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你以为《老炮儿》在说什么?

yingyinc 2016-1-2 10:15

你以为《老炮儿》在说什么?

你以为《老炮儿》在说什么?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jM4NDkwMw==&mid=400923984&idx=1&sn=39a2be3ee8f5c2e2d6e067556178728c&scene=2&srcid=12308VXCzxSb7XnlmVholZu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url]


你以为《老炮儿》在说什么?

2015-12-30 苏庆 干货

曾经风光四九城的北京老炮儿六爷,如今过着四处借钱的日子。他儿子泡妞劈腿,被官二代非法拘禁。为了救儿子,六爷只好重出江湖。一场新旧势力的对决不可避免...众说风云的《老炮儿》,到底货色几成呢?
1、《老炮儿》名词解释
老炮儿:北京江湖人物,又称“顽主”。“顽主”一般平民出身,无业,经济来源靠收取自己地盘上的小偷上缴的保护费。
现在北京话语境里的“老炮儿”指代混在北京各种圈子里的老混混。
小偷,北京黑话叫“佛爷”;“佛爷”最怕“顽主”,见面得喊“爷”。所以《老炮儿》电影中,无论是谁都尊称冯小刚一声“六爷”。影片开场,六爷让小偷把钱包里的身份证给失主寄回去,小偷操外地口音,不懂规矩,说不寄又怎样?六爷说,不寄,你走不出这个胡同。这是给观众交了六爷的底——他是这一片儿的老大。
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北京“顽主”的唯一公开报道,来自《三联生活周刊》2007年第43期《1968年的北京江湖》一文。文中记载,一九六八年以来,四十年内,北京城最凶狠的“顽主”绰号“小混蛋”,真名周长利,出身贫贱,他爹是锅炉工;。一九六八年夏天,“小混蛋”和他的弟兄十多个人,手持三角刮刀和钢丝锁,在中山公园重创上千手持三八军刺、俄式铜头武装带的红卫兵大院子弟,喋血街头、杀出重围,堪称老炮儿江湖战史上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几个月后,“小混蛋”死于大院子弟的群殴。
“小混蛋”的形象首次搬上大银幕,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王朔,具体情节出现在王朔的小说代表作《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那个桥段,文革中,北京大院子弟帮派和平民子弟帮派为了追女孩(拍婆子,或称嗅蜜),在胡同里爆发小规模械斗,大院子弟先胜一局,然后双方约架,地点在卢沟桥下,两边都有上千人规模,于是双方都去找北京城势力最大的“小混蛋”来居中调停,黑话叫“盘道儿”;王朔扮演的“小混蛋”凭借江湖地位,摆平双方,众人齐聚北京莫斯科餐厅(老莫),公推“小混蛋”为江湖共主,把酒言欢之际,“小混蛋”——也就是王朔,坐主席位,端起扎啤酒杯,扫视群雄,说了那句著名的样板戏台词:“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


(小混蛋 王朔饰演)


群雄觥筹交错,酒至酣处,将王朔抛起,再接住,如此十数次。此处配乐是军乐版《喀秋莎进行曲》——“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那明媚的春光”,这段军乐,如今红场阅兵还可以听到。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当年票房奇迹,拿下戛纳、威尼斯、金马三科奖杯。王朔是编剧,原著作者,也是客串演员,虽然是客串,演的却是江湖老大。地位可见一斑。冯小刚也在片中客串了“胡老师”一角,是个被主角调戏的搞笑人物。这部电影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姜文是北京部队大院子弟,父亲是军官。
2、贵族与平民
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文化圈的弄潮儿是王朔。1988年,由王朔小说改编和编剧的四部电影在同年上映,号称“王朔电影年”,这四部影片分别是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当年,王朔是中国第一拨抽版税的作家,王朔红的时候,余秋雨还不是“文化口红”呢。而冯小刚的正式亮相,还要等到1992年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冯小刚是这部剧的第三编剧,兼美工。《编辑部的故事》取材于王朔的三部小说《修改后发表》《一点正经没有》《谁比谁傻多少》——名字都特“痞”吧?王朔当年独自打下的山头,就是“痞子文学”。而当王朔独立潮头之时,冯小刚还是王朔身后亦步亦趋的人物。这不是杜撰,王朔当年开了影视公司,王是老板,冯是员工,“吃饭的时候坐末席”,“特会奉承人”。
北京大院子弟在八九十年代的北京文化圈占了半壁江山。这个圈子和2015年的电影《老炮儿》的戏里戏外密不可分。了解了这个圈子,也就了解了冯小刚,以及冯小刚们的文化趣味。


(作家 王朔)

王朔出身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父亲是军官,王的少年时代在文革中度过,之后参军,复原,下广州当“倒爷”,回北京写小说,终于熬成“大腕儿”。和他同在一个院子里的叶京,经历相同,混成电视剧导演,把王朔的《动物凶猛》《橡皮人》《千万别把我当人》三部小说揉在一起拍了长篇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故事讲的就是军队大院子弟在文革中亡命的少年时代,和在八十年代下海骗钱的青春;白百合和他老公陈羽凡就是演《与青春》的时认识的,戏里还出了另一个小鲜肉,叫文章。文章且行且珍惜的老婆马伊琍的前男友叫管虎,导演,今年拍了《老炮儿》。


(《老炮儿》导演管虎)

管虎的父亲是老演员,家住帽儿胡同四十五号中央话剧院大院,所以管虎也是大院子弟,这个帽儿胡同里还有外交部、空军、煤炭部等诸多形形色色的大院儿。
和王朔同住军委大院的,还有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


(王中磊 王中军)

