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03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养心殿(7)当年给孩子的一封信(464楼)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8-26 14:32 发表 \"\"
任何事情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小孩子不必与他交流太复杂的东西,单纯一点的孩子,倒是比较容易开朗和阳光,好多事情,到了该懂的时候,他自己会懂的。
这是成年人的傲慢.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8-27 11:42 发表 \"\"


不一定,也可能是一种不自信。特别是经历过文革的过来人,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会产生严重的怀疑。自己看不清楚的东西不敢随意指导后辈,倒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泛泛而谈,请考爸不要介怀。
不是指导,而是分享思考。
傲慢是成年人认为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知道答案或真相。父母也未必知道。
我们不是在离终点更近的地方等待孩子,而是与孩子比肩共行。
比孩子优越的是,我们脚力更好些,个子更高些,对过去更了解一些。未来对于孩子和父母一样,都是未可知的。
父母只是更有经验的行路者。.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8-18 02:38 发表 \"\"
“4、现在大学的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已不是几年的问题了,人格塑造的教育相对而言也更空了。”

刚才与小儿探讨,他说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事也不能一概而论。大学的院系设置有文、理、工、 ...
大学不可能是职业培训所。因此在课业内容上与“社会需求”(我理解主要是指职业需求)出现“脱节”(我理解是没有衔接)也很正常。
18-20岁这段时间在大学里就接受职业训练的话,大学就太实际了。
虽然这些年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是大学培养社会精英的任务应该没有改变。
之所以精英教育的基数在扩大,是中国社会正试图从少数精英领导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自觉的社会。这些对中国社会将来走向起着关键作用的人,必须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目前自己身处的时代,潜在的危机和机遇,社会乃至人类追求的目标有所认识,并能不受外界干扰(包括各种主义的“灌输”)地独立思考。
我觉得,如果大学教育做到了这些,大学就对得起社会了。
那么专业与此的关系如何理解呢?
人的价值和责任从来就不是空乏的,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形式实现的。
每一个人参与社会分工,在工作过程中为他人服务。一个个个体的职业技术是否精湛、对于他人的服务是否有“献身性”,决定了一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程度。
因此,如果说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话,我觉得这种脱节在于大学对“职业精神”培养的缺失。
职业精神与专业无关,大多数的社会参与者都是以职业身份进入的,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当他走上社会都应当具备高度的职业精神。
现在我看到的大学生(哪怕是1年级的学生),他们非常善于积累“生存技巧”,而且很快地精于此道。大学毕业求职时也把工作带来的回报放在首位考虑。职业不过是他谋生,并且谋得优越生活的手段。这样的人,如何能担当起社会自觉者的责任。我们看看台湾的民主,就可以知道民主的形式不足以决定民主制度的成功。什么样的人手里攥着选票,才是成败的关键。
大学为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大学教师有责任。很多的大学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教职看成谋生和谋利的手段。他自己一点都不高尚,如何影响和感召他的学生呢。
其次,学生家长也有责任。我们国家的很多特点决定学校教育中的“理想教育”是空泛和定式化的。也就是,学校在让孩子树立人生目标这一块,其实是功能缺失的。这个现实没有人有能力迅速改变。作为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迟疑地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陪伴孩子找寻他的人生理想,虽然与成绩不直接相关,但对孩子人生能够达到的高度有决定性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8-28 10:51 编辑 ].

TOP

最后,每个成年人都有责任。不一定是教师,父母才有责任对青年人的成长负责。成年人对青少年的示范作用比课堂教育的力量持久而强大。
奥运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那些运动员所展现出来的,“爱国”首先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世界第一,自己所代表的国家的国歌就会奏响。思想上再爱国,作不好自己本职的事情,就是“脱节”。爱国口号是廉价的,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8-28 11: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8-28 10:56 发表 \"\"
人生能达到的高度很重要,但生存才是第一位的。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社会,要养家糊口不容易的。我们过去一直说香港人现实,小市民多,香港是个文化沙漠等等,我担心,上海也差不多了。
人生达到的高度是一个量度范畴。“养家糊口”也是一种高度。若是在在兵慌马乱的年代,做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养家糊口”就很好了。.

