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民国时期的十四所教会大学】(沙光/整理)

【民国时期的十四所教会大学】(沙光/整理)

【民国时期的十四所教会大学】(沙光/整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2f1fa50102vcey.html

民国时期的十四所教会大学


沙光/整理





  建国前,中国共有14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分别是:
  01.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1919-1952)
  02.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04-1952)
  03.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1900-1952)
  04.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1879-1952)
  05.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1845-1952)
  06.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05-1952)
  07.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1871-1952)
  08.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1888-1952)
  09.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
  10.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1908-1951)
  11.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1915-1952)
  12.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1906-1951)
  13.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1888-1952)
  14.湘雅医科大学Xiangya Medical University(1914-1949)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1919-1952)
  燕京大学是20世纪初由美国及英国四所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简称燕大,校名源自于北京昔名,燕京。创办时间:1919年。

历史沿革:燕京大学前身是美英两国教会在北京创办的三所教会学校。
  汇文大学(Peking University):1889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初名崇内怀理书院,校长刘海澜博士(Hiram Harrison Lowry)。位于崇文门船板胡同(今崇文门教堂南侧的汇文中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The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1864年创办,初名贝满女塾,位于灯市口东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后改办贝满女中)。通州协和大学:1867年创办,初名公理会潞河书院。谢卫楼(Davelle Sheffield)任校长。
  1916年美国美以美会、美北长老会,美国女公会、公理会、英国伦敦会将三所教会学校合并,1921年,校长司徒雷登获得美国著名出版商亨利•卢斯及美铝公司创办人Charles Martin Hall的捐款,在北京西郊购买了数处前清亲王赐园,聘请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1926年正式迁址。
  1928年,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开展国际学术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提高了燕大学术地位,也扩充燕大的经济来源(燕京得到100万美元,另有几所大学如:岭南得70万美元,金陵得30万美元, 华西协和得 20万美元,山东齐鲁得15万美元,福建协和大学得5万美元等)。
  师资队伍:据《燕大周刊》描述:“课堂分布在城里盔甲厂的几栋旧楼里,全校有336个男生,94个女生,教员中有52个是传教士,其余28个中国人”,自1919年,司徒雷登就任校长,这所基督教教会大学完全得到了改观。名师有刘廷芳、洪业、陈垣、容庚、顾颉刚、吴雷川、胡适、吴文藻、冰心、冯友兰、陆志韦等。

1928年1月4日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正式成立(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叶理绥 Serge Elisseeff 1934-1956年)后,支持《燕京学报》的发展。《燕京学报》很快成为中国学术性论文的重要阵地。1929年,吴雷川亲自兼任国文系主任,他还抽出时间给大一的新生们上国文课,一时成为佳话。在他的主持下,燕大国文系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鲁迅、胡适、闻一多、朱自清都曾来校讲学或任课,钱玄同、周作人、沈尹默、沈士远、马鉴,及郭绍虞、董璠、容庚、郑振铎、许地山、谢冰心、顾颉刚、顾随、俞平伯、陆侃如、郑骞等全部集中于燕大麾下,大师云集的燕京大学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文史研究的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办学成就:1919年至1952年,燕京大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只有短短的33年,然而,却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用了不到十年,从一无所有而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综合大学;二是为中国各领域培育了不少顶尖人物:两院院士中,燕大学生达53人;79年邓小平访美,21人的代表团中包含了7位燕京人。33年间,燕大注册学生998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1位,各学科带头人远逾100位。
  燕京大学校歌
  曲:选自亨利•S•汤普森所作《安妮•莱尔》,词:赵紫宸
  第一节
  雄哉、壮哉燕京大学,轮奂美且崇;
  人文荟萃,中外交孚,声誉满寰中。
  燕京、燕京事业浩瀚,规模更恢宏;
  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荩忠。
  第二节
  良师、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
  踊跃奋进,探求真理,自由生活丰。
  燕京、燕京事业浩瀚,规模更恢宏;
  人才辈出,服务同群,为国效荩忠。
  第三节
  Lift we high united voices, joyfully we sing.
  Loud in praise of Alma Mater glorious Yenching,
  lured from every part of China. Here to old Peiping.
  We as one college honor, Hail O Hail, YenChing.
  历任校长:司徒雷登(1919.1-1945 创始人、燕大之父,后长期担任校务长);吴雷川(1929-1934 代理校长);陆志韦(1934-1941 代理校长);梅贻宝(1942-1945 代理校长);陆志韦(1945-1949 代理校长);翁独健(1949-1952 代理校长)。
  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约翰福音》8章32节;《马太福音》20章28节)。
知名校友:雷洁琼、冰心(谢婉莹)、费孝通、侯仁之、王种翰等。


1951年,教育部接管燕京大学,改为公立。图为马叙伦等进入校园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并拆分,学校民族学系、社会学系、语文系(民族语文系)、历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其他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校址“燕园”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1904-1952)
  齐鲁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综合性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差会联合开办。


山东大学校徽采用齐鲁大学元素设计(认定创建时间为1901年)


