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环境报告

受大家讨论D80的诱惑,看了那么多关于器材、技术、和摄影艺术的闲谈,有按捺不住的冲动。摄影很难,摄影又很容易,挎起相机跑出去,对焦、构图、按快门,花了两天功夫,鼓捣出这些乱片,只是开始,准备做个关于苏州河环境的摄影专题,欢迎大家参与。

[attach]188807[/attach]

黄浦江苏州河口


[attach]188808[/attach]

百老汇大厦与俄罗斯领事馆


[attach]188809[/attach]

百老汇大厦门廊

       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位于上海北苏州路20号,就是外白渡桥边上的上海大厦,是老上海外滩三座早期高层建筑之一。地上21层,高77米。建于1930年—1934年,总造价500万两,建筑风格为艺术装饰主义。原先作为公寓,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该楼被日军占用。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将该楼卖给日资恒产株式会社。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该楼,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1951年改名上海大厦,198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1 17:0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评论(31)

最近几天天气湿度太厉害,临水的江河更是如此,造成成像不够锐利,层次也不够鲜明,虽然后期处理做了调整,但也只能稍加修饰。为了拍出蓝天白云,逆光建筑物存在欠曝,对于曝光量的权衡,天气与时间段是个前提,而关键还是在于技术磨练,还要继续研磨……


[attach]188810[/attach]

黄浦路1号理查饭店


       理查饭店,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英国人礼查(Richards)创建了理查饭店,即今日的浦江饭店。饭店坐落于黄浦路1号,外白渡桥东恻,对面即为前俄国驻沪领事馆,占地面积45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63平方米。1907年,扩建为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西人饭店,是中国及远东最著名的饭店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1882年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点亮;1901年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1908年中国第一次在这里放映有声露天电影。爱因斯坦、卓别林来中国时曾下榻浦江饭店。



[attach]188811[/attach]

虎丘路146号光陆大戏院1928年


[attach]188812[/attach]

四川路桥与光陆大戏院1928年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1 17:1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小猪爸爸重拾“那些逝去的风景”,给多事之秋的人们郁闷地心情带来了淡定、闲适、清爽之风。那啥时再荐经典老歌让我们共享?.



支持!照片不错,学习中。
看到了建筑,环境报告在哪里?
.



有没有PS过呀?.



回复 4#grant 的帖子
慢慢来啊,山西路以东的苏州河,除了个别建筑工地,环境是不错的,过了山西路一直到共和新路高架桥那一段苏州河,简直惨不忍睹,许多地方没办法构图,想了几天,等长假里再去拍一次垃圾山。.



回复 5#旺旺她爸 的帖子
除了必要的裁剪和对比度、饱和度的调整,基本上是原本。.



回复 7#小猪爸爸 的帖子
拍的时候加滤光镜了吧。.



回复 8#旺旺她爸 的帖子
数码片子在后处理可以加滤光效果,我 没有使用PS的滤光功能,那样会损失一些细节,我习惯在天空的上缘和水面的底边做渐变蒙色,然后再做自动色阶,那样比较自然,也比滤镜方便。.



回复 9#小猪爸爸 的帖子
我是觉得你拍的这个天空很“假”,肯定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但不知道是用PS还是滤光镜,所以问一下。.



回复 10#旺旺她爸 的帖子
是说这一张吧,这是原片,可能是工作室显示器不同,制作的时候觉得适合,换一个显示器,确实觉得蒙色有点过。这是原片:

[attach]188998[/attach]

换一个显示器的调整效果:
[attach]188999[/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2 09:0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继续……
在整修外摆渡桥期间,乍浦路桥成为苏州河溯流而上的第一座桥(如果从建筑美学意义讨论,吴淞路闸桥被排除的话)。我们从外滩看陆家嘴是另外的经典样式,如此一换,而且缺了外摆渡桥,也许是我认为的独特,因为带入光陆戏院的取景原本也不多。

[attach]189007[/attach]