TOP

朴素的思考能力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08-8-28 10:46 发表 \"\"
昨天晚上,我儿子突然问我,共产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是什么?资本主义是什么?我大概解释一下后,我觉得小孩子的理解力、判断力还是超过我们想象的。只是我们没有这样的土壤让他们能吸取更多的养分,思考往纵深方向 ...
思考的生存能力。每个人都有的能力。非常宝贵。跟读了多少书没有关系。与对象的“高级”“低级”也没有关系。
当孩子有能力对很多重要的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朴素的思考能力”是否还健在?
余的游记是于山水天地间对历史的思考,没有什么不好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8-28 11:10 发表 \"\"
在当代中国,一个人的道德文章一旦进入了主流就基本不用看了。60年基本不变。
所以“个人化”很重要。
这与“大义”是不矛盾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8-28 11:30 发表 \"\"
谢谢老师。您所说的也正是我开帖的目的之一,也是拟更新的“育儿八字诀”的主要内容。
在这里不敢当老师。
您和H爸是我敬重的前辈。
我最敬佩二位的是:不激愤 有激情 把养育孩子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乐趣。
每周日送女儿学琴会路过衡山路国际礼拜堂。看到很多外籍家庭父母手里牵一个怀里抱一个从教堂里走出来总是很感慨。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并不天然地在精神上有归属,这意味着家长有更重的责任。
您开帖说“养心”掀开了旺旺网的育儿讨论和思考的新篇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您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

TOP

大家谈谈:养什么心 怎么养

我是女孩妈妈。孩子天生好胜心、上进心、责任心很强,不需要我再激励。
平时我比较在意培养孩子的“爱美之心”“向善之心”。
爱美之心:
与孩子一起欣赏一些好的演出、展览。与孩子一起逛街、旅游。为孩子创造条件进行艺术学习。
向善之心:
与孩子一起阅读,讨论。.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8-28 15:05 发表 \"\"
也可以讨论“孝顺之心”要不要养、怎么养。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如果父母子女之间连起码的理解和交流都做不到,“孝顺”看起来就象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沉重而可悲。
我看您和孩子的关系相处得非常和谐,所以孩子的成长就能进入良性的轨道。
我的父母和我丈夫的父母都是非常独立的老人,我们和老人都相处得很和谐愉快。我希望自己将来也是独立的老人,不要因为年龄大了就靠到子女身上。.

TOP

引用:
原帖由 了然 于 2008-8-28 15:30 发表 \"\"
怎么养且置。且问:养是何人?心为何物?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我为心耶?心养心耶?终不究我为何物。
养是何人?虽然花园有园丁,农田有耕夫,但花草庄稼并非因园丁、耕夫而成。养分来自于山川河流天地日月。园丁和耕夫只是助其成。助其成者,首要是父母,教师等等。但从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也可以知道:我们的成长得到很多人的帮助。
心为何物?心就是我 我就是心啊。这里是育儿论坛,不作本体论,只作方法论就好了。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自我教育。所以“养心”二字用得好。即是养育子女,也是自我修养。.

TOP

引用:
原帖由 猪小弟721 于 2008-8-28 15:30 发表 \"\"
在小时候,大部分孩子和父母都很亲,但是当我们老去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怎样?我们决计不去靠在孩子身上,但希望长久地享受亲情。我祖母有一大堆孝顺的儿孙,她过得真幸福。
孝顺之心是不能灌输的,我们该怎么做,如 ...
给我们说说这位伟大的祖母,看看她老人家是怎么做的。大家一起学习。.

