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家庭教育专题汇总贴

家庭教育专题汇总贴

批评孩子的几个技巧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网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家长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家长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牎闭饩突崾购⒆铀伎迹喝绻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熣饣崾勾蟛糠趾⒆臃⑾肿约阂灿泄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 本帖最后由 yiranchunzhen 于 2007-6-27 16:55 编辑 ].

TOP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经验与启示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经验与启示
摘自: 《全球教育展望》
由学校完全承担起教育孩子责任的时代正在过去,家长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提供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也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引入家长参与会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教育的双赢。本文介绍了英美等国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经验: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
·家校双向沟通

·协助子女学习

·参与家长组织和活动

·协助学校开展教学

·充当咨询

·参与学校决策


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共识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协助而非干扰。家长是以协助者而非主导者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的,教学是教师的职责,家长只起到辅助作用,家长的任何意见都必须经教师同意后方能实施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协助校方共同解决问题而非请求学校资源的分配。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应配合教师教学的需要而尽力提供各方面的协助。

·双方重视沟通协调与相互支援,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启示:
1.教育权的适当下放是家长参与的前提条件。

2.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重在全面参与。

3.家长参与使家校承担起教育的共同责任。

4.家长参与的角色容易边缘化.

[ 本帖最后由 yiranchunzhen 于 2007-6-27 17:01 编辑 ].

TOP

泉水叮咚 发表于 2007-5-2 19:4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1 yiranchunzhen 的帖子


尤其认同以下这点:双方重视沟通协调与相互支援,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学校的老师思想比较开放,也愿意和家长沟通。所以,如果大家有时间,不妨多和老师沟通。.

TOP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
  
  女儿生长在美国,如今七岁半。她从小家贫,知道钱特别有用,上街格外留神,常捡一分、一毛。这里没有人鼓励她交公,所以,她都存在一个罐子里,一分也不舍得花。可是,上个星期,她一日之间就把钱都交出去了。
  她学校的游乐场太旧,准备翻修,于是学校开始募捐。学校每个年级都设有一个大罐子,让孩子把自己的硬币捐出来,比赛哪个年级捐得最多。把钱全捐出去了,就再也使不上劲儿了,只能看着捐款的罐子干着急。不过,她又想出一计。她妈妈教过她折纸,她就自己动手制造许多折纸的动物,拿到学校去卖,25美分一个。可惜,学校里的孩子们都不是有钱人,自己的腰包看得很紧。
  三天下来,只卖了不到两美元。于是,她和她的一个小伙伴突发奇想,制作了许多“减价券”,发给班里人手一份,大家凭这个可以减价买她的折纸动物。这下子生意可火了。小女的这番经历,在美国的孩子中非常典型。一方面,她比我们童年时代轻松多了。她用不着背那些品德方面的标语口号,孩子过得就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她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得多。学校有什么公共事物,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比如游乐场,就是她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要想方设法自己去改善,结果居然学会一套生意经。
  女儿的学校是公立学校,修游乐场有特别经费,向家长募捐,目标是10万美元,一开始就已经募集了2.5万多美元。相比之下,孩子那些硬币,可谓杯水车薪。
  然而,学校还是把这件事情弄得这样热闹,目的就是鼓励孩子参与公共事物,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公民品德”。(摘自4月22日《新京报》 作者薛涌).

TOP

美国孩子流行吃“忆苦饭”

美国孩子流行吃“忆苦饭”
发布时间:2003-02-13 11:25访问次数:459
摘自: 《光明网》2003年1月17日08:48
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校园甚至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据说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

马里兰州的温顿小学校最近为全体学生组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要饭”课,按规定,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在这3天内,每每到了就餐时间,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们便各就各位“体验”生活。只见“工作人员”仔细地将饭菜分发给每个“无家可归者”,而“要饭者”则就地坐下大吃起来。尽管这种“生活体验”课的形式十分活泼,但孩子们的神情却相当严肃,因为他们都慎重其事地把它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生活体验”,而并不把它当作一场闹着玩的游戏。再看看“无家可归者”要来的饭菜,分量明显不够,而且面包制作得十分粗糙,至于菜,也只有水煮的土豆块加2片肥猪肉(因美国人普遍不吃肥肉,故价格十分低廉)。在孩子们用餐时,有一名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说,在100年前,美国无家可归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1倍之多,即便目前在美国,仍有至少100万无家可归者,至于在全世界,至少还有2亿人靠要饭为生——这些人平时吃的饭菜,大多比这顿午餐更差。教师的话语引起了孩子们深深的思索。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绝大多数不愿担任“工作人员”而宁可担任“无家可归者”,因而实际上那些“工作人员”往往只得由教师指定某些学生担当。不难想象,长达3天的“要饭”让孩子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有的反映说乏力、头晕,有的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说“十分想念”家里“丰盛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说终于“领略”到了“饥饿”究竟是什么滋味。

