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护国宝典 — —仁王护国经简介

护国宝典 — —仁王护国经简介

护国宝典 — —仁王护国经简介

佛子当读仁王经——仁王护国经简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仁王经》。
      
         此经是姚秦时期,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又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仁王般若波罗蜜护国经》、《仁王般若经》、《仁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此经分序品、观空品、菩萨教化品、二谛品、护国品、散华品、受持品、嘱累品等八品。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不空奉诏重译,题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仁王护国经》、新译《仁王经》。亦分二卷、八品,文词与旧经略同。罗什译本之注疏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智者大师说:《灌顶记》、《仁王般若经疏》六卷(吉藏)、《仁王经疏》六卷(圆测)等。不空译本则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三卷(良贲)、《仁王经疏》四卷(净源)等。
        
        仁王,经中所载印度十六大国之国王;仁者,施恩布德,统化自在、如法治道之贤君。护国,若能如法持诵此经,则令万民适乐,国土安稳。般若波罗蜜,意译作智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义为到彼岸;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
        
       “仁王护国”,是说仁王见众生痛苦,生起怜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护之,称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众生从苦恼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也就是借着般若法船,能护送一切众生安稳到达彼岸,恒受妙乐。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国,能护其国的秘密要法。
      
       本经是以佛陀为印度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国国王说示如何守护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及守护国土的因缘,而讲说受持读诵此经可息灾得福,使一切世间有情安稳康乐。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为护国三经。        
   
    本经分为二卷八品。
        一、序品:是三科中的序分,说明仁王般若法会发起的因缘。

        二、观如来品:本品主旨在彰显如来的果德,使众生对福慧具足,清净庄严的佛果,生起渴仰希求的心。又本品以内空、外空、内外空,乃至佛果空等,广显般若空理。如经中说:“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一切诸法皆空。”佛陀说诸法皆空,原是为了破除一切有执,但是又恐众生执着空见,否定一切善恶因果,因此又说:“诸有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说明诸法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能显现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如果能从如幻假有的诸法差别相上,照见诸法毕竟空寂,说空不落断灭,谈有不执实常,“不观色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如此“无二无别,犹如虚空”,则能体见如来。

        三、菩萨行品:前品彰显如来的果德,此品明其修因。有因有果,有广大的菩萨行因,才能感得无上清净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本品初以“依五忍法,以为修行”,继而将五忍法开为十四忍,说明三贤十地菩萨所修所断。此十四忍是趋向佛果的大道,如经中说:“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菩萨所修所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并且以“自所行处,及佛行处”,教化一切众生;又“以幻化身,而见幻化,正住平等,无有彼此,如是观察,化利众生”,说明虽化度一切众生,而能不着能化所化之相。

        四、二谛品:本品主旨在说明二谛非一非异,二谛皆空的道理。诸佛出世,依证二谛而说法;菩萨修行,依解二谛而修行;众生流转,依迷二谛而流转。二谛,就是“寂灭胜义空”的胜义谛和“诸法因缘有”的世俗谛。诸佛说一切世间众生法,说一切出世菩萨法,都是依二谛而说。随顺世间,安立名相,意在显示最胜第一义,因此,离世俗谛无胜义谛,无胜义谛则不必安立世俗谛。如经中说:“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得。”又说:“幻化见幻化,愚夫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幻悉皆无。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义,遍于一切法,应作如是观。”所以佛及众生、染与净、一与二、烦恼与菩提、有为与无为,平等无二。

        五、护国品:前三品明内护,是护出世间法(护佛果、护十地行),此品明外护,是护有情器世间国土(护国)。《观如来品》中,波斯匿王请示佛陀护国法门,佛陀却先为波斯匿王宣说护佛果、护十地行。这是因为五趣杂居地是众生共业所招感的,因此,要护国,首先必须对三宝的不可思议功德生起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能行善持戒,如此一来,自然可以护人护国。本品宣说护国的法门是应当要受持读诵讲说本经,如经中说:“一切国土,若欲乱时,有诸灾难,贼来破坏,汝等诸王应当受持读诵此般若波罗蜜多,严饰道场,置百佛像,百菩萨像,百师子座,请百法师解说此经,于诸座前然种种灯,烧种种香,散诸杂花,广大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时讲读此经,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受读诵,如法修行,灾难即灭。”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消除国难,个人厄难也可以消除,所求如意。如经中说:“一切所求,官位富饶,男女慧解,行来随意,人天果报,皆得满足,疾疫厄难,即得除愈。杻械枷锁,捡系其身,皆得解脱。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毁诸戒,无量过咎,悉得消灭。”释提桓因退顶生王军,普明王感化斑足王,五千国王诵此经,现生获报,都是修此法门免难获益的明证。 

