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玩疯了,坐定了

玩疯了,坐定了

“投入”是一种心灵状态;
“投入”是一种精神生活内容;
“投入”更是一种思维品质。
“投入”将使人的心灵更加广博,更加深邃。
没有品味过“投入”的心灵是不健全的。




〖文章正文〗


你还记得儿时的游戏吗?

你还记得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的感受吗?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乐不思蜀、忘乎所以,酣畅淋漓、心花怒放……哈!想一想,都是享受!那种疯狂地玩耍,投入地嬉戏的感觉,真好!

仔细想来,“投入”是一种心灵状态。是指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人们的精神、思维呈现一种深度进入、极度放松、高度愉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调动起自身所有的功能与已有的经验,对外界形成集中的注意视角,观察事物更加准确清晰,思维活跃、反映敏捷,新的感悟与体会也会像火花一样随时迸发着。

“投入”也是一种精神生活内容。“投入”是情感催化剂,在“投入”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沮丧,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心灵更加呈现立体性。感受过“投入”的快乐与愉悦,心灵将会更加健康与健全;“投入”是挖掘机,将使人们的心灵有了更加广博、更加深邃的可能。

“投入”更是一种思维品质。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对事物就不会有生动的感受,更谈不上深刻的感悟。深层次的感悟来源于浅层次的感受。当人们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时,思维会更加积极、活跃,反应会更加敏捷、迅速,对事物的认知也会由浅层次的感受上升为深层次的感悟。而且,当你有了“投入”的经历与历练,具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则会更加容易掌握诸多技能。

一些家长只喜欢让孩子坐定了认真学习,把玩视如猛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要强行“删除”,就更别提让孩子玩疯了。似乎这样就能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不符合孩子的心理认知特征;要求也是有道理的,但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强行“删除”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程序”,其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了童真,没有了童趣,也就没有了童年。即使是长大成人,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健全的人。

说到底,孩子的玩耍与学习,既是他进入投入状态的外在形式,更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然经历。这些形式本身并无高低、对错之分,不能简单地加以褒贬与扬抑。无论是以哪一种形式进入到投入的状态,都是正常的、正确的,都会是他成长过程中的“故事”,都会使他产生前所未有的感受甚至是感悟,对他的心灵产生震撼与启迪。玩,就要玩疯了、玩够了;学,就要坐定了、学透了,以这样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再与丰富的物质条件相配合,让孩子充分享受人生(物质的与精神的),并在享受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协调发展。

当然,玩疯了,不是玩物丧志;坐定了,更不是死坐着。我只是借用这样一种说法表达一个想法:天下没有只会学习不知道玩的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你不想“删除”掉自己遗传基因中的这些指令,那也请你高抬贵手,为孩子们保留吧!.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