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爱心杂谈] 爱心助学板块之爱心杂谈

银行:不愿承担风险

2004年春,几大商业银行全面停止了大部分助学贷款业务。据说原因是学生还贷违约情况严重。“助学贷款是一项信用政策贷款,带有扶贫和支教性质,风险较大。而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然不愿承担这种风险。”中国工商银行一位负责个人信贷业务的人士说。

这位人士认为,银行不愿承担风险,国家应该事先考虑到。政府今天说要出台助学贷款政策,银行明天就得去落实。几年下来,当银行承担不了由此带来的风险时,这项业务就只能停下来了。.

TOP

受资助女生不堪压力退学 资助人要将其告上法庭

“不许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本科取得学士学位”。在南宁就读的一位贫困学生不堪承受与资助人所签订“助学合同”中的约束条款,感觉“拿别人的钱读书压力太大”,退学不读书。资助人于是将她告上法院,要求双倍返还资助金。此案引起众多人士关注。

  纷争:资助人状告被资助人

  今年17岁的小红是融水人,在她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在车祸中丧生。母亲收入不稳定,她随时面临辍学的危险。

  2003年11月,小红在网上认识了澳门人陈劲草。陈了解到小红的处境后,深表同情,表示愿意资助她上学,直到大学毕业。

  陈劲草提出,为了确保小红努力学习,双方签订一份协议来约束比较好。小红和家人对此也认为合情合理。

  2004年2月,陈劲草和小红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规定,小红不许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本科取得学士学位,如果违反合同将双倍返还资助的费用。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陈劲草先后寄来了1.2万元,作为小红的学费、生活费。

  在陈劲草的帮助下,小红从南宁江西中学转学到28中读高二。当时正值暑假,同学们在学校参加补习班,小红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学习基础较差,和同学相比相差较大,想重读高一,但她的想法遭到陈劲草的拒绝。此后,小红也曾提出过更改合同,希望降低标准,让她读卫校或大专,但陈劲草不同意,他认为,这与自己资助的初衷不符。

  2004年7月,小红由于学习跟不上,加上家中出现变故,面临断炊窘境,如果继续完成学业会给本来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此外,她感觉“拿别人的钱读书压力太大”,思考再三,她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分担家里负担。从28中退学后,她不敢将实情告诉陈劲草,还以28中学生的名义给他写信。

  今年5月,陈劲草打电话到学校询问小红的学习情况,才得知小红已退学。陈劲草感觉自己受骗了,将小红及家人告上法庭,要求双倍返还资助金共2.4万元。

  今年7月,南宁市兴宁区法院受理了此案,并已开庭进行了审理。

  争论:助学该不该提“附加条件”

  小红违反“助学合同”后当了被告,这一鲜见的官司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各界人士对此纷纷发表看法。

  卢海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泰语老师):资助人慷慨捐出钱物,本意就是希望被资助人好好学习,完成学业。如果没有具体的协议规定,没有一个量化标准,就难以对被资助人的学习情况进行约束。付出了爱心而没能收到效果,会挫伤资助人的热情。

  车先生(广西某医院医生):被资助人不要把协议当成“紧箍咒”,一提约束就反感,要明白资助人的一片苦心和好意。既然自己也想好好学习,现在又有了物质保障,那么,何必要抗拒协议呢?小温(广西大学四年级学生):小红家庭经济困难,在保证学习成绩的情况下,打假期工可以分担家庭负担。而在协议中规定不许谈恋爱、不许打工等,这于情于理不合,影响了小红的生活。况且,不看小红的学习基础,一定要她考本科,有点强人所难,使助学变味了。

  方先生(南宁饭店工作人员):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你资助了我就要求我怎样怎样。帮助人不图回报不提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资助人在资助别人的同时,最好不要提要求。

  覃女士(广西林业局工作人员):资助人对被资助人提出要求,要考虑到被资助人的心理承受压力。被资助人生活较困难,如果又要承担资助人提出的“任务”,压力会更大,对他们也不公平。同时,一些资助人提出种种要求,会有捐了钱就对别人指手画脚之嫌。

