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厉害了我的哥:据说李安都不敢拍的影片《钢锯岭》

悠优 2016-12-10 19:28

厉害了我的哥:据说李安都不敢拍的影片《钢锯岭》

不是上甘岭噢
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
北美一片叫好


剧照都这么妖艳尖货不得了
[attach]826985[/attach]

悠优 2016-12-10 19:39

这么说吧,与李安的比利林恩相比,这两部电影是两种不同世界观下的产物。
如果你看过比利林恩,不妨去看看钢锯岭,比较一下,我则不剧透啦
尤其喜欢思考对比两种世界观的观众,的确是很好对比的影片吧。。。。
看了片花的楼主也会去看看哒!

悠优 2016-12-10 19:52

《比利·林恩》其实关心的是,普通人从军、进而真的上了前线,到底是什么滋味;
而《钢锯岭》则不折不扣地讲了一个超人、一个圣徒,是如何接受神谕而完成奇迹的。

道斯和林恩更不一样的是,他要去拯救的,是泛义上的“人”,哪怕“这个人”是殴打过自己的室友、是素昧平生的友军、又或是显然放弃了抵抗的敌人……

林恩能豁出去,在于受伤的是他的老班长、老大哥,也就是说,他敢救、愿救的,只是具体的“某个人”,放在《比利·林恩》整个故事里看,这“某个人”最多推而广之到他班里的八个弟兄,因为,“在战场上,我们能够拥有的,只有彼此”。


道斯呢?同班的阿兵哥们觉得他是神经病,各级长官更是恨透了这个“拒服兵役者”,他们只打算揍他、关他、撵他。而后,道斯神奇地在钢锯岭上救回了75条命,同袍们开始仰视他、崇拜他,祈求让他为大部队祷告,于是,他从怪胎、疯子一跃变成了圣人、牧师,可是他就此变成了“自己人”吗?并没有,有谁真的愿意跟道德模范标兵一起玩耍呢?

那么对道斯来说,战场也只是又一个考验自己的地方,其实,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论经历了什么,他始终都是一个虔诚的、不为外物所驭的信徒。
《钢锯岭》的第二幕剧情,讲的就是他虽入伍却不肯拿枪,于是在军营里饱受凌辱,甚至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要不是老爸走后门,他注定得去吃牢饭。想一想,这种日子肯定比上战场还要难捱,但是,道斯通通原谅了这些加害者,最后舍生忘死地把他们从地狱拖了回来。

悠优 2016-12-10 19:57

[attach]826986[/attach]

快乐的五线谱 2016-12-10 21:05

大无畏的英雄!身临其境的感觉,仍旧泪目。强烈推荐。

yingyinc 2016-12-13 07:01

[url]http://mp.weixin.qq.com/s/E0hGk5g1F-hIpqV6uWpdrQ[/url]
铁雨下的天使:《血战钢锯岭》观后
原创 2016-12-12 和菜头 槽边往事

         
         
                                                                                                      
                 
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
                 
The Hollies - This Is... 1969
                              
         
     
        

今年(2016)年底的时候,院线像是疯了一样拼命安排各种好片,影迷像疯狗一样拼命追逐各种影片。在一个月时间里密集安排了那么多影片,任由它们去争抢排片、观众、票房,看起来和养蛊没有多少区别。截止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血战钢锯岭》取代了《你的名字》,成为了新一轮的蛊王。

《血战钢锯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冲绳岛,美军第十集团军集结了8个师发动登陆战,准备攻克冲绳之后,以冲绳为基地进攻日本帝国本土。这次战役极为惨烈,日军有超过10万人的伤亡,美军则达到了8万,另外有10万冲绳居民死于战争或在日军逼迫下自杀。其中,美军第十集团军司令官巴克纳中将在冲绳造炮击身亡,日军第三十二集团军司令官牛岛满中将战败切腹自杀。

