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双11,网购成瘾,网购成伤?

双11,网购成瘾,网购成伤?

双11,网购成瘾,网购成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83d6430102vegd.html

  本为方便的网购,因电商炒作和消费者缺乏自制,已成新社会问题。不少“网购成瘾君子”透过网购减压,在购物前不假思索,用手点击远比逛街还上瘾,买后原封不动堆着。人人都希望现在就活得像富豪,至少让别人感觉我像富豪。消费者同时成消费文化的帮凶与受害者。

      



                  双11,网购成瘾,网购成伤?      

                                  文/临风







              仅一家公司一天600亿销售额?



  2009年开始,淘宝及其子品牌天猫(当时称作“淘宝商城”)为首的商家刻意将“双11”的“光棍节”宣传为“购物狂欢节”,用打折促销的手段吸引消费者网购。

今年11月11日将是这个节日的五周年纪念。有人说“母亲节”是商家炒作出来的,但那至少是为了母亲。这个节日却是商人利用人的“打折心理”和“购物欲望”特别制作的,可以说是中国商人高度生意头脑的产品。

据阿里集团去年的数据:在11.11午夜开场后55秒,支付宝交易额就已破1亿;2分钟时,数字跳到3.71亿,112万笔成交;到零点6分7秒,成交额冲上10亿。一天下来,阿里巴巴创造350亿人民币的总营业额!

当然,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其它电商,例如老二京东和老三苏宁易购。人们估计,单单阿里今年11.11的营业额将至少是500亿,甚至可以冲到600亿!

    这些天文数字远超过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和网购星期一在所有网络零售商上的消费总额。难怪T.U. Business Consulting 公司驻上海的顾问Atsushi Watanabe说,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位从未使用过淘宝或天猫的网民!

我们知道在表象之下,这个“网购狂欢节”后面所牵涉的科技非常先进。马云说,这个节日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我认为它也是刺激商业上新思维的一个触媒。

从消费者一方来看,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购物,其所需要的App,以及维护隐私的机制都要到位。从电商来看,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储备,对物流、信息流的掌控都要到位。这是高度商业头脑、高科技的底层结构,和高效率作业机制三者的创作性结合。

今年,京东将启用腾讯的微信功能,将“社交导购”的模式落地发芽。再加上自建物流服务直接送货、取件,增加销售的优势,如果买了一个不满意的东西,配送员会上门取件并免费退换。

与此同时,阿里的天猫国际第一次将网购范围拓展至全世界。它与中国海关配合解决了历史性难题,实现了“三单合一”,即天猫国际订单、支付宝支付单、菜鸟物流单打通,在海关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下沙园区建立了“保税进,备货出”模式,为消费者节省物流配送时间,促进了全球化业务。今年将是第一个跨国际“双11”,相信今年的11.11消费者将再一次“奉命”血拼网购。



                      网购减压,网购成瘾



     上次你购买一个并不需要的东西,那是多久以前?当时为什么要买?

     我记得数十年前,因为黑色星期五大减价,为了捡便宜,我买了一个无用的工具。打折血拼的引诱力非常强大。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常常在亚马逊重复买同一本书,因为忘记了曾购买过,其实并未阅读。  

     我们通常所讲的“网络购物”是B2C模式,亦即个人透过网上定购,用信用卡向商家购买,包括电子商店与电子商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用这种方式消费,人都很忙碌,上街购物所花的时间太长,不容易安排,其次、 商店的货架空间有限,品牌有限,选择也有限。网购则不同,选择更多。况且网上可以找到评论,包括社交网络上用户的评论,比较价钱。

     英国《每日电讯》于2013年8月初报道,有16%用户边看电视边进行网络购物。ebay同年一项调查发现,每3名澳洲人就有1名曾经在观赏电影期间进行网络购物,约20%在如厕时进行网络购物。只要使用智能手机,今天几乎已很难找到不网购的人了。据去年一个报道,单单网购珠宝一项,全世界每天就有200万消费者。

     网购也有其弊端,例如在买前无法亲手接触货品。然而因为退货手续容易,我认识一些人,他们往往先买再说,不满意随时退货。网购最大的缺陷反而是因为它太容易了,只要点击几下,就可以成交,没有现钞出手那种“割肉”感。

     然而,原来为了我们方便的网购,因着电商的炒作,和消费者的缺乏自制,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据《维基百科》解释,城市人生活压力沉重,不少“瘾君子”透过网购减压,“网购成瘾”是种新的流行病。

澳洲一个调查指出,62%受访者认为自己有“网购成瘾”的倾向,太多人在购物前不假思索、又花费太多时间在网上浏览商品,用手点击远比逛街还上瘾。

最著名的是女演员和模特林赛·罗韩,她去年8月上了头条新闻。原来在戒毒复原期间,她又染上“网购成瘾”,在网上每天花费5000美元。购买物包括衣服、鞋子等,但收到包裹后很多原封不动堆积在那里。这个瘾相当昂贵!  

有些网站对“瘾君子”列出特征,建议消费者自我检验是否有购物的冲动。也有网站推出过滤购物网站的软件,隔绝引诱或限制浏览时间。当然,最终的责任还是在消费者自己,在“瘾”的背后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因素?



               消费者是消费文化的帮凶与受害者?



