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你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电影《鸟人》

你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电影《鸟人》

你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电影《鸟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5f960dca0e69700#rd

2015-03-13 夏书慈
导读


导演冈萨雷斯的《鸟人》,戏中有戏,环环相扣,话中藏话,弦外有音。电影中镜像相互重叠、交织、呼应,让人犹如置身于装满镜子的迷宫。让人在每一面镜子里都能看到自己,每一面镜子都在讲述着个体在社会中不断地反抗与妥协,而最终折射出一个疑问——你得到了一生中想要得到的么?


本文首发OC微信公众平台。作者来自成都。


1里根的反抗与妥协:自我认识的迷局



“为何我们沦落至此?”开场这句尖锐的自问,将里根那不甘而颓丧的内心剖开在观众面前。曾经扮演过超级英雄电影《飞鸟侠》(即《鸟人》)的他,现下正将全部精力、时间和金钱投入在一部舞台剧上,试图借以翻身。“为什么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演员要来演舞台剧?这是没有意义的。”记者的提问中隐隐透露着奚落,而旁边的女记者显然只对怪异驻颜术之类的消息更感兴趣。为了艺术?里根嘴巴上这么说,但其实还是他女儿萨姆看得透彻,里根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依然重要。


里根认为,鸟人是别人给他贴的标签,这个标签意味着“漫画电影”“没有演技”“过气演员”,但同时也意味着“高票房”“高收入”“受欢迎”。他想摆脱鸟人的束缚,丢掉海报甚至砸烂它,他只想谈他的舞台剧;但同时,他又离不开鸟人。他在困境、愤怒、失望中时,鸟人的声音在他的脑海中一遍遍刺激着他。


鸟人之于里根来说意味着什么?从影片首尾那坠落的火球,从里根接受的采访,从他幻想如鸟人一般飞翔于城市上空的时候,导演隐晦地加入了一个名字——伊卡洛斯。伊卡洛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神话中,他和父亲因为要逃离孤岛,就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背在背上飞翔。途中,伊卡洛斯开始得意忘形,越飞越高,高到太阳晒化了腊,使羽毛松动。最后他掉进海里淹死了。这个故事形容的是,人因自我欲望的膨胀而导致毁灭。鸟人之于里根,就如伊卡洛斯。穿着鸟人铠甲和面具的里根,曾经飞得那样高,但如今,却不停坠落。如果说伊卡洛斯、鸟人象征着里根心里膨胀的自我欲望,那卡佛小说里的男主角则象征着里根的脆弱和自卑。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里的男主角艾迪,看到妻子和别的男人偷情时,拿着枪冲出来,说道:“我一直想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人。”“为什么我总是在乞求别人爱我”,在得知妻子不会再爱他之后,说了一句“我根本不存在”后,举枪自杀。


这部影片,导演从各种不同的镜像层面丰富了里根这个人物,讲述了里根为了生存、名誉和地位,对这个社会作出的各种反抗和妥协。开篇和结尾那燃烧着的缓缓下落的火球,是《鸟人》寓意的核心。火球就是坠落的伊卡洛斯。当里根在舞台上用真枪打掉鼻子后,穿插了几幅画面:仍然在坠落的火球,各类超级英雄,以及死在海滩上的水母。这些都象征着在这次决绝反抗之后,里根人生中伊卡洛斯符号的逝去。


然而,里根最终摆脱了他一直以来想要摆脱的标签么?他似乎是成功了,舞台剧大获好评,报纸头条,评论家的赞誉,人们送来了他最讨厌的玫瑰花……但影片没有停止更深的挖掘和反讽。脸部缠着绷带的里根,像极了带着面具的飞鸟侠。他的面具似乎只是从“超级英雄”变成了“超现实主义”。影片结尾,里根纵身一跃,是对再次被符号化一次决绝地反抗,还是找到了如鸟儿飞翔天空般的真正自由?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这个世界就是在给人不断地贴标签加以分类、识别。正如电影中演员和评论家彼此的批评和互贴标签。


世界先把人分门别类,再把颜色都留给了那些“顶层标签”携带者。个人可以被符号化,面目统一的模糊不清,只是随着人生的洪流东飘西荡,低着头走在时间的长河里,然后一个个地消失。没有人爱,没有人认同,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从哪里来么?没有人知道、了解你的喜怒哀乐么?或抵抗或妥协于这个社会,尽管如此,也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人生或自由么?