美军将这次战役称之为Typhoon of Steel,钢铁台风。日军将这次战役称之为鉄の雨,铁雨。冲绳战役是不折不扣的钢铁风暴,在风暴之下摧折的是凡人的血肉,收割的是双方士兵的生命。《血战钢锯岭》讲述的就是在这钢铁风暴之中冒着铁雨抢救回75名战友的戴斯蒙德·道斯,美国陆军第77步兵师第307团1营B连2排的医务兵。而他之所以成为传奇的原因是:

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道斯拒绝杀戮,不愿意持有任何武器,赤手空拳走上火线,独自一人在一夜之间拯救了75位袍泽的性命。在冲绳岛铺天盖地的铁雨之下,他就像是一个毫无防护的天使。在交战双方忙于收割对方生命的时候,他在拯救生命。因此,他成为美国二战期间唯一一个在战场上一枪不发,但是获得美国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的战士。

《血战钢锯岭》的导演是梅尔·吉普森,曾经因为出演《勇敢的心》而为世人所熟知。2006年,在酒后驾车受到警察盘查时,吉普森发表了针对犹太人的不当言论。经过媒体曝光之后,他遭到了好莱坞所有犹太社团的抗议。因此,从2006年开始,梅尔·吉普森被犹太势力强大的好莱坞所封杀,长达9年时间没有任何人愿意投资他执导任何电影。《血战钢锯岭》的构思始于2004年,但是一直到了去年吉普森才艰难地自行募集了5500万美金,得以将这段冲绳战役往事拍成电影。

梅尔·吉普森生于1956年1月3日,今年60岁。

《血战钢锯岭》为中国观众带来了一个相当陌生的主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坚守他的个人信仰?戴斯蒙德·道斯作为虔敬的基督教徒,按照他教派的要求不允许杀戮,也不允许持有杀人武器,甚至要求坚持星期六作为安息日,不能从事任何工作。这样一个人,置身于以杀戮为任务的军队里,面对太平洋战役中最惨烈的冲绳岛战役,目睹自己的同袍死在身边,或者在血泊中挣扎哀嚎,他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仰?

戴斯蒙德·道斯竟然做到了。他对信仰的坚持看似对现实格格不入,让步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在响应征召,为国家服务和遵循信仰,服从诫命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妥协的希望,放弃一方是必然的选择。但是,他凭借着信仰的力量,竟然使得周围的世界为之让步。军队不得不接受他拒绝持枪的要求,连日军的子弹似乎也在试图躲避他。他一枪不发,没有杀死哪怕一个敌人,却赢得了所有战友的敬意。不单是对他个人的敬意,而且是对他信仰的敬意---

历史史实和电影中的景象完全一致,当戴斯蒙德·道斯的军队在星期六再次发起反攻时,连队只剩下他一个医疗兵,这天是安息日。此时,他已经救完75名战友,但士兵们强烈希望他能陪伴自己一起上战场。在指挥官的恳求下,道斯没有坚持安息日休息的宗教规定,只是请求上阵之前允许他为军队祈祷10分钟。为此,整个营推迟进攻10分钟,连同配合作战的海军同样在静默中等了他10分钟。为了他这个人,也为了这个人的信仰。

我都开始有点相信木杖可以分开红海了。

《血战钢锯岭》对战争的表现极为残酷,以至于中国内地院线主动贴出告示,要求12岁以下儿童谢绝观赏。为了达到逼真的战争效果,梅尔·吉普森和他的团队启用了全新的烟火技术,可以让地面埋设的爆点在距离演员极近切的情况下起爆,但又不会造成任何人身伤害。因此,电影中所有的爆炸场面都极度真实,爆点就在演员的身边,没有任何距离感。

在冲绳战役中,日军龟缩在岛屿南侧的山地,依据地形构筑了大量碉堡和地道,修建了大量永久和半永久工事。当美军轰炸和炮击开始的时候,就放弃地表阵地,转入地下坑道。一旦美军大举进攻,日军就利用地道迂回到美军侧翼和身后进行攻击,因此给美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在冲绳战役,美军每前进一米,都要付出数十条人命作为代价。

