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爱,要学会放手

yingyinc 2016-8-1 06:52

爱,要学会放手

爱,要学会放手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c2NjUzMA==&mid=2657190808&idx=1&sn=f7f5c8d59a30b450d9b2d38ef862e7fa&scene=0#wechat_redirect[/url]

爱,要学会放手
2016-07-31 铸剑为犁
微信号:铸剑为犁
『点击左上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铸剑为犁:“安徒生童话不需要推荐,但最需导读。小编曾向大家推荐了五篇齐宏伟安徒生童话的赏析,分别是(点击蓝字阅读)《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红鞋》、《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丑小鸭的故事》,《拇指姑娘》,今天再向大家推荐一篇《母亲的故事》。”


爱,要学会放手
by   齐宏伟《上帝的火柴》

为什么以色列人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成功,而中国人对孩子的教育那么失败?

我一个朋友带着这样的问题去以色列考察。他回来后说关键是背后观念和心态不同。中国父母把孩子当成私有物品,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主人,而以色列人却把孩子当成上帝的产业,认为自己不过是孩子的管家。

这很重要!你种下思想,就收获习惯;种下习惯,就收获行为;种下行为,就收获性格;种下性格,就收获命运。

朋友的话,不禁使我想到了安徒生《母亲的故事》。

这是一篇闻名遐迩,而又动人心魂的有名童话。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最容易读出来的,就是母爱的伟大。

这位母亲为了能从死神手里抢回自己的孩子,愿意流着泪对夜神唱歌;愿意把荆棘丛抱在自己胸前,让自己的血带给它温暖;甚至愿意把冰冷的湖水喝干,不过湖没让她喝干,而是要了她的眼睛;最后,她又用自己的黑发换了看守坟墓的老太婆的白发。

终于,她见到了死神,跟死神当面要自己的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多少父母愿意付出一切,愿意忍受一切,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幸福快乐。

这种心情,我也是在成了父母后才能了解。有时,看着孩子们不得不忍受打针挂水时的疼痛,真有要替孩子承受病痛折磨和治疗痛苦的愿望。

这位作为爱的使者的童话大师,用不长的篇幅,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如此伟大、动人的母爱,的确令人佩服和感动。

不少中小学校在母亲节那天布置孩子阅读这篇童话并写读后感,这实在是非常好的作业。

一个五年级学生的读后感是这么写的: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这样爱自己的孩子。在我的生活中,妈妈也一直用爱包围着我。记得有一次,妈妈接我放学回家,突然狂风大作,妈妈看我冻得直打哆嗦,急忙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我的身上,用她那单薄的臂膀为我遮挡着呼啸的北风。我缩着脖子,闭着眼睛,感到很温暖。当我睁开眼睛才发现,狂风正无情地抽打着妈妈的后背。我不时地问:“妈妈你冷吗?”妈妈笑着摇摇头,护着我快速往前走。
  
这是多好的描写!

安徒生童话如果能让孩子们有这样的觉悟,也实在已经是了不起的贡献。

然而,我要说的却是,这篇童话不止于此,它还有更深内涵。

文本一开始,母亲就对死神说:“仁慈的上帝不会把他从我手中夺去的!”但最后,她却说:

主啊,千万别听信我曾经说过的那些话,因为那些祈求违背了你的旨意,而你的旨意才永远是最好的。不要听我的话,千万不要听我的话。

她既然已经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使她的孩子起死回生的方法,为何最终还愿让死神把孩子抱走?她一开始希望上帝不要带走孩子,为何最后乐意让上帝把孩子带走?

解决这个母亲的问题,让她的想法有了改变,才是这位一生深爱着自己母亲的童话大师费尽心血要表达的。

最后,不只是这位母亲的想法有了改变,而且有了升华。

关键就在于母亲的想法,为什么有了这么大的转变?

