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9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教育有问题,家长是主谋。

教育有问题,家长是主谋。

先有一个说明:本文是一些长期以来的个人思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若要转载,请注明从旺旺网转载。

更新记录
2-10 开始
2-10 从网上下载纳什均衡的介绍
2-10 加入绪论
2-10 加入智猪博弈
2-11 修改智猪博弈
2-11 加入第二部分的三个假设
2-11 加入家长因素
2-12 补充第三假设
2-12 加入教师因素和学校因素
2-13 加入修正后的教师因素
2-14 加入修正后的学校因素
2-20 加入对策一
2-20 修改第二部分的部分用词
2-27 加入对策二

[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09-2-27 09:48 编辑 ].

TOP

绪论、关于现在的课外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教育有问题,这是一个共识。
      学校内的教育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这个由国家去研究,本文只研究课外教育的问题。

      课外教育是课内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这是一个共识,也是应该做到的。但是补充和延伸到什么程度,却是可以探讨的。
      我记得我高三的时候,英语老是不及格,我父母很着急。妈妈买了什么什么口服液给我吃,我吃了,基本就是白开水。爸爸要求给我找一个补课老师,我说,学校里面每周六节课都上不好,每周补课一节有什么用,于是爸爸也就没有再提这个事。我那时候号称备考,每天晚上到虹口图书馆阅览室拿了本英文单词书,有详解和例句的那种,从头到底抄了一遍。我的英语高考是及格的,和抄书无关,抄书是为了骗爸爸的,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我在图书馆里面看杂书。只是为了不在家里,如果在家里,就没有办法看杂书了。
      十几年过去了,很多孩子还是用这种方法来糊弄家长的。跑去上课,然后在课上捣糨糊。

      现在的学校,五日工作制,造成了有两天的完全空余的时间。这两天,产生了很多现象。家长们带着孩子四处赶场子,到处上课,孩子们叫苦不迭,家长们也叫苦不迭。我是一个老师,我告诉你们,我也叫苦不迭。完了,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叫苦不迭的事情居然在反复发生。
      稍后讲逐步分析。

      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却各说各话。
      家长们骂得最多的是社会,可是社会是没有代言人的,被骂了也没有人会回嘴。接下来骂的是商家,商家的确无良,所谓无商不奸。他们发明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鬼话,这种话深深的戳到了家长们痛处。接下来骂的是学校和教育局,说他们瞎折腾。
      稍后将逐步分析。

[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09-2-10 10:18 编辑 ].

TOP

一、从约翰·纳什谈起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纳什。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是他在博奕沦领域的贡献,他提出了“纳什均衡”理论、关于博奕论,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叫做“囚徒困境”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一个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张三和李四,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他们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警察分别对张三和李四说,“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1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3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10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10年刑,他只判3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5年刑。”
    张三和李四怎么办呢?他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3个月,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招?结果都被判5年刑期。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 (被判1年刑)就不会出现。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它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实际上,如果两个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判5年好,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张三和李四都会想,如果我抵赖而对方坦白的话,自己就可能判刑1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险的。但张三和李四都理性选择的结果,两人都被判了5年,最优的被判1年的结果并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理性的选择,但对于整个集体来说却是不理性的。
     这与传统经济学所言的结论相悖。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看不见的手”,它调节的结果是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最终会造成对整个集体的最大利益。实际上,就像囚徒困境一样,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参与选择的人数只有少数几个的时候会失去作用,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决策的过程会考虑其他参与者的想法,就像赌博和下棋的时候一样,这就和买家和卖家数量都巨大时的完全竞争不完全一样,需要新的一套思路进行研究。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并非最优的结果,就是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果,这个结果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博奕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纳什均衡”,一谈到博奕论,人们说的最多的最著名的也是“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也就是说,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战略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当然,“纳什均衡”虽然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如上述,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的情况下,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纳什均衡”提出的悖论实际上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同时,它也提示我们: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实际上,如果上述两个囚徒能够串供进行合作,那么他们一定会选择都抵赖从而只因偷盗罪被判1年,当然,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警察才对他们隔离审查从而获知了事实真相,对囚徒而言最有利的合作结果才没有出现。“纳什均衡”描述的就是一种非合作博奕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所以“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奕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
    今天,纳什均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尤其在进行制度分析寸,我们可应用它得出一个很重要结论:一种制度(体制)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据《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理论》一书)


