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08-4-11 21:00
只看此人
这不是“越狱”——“打洞”男孩小D的最新报道
这不是“越狱”
——“打洞”男孩小D的最新报道
本报记者 梁建刚 林环 实习生 张杨 2008-04-11 05版:新闻视点·广告
--------------------------------------------------------------------------------
与此前有些报道不同,小D挖的洞仅容一根细细的塑料跳绳通过。
在隔壁教室,小D挖的洞的出口是个平整的长方形。 均 梁建刚 摄
“前两天他已经从最后一排换到第二排啦。”昨晨7点,学校门口一群四年级的孩子围着我们,七嘴八舌却异口同声。
仅仅因为打了一个洞和一场小小的座位风波,他,小D,外地某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成了近日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焦点。还有更多的人们,和我们一样,带着些许惊讶与好奇,深切地关心着这个孩子。
是少儿版“越狱”?赶赴现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发回报道……
小D的故事
这个故事有点特殊,乍一听还有些耸人听闻。其出处,是几日前外地某报一则新闻———
10岁的四年级男孩小D,被老师安排单独坐在了教室最后一排,左右皆无同桌。
“被大部队远远甩开”的他,日子过得倒也充实:因为远离老师的视线焦点,方便做许多事情,“可以画漫画;夏天的时候,可以在课桌里面斗蛐蛐。但更多的时候很闷很闷的,做作业边上没人,也没人说话,班里同学都觉得我是特别的人。”
百无聊赖间,小D把精力专注于自己身后的一面墙。他用铅笔和其他文具,“历时5个月”,竟然在教室后墙距地面一米高的地方,挖了一个“洞口直径3厘米、洞深约46厘米”的洞。此洞“全线贯通”,直通到隔壁教室的黑板下沿。
发现洞的,是隔壁班的英语老师。那天,隔壁班老师正上着课,突然听到黑板下面传来异响———“咚、咚、咚、咚……”正诧异间,声音越来越响,又忽然“噗”的一声。“墙壁破了一个洞,吐出一根花花的尼龙绳,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全班同学一时都呆住了,五六秒钟后,一阵哄堂大笑。老师从抽屉拿出一把剪刀,剪断了绳子,继续上课。”
小D抽回绳子,发现一头被剪,“吓得趴在桌子上,半天不敢动弹。”
小D的班主任邱老师经过对墙体的察看后,发现“打穿的地方原是教学楼改造时预留铺电线的地方,后来线路取消,洞被封住了,里面没有钢筋砖头之类的。”
邱老师说,把小D独自安排在最后一排,实在是因为他太好动了:上课时要么总引同学跟自己说话,要么屁股转来转去坐不住。四年级上学期,先是把他安排在一位成绩最好的女生(大队委员)边上,想“镇”住他,结果那个标准好学生却成绩直线下降。想把小D换到其他地方,又有家长反映怕他会影响自己孩子,这才把他往后调。“排来排去,方案想了很多,难啊”。
“打洞”仅一日
事实果真如此吗?
几经辗转,见到小D。然而,“越狱”、创伤、150天或更多天的孤独与不快乐……这些见诸于多家媒体报道的词汇,都很难与面前这个虎头虎脑、胸膛挺直的孩子联系起来。因为他,的的确确,一脸阳光。
“墙上原本就有洞!当时,我就是看到后面墙的瓷砖上,有一小块颜色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好像就是一层灰。我用手摸了摸,灰就掉了,然后就看到洞了。真的,我就摸了一下!”小D说话的最大特点就是斩钉截铁,很是“理直气壮”,斗蛐蛐轶事也被他一口否决了。
实地看到那个洞,据师生们称事后并无修补。洞确实如前报道,从贴着瓷砖的教室后墙直通到了隔壁教室的黑板下沿,也确是教学楼在改造时预留铺电线的地方。只是,稍稍留意,我们就都能看出: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打洞”———
隔壁教室黑板下沿的洞出口,是在瓷砖上的一个平整长方形,面积约6平方厘米,应是切割所为,里面还有一根白色的PVC管;而在小D“打洞”的地方,真正的洞口直径仅约1厘米,我们试验了一下,一根铅笔完全无法塞进,只能容一根细细的塑料跳绳通过,再用手摸摸洞口,是个相当完整而平滑的圆,这实在很难让人相信是一个10岁孩子用文具所为。
吴校长告诉了我们“打洞”真相:原来,去年教学楼经过整修,这里原是预留铺电线的地方,后来没用上,工人就用一层薄薄的白灰把小D所在教室的洞口封上,而另一头因为恰好在黑板槽下难以察觉,就索性没封。“所以,当小D无意间用铅笔捅破那层灰,洞自然就‘全线贯通’了。”
“其实,这个洞早在去年11月底就被小D弄通了。”班主任邱老师告诉了我们更多的细节。去年9月,邱老师刚接手小D班级,确实先让他坐在第一排的大队委员旁边,“可他老在上课时说话,我只好把他单独拎到讲台旁的最前排坐着;但他还是屁股老往后转,引得全班同学都爱看他,课堂秩序很难维持。正好他个子不矮、视力也好,所以就让他坐在最后了。没想到,他刚去最后一排,就出了‘打洞’这件事。”
小D坐到最后一排那一天,下午就有学生在打扫卫生后向邱老师报告,说地上有些白灰,墙上则多了个洞。还没来得及找小D谈,次日上午的第二堂课,就发生了如上报道中的穿绳被剪一幕。
“他就喜欢动手到处弄弄,平时擦黑板扫地也很积极,弄个洞不稀奇。”“他是班上第一捣蛋,还在瓶子上钻洞再装水泼我们,坐到最后一排肯定会做点什么。”昨晨上学途中采访小D同学时,他们的反应倒是大同小异。
事一道破,小D承认得倒也爽快,仍是“理直气壮”。
希望孩子个个自信朝气
其实,这不是一次顺利的采访。