旧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学组织的“体验饥饿”活动,则吸引了该校75名11-14岁孩子的积极参与。那天中午放学后,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均由自家抽取一张就餐券——要是券上写着“15”这个数字,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也就是说他可以享受到一顿丰盛的午餐,而且还可享受到殷勤的服务;要是券上写着“25”,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而要是抽到的就餐券上写有“60”,那么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因此那顿午餐就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地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家的那一份。该校校长先生介绍说,这些孩子通过抽签分成了3组,其比例恰恰与世界人口的“饥饿格局”大致相同。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已意识到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以及通过体验饥饿体味到了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平等。果然,参加过“体验饥饿”活动的孩子,便再也不会浪费粮食,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了自己节约下来的多余食品或零用钱——这些由孩子捐赠的食品和金钱有的分发给了国内慈善机构,有的还远送到了遥远、贫困的非洲大陆。

如果说上述两项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那么眼下在纽约、洛杉矶、费城等大都会的孩子中流行的“过爷爷时代俭朴生日”的活动则完全是孩子们在长辈指导下的自发行为。纽约一名叫多迪的男孩子听说爷爷小时候过生日十分简朴,感到既新鲜又有趣,于是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把年已古稀的爷爷请来,请老人谈谈他们那时的孩子是如何过生日的,最后还“如法炮制”了一顿简单、廉价的“生日餐”,不过同样过得既热闹又好玩。生日过后,多迪就把这次过生日省下的钱全数捐给了“支援非洲饥民办公室”,算是献上了一份爱心。

对于这类“生活体验”活动,大多数家长都举起双手表示赞成,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家长认为,诸如“饥饿”课之类的活动有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组办者却坚持说:一方面,由“饥饿”引起的不适乃至痛苦都是暂时的,由此也不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任何长远或实质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正是在克服这些不适或痛苦的过程中,孩子们才可能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而且克服这些不适或痛苦本身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换句话说,这也是孩子们为“素质教育”须要付出的一部分“学费”呀!(撰稿:李慧、李佳瑾).

TOP

璇儿 (甜心妈咪) 发表于 2007-5-16 22:1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支持!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

TOP

树立父母威信的九字经

树立父母威信的九字经德:父母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

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能:父母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掌握真实本领。

没有真才实学的父母,很难让孩子真正佩服。


 
严:父母要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失度的爱,扭曲的爱,

都会产生亲子间的感情障碍。



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信: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讲实话,

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



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

要讲民主,讲平等。



宽:父母对孩子要宽容,要体谅。要允许孩子有缺点,

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



听: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与孩子多交流,时刻关

心孩子的精神需求。



看: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有了进步,要及

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

自信。.

TOP

applepie_2005 发表于 2007-4-20 22: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这个努力做到吧,不过反过来说,对孩子要求高,对自己却没要求的话,不能算好的父母.

TOP

父亲角色缺失有碍子女健康成长!

父亲角色缺失有碍子女健康成长!

  近几天,不断接到因为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失所造成的孩子行为问题。觉得需要呼吁父亲角色增强与发挥自身功能。 
  天下的父母们,在你们的孩子面前,你们在肩负什么样的角色?
  一定会有做爸爸的这样骄傲地回答:他妈负责孩子,我负责整个这个家!
  在“严父慈母”式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形象当中,母亲本就既贴心又无微不至,父亲则是既权威又有距离感;而在竞争激烈、压力激增的今天,这种距离更“合情合理”地不断加大着,直到心理专家不得不振臂警告:注意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缺失――否则有碍子女健康成长!
  曾在90年代中期的美国被意识到的“父亲缺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如今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报告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而离婚家庭的子女主要跟随母亲,致使父亲缺失现象持续增多。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让父亲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传统的“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的家庭职能分工,都导致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
你知道吗,父亲的作用包括哪些呢?
    一、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儿童与父亲的游戏使儿童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二、父亲帮助孩子形成独立、勇敢、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大方、宽厚等积极个性品质。
    三、父亲能提高孩子社交技能。父亲影响孩子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四、父亲能使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发展均受到父亲的影响。
    五、父亲能促进孩子认知发展。从父亲那儿,孩子可以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模范父亲的故事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迄今为止,全世界至少有20多个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在这个日子纪念父亲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要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