       上面是我从别的地方引来的。接下来说另一个博弈,但是网上没有找到比较简单的说法,里面计算较多,所以就自己写一遍吧。
       有两只猪,大猪和小猪,有一个猪槽,猪槽上方会放食物。放食物的按钮在较远处,按一下按钮会放入一定量的食物。食物量不太多,如果大猪吃,干净利落吃完;如果小猪吃,也只会剩下一些。那么谁会去按按钮呢?小猪决不去,去了也没有好处,大猪一定按,因为如果它不动,小猪绝不会去。因为小猪绝不会去按按钮,所以小猪会一直躺在猪槽旁边,等着大猪去按,而大猪如果不按就没有吃,按的话还有一些可以吃。所以每次都是大猪按按钮,小猪搭顺风车。
       这就是智猪博弈。

[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09-2-11 10:29 编辑 ].

TOP

二、关于家长、学校和教师的做法

为什么从约翰纳什开始谈呢,因为接下来要建立一个模型。也就是通过某些运算和推理,得到一些结论。所用的工具就是约翰纳什所建立的这些理论,这些理论解释了大量的事实。比如上文谈到的囚徒困境和智猪问题。
      
工具准备好了,要开始推导了。于是需要推导的基础,也就是题目的条件。通常情况下,不叫条件,叫条件有一种强加的感觉,通常叫做假设
      
以下来定一些假设:
第一、考试选材制度不会改变。
      
有人有疑问了,说现在小学升初中不是已经改掉了嘛,没有考试了嘛。错,还是有的,只是从校内改到了校外,从官方的改成了非官方的。将来也许会有各种变化,但是本质不会变化。
      
历史是有其规律的,凡是试图改变历史的,都会被历史车轮碾的粉碎。秦试图改变的贵族世袭制,用军功代替了世袭,它能战胜所有的国家,但是不能战胜历史规律,二世而亡。汉经过了一些反复,才改变了一些,直到开科取士,才基本完成这个变化,用了将近一千年。
      
就这点来说,个人认为,不要搞什么课程改革,应该是课程改良。小修小补才是王道。
      
这个假设实际上是说:一切以考试为准。
      
考试是指广义的考试,甚至包括父母家世和钱财等等。为了方便讨论起见,全部归入考试。
第二、大多数人是自私的。
      
虽然经过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但是大多数人仍然是自私的。
      
有人根据处理公与私问题的不同态度将人划分成六种,即:大公无私为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好人,有公有私为常人,先私后公为小人,损公肥私为罪人。
      
上面的话是从一个党员修养的报告里面摘出来的。对于党员同志们来说,应该做到贤人,底线是好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做到常人,底线是小人。至少做小人是不犯法的,严格来说,甚至是不违反道德的。

      
这个假设实际上是说: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做决定。
      
自己的利益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本人,家庭,小团体,大团体,直至国家利益。为了方便讨论起见,全部归入自己的利益。

      
以上是两个基本的假设。下面给出一个推理所用的假设。
第三、关于学生和学校的假设。
      
假设有一个小镇,有100个学生,每个学生有家长。学生没有任何自主权,所有的自主权都由家长掌控。因此在本讨论中不考虑学生的想法。
      
这个小镇有五所学校,ABCDE。每个学校招20个学生,五所学校按A>B>C>D>E顺序由水平从高到低排列,这个假设实质上是说:教育存在差异
      
这个小镇有两个校外教育机构,水平相当。

      
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忽略一些因素。先认为某些因素是木头,不做任何决策,然后一个一个的开始思考,逐渐的添上去。