  当事人:打官司并非想要回助学金

  9月6日下午5时许,记者赶到南宁市东沟岭某小区小红的住处采访时,只见到小红母亲的男朋友周先生。他作为小红的“家人”,被列为第三被告。

  周先生称,小红已在南宁市綤西的一家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小红母亲近日已前往广东打工。他介绍,小红知道此事是自己违约在先,既然陈劲草已把她告上法庭,法院判赔多少她就赔多少,并打算将打工赚的钱还给陈劲草。同时,周先生一再表示,陈劲草是一位难得的好人,小红得到陈劲草的帮助,这段经历一辈子也无法磨灭。

  陈劲草的代理律师周海船认为,陈劲草和小红签订的是一种附加条件的资助合同,目的就是为了使资助款能够真正用于小红的学习上,并给她形成压力,使她奋发学习,从而达到陈先生资助的初衷。按道理说,合同约定的条件并不算苛刻,比如要求不能退学,不能违反纪律等等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求考上本科并获取学士学位证也在情理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资助能够有一个积极的结果,况且这也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实现的。此外,合同的签订既不违法也不违反公德,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

  周律师认为,小红因“压力太大而退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借口,目前资助才仅仅进行了一个多学期,只要她认真学习,进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另外,别人好心资助她应该心存感激奋发向上,怎么会因此产生过大的压力呢?他对此也不理解。

  周律师向记者透露,由于陈先生不肯接受调解,法院近日将对此案作出判决。周律师称,陈劲草打这个官司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回这笔钱,而是希望给小红一些压力,让她重新回到学校读书。

  广西“希望办”:助学最好不提条件

  9月6日,记者来到广西希望工程办公室采访。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陈劲草资助小红是他们两人私下协商的,没有纳入希望工程办公室管理范畴。他们之间因资助而发生的纠纷,由他们自行解决。

  据介绍,通过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主要有资助人向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委托希望办公室资助学生,和资助人向希望工程办公室提供的贫困学生名单,直接资助等形式。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希望工程办公室或被资助人不与资助人签订协议、合同,因为能使失学、辍学学生得到资助重回课堂,就已经达到了助学目的。

  况且,贫困学生大多住在农村,他们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学习设备等受到种种制约,此外还有家中不可遇见的经济变数,对受资助人提出各种要求事实上会难以做到。

  一些贫困生因为观念、认识的不同,也会和资助人发生观念冲突。不能以城里人的眼光、标准要求被资助人做事。要多理解、支持目前生活困难的贫困生。

  法律人士:助学提条件双方要慎重

  远东律师事务所的刘茂华律师认为,此案中的资助合同属于赠予合同的性质,其中约定的“不许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必须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本科取得学士学位”是该合同的附属条件,也是一种义务,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受赠人应当按约定履行义务。小红中途退学回家,使资助人的目的不能实现,资助人可以按规定要求她返还资助费用。

  从整个案件来看,小红认为拿别人的钱读书压力太大,因而产生退学的行为,但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资助人的初衷。本来是一件充满爱心的好事,最终竟成了对簿公堂的尴尬局面。所以,在爱心资助的时候,尤其是附条件的资助,双方事先应该充分地互相了解,从对方的角度多考虑一些。资助人不要给受助人太大压力,以免造成影响,受助人也应该及时把实际情况告知对方,特别不要有欺骗行为,以免伤害资助人的爱心。

  经纬法律事务所的心理咨询师叶晓萍女士认为,受人资助而产生压力,这种心理状态是正常的。对于资助者而言,总是希望自己的爱心和努力能有所收获,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给了钱,对方就应该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努力,这导致忽视一个事实:资助的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困难,不一定恰好符合资助人的要求,想通过捐款捐出人才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你打算捐助一个贫困的孩子,希望他达到你的期望,首先应该弄清楚他是否适合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承受得住你的压力。

  叶女士自己也曾经长期资助过一个贫困生,从高中一直资助到大专。然而对方大专毕业后在事业上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如今只在一个彩票发行站卖彩票,一个月400元钱。这样的结果最初让她很意外也很失望,但仔细交流后,她发现对方并非一个有耐性有决心的人,自己如果一定要求对方怎样,是有些一厢情愿了.

TOP

千年文明新课题:中国究竟有无教育公平?