两人在王朔的小说里化名“高阳、高晋”——“打架手特黑”。在八十年代王朔埋头写小说的日子里,王中军赶上出国潮,远赴美国打工,回来时攒了十万美元,成立了“华谊兄弟”,开始先给“中信”这类国企做广告策划,卖过宝马车,最后拍电影;这个公司的本钱是王中军在美国打工赚的,但如果没有军队子弟的背景,怎么赚到第一桶金呢?
王朔开始发小说的时候,得到了“北京青年文学出版社”的青年编辑马未都的大力协助,马未都是海军大院子弟,后来马未都倒腾文物发了财,在王朔的忽悠下投资拍了电视剧《海马歌舞厅》,编剧自然是王朔。而马未都的编辑生涯被王朔写进另一部电视剧,也就是《编剧部的故事》,其中主角“东宝”的故事直接取材于马未都本人的工作经历,“东宝”的扮演者是后来的喜剧之王葛优,葛优他爹葛存壮是北影老演员。葛优是北影大院子弟。
前面拍王朔电影《大喘气》的导演叶大鹰,代表作《红樱桃》,叶大鹰是叶挺将军的孙子,大院子弟;叶大鹰在徐静蕾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我和爸爸》中扮演徐静蕾的爸爸。
徐静蕾是王朔的女朋友之一,间接造成了王朔的离婚。王朔说过,老徐最早是“摇滚果儿”(果儿:漂亮女孩,女粉丝)“摇滚果儿”特指北京摇滚乐队的女粉丝,她上学的时候在啪涕上认识王朔,改混影视圈。
说到北京摇滚圈,头号老炮儿当然是崔健。



崔健是空政歌舞团子弟,他父亲是团里的小号手;崔健第一次见到成型的摇滚乐队就在军队大院,有个首长子弟搞来了当时谁也没见过的披头士唱片,还买了电吉他和鼓,组了乐队,弹着玩,崔健当时还小,也就是在旁边看看,这个高干子弟叫林\立\果,不知道林\立\果是谁的,自己百度。以上情节见崔健导演的电影《蓝色骨头》以及影片的宣发访谈。如果说,王朔曾经是老炮儿们的精神代言人,那么崔健到现在还是老炮儿们的音乐代言人,以至于《老炮儿》电影中,六爷冯小刚和老情人许晴嘿咻的时候,还要先弹一段老崔的《花房姑娘》助兴。


(冯小刚、许晴激情戏)

许晴,外交部大院子弟,外公是辛亥元老黄兴的挚交,爸爸是贺龙元帅的警卫员。这么漂亮的女孩儿,这么高贵的出身,所谓“根正苗红(出身好)盘靓条顺(颜值高身材好)”,是当年顽主们愿意豁出命追求的女神呐。
这些人成名之前,在六、七十年代,他们“大院子弟”的身份是一种特权,他们就是建国后的第一批官二代;大院子弟特权的外在表现是,在老百姓都穿着蓝布制服的时代,他们穿着父辈的“将校呢、柞蚕丝军装,马裤、塔帽”“板绿茶蓝”不但英姿飒爽,而且“这些都是有钱也买不来的。只有高干子弟才能穿。”同样,他们骑的“28锰钢单车”也是“凭票才能买的” 他们啸聚成群,在公共影院看电影要坐前排,在内部影院看一般人看不到的“内参片”,他们自诩海军大院的女孩最漂亮,因为是“华东海军的底子,江浙人多么”他们不但是那个年代的特权阶层,还带动了那个年代的时尚。

(大院子弟 《血色浪漫》剧照)


“根正苗红”是大院子弟的骄傲。他们交友是看身份的,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们是有身份的,有个男孩子,长得很精神,和我们混,说他是“北炮”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北京灯泡厂”的,然后他就从我们中间消失了”“北炮”大概是“北京军区炮兵部队”的简称吧,如果是“北炮”子弟,那就是自己人;可这孩子是“北京灯泡厂”的,那就是小老百姓,对于大院子弟来说,和老百姓一起混,就是背叛自己的阶级,是很不入流的事情,北京灯泡厂这孙子简直是混入革命队伍的奸细。
前不久,马未都在他的脱口秀中专门说了一期大院子弟的专题,他说,大院子弟就是当时的“士族”
“士族”,出自《资治通鉴》,“太宗谓魏征曰:朕观两晋南北朝短也,祸根实为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此取乱之道,朕不可不察。”是说,魏晋南北朝的官员选拔制度,选上来的都是官二代,贫民子弟没有上升通道。“士族”,就是官二代。
文\革中,北京红\卫\兵的疯狂历史,70后众所周知,80后有所耳闻。2014年,陈毅之子陈小鲁公开忏悔自己在红\卫\兵时代一起打老师、抄家的往事,并向当年的老师道歉。至于《红\二代神秘企业股东陈小鲁在十八大后忏悔文\革暴行》这条新闻在刷什么存在感,人们不得而知;但作为史料,它说明了“大院子弟”在文\革中的形象。1966年,在统帅的发动下,这些被当成“兵卵”豢养在北京各个贵族中学的大院子弟们组织起来,成为了红\卫\兵的一部分,而且自诩是“最红”的一部分——他们是统帅的“革命小将”和“禁卫军”——“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统帅指向哪里,他们就砸向哪里,他们自信有最纯粹的革命理想,深信自己才是革命接班人,深信自己在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英雄;深信自己砸烂的珍贵文物,都是封建残余;深信自己打死的知识分子、高级干部,都是真正的走\资\派;可惜,当统帅利用他们“清君侧”,打倒了刘\少\奇和“党\内走\资\派”之后,很快就镇压了红\卫\兵的狂热分子,并将大多数红卫兵以“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名义,发配边疆,“知\青\运\动”开始。这时候,还没到下乡年龄的大院子弟,又或者有关系留城的当权派子弟,就留在了偌大的北京,政坛波诡云翳,父辈们斗私批修,无暇旁顾,大院子弟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革命陷入低潮了,领袖抛弃他们了,他们开始“拍婆子(泡妞)”“打群架”。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街头斗殴)

