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房产金融] 半夜加税,将载入世界史册

半夜加税,将载入世界史册

前两天,财政部官员还信誓旦旦表示:没有调整印花税这回事!

今天,印花税上调,股市下跌,又将创造多个世界之最:

1.跌停板家数世界之最;
2.蒸发市值世界之最;
3.指数下跌世界之最;
4.指数跌幅世界之最;
5.老百姓损失世界之最···.

TOP

深更半夜突然宣布调控措施之思考

深更半夜突然宣布调控措施之思考


今日凌晨,在中国人沉睡在梦想之中和美国人正处于大白天之时,我们的管理层突然宣布将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千分之一上调到千分之三,直接造成沪深股市爆跌282点。管理层此次不顾市场承受能力,如此的“强力”调控,引发我们广大老百姓对有些问题的深度思考。

一、在05年启动股改时,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鼓励老百姓进入股市。如今股改完成了,就突然大幅调升证券交易印花税,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二、在QFII认为沪深股市股价过高,呼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打压的时候;在我们的政府允许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市场和把QFII额度从100亿美圆大幅提高到300亿美圆的时候,管理层打压股市,这不是请QFII来抄底吗?

三、前几天,有官员对媒体否认将有可能出台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控措施,今天的事实不是充分说明我们的某些官员毫无诚信吗?

四、老百姓才从股市中赚了一点钱,管理层就针对股市下猛药,而房价疯涨,粮油肉蛋价格疯涨,为什么不出台强力调控措施?

五、成熟市场的管理层在出台重大调控措施之前,都是先向市场吹风,以期市场提前消化和避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对比之下,我们的管理层的调控艺术也太差了点吧?

六、并不象个别所谓的专家学者所说,在股市低迷时,就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在股市高涨时,就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这些个调控手法都属于正常的。就国际上来看,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发展趋势是要被彻底取消的,在高喊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我们出台调升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控措施不是一种倒退吗?.

TOP

公众还能相信政府“辟谣”吗?

公众还能相信政府“辟谣”吗?

公众还能相信政府“辟谣”吗?


--------------------------------------------------------------------------------
  
  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不啻为一声惊雷,一直傲挺示人的股市,瞬间趴下了:上证指数早盘报4071.27,下跌263.66;深成指报12618.91,下跌837.68。近三百家个股在早盘跌停。
  
  散户的恐惧和哀号充斥着各种股票交流场所,“熊市来了”的声音不胫而走。种种迹象表面,当前的股市确实存在着一定泡沫,“全民炒股”的风险意识相对淡薄,尽管项怀诚说“股市如同啤酒,如果没有泡沫就不像啤酒了”,尽管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当前全民炒股可能并不像媒体所说的那么严重”,但是政府对股市温和而适当的调控,依然被普遍认为是必要的,大多数股民也都有这样的政策预期。
  
  因此,在央行“组合拳”被股民不到半个小时就消化掉了之后,有关提高印花税的传闻在市场上快速流传,甚至有人在一些互联网论坛上发帖称,“财政部晚间将发布消息,证券交易印花税率由1‰提高到3‰。”
  
  但是,马上就有政府部门出来对这一消息进行“辟谣”了。5月23日《上海证券报》报道,财政部新闻办有关负责人答复说:“确实没有听说过将要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的消息。”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办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如果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作为参与部门,国税总局新闻部门应该知悉,但是目前确实没有接到有关通知。”
  
  出于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很多股民放松了警惕,将各种“唱衰股市”的声音视为谣传。但是还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为自己的“轻信”付出了代价——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上,“轻信政府辟谣”反而似乎要比“轻信谣言”更可怕,这叫万千股民实在是难以接受。他们不得不逼迫自己思考一个痛苦的命题:政府部门的“辟谣”还能相信吗?
  
  有过股海沉浮经验的人都知道,“消息”对于股市,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政策市”,意义有多么重大。某些上市公司惯用的违规手段是:将公司的所谓“消息”透露给有关系的机构,让他们提前应对,或购进或抛出,等他们已经处理完毕,再公布消息,可怜的散户只能被打得措手不及。此次调整印花税“谣言”,事后被证实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同,难道是纯属巧合吗?此外,这几天网上不断有人在说“星期三会有大变动”,难道是他们未卜先知吗?我们可否认为,有关部门提前将消息向部分机构泄露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有关部门与那些违规操作的上市公司有何区别?是否应该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我们不禁还要联想:泄露出来的消息又被泄露给了公众,使那些获得一手信息的机构没有充裕的时间应对。是否因为这个原因,就在人们将信将疑的时候,有关部门马上站出来“辟谣”,“稳住”那些获得二手消息的散户?否则,又该怎么解释,七天前被“辟谣”的“谣言”,竟然会在七天后得到证实?
  
  当“谣言”成为现实,当“辟谣”成为真正的“谣言”,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