电影用镜头极为忠实地表达了这种残酷。无论是炸断的双腿,还是裸露的肠子,又或者是极为突兀的头部中弹,电影里战争的血腥残酷程度超过了此前任何一部战争电影。也正是在《血战钢锯岭》里,我第一次看到子弹贯穿人体的特效镜头:子弹从身体一侧入射,在另外一头穿出时带走碗口大的一块皮肉,因为血还没有立即流出,伤口是一种惨白的颜色。

强烈建议整天在网上喊打喊杀的键盘侠仔细观摩一下这部影片,建立起对战争的正确认知,以及对生命的正确认知。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血战钢锯岭》也带来了一丝意味难明的感受。例如,我个人突然对中日战争中数千万的中国军民死伤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此前无论是看《地雷战》、《地道战》,还是这些年的手撕鬼子抗战剧,都给我带来一种极为强烈的屈辱感:为什么日本侵略军如此低能、弱智、搞笑,我们却死伤了数千万人?能被低能、弱智、搞笑的日本军队杀死那么多人,那么中国人又是什么水平?又得低能、弱智、搞笑到什么程度?

在《血战钢锯岭》里,当我看到用钢铁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面对日本帝国军队的时候,同样血肉横飞,同样死伤累累,我突然明白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远远不如美军、日军的情况下,付出多大的努力,和多么惨痛的代价。对日军强大战力的描述,对苦战残酷程度的描述,降低了我对美国军队的评价了吗?没有。敌人越是强大,英雄也就越是伟大。把敌人描写成为一支挖”粑粑雷“的军队,即便碾压性地战胜了他们,又有什么荣誉可以言说呢?

因为敌人足够强大,因为敌人足够勇敢,所以我方将士的牺牲才是有意义的。尊重历史,尊重敌人,本质上就是尊重自己,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懂。反过来说,手撕鬼子其实是在侮辱抗日战争中失去生命的英灵,把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在娱乐中彻底虚无化。

可以这么说,《血战钢锯岭》也是一部拍给中国人看的抗日战争片。

冲绳战役中最令人唏嘘感慨的是:双方陆军的指挥官都死于战场。美军巴克纳中将死于炮击,日军牛岛满中将战败自杀。冲绳战役是人间地狱那样的战场,同为人类的双方士兵如同野兽一般彼此厮杀,暴雨如注的季节里,满身都是含水、血浆、泥泞、尸液,在绝望和恐惧之中寻找一线生机。戴斯蒙德·道斯就是这地狱里的一道光,他超越了敌我,也超越了生死,他是电影里唯一让人见证人性的存在,也是让观众对人类尚存希望的原因。

所有幸存的战友都对戴斯蒙德·道斯表示,自己之前看错了他。是啊,当天使在人群中隐藏行迹的时候,谁又认得他呢?唯有铁雨降下,天使展开洁白光明的羽翼,人们才会知道能够和这样的人同行,是一种怎样的幸运。自己曾经以为的怯懦,其中蕴藏了多么大的勇气。

2016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

题图摄影:美国随军摄影师Joe Rosenthal,拍摄于1945年2月23日,六名美军在硫磺岛折钵山竖立美国国旗。

yingyinc 2016-12-13 08:26

[url]http://mp.weixin.qq.com/s/CNKu37l8i9oREeE-RuqEpg[/url]
李安为什么拍不出《钢锯岭》
原创 2016-12-10 徐元 大家


文 | 徐元

▍一

坊间有个段子,说的是美国狮门影业的老总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喜不自胜,立马拍板,让自己旗下的《血战钢锯岭》提前发行,好把同档期、同题材的《比利·林恩》打得体无完肤。

结果确实如他所料,北美方面,《钢锯岭》叫座又叫好,《比利·林恩》不但票房可怜,评论界更撂下狠话,称之为“李安职业生涯最低谷”。而《钢锯岭》则收获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佳战争片”、“梅尔·吉布森十年回归,再现勇敢的心”等等好评,基本锁定了明春奥斯卡的领跑位置,而在代表观众口碑的电影网站IMDb上,《钢锯岭》已经位列“影史最佳电影”的前一百名了。

那么,《钢锯岭》真的就那么好,而《比利·林恩》真的就那么糟?