这时候,冯小刚扮演的平民出身的“老炮儿”们也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开篇说过,“老炮儿”特指北京平民子弟出身的混子、“顽主”。本来,“顽主”靠“佛爷上贡(势力范围内的小偷交纳保护费)”为生,平时靠暴\力巩固势力范围,虽然因为“拍婆子”也会与大院子弟发生摩擦,但总体上两者互不搭界;但在1966年红八月,红\卫\兵\运动最狂热的时候,以大院子弟为代表的红卫兵们开始清算“地富反坏右”各种“黑五类”。右派知识分子、党内高干走资派自不必说,打死打伤大有人在;剩下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基本上都有旧社会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子弟就被扣上了出身问题,一夜之间变成贱民,这就是著名的红\卫\兵口号——“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的出处,比如有的孩子家长当过国民党的兵,比如家长被检举解放前赌博,比如旧社会的政府雇员,比如娼\妓,等等,解放后这些人都是老百姓,住在北京的胡同大杂院,他们的子弟出来混的就是顽主,在66年红八月,所有顽主被定性为流氓,但凡能查处问题的人,包括家人,统统遭到红\卫\兵的批斗,批斗演变成帮派群殴,简称“武斗”,这笔血仇被顽主们铭记。他们开始报复。

(红\卫\兵批斗会)


北京作家萨苏在博文《“小混蛋”之死》中写到:“一方面是从来就是社会底层、文\革初又遭到血腥镇压,满怀悲愤和报复心理的平民子弟集团;另一方面是在政治上屡遭打击、眼看着父辈们的崇高等级和特权正在被极\左\政\权一步步褫夺的干部子弟集团;如同两列对开的列车,轰隆隆地对撞而去。”这是“北京老炮儿”“顽主”们和“大院子弟”“红色贵族”的根本矛盾,即贱民与新贵的矛盾。
“红八月”结束两年之后,一九六八年,新一代贫民顽主领袖“新街口小浑蛋”已在京城颇有口碑,随时能召集上百人的队伍与红\卫\兵对峙。顽主们的装束和红\卫\兵一模一样,他们抢来红卫兵的军装和武器作为战利品,两帮人走在路上很难分辨,互相经常要“盘盘道”。在中山公园,来自部委大院的红卫兵问小混蛋:“你哪部的?”小混蛋上去抡起武装带就打:“什么部的,装你丫的。”
“小混蛋常常打了大院的红卫兵,抢了衣服,就拿出衣服口袋里的军官证和大家玩闹:我爸爸是军官!哈哈哈哈!”
在红\卫\兵眼里,顽主们是流氓,是敢于扑咬革命子弟的狗,萨苏写道:“……杀死那条低贱的狗,成为了第二代、第三代高\干\子弟红\卫\兵最激动人心的政治目标。斗不过那个极\左\政\权,我们还杀不了一条狗吗?他们捍卫的,就是自己高贵的等级和血统不被玷污。”
小混蛋在1969年被大院子弟打死,当然也有大院子弟在随时发生的斗殴中丧生。这是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女人,他们历史。
这些大院子弟,日后有人升官,就是领导,比如重庆的不厚书记;有人发财,就是大款,有人写书,就是作家,有人拍电影,就是导演——他们的特权使他们总能率先接触到新鲜资源,领一时风气之先。
而平民子弟的“顽主”们、“老炮儿”们,除了发财的以外,多数还是市井小民,混着,或者颓着。
两拨人的历史似乎泾渭分明,又被时代冲刷的模糊不清。
3、冯小刚的心思
回到电影《老炮儿》,冯小刚为什么会接这部戏?在公众印象里,冯小刚不是一直和王朔,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一块儿混大的大院子弟吗?作为大院子弟在文化圈功成名就的代表,冯小刚为什么会生平首次跨界当主演,就背叛了自己高贵的出身,反而扮演了一个贱民出身,混的如此点儿背的“老炮儿”呢?
据娱评人黄佟佟考证,冯小刚虽然出身党校大院,并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反复渲染了他党校子弟身份,但是小刚父母在他七岁时离异,小刚很早就跟随母亲离开了党校大院,开始混迹市景的生活,后来他母亲瘫痪,日子更贫苦。他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军区文工团做美工。转业后,在北京城建公司工会当文体干事,再后来得到另一位大院子弟郑小龙的帮助,在其负责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制作中心”,重拾老本行——美工,接着搭上了王朔这班车,最终在拍出几部电视剧后,凭借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混出了头。

(电视剧时代的王朔 冯小刚)

在这段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 冯小刚的童年因为家庭缘故淡出了红色贵族圈子,成年后,为了在影视圈立足,他又重新混入大院子弟的圈子,但却长期是个小人物。叶京导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王朔评价甚高,认为“叶京简直是个匠人,把我们的过去一刀一刀的刻出来”。而据凤凰网《娱乐深喉》考证,在这部电视剧中,“老大”高阳映射的是青年王中军、主角“方言”映射的是青年王朔,而他们最喜欢“挤兑”的同伴就是“冯裤子”,这是个混混团体中常见的窝囊角色,“动不动就哭,左右逢源,见风使舵,”叶京说:“冯小刚身上更具有冯裤子的典型性。他的那种特点很有代表性,确实代表那个时代,乃至现在生活圈子里的那些小人物。”在王朔的电视剧时代,一伙人吃饭,“王朔居中,而冯则位居末席”。叶京更说,“冯小刚是王朔捧出来的。”