TOP

引用:
原帖由 了然 于 2008-8-28 15:46 发表 \"\"
本体不离方法,方法即是本体。无二无别。何为善?何为美?分别何来养心?平常心是道。
素心,平常心来看。
不一定要语言来下个定义。
真美和大善,每一个人都会有反应和感知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H爸 于 2008-8-28 15:46 发表 \"\"
和老师“一飞冲天”哦,搬板凳。
前辈开讲啊!
我们耳朵都竖起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猪小弟721 于 2008-8-28 15:55 发表 \"\"
祖母是孤身一人来上海的,所以她肯定无法身教,这是我困惑的原因,父母也未曾对我说起他们为何孝顺祖母,所以,我把父母、姑妈的孝顺归结为祖父的过早去世,他们的孝心只能实现于一人。
这位祖母一定不平常。
我想您的长辈对祖母一定是“孝敬”。因为敬和爱才发自内心的孝。孝通肖。对于我们敬仰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所以长辈如果能让孩子由衷地钦佩,是无需把“孝”字挂在嘴边的。.

TOP

回复 291#猪小弟721 的帖子

祖母靠做保姆补贴家用,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子女因感恩而反哺

祖母真不容易。孩子们也都能知亲恩而报之,真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8-28 17:33 发表 \"\"


修改:

开学已临近,心儿已上弦,
文具已备好,孩子要出发。
再见吧!暑假!
请不要牵挂,请不要担心。
当孩子从考场上凯旋归来,
会再来看望他亲爱的妈妈。
抚慰他妈妈煎熬希冀的心。

也许孩 ...
水平高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了然 于 2008-8-28 19:17 发表 \"\"
仔细拜读了您的回帖,确为精彩高论,有思想,有深度,了然受益匪浅,多谢!
过誉了。是考爸开了个好帖,激发了大家思考。.

TOP

推荐一本养心的好书《吹小号的天鹅》

这本书是上学期与女儿睡前共读的,每天一章。
二十多天里我们一起为路易斯流泪、喝彩、赞叹、安慰。这只有先天缺陷的小天鹅的成长故事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美德和善意,是一本无可挑剔的励志书。
作者是鼎鼎大名的White,E.B,几乎人人都知道他写的《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的网》。他一生只写了3本儿童文学,我觉得这本《吹小号的天鹅》是精华之作。任溶溶的翻译也很出色。如果不是主人公的名字和地名,完全感觉不到是翻译小说。

路易斯的爸爸为他的孩子去城里抢小号的那一段让我泪流满面,而路易斯为了维护他父亲的尊严去城里打工偿还小号的那一段让人那样欣慰和赞叹。
还有路易斯对塞琳娜羞涩的恋情,对塞琳娜的尊重。
所有的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女孩子也应该读一读,这样她们才知道什么是好男孩。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107329.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8-28 20:36 发表 \"\"
呵呵呵,哪里啊,shumi1说军号和钢刀太吓人了,在他的帮助下,进行了第二次改编。多谢鼓励,看到你的帖子,相信你的孩子一样会是很出色的。
可以做一个视频,肯定红啊

我们孩子肯定比我们出色,希望他们比我们更幸福。.

TOP

大学生读《上学记》

推荐给考王:
何兆武先生口述浓缩了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读的书。
有人说中国现在只有“知道分子”没有“知识分子”。读这本书可以知道两者的区别何在。
后记中说还有一本《上班记》。但是何老先生执意等自己百年之后再出版。因此期待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想早些看到,又不愿看到。
书里我们看到,何先生那一代老知识分子高贵强大柔韧的心灵。面对苦难有时甚至是侮辱,那种坚定于自己信念和价值的超然。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03194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8-29 08:1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aishuaimm 于 2008-8-29 13:31 发表 \"\"
谢谢推荐.
这本书多大的孩子合适?初一还看得进吗?
不知道呀 要么给他买本原版的看看?
不过我觉得妈妈会喜欢看的。非常温情。.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08-8-29 13:06 发表 \"\"
儿子也多次向别人推荐《吹小号的天鹅》
长大一定是个好男孩.