     从个人动机来看,网购成瘾或许可以由“富裕流感”(Affluenza)提供部分解释。所谓“富裕流感”是富裕(affluence)和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的混合词,出自于2001年的一本书:《富裕流感》。

     作者将它定义为“由于无度地追求更多财富而带来的一种痛苦的社会传染病,它表现在超负荷的生活习惯 、欠债、焦虑和浪费的习性上。”人人都希望现在就活得像个富豪,至少让别人感觉我像个富豪。如果因此造成心理失调,或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那不是我个人所能考虑的。

    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指出:富裕流感是英语系社会中越来越多精神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他解释富裕流感的发生率较高是“自私的资本主义”的效果。自由市场主义的英语国家与较少“自私的资本主义”的欧洲大陆相比,前者的精神障碍比率高出21.6%。

     从社会整体来看,网购成瘾的流行病反映出普遍的消费文化,也就是社会核心价值的“商品化”和“消费化”。消费文化不但是社会的“经济引擎”,它几乎就是“自私的资本主义” 的推手。

     它不但反映在商人与顾客间的关系上(企业诚信、广告的可靠性),它更反映在所有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上:一切“友情”、“亲情”、“道义”、“诚信“、”公正“、“真诚”这些传统核心价值,今天都要透过“利益”和“功用”的过滤器来评估、考量。

    一切事物和关系都被视作是获利或晋升的工具,否则对我不具价值。在这个文化氛围之下,网购不再只是为着需要,它一方面反映即时满足的欲望;另一方面,消费成为提升社会资本的手段。在相当程度上,这也是后现代的产物,传统价值不再受到无条件的肯定,个人各取所好。

     走到极端,这种文化现象将导致所有人类关系的质变。这包括有三个方面:  “人”与“物”间关系逆转,人不再是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消费,时尚、品味、与感官享受主导了人的追寻。

    “人”与“人”间关系失调,当人人都是竞争对手时,就很难建立真正的友谊,对我无用的人不具价值。不但如此,“人”与“己”的关系失落,为了追逐名利,人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判断真实与虚假、尊贵与低贱的能力。人从“有所不为”走到了“无所不为”。

     消费主义走到极端将是一个核心价值破产,真理不明的社会!利益挂帅的商家成为消费主义不自觉的推手;网购成瘾常态化,消费者同时成为消费文化的帮凶与受害者。“网购狂欢节”正反映出,这种消费文化深入人心。它并不能带来快乐,相反地,它很可能会带来消费疲劳,甚至焦虑和幻灭的后遗症。



                拿什么解决“拥有太多仍是远远不够”?  



     另外一本2005年出版的书《富裕流感:拥有太多仍是远远不够》,提到近来许多澳洲人都以“放慢生活节奏”来对应消费主义。他们决定“减少收入,将家人、朋友和知己置于金钱之上,从新确定人生的目标。”这本书主张,我们应当回到简朴的生活。

     作者杜安·艾尔金(Duane Elgin)在他1993年的著作《自求简朴》里说:“我们可以将自求简朴称为一种:外在越俭朴,内心就越富有的生活方式,一种最真实、最活生生的方式,让我们与生活直接且有意识的接触。”他在呼吁人们脱离“物欲”的枷锁。

这些作者都是针对“消费主义”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他们的信息十分中肯,或许他们的建议相对简单。不过,的确有人厌倦了那种声色犬马的追逐,也有人真正从简朴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可是或许有更多的人,他们虽然也厌倦了消费主义,但却无法摆脱它的枷锁。因为,他们有种内在的饥渴,得不到满足。

对这样的人,我有句话要说:我们都有同样的难处。但我们也要说,因着耶稣基督爱的抚摸,让我们经验到一种更丰盛的人生,使得消费主义那种虚荣攀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方式对我们失去魔力。

     当然,一个活在消费主义枷锁下的人很难强迫他自动改变。不过,我相信很多人有类似的经验,在年幼时跟人争夺玩具小汽车,可长大以后,感觉很可笑。因为你现在懂得什么才有价值,甚至感觉,当年如果礼让一点不是更好吗?

     当你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伟大以后,当你体验过那种心灵中的踏实以后,当你认识到人生的真谛以后,那从前以为重要无比的东西很可能变得黯然失色,微不足道了。

人的深处有种内在的饥渴,存在主义者把它描述为“存在的焦虑”,奥古斯丁把它描述为“内在的空虚”,帕斯卡把它称作是“内心那上帝形状的空虚”。这种空虚是无法用买来的东西和物质填满的。简单说,它就是“信仰缺失症”。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可以不断经历他的丰富,以及他给我们的永远的满足。就如他所说的:

“人喝这水,还会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涌流到永生。”(《约翰福音》4:13-14)

    二十世纪著名的文学大师路易斯(CS Lewis)说:“我相信基督教就像我相信太阳的升起一样。并非因为我看到了太阳,而是藉着阳光,我就能清楚看见一切其它的事物。” 在中年信仰耶稣基督以后,路易斯惊喜地发现,他的人生有了新的意义,这个世界变得更为新鲜、可爱。

     你愿意脱离消费文化的枷锁吗?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或许你跟路易斯一样, 也需要上帝那“阳光”的照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