       对于这个镜头,感慨颇多,在照片的后期制作中,越发地涌起历史的沧桑味。我们如果把百老汇大厦和光陆大戏院之间的乍浦路桥当作记忆的闸口,那么回首是浦西老上海欠悠远但充满沧桑唏嘘的历史,而往东越过黄浦江却翻开了新的篇章。虽然那新的篇章里,充斥了霸道与张扬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它们切断历史的同时,也颠覆了这个城市的价值判断。如果说,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洋人洒落的橡树叶子,那么,浦东陆家嘴就是撕裂天空的金属芦苇了,两厢对应,既是现代与过往的对垒,也是殖民与反殖民的强辩。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2 09:5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对于四川北路桥堍的记忆,那是相当深远的,孩童时代经常去那里瑞康公寓底层的报刊门市部买杂志,因为凡脱销的杂志报刊在那里始终是有的。青少年期对四川北路的记忆是从这里借道去外滩。而成年后,在瑞康公寓后的瑞泰里(北苏州路232弄)工作了一段时间,那里更是我生活过的一部分。

[attach]189025[/attach]

四川北路18号瑞康公寓1930年



[attach]189026[/attach]

四川北路瑞康公寓后弄瑞泰里



        对于北四川路来讲,四川路桥是南部终点,之前一直往北到江湾路是虹口区的上只角,而进入黄浦界的四川路是黄浦区的下只角,而西首桥堍的上海邮政总局是普通商业与公用事业的标志性分界。从这里往南有上海市内电话局,往东到圆明园路有上海电报公司,往西到泥城桥是煤气公司,在这个区域里有许多老式的公寓,多数是经营这些暴利企业的洋人为自己高级员工建造的住宅。瑞康公寓如此,河滨大楼的工部局公寓也是如此。
       而瑞康公寓后面的瑞泰里,已难在网络上搜索其历史,要不是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是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典型的老上海石库门里弄。拍摄这张照片时候,弄堂里已是面目全非,违章搭建已经覆盖了那些经典的红砖山墙和石刻门券,弄堂中间的开放式便池散发出恶臭,弄底的阴沟更是一片污浊,一个颤颤巍巍的老汉穿着发黄的汗衫和条纹布老头短裤出来倒痰盂,两条腿细如麻杆,但看他的面目依旧清癯,遍布老年斑的皮肤依旧白皙,也曾经是三十年代的精英白领么?
      弄口的那家海城饭店早已不见踪影,现在成了烟草门市部。曾记得我们午饭时间铝皮饭盒里的白饭从后门送进去,出来已经成为香肠蛋炒饭,为此,饭店的伙计经常被老板骂得狗血喷头,而我们是关起门来边吃边乐。
      唯一还存留的,是弄外四川路上的元祖食品,记得下午经常用扑克牌抽签轮番去买他们的铜锣烧当点心,还有他们好象是全上海第一家在中秋推出雪糕月饼的,不晓得现在还有没有。
      记得桥对面东首有一家春华园,是专门把各类昆虫做成菜肴的,记得我们合伙去吃多一次,特别是那道油炸蝎子,吃完后整个下午都觉得肚肠奇痒,呵呵。后来那里开过酒吧,再后来……反正那天路过也没仔细看,黑咕隆咚的没晓得在经营什么……
     而从弄堂的北门出去是天潼路,那里在90年代左右是定制西服的专业街道,我有好几套西服在那里定做,做工比料子还贵是他们的特色。而每当下班有舞会和卡拉OK的时候,总要去那里的几家发廊吹个大包头,再集体会钞去乍浦路美食街饱餐一顿,那些单身的岁月,是内心的孤独而外在的风光……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2 11:0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上海市邮政总局
[attach]189038[/attach]

邮政局大楼1924年



[attach]189046[/attach]

邮政大楼柯林斯立柱和巴洛克门拱



[attach]189047[/attach]