赴现场采访前,好容易要到吴校长的手机号码,但电话一通就遭遇婉拒。吴校长大体表达了两层意思:一、谢谢大家对孩子和学校的关心;二、此前的报道和事实差距较大,我们认为目前媒体介入不适宜,因为老师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此外,曾唯一采访过小D本人的一位本地记者也婉拒了我们索要师生联系方式的请求。
我们还是坚持去了学校。在遍访学校附近的小商贩及3家居委会后,我们听到的竟全是对这所学校的赞语———水果摊老板吴师傅说,他儿子在该所学校读三年级,学习一般,但老师很不错,常来家访;四年级学生小周的妈妈说,老师常发短信给家长,孩子有点小动静就及时沟通关心,她心里很感激;开缝纫店的宁波师傅说,别看这个学校不是名校,但很多家长想把孩子往里送。
意外之余,是更积极地与吴校长联系。终于,昨天中午近12点,我们欣喜地收到吴校长的短信:“如果有贵报如实客观的报道,还学生、教师、学校一个清静,我们愿意交流。”
当即赶到学校,与吴校长面对面,她的眼神中仍有一丝无奈,一丝警觉。她说,她愿意让这件事成为话题,但前提是不要先入为主地抱以一味苛责的态度,“毕竟基础教育牵动着千家万户,我们也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呵护。”
这所学校始建于1991年,现有17个教学班、590名学生。学校不大,但却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集聚最多的公办小学,2007学年初外地生比例高达75.2%。近两年,政府先后斥资数百万元为学校改善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关爱这些城市建设者下一代的成长。
吴校长介绍:学校注重与家长的信息沟通,开通了3年多的短信平台可群发通报学校重大事项或温馨提示,任课老师也可经常与家长个别交流;同时,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辅导站“阳光心情加油站”每周一至周五开放,每周五下午还摆桌到校门口,欢迎家长也来咨询。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个个自信朝气,走出去辨不出本土还是外乡;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一道阳光。”也许是熟悉了,也许是已领我们实地察看了那个明显不是历时5个月挖出的洞后,吴校长开始畅谈,开始微笑。
敞开心扉,没有想象中的简单。但只要互以真诚,敞开心扉并无预想中那么难。
难以释然的“排排坐”
小D已经坐在了新的座位上,正是他想要的临窗位子。
他保证,上课不再乱讲话,屁股也不再乱转了。说这话时,他仍是一脸阳光。
相对而言,班主任邱老师最近倒是挺难过的。当我们见到她时,年轻的脸上有些灰暗,也有些紧张。她简单说了小D的“打洞”经历,也说了小D的优点:好奇心很强,动手能力也强,喜欢科技课和小动物……
邱老师说,班里的座位是两周一换,小D如今的座位,就是在前两天全班新一次调整座位时换的。“当时我问孩子们,小D很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坐,谁愿意?好几个学生都举了手,我看到小D有些紧张,还鼓励他,‘要加油啊!’”
“这些天最难过的就是邱老师。”吴校长说,“她的父亲也是教师,看到报道后,连连责备女儿怎么可以5个月不理一个学生。但其实,她是个细致耐心的好老师,当别的老师上课时,她有时还会站在教室外看着孩子们。”
谁也没想到,一个座位问题,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波澜和反响。也许,孩子是每个家庭最大的希望,孩子在校的一举一动、老师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许多家长都恨不得尽在掌握中。更不要说,座位是一个关系着孩子的视力、注意力直至学业的问题。
座位虽小,但在每个“读书郎”的父母眼中,都着实是件大事。就此,它也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让孩子一个人坐在最后,确是有些不妥。但正如吴校长所说,老师排座位就像沙盘布阵,牵扯到不少因素;到底怎样才能对大多数孩子有利,老师必须权衡再三;这其中对顽皮学生及成绩较差学生的安排,更是件让人分外头疼的事。
但其实,他们的问题都能找到根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徐光兴分析,小D挖洞的原因无非两点:通过此举引起老师和别人关注;压力过大,想要逃出这个教室,挖洞是一种心理象征。“孩子可能患有情绪障碍,他的心理状况和家庭环境都应该受到关注。”
的确,小D不像班里其他孩子,他的胸前一直挂着钥匙,因为他放学后时常要独自在家呆很久。他家经济状况并不太好,学校开家长会父母时有缺席,因为他们实在太忙……
孩子还小,他们的基础教育能有个愉快的开始,能顺利进入有序学习状态,是每个家长的期待,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其中。
有教无类,教而有方;切不可不教而诛。古人的话看似简单,实践却很难,尤其是对一些特别的孩子,难免会容易陷于简单划一。
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无法回避。因为像小D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就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