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品味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解读Hillsong

品味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解读Hillsong

品味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解读Hillsong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1033&scene=0#rd



本文原刊于《举目》76期。
文/王星然

写一个可能在某些华人教会里会引起争议的当代教会音乐团体,要如何下笔呢?

基本上,处理这样的题材有几种选择:

1) 维护传统,批判新潮,教会长执或许会喜欢;

2) 拥抱潮流,敬拜团里的年轻人会认为你很IN,主动帮你转发;

3) 取中庸之道:新观点和旧思维各打50大板。这让自己看起来很平衡,很中立……但未必讨好,反而两派人马都会对你有意见。

仔细想想,这不正好反映了过去几十年,华人教会在音乐敬拜上所面对的挣扎与困境吗?无论选哪边站,都会有人不开心,都会被贴标签……

4) 置之不理,让别人写,看别人被骂。只是,笔者长期观察媒体趋势与流行文化、教会音乐的发展,加上多年从事年轻人事工,是不可能对这只“大象”视而不见的。

因此,我决定不管他人看法,诚实地提出个人的一些观察和省思。

当代最受欢迎的基督教乐团

教会乐团拍MV,是已经很高大上了;但来自澳洲悉尼(雪梨)的Hillsong United乐团(中译为“新颂联合乐团”,以下简称Hillsong),却预计在2016年发行他们的第一部商业电影《让希望崛起》(Let the Hope Rise)(参官方预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Z69KnGOwE)。



这部记录片将详述上帝如何带领Hillsong,从一个小教会敬拜团(2003年教会成立时只有45人),发展到具世界影响力的乐团。

美国《告示牌》(Billboard)杂志称Hillsong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基督教乐团。这些年,他们共卖出1,600万张唱片;每个主日,全球(包括乌兹别克和巴布纽新几内亚)约有5,000万人在唱他们创作的诗歌。

2013年底到2015年初,Hillsong的Oceans——Where Feet May Fail(恩典之洋——即使我仍会软弱)打破记录,不仅拿下美国告示牌当代基督教音乐排行榜(Billboard Hot Christian Songs chart)冠军达50周,更罕见地进入主流音乐榜(Billboard Hot 100)。

也许,长执们不见得同意Hillsong的神学,但问问教会里的年轻人,你会发现Hillsong的音乐,早已登堂入“会”:

Shout to the Lord(向主欢呼)、Power of Your Love(袮爱的力量)、One Way(唯有耶稣)都已算是“经典老歌”,加上近10年来超红的Mighty to Save(大能拯救)、God is Able(神有大能)、Hosanna(和散那)、Still(安静)……一首接一首,这股Hillsong热潮方兴未艾。

也是文化现象

对我而言,Hillsong不只是一个乐团,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当代文化现象。

正当全世界的教会都在烦脑如何得着这一代年轻人时,Hillsong Church每周可以吸引10万年轻人来参加崇拜;在纽约曼哈顿的分堂,每周7千人要排队才能进场。

Hillsong Church的异象是,“建立一个以基督为中心,以圣经教导为基础的大型教会,来接触并影响世界,改变人心,装备上帝的儿女,能领导并影响生命的每一个层面。”(http://hillsong.com/vision/)他们力行耶稣爱邻舍的教导,看重教会的社会责任,激励教会年轻人长期投身弱势族群关怀(注1)。

如此生猛的植堂策略和放眼全球的异象,使Hillsong的影响力扩及世界各大重要城市,除了澳洲及纽约之外,洛杉机,伦敦,巴塞隆纳,阿姆斯特丹,柏林,哥本哈根,基辅,巴黎,斯德哥尔摩……都有她的分会。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成功不能定义他们的神学和治会的路线是对的——大,不代表必然正确”。


虽然保守阵营对Hillsong的批判,不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但是考量到避而不谈这些争议,或会减低此文的可信度,所以我借《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Megachurch With a Beat Lures a Young Flock”(Sep. 9, 2014),来综合归纳这些年美国传统教会对Hillsong的批判,并提出个人的回应(注2)。

艺术、美学、和管理

我是个标准古典乐迷,在台湾主持过古典音乐节目,也曾担任教会诗班指挥多年。

在收藏的上千张古典唱片中,我拥有13世纪的葛利果圣歌(Gregorian Chant。指生于540年的葛利果一世,于590-604年任教皇期间,整理的男声单旋律、无伴奏拉丁文圣乐。编注),文艺复兴对位元合唱作品,巴罗克神剧及教会清唱剧,和众多的的古典乐派、浪漫时期、国民乐派弥撒曲及安魂曲。