    同时,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也给了三个儿子巨大影响。他们都以父亲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在为人处世上就秉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的负责人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戴高乐:坚决避免特殊化

    20世纪50年代末,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主管礼宾事务的官员:“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今后你们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参加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在戴高乐执政的11年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亲属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谋取利益。戴高乐还不准孩子们抛头露面,搞特殊化。

    戴高乐鼓励自己的子女说,必须从小就抛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亲去取得特权。


***约翰·D·洛克菲勒:锻炼身体与游历世界

    在19世纪时,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只是一个周薪7美元的打工仔,但他通过个人奋斗最后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方面,他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措施”。

    约翰·D·洛克菲勒常常和孩子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儿子上学时,他让儿子滑着旱冰经过中央公园到林肯学校,家庭司机只是开着车跟在后面。

    另外,洛克菲勒家族很注重到世界各地游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带着家庭教师和一大堆行李,开始飞越美国大陆、欧洲、北非等地。这种教育增强了孩子们认识社会多元化和准确把握社会常理的能力,为以后确立人生目标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自己的写作时间相当宝贵,但他常常将部分时间分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不过,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他信:泰国总理千金去麦当劳打工

    泰国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但是,现年55岁的他信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甚至主动要求孩子出去“受苦”,长经验、长见识。

    2004年3月,他信的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把女儿送到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里打零工,贝东丹一时间成为泰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其间,他信还专程光顾这家餐厅为女儿捧场。

    他信说:“我就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让她了解生活,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就是有身份的人。钱不是关键,我们想让她获得一些经历。”他信还表示,希望女儿能够成为泰国年轻人的榜样,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并培养责任感。.

TOP

泉水叮咚 发表于 2007-4-15 14:3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有道理。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母亲都有义务,可以互补。.

TOP

家长不做孩子学习的"监工"

家长不做孩子学习的"监工"

  孩子上小学时做作业你可曾在一边“监工”?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写作业,那边写边玩,总得写到晚上九十点钟。再加上小学阶段需要家长监督完成的作业比较多,像听写、背书、口算,想完全不监督也不容易。面对刚刚踏入校门的孩子,很多家长对其学习紧张万分,不知道在家里该如何辅导孩子;孩子上中学后,面对越来越难的家庭作业,家长对孩子的辅导也越来越吃力,这时又该怎么督促孩子的学习?
  “盯防术”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

  上小学四年级的洋洋很苦恼:“我做作业时妈妈老坐在旁边陪我,让我很紧张。我稍一停顿,她就会问我怎么了,看见我有不会的题就非得给我讲。为了让妈妈别嘟囔我,我就说会了,实际上根本没听懂。”据了解,很多家长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家长都习惯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担心一不陪着,孩子就磨磨蹭蹭地写不完作业。有的家长一看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往往会主动帮助,这样孩子对家长产生了依赖,容易在心理上轻视上课的听讲。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也未必得当,反而会拖了孩子学习的后腿。

  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提倡家长用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长可以翻开孩子的书本,问孩子这一天、这一周都学了些什么,学过的课文能不能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也学习学习,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掌握得不牢固的地方,也可以问孩子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父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家长的作用是适时地给与辅导和点拨,而不是当“监工”。

  从细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家长可以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量后,给孩子定下时间,然后用商量的口气鼓励孩子,“你能不能在20分钟内把这些作业做完,而且写得正规?”

  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细节抓起,比如书、作业本应该怎么翻才能使其不受损坏,一开始学拼音和生字时要指读,学课文时要端着读,削铅笔留下的粉末应该小心堆放在课桌一角,下课后收拾到垃圾桶……家长也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在家里的一些不良小动作,及时与老师沟通,在家里也要按老师在学校的要求一样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的要求和老师一样,是必须遵守的。

  建立自信比做题重要得多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小学时门门功课都能考90分以上,怎么一上初中,成绩下滑得厉害,心里着急,想辅导孩子却不得要领。分析原因,孩子上初中后,一下子加了很多课,而且大部分课都要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时学习中游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会听课,作业也写得很认真,学习成绩会稳定并且逐渐提高。反之,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成绩很容易滑坡。

  专家提醒家长,孩子上中学后,家长一定不要光盯着孩子的分数,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情商的培养上,平时要留意孩子的作业是否认真,观察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与孩子交流,或者和老师沟通。孩子正在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变化,家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成绩的变化。家长要多鼓励、引导孩子,可以给孩子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关键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到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比教会孩子几道数学题要重要得多。.