TOP

再推荐一套幼稚的书

《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99223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觉得终于为女儿的十万个为什么找到了解答手册。
故事贴近生活,设问意义深远,叙述亲切明了,是一套心平气和启发孩子思考的好书。适合父母与孩子共读。
这套书也挺幼稚的,不知道初中生会不会喜欢。我忘了这里是中学版。不过考爸说过欢迎小学家长参与讨论的。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8-30 00: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xwcwctt 于 2008-8-29 21:11 发表 \"\"
明白了。
各位BBMM有知道适合初中学生读的课外文学书,上来吼一声啊
难题啊。
高中生可以和成年人读差不多的东西,儿童文学多是为小学生准备的。初中生好象真的挺难选。
历史、传记、散文、博物志之类的nonfiction比小说会更适合些。
《昆虫记》怎么样?很多孩子读过绘图本、简写本,到初中不妨读读非简写本。有趣、诗意,而且丝毫没有人类的傲慢。
请读过中文译本的家长推荐一个好的版本。

以下引自: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8670266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8-30 00:07 编辑 ].

TOP

回复 329#家有考王 的帖子

是的。一定是这样.

TOP

女生不怕早熟的,可以看陈丹燕的书。
天使肚子痛(陈丹燕著)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 ... p;prodid=bkbk306015
这本书过去叫《女中学生之死》。故事里自杀的14岁少女叫“宁歌”,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物。陈丹燕知道她的事情以后去采访这个事件。见到了这孩子的老师、母亲、同学还得到她的日记本。日记本讲好只能借一个晚上,陈丹燕就是拼死也抄不完,但她又不甘心(那个年代复印机也没有)。当时陈好象还没有结婚,她男友陪她读日记用录音机录下来。陈丹燕读了一夜,读到声音嘶哑,她男友接着帮她读。他们一边读一边为那个女孩子的才气赞叹一边为她惋惜。女孩子的名字叫“骊”,陈丹燕在采访手记中说她妈妈因为这个字音在上海方言里同“怜”,说孩子可怜所以取的这个名字。
我自己也是初中的时候读的这本书,给我留下很深的震撼。这肯定不是什么励志的书,但是十分难忘。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8-30 12:19 编辑 ].

TOP

回复 338#家有考王 的帖子

真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考王 于 2008-8-25 07:29 发表 \"\"
我父亲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但他把愤怒藏在心里,不以他的独立判断影响我们。当时我们三个孩子,一个在军垦农场表现好,回上海读了大学,一个在国企搞技术革新有成果,20岁加入GCD,一个在集体企业,工余不荒废学业,7 ...
这一楼给我的印象也极为深刻。
陈冲BLOG里有一篇《我的名字是外公起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bb60e01000bjj.html
写到母亲宁可一个人承受痛苦,也拒不影响孩子自己的判断。这样的父母(陈妈妈和考王爷爷)非常可敬。
我们与父母、儿女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时代对我们的影响也不同。一个好的社会要包容,一个好的家庭更要包容。
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见解和价值观。不能把自己的答案强加给孩子,因为他们面临的生活和我们的不完全一样。.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13:21 发表 \"\"
强加当然不对,但不表达也不对。都是两个极端。
同意。
不过做起来很难的。
我公公婆婆都是党员,LG兄弟俩都是在80年代末上的高中和大学,据说当年每次周末晚餐都是不欢而散。LG的弟弟据说高二还吃了我婆婆一次耳光,因为讲了老党员无法容忍的话。
不过现在他们四个好多了。因为不谈国事了。
当父母宽容孩子的异见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特别是父母孩子同处“青春期”的时候。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9-2 14:0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15:48 发表 \"\"
显然在走两个极端。。。
所以我说难嘛!
现在父母和子女都成熟了,知道很多事情不是老百姓辩得清说得明。
老百姓如果没有那个担当,就是过个嘴瘾而已。
大家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好。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9-2 18:1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20:55 发表 \"\"
这不是成熟,只是逃避而已。历朝历代都不缺这种思想。
我举这个例子来证明容纳异见"做起来很难"——甚至是在家庭里。
你说"逃避"我不能同意——因为这并不是父母和子女间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何谈“逃”呢?!
这充其量是"回避"意见冲突。如果意见的冲突没有建设性,回避何尝不是“成熟”的表现?.