幸好,我们远在中国,反倒有了旁观者清的可能。

▍二

《钢锯岭》的主角叫戴斯蒙德·道斯,他和比利·林恩一样,人生的高光时刻,都是奋不顾身地去营救受伤的战友——不过,结果却大不一样,林恩没救成战友,却杀了好几个敌人,而吊诡的是,他之所以变成“美国英雄”,不仅因为他敢救人,更在于他敢杀人,以一敌三,毫发无损。而道斯呢?此君出于信仰,是一个拒绝暴力、拒绝持枪的人,他赤手空拳,不但在鬼门关上捡回了几十条美国大兵的小命,甚至还顺手解救了一个日本兵。

比利·林恩是个虚构角色,戴斯蒙德·道斯则实有其人,但有趣在于,林恩的遭遇其实特别的“普通人”,道斯的壮举却“连编都编不出来”。所以,《比利·林恩》其实关心的是,普通人从军、进而真的上了前线,到底是什么滋味;而《钢锯岭》则不折不扣地讲了一个超人、一个圣徒,是如何接受神谕而完成奇迹的。

道斯和林恩更不一样的是,他要去拯救的,是泛义上的“人”,哪怕“这个人”是殴打过自己的室友、是素昧平生的友军、又或是显然放弃了抵抗的敌人……而林恩能豁出去,在于受伤的是他的老班长、老大哥,也就是说,他敢救、愿救的,只是具体的“某个人”,放在《比利·林恩》整个故事里看,这“某个人”最多推而广之到他班里的八个弟兄,因为,“在战场上,我们能够拥有的,只有彼此”。


▲ 《钢锯岭》剧照

而道斯呢?同班的阿兵哥们觉得他是神经病,各级长官更是恨透了这个“拒服兵役者”,他们只打算揍他、关他、撵他。而后,道斯神奇地在钢锯岭上救回了75条命,同袍们开始仰视他、崇拜他,祈求让他为大部队祷告,于是,他从怪胎、疯子一跃变成了圣人、牧师,可是他就此变成了“自己人”吗?并没有,有谁真的愿意跟道德模范标兵一起玩耍呢?

那么对道斯来说,战场也只是又一个考验自己的地方,其实,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论经历了什么,他始终都是一个虔诚的、不为外物所驭的信徒。《钢锯岭》的第二幕剧情,讲的就是他虽入伍却不肯拿枪,于是在军营里饱受凌辱,甚至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要不是老爸走后门,他注定得去吃牢饭。想一想,这种日子肯定比上战场还要难捱,但是,道斯通通原谅了这些加害者,最后舍生忘死地把他们从地狱拖了回来。

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事情。而吸引《钢锯岭》导演梅尔·吉布森的,就是这份不一般,他在12年前还拍了一部更轰动一时的电影——《基督受难记》,记录的是耶稣基督被犹大出卖、继而被罗马人钉上十字架的宗教(历史)典故。所以,不难发现,其实这一次,他拍的是同一个故事:圣人被无知同胞误解、羞辱、残害,依然宽恕他们、拯救他们。

不同的是,《基督受难记》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因为很多人感受到了,虽然主要是“赞美主”,但影片似乎也很有指控犹太人的意思——实在是非常敏感,而且之后不久,吉布森果然暴露了自己的反犹立场,而他的老父亲,一个宗教人士,也公开质疑过“犹太人大屠杀”。于是吉布森从此声名狼藉,基本上被犹太人掌权的好莱坞彻底流放了——即便是《钢锯岭》,“成分”是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合拍,但并没有好莱坞大公司参与,而且,整部戏都在澳洲拍摄,主要演员里除了那个大块头班长(喜剧演员文斯·沃斯),其他都不是美国人。不过,这次吉布森打了一个翻身仗,美国人民很受用,日本人民无话可说,中国人民当然也相当欣赏。