  早期的齐鲁大学包括文科、理科、医科、神科、社会教育科、天文科、农科等科系和国学研究所,校园面积达800亩(含医学院)。除医科为七年制外均为四年制,共有教工53人,其中外籍36人。
  历史沿革:1860年代初,北美基督教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s,North)差会在登州府城(蓬莱)建立了在中国北方的第一个宣教基地,后来山东省一直是美北长老会在华最重要的宣教区。1864年9月,宣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teer,1836-1908)和夫人狄朱莉亚(Julia Mateer)创办登州学堂,1882年升格为登州学院(Tengchow College,中文校名登州文会馆),为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
  在山东省宣教的另一个重要差会是英国浸礼会(English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1875年,英国浸礼会将宣教基地从烟台迁到青州。1884年,由宣教士库寿龄(Samuel Couline)夫妇在青州以美长老会开设的男生寄宿学校为基础创立青州中学(Tsingchow Boy’s Boarding School),1886年定名为青州广德书院(Tsingchow Kwang Teh Shu Yun),同时,1885年开始创办青州广德医院和青州医学堂。
  1881年,英国浸礼会宣教士仲均安、卜道成(J.P.Bruce)、怀恩光(J.S.Whitewerigt)在青州创办圣经学堂(Theological Institute),1885年发展为青州神学院(Tsingchow Theological College),中文校名培真书院。1893年为纪念捐款人而改名为葛罗神学院(Gotch-Robinson Theological College),中文改称葛罗培真书院。1887年创办博物馆,后迁至济南并扩大规模,成为济南最早的博物馆广智院。
  20世纪初,山东境内的不同教会派系开始加强教务合作。1902年在英国浸礼会和美国长老会的联席会议上,决定组建“山东新教大学”(Shandong Protestant University),将青州培真书院、登州文会馆、青州广德书院3所高校合并为规模较大的两所学院,并拟成立一所医学院。以大学董事会作为其管理机构。1904年,青州广德书院和登州文会馆合并,成立位于潍县东关乐道院的潍县文理学院(Wei Hsien Arts and Science College),其中文名取青州广德书院和登州文会馆的首字,称为广文学堂,而神学班合并于青州培真书院,称为青州共合神道学堂(Tsingchow Union Theological College)。
  1903年,在第一次大学董事会上,拟定新成立的医学院由青州医学堂与济南华美医院医校合并而成,设立青州、济南、邹平、沂州4个教学点,这所一校四处的医学院称为山东共合医道学堂(Shandu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齐鲁大学毕业照


  1909年,山东新教大学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大学(Shantung Christian University),中文名称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民国成立以后,于1915年,经校务委员会批准,以“齐鲁大学”作为非正式用法的校名,意为“齐鲁地区的大学”。1917年9月,青州共和神道学堂和师范学校、潍县广文学堂相继迁往济南的新校址合并。学校此时设文、理、医、神四个学院和天文算学、生物学、社会教育等科系。1923年,齐鲁大学医科开始在新生中招收女生。1924年,齐鲁大学的立案申请得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准其为毕业生授予学位或荣誉学位,赴加拿大留学的毕业生可享受多伦多大学毕业生的待遇。1925年,为争取中国承认其毕业生学历,齐鲁大学向北京政府申请立案。
  1929年,民国政府收回济南主权,1930年7月,该校再次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请立案,12月立案被核准,标志着该校被纳入中国教育系统。20世纪30年代是齐鲁大学的全盛时期,老舍、钱穆、顾颉刚、栾调甫、马彦祥、吴金鼎、胡厚宣等一些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学校的医科的实力最强,有“南湘雅、北齐鲁”之称。当时的齐鲁大学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
  1938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因济南沦陷,齐鲁大学被迫迁往位于四川成都华西坝的华西协合大学校址,与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及燕京大学联合办学,直到1945年10月回迁复课。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曾被日本占领并用作军队医院。1948年6月济南战役前夕,为避战火,该校再次将部分人员和物资南迁,文理学院被迁往杭州云栖寺,医学院被迁往福州协和大学,1949年10月返回济南。
  历任校长:卜道成(Paul D. Bergen 1916);布鲁斯(J.Percy Bruce 1917-1919);聂会东(James Boyd Neal 1919-1922);巴慕德(Harold Balme 1922-1926);瑞思培(1926-1927),李天禄(1927-1929);罗世琦(1929-1931);林济青(1931-1934);刘世传(齐鲁大学举校内迁成都华西坝的主要主持者,1935-1943);汤吉禾(1943-1945);吴克明(齐鲁大学复校迁回济南,以及齐鲁大学第二次内迁的主持者,1945-1950);杨德斋(代理校长,第二次内迁时留守济南,主持齐鲁大学回迁和安置,1950-1952)。
  校训: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约翰福音》第8章第32节)。
  知名校友:老舍、钱穆、顾颉刚等。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齐鲁大学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各学科分别被并入现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虽然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同处在山东,但是这两所著名大学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关联。齐鲁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教会大学,它与山东大学是两所不同性质、不同风格、不同命运、相互独立的大学。富有戏剧性的是,齐鲁大学的校园最终成为了山东大学校园,这两所著名高校的校史在2000年走到了一起。


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1900-1952)
  东吴大学是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建于中国苏州的私立大学,最早称为“东吴大学堂”,英文称为“中国中央大学”(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民国时期的东吴大学以其法学院之优秀而闻名于中国,法学界曾有“南东吴,北朝阳”之说(注:朝阳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位于北京的一所法律类大学。由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一期学生汪有龄创办于1912年,校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朝阳大学是民国时期最出色的法律院校之一,1929年在世界法学会海牙会议上,朝阳大学被肯定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有“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原校址现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新仓中医研究院等机构所在地)。


东吴大学校徽


  历史沿革: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东吴大学实际上是在苏州的宫巷中西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激发了年轻人学习西方知识的热情。1896年,苏州监理会宫巷教堂牧师孙乐文(D.L.Anderson)为回应一群年轻的中国学者学习英语的要求,在苏州开办了宫巷中西书院(Kung Hang School),第一批学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学生已超过100人。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新大学取名为“东吴大学堂”,当时成立文理,医和神学三科。
  辛亥革命后,东吴大学堂改称东吴大学。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1901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1904年东吴大学增设医科。1907年东吴大学首次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沈伯甫)。1908年东吴大学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1909年东吴大学颁授三个医学士学位,后未继续(1912年医科撤销)。1910年东吴大学增设神学科。1911年3月,孙乐文去世,校董会选举同一宗派的上海中西书院的校长葛赉恩(J.W.Cline)为东吴大学的新校长。这一任命也就使上海中西书院与东吴大学合并组成了东吴大学的文理科。当时大学生人数为50名左右。1912年东吴大学颁授第一个神学学士学位(同年神学科撤销)。1915年东吴大学于上海昆山路中西书院原址设立法科。颁授第一个理学士学位。1917年东吴大学颁授中国第一个硕士学位(徐景韩)。1918年东吴大学颁授第一个法学士学位。1919年颁授中国第一个生物学领域的硕士学位(施季言、胡经甫)。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别更名为文理学院及法律学院。1928年东吴大学开始招收女生。颁授第一个法学硕士学位(金兰孙)。1929年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自此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文学院及理学院在苏州,法学院在上海昆山路。