  在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年之后,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发现自己又站在对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十字路口,公平是本轮改革的关键词。   

    在中国农村,经常可以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但是实现这一口号却变得越来越难。     
  9月,2.2亿中国中小学生迎来同一个新的学期,但是地区和家庭的差异却让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天差地别。图为9月5日,重庆市云阳县塔棚乡楠木村小学的70多名农家儿童高兴地用上了“全免费书”。


  教育部部长周济承诺,教育部将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  

  新华网上海电  在废除科举制度一百年之后,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发现自己又站在对教育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十字路口,公平是本轮改革的关键词。

  9月,2.2亿中国中小学生迎来同一个新的学期,但是地区和家庭的差异却让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天差地别。

  在宁夏西海固地区,一名初一学生一个学期的学费是226元——仅相当于北京一所“贵族学校”学费的1%。

  当东部沿海地区的校长们忙于考虑添置多少电脑和多媒体教具提高学校硬件水平的同时;中国广阔偏远地区的校长正为如何修缮教室已经开裂的天花板,如何让孩子们不要坐在地上听课而发愁。

  因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造成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2002年,占中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社会5800多亿元教育投入的23%。

  全国政协委员徐玉麟说,农村学校无论在财政投入的比例、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师资水平、师生比例都远远低于城市,农村每个学生的平均教育经费比城市少60%至80%。中国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都在农村,文盲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农村,文盲率是城市的2倍以上。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是造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重要原因。1985年至2003年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3%,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实际达到6:1。

  在倾斜的教育体制下,优秀教师越来越不愿意到贫穷的乡村任教,而已经在农村教书的老师一有机会就会选择“跳槽”。江苏省不久前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省城镇中学里教师的本科学历比例超出农村一倍多。

  中国各地学生上大学的机率并不相同。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49%,而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8.64%,这意味着在教学环境上先天不足的农村孩子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坐进大学课堂。

  孩子考进大学对中国许多贫困家庭而言都是既幸福又痛苦的事。在拿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家在山区的杨再宏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重庆寻找暑期打工的机会。为了支付杨再宏和他哥哥的学费,几年来家里已经欠下8万元的债。

  在中国农村,经常可以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但是实现这一口号却变得越来越难。杨再宏说,过去和自己一起上小学的同学如今大多已外出打工,“要不是母亲的坚持,我很可能会以一个民工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来到北京。”

  社会力量在过去10多年中成为中国教育不公状况的“调节器”。仅以“希望工程”为例,16年来已累计获得各界27亿元捐赠,在全国建立1万2千多所希望小学,培养1万5千多名希望学校教师,帮助2700万贫困儿童重返校园。

  教育部部长周济承诺,教育部将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学生免除杂费、免除书本费,加大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政府的承诺正在变为现实,江苏省日前刚把581万册免费教科书分发到56万贫困生手中。  

  农民工子女,我上得起的学校为啥都是“非法”的

  11岁的廖文坐在教室后排座位上发呆,由厂房改建的教室里光线暗淡,她单薄瘦弱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新学期的第一天,她终于如期进入了学校,拿到了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新课本。

  但未来对她仍是一个谜。这所收留了她、使她能与父母团聚的民办学校,因为没有办学许可证,将在半年后停办。这意味着她在这座城市里和父母相守的日子,也可能只剩下半年时间。

  廖文的老家在四川乐至县农村贫困地区。半年前,她和读小学二年级的妹妹一起来到父母打工所在的成都西南郊区。“呆在爸爸妈妈身边的感觉真好。”

  廖文苍白的小脸刹那间泛出红晕。廖文的妈妈廖琼告诉记者说:“想爸爸妈妈了,廖文有时候夜里醒来偷偷地哭。妹妹廖雪年龄小不懂事,看见姐姐哭,也跟着哭。结果两个小孩子在床上互相抱着哭。”廖琼说到这里眼圈有点发红。廖文在农村老家上学每天得走近两个小时的山路,一遇下雨天,路上全是泥浆,早上7点钟出发,等到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学校,已经快9点钟。

  半年前,廖文和妹妹在成都进入一家民办学校──太平园学校读书。学校教室是一些废弃的厂房,操场只是一个狭窄的水泥坝子,但廖文还是觉得比老家学校的条件要好。重要的是,能和爸爸妈妈呆在一起了。但好景不长,8月25日,学校被封了。从公告中廖文得知,她和妹妹就读的这所学校没有任何办学手续,是“非法办学”。

  廖文偷偷告诉记者,太平园学校的铁门“哐当”关上的那一刹那,她突然觉得害怕,手脚微微发抖。“我害怕重新回到老家,害怕离开爸爸妈妈。”廖文的母亲廖琼说,我们实在不忍心再把孩子送回老家,她们年龄还小,经常想我们想得哭,我也经常想她们想得哭。