TOP

泉水叮咚 发表于 2007-2-1 19:1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惭愧:我也曾经是监工


曾经的我也是孩子的监工。孩子上四年级以后,当我发现孩子明显比以前自觉之后,我才“退休”。.

TOP

香茗一杯倚清风 (寒塘冷月之空谷幽兰) 发表于 2007-2-2 23: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我也期盼孩子们都快点自觉起来
.

TOP

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手段
很多父母会发现给孩子讲道理往往不太有效,这其中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父母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之间配合的是否得当。

  比如说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就不应该用商量的口气,比如父母在批评孩子某个缺点的时候要注意的口气和表情是否带着某种欣赏,或感到好玩,这种矛盾的信息会让孩子困惑,一般来讲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更相信非语言信息。

  对儿童来讲更是这样,孩子在不能理解语言之前就已经能够理解非语言信息,所以我们特点要注意非语言信息的合理应用,从而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TOP

教育子女父母切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教育子女父母切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



  在近日举办的“沟通零距离”亲子平行小组活动中,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卢湾区工作站站长秦天栋告诫家长:在教育子女之前,家长必须统一口径,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活动主办方“小秦工作室”为前来参与活动的家长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孩子所写的“父母在我眼中的褒与贬”。对于孩子所写的“我最讨厌每次出去玩,家长就会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来查岗。”一位母亲表现得很激动:“我的女儿总喜欢和一群同学出去唱卡拉OK,男男女女的都有,我就觉得会出问题!”而父亲则明显倾向于女儿:“有时候我外出,她妈妈也喜欢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打来,女儿反感一点也不奇怪。”事后,记者向父亲询问是否曾就此问题与母亲沟通过时,他表示从没有。

  秦天栋指出,这样的家庭会存在沟通问题并不奇怪,孩子会很自然地和支持自己的父亲结成联盟共同对抗不信任自己的母亲,而母亲则会因为越来越深的怨气而更加苛责女儿,形成恶性循环。现场的另一位母亲说:“我不给孩子买新手机,但是孩子他爸却向我借钱给孩子买。”秦天栋认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荒唐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相反口径会间接地把孩子和母亲对立起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家庭,解决这些家庭所暴露出的沟通问题,关键看父母是否可进行有效沟通达成一致,只有父母率先改变,孩子才会改变。”秦天栋说。




选稿:吴思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李征.

TOP

好动≠多动

好动≠多动

新闻午报 2008-05-06 19:42:32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或老师叹息:“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学习。”话语中带有对孩子聪明脑袋的婉惜和“屡教不改”的困惑。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的这种情况当作注意力障碍即多动症求医治疗。

  □本报记者|曹敏捷|文

  用兴趣治“多动”

  受访人:小磊妈 小磊读小学生二年级

  自从儿子上学后,小磊妈就有点郁闷,班主任老师经常打电话给她,一会说小磊在学校闯了什么祸,一会又是考试不及格等等。小磊妈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几大毛病:上课不专心,老爱做小动作,并不时影响其他孩子。去年底,班主任曾经提醒她:小磊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啊?有必要带他去治病!

  听到这话后,小磊妈得到启发,马上带孩子到离家不远的一家医院。“我觉得老师说得非常有道理,平时看小磊总是闲不住,每天我们都要陪着他一起做作业,不然他就不肯做。”来到医院后,医生给小磊配了很多药,可是四五个月过去了,小磊妈觉得不对劲,孩子的“病情”并没有好转,钱却已经花了不少。

  后来小磊妈遇到一位儿童心理方面的专家,那位专家说:孩子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确实是多动症的症状之一,但是孩子好动并不必定是多动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在玩中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在那位专家的指导下,小磊妈逐渐改变教育方式,从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比如小磊特别喜欢汽车,一看汽车杂志就着迷,坐在那里能够安静地翻看一刻钟左右,嘴里还念念有词呢,妈妈就不但鼓励他看汽车杂志,还买来一些汽车模型,让孩子动手操作。但是,玩汽车之前,妈妈会跟孩子来个约定:先独立做完一项作业,然后让爸爸陪他看会杂志或玩会汽车。试验了一段时间后,小磊的学习自觉性逐渐增强。而成绩的提高,也大大提升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孩子注意力两大原则

  1、营造环境

  在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事情发生:孩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插塑或搭积木,爸爸走过来问一问吃饱了吗,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孩子去喝果汁,又等一会儿,妈妈又叫他帮忙去拿样东西。短短几分钟内孩子的活动被大人们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