▍三

李安肯定不会去拍《钢锯岭》。他一辈子都没拍过道斯这样伟大光荣正确的角色,或者说,他压根就很难相信或理解这样的人——就算英雄好汉如李慕白、绿巨人,他们的心里也是迷乱茫然的,更不要说被虐恋而通敌的女刺客、搞同性恋的牛仔、换妻的中产白领、杀人吃人的少年……在他的电影世界里,净是些理智与情感摆不平搞不定,每每想要存天理去人欲,却一直不可得的饮食男女。

比利·林恩当然也是一个典型的李安型角色,虽然他算得上勇猛细腻,但本质上还是个“没文化”的愣头青,他就和他身边绝大多数的同袍一样,不过是一些混得不如意的大男孩,在浑浑噩噩中当了兵,在懵懵懂懂间杀了人(或者被杀)。所以,其实除了戴斯蒙德·道斯,《钢锯岭》里的其他美国大兵,大多就是一个个的比利·林恩罢了(严格说是比利的爷爷那一辈)。


▲ 《钢锯岭》剧照

吉布森关心的可不是这样的庸众,在他的世界里,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正义与邪恶,是分得清清楚明明白白的,苏格兰独立英雄华莱士、美国医务兵道斯,以及神子耶稣的伟大功业,正是启迪他本人、进而由他再去启迪众生的福音;而李安却只对那些人性幽微、暧昧、幻灭,乃至变态,有着恳切的谅解和纪录的冲动,他欣赏的是人类种种的平庸和不完美。

归其根本,在于吉布森是一个狂热彪悍的天主教徒(他是美籍爱尔兰裔澳洲人),而李安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汉族士人(他是持美国绿卡的江西籍台中人),前者信仰救世主,信仰崇高、壮美、牺牲、奇迹,而后者在乎的只是红尘俗世里的那些天人交战、患得患失,是人性而非神性,才让他欢喜赞叹心有戚戚焉。

▍四

其实,《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并不是李安的第一次“惨败”,1999年,他拍过一部南北战争题材的《与魔鬼共骑》,主角是南军里的两个年轻人——更厉害的是,其中一位还是个黑人!——这部成本3500万美元的影片,制作完成后就被电影公司放弃了发行,最后只有可怜的60万票房,实则算上通胀率,成本4000万、票房200万的《比利·林恩》已经比《与魔鬼共骑》要成功了(何况如今还有中国等地的海外票房)。

《与魔鬼共骑》颠覆的是美国建国及内战的神话,所以非常地不被制片厂看好,知道一旦投放市场,必然既不卖座,还会给大家添堵,于是痛快地“止损”。《比利·林恩》则既不主战又不反战,而且基本上是在从社会、到文化、再到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嘲讽着今日美国的林林总总(当然,这两部影片的原作小说作者才是始作俑者),美国老百姓及评论界,难免觉得受了冒犯,发现李安这个人实在是促狭、实在是居心不良,特别还要加上他鼓捣的“120帧、4K、3D”的高科技噱头太大、又货不对版,于是纷纷送上了差评——当然,也由于他是三座奥斯卡小金人的得主,考核标准本来就要订得高一些。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优等生李安考砸了,当然像是出了大状况,大家既要痛心疾首又会幸灾乐祸;但是,已经被开除的劣等生吉布森,突然送来了亮丽的答卷,自然赢得了很多同情分,更何况,这个差生其实之前是因为品德问题而被除名的,单论技术能力(当导演),他一直也在优生之列。

所以,普通人上战场(《比利林恩》)和英雄上战场(《钢锯岭》),结果就是不一样。

原标题:钢锯岭vs.比利林恩,两种人两种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厉害了我的哥:据说李安都不敢拍的影片《钢锯岭》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