邮政局大楼柯林斯立柱和巴洛克窗券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2 11:2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上海邮政大楼
  坐落于四川路桥北堍的邮政局大楼,8层高的塔楼雄伟而不呆滞,顶部为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亭,原有天使群雕和两组主题雕像,环绕楼顶及装饰亭(“文革”中尽毁,现有的雕像为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配以大楼两侧的科林斯柱,端庄秀丽,楼内二层营业厅,宽敞华贵,时有“远东第一大厅”之誉(现今的内部结构布局已有变动)。值得一提的是,该大楼为上海第一座钢筋结构和砖石外墙的建筑,竣工之际着实轰动了一番。
   
       记得80年代初在里面营业厅后台做实习生的时候,一位女营业员因为家庭琐事上班时间神情恍惚,应该找人家5块钱的,她给了人家五张十块钱。那时候一个月工资也就36元,等她明白过来追到马路上,顾客早已不见踪影。根据留下的业务单据上的地址排摸,部门经理陪她上门讨钱,对方立即否认。营业员哭了整个下午,眼泡也哭肿了,只能调离岗位一个星期,扣发一个月的工资。

  上海最初办理邮政事务的是江海关邮务处,海关于1878年试办邮政后,将原来的邮务处扩建为对外经营的江海关书信馆,设在外滩海关大院内,专门收外文信件,投递则委托工部局书信馆代办;同时筹建民间代理机构——华洋书信馆,专门收寄、投递中文信件。上海华洋书信馆于1878年6月25日成立,设在汉口路福德里内。1879年11月30日,江海关书信馆改称江海关拨驷达局(Customs Post Office)。1892年8月,总税务司赫德下令割断江海关拨驷达局与华洋书信馆的关系,该馆遂于9月停业,其业务由江海关拨驷达局全部接办。1897年正月初一,江海关拨驷达局改组成上海大清邮政局,设在江海关大楼后院拨驷达局原址,由江海关税务司雷乐石Ls.Rocher兼任邮政司。同年十月初六,上海大清邮政局接管公共租界工部局书信馆,收寄和投递全部中外公众邮件。1899年正月初六,上海邮政局更名为上海邮政总局。1907年9月29日,上海邮政总局租赁北京路9号怡和洋行建造的大厦,自海关后院迁入新址;1911年6月更名为上海邮政局。1913年12月根据邮政总局改组机构的方案,上海邮政局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1924年11月在四川路桥北建成一座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意大利巴洛克钟式建筑风格于一体的邮政大楼,12月1日,上海邮务管理局迁入新楼。

  1949年5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上海邮务管理局。1951年8月,改称邮电部上海邮局。1955年8月,改称邮电部上海市邮局。1958年4月,管辖上海市邮局的上海市邮电管理局迁入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大楼。1970年1月,改称上海市邮政局,1973年12月被撤消。1978年3月重新组建上海市邮政局。历时76年的上海邮政大楼依然矗立在苏州河旁,犹显雄风。目前上海市邮政局正在努力把它建成邮政博物馆。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2 12:18 编辑 ].



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曾称河滨大厦,又称河滨公寓,位于北苏州河畔(今北苏州路400号),东靠江西北路,西接河南北路,南沿北苏州河,北临天潼路。

  沙逊从20世纪20年代起把资金转向购买地产和建造高楼大厦,他先后建造了沙逊大厦、汉弥尔登大厦、都城饭店和华懋公寓后,热衷于房地产买卖。河滨大楼这块地皮原来是宝康里三层石库门里弄住宅,是老沙逊的产业。随着上海人口的激增,地产猛涨,沙逊精打细算后断然决定将建成不过30年的宝康里全部拆除,兴建中档的旅馆式公寓。

  大楼占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由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建筑总面积达54000平方米,堪称当时亚洲第一公寓。1931年开工,中途因“一.二八”事变等原因,工程进展缓慢,直至1935年才完工。