(导演 叶京)

但在电影处女作《甲方乙方》之后,冯小刚不再拍王朔的作品,而是自编自导《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接着又拍了石康编剧的《大腕》,又过了四五年,冯小刚才又重拾王朔,拍了王朔编剧的《一声叹息》。这期间,媒体报道王朔与冯小刚闹翻,显性的原因为了钱;客观上,这反映了冯小刚日益做大的过程,也反映了王朔跌下潮头的过程。但此时圈子里公认的精神领袖,还是王朔。
第二,冯小刚的内心无法回避平民子弟的成长经历。直到新世纪导演了春晚之后,在被各色人等尊称为“国民导演”之后,冯小刚才公开说了下面的话:“人的习惯和出身有关系,我至今爱吃冰箱里的剩菜,爱吃味厚的菜,因为小时候日子紧,家里多了人口吃饭,添饭不添菜,为了下饭,只好给菜多放盐”这是做客《锵锵三人行》时冯小刚的独白。“添饭不添菜”,这是典型的单亲家庭平民生活;大院子弟在物质匮乏的七零年代都拿着父母的饭票吃部队食堂,是不用吃这份苦的。
彼时的冯小刚名利双收,终于不再纠结自己在大院子弟圈子里长期边缘化的心理阴影,在世俗意义上,他终于不用活在王朔们的影子里。
到了《老炮儿》,冯小刚彻底打开心结,本色回归平民身份——他的童年被迫告别了红色贵族的出身,成为胡同串子,从市井小人物开始,俯首低眉、左右逢源,靠着各种攒人品以及用心,从边缘一步一步走到了舞台中央。如今当他掌握了话语权,只要开口说话就有人支话筒的时候,他终于牛逼轰轰地通过这部电影宣告,他不是大院里的红色贵族,而是后海胡同的江湖老炮儿。
4、《老炮儿》的价值观
《老炮儿》一片叫好,是因为其中有六爷打城管,掰折了官二代的手指头,借钱从局子里捞出兄弟,讲道理,守道义,这些中外英雄同款桥段。
那么真实北京顽主的江湖道义究竟是什么呢?
继续引用萨苏《“小混蛋”之死》:
“一九六六年夏,几名顽主中有头脸的人物齐聚西城平安里大影壁后面的一个小酒馆,拟定了四条规则。当时,一个人用黄草纸把这四条道规纪录了下来:一、不欺负好学生;二、茬架(打架)不许追到别人家里去,不报复伤害家人;三、佛爷跳槽(小偷更换偷盗区域)必须经过顽主。四、不抬人(不报警,全世界黑道共同的缄默原则),盗亦有道。这几条为后来小混蛋一统南北城奠定了共同的道德基础。”
黑吃黑,不报警,的确是道上混的至高规则,香港黑社会“生不入官门,死不进医院”,一个道理。
各种影评中,诟病《老炮儿》价值观最致命的扭曲,就是“六爷把对手官二代父亲的犯罪证据寄给了中纪委”。江湖事就江湖了,双方不是约好了在颐和园野湖一战定胜负么?为什么要背后插刀,秘密报官呢?这等于六爷嘴上说着规矩,自己却坏了最大的规矩。
话虽这么讲,可情节中如果没有“举报中纪委”这一折,你觉得这片子能过审吗?
现实中的黑帮遇到这种和权力交锋的事情,又当如何呢?——当然是收钱了事呗。百度一下在澳门收赌债的黑社会和你国官员的段子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出来混是为了混饭吃,黑社会怎么会反腐呢,笑话。
5、名词解释 续
六爷的八哥:
六爷最后决定和官二代野湖PK,不仅仅为儿子报仇,还因为官二代的手下在抄六爷的家时,把六爷的八哥给弄死了,六爷要为鸟报仇。
这是个老段子,提笼架鸟是北京老头的乐趣,在京味作家鼻祖老舍的《茶馆》中,江河日下的满族遗老常四爷说,“我饿着,也不能让这鸟饿着。”
王朔对老舍的台词做了进一步解读:
“真正使我对老舍这个人作为作家感到佩服的是话剧《茶馆》……真是好。那个北京话的魅力在这部戏充分得到了展示……譬如“我饿着,也不能让这鸟饿着。”就是一种精神嘛,在世纪末大家都很在乎自个的今天,说出来也是掷地有声,听上去也不像句大话。”
这就是王朔的趣味之一,好听的词儿叫“人文关怀”
这个段子直接被王朔抄在了他编剧的电影《一声叹息》里面——作家梁亚洲的小三刘蓓即便是在居无定所的时候,也不忘带着自己养的一条金鱼,刘蓓说“我饿着,也不能让它(鱼)饿着”
前面说了,冯小刚是《一声叹息》的导演。
到了《老炮儿》,老舍《茶馆》里常四爷的鸟,又变成了六爷的八哥,这回鸟不能再饿着了,鸟被弄死了,所以六爷更怒了。
片子里打酱油的那只鸵鸟的意义,同上。
日本军刀,三八军刺,将校呢大衣:

六爷PK大Boss之前,背上珍藏的日本军刀,穿上压箱底的将校呢军大衣,单刀赴会,这是什么来头?

