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当孩子谈论画作......

当孩子谈论画作......

文 /  养玉·阳阳


去画展,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景:两个赏画人,站在画作前,或抱臂,或叉腰,或一手扶住下巴,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画作。有时我会假装被某画吸引,站着不动,实则是在偷听;偷听的结果,或受益匪浅,或一笑走人。


最妙的是父母领着孩子,孩子的个头或许只及父母腰间,徐徐站定,温言软语,问答间见真情。这种情况,是必须偷听。孩子的问题总是出人意表,他们未经世事的双眼总能注意到超凡脱俗的细节。哪位学者讲过,人们对画作的理解,也许更多是从艺术评论、艺术史里头借来的。蒙娜丽莎为何经典?因为她的面容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神韵,因为她的笑中藏着永恒的谜,因为她的双手温润如玉、孕育着生命,因为她的真实身份害研究者们抓破头皮……凡此种种,已成定式。若然你已对这些套话心生厌倦,不妨听听孩子们的说法。他们的心眼纯朴如朝露,他们的思维尚未被那些艺术界的老生常谈框死,他们敢于对毕加索的“名作”指手画脚。


“审美能力是被训练出来的。”——这真是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命题。训练,意味着学习规则。站在一幅画前,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比如说,你是希望孩子引经据典、滴水不漏地说出一大通来自书本的见解呢,还是情愿TA一脸不屑、发自内心地说一句“这不就是方格吗?我用左手闭上眼睛都能画啊”呢?


谈论画作是需要勇气的。这份勇气也许来自无知,也许来自书本和“学者们”,也许来自真诚、毫无杂念的心。这3种“也许”混融在一起,无法精确剥离。人类真奇妙。一幅“大师之作”能被众口一致地称赞500年——奇妙。这个人成名了,永垂画史了;那个人画了一辈子仍然默默无闻、湮灭人海——奇妙。同是这幅画,我爱得死去活来,你漠然嗤之以鼻——奇妙。从第1讲就摆出的问题:经典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孩子们回答不了。我这个做老师的呢?惭愧,同样回答不了。太多问题需要用一生去思虑了。太多答案显得粗糙、简陋、偏颇、失全。当你站在一幅画前,你凝望它,你看进它的深处,你觉得你看见了它的灵魂,你觉得你望穿了时光,你认为言语、分析、学问在此刻都是无用的、多余的——也许只有在此刻,短暂而纯粹的宁静才会降临,完美的幸福会将你充满,这种至福,虽然只有片刻,也因为它只持续片刻,你会那么实在地品尝到生命之美。而这种生命之美,不需要训练,不需要“学者们”的教诲,每一个人都会立刻明了。



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





*youngyou.blogbus.com*



[ 本帖最后由 养玉文化 于 2009-8-23 00:07 编辑 ].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