        六、不思议品:内护修证,外护国土,都离不开般若法门。般若的甚深妙理,非口所能宣说,非心所能测度,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本品借散花之不可思议神变,而彰显其非思议可及的德用。又世尊为大众示现一多无碍,大小兼容,净秽不异,剎土互摄,圣凡无碍等不可思议神通,是因指见月,借事显理,是说示万法无自性的般若实相妙理。

        七、奉持品:《菩萨行品》中,详明诸位菩萨的化处及所化众生,略明菩萨的所修法及所断障。本品则略明化利众生,详明所修法和所断障。经中说,十三观门是三贤十圣的行法。修持此十三观门者,则称为十三大法师。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种忍,共为十二,又加寂灭忍的下忍为十三。又修持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应当如佛一般而受供养。《护国品》中略明诸难的生起,本品则广明诸难发生的景象,以及灾难产生的原因。灾难有七种:
       日月失度难。 星辰失度难。 诸火焚烧难。 时候失度难。 大风数起难。 天不下雨难。 贼来侵国难。
        灾难起时,诸国国王如果能供养般若正法,建立三宝,佛刮宸狡腥摩诃萨往护其国,令其国界,无诸灾难。
        
       八、嘱累品:本品是属流通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能否久住世间,化利一切众生,端赖佛弟子是否依法修持,护持弘扬。所以世尊每于法会最后,必嘱咐菩萨、比丘、及诸大众要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使佛法能广为流通,世代不绝,普利有情。不过,本经却特别咐嘱国王护持、建立,并告诫诸王有关后代破灭佛法的国王及种种因缘,令与会大众警惕。如经中说:“一切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明作制法,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亦复不听造佛塔像,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又说:“一切国王、四部弟子,当依十方一切诸佛,常所行道,建立流通,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法,于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其王不别,信受此语,横立制法,不依佛戒,当知尔时,法灭不久。”又说:“国王、大臣、四部弟子,自作破法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咎,天龙舍去,五浊转增,若具说者,穷劫不尽。”这是因为国王位尊势大,威权殊胜,他能运用权势护持佛法,也可以利用权势破灭佛法。

        护持佛法的功德无量,破灭佛法的罪过也无穷。所以在本品中,特别提出告诫。  

        本经文字简约,义理丰富,空有并彰,广明护佛果及护国二护,融世间、出世间法为一体,且将般若的德用彰显无遗,是行仁王政治,守护国土的仁王不可或缺的宝典。.

TOP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128132&extra=page%3D2
与争斗争论的“敌人们”一起,携手共证菩提共欢颜
受持《仁王经》护国,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参与争论,争斗,去打败我们认为的国家民族的“敌人”;

而是依靠诸佛菩萨的无我慈悲与般若智慧的不可思议,如法为法界诵读《仁王经》,让争斗的各方放下心中的执着,皆发心共修无上佛法,修持大乘,皆成菩萨。

终极意义上的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和谐平息一切争斗

念念不离慈悲等视一切众生;

心心专一般若照破所有执着。

修持《仁王经》护国,本来圆融,本来和谐,本来不分别,本来破执着,护持祖国,护持世界,护持法界……

皆是,护持我们心中的佛国,护持我们与一切众生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劫烧终讫  乾坤洞然  须弥巨海

都为灰飏  天龙福尽  于中凋丧

二仪尚殒  国有何常  生老病死

轮转无际  事与愿违  忧悲为害

欲深祸重  疮疣无外  三界皆苦

国有何赖  有本自无  因缘成诸

盛者必衰  实者必虚  众生蠢蠢

常如幻居    声响俱空  国土亦如

识神无形  假乘四蛇    无明保养

以为乐车  形无常主  神无常家

    形神尚离  岂有国耶

                      摘录《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TOP

顶礼《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

TOP

转贴:仁王经的历代感应
一,唐太宗与仁王经

《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收录的<唐太宗为战亡人设斋行道诏>、<唐太宗度僧于天下诏>、<唐太宗于行阵所立七寺诏>等三篇诏文中,记载唐太宗登基不久后,以佛教治世的事迹。