  豪华学校为谁而办

  新学年伊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天津市一些重点中学大兴土木,校园里建起了大广场、音乐喷泉,建筑物用上了大理石柱。有一个中学在招生简介中称,学校拥有“全市乃至全国中小学绝无仅有的、美轮美奂的大礼堂”。一些学校不仅教室有网络终端、有线电视、广播、同声监控等系统,而且建起了声像阅览室、网络阅览室,几乎是“除了厕所,每个房间都连着网络”。面对如此豪华的学校,学生家长们既为孩子身处现代化的学习环境而高兴,又为这些“锦上添花”的钱心疼。毕竟,那是要他们省吃俭用掏腰包的。家境差些的孩子和家长,则只能望校兴叹了。

  切莫忽视“高中致贫”现象

  安徽省霍山县今年高考文科“状元”张强考取了华东政法学院。面对每年1.2万元的学费,张强一家一筹莫展。为了让张强读高中,张家屡向亲戚朋友借款,已经背上了2万多元的债务,没有人再敢借给他家了。这是记者近日到大别山区等地调查大学贫困新生现状时了解到的一个事例。

  大学贫困生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关注。但记者调查发现,相当多的大学贫困生问题,实际上是在高中阶段就形成的。“家有高中生,拖得全家穷”,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是普遍现象。大别山区一个孩子读高中,一年花费至少3000元,相当于该地区一个农户全年的现金收入。.

TOP

社会的良心!

  人物简介:赵俊方,54岁,濮阳市清丰县大屯乡裴营村人。

  人物故事:

  靠在窑场等地打工挣的血汗钱,7年来他资助了19位贫困生,其中14人已考上清华、北大和人大等著名学府。

  身为农民,他倾尽家财无私助学;孙子掉进油锅后,却因无钱医治,落下终生残疾。

  在社会的冷嘲热讽中,在亲人的反对与孤立中,赵俊方艰难支撑。

  社会评价:

  群众:“人家的孩子考上了,他给人家拿钱,你说他傻不傻?”

  妻子高焕:“败家子!谁都说他是败家!”

  受资助学生姬志蕊:“我心里非常不好受,他也是
一个普通的农民,经济条件比我们这种非常贫困的家庭稍微好一点,但是他的话非常让人感动。”

  入选关键词:助学 清苦 穷且益坚

  “我挣钱不多,家境也不富裕,我资助贫学生,这也是给他们一条生活之路吧。别人不理解,说我傻,我不在乎。”

  2005年10月25日下午,清丰县大屯乡裴营村,54岁的赵俊方站在家门前,语调平缓地说。

  在他视线尽处是一轮低垂的夕阳,他的背后是一座简陋的房子。烫伤后无钱做植皮手术的孙子,倚在门旁默默地看着爷爷,默默地感受着他无法理解的一切。

  圆梦

  “我的梦想破灭了,我要把我的梦寄托给下一代。” ——赵俊方

  赵俊方说,他在圆一个梦,这个梦他没能实现。现在,他要把这个梦扩展得大大的,要让它在更多的有梦的孩子身上变成现实。

  1952年3月,赵俊方出生在重庆。12岁那年父亲去世,16岁时从又四川绵阳农村搬回清丰农村。

  小时候,他很渴望读书,可因家境贫寒,生活窘迫的父母供不起他读书,一直渴望读书的赵俊方连一天学也没上过。

  他的幻想就是将来当一名教师,“可是我的梦想破灭了,我要把我的梦寄托给下一代。”

  赵俊方曾经把未了的心愿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希望他们将来能学业有成,以弥补他一生的缺憾。谁知两个儿子一个从小立志当兵,另一个梦想着当一名司机,完全不按他的意愿走。

  前几年,他儿子当兵时有人以帮忙提干、安排工作为由骗了他5000元。赵俊方认为,人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出息,才不会上当受骗。从此以后,赵俊方开始学习认字、写字,读书、看报。

  赵俊方虽然没有什么知识,可他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

  两个儿子上学期间,赵俊方没少往学校里跑。在和学生们的接触中,他发现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寒而面临辍学。

  “我看到孩子们受苦,比我自己吃苦还难受,我不希望这些孩子因为贫困而荒废了学业,不想让我的悲剧在这些孩子的身上重演。”

  触动

  “我不能考大学了,可您放心,我会争气,到部队施展我的才华。”——受资助学生

  7年前的一天,赵俊方从电视里看到了一则消息:濮阳市一名高三的学生酷爱音乐,想考艺术院校,不料母亲和弟弟先后得了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无奈之下他准备辍学。生活也不宽裕的赵俊方看后急了,他想不通:这么一个有才华的孩子咋能不上学呢?