      
首先考虑最简单的情况,所有的因素都是木头。这其实是非常平衡的情况。
      
平衡有两种,稳定平衡和不稳定平衡。所谓稳定平衡就是,如果有一个小范围的扰动,当扰动消失后,会回到原有的位置。所谓不稳定平衡,就是扰动消失后,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杯子放在桌子上是稳定的,稍微翘起来一点,不会倒。铅笔竖在桌子上是不稳定的,稍微一碰就倒了。
      
最初的平衡是不是稳定呢?看扰动。

      
接下来加入家长因素。
      
100个家长中,谁最郁闷的。由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进好的学校,第21416181名的家长就是最郁闷的。他们也是最有动力来改变现实的,补课!我们假定补课是有效果的,至少部分的有效果,于是这四位同学各自能升一个名次。百分之四的扰动,是否能回到平衡?能才见了鬼了。
      
原来的第20406080名的家长,以及其他在这个名次附近的家长都动起来了。方便起见,假定界限上下各5名的会动起来,也就是40个家长动起来了。百分之四的扰动放大了10倍。因此,前面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其他家长由于补课效果不会太明显,动力不足,因此也就没有动。于是产生了新的平衡。
      
这个平衡是不是稳定呢?继续扰动。
      
假定有一名参与补课的家长退出了补课,那么他的孩子的成绩应该会下降,其他家长会不会学样呢。当然不会!没有任何影响。(*
      
假定在这40名家长以外,又有一名家长加入了补课,那么他的孩子成绩会上升。万一他的孩子上升了一个等级,好了,10倍的放大效应再次出现。
      
换言之,这个平衡还是不够稳定的。什么时候会稳定呢?所有的家长都补课。

      
比较以上两个部分,知道所有的孩子都不补课和所有的孩子都补课都是平衡的,但是哪个平衡是稳定的呢?显然可知所有的孩子都补课是平衡的。而且事实上越是学校里面减负,学校外面的补课越有效。
      
先出一个小结论:根据我们的假设,减负是不可能的。学校减负,家庭增负。

      
然后再加入校外教育机构因素。
      
当校外教育机构因素不存在的时候,由于家长的因素,现在已经稳定在某一个平衡上了。
      
现在校外教育机构开始动作了。校外教育机构的动作无非两种:积极或者消极。
      
如果校外教育机构是积极的,那么他们会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这个对家长当然是有利的。积极的动作还包括到旺旺网上来做广告,这个对家长也是有利的,家长得到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的增加当然是好事。
      
校外教育机构的积极动作对上述平衡有没有影响呢?没有。平衡已经形成了。
      
如果校外教育机构是消极的,那么他们就会说,不高兴上课了。家长会不会放弃补课呢?恐怕是不会的。还有另一个校外教育机构呢。如果两个校外教育机构都不补课了呢?没关系,家长的能量是无限的,他们会开发一个校外教育机构出来的。
      
因此,校外教育机构的任何行动都不会对这个平衡产生影响。家长的行为才会对平衡产生影响。
      
再出一个小结论:根据我们的假设,校外教育机构对平衡没有影响,家长才是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

      
然后加入学校的因素
      
当学校因素还没有加入的时候,由于家长和校外教育机构的共同作用,稳定了。
      
现在学校开始动作了。学校没有消极的动作可以做,只能积极做了。
      
所谓积极的,就是下一级学校企图挑战上一级学校。如果挑战不成功,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挑战成功,不过换了次序而已,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这段讨论的最后一个结论:根据以上假设,学校对平衡也没有影响,家长才是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

      
这段讨论完成之后的结论,非常诡异.除了家长,其他所有的因素都不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结论和现实生活还是有些出入的,在生活中明显不是家长是唯一重要的影响因素。
      
那么对以上的假设还是要做一些变动。其实这就是数学模型建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说先建立起来。然后和现实做比较,如果基本接近,就可以推断将来的变化。如果与历史不太接近,就修改模型。事实上大多数能很好的拟合历史的模型,在推断将来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偏差,那么就继续修改。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完全符合历史和未来,这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包括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建议不要要求完美,说实话,我们自己也不是完美的,是伐?

