表
这段是ALEX 写的吗?
当然不是Alex写的,“不知道”亲子数学社Rule 1:

小子几岁老子就几岁.

TOP

开始接触到动态问题的反应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18 12:03 发表
  007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觉得自己有一肚子的学问,加上人家小二生都可以解决“牛顿问题”,因此对自家小三生充满信心。
  可是,人和人就是不一样。我家11初遇“牛顿问题”时的表现是反感、抵制,直接告诉老爸,说他不会做这种题。
  007问他:你觉得难不会做,是不是?那就不做了,但你总要告诉我,你哪里不懂,哪里觉得难吧?
  儿子一付哭腔:题目里没有告诉我总共有多少草,也没有告诉我每头牛每天吃多少草,我怎么算得出来?
  父:很好呀,你已经在动脑子了!如果知道了总共有多少草、每头牛每天吃多少草,你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http://ww123.net/b ...
008对牛顿问题的反应,个人认为是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前面某个帖子我曾经说过一个关于晕高的故事,大意是有的人小时候住的楼比较高,不晕。以后慢慢长大,楼越住越低,反而出现晕高的现象。

世界是模糊的的,我们原来学的小学的教科书,没有模糊思考。现在的小学教了估算,这就是模糊思考的一种,它使我们能在不精确中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它使我们知道,原来数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世界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即使没有某个哲人说过,孩子们也知道,因为我们无时不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可是我们的小学数学书里边却满篇都讲得是静态计算,长此以往,学的越深入,对动态问题就会抵触,甚至惧怕。可是,生活依然故我的动态变化着,同学们就只好把数学和生活隔离开来理解。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张景中等数学大师,建议老师和同学们研究从小研究函数问题的原因吧。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9 10:09 编辑 ].

TOP

〔转载〕美国家庭教育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美国家庭教育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秦和平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抑或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一直是积极上升的,可以想象其累积效果是十分壮观的。

 美国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制教育传统,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和训导。在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中国家庭往往比美国家庭有过度保护的倾向。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在广场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从几尺高的台阶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把汗。但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玩这些危险游戏的很少呢?原因在于中国父母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父母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得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太低。父母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鼓励,因而有理由退缩。

 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因为性格上的损伤将是终身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这当然不是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手段,还可以教会人们如何迎接挑战。美国家庭特别鼓励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垒球队、足球队、排球队,做教练的往往是学生家长,每次比赛父母都来助阵或服务。许多从中国大陆、香港或台湾去读书的学生在学习上名列前茅,但在体育和其他业余活动,如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压力,体育上更是自叹不如。在父母用心呵护下,在对体育普遍轻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克服心理上的羁绊,奋身向前的确不易。

 事实上,孩子在体育项目或其他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及大胆细心的作风,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后在事业中的所作所为。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敏,自信而有魄力,勇于做决断,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要求。

 在知识的培育上,中国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灌输得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这不仅仅在于它并不是传输知识的有效手段,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束缚作用。我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中国父母在赞叹自己孩子聪明的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我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思维有时真的很开阔,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和洞察力,有时会表现出比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见解。如果我们迫使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会大大打击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做调研,完成课题研究。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

 这两种教育的效果区别是很明显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几乎都遇到一个问题,当指导老师要求研究生自拟题目时,中国来的学生会束手无策,不断向老师挖情报,以便找出一些线索,否则便不知所措。这里显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所导致的差别。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头脑、会独立思考的人,但没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

摘自: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7/90461/archives/2009/1230200.shtml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19 22:03 编辑 ].