(六爷的日本军刀 将校呢大衣)

文革中,顽主与大院红\卫\兵血斗,顽主的兵器是菜刀,三角刮刀(一种钳工工具)钢丝锁(可以打架,也可以锁自行车,六爷用它锁了一个飞车党);而大院子弟兵器中的大杀器,就是各种军刺,因为军刺只有军队子弟才可以从父亲的抽屉里面偷出来(详见《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就和顽主的菜刀划清了界限,是特权的象征;如果是三八军刺,就是说,父亲官大,缴过日本人的枪。
而日本军刀,那就是终极大杀器,相当于网游里的八心八箭屠龙宝刀黄金AK之类;当然,还是说明持刀人父亲的官大,许世友将军生前就收藏着当年缴获的十几杆日本军刀。
将校呢大衣,同上,说明穿的人父亲官大。
六爷身为平民顽主,却拥有大衣和军刀两件终极大杀器,说明六爷当年征战江湖的时候,在万军丛中斩获了顶级装备,显示了六爷当年对大院子弟辉煌的战绩和武功……等等,等等……

(“闷三儿”的军刺)

而六爷的爱将“闷三儿”露出胸大肌,抽出两把三八军刺,屌炸车库一场戏,之前有铺垫,说闷三儿是六爷当年不打不相识的拜把兄弟;从武器显示了闷三儿当年也是一方豪强,但是军刺比军刀又低了一格,这说明了“闷三儿”当年相对于“六爷”的江湖地位,也就是山鸡和浩南的关系。
冰场:
片中多次出现六爷到冰场滑冰的段落,有自己去的,有和闷三儿一起去的,最后打Boss也在冰场,为什么呢?

(红\卫\兵在冰上排练舞蹈)


冰场,当年顽主和大院子弟拍婆子的圣地,七十年代的冬天,在北京后海或者颐和园的冰场,少年们穿着军大衣,围着心存仰慕的妞织的围巾,徜徉冰面,眼睛逡巡着冰场上更漂亮的妞,玩出各种招引目光的花样……这时如果发现情敌,马上又抽刀开打(详见《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
相当于如今在各种大趴上,高富帅为了泡妞如何如何狂拽酷炫屌炸天……自行脑补。
六爷一把年纪还和闷三儿留恋冰场,那是忆往昔峥嵘岁月呢。
许晴:来自大院子弟中的美女,六爷当年的铁粉、情人、战利品,美人英雄嘛;相当于坐在官二代豪车里的嫩模。

(许晴剧照)

六爷在当年的泡妞圣地,穿戴当年的顶级装备,单刀赴会,身后追来了一帮当年的兄弟和粉丝;相当于野湖对面的官二代开着法拉利带着自己的妞和手下赶来约架;这种大场面,怎么能没有美女观战呢?如果美女不在场,说不定架都打不起来,打给谁看呀。
明白了吧,整场电影就是导演和主演费尽各种心机,让最后的大装逼,不对,大PK,牛逼至死。最后六爷真的死了,不死,牛逼就吹炸了。
逼是一样的逼,装上见高低。
6、结论
手提日本刀的,唐吉可德式的北京老炮儿,迎战 “南方某省高官”的第二代,开着恩佐法拉利的“三环十三少”——一面荷尔蒙爆表,一面英雄迟暮与宝刀不老反复拧巴。还映射“黑社会”“反腐”的社会热点和黑色幽默——在烂片汹涌的当下,就算是诚意装逼之作了。

(《老炮儿》中的官二代与豪车)

“南方某省高官”和他儿子的“恩佐法拉利”是在映射周\本\顺的犬子在长沙的保时捷4S店吗?至少“三环十三少小飞”和“海淀小霸王李天一”之间有迹可循。可是只有零吉化的公子在海淀的车毁人亡,开的才是法拉利呀,呵呵。
过去,贱民与新贵的街头械斗被裹上了左派革命的荒诞外套;如今,屌丝与官二代的阶级矛盾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权力滥觞;但真的英雄绝不是老炮儿,而是不久前某位判三缓三的律师。
王朔在《一声叹息》的开篇有一段独白:
“对于一个在一九五七年出生的中年人来说,这半个世纪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的。有些事隆重地开幕,结果却是一场闹剧;有些事开场时是喜剧,结果却变成了悲剧。在悲喜交加的经历中我走到了二十世纪的末叶。一幕幕开场的锣鼓,一曲曲落幕的悲歌,如今都已随风而去,唯有那轻轻的一声叹息住在我的心里”
——我至今不认为王朔的这段话是为女人写的。

悠优 2016-1-2 15:24

还有部血色浪漫也有写到小混蛋,主要写小混蛋被大院帮整死那段,其实也是同一个人物的。。。。

yingyinc 2016-1-2 19:33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zc1NTkwNQ==&mid=401372389&idx=1&sn=5aa4d56509f2336e59d8eeb51ae3ac9d&scene=1&srcid=0102EDzAitVDCAwBtqgNxJYY&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url]

别“老炮儿”了,不就是滚刀肉么
2016-01-02 托马斯骆 托式派对






前几天看了电影《老炮儿》,觉得冯小刚在《老炮儿》里主演的张学军是这么一个人——

出生在1960年代最礼崩乐坏的时候,打小儿长在北京后海附近的胡同里,年轻的时候是这一片儿的老大,罩得住几条胡同里的小混混,打个人,碴个架,偷个鸡摸个狗外带碰个瓷儿,什么都干过,跟派出所的民警叔叔都熟。

没人拿他当善茬儿,可他觉得自己也不是个恶人:讲义气,讲兄弟感情,讲传统伦常,懂忠孝节义,体现义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拉群架,后海的打景山的,景山的干美术馆后街的,再大规模点儿的群架,颐和园后面的野湖上见吧。