      
修正开始了。
      
从家长因素里面,有一个星号,我们从这个地方重新开始讨论。
      
在星号后面,我们假设了一个十倍效应。由于边际递减效应,这个效应会减弱。为了强调起见,我们假定40个人以后,每个新增加的家长不会引起任何效应,于是补课的学生稳定在40人左右,并且这个平衡是稳定的。

      
现在加入校外教育机构因素。
      
当校外教育机构因素不存在的时候,由于家长的因素,现在已经稳定在某一个平衡上了。
      
现在校外教育机构开始动作了。校外教育机构的动作无非两种:积极或者消极。
      
如果校外教育机构是积极的,那么他们会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这个对家长当然是有利的。积极的动作还包括到旺旺网上来做广告,这个对家长也是有利的,家长得到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的增加当然是好事。
      
但是由于原有的平衡还可以向更不利的方向移动,我们来看看校外教育机构做广告会产生什么后果。最猪头的广告语是类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鬼话,这样的广告会使得十倍效应变得更大,可能变成十一倍或者十二倍。
      
如果校外教育机构是消极的,那么他们就会说,不高兴上课了。家长会不会放弃补课呢?恐怕是不会的。还有另一个校外教育机构呢。如果两个校外教育机构都停办了呢?没关系,家长的能量是无限的,他们会开发一个校外教育机构出来的。
      
由以上讨论发现,校外教育机构的消极行动不会对这个平衡产生影响,积极行为会稍微的推动学生变得更苦。家长的行为会对平衡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
      
再出一个小结论:根据我们的假设,校外教育机构可能对平衡产生影响,家长是影响平衡的主要因素。

      
现在加入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在平衡可能向两端移动的情况下就相当有趣了。 学校的决策无非也是积极的或者消极的两种。
      
我们先来看看一对争议很久的方案:增负和减负。
      
如果学校减负会产生什么后果。由于学校减负了,课外的补课将产生更大的效果,也就是说,不是分界线上下五名的才会去补课了,可能变成六名或者七名。其效果至少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屁话在数量级上相当。如果学校增负呢。课外的补课会减少。虽然学生的负担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至少是由统一的控制和统一的检验。
      
比如规定必须把一课一练加入课堂,那么由于孩子作业量和学习时间增长,现在课外的乱象就会减少。
      
这儿出一个小结论:对于学校或者教育局来说,应该出增负的政策。

      
然后再看看别的动作。
      
如果学校是发愤图强,C校超过了B校,那么对平衡是不会产生影响的,只不过学校换换名字而已。
      
在发愤图强的手段中,有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在学校中设立加强班。加强班的出现,其表现就是某个学校,比如C校,本质上分成了C1C2两所学校。换言之分界线多了一条,根据十倍效应,参与课外补课的学生会增加。
      
基于同样的讨论,如果不同的学校合并,或者说两所学校水平非常接近,那么分界线就会减少,由于十倍效应,参与课外补课的学生就会减少。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局出的两个政策是有利于减负的:A、禁止各个学校以各种名目设立加强班;B、调整学校之间的师资,使得各个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平衡。


      
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结论:
       1
、当家长有充分的选择权的时候,减负是不可能的。
       2
、在当前的教育问题的产生中,家长是主要因素,社会教育机构和商家的行为是次要因素,学校和教育局所的行为有些是有利于减负的,有些是不利于减负的。特别是教育局,应该大力的推行增负教育,比如考大学要考十门课,这样可以有利于规范教育。




[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09-2-20 08:27 编辑 ].