有人说,这是因为安徒生对现实生活绝望了,他甚至认为死了也比活着好,他是以此来批评悲惨的社会现实。

这显然曲解了他。

要弄懂这一点必须回到安徒生的信仰。

在安徒生看来,父母并不是孩子的主人,而是孩子的管家。孩子的主人是上帝。父母好比园丁,负责照料花园中的花朵,主人若是摘走了一些花,园丁不必抗议,也不用说好说歹。更何况上帝这位主人对孩子的命运有更好的安排。
爱,有时候是放手。父母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把孩子交在上帝手中。

这对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读者来说,很难理解。

在中国,我们一向把死亡看作最大的痛苦。但对虔信的安徒生来说,一个真信上帝的人,死亡不过是一道门槛,灵魂离开肉体后,会到天国乐园中享受与他们所信的上帝同在的永生和至乐。

母亲从深井里看到,如果她的孩子还活在尘世,有可能会过一种非常可怕的悲惨生活,有可能会有不堪忍受的苦痛遭遇。与其在人间受苦,还不如接受上帝的安排,到那好得无比的乐园中去享受挚爱与永乐。

这倒不是说对现实绝望,而是一种交托和顺服。父母既然不是孩子的主人,那这种交托和顺服也是应该的。

那要是上帝跟死神串通好了,不过就是取走孩子的生命,并没有美好安排怎么办?

在敬畏上帝的安徒生眼中,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因为他和童话中的母亲一样,都相信上帝既是仁慈的,又是智慧的,他的安排当然也是最好的。
  
说来说去,这篇童话是在讲一个宗教道理吗?

其实不然。

这位堪为教育家的童话作家是在告诉我们:这种养儿育女的心态非常重要。

一对父母也许并不信仰基督教教义,但安徒生希望他们要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能只随着父母的意思来任意安排孩子的命运,不能只随着父母的旨意来随意设计孩子的未来。他们要有一种管家心态。带着这样的心,他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天赋和兴趣之所在,要特别辨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种“天意”。

这一点,我们在对《丑小鸭》的解读中已提到过。

如果你的孩子本来是一棵柳树,你非要他做杨树,那他一定是一棵自卑的杨树。

如果你的孩子本来是只天鹅,你非要他做鸭子,那他一定是一只自卑的鸭子。

如果你的孩子本来应该做医生,你非要他做钢琴家,那他一定是一位不入流的琴匠。

真正的成功是一定要成为他自己,让他做最好的自己。

不尊重潜能和天赋,怎能让孩子走向真正的成功?

学会放手,不是不管,不是任由孩子疯玩。小孩子一旦玩起来,才不会管自己将来要成为自己还是成为啥呢,才不管要对得起天赋和兴趣呢。他可能只会选择玩乐和游戏,而在玩乐和游戏中荒废了自己的天赋和兴趣。

恰恰相反,学会放手,乃是别硬要做孩子的主人,别硬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生活,而是要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观察孩子的天赋、潜能之所在。然后激发出其内在兴趣,帮助孩子用刻苦的练习和外在的纪律约束自己,勤加练习,善于发掘,以对得起上帝给的那份禀赋。

父母就像园丁,并不是园中植物的主人,因此要特别顺着每种植物的天性,按照主人对花园的整体构思和布局,来好好浇灌和修剪;在主人面前既要有“恐惧战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又要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殷勤,这样才能培育出既美丽又好看的花草树木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爱心与智慧的结合,就是教育。

有时候,很多父母太专横和骄傲,或太任性和随意,孩子们在他们手中,要么被摧残了,要么被耽误了,只这么想一下都觉得这是多么大的遗憾。

《母亲的故事》尽管没直接提到这些,但谁说不与这一切息息相关?

不信的话,请根据这样的线索再去细细品读!

滔滔江河正以不停息的流淌,
去融化高耸的喜马拉雅之雪;
远适游子正以不间断的漂泊,
来重叠白发下那一道道泪痕。
  
就像树干被砍走树叶被拖光,
树桩还一圈圈往外涌着汁液;
就像泉水被喝干土地被征用,
村落还在不断甘愿献出一切。
  
母亲啊,这近乎神圣的字眼,
我们怎配轻易叫出千遍万遍?
妈妈啊,这何等温暖的呼喊,
多少时连梦中都会呓语连连!
  
我们就这样道别又即将远离,
你把我们再次交出无比心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要学会放手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