人到中年赶上了市场经济,于是人生失意,看什么都不顺眼,胸腔里运着一口气,外带身手还行,也是有点肿胀,就犯了事儿了。出来之后人老了,妻离子散,没什么谋生之道,就开个小卖部,守着那条从小到老的胡同,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年轻人都是坏且不守规矩不知伦理的小混蛋。自己活的潦倒但不憋屈,不合时宜但特他妈正确。

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儿子犯事儿在另一群无良官二代新型小混蛋的手里,老炮儿赶鸭子上架,用自己的那套规矩伦理和身手,带着一群当年胡同里的发小,扛着一把军刀,跟义和团打洋鬼子似的,拼着自己的心气儿和血性,倒在了冰封的湖面上。最后天道昭彰,靠老炮儿一封寄给中纪委的举报信,扳倒了官二代小混混势力。老炮儿了一辈子,临了跟官府合作了一把,自己的一辈子也就这么了了。



这个角色感动了好多人,从张学军身上,他们看到了男人气概、风骨、规矩、局气和义气,还不畏强权,内心高贵,活得有原则有精神,于是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憋屈、隐忍和渺小。

我看这电影的时候也感动了几把,关键是冯小刚演得好。冯小刚出生在1958年,比他演的张学军大不了几岁,冯导出身苦寒,但自己不是个老炮儿,冯导年轻的时候混的圈子差不多大院子弟圈子,也打群架,但基本上可以算是统治阶级。在1960-1970年代那个半无政府状态的北京,据说统治阶级子弟和平民子弟是通过白刀子见红的方式打成一片的。

冯导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做美工、做导演,偶尔还演个电影,变成了顶级文化商人,骨子里本来就有的那种内心高贵的心气儿凸显,再加上熟悉1960-1970年代北京的市井生活,理解同代北京老炮儿的内心世界,演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了。

问题是,冯小刚演的老炮儿张学军,除了社会身份和生活状态和自己不一样,加上必须按着剧情和脚本来之外,本质上是他自己在本色出镜演他自己。可冯导自己不是个老炮儿啊,就算曾经离老炮儿们挺近的,这么多年的脱胎换骨也让他不可能回到那种状态啊。管虎导演呢也不是个老炮儿,管导的内心可知识分子了,当年的《头发乱了》各位看看就知道了。

所以,冯小刚演的老炮儿,因为冯导自己的那股劲儿,就一不小心把老炮儿这个群体给升华了。




讲两个自己的经历。

我现在都记得我是怎么知道“文革”这个词儿的。那是在1985或1986年,我爸骑着自行车,前面的车梁上放着我,骑到朝阳门外东大桥附近,一辆窜过来的自行车从后面一顶,我爸就带着我滚下来趴地上了。老爷子起来怒斥了几句,对方差点过来就要打人,是个小伙子,满嘴的脏词儿连着不带重样儿的。那会儿街上爱管闲事的人还是挺多的,马上就有人拉开了我们。然后那孙子骑着车骂骂咧咧就走了。

我爸忙着安抚惊魂未定的我,一边骑车一边继续生气。我爸出生在1940年代,生我的时候岁数比较大了,老爷子气哼哼地那儿嘟囔:“这帮小王八蛋,都是文化大革命时候生下来的,没家教。”我那会儿已经认得好几百个汉字了,平时整个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就问我爸:“什么是文化大革命啊?”我爸没好气儿地跟我说:就是不干正事儿,打砸抢,打老师!

那个30年前满嘴喷粪撞倒了我们爷俩的北京小伙子,就是张学军的同代人。我爸也是老北京,比张学军那一代人大20岁。《老炮儿》里的张学军不断地教训那些现在的小混蛋们,你犯浑可以,但不能冲比自己岁数大的人说脏字儿,这是规矩。可在我记忆里面,这规矩怎么不存在啊?我爸那会儿是一个建筑工程师,又得画设计图又得下工地,风吹日晒,显得比他实际年龄还老,那个30年前的北京小混蛋,可是当着我和我爸的面,让当时还只有4、5岁的我把什么脏词儿都听见了。所以不好意思我得受累问一句:那代老炮儿,是张学军是常态,还是那个孙子是常态?谁能代表谁啊?

现在这群杂碎变老了,50多岁了,开始怀念规矩了。问题是你们有过这规矩么?



第二个事儿,是在1994年。那会儿我念初一初二,在北京东城北新桥附近某条胡同里的某所市重点中学。1980年代的时候中学里面打群架还挺流行,1990年代已经不那么流行了,新兴产业是打劫。

1990年代,贫富差距已经普遍存在了,钱又开始变得重要,生理上发育得比较好又比较缺钱的小孩儿三五结伙儿,盯着其他中学生的钱包,随机作案和目标作案都有,但一般都是跨校作案,本校的抢本校的风险太高。我们这种所谓的重点中学一般被盯得比较惨,主要是因为学生经济实力更好一点儿,书念得更好一点儿,所以打架和反抗能力也都比较弱。

我那会儿个矮人瘦身子骨弱,但活得比较鸡贼,脱身能力比较强。初中高中三年只被劫过3次,但印象最深的一次就在我们那所中学斜对面的小卖部里。我过去也常在那个小卖部买个可乐北冰洋话梅肉什么的,但那次我是出了校门在胡同里走了半道儿,被两个孩子截住了,带到了那个小卖部里。小卖部的经营者是一个当时30多岁的胡同串子,平时里看不出有多坏,他看见那俩人带着我进来,冲那俩人嘿嘿地笑了一声:“又带过来一个?”