TOP

三、关于某些对策的可行性分析

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有对策,学校、校外补课机构、家长都有。学校接近与政府部门,我们不谈。校外补课机构是盈利企业,要求他们比盈利更注重社会效益,可能性甚小。我们在这儿主要谈谈家长们的对策。

       家长们,牢牢的记住一个事实,你们是教育改革中最有力的影响者。发挥你们的影响力吧。

       先说一下发挥影响力的手段:多说。
       现在很多家长,当碰到问题的时候,会去找老师,会去找校长,直至去找教育局。这个是发挥影响力的手段啊。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还没有发生问题的时候呢?
       过去我在虹口区一所初中任教的时候,常常有人问我,这所学校是不是作业很多啊,为什么我总是听到孩子们作业做到半夜啊?我说不太可能啊,我每次去上课都看到黑板上写着所有的作业的,基本上两三个小时能完成的啊。于是我就去班级里面做了一次调查,大部分学生九、十点就完成的。而且我调查的是奥数班的学生,其他班级的学生应该更少一些,不至于都要做到半夜,问题在于为什么全虹口区都在传,这个学校很可怕呢?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里面,我就观察,思考。每次下课后,我骑车出校门的时候,看到大堆的家长在等孩子,无聊着聊天。进进出出次数多了以后,我突然发现一个事实,每次都是这几个家长在说,其他家长在听。我突然意识到了,九、十点钟做完作业的学生家长,当然不会说什么,正常的嘛,那些做到半夜的学生家长才要不停的抱怨啊。于是,一个夸大的事实就这样被说出来了。
       现在为什么不停的减负呢,道理是一样的。觉得现在作业适量的是不会给教育局写信的,觉得作业太多的才会写信。于是教育局一天到晚收到的都是学生负担过大的信,他们会如何应对呢?可以想象。
       当然没有家长会写信说作业太少,认为作业少的家长自己买书给孩子做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学校里面表扬信少了。
       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性看到校门口又贴出表扬信了,家长感谢某个老师,写来了信,抄在大红的纸上,贴在布告栏。而现在,表扬信看不到了,经常性听到校长在说,某某老师被投诉了。原来表扬信改投诉信了,当然投诉信就不贴了。
       问题在于大多数老师是尽职的,大多数老师是有爱心的,但是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表扬。人是需要动力的,如果一直尽心尽力的,没有任何的反馈,而一个疏忽就立刻得到批评,那么对于一个正常的人,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而且对于学校来说,如果一直收到的都是投诉信,学校对于教师是什么感觉也是可以想象的。而且还有本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新闻机构推波助澜,教师在社会上的形象就这样被毁掉了。
       在此呼吁一下,如果你觉得好,请拍拍手,说出来。不要让舆论阵地被那些毁坏教师形象的言论占领了。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很快我们小时候那种教育氛围会重新出现的。很快全社会会了解到教师的辛苦,教师的爱心,教师的努力。
       如果家长们不是站在教师的对立面上,而是和教师合作的推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更加的顺利。

       对策一:如果你觉得好,请说出来。

       在第二部分中,我杜撰了一个十倍效应。十倍效应是正常现象,对于家长来说,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好一些,而进入好的学校,据说能多占一点点优势。于是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上踏一个台阶。这是没有错的,人之常情。
       可是问题在于,事实上由于这个十倍于交界线的人数,当他们都参与课外补习之后,是不是都会有作用的?当然不是。一般来说每段参与补习的最后端的那位同学不会因为补课而向上升一层。
       对于大部分参加补课的家长,事实上大多是因为别人都在补课,总觉得如果我不参加补课就吃亏了。而个人认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与补课不会对改变层次有所帮助。因此有太多的孩子是盲目的在补课,没有什么帮助而有害处,因为孩子生活中留给他自己的时间减少了,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他学到的东西,以至于对学习反而有害处。

