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恩惠与真理——临风

恩惠与真理——临风

恩惠与真理——临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afab8c0101cdi0.html

本文原刊于《举目》60期2013年3月
原文链接:http://behold.oc.org/?p=8473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约》1∶14)
“恩典”,也可译作“恩惠”,或是“恩慈”,“慈悲”,“赦免”。

马丁路德与墨兰顿

说到16世纪的马丁路德,我们会由衷地敬佩。区区小民,为了坚持真理,竟敢拗上当时的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在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前,路德发出豪语,不肯收回对圣经的立场∶“我站在这里,别无选择,求上帝帮助我,阿们。”(Here I stand. I can do no other. God help me. Amen.)

路德是捍卫真理的斗士。因他对真理的勇敢、执著,整个人类历史得以改观。对此,我们耳熟能详。

不过,路德性情激烈。他勇往直前的斗士作风,如果没有一个充满恩惠、性情温和、善於牵针引线的协助者,改教可能会大受影响。他这位亲密的朋友,也是最得力的同工,就是墨兰顿(Philipp Melanchthon, 1497-1560)。

墨兰顿也是德国人,哲学教授、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新拉丁语诗人,也是改教运动的大力拥护者。他把路德的神学整理、系统化,并且不厌其烦地为之辩护,并教导他人,争取受教育者的了解和支持,因此被誉为“德国的老师”。他的神学立场和路德虽然还是有些张力,但是他们彼此始终真心相知、相惜,互补、互谅。

路德自言∶“我生下来就是为了争战,与党派和魔鬼奋斗。因此我的书充满了风暴与争战的味道。我必须挪开残枝朽木,披荆斩棘,像个粗野的山林工人,开辟道路预备一切。而墨兰顿安静地走著,愉快地耕种、栽植、播种、浇灌,都照著上帝给他的丰富。”因此墨兰顿以“安静的改教家”闻名(注1)。他不是路德那种冲锋陷阵的领袖,但能协助路德抹平教会中的争端。

我们可以说,路德的真理加上墨兰顿的恩惠,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任何信仰都有排它性。信仰越坚定、投入越绝对的人,通常对异议的排斥就越强烈。因为这是“真理”之争,是“大是大非”之争。因著高涨的危机意识,他会去挞伐、贴标签、把异议妖魔化。这种不容忍的态度,可能过分,也许有错,但正是他信仰坚定的表现。
如果只看到路德,看不到墨兰顿,人们很可能只看到了上帝的公义和愤怒,却看不到上帝的恩慈和忍耐。

况且,路德的神学并非完美,他对圣礼的坚持只带来分裂;他反对犹太人的立场,更是令人不解!所以,如果连路德都称不上“真理的化身”,何况其他自认是为真理而战的人呢?

麦德林的梦

17世纪初期的德国,路德宗与加尔文宗的争论进入高潮。宗教战争和神学争吵,使得德国和欧洲的社会动荡不安。这时,德国有一位名叫麦德林(Peter Meiderlin)的路德宗神学家和牧师,深深体会到神学争论和政治斗争之害,力图把恩惠带入争执。

麦德林不仅是神学家,而且是“会做梦的人”(注2)──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学家正在研读圣经,忽然,基督出现了,告诫他危险即将到来,要他警惕。基督消失後,魔鬼以强光出现,宣称自己带著上帝的任务而来。魔鬼说,在这个末世,教会应当保护自己,摆脱所有的异端和变节者的影响。上帝的选民有义务维护教义,保持真理的纯洁。

魔鬼宣称,上帝已经赐给他权柄,让他在那些遵守纯正教义的人中,建立新的秩序,成立有最纯正教条的团体。参加的人必须宣誓,用最严格的方式,遵守这些教条。魔鬼向这位神学家伸出手,邀请他为了他自己的灵魂,加入这个战斗性的团体。

这位神学家神志十分清醒,他决定就此向上帝祷告。不料魔鬼立刻消失,基督再度出现。基督温柔地把这位颤抖的神学家扶起来,用最和蔼的语气安慰他。临走前,基督劝勉他∶用简朴和谦卑的心,单单对上帝的话语忠诚。