因为小卖部是在室内,比较隐蔽,警察们轻易不去小卖部查岗,老师们更不去。所以特别适合打劫。我就是在那个小卖部里书包和裤兜被掏了个底儿掉,损失了10多块钱。整个全过程,那个30多岁的小卖部店主就在那儿一边看电视一边看我们,饶有兴趣的样子。这俩打我劫的哥哥里面有一个人任意地进出小卖部后面的院子,想来要么是这个院子的常客,要么就是这个店主的邻居。从这个小卖部里被掏空了出来之后,我再也没在那儿买过东西。

后来好像是学校的教育处跟当地民警搞了个联合办案,端了那个小卖部,抓了几个小孩儿去劳教,我们学校里处分了两个里应外合的高中学生。我一直觉得我们那会儿,中学教导主任跟每个中学附近藏污纳垢的小卖部之间的矛盾是一项当时北京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那个曾经给我被打劫提供便利的小卖部和那个经营小卖部的30多岁的北京男子,我到现在都记得。

那个我们学校对门儿开小卖部当销赃点儿的,也是张学军的同代人,胡同串子,也是个开小卖部的。也是胡同里的一号人物,周围的年轻小混混都拿他那儿当据点。他看着这帮小混混打劫、抢人钱财,给他们提供便利还兴致盎然。他从中抽成不抽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说这种人就是“老炮儿”,路见不平,仗义行侠,维系着一个胡同的民间秩序,我还得佩服他,赞扬他,那就太混蛋了。

是张学军这种小卖部店主是常态?还是我遇到的那个小卖部店主是常态?谁代表谁?



不过后来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也让自己活得更“老炮儿”一点。那次被劫之后,我开始有意地跟我们学校的一些“坏学生”(重点学校也有坏学生)搞好关系,帮他们写作业,替他们模仿家长签字(我那时候的硬笔字已经能模仿多种成人笔迹),换得平时一些“安全保护”——我倒是觉得我同龄的这帮小坏蛋还挺仗义的。我身边也有其他的“好学生”学抽烟、学切台球,拼命往坏人堆儿里扎。尽管后来我们都发现我们扎不进去,但基本的招式还是学会了那么一点。现在想来,自我保护是其次,主要是我们都挺向往那种感觉的,在胜负拼发育的年代,我们觉得那个感觉挺酷。

玩命学坏和装流氓,在上个世纪的最后30年,一直是北京中学生特别是男生当中的普遍风气。但比我们年长半辈子的那帮所谓“老炮儿”,我觉得还是挺讨厌的。




以我有限的在北京生活了30多年的经历,我没见过几个像冯小刚演的张学军那种心劲儿的老炮儿。真正张学军那个社会地位、那种生活状态和有那种案底的人,大多活得如蝼蚁,怨气冲天褴褛不堪。

冯小刚演的张学军身上的那股子劲头,其实不是生于1950-1960年代的那群胡同老大身上的,而是比他们更早一代人身上的。您如果有幸能跟现在北京胡同里还健在的一些80多岁的老头儿聊聊,他们身上更有那么股子劲儿,一辈子身上也没俩钱,但内心是真高贵,生活有一些穷讲究,比如溜个八哥什么的;也穷讲礼数,你您他怹不分不成,见面低头不打招呼不成。那代人有懒的有滑的有鸡贼的,但没粗鲁失礼和满胡同打架的。他们年轻的时候,北京城里不时兴这个。打群架那是50年前开始的,那会儿现如今的这帮老头儿们已经是老炮儿了。

所以张学军这个人物形象,其实是两代人的综合体:他生于1960年代,但精神状态上是1930年代的老北京胡同串子的,行事方式和生活状态又是1960年代生人的。这样的话,这个人物才能既符合管导和冯导对老炮的塑造,演起来才顺手,形象还能稍微升华一下。



可就是因为张学军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不是他自己的而应该是他爹的,所以很多他在这部电影里用来感动我们的价值观和“原则”,跟这个人的实际做派和其他人的做派凑在一起看,有的时候就很拧巴,也有点违和——

张学军不是教育张嘴你丫你丫冲老一辈儿说脏字的小混蛋嘛?可他儿子管他叫什么呢?直呼大名:张学军。不能跟老辈儿说脏字儿,但能接受自己儿子直呼老子大名,这是哪门子规矩?我小的时候要敢当着我爸我妈的面直呼怹二老大名,大耳光子早上来了。

张学军数落自己的儿子张晓波,随便动别人的女人活该被打,还刮人家跑车活该被扣。自己个儿去救儿子,挨对方喽喽一大耳光子,也忍了,答应凑10万人民币交钱换人。结果自个儿的兄弟“灯罩儿”是猪队友一个,用劣质漆彻底把人家车彻底给毁了,100万都赔不起。赔不起了,六爷张学军就灵机一动,要用“我们的方式”把事儿铲了,提议打群架,颐和园后面野湖见。对方官二代小混混头目小飞(吴亦凡饰)答应了,赢了老炮儿赔车钱,输了小飞无条件放人。结果架没茬成,儿子晓波被对方姑娘救出来了,还顺出来10万块钱。

这也不知道是谁的方式,遵守的是哪门子规矩。没打架,没赔钱,没履约,白白顺出一个儿子,还偷出来一张要人命的机密存单。因为没文化,老炮儿家庭对所有带字儿的东西都没感觉,差点拿那存单给扔了。就算最后事儿闹大了把存单寄给中纪委了,可您要非说这里面是因为不畏强权,那也忒贴金了。这明明是自己摆不平了所以拜托官府,一边答应绝不报警一边报官啊。

这里面的基本逻辑就是两个字:鸡贼。四个字就是“趋利避害”。还算凑合赔的起凑的出钱来的时候要的是个面子,一手交钱一手还人。自己跟自己的发小无知闯了大祸,赔不起了,就提议茬架,想搏一把能不能把帐赖了,反正对方有钱。最后茬架心里也没底,儿子被救出来了,还顺回来一笔钱外带点其它零碎,也就敬谢不敏了。最后知道掌握着别人的命根子,官二代小混混放不过自己,就举报了。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讲面子讲“规矩”,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什么“规矩”也没了。这种规矩算哪门子规矩?