TOP

Pull or Push

推拉之别
We must rope him in to learn.
意译:我们一定要把他拉来学习。
直译:我们一定要把他绑来学习

We must push him in to study.
意译:我们一定推进他的研究。
直译:我们一定要把他推到研究中去。

推:88x25
“888 x 25 = ?”这是我给Alex,11,J同学出的一道计算题。11和J同学都是三升四的同学,他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的乘法。Alex是二升三的同学,只学过2位数乘以1位数,事后Alex告诉我:“我们做过 4x25=100。”
大家看到这道题普遍楞住了,我似乎看到他们脑门子上都显现出大大的问号,似乎能听见大家在心里喊道:“这不是折腾人吗?大家都没学过的。”
于是,我只好把题目修改为“88 x 25 = ?”这时,大家都总算松了一口气,一下子忙活起来,有抢草稿纸的,有抢铅笔的,甚至还有人已经开始用上橡皮了。
“且慢,我对这道题有要求,能巧算要巧算,做完后,我们比比谁做得巧,谁做得准。”我喊道。
听到这话,大家都冷静下来。
11同学说:“这个可以用递等式计算。88 x 25 = 80 x 25 + 8 X25。”
J同学说:“我喜欢列竖式计算。”
Alex没有学过2位数乘法,虽然曾经做过,却没有到达三年级同学的理论高度,只好忽闪着眼睛听大哥哥们讨论。
“哦,这些计算方法当然可以,但是好像都不够巧啊。”我说。
忽然,我听见11同学低声嘀咕:“我知道 4x25 =100,这有用处吗?”
于是我请11同学把他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沉寂的场面结束了,大家纷纷举手,都宣称自己找到了巧算的方法:

Alex:
88x25 = 4x25x2 + 40x25x2 = 200 + 2000 = 2200
J同学:
(我没看到,据11同学的妈妈讲,也很巧妙)
11同学:
88x25 = 80 X 25 + 8 x 25 = 2000 + 200 = 2200
007同学待别人做完以后,左顾右盼了一番,总结出最简单的做法:
88*25 = 22*4*25 = 22*100 = 2200

“看来大家使用的方法都差不多,都很巧妙地利用了 4x25 = 100,可是大家只用加法和乘法。我有一个问题,我们能用减法来做吗?”我说到。
11同学立刻就写出来了:
88 x 25 = 90 x 25 - 2 x 25
后来想了想,改成:
88 x 25 = 100 x 25 - 12 x 25 = 2500 - 300 - 2200

“那么除法也可以用吗?”我问道:
11同学回答:“那就更简单了!”
88 x 25 = 88 x 100 / 4 = 2200

至此,同学们对 88 x25的研究告一段落。

拉:98765 / 5
无独有偶,第二天,我在跟同事聊起这事时,同事的女儿近几天也做了一道类似的题。老师的题目和答案是:
98765 / 5 = 98765 x 2 / 10 = 19753
而女儿告诉爸爸:“老师说了,以后碰到除以5的题就这么做。”

个人意见
从语义上分析,“拉”有强迫之意,生拉活拽一路向前。如果孩子有领悟能力又有点兴趣,这还好拉一点;如果孩子的情况不是这样呢,那可能就会出现拉的人的吃力,孩子还不乐意的不堪局面了。

“推”则不同,BBMM或者老师只是指出一个目标,怎么办?对不起帅锅们啦,乱“踹”也好,乱“猜”也好,几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也好,总之你们得自己想办法。
BBMM们只能给你们摇旗助威,研究之路还得你们自己去走。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11-10 16:2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7-21 10:31 发表
  呵呵,ccpaging老师,您忘了说,007同学报的答案:
  88*25
 =22*4*25
 =22*100
 =2200
草稿在你那里,很想听听你从教育学的高度重新分析一下2种学习方式的不同。

另外,妈妈对亲子数学的顾虑也值得研究:
1、如此的亲子数学,跟课堂教学有什么不同?
2、这算不算超前学习?这跟奥数的超前学习有什么不同?
3、亲子数学没有围绕教科书来进行,对数学成绩真的有提高吗?
4、“我原来的数学成绩不好,看见数学就头疼,我还能参加亲子数学吗?”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7-21 11:17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