TOP

引用:
原帖由 zhenai 于 2008-9-2 15:48 发表 \"\"
显然在走两个极端。。。
我一开始还以为你表错情了呢。原来真的是高兴啊?.

TOP

回复 374#dadapai 的帖子

我家小朋友才2年级。
一直以考爸和H爸为榜样,到这里来学习。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电影的名字,陈凯歌拍的,看过吗?
讲一对父子的故事。孩子是捡的,爸爸还没结婚。无权、无钱,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讲不出大道理,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为这个孩子,他甘愿付出一切。尽管他愿意给孩子一切,但是能做的也只有陪在孩子身边而已。这对父子将来注定是两个社会阶层的人,精神世界也很难沟通(孩子是个小提琴天才,爸爸完全不懂音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心灵相通,彼此相爱。
看得我好感动啊,决心也要做一个心永远和孩子在一起的妈妈。(牙被我酸倒了吧).

TOP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回复 382#dadapai 的帖子
感谢孩子,让我们成熟起来。
我做了娘以后,就没了大志,整天就想怎么把小日子过好,把孩子养好,让她务必比我生活得更幸福。
当然,幸福可以有很多内涵。我现在的水平能想到的,就是获得更大的自由,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
养心的目的大概就在于让孩子获得更多精神的自由。
那些选择自杀的孩子,想必有太多的压抑,所以才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获得解放。想象真是很难过的。
我前面推荐了一本书陈丹燕写的《女中学生之死》,那个真名叫“骊”的故事里的宁歌,从7楼跳下去之前,在白墙上写:一时的痛苦换来永久的自由。
多么让人心痛啊。
这个时代、这个环境,让大人、孩子都不容易。我觉得要教孩子学会一些谋生的技巧,属于现实主义的,还要让他们有一个自己的,不受侵扰和干涉的精神世界。周围的环境如果强调物质的多一点,父母就补一点精神的;我的孩子还小,所以现实社会的竞争讲得很少,但她有一个老师,就是一个“讲实力讲竞争讲收益”的人,女儿同学的妈妈很反感这个“功利”的老师,我倒觉得挺好,让孩子了解一点现实的东西是必要的。
度的把握很难,父母自己也常常很困惑。不过,没有必要总是扮演“强者”“智者”,父母真实些、真诚些,反而会得到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妈妈就把她的烦恼跟我讲。我女儿还在读小学,我也把我的苦恼跟她讲。我想,信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有了信任,才有其他的。

[ 本帖最后由 和你在一起 于 2008-9-4 13:37 编辑 ].

TOP

回复 383#醉醉妈 的帖子

电影的细节我已经有些淡忘了,只记得自己强烈的感动。
之前我看周国平写的《妞妞》就对知识分子的懦弱感到不齿。逃避,竟然还找出种种堂皇的理由。
后来看这个电影,就觉得刘佩琦演的爸爸太伟大了。.

TOP

转陈冲:刺激于反应之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bb60e01000chx.html
81年到91年是我一生中生活得最困惑、最痛苦的阶段,经常失眠,曾经有过整整一个星期一分钟也睡不着。在外界看来,那十年中我似乎有过不少辉煌的时刻,但在我的内心世界里,那漫长的十年却充满了黑暗。不过,今天我想讲的不是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是影响我走出迷茫的一个故事。



89年的时候,一位朋友送给我一本书,讲到一位关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名叫Victor Frankl的犹太心理学教授。在集中营里,他经历了种种精神与肉体的苦难,他的妻子、兄弟,父母都先后被纳粹送进煤气炉里,只有他和一个妹妹活下来了。每天他都不知道今天他将被送进煤气炉,还是将被迫帮纳粹把尸体从煤气炉中抬出来。