东吴大学旧址


  历任校长:孙乐文(David L. Anderson 1901-1911);葛赉恩(John W. Cline 1911-1922);文乃史(Walter B. Nance 1922-1927);杨永清(1927-1952)。
  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知名校友:蒋纬国、李浩培、谈家桢、赵朴初、查良镛(金庸)等。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负责审理28名甲级日本战犯的《东京大审判》,开庭计817次,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将28名甲级战犯绳之以法,法庭上中方人员泰半出身东吴大学法学院,包括:向哲浚(检察官)、倪征燠(首席顾问)、桂裕、鄂森(检察官顾问)、裘邵恒(首任检察官秘书)、高文彬(翻译、检察官秘书)、方福枢、杨寿林(法官秘书)、刘继盛、郑鲁达(翻译)。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原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最终发展成为了现在的苏州大学。1951年东吴大学部分师资力量在台湾开始复校,并于1954年正式成为了如今的台湾东吴大学。


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1879-1952)
  圣约翰大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叶,美国圣公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一所享有盛誉的高等教育学府,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被称为“东方哈佛”。


圣约翰大学校徽


  历史沿革: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是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办学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用官话和上海方言授课,1881年学校的英语老师卜舫济牧师(F. L. Hawks Pott)开始完全用英语授课,这是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86年,年轻的卜舫济出任校长,时间长达52年,对圣约翰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1892年起学校正式开设大学课程,并且将英语作为最重要的学科教授。1905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注册,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四所大学学院以及一所附属预科学校,成为获得美国政府认可的在华教会学校。此时的圣约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了一座礼拜堂(圣约翰座堂)、一座以创办人名字命名的中国式教学楼“怀施堂”和另一座用庚子赔款所建起来的“思颜堂”(纪念学校的第二任校长颜永京牧师)。



圣约翰大学礼拜堂(圣约翰座堂)


  1913年,圣约翰大学又开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开始招收女生,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原来的4所加上后来的农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入读者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拥有很浓厚的教会背景。学校直到1947年才向国民政府注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圣约翰大学曾将学校迁往公共租界里的南京路,与沪江大学、东吴大学、之江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五校组成上海联合基督教大学,但后又于1940年迁回原校址。学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来自学费的收入外,也有教会和其他社会捐款。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
  圣约翰大学是首个将西方教学风格引入中国的学校,除了极重视英语以外,也十分强调宗教、体育和课外活动。校内的体育设施完善,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足球队。其他的学生组织、活动也十分多,包括许多十分活跃的左派学生团体,曾十分活跃地参与了五四运动等政治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曾有19名教职员及553名学生因对学校当局不满而离开圣约翰大学,自组光华大学(该校在1951年院校调整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圣约翰大学建筑风格


  在香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会同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和香港教会团体,合并包括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内的中国大陆原13所著名基督教大学,创立崇基学院;崇基学院于1963年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在台湾,1967年,台湾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为了延续圣约翰的精神,原本打算在台复校,但当时中华民国教育部暂不开放新设大学,故仅能开办专科学校,遂成立新埔工业专科学校,于2005年升格为圣约翰科技大学。
  历任校长:卜舫济(1886-1938)、沈嗣良(抗日战争时期)、涂羽卿(1946-1948)。
  校训:Light & Truth —光与真理。后加入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名校友: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林语堂、张爱玲、荣毅仁、邹韬奋、周有光、史久镛、施肇基、俞大维、俞鸿钧、钟士元、鲁平、钱李仁、张伯苓、孟宪承、张建邦、马约翰、刘以鬯、瞿希贤、刘鸿生、吴舜文、经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蒋中一、钱绍祯、萧孝嵘、邹文怀等。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主要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圣约翰大学的校园位于上海市区西部苏州河的一个转折处,其建筑设计结合了中国和西方的元素。1954年前曾是华东师范大学分部所在地,后为交付给新成立的华东真法学院,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所用,主要为其培养研究生所在地。


之江大学Hangchou Christian College(1845-1952)
  之江大学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曾经存在的一所教会大学,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南美长老会联合创办,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


之江大学校徽


  之江大学起源于1845年美北长老会麦嘉谛牧师(D.B. McCartee)在宁波创 办的“崇信义塾”(the Ningpo Boy’s Academy/Boarding School)。该校于1867年迁往杭州,改名为“育英义塾”(Hangchow Presbyterian Boys' School)。1897年,开设大学课程,并改名“育英书院”(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1914年,改名为“之江大学”(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1909年,美南长老会加入。北伐战争期间,一度停办。1931年,向中国政府立案,因为只有文理两个学院,定名“私立之江文理学院”。抗日战争期间曾经迁至安徽屯溪、上海、福建邵武、贵阳、重庆等地。1948年,因已拥有文、商、工三学院,得以恢复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名称。1949年杭州本部有学生904人,上海分部有学生162人,共1066人。教职员113人。设文、工、商3个学院。
  值得一提的历史资讯:之江大学的第三任校长司徒华林(Warren H.Stuart)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二弟,1883年出生于杭州耶稣堂弄,十五岁返回美国学习,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10年重返中国,从事宗教和教育工作。1916年至1922年期间,任之江大学校长。


