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培养精英之道---人生设计在童年

培养精英之道---人生设计在童年

各位,我正在看这本书,感触良多。推荐给各位。每天我会更新一部分,请耐心等待!


序言:人生设计在童年

新东方教育集团文化研究院院长 徐小平

  我是在2003年5月底在美国休斯敦见到高燕定先生的。我去休斯敦看望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朋友说有一个高燕定先生,在教育方面很有见地,希望我们能够见面认识。

  见到高燕定先生,真使我有相见恨晚之感。高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离开中国,来美国定


居已近20年。多年来,在得克萨斯A&M大学工作的他,一直潜心观察、研究、思考美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并把这个心得融会贯通在他对自己宝贝女儿高倩的家教里。女儿生在中国,5岁来到美国,在高燕定先生的精心培养和女儿的执著努力下,她一步步迈向了美国最著名的两大学府——从哈佛大学毕业,马上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录取。

  一个未来的社会精英律师,可以说已经诞生!一个美籍华人家庭教育成功的故事,可以说已经成为华人社区的美谈与骄傲!而高燕定先生则以自己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完成了一次令人称道和仰慕的成功的教育实验。这个实验长达20年。这个成果对于中国正在深入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参考意义。

  使我至今依然回味无穷的是,文雅敦厚的高燕定先生在和我寒暄几句之后,就直插主题,和我展开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徐先生,我知道你在新东方从事留学咨询时提出了‘人生设计’这个概念,但是我认为,人生设计应该始于童年,而不是成年之后。因为,成年之后再来设计人生,一切就都晚了。”

  我佯作微笑着听他阐述,但当时并不知道,“人生设计在童年”,不仅是他的观点,还是他串起20年来女儿成长发展的成功经验之红线,并且正是他撰写中的一本著作的标题。这本书,写的就是高燕定先生自己在美国,对高倩从童年开始培养的那些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遍布惊奇的教育故事。

  这就是读者诸君现在读到的这本书。这本书,对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是一部难得的美梦范本——谁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哈佛读本科、送到哥伦比亚读法律博士呢?

  而且,这本书还是中国社会和家长比照中美教育差异、发现中国教育缺陷、汲取外国教育精华之月光宝盒——读者从这里,将看到令人心仪、神往的美国中小学教育实况,看到中华少女高倩,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的种种令中国同龄人羡慕嫉妒、令中国教育者惭愧汗颜、令中国家长惊讶反思的细节和故事。

  ⊙ 10岁生日的这天,高倩对着摄像机说:我长大了要上哈佛,我要做律师。10年之后,这个生日晚会上许的愿全部兑现了,并且有录像带为证!

  ⊙在美国一所中学里,选修课高达350门之多,其中,仅仅宗教课程就有40多种!文学艺术课里,甚至包含当代中国文学史。美国高中生可选课程之丰富,令人吃惊。

  ⊙“美国高中生( 学习辛苦得 )没有觉睡!”这是书中揭示的使我这个自封为教育家的人读了也感到新奇的一个现象。这个发现对于我意义重大。其实只要想一想:在美国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里,成功首先意味着教育的竞争,而竞争就意味着激烈的拼抢。

  ⊙高倩丰富多彩的教育背景:参与各种考试比赛,充当少年法庭律师,担任中学交响乐团主席,筹款18万美元的中国之旅,每周课余工作20小时,两年写作314篇共四五十万字的作文、书信、杂文,选美,演讲,出书,会四种语言……

  高先生讲述的美国教育故事是迷人的。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猎奇、记趣的书。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在美国教育女儿的过程,对美国中小学教育进行第一手的深入体验和分析后,写成的书。这样的书,虽然过去有过一些,但很少有像高燕定先生描写、记述得如此扎实深厚、真实细腻。

  高倩的成长与成功是令人惊羡的。不过,这本书不是一本讲天才的书。如果是讲天才的书,我是肯定不看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智商也就中等偏低一些。你是天才?你和疯子一边儿呆着去!我们普通人何必没事通过天才来证明自己的失败呢?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恰恰从一个普通父亲讲述自己普通女儿成长故事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哈佛是可以算计的;而天才呢,是可以父女俩一起合计的。