  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因此,父母应根据这一特点,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的因素,为孩子创造安静、简朴的物质环境。在孩子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孩子。此外,墙面布置不应过于花哨;电视、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应摆放在较远的位置。

  2、张弛有度

  当孩子在户外跑来跑去,心跳加速,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等进到户内后,就很难立刻进入到绘画或读书等安静活动中。一些家长却要求孩子立刻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违背孩子身体器官的运作规律的。

  孩子一天的生活节奏以及各种活动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安排好生活作息,切忌一天到晚强迫他们坐着一动不动,要让孩子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孩子一个过渡准备。

  链接

  亲子游戏推荐

  指挥交通

  与孩子一起玩“指挥交通”的游戏,让孩子扮演交通警察,应事先约定交通警察要站3分钟的岗,时间到后才能换岗。通过类似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慢慢地将外在的游戏规则内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

  注意事项:在游戏中,对注意力持续时间的要求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得过高。

  移物猜物

  先在孩子面前摆放上汽车、小球、铅笔等多种物品,让孩子观察几秒种,然后让他闭上眼睛,趁机悄悄拿走几样物品,然后让他说出哪些东西不见了。这个游戏要求孩子在观察时,能快速地注意到几个物品,从而锻炼了孩子的注意广度。

  注意事项:家长应当注意幼儿的年龄和个体之间的差异,呈现物品的数量多少、拿走物品的多少以及观察时间的长短等都应当适当。

  观察豆芽

  家长和孩子种一颗豆放在窗台上,对孩子说:“这颗豆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发芽了,就赶紧来告诉妈妈。”这样就交给孩子一个任务,为了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他就必须经常注意它。

  注意事项:做这个游戏之前,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孩子,使其注意力始终指向某个方向。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时,应当说得具体,有明确指向性。如果家长仅仅说“你要注意它的变化”,孩子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家长能说出“有没有长出绿色的叶子”,或“看一看它的叶子有什么变化”,效果会更好一些。

  小测试

  注意力障碍测试

  请检查一下你的孩子在过去六个月中是否一直存在以下行为?(“是”加1分,“否”不加分)

  1、在完成学校作业或其他任务时,经常不能密切注意细节,或者经常犯粗心的错误。

  ○是 ○否

  2、在游戏和完成任务时,难以集中注意力。

  ○是 ○否

  3、经常不听或不理睬别人对他的讲话。

  ○是 ○否

  4、难以遵守其他人的指令,或者不能完成学校的作业、值日等琐碎的任务,不是由于无法理解指令和反抗心理。

  ○是 ○否

  5、经常难以对任务和活动进行组织。

  ○是 ○否

  6、在要求付出心理努力的学校课业和家庭作业方面,经常难以投入。

  ○是 ○否

  7、经常在家中或学校丢失与学习有关物品。

  ○是 ○否

  8、易被当前工作无关的刺激所分心。

  ○是 ○否

  9、在日常活动中经常丢三落四。

  ○是 ○否

  自诊结果释义

  结果大于6

  该孩子可能有较严重的注意力障碍,并且已经影响到孩子的学生、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为了孩子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强烈建议你到专业机构接受矫正训练。

  结果大于5

  该孩子可能存在注意力障碍,建议你到相关机构进行专业的测评,并接受相关的训练。

  结果小于5

  该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注意力障碍,可能是其他心理因素导致了孩子现有的问题,请你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等。.

TOP

家庭教育的方式比谁管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方式比谁管更重要

日期:2008-11-19 作者:陈杰 来源:新闻晨报
     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相对缺位,专家建言——
    现在的孩子,到底谁管得多?近日出炉的本市某区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照管孩子的程度远低于母亲,母亲是孩子主要照顾者的家庭占71%,父亲是孩子主要照顾者的家庭仅占18%。当然,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等专家认为,爸爸管还是妈妈管并不重要,键是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应“抓大放小”,既尊重孩子的隐私,也能够给孩子的发展把住方向。

【抽样调查】

孩子与妈妈冲突多

    在这份《长宁区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父亲担负的责任角色低于母亲。但报告同时显示,儿童在处理自身事务时有较大自主权,71%的家长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但有8%的家长“偷看孩子日记、短信或聊天记录”。近九成的家长和孩子知晓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家长对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沟通、减轻儿童学习负担、优化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而去年市妇联公布的一项《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的实证与干预对策研究》显示,整体上中学生与母亲的冲突比与父亲多,在与母亲的冲突上,因学业问题和母亲发生激烈亲子冲突的青少年比率占到了8.8%,其次是生活安排方面,其比率占到了6.0%。

