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源于真爱还是愚蠢

yingyinc 2016-7-8 19:47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源于真爱还是愚蠢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源于真爱还是愚蠢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g3NDk2Nw==&mid=2653751287&idx=1&sn=2c15650add693790a20198c63aa03ed5&scene=0#wechat_redirect[/url]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源于真爱还是愚蠢
2016-07-08 闫红 闫红和陈思呈


据说名著就是那种人人都没看过的但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看过的书,我拖到今年,才翻开著名的《安娜·卡列尼娜》,看着就觉得不对劲,贴不上我长期以来的印象。

评论里都说安娜热情美貌,却按照俄罗斯的婚姻传统,嫁了个老干部——非眼下大热的那种老干部,一个大她很多的高官而已。他刻板无趣而且跋扈,让安娜生活得很痛苦。她大胆追求爱情,却被全社会迫害压制,最后卧轨自杀,以死抗争。

这样的安娜令人同情,她丈夫卡列宁,算是一个间接的刽子手了。但是,看文本里的他,却没那么可憎,他和安娜,说不上是谁害了谁。

卡列宁首次出场,是去火车站接安娜,安娜一见他就很不爽,发现他的耳朵很丑陋。什么样的耳朵是好看的呢?有人觉得小耳朵秀气,有人觉得大耳朵福相,还有人认为招风耳比较萌,关于耳朵的审美,最没有一定之规,对一个人耳朵的恶意背后,是对一个人整体的恶意。

安娜的确讨厌丈夫的一切,他唇边讥讽的微笑,他疲倦的大眼睛,还有他说的话:“哦,你看,你的温存的丈夫,还和新婚后第一年那样温存,望你的眼睛都望穿了。”安娜听出了讥讽的意味,也许卡列宁确实语带调侃,但若是太认真地说这些,岂不是太琼瑶?借着点玩笑抒情,才更自然,更有幽默感嘛。

她反应冷淡,直接问儿子的状况。卡列宁继续借玩笑抒情:“这就是我的热情所得到的全部报酬吗?他很好,很好……他可并没有因为你不在而感到寂寞,像你的丈夫那样……”

就这还叫刻板无趣?啊不,我觉得他简直可以办个学习班,教一教百分之九十九的男人,怎样积极主动而又不肉麻地向老婆传情达意呢。在之后的情节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其他优点:他是一个细心的父亲——尽管后来一度因为妻子出轨对儿子也变得冷淡;坚持阅读,涉猎甚广;保持稳定的情绪;对自己的信仰很忠诚……这些,全部被安娜视而不见,她一心一意地讨厌他。

当然,安娜有讨厌他的权利。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大叔控,安娜不断重复的一个噩梦,暗示了她对他生理上的厌恶:她经常梦到一个胡须蓬乱的老头,弯着腰拿着铁器在她身上捅,她感觉那个农民并不注意她,却拿着铁器在她身上干什么可怕的事。

这个梦有着太明显的性暗示,农民应该就是卡列宁,她认为他对自己没有感情,那性事也如用一个冰冷的铁器在她身上捅。卡列宁爱不爱她是另一说——书中明确地提到卡列宁是爱她的,但这也没关系,就像鲁迅对朱安的爱很无感一样,安娜有权利不接收卡列宁那种爱,也有权利争取更有激情的、更能取悦于她的那种爱。但问题是,从头到尾,我们无法看出安娜是在争取爱的自由,她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凭着一种小女孩式的任性,根据外部的浪潮做出即时性反应。



安娜认识了年轻英俊的男子弗龙斯基,他们相爱,闹得满城风雨。在彼得堡的社交界,有点绯闻没问题,善于逢场作戏,是一个贵夫人的基本功,但是动了感情,就是不成体统的。在一位夫人组织的聚会上,当卡列宁在人们的簇拥下侃侃而谈,安娜和弗龙斯基离群对坐,热烈地谈情说爱。满屋子的人都为之侧目,一直信任妻子,并认为嫉妒是对自己和妻子的贬损的卡列宁,也无法无动于衷了。

卡列宁与安娜之间有了第一场比较严肃认真的谈话,确切地说,是卡列宁这方面比较严肃认真。面对他的质疑,安娜扮出无辜脸,说:“有的时候你不喜欢我沉闷,有的时候你又不太喜欢我活泼。我不沉闷,这使你生气了吗?”她王顾左右,装出纯真和戏谑的样子,还摸索着头上的发针,说自己困了。即使卡列宁求她看在上帝的份上,直面这件事,她也只是忍着笑,匆忙地说:“实在该睡了。”