司徒雷登的二弟司徒华林


  历任校长:裘德生(Rev,J•H•Judson)、王令赓(E.J. Mattox 1914-1916)、司徒华林(Warren H. Stuart 1916-1922)、费佩德(Robert F. Fitch 1922-1931)、李培恩(Baen E. Lee 1931-1949)、黎照寰1949年后。
  校训:诚为体,仁为用。
  知名校友:潘希珍(笔名琦君)、陈从周(建筑学家)、朱生豪(翻译家,尤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著称)等。


之江大学旧址


  1951年,之江大学被浙江省政府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该校文理学院大部分系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组建浙江师范学院,院址设在原之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后来并入新成立的杭州大学,杭州大学于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注:此处浙江师范学院不同于今天意义的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有部分系并入复旦大学;财经学院并入华东财经学院;工学院除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以外,全部并入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宣告结。


华西协和大学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05-1952)
  华西协和大学是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并由毕启(Joseph Beech)、启尔德(O.L.Kilborn)和陶维新(R.T.Davidson)等人着手筹建。


华西协和大学校徽


  1910年3月11日,在成都“南门外二里许、锦江之滨、南台寺之西选择了据传为古‘中园’旧址的风景清幽之地”——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由于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美以美会、公谊会、英美会、浸礼会、圣公会)共同开办的,故名华西协合大学。也正因如此,当时的成都市民都称之为“五洋学堂”。


华西协和大学旧址


  为筹措建校经费,华西协和大学创始人毕启(Joseph Beech)先后15次横渡太平洋回国及在中国内多方游说筹集办学经费,经手的中外各界捐款达400多万美元。他每到一处,不论资本家、教会人士、中国的官吏,都主动去拜会,争取同情与赞助。在他的筹募下,十几年间,年复一年地争取各种捐赠,修建了办公、教学、宿舍楼等大小39幢。如怀德堂(行政楼,1915-1919年捐建)、合德堂(赫裴院,1915-1920年捐建)、万德堂(1920年捐建)、嘉德堂(生物楼,1924年捐建)、雅德堂(广益宿舍,1925年捐建)、钟楼和塔(1925-1926年捐建)、懋德堂(图书馆,含历史博物馆,1926年捐建)、教育学院(1928年捐建)、药剂楼(1942年捐建)等等,这些中西合璧的典雅堂舍,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中西融合的典范,大部分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在西方著名教育家波尔顿、张伯伦的指导下,华西协合大学的组织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计划、教育管理等都采用了当时英美较为先进的水平。与四川通省大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的“中西并重”相比,华西协合大学可以说是“全盘西化”的。华西协和大学在教育方面以西学、神学为重,其教员大多来自英、美、加三国,当时的教授以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学者居多。
  1910年,大学成立之初设文、理、教育三科,开哲学、英文、中文、历史、经济学、物理、化学、生物、解剖学、教育学等课程。1913年设医科,1914 年设牙科;1927~1928年医牙两科合并为 8年制医牙学院。1933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立案后,分设文、理、医牙三学院。1920年后大学逐渐向少数优秀毕业生同时授予华西协和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4年后者正式接受华西协和大学为兄弟校,授予医牙学院毕业生医学博士和牙学博士学位,授予文学院和理学院毕业生文学士和理学士学位,发给文凭。1914-1949年期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682人,硕士研究生16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592人,硕士学位6人。
  历任校长:毕启(Joseph Beech 1913-1946)先后任校长、校务;张凌高1926年出任副校长,1931年出任校长至1946年。
  1950年1月12日,解放军代表组进驻华西协和大学。1951年10月6日,人民政府正式从外国教会手中收回华大的教育主权。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西协和大学被肢解,学校医学院接收了重庆大学医学院后建立四川医学院(1953年定名为四川医学院,20世纪80年代改成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四川大学,成为如今的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原校区也成为了现在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文理哲学院被合并,藏品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则调整到川大,其中社会学系及民族学(即人类学)组于半年后年从四川大学划并入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工学院被合并给成都科技大学(1997年与四川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农学院被合并给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迁至雅安)。


华中大学Huachung University(1871-1952)
  华中大学是20世纪上半叶华中地区几个英美基督教差会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中华大学经历两个时期:文华书院与华中大学。


华中大学校徽


  文华书院(华中大学初期):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Boone Memorial School),与1885年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开办的博文书院(Bowen College)、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


华中大学旧址(华中师范大学档案资料)


  1903年,文华书院成立大学部,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开端。1909年5月18日,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取得大学资格,校名为“文华大学校”。1911年1月15日首次公开进行毕业班学生学位论文答辩,16日在文华教堂首次举行毕业班布道会,17日首次授予九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韦卓民为其中之一。1915年1月29日,文华书院首次颁授硕士学位。
  华中大学:1922年2月,美国圣公会、美国复初会、美国雅礼协会、英国伦敦会、英国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汉口吴德施主教寓所开会,决定在武昌开办一所联合大学。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
  1924年,文化书院改名为(私立)华中大学。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1927年,基督教及《圣经》相关课程被编入教学大纲。1927年5月,受时局影响学校暂时关闭。随后校长孟良佐给本应于当年6月毕业的学生寄去了毕业文凭,给5月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给予成绩“D”,并寄给学生本人成绩单副本。1929年1月,五个教会的代表在武昌开会,达成为重建华中大学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识。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正式并入华中大学。5月,再次举行会议,选举韦卓民为华中大学校长,在韦卓民从英格兰返回之前,孟良佐继任校长。大会表决通过学校英文名为 “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会就师资、财物等做出承诺。9月,华中大学重新开学。文华图书科以专科学校名义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具备了成为一所独立学校的资格。1933年受西方经济萧条的影响,五个合作教会的拨款额削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1935年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并得到校友、政府及基金会的拨款,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形势严峻,学校着手准备西迁。1938年举校西迁。7月10日从武昌启程,船行五天,于15日抵达长沙;22日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经衡阳、东安、全州,再乘汽车抵达桂林。历时一个月余,历程千余里,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校临时执委会决定再次迁移。1939年2月20日,师生乘汽车离开桂林,经良丰、荔浦、柳州、大塘、南宁、出境至安南、东塘、谅山,抵达河内。再踏上滇越公路,于27日下午全体抵达昆明。3月16日,乘车离开昆明转辗喜洲。5月1日,在喜洲这一边陲小镇开始了华中大学新的学期。学校仍设文学院、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在此办学近八年之久。
  历任校长:孟良佐,韦卓民等。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教会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后来,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迁往城外,原华中大学校园又改办湖北中医学院。1962年湖北大学的一部分并入。1970年中南民族学院的一部分,湖北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函授学院并入。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