【心理解析】

父母的影响能完善孩子人格

    为什么父亲在子女教育方面相对“缺位”?这种“缺位”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效果?心理学专家分析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在许多家庭中,父亲担负了家庭的经济重担,经常忙于工作,母亲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时间相对较长。照顾得多,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心理学专家指出,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在与母亲和孩子交往衬托下,有助于孩子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及态度产生理解。如果没有父亲的参与,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将因没有鲜明对比而受到削弱。由于父亲引导孩子参与的游戏往往较多是运动性、技术性和智能性的。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自信心等影响孩子。他们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特征,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这就与孩子从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诸如关心别人、同情心、温和、善良、坚韧、善解人意等方面的特质潜移默化结合起来,形成孩子较完善的人格基础。

【专家观点】

父母应扮演不同角色

    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认为,现在个别父母对孩子“包”得过度,而疏于在大方向上的引导。这个问题在父亲或母亲身上都存在,与性别并没有直接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慈母严父”,呼唤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扮演不同角色。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自决权,尊重他们的隐私,在具体细节上大胆放手,通过适当的专家咨询和了解给自己的教育方式定调,有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TOP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体验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体验
2008-11-19   [扬子晚报网消息]    

今天,许多孩子的心理世界之所以由荒原成为沙漠,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或者很少有过“我能行”的体验。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因为各种“爱”的理由,而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体验的经历和机会。家长们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因为怕弄脏地板而从不让孩子做洗碗、择菜的日常家务,因为怕孩子跌倒,游戏的时候受伤或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更有的年轻爸爸妈妈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淑女、绅士气质,而拒绝一切会带来污渍的活动。

  我们在帮助孩子去体验“我能行”时,有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失败是经历,但要把心思和眼光放在成功上。过家家是孩子体验社会,协调自我和其他个体有效方式,孩子通过这种类型的游戏,体验不同的家庭成员角色,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妥协,初尝被肯定的喜悦以及学会如何接受失败。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也要不断地成长,接受新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预期。

  二、结果重要,但过程才是孩子成长的经历。有的父母阻止孩子看书看报、参加课外活动,有一个不变的理由——考大学也不考这个。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单一:“只要你能考高分,考上大学,我一切都可以给你!”甚至可以为此牺牲自己的工作和幸福。殊不知,这种“过度保护”无法使孩子正常成长,成长需要过程。正是父母的短视,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权利;正是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成功,他们的心灵世界才由荒原变成了沙漠。

  三、放开手,我给家长的建议是,对于孩子,我们要从小就敢于放手,从小事开始放手。.

TOP

家长会后怎样和孩子交流

家长会后怎样和孩子交流
2008-11-26 06:55:47   [扬子晚报网消息]    

今天开家长会了,爸爸回来又是把我教育了一番,每次都是老一套,我只好听着,可是他还是不满意,说我心不在焉。他有什么要求,我说知道了,他又说我只有语言没有行动。我觉得很委屈,其实哪个学生不想考个好成绩,但哪有那么容易,考试前,我在数学上下了很大工夫,可是试卷题目和平时做的题不一样,成绩一点也没提高,我也很郁闷,行动有什么用呢?         ——高二 小惠

  正如你所说,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考个好成绩。对于在校生而言,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学习成绩自然就成为衡量能力、水平和成就的重要标尺,没有人愿意自己落后。可能你的成绩现在还不尽如人意,但你为了提高成绩也想了一些办法,采取了一些行动。看来你需要的就是怎样进一步让努力显示出成效,既是对父母期望的回应,也是自我期待的实现。当然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短时期的努力很难看到成效,你在考前下了一番苦功,可是效果不佳,那么,这是说明努力没有用,还是努力的方式不对,抑或是努力的程度还不够呢?相信你仔细思考后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症结所在,就不会因为努力而不见成效感到委屈了。当然,下一步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有所突破,需要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全面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老师请教。同时不可缺少的是为达到目标而坚持的毅力和决心。

  一般来说,上了高中的学生不会和父母说很多心里话,更喜欢和同学交流,父母从孩子那里获得的信息少了,自然在理解上就会有偏差。实际上你和父母的愿望并没有不同,可是当这份愿望从父母嘴里说出来,而你又没能达到时,会感到有压力甚至有愧疚吧。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这样的困境,加上有时父母的情绪比较激动,方式不恰当,就立即选择了对抗。也许我们有很多理由来向家长或者自己解释考试结果,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且对自己有价值的并不是一个解释,而是一些改进的方法。如果你有勇气面对自己有待改善的地方,相信你就不再会把精力放在委屈和不满上,这样就开始了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写给家长:

  家长会后怎样与孩子交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恰当的交谈,会令父子之间产生隔阂,形成交流障碍。通常家长会都是在重要的阶段性考试之后。谈话的主题必然就是从成绩展开全面谈学习。因此提醒家长首先要全面关注孩子的学校生活,避免只看成绩。问问孩子的同伴关系,对老师的感觉,对哪些学科感兴趣等等,因为有时候一些学习外的因素会对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都是微妙地互相关联和影响着的。其次,与孩子探讨你认为很有启发的观点,不要简单重复老师的话。家长会是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机会。毫无疑问,对家长而言会上所听到的一切都是很重要的,包括老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科的学习方法;目前总的考试水平等等。这些不需要统统向孩子重复,因为很多话,老师在平时一定反复强调过,在孩子听来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你的重复只会让孩子感到厌倦。第三,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提出期待,而不是责难。简单的责难只会让孩子寻找理由为自己辩解,在心里产生更多的对抗或者无助。寻找与孩子共同的期待,并为达成愿望而寻找办法。

  第四,无论成绩好坏与否,请相信,你的孩子心情和感受与你是一样的,因此谈话应当是有共鸣的交流,而不仅仅是家长情绪的宣泄。交流中只有因为成绩好而兴奋地夸赞,或因为成绩差而愤怒地指责,这样简单的情绪宣泄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五,不要只关心成绩这一终端显示,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很多时候孩子对提高成绩的无力感源自于平时缺乏持久专注的能力,有时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但坚持不下来。这时家长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远比结果出来之后的批评反思更有价值。.

TOP

孩子们那点事,家长操碎心

孩子们那点事,家长操碎心
www.jfdaily.com 2009-06-10 14:10 稿件来源:浙江教育频道
  孩子的事,永远都说不完。当一大堆家庭碰在一起,和心理咨询师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交流开了的时候,家长们脸上那种认真,让人动容。昨天,本报品牌栏目——桥梁再次架起,我们把家长和心理咨询师请到了一起,让他们面对面谈教育孩子的事。



  家长围着宋健男问。屠春 林云龙 摄

  这期由本报和杭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共同开设的桥梁,整整热闹了近2个小时。

  一大早,4位心理咨询师就到了,近百位家长也冒着大雨陆续赶来。一坐下,就有家长急切地向咨询师倾诉,有的则窃窃私语相互交流。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相互讨教好的教育方式,改变孩子不好的习惯。一个多小时后,很多家长仍抓着咨询师不放,似乎要从他们嘴里淘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

  家长们走之前还告诉记者:“以后这样的活动,你们一定多搞搞。”

  我们从这些孩子们当中挑选了几个典型案例,如果你的孩子也存在这种情况,不妨参考一下心理咨询师给出的建议。如果你的孩子有另外的问题,也可以拨打12355咨询。

  案例一:作业拖拉的孩子该怎么管

  专家良方: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夏女士的儿子7岁,成绩、性格等都很棒,就是做作业拖拉。

  “上学期,我每天都陪他做作业,他井然有序,一科作业做完再做另一科。这学期我没陪在他身边,让他自己做,他就拖拉了。做完一科,要玩一会,或开个小差,然后再做另一科。我都不知道该跟他说什么。”夏女士说话语速飞快,看来是个心急的妈妈:“我担心他到高年级后,作业更多,会完不成作业。”

  夏女士说时,一旁的王女士频频点头,没等夏女士说完,她就接上了:“我儿子9岁,最让我头疼的也是作业拖拉。做着做着,他就想点其他事情出来做做,比如刚开始做就要喝水,喝完水又要上厕所。”

  张颉:夏女士用心良苦,孩子做作业一直陪在身边,很不容易。但正因为你的陪伴,孩子就像电脑按钮一样,一颗按完按另一颗,他自己根本不用思考,包括管理时间。一旦孩子自由了,他就不知道怎么打理自己的时间了。

  孩子做完一科作业,休息下、开个小差,很正常。因为他确实累了,需要休息。我们不能用自己急切的心思来要求孩子。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需要我们尊重和信任。

  让孩子自己管理时间,家长可以试着跟孩子一起列一张“时间管理窗口”的表格。你跟孩子一起,把每天回家要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家长如果有补充,可以在旁边列出来。比如看课外书,妈妈可以跟孩子说,我觉得看百科全书很好的,里面有贝壳动物等,小时候妈妈就因为没看百科全书,后来很多东西都不知道。