当然,更少不了传统圣诗、黑人灵歌、还有近年来古典乐坛愈来愈重视的东正教音乐,如Arvo Pärt,Henryk Górecki,John Tavener的作品……

杰出的创意与风格

不谈神学,单就艺术角度来看,我认为Hillsong的音乐是值得花时间去认识的,尤其他们的作品,迥异于时下那种老套呆板,千篇一律如制式生产线出品的音乐。

Hillsong的特殊配器法(乐器的选择组合与运用方法。编注)、大胆洗练的和声、色调丰富的编曲、意想不到的节奏设定、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现代用语是“洗脑”)的弦律,20年来在乐坛上引领风骚。

此外,Hillsong的吉他风格充满U2乐团的实验精神,在声响效果上极富创意,因此网路上有大量讨论、研究Hillsong吉他的文章和教学影片,全球各地敬拜团竞相模仿……

《纽约时报》乐评家把他们归类为民谣摇滚(Folk Rock。注3),很有澳洲白人的特色,这和和美国以Nashville风格(美式现代乡村,轻摇滚)为主的基督徒创作很不同(美国现代教会音乐还受到非裔音乐的影响,常有R&B/节奏蓝调和Hip Hop/嘻哈的影子)。

谦逊的团队精神

Hillsong的灯光和舞台兼顾功能与美感,乐手的穿着不华丽张扬,却简单有型,整体反映出一种后现代(或后工业时代)的美学。Hillsong演出的每个环节都严谨挑剔,以舞台管理的专业角度来看,他们丝毫不逊于任何当代第一流的艺术团体。

每个成员不仅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而且敬拜时全心投入,默契十足。看他们的现场,你会发现团员们虽然都很有恩赐,但也懂得隐藏自己,彼此相顾,以求全体的呈现,排山倒海而来的音乐感染力和充满震撼的能量,令人屏息。



把最好的献给上帝

在这个快速、廉价、只作表面工夫的时代(教会也不例外),Hillsong关注细节,渴求完美的执著,十分难得。批评Hillsong的人必须正视他们在艺术、美学、和管理上的成就,因为这些成果反映出“把最好的献给上帝,因为祂配得”的敬拜态度。

《将最好的献主》,很多人会唱,也能在祷告时挂嘴边;但能说会唱是一回事,如何反映在音乐敬拜的美学和服事的态度上,则是另一回事。

谁说感受不重要?

Hillsong不是二流乐队——打着荒腔走板的鼓,企图用廉价的流行乐风,操弄会众的情绪。有些批评者或许也该反省一下自己教会的音乐敬拜,领唱者那种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在排练时草率敷衍、缺乏敬拜热情的态度,无怪乎会众唱诗有口无心,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

是谁说感受不重要的?不高举感觉不代表弃感觉如敝屐。读一读《诗篇》──教会敬拜的范本,只要我们踏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可以马上感受到那浓烈的情感,对上帝,对自己的处境,甚至对敌人的感受。

不论是悲伤、愤怒、焦虑,或狂喜,上帝并不轻看我们真实的感情。

薄如纸片的神学

Hillsong创作最常被攻击的,是他们歌词中薄如纸片的神学。这一点我部份认同。

像这些年大受欢迎的Hosanna,歌词企图模仿《但以理书》、《启示录》等启示文学的口吻,犹如先知发预言宣告异象,不仅缺乏神学根底,又过度渲染个人的“看见”,内容不知所云,含金量超低。

因此,虽然旋律及和声都很优美,有纽西兰当红女歌手Brooke Fraser助阵,唱功一流,情感表达也到位,但我就是无法欣赏、无法在不能认同的歌词中敬拜。

Ravi Zacharias(1946生,美籍印度裔福音派护教学者。编注)谈到敬拜音乐时,曾引用苏格兰政治家Andrew Fletcher(1655-1716)的名言:“让我为这个国家写首诗歌吧──我不在乎谁写她的法律!”

当艺术家从生活和文化中汲取各样题材,自由地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感受来从事创作时,往往豁免于法律及学术上的精准要求。这是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诗歌的危险之处!音乐是灵魂的语言,能把飘渺的情感带进现实,且极具煸动诱惑的能力!