有一天,他抬完尸体,一个人疲惫不堪地坐在牢房里。他觉得自己跳离了自己的躯体,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绝望的境地。Frankl领悟到了一个真理:他其实是自由的。后来出狱后,Frankl 称此为“人类最后的自由”— 没有任何人可以夺走的自由。那些折磨他的纳粹可以毫不留情地地控制他的环境,随心所欲地摧残他的肉体,但是Frankl将决定自己如何反应、或者不反应。在挑衅和反应之间是他选择的空间,想象的自由。看狱人体罚Frankl的时候,他开始想象他出狱后的生活,想象他跟学生讲授在集中营里的学到得哲理……



Frankl没有给他的折磨者期待中的反应,他们可以触到他的身体,但是他们触不到他的根本,他在道义上战胜了他们。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自我训练,利用记忆和想象力,Frankl超越了他的境遇,把那块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在受难中找到意义和尊严。他还帮助集中营里其他的受难者去体会这精神自由。



人有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有自我认识、有想象力、有良知、有独立的意志。我们有能力作选择。Frankl选择的反映不是基于冲动或者情绪,而是基于他的人格和价值观。



读到这故事的时候我正爱着一个不该爱的人。自己知道这事不健康,可又不能自拔。当我说“我真得没法离开他……”时,我并不是不知对错。只是“对”太难了,而“错”是一种惯性,相对容易许多。我从Frankl的故事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看见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在刺激于反应之间我可以选择,也有义务选择。一旦创造了这选择的空间,“离开”就只是一个动词,只需付诸行为。仍然是难,但绝对不是“没法。”甘地曾经说过:“只要我们不交给他们(英国殖民者),他们就不能夺走我们的自尊。” 没有人可以不经我们的同意而伤害我们。我们对伤害自愿的准许往往比伤害本身更有杀伤力。



我不再责怪境遇,责怪他人给我带来的不幸。我每天提醒自己,Frankl在集中营里都有选择空间的,我凭什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TOP

陈冲讲的故事适合成年人
文革的时候,那么多人受不了屈辱,选择抛弃(不是放弃):比如傅雷夫妇、老舍。
但是也有很多人活下来:
谢希德文革扫了10年物理楼的厕所。据说,谢老担任物理楼保洁员的时候,厕所真是干净。
她内心没有把那些强加给她的东西看成抛弃人世的理由。
那些外界的形式,根本羞辱不到她。.

TOP

可是,十几岁的孩子不同。
我们不能羞辱孩子,还要求他自尊。.

TOP

我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领了一个处分。
原因是在离开宿舍的时候,用墨汁在墙上写:
感谢**大学,侮人不倦.

TOP

朋友们把这个事情当笑话谈。我听了惊心。
因为我自己是个教师,孩子也上学了。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确实是以“给孩子难堪,让你好看”的方式实施的。
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求学生活无疑是牢狱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常常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跌入牢狱.

TOP

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要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羞辱孩子,践踏孩子的尊严
否则,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候,孩子就是拼死也会为自己讨回.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8-9-7 20:32 发表 \"\"
应该谢谢考王爸爸开的这个帖。
养心,确实是引起家长们极大重视的。
谢谢考王爸爸。.

TOP

回复 411#dadapai 的帖子

好文 谢谢分享.

TOP

回复 413#dadapai 的帖子

人一旦站在强势的位置,很多本性就会暴露出来。
我总是对孩子发完一通脾气之后发现自己修养真的很差,原来平时对人的和气是装出来的。
倒是孩子总是很大度,而且天性幽默化解她妈的难堪。多亏孩子修炼我,我现在比过去好多了。.

TOP

回复 417#dadapai 的帖子

碰得到碰不到全靠运气。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孩子运气好一点,有个好妈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