  第二天,赵俊方瞒着家人,拿走了给儿子办婚事用的3500块钱,骑车几十公里来到学校。

  谁知,这位学生坚决不收,在赵俊方的坚持下,他留下了200元生活费。后来,这位学生参军前专门到赵家来看望赵俊方,他说:“我不能考大学了,可您放心,我会争气,到部队施展我的才华。”

  就是从那天开始,在赵俊方的心头挥之不去的助学情结越燃越旺。

  2002年,赵俊方在清丰县电视台播出的《走进乡村》栏目中,看到阳邵乡西刘固村贫困生王胜利的情况。当时赵俊方有病在身,但他顾得上给自己看病,拿出400元钱资助了王胜利。在赵俊方的激励和帮助下,王胜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清丰县8000多名在校生,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在吃不饱、穿不暖和营养不良的状态。学校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每个学生每顿饭菜消费仅仅有0.67元。

  为了帮助最需要帮助的贫穷学生,赵俊方专门来到清丰县一中,拿到了一份该校贫困生的名单。

  循着名单,赵俊方选择了几个家庭贫困或父母双亡的学生作为资助对象。他平时将自己的收入不定期地送给被资助的学生,小到几十元,大到上千元,而赵俊方老两口至今没有任何积蓄。

  7年多来,赵俊方资助了19多名高中生,其中14人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学府。

  赵俊方说看到他资助的学生考上大学时,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

  非常档案感动中原

  艰难

  “人家的孩子考上了,他给人家拿钱,你说他傻不傻?”——群众

  了解赵俊方的人都知道,他家并不宽裕,全家六口人不足5亩地。

  在裴营村,赵俊方的房子属于中等偏下。二儿子早已到了结婚的年龄,但是房子仍没有着落。记者看到赵家6间房子内,最有现代气息的是一台几年前买的21英寸的彩电。

  那么,家庭条件一般的他又是从那里弄来的钱呢?其实,赵俊方的钱大部分是他们夫妻在砖窑场等地打零工以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

  赵俊方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打零工。他下过砖窑,做过小生意。家里一年四季没有买过新鲜的蔬菜吃,冬天没有生过煤火取暖。收麦时,大部分村民用收割机,惟独他家用镰刀。从他家到清丰县一中,坐公交车只需两元钱,但是,他每次去都是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

  就这样,把物质生活压榨到最低点的赵俊方,却把助学的能量释放到最高。

  变故

  “败家子!谁都说他是败家!”——妻子高焕

  2004年8月的一次变故,使他的助学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赵俊方少了几分豪情,多了几分忧郁。

  那年8月里的一天,赵俊方的小孙子在街头玩耍时不慎掉入油锅中。举债三万多元后,全家再也拿不出治疗费了。小孙子只得早早出院, 由于无钱做植皮手术,孩子落下了终身残疾。一提起这件事,赵俊方就非常愧疚。

  得知赵家的遭遇后,不少人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年年初,清丰县一位副县长捐了一部分钱给他孙子治病,赵俊方却把钱给了县高中一个需要换肾的高三学生。

  对于一颗挣脱了世俗羁绊的心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

  前几年家人并没有怎么阻拦他助学,然而去年家里发生了这场灾祸后,赵俊方还一个劲儿从家里往外拿钱,亲朋好友开始跟他急了。记者发现,老赵在家里话不多,家里人也不太爱搭理他,看得出来他们对老赵资助贫困生都有想法。老赵的妻子高焕干脆说丈夫是“败家子!谁都说他是败家!”

  信念

  “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就只能拼命挣钱!”——赵俊方

  那些熟悉赵俊方的人都弄不懂,一个连一天学都没上过的人,一个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人,怎么会对那些学生如此慷慨?

  赵俊方说:“我咋就不知道享受?可我哪舍得花钱!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我就只能拼命挣钱!”