音乐可以承载真理,也可能使人偏离正道。

因此,Ravi说:“不要让音乐成为上帝,让它成为带领人归向上帝的工具。”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提醒,我们都需要小心:音乐在敬拜中不该成为主角,窃取上帝的位份。音乐要引人走向真理,把荣耀单单归于上帝。

佳作赏析

不过,平心而论,除非下过功夫听完Hillsong的所有作品,要说Hillsong超过数百首的创作,神学薄如纸,并不公平。相反地,Hillsong有好些令人激赏的佳作:

Still

这首《安静》综合了《诗篇》29篇、46篇和91篇的信息,描绘了上帝是掌权的主——上帝用祂大能的翅膀遮盖我们;当洪水泛滥之时,祂仍然坐着为王,我们要安静,要知道祂是上帝。

这是一首在苦难中特别能安慰人心的创作。约书亚乐团已经用中文翻唱这首诗歌,华人教会的年轻人多半耳熟能详。原曲的和声编写,有着非常浓郁却内敛的情感。我在钢琴上反复用它的和声即兴弹奏(improvise),常让我烦躁的心安静下来。

Oceans (Where Feet May Fail)

这首《恩典之洋(即使我仍会软弱)》是一首当红的告示牌冠军单曲。歌词写道:上帝呼召我们离开舒适的安乐窝,像彼得一样凭信心踏进汪洋,然而在试炼中,我们却时常跌倒;我们要像彼得一样呼求主,定睛在祂的身上。在深不可测的洋海里,主已用祂的恩典环绕我们,必以大能的手引导我们。

这首歌的编曲、配器,和演唱都属一流,歌词也写得很美,值得花时间聆听。

In Your Freedom

这也许是比较冷门,但却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此歌反应了深刻的救恩神学——作者意识到自己完全的残破败坏和无能为力,只有来寻求上帝:

我寻求祢,全能的上帝
我在我的破碎中向祢下拜
这世上没有一个君王像祢,
如此卑微地来临,为了救赎我的灵魂,医治我的心
除了祢给我的恩典,我如今什么都没有
这世上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能使我心眷恋
我爱祢,我的主
祢拯救了我
祢是我一切的所需
祢是我一切的所要……

这首歌运用阴沉的和声开头,如歌词内容之黑暗、软弱、无力……当唱到“我爱祢,我的主,祢拯救了我……”幽暗的低廻向上推升,看到了曙光和盼望。

这曲调的转变十分深沉有力,歌者从内心深处呐喊出对主爱的渴求及委身,非常具戏剧性的张力,却一点儿也不滥情(参:Hillsong,In Your Freedo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0Hqyy3oo)。

以上这些作品,无论是歌词、旋律、编曲、意境、诠释,皆属上乘之作,也有很不错的神学立基。随便骂Hillsong肤浅的人,可能需要再仔细研究。

品味与记忆

以我多年参与教会敬拜服事的经验来看,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某首诗歌并非因为其神学有问题,而是因为时代品味的不同;神学有时被端上台面,拿来包装我们对新文化品味入侵的反感。

音乐品味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它能唤起记忆,拨动感情。我在台湾校园民歌的时代中成长,那时教会团契里最流行的诗本是《基督是主》,代表了那一代人的品味。

在一次偶然与当年团契老友相聚的机会中,我们重温这些诗歌,顿时种种美好年少回忆,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这些作品,老实说,不论歌词、旋律、或那些简单的吉他和弦,都不怎么高明,但大伙儿唱起来就是有感觉,有滋味!

因此我能想像,当一种新的文化和品味进入教会,年长弟兄姐妹往往坐立难安,没有归属感——在敬拜中找不到可以连结过去曾有的感受。这时,我们倾向于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封杀这些新作品,甚至把它们贴上“不属灵”的标签。

老实说,要年轻人在敬拜中全部唱传统圣诗,也很为难他们;不是不能要求他们去学习欣赏历代辉煌的教会音乐资产,而是那些毕竟离他们太遥远了——唱个几首可以,但规定他们只能唱“老歌”,确实难以共鸣。

与这一代年轻人谈福音,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宣教事工,因此教会长者需要舍己。Hillsong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年轻人,诀窍就是愿意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成功地抓住了这一代年轻人的品味。

品味,虽然很玄,但愿意向年轻人张开双臂的教会,就无法对其等闲视之。

注:

1. Hillsong看重教会的社会责任,长期投身弱势族群关怀。这激励教会里的热血年轻人,给他们一个实际活出信仰生命的契机,让他们感受到信仰不是与社会脱节的。

透过群体的服事,大大地提升他们对教会的向心力和认同感,这是Hillsong吸引这一代年轻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以下是他们的几个重点服事:

1)I-Heart:聚焦于澳洲境内前20大社会问题,包括吸毒,人口贩卖,街友游民,医疗保险,自杀等,长期动员年轻人参与关怀、服务及募款的工作。

2)Teen Challenge:聚焦于问题青少年事工。

3)Mercy Ministries:聚焦于未婚怀孕少女事工。

4)Street Teams:聚焦于贫困社区扶助事工。

5)利用全球演出,呼吁重视非洲食物短缺及爱滋病的问题。

2. 2014年9月9日,发表在《纽约时报》的“Megachurch With a Beat Lures a Young Flock”,谈到了美国传统教会这些年对Hillsong的批判,我把它归纳如下:

1) 薄如纸片的神学

2) 为千禧族群打造的新版成功神学

3) 对时尚流行艺人过度关注。

4) 面对媒体,在敏感议题上(如:同性恋及堕胎议题)选择不表态。

上述这些批判,并非空穴来风,不过有些论点也确实是带着贴标签的成见。总之,这些外界的批判,研究起来十分复杂,有些争议不是非黑即白的,端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切入。

1)薄如纸片的神学

如上文所述,神学上的乏善可陈,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但这也是我们所处世代的通病吧?当代教会诗歌创作,无论是美国或华人教会界,神学严谨的佳作本就不多。

Hillsong树大招风,更成众矢之的。

值得一提的是,Hillsong教会有6堂初信造就的课程Discovering Christianity(《发现基督信仰》)。这些课程说明了他们的信仰基础:上帝的儿子耶稣是唯一的道路,使人与上帝和好;耶稣为罪人死在十字上并且复活;人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接受祂救赎的恩典,人就能得着永生。

这些教导和一般福音派的信仰,并无二致。

2)为千禧族群(Millennials)打造的新版成功神学

这个犀利的批判来自美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R. Albert Mohler Jr.。他说,早年成功神学诉求的对像是“穿着尼龙衬衫”的中产阶级,现在Hillsong聚焦于“穿着时尚破洞牛仔裤(rippled jeans),听流行摇滚乐(sophisticated rock music)”的年轻人。

Hillsong的创办人,Brian Houston早期曾写过一本颇受争议的书You Need More Money(《你需要更多的钱》),透露著强烈的成功神学倾向,光看书名就令人反胃!



近年Hillsong比较少讲钱财祝福了。钱财议题对婴儿潮的上一代(Baby Boomers)比较管用,对千禧年代(Millennials)不太有效,于是他们开始改讲“梦想”。

2013的励志新作How to Maximize Your Life(《活得精彩》),就是针对这一代年轻人,所做的转变。网路上对这些作品最多的批评是:Brian Houston曲解圣经经文的情况十分严重。我认为这些批评是正确的。读者可上网听听他的讲道和解经,一窥究竟。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Hillsong 全球这么多的分会中,笔者并无仔细研究并分辨每一个分会牧师的教导,是否都有成功神学倾向?是否都是曲解圣经?因此,这些标签还是要小心使用为妙。

3)对时尚流行艺人过度关注

《纽约时报》特别提到恶名昭彰的小贾Justin Bibber,他和纽约分堂主任牧师Carl Lentz交情匪浅,曾公开称赞Lenz的讲道,让他有生命被破碎(broken down)的感觉。2014年Carl Lentz为小贾施洗。(参:《小贾斯汀变啦!(吴蔓玲)》http://behold.oc.org/?p=27581

以摇滚诗歌起家的Hillsong,能吸引时尚人士和流行艺人,是很自然的,我相信并非刻意为之。而《纽约时报》把这一个批判置入文章中,十分地莫名奇妙——罪人生命被改变,正是上帝的大能!难道教会为求良好的媒体公关形象,必须刻意远避一些声名狼藉的慕道朋友吗?那完全不符合耶稣的教导!

4)面对媒体,在敏感议题上(同性恋及堕胎议题)选择不表态

这点我相当能理解,媒体最容易拿一两句话,断章取义,大作文章。尤其这些题目不但很敏感、很复杂,也很政治。

不过,也许他们意识到在这一点上,也常被教会界攻击,最近Brian Houston和Carl Lenz上CBS接受访问(12/25/2014),已不再避讳谈这些“敏感议题”。

面对主持人的辛辣提问,Lenz说他教导的是更高的原则:上帝要祂的儿女圣洁是什么意思?上帝给祂儿女的身份是什么?

关于堕胎,他提到生命的神圣性……但强调他的教会欢迎同志,也爱堕过胎的妇女,因为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这一段媒体访问非常精彩,我个人认为Lenz的表现可圈可点,也清楚救恩神学。

3.这些年英国民谣摇滚天团Mumford & Sons把“有机”和“乡村”带回主流音乐市场,蔚为风潮。美国一些走在时代前沿的敬拜团,也开始实验不插电民谣风:斑鸠琴、曼陀铃、和乌克丽丽等乐器,都从坟墓里败部复活了。

Hillsong最近也尝试不插电了(参:Hillsong冠军金曲Ocean不插电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Rz2BJQRXU)。

作者王星然,现居密西根州,服事重心为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校园事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