  由于地皮不规则,建筑师因地制宜地将建筑平面作“S”形布置,不仅容积率高,而且建筑通风和朝向均好。大楼底层为商铺,二层为写字间,三层以上为公寓式住宅,标准层户型为二室和三室,每层32户。整个大楼有11个出入口,楼梯7个,电梯9部。室内建筑用料考究,全是硬木地板。大楼立面简洁明快,中部转角处顶部建八角形塔楼一座。

  大楼建成后全部包月出租,因为大楼与繁华的南京路仅一水相隔,包租者络绎不绝。租房者大多数是外侨,有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1942年后日本人居多。但是在1938年,欧洲大批犹太难民涌入上海,一时无处安置,于是,沙逊财团将河滨大楼让出,作为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使数百户犹太难民得以入驻。一年后,该处难民搬出,迁至虹口难民收容所。解放后,大楼居民以机关干部、知识分子为主,也有一部分外侨。1978年大楼加建三层后为11层,居住了700户居民。

[attach]18905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2 12:3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河南路桥正在修缮施工。一路拍下来,初步感觉,上海不管是闹市还是僻角,到处有工地和垃圾场,华丽建筑的背面到处污水横流。原以为,沿苏州河在近年的房地产开发中是兵家必争之地,买楼者也是趋之若骛。想必位于虹口或黄浦的苏州河沿岸将更为风光吧?
      没想到,过了河南路,仿佛到了一个西部的穷乡僻壤,沿岸抛荒的地块杂草丛生,破烂的围墙边搭建着更为破烂的窝棚,窝棚里居然还冒着袅袅炊烟,周遍不是杂乱的垃圾堆场就是风雨飘摇的老屋旧宅,昏暗破败的门面房,多是经营旧货和粗滥饮食的店铺,街沿上堆着杂乱无章的木箱或旧汽车外壳和零件,空气里漂浮着腐臭。
      不敢相信,这里是繁华都市的中心区域,这里是被一再推荐的水岸风景。

[attach]189058[/attach]

邮政局门口的苏州河沿岸杂草丛生



[attach]189060[/attach]

远眺七浦路市场



[attach]189059[/attach]

山西路人行天桥


[attach]189061[/attach]

山西路行人桥与新楼盘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2 13:1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从山西路一直往西,已经很难有可入镜的内容了,那些曾经华美的建筑,外墙被各种空调机、管道、张挂的广告、膏药帖似的修补和搭建弄得杂乱无章,而天际线被无风格可言的个时代水泥建筑撕破,而地上,凡有门面的地层都是乱哄哄的铺子,有五金、办公用品、杂货汽配等等,昏暗、脏乱、嘈杂。街沿上东一堆西一堆的民工模样的拾荒者和辩不明身份的人坐在地上抽烟、打牌或吃东西,有如某乡镇的长途汽车站。.



而过了西藏路,到泥城桥总算让人松口气,毕竟这里是进入繁华区域的要道,但下了泥城桥,依旧是蛮荒景象,南苏州路还可以,而北苏州路的四行仓库沿线,实在堪不忍睹。

[attach]189421[/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3 09:5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一直以来关于四行仓库,流传着诸多故事,只是实地一看,其脏乱差超乎想象。

[attach]189462[/attach]

也许如此拍法才能遮挡那些不堪……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3 11:1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再回望泥城桥,在避开四行仓库之后,看着还入目一些。

[attach]189464[/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泥城桥

        具有80 多年历史的西藏路桥,以前也称“泥城桥。改建后的西藏路桥跨径为三跨,梁底则取椭圆曲线,同时保留原有桥梁桥墩处高耸且刻划丰富的灯柱设计,使桥梁更显风韵。同时,桥梁底高将从4.98米抬高到5.70米,桥宽40米。改建后的西藏路桥既能满足一般的交通功能需求,又可成为苏州河上一座景观建筑。