这一切,上帝都已经在圣经中向人类指明了出路。


2萨姆的反抗与妥协:青春的叛逆和孤独

如果说里根太注重别人的评价,那萨姆则似乎是相反。当她无意听到莱斯利对她的评价:“不知是不是毒品吸多了,她总是像个孤魂野鬼般地看着大家。”她只是面无表情地走了出来,还对紧张着想道歉的莱斯利说,别担心。父亲里根评价她跟她的朋友都是“愤世嫉俗”的一帮,而这正是像萨姆一样的年轻人对社会和家庭反抗的表现。他们吸毒、斗殴,对种种能使别人反感的事情乐此不疲。他们叫嚣着要“活出自我”,急切地想跳出束缚他们的条条框框。


但萨姆真的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么?当萨姆的母亲与里根谈论女儿的问题时,说到萨姆“正试着远离最初让她进戒毒所的一切”。可见萨姆与父母的关系,家庭背景是促成她吸毒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当里根发现萨姆又吸食大麻后的第一句话,让女儿爆发了,也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里根说的那句话是:“你不能这么对我。” 萨姆惊讶道:“对你?”然后里根开始说现在他做的事对他的事业有多么重要,对他多么有意义,萨姆爆发了,“对你,对你!全都是你!什么时候是关于我,从来没有!”萨姆的爆发也显露出在她内心深处是多么渴望父母的爱,关注和肯定。


在家庭中渴望而没有得到的东西,萨姆只能从外界获得。当麦克对她说了一番肯定的话后,她马上陷入爱河。里根在察觉到女儿和麦克之间的关系时,他是不开心的,因为他知道女儿是跟一个只有“三天热度”的男人混在一起。萨姆是一个口很渴,却装作自己毫不缺乏的人。她用叛逆的行为和坚硬的外壳,将自己包装成刺猬来反抗外界,但是却更加容易妥协在别人的肯定与赞美里。怎样才能止渴呢?那有5个丈夫或情人的撒玛利亚妇人,在炎炎烈日下向耶稣讨那喝了永远不渴的水,因为她相信耶稣对她说的,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约翰福音》4:14)



3无法避免的媚俗


第87届奥斯卡颁奖礼尘埃落定。最终,《鸟人》战胜了同样提名9项大奖的《少年时代》,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剧本四大奖项,成为本届奥斯卡上的最大赢家。


该电影之所以如此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有很多因素:


其一,是它大胆地对目前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讽刺,比如从侧面表现了社交网站的传播力量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冲击;


其二,它大量植入现实中的人和事。这些真实人物,若细细挖掘,每一个都有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影片的角色产生或共鸣或相反的情感,构建了现实与影片相铺相成的格局。还有那 15个长镜头,一镜到底的技术都提升了电影的艺术特色。


所以,无论是从故事结构,叙事方法,拍摄手法来看,《鸟人》确实是实至名归,独树一帜。但是作为基督徒,我们在欣赏它时,也要警惕好莱坞文化。比如影片通篇都是F开头的脏话,层出不穷的骂人的话语,当然这也算是导演的写实。F词几乎是好莱坞演员们的口头禅,还有惊呼“Jesus Christ”的习惯,似乎说话不带这些词语就不能显示他们的艺术格调。另外,两个女演员在更衣室里那暗昧而充满情欲的接吻,也与好莱坞近年大肆渲染同性之爱的脾性相投。正是因为影片与现实的相辅相成,更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们认为真实生活就该如此。曾听一位美国朋友不无愤慨地说,“好莱坞让很多人认为美国人生活方式跟电影里一样,或是跟那些好莱坞明星一样。并且以这样的生活方式为潮流,为效仿的对象!”


所以本片虽然有高超的技巧,深入的剖析,讽刺了现实,似乎把自己提升到一个略为清高的位置上,但在语言和情节的选择上,仍然不可避免的媚俗。


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鸟人,那就是希望找到自身的存在感,成为被需要的对象。”在人生中,个体不断对世界做出反抗、妥协,妥协、反抗,本质上就是为了被爱和被认同。


那么,你是要去碰个头破血流地去寻找、抢夺爱和认同,还是去领受那份早在创世以先,上帝就为我们预备好的、要送给我们的爱与认同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