“他想要和她开诚布公的一切努力,都被她用一道他不能穿透的、愉悦的迷惑的壁垒挡住了……像一头公牛一样垂着头,他服服帖帖地等待着他已感到举在他头上的利斧。”

这样的安娜让我疑惑,起码这个时候,她并不想像卡列宁那样,戳破真相,她满意于这种苟且,而且以她的方式,让这种苟且,安稳地进行下去。

她仍旧经常跟弗龙斯基见面,怀了弗龙斯基的骨肉,却拒绝他私奔的建议。在赛马场上她看到弗龙斯基受伤,当着包括她丈夫在内的无数人的面,失态地大哭。当卡列宁再次对她提出警告时,她终于说出:“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我忍受不了你,我害怕你,我憎恶你……随便你怎么处置我吧。”



可是卡列宁能怎么办?他作为高官,不能轻易离婚;如果离婚,他就得指控她与人通奸,这让他觉得难堪;再说他也不愿意她去和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他思来想去,只能是佯装不见罢了。他给她留了余地,却还是在自家的台阶上,遇到了妻子的情人。后者对他鞠了个躬,他咬着嘴唇,把手在帽边举了举。

他的克制并没有让安娜内疚,相反,她更恨他了:“如果我处在他的地位,像我这样的妻子,我早就把她杀死,撕成碎片。我绝不会说:‘安娜,亲爱的。’他不是人,他是一架官僚机器。”即使她这样恨他,她依然生活在他的家里。

安娜是婚姻制度的受害者不错,但卡列宁也并非这制度的缔造者,他又占了多少便宜?他的克制、隐忍,只换得安娜极度的鄙视与诋毁,他连呼吸都是错,却无人可以诉说。

卡列宁终于考虑离婚,安娜的哥哥又来求他不要毁了安娜,他们都看出,如若离婚,安娜接下来路途凶险,就在这时,临盆前的安娜得了产褥热,命悬一线,看着安娜陷入癫狂状态,卡列宁原谅了她,接纳了她和她的私生女。

“我要把另一边脸也给人打,要是人家把我的上衣拿去,我就连衬衣也给他……”卡列宁拉着弗龙斯基的手,含着泪,却以一种明朗平静的神情,坦诚地跟他讲自己的心路历程,从打算离婚,到盼望安娜死掉,到完全饶恕了她……弗龙斯基感到惭愧,他试图自杀,子弹跑偏了,弗龙斯基活了下来。

对于三个人,都算是劫后余生,卡列宁决定直面安娜对他的厌恶,让安娜说了算,他对安娜的哥哥说:“我愿意蒙受耻辱,我连我的儿子也愿意放弃,但是……但是不弄到这个地步不是更好吗?可是由你办去吧……”安娜的回复是:“他一切都同意了,但是我不能够接受他的宽大,我不想离婚……”避开这种正式的切割,她毅然选择了一条最为害人害己的路:她和弗龙斯基私奔了。

卡列宁从此变成人们眼里的大笑话,弗龙斯基放弃他在军中的前途,安娜呢,没了名分、声誉和儿子,将安全感全部维系于她并不真正信任的爱情之上,三个人,一同卷入痛苦的漩涡。

在私奔的女人里,安娜其实算得上最幸运的一个,她的情人很有钱,私奔路上她过得很优裕;她的情人也很长情,虽然有时也会为跟过去的生活完全断交而略感空虚,但他通过画画自救,这也是人之常情。

安娜并不满足,她忽略掉弗龙斯基为她放弃的,只念念于她为弗龙斯基而失去的,比如社交界对她的肯定与欢迎。的确,与弗龙斯基重新回到彼得堡,她受到了社交界的排斥,但这不是可以预见的吗?你背弃了社会的规则,必然被社会排斥,怎么可能“你虐社会千千遍,社会待你如初恋”?就算你觉得这种规则是霸王条约,要抗争,但是不是,也可以选一个更有尊严更有效的抗争方式?