       具有欧式韵味的西藏路桥位于苏州河与西藏路的交汇处,始建于1922年,文化含量相当高。因此,时代风貌的更新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组合将在新桥的设计中充分体现。

       清咸丰三年(1853年),今西藏路处即筑有木桥,因毗邻泥城浜,故称“泥城桥”。

       另有一说:1854年4月初,英美联军向驻守在新闸的清军北营发动攻击,一外国士兵在烂泥里滑了一脚,在拔出泥脚时说道“这一仗可称为泥脚之战”。此语在报道排印时,将FOOT(脚),误排成CITY(城)。于是,这场战斗被史家称作“泥城之战”。

       上海真正的“泥城桥”有三座,北泥城桥在今北京路口的星火日夜商店附近;中泥城桥在今南京路市百一店附近;南泥城桥在今广东路口。习惯上称的泥城桥,仅指北泥城桥而已。

      1899年,工部局拆除旧桥,重建木桥,后泥城浜被填平筑成西藏中路。1922年,连同木桥一并拆除,在原桥东侧建一座混凝土桥。1942年命名为西藏路桥。

       西藏路桥北堍有一幢楼高五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曾是民国时期的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的物贸仓库,即“四行仓库”。

       “八·一三”时,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官兵约800名,以“四行仓库”为主要据点,与日寇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抗战胜利后,上海人民设置了“晋元路”、“晋元中学”、“晋元园”,以示纪念抗日英雄将领。由满州路改名的晋元路,就在西藏路桥北堍两侧。因此,一提起西藏路桥,就会想起“八百壮士”的伟大功绩,西藏路桥也就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桥梁。.



乌镇路桥
[attach]189567[/attach]


[attach]189568[/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8-9-23 16:3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回复 11#小猪爸爸 的帖子
D80的天空颜色哪能会是跌能额啦?(我说的是原片).



回复 24#波纳妈妈 的帖子
估计是拍摄那天雾气太重,湿度太高,辐射也厉害,已经是减少曝光的了,否则一片白。.



回复 23#小猪爸爸 的帖子
我也曾经想拍一组苏州河上的桥。。。谢谢LZ的照片!

Nikon的色彩过于浓郁,真的不是盖的。。。领教了!.



回复 25#小猪爸爸 的帖子
分析得有道理,以后我碰到这种情况尽量少拍天空,LS那几张没有天空的建筑细节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回复 27#波纳妈妈 的帖子
其实呢,也是我的水平存在一定障碍,遇到这样的天气,我只能减少曝光一个办法,应该在测光点的确定,感光度的设置和色温的调整等等……来个组合,但是我在大太阳底下脑子不够清楚,回到电脑前才觉得应该做的还更多。最近在色影无忌上跟高手学习,期待长假有个好天气,再凉快点。.



回复 28#小猪爸爸 的帖子
不一定是你的水平问题,反差很大的情况,的确需要额外的设备来补偿。要么只能减少反差,只取其一。.



大统路行人桥与苏河艺术馆远眺(荣氏福新面粉厂1912年)
[attach]190039[/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苏河艺术馆(荣氏福新面粉厂1912年)
[attach]190040[/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从山西路一直到共和新路立交,当中除了西藏路附近的环境还算整洁,基本上都跟垃圾站相关联,每隔不远的距离都可以看见分拣垃圾的拾荒者,也许是要在这里依靠船只运输吧?因为时间不允许,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关注,想靠近他们询问,但他们看我跨着照相机有点敌视,我只能放弃。
由此想起,现在正规的废品回收站已经在市区销声匿迹,废品回收都是外来人员所为,市区各处的小区和弄堂口都有废品回收的黄鱼车,一直在想他们收去的废品都去了哪里,现在总算看见苏州河沿岸似乎都有集散点。那么从这里运出去,又去了哪里,派什么用处,虽有疑惑,但大家还是猜到多数。当我们遭遇许多假冒商品,而他们却有着正品的包装,这些废品的不废,也许正源于此。[attach]190293[/attach].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