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1888-1952)
  金陵大学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


金陵大学校徽


  始建于1888后(清光绪十四年)。1928年向国民政府教育部呈请立案,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金陵大学,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优秀人才的输送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
  历史沿革:金陵大学的前身是美国教会美以美会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设博物馆、医学馆和神道馆,1890年增设成美馆(中学部)。美国教会基督会和长老会分别于1891年和1894年在南京创立了基督书院(Christian College)和益智书院(Presbyterian Academy),1907年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
私立金陵大学成立时在美国纽约州教育局立案,毕业生可同时接受纽约大学的学位文凭。金陵大学在美国立案注册,一面当属无奈之举,“当本校创始之际,中国教育行政机关尚未有大学授予学位的规定,而私立大学之立案尤无明文可遵,故当时本校董事会议决暂在美国纽约省立案,并由该省政府授予学位,本校毕业生今日所得之外国学位,实系过渡办法,一侯中国教育当局规定授予学位办法时,当即遵照办理。” 另一面,此举对保持教学水平及获得国际认可有所助益,“本堂毕业者,即无异于在美国大学校毕业也,凡领本堂毕业凭单者,即无异于美国学士之凭单也”。金陵大学还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姊妹大学。


1920年代在鼓楼新落成的金陵大学校园(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早期金陵大学的教材、图书杂志、教学仪器以至生活设施都来自美国,校长、教务长、各系主任、教授也以外国人为主。金大课程设置偏重于西方科学与文化,日常教学用语除国文和经史等课程外都用英语,文娱活动场所、实验室内、运动场上,甚至学生助威的啦啦队亦不例外。1927年3月,在“打倒帝国主义”的声浪之下,北伐军在南京与外国人冲突,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J. E. Williams)被一士兵杀害,随后英美军舰在长江江面上向南京城内发炮。不久以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发起收回教育主权运动,要求外国在华大学须由中国人担任校长。1928年,金陵大学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呈请立案,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陈裕光出任校长,增聘中国教职,加强中文、地理、历史的教学,并将宗教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尊重信仰自由,但学校的财政和决策权力依然由美国人掌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28年外人在华所办大学作ABC编类,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燕京大学为B类,其他教会大学均属C类。因此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1934年,金大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了与其他国际间之大学同等学术地位,并能颁发获国际认可之学士和硕士学位。


金陵大学历史沿革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大学仓促迁至四川成都华西坝。抗战结束后于1946年返回南京。1948年1月3日,中国教育学年会在金陵大学举行。
  历任校长:福开森(1888-1896);师图尔 (G.A. Stuart 1896-1907);包文(A. J. Bowen 1907-1927);陈裕光(1927-1951);李方训(1951-1952)。
  校训:诚、真、勤、仁。
  知名校友:张德慈、李景均、李卓皓、杭立武、蒋彦士、王应睐、陶行知、刘伯明、程千帆、孙明经、刘国钧、吴德耀、牟复礼、程抱一等。
  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金陵大学各院系分别并入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原私立金陵大学校舍归南京大学,原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舍归南京师范学院。在香港,上海圣约翰大学董事会主席以及岭南大学的李应林将包括金陵大学在内的13所大陆地区国民政府迁台前存在的著名基督教大学,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


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5-1951)
  福建协和大学(英语: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直译:福建基督教大学)简称“福建协大”。


福建协和大学校徽


  历史沿革:1911年(清宣统三年),由世界基督教大会推举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会长高绰博士(Dr.John Goucher)来福州,与福建基督教六公会联议创办大学,几经酝酿、筹备,于民1015年(国四年)成立董事会,以俾益知(W.L.Beard)为主席,推选庄才伟(Aduin C.Jones)为首任校长,校名定为福建协和大学(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1916年(民国五年)2月,该校于福州仓前山租旧俄商茶行正式开课,总数81人,但不招收女生。专任教师5位,兼任教师4位。1917年(民国六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私立福建协大是一所合格大学,并且参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管理办法,承认其毕业生同样可取得学士学位。翌年,美国罗氏基金董事会鉴于协大办学渐具规模,乃逐年指定一笔巨款,拨作添聘教授和购置设备之用。
  1919年(民国八年)1月,罗氏基金社拨助该校科学馆的建筑设备及常年维持费,并设科学讲座六名。庄校长之兄嫂亦捐建文学院一座,及逐年图书购置经费。1922年(民国十一年)学校择定福州魁岐乡为校址,于鼓山之麓,闽江之滨,建筑新校舍,大小数十座饶有东方古典风味的精致建筑峙立江东,背倚鼓山,面俯闽江之流,远山凝翠,江帆如画,不愧为一所实施大学教育的好学府。1923年(民国十二年),庄伟才校长积劳病逝,由高智(John Gowdy))继任。1925年(民国十四年),文学院、科学馆及大小30座校舍先后落成,为纪念庄校长即以科学馆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福建协和大学旧址