安娜怎么做的呢?她置弗龙斯基的反对于不顾,跑到歌剧院去考验社会的底线,当一位先生隔着包厢跟她说话时,他的妻子大闹了起来。安娜认为蒙受了奇耻大辱,对弗龙斯基吼叫:“你不应当使我弄到这个地步的。假如你爱我……”

“假如你爱我……”这是安娜对弗龙斯的基常用语,有时会说出来,有时在心里。弗龙斯基只有作为一个爱者对她才是有意义的:“对于她来说,整个的他,以及他的习惯、思想、愿望、心理和生理上的特质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爱女人,而她觉得这种爱情应该完全集中在她一个人身上。”

除了爱她之外,弗龙斯基做的其他事,都一文不值。他去参加一个地方上的选举,稍稍耽搁,她就要以女儿生病的理由,把他召回;她把每一个和他略有瓜葛的女人都视为假想敌,为此与他冷战。她怒气冲冲,万分委屈,有时又曲意逢迎,弗龙斯基无时无刻不活在她的坏脾气和小心机里,受到的折磨一点不比卡列宁少。而他也像曾经的卡列宁那样仁至义尽,给她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关心她内心的波动,希望她能够离婚和自己正式结合,也可以给以后的孩子以名分,但只要一提起这个安娜就大发雷霆,等到她终于答应考虑,已经时过境迁。


▲ 资料图: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受辱的卡列宁,收回对她的宽恕。一度处于绝境的他,又因为被另一个女人利季娅温柔相待而受控于她手中,利季娅结交的一个神头鬼脑的法国人,指使卡列宁拒绝了安娜离婚的请求。

看上去,安娜陷入了困境,但这是否就是走投无路?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卡列宁可以从愿意离婚变成不愿意离婚,也有可能某天心有所动,豁然开朗,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一蹴而就,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忍耐等待与对峙。

可是安娜是一个真正的公主,会为了十八层羽绒被下的豌豆夜不能寐。她曾对她的嫂子说:“如果有人不幸,那就是我”,说这话时,她衣履光鲜被情人宠溺,她嫂子,却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徒有一个屡屡出轨的丈夫。现在,安娜有了更多的理由确认自己的不幸,她放任自己崩溃。

她想一出是一出,想到了就要弗龙斯基立即执行,后者稍有迟疑,就被她视为背叛,口角中,她大骂弗龙斯基的母亲,并且指控他维护他母亲是多么虚伪。她告诉使女,她头有些疼,让弗龙斯基回来后不要进自己的房间,当弗龙斯基真的这么做时,她认为他已经不爱自己了。

他去母亲那里处理一些关于财产的事务,她分分钟不能忍,写信,发电报,还要跑去大闹一场,揭穿他的真面目。到了火车站,她想起当年刚刚与弗龙斯基相识时,身边正有一起卧轨事件发生,便临时起意,躺在了铁轨上。

她如愿以偿。她死后弗龙斯基无比痛苦,一蹶不振,要到战场上去送死。可是,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到底有何意义?所谓“敢爱敢恨”,难道就是导向这自毁的激情?安娜到底是怎样把自己弄到这一步的?

不妨把她和另外一个私奔者做个对比,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王娇蕊,她和安娜一样,是欲望汹涌的女人,她爱上了丈夫的朋友佟振保。当她确定了这爱情,立即写信去与丈夫做个了断,佟振保却惊惶得生了病,要她跟她丈夫说,她只是开个玩笑。

她十分错愕,却没有一句抱怨:“飞快地一下,她已经站直了身子,好像很诧异刚才怎么会弄到这步田地。她找到她的皮包,取出小镜子来,侧着头左右一照,草草把头发往后掠两下,拿手帕擦眼睛,擤鼻子,正眼都不朝他看,就此走了。”

之后佟振保听说她和丈夫协议离婚。数年之后,佟振保已经娶妻生女,在公交车上,与王娇蕊不期而遇。此时的她算不上美:“很憔悴,还打扮着,涂着脂粉,耳上戴着金色的缅甸佛顶珠环,因为是中年的女人,那艳丽便显得是俗艳。”

