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社科专家调研发现西方“自由教育”不适用中国家庭
适度自由有利成长
------------------------------------------
www.jfdaily.com 2008-4-4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中西教育方式存差异
李女士一直在美国工作,两年前,带着女儿、儿子回国。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教育理念的变化,把李女士折腾得焦头烂额。
李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大宝的幼儿园开公开课,分小组进行算数比赛。从小在国外的大宝,在算数方面“少根筋”。眼看着儿子“一问三不知”,同组的小朋友急了,“这都不会,你真是笨蛋,我们组不要你!”更有小朋友甚至扑过去要“动粗”,老师却无动于衷。
“老师课后既没有安慰孩子,反而认为被其他小朋友歧视很自然,责怪家长不用心,赶紧给孩子补数学,这在国外是绝对不可能的!说到底这是中国的文化环境,成人世界的功利也影响了孩子。”虽然不情愿,但李女士还是请了家教给大宝辅导。
家庭自由度中等最佳
包蕾萍研究员告诉记者,西方教育学者认为,传统的东方“权威式家庭”不是青少年成长的合适环境,“民主式家庭”才是更优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很多事情上,让孩子自主决定,按兴趣行事,效果比由父母做主要好很多。
“但国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中国父母是否要向美国父母学习,给予孩子完全自由呢?”包蕾萍说,“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对上海的中学生做了一次调研。”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研究发现,上海青少年的学校适应能力、行为偏差程度和家庭教育自由度密切相关。所谓学校适应能力,设定了一些指标:如学习成绩、学习信心、学习自觉性、师生关系、对学校的归属感等。偏差行为则包括过错行为(如作弊、打架、吸烟)和违法犯罪行为。
与西方学者的调查结果不同,上海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偏差行为程度并没有随自由度的增大而改善,而是呈现另一种曲线型关系:在中等自由度范围内,学生的表现是最好的;自由度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学生的表现都会变差,并随着自由度的提高或降低变得越来越差。
自由教育缺生存土壤
海归金先生也深刻感受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他告诉记者,在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是个独立个体,从小就应该“自食其力”,例如让孩子从小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割草、简单木工修理。
“西方人望子成龙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金先生坦言,而在中国,家长则推崇精英教育、成功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正是因为“生存土壤”不同,“施肥量”也不一样,“自由度”当然也不同。
文化差异导致家教差异
为何中西方的调研会有区别呢?包蕾萍研究员认为,这是中西社会文化差异、教育体制差异决定的。西方人讲求独立,鼓励孩子较早脱离父母,而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互助和依靠。从教育上看,西方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学生只要某个领域表现突出,就会得到肯定,而我国教育体制是用几乎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注重学习成绩。“我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个民主式家庭出来的孩子,在国内是天天被老师训话的差生,转到美国的中学读书后,变成了‘全美天才少年’。”包蕾萍说。
从这项调研还得出,性别和自由度有关,为何如今优秀女生的数量超过了男生———由于父母管得过严,不少男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父母不要给男孩过于逼仄的精神空间。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应该给他们多大的自由来处理自己的事情?对此西方教育理论认为,父母给孩子的自由度越大,他们对学校的适应就越好,偏差行为也越少。然而上海专家调研发现,这一理论在我国并不一定适用,在不放纵的前提下,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才最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日前,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的包蕾萍研究员在美国青少年协会双年会上介绍了这个研究结果,引起专家们的兴趣。
作者: □晚报记者俞陶然钱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