       注意到一点,我没有说补课是没有影响的,而是说对改变层次没有帮助。
       事实上,参与课外学习,可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如果家长的想法是想让孩子在改变受教育的学校的层次,那么许多补课是没有意义的,而家长的心态又不一样了。家长付了钱,总希望能得到一点什么。事实上不是每次都有效果的,于是心态大坏。而如果有了点效果,家长的心态也发生改变了,觉得还能继续提升,于是不停的加压。让孩子进一步提升的心态,往往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极限的。

       在此提示一下家长们,把孩子送出去补课,目的要明确,心态要正确,效果要确实。
       目的明确,就是要知道自己送孩子出去补课是为什么,是为了升学,为了竞赛,或者为了提升能力。
       心态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学奥数的人越少。一句话:“死心”。对于那些死心的家长,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奖,那么他的心态就有问题了。二、不要随着情况变化,不停的调整目标。孩子从不及格升到六十分,就开始想七十分了,然后开始提能不能八十分的要求了。那么孩子一看,反正我永远达不到目标的,不如不陪你玩了。为什么孩子做作业很拖,因为他做的快也没有玩,家长会追加作业的。目标要调整,但是不要过去频繁。
       而效果确实是很多家长最不注意的。我见过很多孩子出去补课,书包里面放着游戏机,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建议家长们要检查孩子每次学到了什么。
       如果注意到以上三点,很多孩子的补课是没有必要的。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做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比如玩。个人认为玩才是学东西最快的方式。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行万里路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效啊。

       对于很多教育机构的广告,可能会使十倍效应变成十一倍或者更多。我希望通过本文使部分家长醒悟过来,不要再迫害自己的孩子了,使十倍效应变成九倍或者更少。

       对策二:补课的目的要明确,心态要正确,效果要确实。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09-2-27 09:58 编辑 ].

TOP

四、结论

.

TOP

先占好楼,慢慢写。

请大家慢慢等,了解老猫的人,都知道老猫是只懒猫。

今天看到了一篇《教育有问题,家长是共谋》的帖子。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php?tid=4612831
心有感触,先写了一个提纲,慢慢的充实内容。

本文的想法是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得出现状的成因和效果,希望能得出一些对策。

请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可以完善这篇文章,也能对我们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 本帖最后由 老猫 于 2009-2-10 09:40 编辑 ].

TOP

期待中.

TOP

看了《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一文后(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zm/200902050116.asp),确有感触。

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常沟通,作为老师需与学生常对话(沟通、对话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缺少自尊的孩子其心智往往是畸形的,亦有可能走想极端---.

TOP

非常期待老猫的文!
其实家长是被胁迫的。如果要改革,必须拿管理层开刀。他们的教育规划和机制,如果没有根本性作为和优化,中国未来的教育不会有进步,仍是一把剔骨的刀。.

TOP

引用:
原帖由 dadapai 于 2009-2-10 10:49 发表
非常期待老猫的文!
其实家长是被胁迫的。如果要改革,必须拿管理层开刀。他们的教育规划和机制,如果没有根本性作为和优化,中国未来的教育不会有进步,仍是一把剔骨的刀。
我认为改变管理层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在现有体制下找到比较好的方式。

仅仅责怪别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改变不了什么。.

TOP

回复 11#老猫 的帖子

我也知道。不是责怪。是探讨问题的起源。你说的也对,改变管理层几乎不可能。真想知道在这个体制下,除了让孩子进国际学校等,有什么比较通用的适合的方式。旺网上,真能看到很多真知灼见,可以拓宽思想。.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猫 于 2009-2-10 11:09 发表

我认为改变管理层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在现有体制下找到比较好的方式。
仅仅责怪别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改变不了什么。
十二万分赞同这句话。
所有喊累的父母首先当自省。
猫老师此帖放在这里不妥,放大厅才好。.

TOP

回复 13#shuaishuaimm 的帖子

同意!.