  今年年初,为了给贫困生寻找更多的资助,赵俊方多次到郑州、安阳、洛阳等地寻找爱心人士。在他一次次的呼吁下,许多好心人也向贫困生伸出了关爱之手,这让赵俊方兴奋不已。

  在赵俊方收到的信中,有一封是洛阳市一名普通工人写来的:“我是一名工人,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我也很想资助一名失学的孩子,特别是孤儿。”像这样的来信还有几十封,在信中,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希望他牵线救助贫困生。这给孤独的赵俊方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慰藉。

  “自己选的路,再艰难也要走下去,直到老得不能再挣钱为止。” 这是赵俊方坚定的人生态度。

  回报

  “他说,如果你想回报我,更好的办法就是今后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受资助大学生姬志蕊

  今年正月初四,像往年一样,赵俊方资助的几名大学生到他家“串亲戚”。但是,让赵俊方非常生气的是,两个儿子都没有作陪,妻子虽然作陪但一言不发,赵俊方非常恼火,动手打了妻子一记耳光。

  “那是我们两口子第一次打架。其实,她对我还算支持。”赵俊方一直想给妻子道个歉但张不开口,“她跟了我30多年没有享过福。”

  今年刚刚考上重庆大学的姬志蕊,是赵俊方这几年资助的贫困生当中的一个。姬志蕊是一名特困生,进入高中后开始接受赵俊方的资助。三年下来,老赵每个月都要去学校或家里看望她,而且每次都给她带去数额不等的生活费。 姬志蕊去学校报到的前一天,赵俊方专程到她家为她送行。

  姬志蕊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我心里非常不好受,他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经济条件比我们这种非常贫困的家庭稍微好一点,但是他的话非常让人感动。他说:你们将来肯定比我们强。我们现在吃一点苦无所谓,能为社会培养一个人才,宁愿自己多受一点罪。他还说,如果你想回报我,更好的办法就是今后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

  赵俊方是贫穷的,也是富裕的。这是一颗太阳般的心,默默无言,却炽热灿烂!

  赵俊方资助的部分贫困生名单:

  王胜利,现就读清华大学

  张衍涛,现就读北京大学

  张雪浮,现就读中国人民大学

  王红军,现就读中国科技大学

  宋卿争,同上

  郝尚刚,同上

  姬志蕊,现就读重庆大学

  秦正威,现就读中山大学

  马建勇,现就读浙江大学;

  马利强,现就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孙言茂,现就读天津大学

  逯绍慧,现就读东南大学

  梁彦超,先就读大连理工大学

  任雪振,现就读清丰县一中

  邵晓慧,同上

  冯妹霞,同上

  姬红娜,同上

  卢金娜,同上

  王留军,同上.

TOP

上海学生缺"感恩心" 抹资助记录漠视父母关怀

  明明是贫困生,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但毕业时却想把贫困生的记录抹掉……“感恩”的意识与行动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比较缺乏,学会感恩已迫切需要成为本市大中小学生必修的一课。记者昨天获悉,市教委将通过相关活动提醒学生在“感恩”上的疏忽,让他们懂得常怀感恩之心。

  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袁采告诉记者,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市慈善基金会发现,不少曾经接受过帮助的贫困生不愿意曝光这一段经历,有的甚至还说“我已经不拿钱了,你们还联系我干吗”,还有的贫困生索性就直接“隐姓埋名”。袁采表示,造

成这一局面就是因为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表示,我国9000万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恩宠下,特别不容易感觉到别人对他的好。有些孩子在和同伴攀比后,还会发现父母给的东西比别人少。感恩教育不应该让学生觉得“感恩是种义务”,反而应该成为积极愉快的感受,是他们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存技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顾教授说:“感恩的含义很深。感,是感受、感动、感悟,要让孩子有自发的情感与激情参与这样的道德行为。恩,是对承担责任的积极回应。感恩,就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放弃是为了更多的享受。”.

