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教孩子,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199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香港等九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中国共有20所学校1300多名选手参赛、真可谓阵容强大,气势磅礴。然而,比赛结果却令人寒心,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国孩子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在人家闪耀着想象大胆、构思独特的作品面前,中国孩子的作品显得那样苍白,缺乏独创性,这怎能不令中国的家长们感到震惊!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各类知识性考试中往往是出类拔萃的,但中国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评论(34)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代之以为国教子的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传统的德育观念必须改变,如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听话才是好孩子;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冒险)……应该培养孩子的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
         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不仅无益,反而害之。
  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又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要一以贯之,而且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统一。
  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
  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
      ⑦及时教育与持恒相结合…….



学习中。。。.



引用:
原帖由 helenLee 于 2006-12-16 17:00 发表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
有意思的是,很多年以前,上外附中(当初好象叫外国语学校)第一次面向全市小学三年级学生招生考试中,就有这道题。记忆如此深刻,就是因为当初我的发散性思维不够,没有考上,耿耿于怀至今。.



同意LZ的帖
中国教育落后的原因就是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够,所以奥数、奥化、奥物、奥英……层出不穷!.



有意思且重要
认真消化中…….



超音速螺旋奖飞机
晚饭后和儿子玩他独创的游戏(有点象两个人在编同一个故事),他说准备驾驶一架超音速螺旋浆飞机来做一拯救动物的行动,我立即表示严重赞赏.因为这样的飞机是最符合任务所需的,虽然我心里知道没有这样的飞机,但不知技术上是否有可能或经济上是否合算.孩子在游戏中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回复 #6helenLee 的帖子
有次上课给学生做发散性思维练习.
题目是纸除了可以用来写字以外,还可以有什么用途?
答案很多,五花八门.
什么可以压成砖头造房子拉,什么制成可吃的纸饼拉,什么作成衣服拉……
有个答案竟然是:可以用来自杀,因为纸的边缘比较快口,能割伤皮肤.
这些孩子思维没怎么落后啊,而且越是成绩(主要是英语)差的,思路越活跃。依我看,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的机构和学校有问题,选了些不是很优秀,但很会读书的孩子去比赛 。结果当然要失望了.



那天,孩子回来问我什么叫专利。原来是科技课上讲身边的小发明时,他提出“发光的垫板”一说,设想在停电的时候或者黑夜里用来看书写字。老师说,这个想法不错,可以申请个专利。

孩子只有在放松玩乐的时候,才会让思想发散。.



是不错!如何对症下药?请教。.



.



回复 #12小妞她妈 的帖子
把考证和分数看得淡些,自己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巩固起来.对症的药方自然就有了 .



填鸭式教育是最大失败。最近孩子经常备课做PPT,他们学校有些课是学生轮流上的,上完老师点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就是老师更辛苦,家长也跟着受累,孩子更加重负担,但效果一定是好的。所以,教育问题是个方法问题,减负也好改革也好,最后看结果。有好的方法,就是辛苦一点也值得。孩子的体会是,终于知道做老师那么不容易,站在讲台上看下面同学们真是千奇百怪,老师已经对我们很宽容了,所以今后要坐的好点,听得更认真点,也不要抢着发言象大翻的鸡窝。我觉得,老师这样做倒不一定真为了教学,而是教他们做人吧。

[ 本帖最后由 小猪爸爸 于 2006-12-18 11:23 编辑 ].



回复 #15小猪爸爸 的帖子
什么学校?8错的点子。学习!!.



回复 #15小猪爸爸 的帖子
那里地理课本后面就有要求,叫“自助学习”.



引用:
原帖由 都都妈 于 2006-12-18 10:44 发表
把考证和分数看得淡些,自己先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巩固起来.对症的药方自然就有了   
说得真好,首先妈妈要坚定思想才行的..



回复 #17炫炫爸 的帖子
地理课只两个章节吧,他们主要是语文,带*的大多数都是学生自己上,4个人一组,效果很好。.



回复 #15小猪爸爸 的帖子
新颖有趣,好方法.



回复 #1helenLee 的帖子
谢谢LZ了,已经保存下!.



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中国的学生擅长于解决问题,但不善于提出问题。提问的能力非常重要,“提问”被称为一种能力,是因为提问总是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中国的老师往往会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而不是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所以中国的学生不愿意提问,提问了就被看作是“不懂”, 渐渐地就丧失了提问的能力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要当个体的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还有一个是表达能力。私下里非常活跃的学生,一到正式场合下,不敢提问。

      提问的能力无论是在学生阶段还是后来的职业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司里和客户进行重要商务谈判时,最后的提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时候直接关系到客户对公司整体业务水平的评价并影响到谈判的结果。.



回复 #1helenLee 的帖子
好贴
.



灵活运用
这种教育方式很好,但是得灵活运用,不同的小孩有不同的情况。
绝对不能矫枉过正,基础知识也很重要的。.



很难的问题 .



家长们讨论的更加值得借鉴哦.



  确实需要减负,这样孩子才有时间进行自己的思考.在他们的玩中就会有很多自己思考的火花.



这话讲了几十年了 .



回复 #15小猪爸爸 的帖子
换位学习是个好办法,以前,儿子的初中物理老师用过,让每个同学自己出竞赛卷子,儿子就想出用一个故事把几道竞赛题串起来,可能是比较幼稚的故事,可想法很好,有创意,文理结合。而且,也可以通过比较谁出的卷子水平高,引起良性的竞争,鼓励创造。创造性,发散思维,合作精神,家长都知道好,可如何具体到每门课,甚至美堂课中,也就是如何贯彻落实,就值得教育家们好好思索,大道理讲多了也没用,偶觉得教育走出去,引进来,好像做得没有象引进先进电器那么快,变化不大。.



回复 #29小毛驴的妈妈 的帖子
我问孩子别的同学上课你们什么态度?她说因为要跟自己比,所以特别认真,还有挑刺的心态吧,更可以避免下次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也是综合能力的提高吧。她说平时不觉得当老师站在讲台上看同学的感觉,真是千奇百怪,也感受到做老师的不容易。我觉得,这就是教育,其实课本上就那点知识,考90分100分也就那点知识,能力问题是很难评估的。.



好贴.是该不断思考和提醒自己这个问题.

记得春节从南京回来,由于坐着无聊,就与女儿对路边看到的东西不断互相提问,两人思考不出答案就问开车的爸爸老师,不知不觉就到了上海,最后她对高速路标有了快速的举一反三的反应了,很是有意思..



好好学习,.



让孩子自己当小老师实在是很好的主意,儿子当过一次品德课的小老师,老师,家长,孩子化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上老师的一节课,自己也得到更多,可惜的是全班只有二对学生有机会作此实践.一天一课语文,特别是本学期,老师的课都来不及上,让孩子们来锻炼实在感觉奢侈得很呢,呜呼哀哉..



.



四年级的思品课有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辽阔的国土等内容,老师也让孩子们自由组合,两三人一组,每组上一课。孩子们自己分工配合,收集资料,做PPT,写教案,忙得不亦乐乎,虽然为上一节课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星期,但一点都不怨,乐在其中。而且真的体会到老师的辛苦。觉得这种方式特别好,既锻炼了能力:团队配合,沟通,找资料,演讲。只是这样的机会很少,只是学校教学方式中的点缀。遗憾呀。

[ 本帖最后由 angela之mum 于 2007-3-22 08:56 编辑 ].


发表评论
本文章已关闭或您没有权限发表评论。
最后违规时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