TOP

回复 13#shuaishuaimm 的帖子

累啊! 替孩子叫累。

应该自省。


期待猫老师.

TOP

好文是一定要顶的
期待着三和四.

TOP

引用:
原帖由 Gemini 于 2009-2-10 18:21 发表
好文是一定要顶的
期待着三和四
不好意思。
一节节写下去,慢慢写,肯定要拖比较长的时间。
写到三和四肯定有段时间。.

TOP

回复 17#老猫 的帖子

有炒作之嫌,调人家胃口10年,哈哈。。。。.

TOP

教育有问题,教师是主谋,家长是共犯。

[ 本帖最后由 炫炫爸 于 2009-2-10 20:2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炫炫爸 于 2009-2-10 20:27 发表
教育有问题,教师是主谋,家长是共犯。
错了。
家长是主谋
教师是受害者
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TOP

我承认,我是主谋
其实我可以不择校,其实我可以不奥数,其实我可以不英语,其实我可以周末在家睡觉看电视吃零食玩游戏,其实我自己什么都可以,但我就是不可以。
我一边不可以,一边骂人,骂社会,骂老师,骂孩子,就是不骂自己,我有罪,我反省。 :'
没人拿刀逼着我,我都是自愿的,我自作自受。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考粉 于 2009-2-10 21:2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猫 于 2009-2-10 21:08 发表


错了。
家长是主谋
教师是受害者
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大错特错。

教师是主动时态

家长是被动时态

孩子更不是最大的受害者。.

TOP

回复 22#炫炫爸 的帖子

那谁是受害者?.

TOP

引用:
原帖由 我是考粉 于 2009-2-10 21:22 发表
那谁是受害者?
我的“妈妈”。.

TOP

引用:
原帖由 炫炫爸 于 2009-2-10 21:24 发表


我的“妈妈”。
你叫的真亲热啊。
不过没有关系, “妈妈”也不见得爱你。我们还是自己爱自己吧。

[ 本帖最后由 我是考粉 于 2009-2-10 21:37 编辑 ].

TOP

猫老师上数学课我听不懂,上天文课我也有一半不懂,这个课要听滴。
不过,纳什说起的话,咱就要绝望,纳什84你我他等凡人好比滴伐.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ce 于 2009-2-10 22:20 发表
猫老师上数学课我听不懂,上天文课我也有一半不懂,这个课要听滴。
不过,纳什说起的话,咱就要绝望,纳什84你我他等凡人好比滴伐
所以我智猪问题就没有用原文,原文里面好多计算。
我放弃了用计算来说明问题,而选用逻辑。就是怕有人看到计算就头大。.

TOP

回复 3#老猫 的帖子

精彩,深入浅出.
智猪博弈故事感觉不是太完整,在逻辑上对小猪绝不会去,小猪搭顺风车交待得不是太清晰,估计是省略了计算的问题.计算部分一定要省略的,我属于看了一个头两个大的一类.
期待..

TOP

以前,为了强调“需求”、“供给”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学中的基础意义,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开玩笑说,“你只要教会鹦鹉说‘需求’、‘供给’两个词,你就可以使它成为半个经济学家了。”而今天,博弈论专家坎多瑞说:“要成为一个现代经济学家,这只鹦鹉还必须再多学一个词,这个词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的概念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F·纳什教授在读研究生时的一篇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问题》,这篇仅短短一页的论文是博弈论的经典,文中纳什首次提出了博弈均衡的定义,后来的人们就将它称为“纳什均衡”。.

TOP

我觉得家长是“主谋”一说有过,“共谋”、“从犯”也许在理。.

TOP

期待下文.

