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斯宾塞《快乐教育》

斯宾塞《快乐教育》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生于1820年,逝世于1903年,是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其《教育论》是教育史上的经典。但其著名的家庭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著作《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中。
   摘录精彩话语,与大家分享、共勉.

TOP

1.  心智和身体一样,超过一定的速度就不能吸收。如果你给它的知识过多过快,使它无法吸收,不久它就会丧失掉。这些材料如不能和心智结合在一起,就会在应付完考试后从记忆中溜掉。更糟糕的是,这个办法会使学习变得越来越讨厌。
2. 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进行钻研,要头脑理智,要能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要少对孩子发布命令。
3.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许都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4. 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
5. 爱,我们人人都有,但爱和有目的的教育,则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有时甚至是令人发笑的机智或多少有些令人不快的克制。
6.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
7. 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在疏远分离 在越来越亲近”。
8. 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支配权,但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慎用这种权力,不应该成为吓唬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张上画下什么美观的图案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一个颤抖的心灵留下什么有用的知识。”
9. 孩子从幼儿到少年这个期间,暗示就是像点燃它们生命和智慧的火把。它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孩子们从积极的暗示中能隐约看见未来的曙光。
10. 大自然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既可以锻炼孩子的身心,又可以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休整;大自然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公正、宽容、粗犷、热情,让每一个孩子的知性、灵性都得到升华。.

TOP

11. 孩子尽管在天性上是自然的亲近者,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懂得去聆听、触摸、呼吸大自然的美与和谐。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快乐的,孩子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的快乐远比抽象的要多。
12. 任何作为楷模的东西无一例外都会得到很多荣誉、关注,甚至不切实际的赞扬。这样会使孩子生活在虚幻的现实中,并且会培养出一种虚假的人格。孩子为了得到赞扬和回报,可能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愿望,可以地表现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赞赏,则会加倍失望和不满。
13. 许多在小学阶段一度被父母和老师赞赏、鼓励的孩子(主要原因是考试分数高),最后无论是在更高一级学校,还是在社会,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反而被压力和挫折感所折磨。相反,一部分并不那么被家长和老师重视的孩子,则成为了无论是社会成就还是品质道德方面令人尊敬的人。
14. 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
15. 孩子,我无法牵着手把你从这里带到那里,这条路你必须自己走去。我能够真正向你承诺的,只是对你坚定不移的支持。我会给你一些指引,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但这代替不了什么,一切得又你自己决定,作出选择,并承担责任。
16. 与自然界万物的成长一样,在教育中,宁静、和谐、渐渐地发展、耐心地等待,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相反,太剧烈的变化、激切的要求,则是有害的。父亲,在很多时候应该放弃一些自己的冲动和权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17.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
18.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枯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

TOP

共勉之

.

TOP

很好,希望二中心的圈子中多一些这样的文章.

TOP

大家来谈谈各自的感想吧.

TOP

如果孩子跟我说:“妈妈,我都是记得别人对我的好,比如有一位同学帮助我做了一道题,我会一直记得。”这个时候,我真的会俯下身子,说:“宝贝,我很想亲亲你,因为这样你会觉得生活很美好”。
    楼主推荐的这本书也曾经有人推荐过,一直没有看,现在看了楼主的摘录,觉得很好,很受启发,谢谢!.

TOP

.

TOP

回复 3#元元的妈咪 的帖子

Excellent! 一股清风的风吹来, 让我们共勉之! 谢谢!.

TOP

.

TOP

受益!其他学校的贴子里看到的,觉得有道理,把它搬过来了.好的家庭教育浓缩六句话
<一>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二〉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三〉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四〉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五〉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六〉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1999年推出80万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呼唤全社会重新认识母亲的价值。近年来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母亲评选,是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十大杰出母亲的评委,同全国数百位优秀父母进行面对面地近距离交流,并对他们的成功个案详加分析。他还同全国妇联等有关部门一起深入少管所、戒毒所、女子监狱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正反两方面的大量事实。他的家庭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 本帖最后由 粘宝妈妈 于 2008-4-18 20:39 编辑 ].

TOP

说说我的理解

孩子的成长是有他自己的规律的,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一致的,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把孩子当流水线上的产品,最好都培养成统一的规格。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几年,教材也是换了一套又一套,可是孩子的负担是一日重于一日。 这个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基层的学校和老师对之无能为力。
      孩子的负担,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我们家长附加上去的。双休日这个班,那个班,象赶场子一样。   我也很矛盾要不要加入这个队伍,除了女儿喜爱的画画,我没报任何班,双休日至少一天是在外面,这里那里的到处“疯玩”。现在,孩子在班里是属于中不溜秋的档次。   不是我不想见100分,而是一次次的失望后,我对100是放弃了。
      这次看了这本书,我似乎从中找到了安慰,也许可以用这些理论来阿Q了。快乐教育的理论,究到底,实乃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   既然每个孩子是独特的个体,不该是流水线上的产品,那么,我们为父母的,应该按照自己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培养他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
     曾经,她数学口算糟糕,我加强训练,她哭丧着脸,完全是怀着抵触情绪,现在想来,那段时间,对孩子产生的效果应该是负数了。   在焦虑、厌烦中进行的学习,是无用的,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所以,我还是每个周六带她去社会这个大学堂学习,就给她个快乐的童年吧,就让她当个快乐的中等生吧!.

TOP

我喜欢这样的贴。强烈赞成。
好书就像一面镜子,可能我一时无法完全走出自己教育中的误区,但是经常敲响这样的警钟,我的教育方法会得到改善。
谢谢元元的妈咪。.

TOP

回复 13#陈大妈 的帖子

.

TOP

可是元元妈孩子是快乐了,但我快乐不起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粘宝妈妈 于 2008-4-22 12:25 发表
可是元元妈孩子是快乐了,但我快乐不起来
呵呵,昨天数学分数下来,我也当头一棒呢
不过经过一晚一天的调整,好多了,就相信她是一次失误吧,看看下次的测验如何,同时根据老师的建议,改进我们的辅导方法。
相信她能回到中等生的位子!  

再罗嗦几句,再阿Q一下:低年级的分数,不必过于看重,真的。   这个是有很多实例的。(嘿嘿,我自己都觉得这是画蛇添足了,有酸葡萄味道 )   闪!.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