梦中的劝勉,给了麦德林灵感,他在1620年写了一本书,《为和平而作的虔诚劝告∶致奥斯伯格会议的神学家》(暂译。原书名∶A Prayerful Admonition for Peace to the Theologians of the Augsburg Confession)。

在书中,他认为教会里面有3个“神学上的恶魔”∶虚荣自夸、贪婪和争竞。

他认为,教会路线不同并不是主要的问题,那斗争背後的的态度,才更为有害!他宣称,每一个骄傲的神学家都是一个异端者,他的影响绝对与圣经不相符的。

相对於3个“神学上的恶魔”,他列出了3个“神学上的德行”,那就是∶谦卑、知足,以及爱好和平与合一。

他不是讲求没有原则、没有神学基础的合一与和平。在书里,他写下了千古名言∶“在重要的教条上一致;在次要的教条上,给人自由;在一切事上,用爱心对待。”(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in All Things, Charity.)
这句话有几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基督教有重要的教条。这是经过初期教会500年验证、确定的。

第二,不要在次要的教条上唯我独是,要尊重异己的立场,不要去怀疑别人的动机,不要随便贴标签。

第三,对任何与我们立场不同的人,都绝不忘记爱心的原则,不只是容忍,且是尊重,是承认自己所知有限。

可惜麦德林是德国人,他的书在英语世界里没有受到重视。到了17世纪中叶,英国面临英国正教、长老会和独立教会间的严重争执。清教徒牧师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期望彼此攻击的教派找到交集,和平相处。经旁人介绍,他读到了麦德林的书,深为感动,於是把这句名言译成了英文,传诵至今。

英国正教的神学立场不代表真理,长老会(或改革宗、加尔文派、归正派)也不能垄断真理,其他任何教派(阿米念派、前/後/无/千禧年派)也不是真理的代言人。既然如此,为何花那麽多精神去指正别人、显明自己有理呢?我们应当回到耶稣基督,效法 。因为,只有 才是真理与恩典的结合。

结语

在基督徒之间,对话、批评和辩论,绝对是件好事──我们只有在批评和切磋中,才有进步。但是批评要公允,要有双向的对话,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立场。

葛培理牧师、马鞍峰超大型教会的华里克牧师(注3)等,常常成为“正统”人士攻击的标靶。许多攻击者,是颇受人敬仰的福音派牧者、领袖。比如,凡是收听基督教广播电台的美国人,没有不知道史普罗(R.C. Sproul),麦克亚瑟(John MacArthur),或是美南浸信会神学院的院长莫勒(Al Mohler)的。以莫勒为例,他做事有原则,是挽救美南神学院的大功臣。他却攻击与他同宗的华里克(Rick Warren)!

我个人虽然对华里克非常尊敬,但是对他走的教会路线并不完全接受。可是,除非牵涉关键议题,否则,把精力放在建设性的工作上,不是更有意义吗?

基督教从来就不是冷酷、定罪、打击、控告的宗教,虽然许多护教者在他们的“路德时刻”,会有那样的冲动。而最能代表基督精神的,还是耶稣基督自己, 不但充满真理,也充满恩惠──不论对象是被人歧视的撒玛利亚人、被人不齿的税吏,还是现代被人排斥的爱滋病患、吸毒者。

耶稣大力批评法利赛教门,是因为这牵扯到恩典与真理的关键性问题。然而,耶稣不仅批评,也寻求对话,希望挽回罪人。 许多精彩的言论、比喻和对真理的澄清,都出现在与法利赛人的对话中。但愿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那成为肉身的道,让我们都谦卑学习,从 领受。

我们也不要误以为,某位“属灵领袖” “拥有真理”,因为,只有耶稣基督才拥有全部的真理,我们不过是那些摸象的瞎子罢了。

注∶

1. 请参考《维基百科》有关墨兰顿的记载∶“I had to fight with rabble and devils, for which reason my books are very warlike. I am the rough pioneer who must break the road; but Master Philipp comes along softly and gently, sows and waters heartily, since God has richly endowed him with gifts.”

2.请参考Hans Rollmann1996年7月在Christian Scholars Conference at David Lipscomb University, Nashville, TN的演讲∶ “In Essentials Unity: The Pre-history of a Restoration Movement Slogan”。

3.参见笔者的《对华里克“目的导向”的争议》。

作者为本刊特约编辑。

本文选自《举目》60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