  1927年(民国十六年),校董事会改组、高校长辞职回美,校务收回国人自办,由校友林景润继任校长,并遵照国民政府颁布的私立大学规程报请立案,1928年(民国十七年)得何氏中国文化研究基金会的津助,扩充文学院各学系。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因协大只有文、理两科,不符合大学至少要有3个学院的规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协和学院”立案。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生。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得福建省政府补助,添设农学与农业经济两个学系,开办农业试验场,1937年(民国二十六)并在邵武设立闽北农林试验场,作为发展农科学系的准备。这时该校文学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学系;理学院共分生物、化学、医预、数理4学系。
  抗战开始,福州地处沿海,深受战乱威胁,协大于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五月迁到闽北山城邵武。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春,教育部令农学系扩充为农艺学系及园艺学系,加上原有的农业经济学系成立农科。同时将文史系分为中国文学系和历史系,数理系改为物理系。
  历任校长:庄才伟(Edwin C. Jones 1916-1923);高智(John Gowdy 1924-1926);林景润(1927-1946);陈锡恩(1947);杨昌栋(1947-1948)。
  终旨:博爱、牺牲、服务精神,研究高深学术,养成高尚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求。
  校训:博爱、牺牲、服务。
  名师:叶圣陶、郭绍虞、陈易园、严叔夏、傅家麟、陈文渊、陈锡恩、陈兴乐等。
  知名校友:郑作新、林兰英、黄维垣等院士。
  1951年1月,政府决定接办福建协大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两所教会大学,并将之合并成立为“福州大学”。1951年4月12日(8月?),福州大学在福建协大旧址魁岐正式成立。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8月,福州大学农学院脱离本校,与厦门大学农学院合并为“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院址不变。1953年9月,学校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影响下,福建农学院迁址到福州西郊,原院址则改办工厂。同年,该院“森林系”被单独分出,以设立附件林学院。1972年5月,学校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Hwa Nan College(1908-1951)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是1908年美以美会(1939年以后称卫理公会)在中国福州创办的一所教会女子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学校原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今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校徽


  历史沿革:190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预科成立,选举程吕底亚女士(Miss Lydia Trimble)为校长。学院预科先租赁仓前山倪厝弄的一处房子为宿舍。191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仓前山新校地址奠基。由Mr.Fred H•Trimble负责。为纪念J•D•Payne所捐的经费,先建造一座办公楼命名为彭氏楼。尔后,妇女外国布道会哥伦比亚河分会为纪念前任分会主席 Mrs.Laura granston也捐了一万美元建造一座宿舍楼命名为谷氏楼。1914年还得到Mary.Kester捐了八千美元。Dr.J•B•Trimble抵押了他的田地将价款四千美元也捐献给华南,使谷氏楼的基建工作能如期完成。当年秋华南学院迁入新址后便着手招收本科生。1916年共有5名本科生在华南学院完成二年学习课程后,转到美国、加拿大、上海等院校继续完成本科学业。1917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开始创办四年制本科专业,首先办教育系,1921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在学生及校友中发起募捐建楼运动,共收到捐款国币2万元,超过了预定的金额。为纪念程吕底亚女士将该楼命名为程氏楼。1921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决定向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申请学士学位的授予权。1922年9月28日得到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的临时承认证书。
  1931年10月9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请立案。为此,除了学院的课程设置按教育部规定进行了调整外,学院的教育经费也必须按教育部的规定达到了一定的定额。1933年6月教育部准许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临时立案,承认了中文、外语、教育、家政、数理、化学、生物等7个系。1934年6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正式承认具有文学士与理学士两个学位的授予权。1935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加入美国基督教13所大学联合托事部。1938年6月21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内迁南平。在南平时期,华南学院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7年3月13日波士顿大学校长亲自给王世静颁发了人文科学荣誉博士的学位。
  历任校长:程吕底亚(Miss Lydia Trimble 1908-1925);卢爱德博士(Dr.Ida Belle Lewis 1925-1927);王世静(1928-1951)。
  校训:受当施。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42周年校庆纪念


  1951年4月院系调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1953年,福州大学与当时的福建省研究院、福建学院合并为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至今。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Ginling College(1915-1952)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在长江流域联合创办一所女子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部校徽

  历史沿革:1913年11月13日,组成校董会,选定南京为校址所在地。1915年,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东南绣花巷李鸿章花园旧址开学。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Mrs Laurence Thurston)。1919年,首届5位学生毕业,学位以金陵大学名义授予,这是第一届在中国高等学校中获得学士学位的女大学生。
  1923年7月移至随园永久校址,这是一个漂亮的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群,聘请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1927年后,校务由美国人转交中国人。1928年,徐亦蓁被推选为董事会长,吴贻芳担任校长。1930年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更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937年,抗战爆发,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迁至四川成都城南的华西坝,和几所教会大学一起,借用华西协和大学的校园。直到1946年才返回南京。
  抗战期间,留校的魏特琳,利用校园,保护了大批中国妇女免遭日军暴行。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部分难民


  国民政府迁台后,在香港金陵女子大学作为13所国民政府迁台前存在的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被并入香港崇基学院,后者于1963年,加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金女大办学中设置过16个四年级学科,包括中文、英语、历史、社会、音乐、体育、化学、生物、家政以及医学专科等,在国内外享有声誉。从1919年到1951年,毕业人数为999人,人称999朵玫瑰。


1933年,金陵女子大学毕业照


  历任校长:德本康夫人(1915-1928);吴贻芳(1928-1951)。
  校训:厚生(涵义: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丰满。——吴贻芳)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27年,金陵女子大学教职工合影


  1951年,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私立金陵大学被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金陵大学被撤销,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而来的南京大学的师范学院合组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南京师范大学),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园内。在南师最初的150名教职工中,原金女大教职工占了三分之一。1980年代,吴贻芳推动金陵女子学院复校;1987年3月,依托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金陵女子学院。金陵女子大学在台湾的校友于1956年在台湾台北县三重镇(今新北市三重区)成立金陵女子高级中学。