TOP

引用:
原帖由 sxm 于 2009-2-11 08:43 发表
精彩,深入浅出.
智猪博弈故事感觉不是太完整,在逻辑上对小猪绝不会去,小猪搭顺风车交待得不是太清晰,估计是省略了计算的问题.计算部分一定要省略的,我属于看了一个头两个大的一类.
期待.
我也是同感,但是省略了就看不懂了,与其麻烦老师不如干脆自己检索一下,如果猫老师不介意,就原文转载了:

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 Pigs ' payoffs )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这里开始不想看的就可以跳过不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 ---- 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 ---- 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刘海儿[http://www.liuhaier.com/wz/wz/200709/0Z414262007.html]

[ 本帖最后由 城市的风 于 2009-2-11 10:28 编辑 ].

TOP

回复 32#城市的风 的帖子

谢谢了。我在完善一下我写的部分。.

TOP

回复 32#城市的风 的帖子

谢谢,全看明白了,计算量不是很大.

TOP

回复 32#城市的风 的帖子

好文,看看蛮受益的。在生活中,经常有类似之事。.

TOP

回复 34#sxm 的帖子

太好了,有用就好!
我还怕太长太罗嗦,所以特地注明了改变方案部分可以不读。
不过,还好只有三个假设。.

TOP

主谋在此等待审判.

TOP

陪判ing.

TOP

回复 25#我是考粉 的帖子

“妈妈”不见得爱你,深刻!.

TOP

回复 26#hance 的帖子

猫老师啥时候上过天文课啦?.

TOP

回复 40#greenjyz 的帖子

猫老师在WW上上过几节,你一问我不真吓一跳以为搞错老师了累
咱是前伪天文爱好者,故对这个比较有印象,数学么,咱高数都在及格线上下挣扎,故猫老师上的数学课咱从来不进去掺和.

TOP

回复 22#炫炫爸 的帖子

哼!
小孩子是受害“正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

TOP

回复 40#greenjyz 的帖子

上过的好挖!我做证
阿拉屋里厢小猫猫就是看了伊的天文课
开始啃霍金
然后没完没了。。。。。。
只懒猫开了只好头,就不讲了!严重批评一下!
讲啥个教育问题,没啥用,继续上天文地理,三角几何,比较实用,越讲越有活头,讲教育,阿拉统统 闷!!!胸闷!!!闷撒忒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09-2-11 16:09 发表
主谋在此等待审判
不是为了审判,俺也没有资格审判。
用主谋这个词,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

只是为了能找到一些方案,看看能不能在现有的框架下找到合适的方案。.

TOP

回复 43#小猫宝宝 的帖子

有道理有道理!除了出奥数题目,猫老师要继续讲天文!竟然有办法哄得小猫猫啃霍金,本事不小哎!.

TOP

回复 45#greenjyz 的帖子

9494,奥数天天讲,休息日也要讲,搞点天文地理真的满好的。

尽管天文课就开了只头,但是阿拉小猫猫兴趣还是满浓的,人家小姑娘跑出去逛马路买衣服,伊拉我逛光学仪器,到处淘。.

TOP

天文要讲,教育也要讲,三角几何就表讲咧,看了我头晕奥 数嘛,我们家小朋友己总结了:
她做奥数特别慢就是:奥特慢
我和她一道做奥数就是:奥里奥
我和她一道做奥数,有些题目都不会,头晕,就是:奥晕汇
我家邻居BILL奥数牛,他爸妈也牛,故他们就是:奥爸妈



[ 本帖最后由 hance 于 2009-2-12 10: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ce 于 2009-2-12 09:57 发表
天文要讲,教育也要讲,三角几何就表讲咧,看了我头晕奥 数嘛,我们家小朋友己总结了:
她做奥数特别慢就是:奥特慢
我和她一道做奥数就是:奥里奥
我和她一道做奥数,有些题目都不会,头晕,就是:奥晕汇
...
忒有才了
强人贴
打下来给小猫放学看
油墨得痕!!!!.

TOP

回复 48#小猫宝宝 的帖子

小五啊,苦中作乐,我们不容易啊.

TOP

回复 47#hance 的帖子

申请转帖.

TOP

 149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