TOP

明年农村学生学杂费全免 财政支出将年增200亿

  专家推测,这意味着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亿左右的支出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昨天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明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全球CEO领袖年会上,金人庆明确表示,明年要给农村的孩子免去全部学杂费,对于特别贫困的还要由政府提供免费的书本和住宿费用。

  目前,全国还有8%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集中在西部地区。本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针对农村教育经费问题表示,到2007年,要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就是免杂费、免书本费,补  
助寄宿生。“中央财政新增教育经费将主要用于农村。”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2004年与2000年相比,农村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总经费增长了1070亿元和574亿元,增幅达74.35%和87.69%,比全国平均教育费用的增幅还高7和10个百分点。到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已占到 82.75%和76.65%,比2000 年提高16和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数量高出了7.8个百分点和13.8个百分点。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昨晚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财政部部长在公开场合如此表明态度,而不是含糊地将免除学杂费定于“家庭困难学生”,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中央政府的一种决心。如果对农村学生完全减免学杂费,将意味着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的负担。

  但是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现,并不简单是免除学生学杂费的问题。“这里涉及的重要一项是教师工资,它在整个农村教育经费中占到了70%~80%。”张玉林认为,要真正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有一个有力的制度支持。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情况必须分清楚,“如果教师工资由中央政府支持,这一目标不难实现,否则不然。”


但愿好经不要被念歪了。.

TOP

做过穷人,知道钱的好处,但钱要用就要用得其所,否则很无谓

她很“抠门”,每天的花费控制在10元以内。

  她很“大方”,20年捐出各类善款300多万,近千名寒门学子因她重返校园。

  她说,她忘不了自己没文化所受的苦;她说,给别人钱自己就很开心,哪怕能帮小孩多念一天书,我都愿意……

  每一句话,都是用夹杂着太多本地话的普通话说的,或者说是用偶尔有两句普通话的本地话说的。

  她,就是柳秀芳,福州连江县琯头镇上坪村一农妇,育有6个子女。  

  11月18日,是她的78岁生日。

  【感动细节】

  童养媳打小就有大志向

  柳秀芳,1927年出生于连江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因家贫,家中姐妹5个,相继送人了。柳秀芳是在12岁时,以“童养媳”的身份,到了别人家。

  因交不起几元的学费,到了上学年龄的柳秀芳,曾红肿着眼睛,在小学墙外一圈圈地转。

  有一件事让她至今痛惜不已:村里有一姓刘的小伙伴,家里也很困难,但小刘学习成绩优秀,附近的人都说这户穷人家出了个天才。然而不幸的事却发生了,小刘得了一种怪病,因家庭贫困,无法及时救治,夭折了。

  柳秀芳说,长大后帮助贫困儿童重返校园的理想在那时起就扎下了根。

  当奶妈挣钱攒着帮助孤儿

  柳秀芳的助人义举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她把当奶妈挣来的钱一点一点地攒下来,开始零散资助村里的孤儿。

  每当饱胀的奶水浸透衣衫,每当怀里躺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柳秀芳就想起自己那嗷嗷待哺的儿子还丢在床上哭。“对不住孩子,他们一到这世上,就跟我受苦了。”回想过去,柳秀芳黯然。

  抠门妈妈自己每日开销10元

  老人的大儿子林健告诉记者,早年家穷,母亲为了养育孩子,替人掏粪、挑水,啥活都干。直到他们兄弟姐妹长大后去了国外发展,老人的晚年生活才好起来。儿孙们每个月都会寄钱给老人,本可以过上富足生活的老人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每天的花销不超过10元钱。有钱就拿去奖励学生。

  一次她去外地看个孩子,回来的路上口渴难忍,就想到路边店买瓶矿泉水。第一家店卖两元,她没买。再遇见一家路边店,人家要一块五,她还嫌贵,最后她还是一路忍着,回家喝水。她说,一瓶矿泉水两元钱,够那些穷学生买上几个本子几支笔的。

  柳秀芳说:“做过穷人,知道钱的好处,但钱要用就要用得其所,否则很无谓。”

  只要孩子能读书她就管学费

  柳秀芳爱聊天,很多贫困学子的信息,都是这样得知的。有次,老人不知在跟谁闲谈中,偶然得知有4个贫困的畲族学生,因没钱上学而即将辍学。她就上心了,一路打听找到畲族孩子的学校,毅然承担了这4个学生上学的全部经费以及生活费。

  她对老师说,只要孩子们能读书,她就管学费,直到他们读完大学,不管多少她都掏钱。后来,她还在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畲族教学班,全面资助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

  有人对她说:“你怎么不把钱捐给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将来他们有了出息还能报答你。”柳秀芳说:“我不求报答,只要这个孩子说他想念书,哪怕他只能念到小学毕业,我也要帮他。多念一天书,就多懂一些道理,就会多为社会做一份贡献。”