  列出事情后,画一张表格,分成四个窗口:重要必须的事,重要不必须的事,不重要但必须的事,不重要不必须的事。让孩子把刚才列出来的事情一项项放进去,贴在他觉得舒服的地方。每天做完,给他打一个勾,或者送给他一张卡片,集到一定数量给他一个礼物。说不定,会有好的效果。

  案例二:孩子胆小,见到蚊子苍蝇会大哭

  专家良方:5种爱的语言,给孩子安全感

  家长周先生有备而来,一坐下就“唰”地拿出一张纸,上面第一项就是孩子胆小。他的女儿今年5岁,胆子特别小,平时见到一只蚊子就哇哇大哭。前几天家里养了蚕宝宝,女儿还是很害怕,从不敢碰一下。

  “对对对,我儿子也一样,都8岁的男孩子了,家里飞进一只蜜蜂、苍蝇就大哭大叫。带他出门,见到人家牵着宠物狗,就躲在我身后不敢走。有时候我为了锻炼他,给他钱,让他去超市买自己想吃的东西,我在超市门口等他,他就不敢进去。学校里,没有玩伴,就一个人呆呆地坐着。他不知道怎么跟他们交流。”陆爸爸也有同样的烦恼,他怕再这样下去,孩子会厌学。

  张颉:孩子胆小,很大一个原因是小时候缺乏安全感。我建议家里可以用五种爱的语言,让孩子沐浴在爱之中。

  说“我爱你”,每天都要有,孩子与父母之间。

  精心时刻。选择一家三口最温馨的时刻,比如吃饭或看电视,花点心思精心设计一下,给孩子关爱,可以是夹个菜等。

  身体接触。男孩子要爸爸多给一些,比如揉揉肩膀、拥抱;女孩子,无论爸爸怎样给她拥抱都不会嫌多的。

  给孩子礼物。礼物不必很贵重,可以是特意为孩子烧的一盘菜,也可以为她搭配今天出门穿的衣服等,让家庭充满爱。

  两人世界。营造孩子跟爸爸或妈妈的两人空间,让两个人共同融合交流。

  家里有了这么多爱,孩子自然就自信了。像周先生的女儿,还可以用奖励卡。比如,晚上睡觉前,妈妈可以奖励她一张奖励卡:“今天,你当众讲了一句什么话,妈妈奖励你。”记得奖励卡一定要亲手做的。

  案例三:上初中的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

  专家良方:改变话语方式,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小超(化名)妈妈昨天来了,穿着一身黑色衣服,剪一头短发,心事重重。她上初中的儿子因为讨厌上学休学在家,到昨天为止,已经10多天没去上学了。

  小超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离婚了,他就跟着妈妈过。上了初中,学校要求男孩剪短发,小超不愿意。妈妈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小超仍然反抗,最后索性不去上课了。他对妈妈说:“到18岁我就走人,我自己能养活自己了。我不想再读书了,我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妈妈跟孩子讲道理,想让他重新回到学校,但不奏效。小超喜欢音乐,最近妈妈做出了让步,请了个老师来教他学吉他。“但我觉得孩子还是应该去上学,初中没毕业就不上学,以后肯定会被社会淘汰的。”小超妈妈希望专家能教她怎么和儿子继续沟通。

  宋健男:对这样的孩子,妈妈要改变原来的说话方式,而不是开口就讲“孩子啊,你要好好学习”。这样是没有效果的,他会很讨厌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现在和你说三句话:“某某,从现在开始不要去想那只小花猫”,“某某,你千万千万不要去想那只卷起尾巴、到处乱跑的小花猫”,“某某,你一定要记得哦,不要再去想那只淘气的小花猫。”结果呢,你是不是一直在想那只小花猫。这叫负强化。同理,你每天跟孩子说学习、学习,他不被你烦死才怪。所以才会说出“到18岁我就走人,做我自己感兴趣的事”这种话。

  现在,你应该跟孩子讲有兴趣的话题。比如可以跟他聊,孩子,你现在从事的音乐,以后是自由职业者,想象一下,五年后你会是怎样一个场景?在这五年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都是很好的话题,他会愿意跟你说的。说着说着,他最后会回到学习上来的。

  我们建议家长要多和孩子说些孩子关心的话题,比如兴趣爱好、交友等。研究表明,80%的孩子觉得父母有一点不好,就是太唠叨。.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