沪江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1906-1951)
  沪江大学,20世纪上半叶一所位于上海的浸会背景的教会大学。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上海浸会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上海浸会大学最初的校长为美国人柏高德博士。另设浸会神学院,由美国人万应远博士任院长。校址位于黄浦江畔的杨树浦军工路。


沪江大学校徽


  历史沿革: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此前这2个差会对从事教育这样的副业不甚热心)。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是美南浸信会传教士万应远博士(Dr.R.T.Bryan)。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校长是美北浸礼会传教士柏高德博士(Dr.J.T.Procter) 。1911年二部分合并组建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传教士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 。校址选定在沪东军工路,建成一所黄浦江畔的绿茵遍地、风景幽雅的美丽校园。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州颁发学位。
1921年开始招收4名女生入学,实行男女同校,开在华基督教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1929年,沪江大学向中国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1932年,刘湛恩校长在圆明园路真光大楼创办了沪江商学院,这是沪江大学最富盛名的学院,是当时办得较好的并卓有成效的一所夜大学。院长为朱博泉。


沪江大学老照片(校址凌宪扬与师生合影于老校门)


  1938年4月7日,樊正康接任校长。在重庆的沪江与东吴大学的校友曾联合开办法商学院。抗战爆发之后,沪江大学因地处战区,校区遭严重破坏,学校本部迁往城中区商学院。抗战胜利后,沪江大学于1945年10月1日正式复校,1946年2月又迁回杨树浦军工路原址。
  历任校长:柏高德(J. T. Proctor 1906-1911);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1911-1926);刘湛恩(Herman C. E. Liu 1928-1938年4月7日);樊正康(T.K. Van 1939-1942);凌宪扬(Henry Hsien-yang. Lin 1944-1949)。
  校训:信——信实待人,事事谦冲自处;义——义理存心,时时反观自省;勤——勤俭进取,日日努力不懈;爱——爱人如己,常常感恩回馈。
  校歌:我来我校,时曰沪江,共高歌乐赞扬。赞扬之声,遍于四方,我爱我校,爰升其堂,惟我母校,信义勤爱,赞扬母校荣光,使我学行,罔或不臧,增荣名仰沪江。
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沪江大学各系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学院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商科一脉由上海理工大学传承。2006年,在原沪江大学校址办学的上海理工大学,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首次将沪江大学作为前身。


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1888-1952)
  岭南大学在旧中国最初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以后收归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大学。美国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下,1888年(光绪十四年)于中国广州创立的一所不隶属于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学,其前身为格致书院,校址设在广州城内。


岭南大学校徽(校友司徒卫1911年设计)


  历史沿革:格致书院时期:1885年,美国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接纳以牧师香便文(Rev. Benjamin C.Henry)为代表的长老会广州布道团的建议,同意于中国广东地区建立一所基督教书院。 1886年至1887年间,长老会牧师哈巴安德(Rev. Andrew P. Happer, DD)与6名友人于美国纽约成立“岭南基金会”。基金会选出哈巴为书院监督(President),并授权他来华筹办开校事宜。格致书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于1888年3月28日开始授课,校址设于广州沙基金利埠(今六二三路)。3年后因哈巴夫妇双双病重回国,学校于1890年8月20日关闭。香便文于1893年3月10日接任监督,重开书院,并一度与培英学校合并,迁到广州花棣。1896年那夏礼出任监督,至1899年3月14日由尹士嘉接任,与培英学校分柝,培英专注神学,格致集中办科学教育。格致书院迁到广州四牌楼(现解放中路)福音堂。初期根据清代科举考试和美国中学的课程标准开设四年制“广学班”,程度相当于大学预科。此年聘请钟荣光为汉文总教习协办校务。
  岭南学堂与岭南大学时期:1903年5月更名岭南学堂(英文名称改为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同年,钟荣光在广州河南康乐村购置200亩地,搭起板房作为临时校舍,开始招生上课。后经其不懈努力,在此后数年为岭南学堂筹得120万元,兴建校舍,增添设备,同时开办大学预科,设附属小学和华侨学堂。1904年迁回广州,随后于河南岛(现位于珠海区)康乐村一带建设永久校园。1906年成为中国第一所准许男女同校上课的学校。1907年由晏文士(Dr. Charles K.Edmunds)继任监督,仍由钟荣光协理校务。1912年9月,辛亥革命后,中文名称改为“岭南学校”,英文名称则仍用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916年开设文理科大学,1918年首届学士生毕业。1924年7月3日至9日,中化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南京东南大学召开。会议着重讨论收回教育权问题,同时通过了收回教育权的三大提案。岭南大学内部也出现学生运动,要求华人自办。1926年4月,岭南大学董事会在纽约召开。钟荣光正在墨西哥募款,也赶赴纽约出席。他在会议上发表谈话:“董事局创本校初意,原为扶助中国发展教育。待中国人得有办学之经验与能力,便将学校主权还诸中国人。现在时机,恰好成熟。”岭南大学同学会也致函董事局,要求改组董事局,将学校归还华人自主。同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私立学校立案规程,规定大学必须由中国人办理,外人不得在中国设立大学。此后校董事局派人来华协商,决定在华成立董事局。1927年7月1日正名为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推举钟荣光为首任华人校长和校董会主席,李应林为首任常务副校长。1934年开始进行海外学生交换计划,以美国学生为主。
  1938年,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前面,现为中山大学逸仙纪念医院博济楼。1934年私立夏葛医学院(原夏葛女子医学院,The Hackett Medical College for Women)与博济医学院合并,博济医学院此前已于1930年由岭南大学接办,于是在两院基础上成立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Dr. Sun Yat-sen Medical College of Lingnan University),改为6年制医学教育。至1936年所有设备移交与学生转籍完成。