  一颗爱心网来八方真情

  连江有所特教学校,里面是100多名的残疾儿童,因条件限制,只好挤在一所上世纪50年代的工人疗养院里上学。

  柳秀芳老人偶然听说了这个事。2003年3月6日,老人首期一下子就捐献了20万元,作为慈光教学楼建设的启动款。在她的带动下,捐钱、捐物从此展开。并且县政府还专门批了一片山地。

  据统计,老人捐给这所特教学校的就有100多万元。如今,特教学校慈光教学楼集教学、试验、康复于一体,设备非常齐全。210名残疾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他们从心里感激这位素未谋面的老人。

  除了捐资助学,老人对其他公益、慈善事业也是非常热心。1999年特大洪灾,2004年印度洋海啸,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台风“海棠”“泰利”“龙王”等所造成的天灾,柳秀芳都不忘捐款、捐物。了解内情的乡亲粗粗估算了一下,这20年来,老人捐出的钱有300多万元。

  柳秀芳的义举被子女们看在眼里。如今,在海外发展的他们,也常打电话回家,问问最近有没有哪个孩子需要帮助。柳秀芳对此很欣慰,她说:“如果说我的行为需要什么回报的话,就是让我的子女也有一颗善心。”.

TOP

不要让人民为教育绝望(节选)

无论是靠养猪撑家的农妇家,还是靠出租三轮车撑家的吴老汉家,虽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大学生的家境,但至少是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境的一个缩影。在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上,相当多的农民用不同的方式却又同一种苦难诠释着大学收费的无奈和尴尬。

  中国扶贫基金会公布的《中国优秀特困生调查报告》称,以每年8000元为标准,一个本科生4年的花费,相当于一个处于相对贫困线的农民41年的收入———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为9422元,农民年平均纯收入为2936元,国家相对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882元。


高等教育收费过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从改革前的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

  10年间,我国大学学费猛涨约20倍,而1994年至2004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从绝对数量看,日本的学费可能是世界最高,但若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本就生活艰辛的农民,怎堪承受如此沉重的高校收费?对此,有教育工作者曾撰文指出,学费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学费问题,甚至也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成了关系中国老百姓身家性命、幸福安康的“生命问题”。.

TOP

学费对农民来说“高了点”(岂止是对农民来说,对我们上海人来说,也是“高了点)

一个本科生上大学四年的学费,到底应该是多少?昨天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专项资金处调研员华成刚表示:现在大学普通高校的学费,大概一个学年4000元左右。

  学费对农民来说“高了点”

  华成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现在我们大学普通高校的学费,大概一个学年4000元左右,这个收费标准是2000年的水平。




  “当然学费对农民和贫困家庭来说,是高了一点,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政策体系,基本上可以保证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华成刚说。 >>>我来说两句

  4月,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表示,今年教育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高校生人均成本核定办法。新闻发布会上,早报记者询问此事进展,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我和你一样,对这个问题在期待之中。”关注“上学无用”论

  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的,有高中学生觉得上大学不合算,还不如拿一张高中文凭去打工,不参加高考报名的现象,王旭明表示,这个现象值得注意。.

TOP

姚明

因贫困上不起大学的宁夏固原市甘城乡李佐鹏、李佐斐两兄弟的故事,日前打动了篮球巨星姚明,他决定资助两兄弟读完大学,第一年资助每人8000元人民币。

  据悉,李佐鹏和李佐斐是固原二中学生,今年高考分别取得527分和494分的成绩。
哥哥李佐鹏报考了大连海事学院,弟弟李佐斐报考了成都理工大学。7月2日,李佐鹏、李佐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希望工程与共同关注”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姚明也出席了仪式。

  据介绍,兄弟俩《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发言深深打动了姚明。姚明走到两兄弟面前,与他们握手,表示将资助兄弟俩完成大学学业。姚明说:“听了大家的故事,我很受启发,我希望今后为社会公益事业多尽力。”事后,宁夏青基会得到消息:姚明决定一直资助兄弟俩读完大学,上大学的第一年,资助每人8000元。

  前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孔小姐证实,姚明确实资助了两名学生,“我们跟姚明的经纪人有约定,姚明资助学生的事不对外公布。既然有媒体披露了此事,我们给予证实。”.

TOP

http://w.525252.cn/

[ 本帖最后由 悬铃木 于 2006-7-19 10:48 编辑 ].

TOP

 161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