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能帮助背诵,但是理解也是分层面的。初步背诵的时候,不需要达到深层的理解。
背诵的初步,要的就是被感染。我们回想一下婴幼儿听妈妈唱歌。他们记住妈妈的歌声的时候,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被感染了,听到这个歌声就会有温暖、安全的感觉。甚至长到十几岁,也不能完全理解妈妈的深情,但是他们就是被感染。
我小的时候,只有7、8岁,背诵《春江花月夜》。那个年纪,我不懂岁月无穷,而生之有涯。但是我就是非常喜欢那几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我只是被这诗句中顶针的手法所表现出的韵律美以及文字中的质朴感所感染,有着说不出的喜欢,就记牢了。
还有,在大学里上数学课,第一次接触泰勒级数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讲得热血沸腾,大冬天脱得只剩一件衬衫,开口吟道:噫吁嚱,危乎高哉!泰勒之形,形似上青天! 被他这么一感染,这个级数记牢了。但是其数学意义的理解以及马克劳林级数的理解还是在课后。当然,理解之后,则对老师当时的感慨更加有共鸣。
我说的感染,是一种感性的冲击,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我一直在用感性的东西来冲击我的孩子,发现效果不错。这么大的小屁孩,跟她分析,通过分析来让她理解,那是有点不合时宜。我不分析,只是冲击,冲击的结果就是让她记住。在记住的基础之上她自己思考,她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析,我起一个引导作用。
我这种冲击教育,看起来不大费脑筋,一种“请君入瓮”的手法。但是选择什么样的“瓮”,请她什么时候入,材料和时机的把握需要花点心思的,这是因人而异的。
我说的先冲击之后记忆发生,再理解,是学习的一个途径;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你说的先理解后记忆。这两种形式,哪一种会发生,因时、因人、因事而异。大家都接受理解对于记忆的促进作用,那么记忆对于理解有没有重要作用呢?
在个人有限的经历中,记忆和理解没有一定的谁在先、谁在后。有的时候先记忆,后理解;有的是先理解后记忆。但是感性的冲击,对于理解和记忆都是有非常强的促进作用。其实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兴趣”,也是一种复杂的愉悦的感情。这种复杂的感情促使我们对某些东西一再地回忆和揣摩,最终不但记得牢、理解得深,还会灵活运用。
因此,我并不把理解和记忆排序,也不把背诵和阅读划分开来,我只是用感性的冲击来统领它们。理解和记忆是相辅相成的,理解的深的东西一定记得深;记得深的东西一定理解得好。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科斯托拉尼说过的一句话:人们总想区分投资和投机,岂不知它们本是一体的。一次成功的投资,必是一次好的投机;相反,一次坏的投机一定是一次糟糕透顶的投资。
我非常非常赞同你关于广泛阅读的观点,同时我也坚持经典的背诵对于加强阅读的理解深度和文章框架的设计有着极好的促进的观点。你的女儿有着令人称羡的阅读面,倘使辅之以一定量的经典背诵,她的写作一定是如虎添翼(我知道她的写作已经非常好,但以她的阅读基础,可以达到更令人惊讶的层次;同时以她的阅读量,背诵也会很轻松)。背诵不仅仅是学会某些经典句子,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经典文章框架有着精确而熟练的把握。框架的设计,是非常难学的,也是没办法教的,只能孩子自己去完整地把握、揣摩。而最终的写作水平,是体现在框架的设计上。
一点浅见,班门弄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