岭南大学石牌坊


  1938年抗日战争其间,10月广州沦陷,岭南大学迁往香港,并借用香港大学部份校舍办公、授课、住宿;农学院则于香港新界复课。1940年农学院迁往粤北坪石,另建校舍。1937至1939年,岭南大学校董会董事,旅居上海的潮商郑馥如捐资16万元,协助农学院建立柑橘研究所,并在潮阳县等地设立柑橘试验场。研究所设立郑雨泉(郑家先人)奖学金,代缴一部分学生学费,并支助部分学生在美国留学的费用。后这一计划细分为果树园艺、留美果树园艺及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植物病理三项,试验场也进一步发展为柑橘实验站。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岭南大学因而停课。1942年于韶关仙人庙大村复课。抗战结束后,岭南大学迁回广州康乐校园,1945年10月31日复课。战后至内战期间,岭南大学一方面重整院系,另一方面吸纳因战乱南下的著名学者,如陈寅恪、王力、姜立夫、梁方仲等,促进岭南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发展。
  历任校长:格致书院时期:哈巴安德博士(Rev. Andrew P. Happer, DD 1888-1890);哈巴安德博士(Rev. Andrew P. Happer, DD 1891-1893代理);香便文博士(Rev. Benjamin C.Henry 1893-1895);那夏礼博士(Dr. Henry V.Noyes 1896-1899);尹士嘉博士(Dr. Oscar F.Wisner 1899-1903)。岭南学堂时期:尹士嘉博士(Dr. Oscar F.Wisner 1903-1907);晏文士博士(Dr. Charles K.Edmunds 1908-1924);香雅各博士(Dr.James M.Henry 1924-1927)。岭南大学时期:钟荣光博士(1927-1937);李应林博士(1937-1948);陈序经(1948-1952)。
  校训:今之学者为人。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1967年,一些广州岭南大学校友在香港筹办岭南学院;1996年,香港岭南大学迁到屯门虎地永久校址;1999年,升格成为岭南大学。岭南大学开办3类课程,涵盖人文学科、工商管理及社会科学,共有13个学系,此外亦开办7个硕士及博士课程。


湘雅医科大学Xiangya Medical University(1914-1949)
  湘雅医学院(现全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隶属于中南大学)是现代医学在中国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教会创办学校,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雅礼协会联合创建,创始人为爱德华•胡美博士(Edward Hicks Hume)和颜福庆,因取湖南简称“湘”与Yale谐音“雅”得名“湘雅”。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条目中,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起始于1914年


  学校筹备于1913年,1914年成立并面向全国公开招生。雅医教学上秉承协和医学院的教学方式,采用五年制和英语教学;开设课程有医学预科课程,相关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临床科学。
  历史沿革:1901年6月25日,受义和团运动的影响,美国耶鲁大学学生前往中国传教的组织雅礼协会(Yale Mission in China或Yale-China Association)正式成立,毕海澜教授(Prof.Harlan Page Beach)为首届主席、德本康(Lawrence Thurston)为首届秘书。德本康来中国考察了2年,最终促成雅礼会选择位于华中的湖南长沙作为中国工作的基地。1906年11月16日,长沙雅礼学校(Yali Union Middle School)在西牌楼租借民房成立开学,由盖葆赖(Gage)任校长,胡美医生则在对面的“中央旅馆”开办雅礼医院,后改名湘雅医院(Yali Hospital)。
预科开办了8年以后,从1914年开始,雅礼学校正式改称雅礼大学(College of Yale-in-China),开始招本科生,分文、理2科。1914年12月8日,雅礼协会与湖南绅士组织的湖南育群学会共同创办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Hsiang-Ya School of Medicine)正式开办,颜福庆为校长。雅礼协会选送10名教授来校教学,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设备都采用美国制度。
  1919年,雅礼大学迁往北门外麻园岭新建的校园,并于1920年建立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科学馆。此后,雅礼大学接办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成为雅礼大学的医预科(两年制)。1920年学生达到42名,同年春季第一届毕业学生共11人。1926年,湖南成为大革命反帝运动的中心,教会受到严重冲击,雅礼大学被迫停办,1929年合并于武昌华中大学。雅礼的校园改办“湘雅医学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不久又成为中国第一流的医学院校,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张孝骞(系北京协和进修生)系该校早期毕业生,后来任院长十年之久。国内外知名学者谢少文、应元岳、吴绍青、汤飞凡、李振翩等都是该校优秀毕业生。建国后,国家发行的科学家邮票中,医学科学家共3人,即张孝骞、汤飞凡、林巧稚。当代的医学大家中,亦不乏湘雅人的身影,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刘德培,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鲁重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系主任鞠躬等。从1921到1949年6月,湘雅共培养毕业生362人。


1913年,参与组建湘雅医学校谈判的胡美(右二)、颜福庆(右一)及政府官员


  历任校长:盖葆赖(Gage 1906-1914任长沙雅礼学校Yali Union Middle School校长);颜福庆(1914-1926);王子玕(1927-后不详。
  校训:公勇勤慎,诚爱谦廉(国立湘雅医学院时期)。
  知名校友:林巧稚、姚开泰、张孝骞、汤飞凡、谢少文、应元岳、吴绍青、李振翩等。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部接管国立湘雅医学院。1951年12月8日校庆日举行,从而正式确立了湘雅医学院领导湘雅医院,湘雅护校的管理体制。1953年湘雅医学院正式更名为湖南医学院。1953年4月1日,学校主管领导关系亦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领导划归中央卫生部领导,学校各项经费预算,皆由中央财政委员会交高教部拟定。自1979年,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等组织取得联系,在“不干涉内政、不传教、不妨碍与其它团体发展关系”的条件下,经国务院批准与美国雅礼协会恢复了合作关系。2000年4月29日湖南医科大学与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为中南大学,“湘雅”全称改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这十四所大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办学起点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教会大学史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许久以来的历史课和政治课删掉了这些重要段落,然而,它们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4年圣诞节前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