太宗信仰佛教,笃信因果道理,自登基之后,为抚慰战乱的将士亡灵和无辜百姓,特请高僧入宫设斋行道,礼忏超渡。同时诏令天下度僧三千人,忏悔开国当年大肆杀戮的罪业,并颁布诏令,规定长安的僧众需每月诵念十四天的《仁王经》和《大云经》,以祈求国泰民安。贞观三年(六二九),太宗下诏,在当年作战的七处战场,建立七所佛寺:

破薛举于豳州,立昭仁寺。

破宋老生于吕州,立普济寺。

破宋金刚于晋州,立慈云寺。

破刘武周于汾州,立弘济寺。

破王世充于邙山,立昭觉寺。

破窦建德于郑州,立等慈寺。

破刘黑泰于洺州,立昭福寺。

全文详见:http://www.bushinet.com/bbs/view ... &extra=page%3D2


二,台风阻挡元朝入侵日本

牭笔敝泄大陆上的形势对于镰仓幕府来说并不是十分明朗,由于蒙古的征服,昔日往来于南宋、朝鲜与日本九州、濑户内海一带的商人已经绝迹,只有少数提前预感到蒙古入侵危险的南宋禅僧渡海赴日,带来的情报也是充斥了亡国的偏激。

牐牻踊窆书以后的幕府与朝廷预感到国难的来临,开始整备战时的运作体制。时年六十四岁的执权政村自感无法承担战争的负荷,将执权的位置让给了十八岁的时宗,自己担任连署的职位。初登执权位置的时宗立即便发布了饬令,要求西国的御家人、守护和地头加固海岸的防御,以免不测。

牐犃硪环矫妫京都当时正在为庆贺后嵯峨上皇五十诞辰而举行连日祭,接获蒙古国书,朝廷狼狈不堪,赶忙向伊势神宫以下二十二寺社进献币帛,请得道高僧诵念仁王护国般若经以祈求敌国降服。

……

第一次台风


牐牰十日激战一整天以后,蒙古军队因为不谙地理,担心就地露营会有被夜袭的危险,于是全员回到海船上休整,等天亮以后再来摘取最后胜利的果实。夜半,博多湾忽然台风肆虐、狂澜大作,海船在怒涛的拍击下一一解体倾覆,战无不胜的蒙古军团顷刻间化为乌有。

……

台风再现

牐犎蚱咴乱蝗眨台风来袭,四面怒涛奔涌,巨大的海船被大风轻易举起,抛落在鹰岛上砸成粉碎,海面上残破的船体和元兵的尸体堆在海面上,海水竟为之迟
滞。十数万无敌之壮勇,数千艘豪迈之巨舰,在大自然的咆哮面前完全没有发挥自己战力的余地,就这样悲惨地被怒海岚风给埋葬了。

全文详见:http://www.bushinet.com/bbs/view ... &extra=page%3D2


三,唐代宗皇帝讲仁王般若降雨感应(出唐记)
  
代宗皇帝永泰元年秋。天下无雨枯渴。代宗以八月二十三日。诏于资坐西明
两寺。请百法师。讲新翻仁王般若经。以三藏法师不空为都讲。至于九月一日。
黑云耸空。甘露雨降。天下得润雨泽。枯死草木。顿成荣茂。仁王般若威神不可
思议。又羌胡寇边京城又因星变。内出仁王经二卷。开百座仁王道场。皆有感应
矣。

四,天兵护持唐玄宗

《灌顶疏》云:‘唐天宝间,西番五国,来寇西安,国军莫能御,玄宗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护国仁王阤罗尼》。方二七遍,忽见神将五百,荷戈殿前。对曰:北方天王,第二子独健,往救西安;寇进攻,仰见无数天兵天将,布陈空中,寇畏叹曰:中国有圣人,未可犯也!即退兵。随即表奏,帝喜,因敕诸道府州,各建天王殿以祀之。’海内大刹,皆有天王,即此由来矣。二应求诸天竟。.

TOP

一个不为自己的缘起
这一次,我们没有为自己寻觅消业增福的殊圣;

这一次,我们没有一心为自己的刻期求证;

这一次,我们没有思索自己的决定往生

这一次,我们没有只关注自己的亲眷友人……

这一次,这一年,2008年,我们选择了为祖国的安危而持诵《仁王经》。

感动在全然付出的慈爱,胸怀于不舍众生的悲悯。

一个无私无我的善念,如此的坦然!

一个不为自己的缘起,如此的壮美!

先法界之忧而忧,后法界之乐而乐。

感恩报国,无怨无悔……
http://rwj.bushinet.com/Default.aspx 共修

[ 本帖最后由 娃娃亲 于 2008-4-15 09:5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