“憔悴”与“俗艳”都不是好词,放到王娇蕊身上,却有一种生命的质感,她不像安娜最后时刻依旧风情万种,但是,她的这种憔悴的、残破的俗艳,是与命运搏斗过的痕迹。

书中说得简单,她再嫁姓朱男子,生了孩子,都是很普通的情节,那种惊心动魄感,从她和佟振保的对话里透露出来。

“振保道:‘那姓朱的,你爱他么?’娇蕊点点头,回答他的时候,却是每隔两个字就顿一顿,道:‘是从你起,我才学会了,怎样,爱,认真的……爱到底是好的,虽然吃了苦,以后还是要爱的,所以……’振保把手卷着她儿子的海装背后垂下的方形翻领,低声道:‘你很快乐。’娇蕊笑了一声道:‘我不过是往前闯,碰到什么就是什么。’振保冷笑道:‘你碰到的无非是男人。’娇蕊并不生气,侧过头去想了一想,道:‘是的,年纪轻,长得好看的时候,大约无论到社会上做什么事,碰到的总是男人。可是到后来,除了男人之外总还有别的……总还有别的……’”

王娇蕊和前夫离婚后,孤身一人在中国,从容颜上看也是吃了很多苦的样子,但这女子能从苦中尝出蜜来。佟振保负了她,她却由此得知,认真爱,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命运的洪流滚滚而来,她于浪潮中站住脚,稳住神,她说她不过是往前闯,碰到什么就是什么,她对境遇无预设,勇于见招拆招,由此看到更大的世界,遇见更多的自己。谁说张爱玲只见人生的千疮百孔?她在王娇蕊身上展现怎样一份人性的光明!

很像那个著名的童话,《海的女儿》,最初,小人鱼也曾想得到爱,借助爱,获得不灭的灵魂,当这个愿望落空,王子爱上别的女人,巫婆告诉她,杀死王子就能解除魔咒。这是一个暗喻,让她像安娜那样通过愤怒解救自己,但小人鱼终于还是扔掉手里的匕首,天使把她接到天上,告诉她,通过做善事,一样可以获得不灭的灵魂。是啊,王娇蕊也说,除了男人之外,总还有别的……

相形之下,安娜的世界只有预设,没有准备,她要真爱,要儿子,要被尊重被欢迎,更时刻被爱人重视,她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女孩,装作没心没肺,想得到更多的玩具。稍不如意便乱了阵脚,慌乱之下就勃然大怒,她是这样脆弱这样容易被摧毁的女人,原该隐居于家园之中,却非要跃身于爱情的江湖,将此间当成专为她建造的乐园,发现不是,就以自毁般的激情,要砸它个稀巴烂。

“为爱生为爱死”这种词,看上去很好看,但细究起来,是不是有些太单薄呢。

托尔斯泰为什么要塑造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一个人物,他对安娜又是怎样一个态度,是很费嫌猜的事。伟大的作家就是这样,他们笔下的套路,往往是圈套,在小说中,托尔斯泰多次通过许多人的眼睛,描摹安娜的妩媚动人,那种生机勃勃的美。可是,他写她的愚蠢与泼悍时,也毫不留情。


▲ 资料图: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剧照

托尔斯泰写这篇小说时,曾说,我要塑造一个堕落的女人。评论家许子东认为,托尔斯泰初衷是这样,但写着写着,作家自己爱上了这个一开始他准备批判的女人。这是一种思路,但是,会不会有另外一种可能,这是半句话,剩下的那半句是:可堕落是迷人的。所以他并行地写她的美和愚蠢,她的“生机勃勃”,源自她身上那直接的肤浅的愿望,即使我予以长篇大论的批评,却也不得不承认,安娜式的随波逐流,比王娇蕊式的天人之战,更诱人,也更过瘾。这是人世里的矛盾之处,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言说空间。

悠优 2016-7-11 22:47

现代人,按理说嘛,也是可以预防滴呀,安娜不要去嫁卡列宁好了,,,
至于卧轮司机,看清其渣也可以不要哒,木有纠结啦。问题解决。tada

congmaoma 2016-7-12 16:00

安娜从来不是多么有正面意义的形象,更不是什么圣女。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她的美,并且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社会,丈夫,情人和她自己摧残了这个美,使它无可避免地凋零。这样的事无论过去,现在都还以不同的形式发生着。所以说女性独立并不是指一定要和男子做同样的事情,女性独立的根本是要认清自己,接受自己,清楚自己做为一个社会人的独立存在,而不在瞻前顾后,左右摇摆,想要依附又想获得社会对自己做为独立个体的尊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源于真爱还是愚蠢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