  毫无疑问,美国教育设施很发达,美国教育理念很先进,美国教育的成果——美国青年——很优秀。但是,这不是一部长别人威风降自己志气的书。高燕定先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种对祖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的拳拳之心、切切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事实上,假如写作也有一种镜头感的话,高燕定先生的镜头,始终是定位在从一个中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美国教育,并总是把这种教育和中国的现状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思考。高先生的著作,是当代中国人学习借鉴美国教育的一个优秀文本。

  从接受教育的角度,高倩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从教育子女的角度,高燕定已经登上了父亲荣耀的顶峰;从传播先进教育思想的角度,这本浓缩了高燕定、高倩父女成功教育心血的《人生设计在童年》,必将实现其光荣的使命——启迪中国学生与家长,促进中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人生设计在童年,高倩蓝图在5岁( 5岁来美,父亲就为她指明了当律师的方向 )。我承认,高燕定先生有资格批评我的人生咨询理论不完整;我同意,人生设计应该从童年开始,而不是成年之后再强扭人生苦瓜,重新整合奋斗目标。

  事实上,无数来新东方向我求助的学生,他们今日的失败,大部分都是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已经被他们的父母和学校教育挖掘了今后的陷阱。他们向我投石问路,只是因为庞大传


统教育的不完善。我多么希望,这些在人生的中途——我的咨询对象在年龄上,可以用18至40岁来涵盖,而不是5岁到10岁——失去方向的朋友,像高倩拥有这样的父亲,拥有一个高燕定这样的家长,拥有从小就描绘好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人生设计蓝图!因为,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只是因为教育的陈旧、他人的落后,而导致自己在社会上和生活中的失败。

  我知道我这样的奢望是愚蠢而不可实现的。因为教育的水准,其实与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准紧密相连,不是个人意志能够转移的。但我至少可以欣慰地看到,高燕定先生通过他的著作,把十年如一日培养女儿高倩的经验智慧,奉献在这里,从而惠及无数读者,使他们从中得到这样那样的启发和教益。

  啊,我的梦想,至少得到了一部分的满足啦!.

TOP

这本书哪儿有卖的?或网上哪儿可以下载? 谢谢!.

TOP

我那个把厚书拆成几本小书的方法就是从这本书里学来的。书城4楼应该有卖的。.

TOP

自序:设计人生 开创未来(1)

来美国近20年,我一直在大学工作,正式的头衔是研究仪器专家。不过,多年以来,我对教育倾注了更大的热情,并且将自己的生活充实为升学顾问。在美国,这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职业。

  升学顾问的英文College Counselor可以直译为“( 升 )大学的顾问”。无论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常常都有一种误解,以为升大学或者报考大学只是高中即将毕业的学生才要考


虑的事情。实际上,很多有眼光的美国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寻求升学顾问的服务。也就是说,升大学的起跑,从童年、少年时代就悄悄地开始了。升学顾问以超前的眼光和专业的高度,从小对孩子进行专业化的人生设计和职业规划。

  升学顾问可以为学生解决各类问题,提供各种策略,甚至指导大学申请材料的包装,等等。他们根据各所大学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良好素质,使之为著名大学所青睐,在美国大学现行的报考和招生实践中,常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不过,在英文中,意外一词也有事故的意思。我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以真正的实力去竞争,去获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去赢得事业的成功,而不会指望在人生道路上,依靠一个又一个的“意外”和频频发生的“事故”而惊喜。毕竟,意外和事故发生的概率很低,更不会一辈子伴随着你。

  优秀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这个简单的道理目前已经被大众接受,但是很多人既不知道如何做,也没有采取科学、理性的行动。

  父母在给予孩子生命之后,又可能成为孩子未来事业成功的再创造者。这个看法目前颇有争议。很多“西化”了的家长,甚至一些“教育专家”都误以为,西方教育的“主流”思想是,提倡让孩子完全自由地发展。近年来,甚为流行的“素质教育”,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让没有主心骨的家长们,把弹琴、唱歌、武术、书法等,统统当作“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唯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为社会服务和谋生的技能,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这些意识的建立,必须从童年、少年时代开始,能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只有经历长期的锻炼,才会渐趋成熟、老练和完美。

  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都应该把孩子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发展指导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人们,尤其是家长,应该科学、理性地引导孩子思考未来、树立理想、练好本领、迎接挑战。

  有人认为, 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是不人性化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但是他们也许没有想到,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不思考、不作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中难免屡屡落败,是更不人性化的。孩子处于那样低落的状态,还怎么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很多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他们的理论根据常常是:我自己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不是也很好吗?不是也读了硕士、博士,也出人头地,买房、买车了吗?

  长久以来,教育的无职业意识、无职业规划对几代人的影响是深远而且顽固的。有人可能由于种种偶然的机遇,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那些“意外”的成功者也许没有认识到,他们的成功是在特定的时间,由于特定的环境、机遇等因素所造成的。且不说这样的成功是不是真正满足了个人的愿望,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能,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经历了较长时间、较大磨难,往复曲折才达到目标的。这样的成功是没有一定之规的。

  机遇可遇不可求。事实上,大多数人获得事业成功都有其规律性,那种不规划、不设计、不训练而成才成功的人,只是很例外的“天才” 或幸运者,并不形成经验,不能提供统计信息,难以作为学习、模仿和参考的依据,只能作为故事和传奇来消遣,更不能拿来麻痹自己的孩子,以致影响个人前途,削弱民族素质和整个民族在世界大舞台上的竞争力。在当今日益规范化的社会里,孩子们需要走的是科学的、有规律可循的人生道路。

  我们这一两代中的很多人,不但过的是稀里糊涂的日子,还用各种各样的自我满足来对自己并不精彩的人生作一种逃避型的自我安慰。他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人生可以由自己来掌握,可以演绎得更精彩。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幸,承受没有掌握前途命运的历史苦果之后,自己难道不应该认真地把经验总结出来?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我们中虽然也有极少数幸运者和极其顽强者在“稀里糊涂”中靠着自己的努力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份“幸运”。可悲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一生都相信命运、机遇,却不相信人生可以由自己来设计,未来应该由自己来开创,更不相信人生设计应该从童年开始这个道理。

  我在这里奉献给大家的是,怎样通过科学理性的设计,依靠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在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下,让普通的孩子可预见性地获得必然成功的思想方法和途径。.

TOP

自序:设计人生 开创未来(2)

毋庸置疑,教育已经成为在规范化的社会里可能获得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科学规划的教育未必可以使人事业成功,甚至不能让获得“良好”教育的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获得基本的就业机会。

  目前,很多中国学生没有理想,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对他们理性、科学、“超前”地进行长远的职业指


导。这一点,与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所规范的,从6岁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指导相比,有巨大的差距。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发布了这个指导方针,规范了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的指导,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六七十项的能力训练,学会“自我认识”,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实施“职业计划”, 让他们对职业发展的这三大环节有相当的认识。

  在中国,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学生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足够的技能和专业化的态度,大学毕业时也没有很强的、立即独立工作的能力,可能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并不是学生们的错,错在整个社会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职业指导教育,以致学生们没有意识到,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刻意地去练就令人信服的、为职业市场追捧与渴求的,能够立即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技能。

  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成熟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的有目标的磨炼和准备,才能使他们成为某一行、某一业的“最好”。只要成为“最好”,就一定会被社会追逐、渴求,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就将成为必然。

  可惜,大学四年的时间太短,四年的职业预备期显然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四年时间可以把几百万学生训练成大致相同的、没有明显特色的“螺丝钉”。要想脱颖而出,只有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思考、研究与额外的发展和努力。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然而,新世纪的全球化竞争并不仅仅是体力、智力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中国学生未必天生比外国人聪明,外国学生也不一定比中国学生更有智慧。为什么能够刻苦学习,并且长久以来一直为功课所累的中国学生,不但没有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具开创性的一族,相反的,甚至成为令人担忧的一代呢?问题和责任都不在他们。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长辈,他们的父母、老师、教育者和全社会,正在津津乐道地用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把他们束缚在教科书里,让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地为考试而“操练”,使他们视野局限,思维拘束,能力有限。这是因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把可能影响一生的人生规划和自我塑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竞争是观念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更新观念。

  在对专业人才和技能的要求不断细化和提高的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只有具备“超前”的职业指导思想,才有可能使个人的愿望获得最大的满足,使就业率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使社会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才是对公民负责, 对社会负责。

  在这本书里,我用自己和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结合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以及我长期、认真的观察和研究,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一个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

  早期的人生设计,应该是家长引导、孩子主导、教师和社会共同协作的课题。只有孩子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和自我提高,在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淘汰之后,才能提炼出他们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只有发自内心的理想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起来,成为他们如痴如醉的自我追求,才会成为巨大的内动力,推动他们去自我奋斗,获得成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大学申请、专业选择,个人素质以及各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人生目标,职业规划、就业环境等因素,都在这个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地设计和规划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掌握在家长、教育者、社会和孩子们自己的手中。是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路线是平平坦坦,顺利地实现理想,还是曲曲折折,甚至永远无法达到目标。

  有了科学的人生设计,依靠从小就开始的长期努力,就能达到“最好”,就能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机遇的眷顾将会使人生更加辉煌。人生规划确实改变了人生,创造了许多奇迹,使很多平常的孩子,最终走向令他们的父母永以为傲的成功。

  人生不是股市,失去的,就不可复得了。令人痛心疾首的是,由于家长的不智,很多孩子付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多年不可逆转的惨痛的时间代价!失去了可以创造辉煌人生的时机,造成永远的遗憾!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就我亲眼所见,这样的悲剧年年都在上演。

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变化,世界也正处于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中国的教育必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庞大的传统教育体系具有很大的惯性,在这个体系产生深入的改革之前,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应该大胆解放思想,吸收先进理念,付诸行动,切不可消极观望、等待!市场经济正在给中国带来富强,正确、有效的教育是国家民族崛起的基础。挣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呼唤全新的人生设计理念,必将是引导中国学子们踏上坦途的有效方法,是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与观念。




                  高 燕 定

   2005年9月24日凌晨

  写于呼啸着丽塔飓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

TOP

TOP

这本书的内容看了一下,觉得没有可操作性,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它的运行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什么工作能挣到钱大家都清楚,而且将来变化也不会很大。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变化太快了,不要说10年以后,就是5年以后什么职业吃香也不能确定,更何况在中国哪有跟职业相关的训练可以提供给中学以下的学生参与的。

再说,美国的那些传统的可以出人头地的工作,让华人去做,就不一定能出人头地了。比如说律师,华人能真正做到大律师的有几个?大多数不是在华人圈混,就是在给人打工。医生也好不到哪里去,无非就是一个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罢了。读书时的出色,并不能保证将来工作时也出色,要进入美国的名校,对于中国人那么重视教育的民族来说并不是十分难的事,这个没有什么好希奇的,中国人读名校的多得去了,我周围的抓抓一大把。我到是十分关注作者的女儿,将来工作了是否能出头,就怕她理想与现实不能相符,到时候受到打击。.

TOP

3Q.

TOP

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家教成功的孩子大都由父亲带大的,象文章中的高先生,哈佛女孩刘婷婷的爸爸郑弘,还有沈阳钢琴天才的爸爸,可是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在女性化的环境中长大,家教也是母亲负责的多(从旺网上可窥见一斑).我感觉还是要让父亲负起责任来,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孩子教育失败的缺憾..

TOP

引用:
原帖由 PUPPET 于 2006-3-2 14:02 发表
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家教成功的孩子大都由父亲带大的,象文章中的高先生,哈佛女孩刘婷婷的爸爸郑弘,还有沈阳钢琴天才的爸爸,可是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在女性化的环境中长大,家教也是母亲负责的多(从旺网上 ...
好像真的是诶...

不过,据我知道,朱鎔基总理是他姨还是谁带大的,他是个孤儿.还有俺们的康熙大帝,是他奶奶一手培养的.呵呵,可能这两个例子不是太恰当..

TOP

引用:
原帖由 宇泽妈 于 2006-3-1 22:52 发表
这本书的内容看了一下,觉得没有可操作性,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它的运行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什么工作能挣到钱大家都清楚,而且将来变化也不会很大。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变化 ...
总体看看算数,但有些小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