张学军嫌自己儿子“二尾子”,觉得话匣子(霞姐)跟他走得再近也终究不过就是个女人——这都是典型的胡同型直男癌,我们也就认了。他跟已经发迹了的哥们借钱,人家二话不说把钱掏出来了,这叫仗义吧,他嫌人家轰他走,来借钱又不能提钱的事儿,这就叫虚伪,您进ICU了人家掏的钱怎么不给人家退回去啊?张学军敢跟胡同里的外地小偷叫板,伸张正义,逼人家偷完钱包寄回去身份证,这是因为他知道在胡同里装大尾巴狼只有好处没坏处。他敢跟城管公开场合叫板,在城管的脸上比划了两下,也是鸡贼型正义,他知道如果这会儿众目睽睽之下城管跟他动粗,对城管没什么好处,反倒成就了他的英雄;但如果他真冲城管脸上打下去,弄不好就是二次犯事儿二进宫的命。

这种分寸,六爷这种胡同里的鸡贼分子,心里盘算得清楚着那。这种人你说他是“老炮儿”,那也行。但其实老北京话有个更精确的词儿可以用来形容这类人,叫“滚刀肉”。

“滚刀肉”的特点是一块死肉往那儿一放,你冲它朝那块儿下刀都不行,都切不动,都拿他没辙。你跟他谈法制,他跟你谈规矩,你跟他谈规矩,他跟你谈义气,你跟他谈义气,他跟你谈法制……最后还觉得自己特江湖,特义气,活得心气儿特高。能不吃亏的时候绝不吃亏,一不小心吃了大亏,认也就认了。接济他他嫌你寒碜他,臊着他他挑理,进了局子又没重罪判不长,出来之后不惹事就难受。

北京长大的谁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街坊邻居同学同事亲戚家属里还没俩这种滚刀肉啊。你问他们可亲么,可敬么?谁看见他们不跟看见癞狗屁膏药似的躲着?敢情就这几个老炮儿仗义,其他人都是混蛋?

这种老炮儿是不合时宜的,也没什么可爱的。他们觉得现在的小混蛋们不讲规矩,不讲义气。那是因为一代混蛋有一代混蛋的混蛋法儿。30-40年前这群老炮儿混江湖那会儿,叫上一群人能茬架,打赢了就是好汉,下手黑就站在食物链的最顶层。现在江湖的规矩细节变了,金钱、社会地位和智商,恃强凌弱的时候除了身手,需要依仗的元素变多了,老炮儿们就觉得这帮小崽子不讲规矩了。他要的,是他们那个时候的规矩,而且是有条件地选择用哪些规矩不用哪些规矩。这拨滚刀肉觉得现在的小崽子一代不如一代,可单独忘了就是他们这代老炮儿,处在历史的最低洼点。



说句公道话,《老炮儿》这部电影里对张学军和他的发小儿们的刻画还是挺冷静的,每个人身上的弱点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六爷张学军逢大事的糊涂保守不进取,灯罩儿的怂和无知,闷三儿的楞和傻,话匣子古道柔肠风情万种背后的和事佬心态……管虎和冯小刚作为曾和“老炮儿”们近距离接触的非老炮儿,深知老炮儿身上的种种弱点和历史宿命,但又对他们有感情,终究放不下点什么情结,想给这群走进尘埃的老炮儿,还有这部电影的观众们留下点念想和注脚,于是老炮儿们就不那么卑微,不那么渺小,还多了那么点贵族气。

这样的老炮儿是不存在的,滚刀肉倒是满大街都是。坏人变老了,觉得世道还得按着他们当年的方式继续坏下去,这是不对的。

至于这部电影为什么让那么多人热泪盈眶血脉贲张,我想原因至少有两个:如今道貌岸然地活着,但实际上无时不刻不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的人太多了,所以特需要这种看上去不畏强权,昂着头跪着活的形象给他们片刻加持一下,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深吸一口雾霾,觉得人生又精神了点;越是被骟得厉害,越容易被老炮儿感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真不了解北京老炮儿是怎么一个群体,这部电影在精确地传达文化不对称性上做的还是挺好的。

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他是西南某省的人,前几天撺掇我聊聊《老炮儿》这部电影,说“老炮聊聊老炮,肯定特棒”。我心说:我靠你说什么呢?你丫才老炮呢。

悠优 2016-1-3 14:22

哈哈哈哈哈哈,那时代混蛋有混蛋的规矩。。。。。

zizibaby 2016-1-4 10:42

说的是那个大院儿子弟的阶层感和后来的落寞感,对比,反差,才造就了老炮儿这样的人

快乐的五线谱 2016-1-4 11:56

就是滚刀肉

猪儿他妈 2016-1-8 13:07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或电视,对北京大院文化胡同文化拼命的渲染,后面说的好,实际就是一堆滚刀肉。公司北京分公司就有这么些人,接触下来就只想离他们远远的,你跟他谈法制,他跟你谈规矩,你跟他谈规矩,他跟你谈义气,你跟他谈义气,他跟你谈法制……又贫又自以为是,真正做事乱七八糟,一个字,烦。

overfloor 2016-1-9 18:41

回复 7楼猪儿他妈 的帖子

我反正不喜欢冯小刚,年纪一大把,拍什么露骨电影,以为自己男神啊?

猪儿他妈 2016-1-12 11:46

回复 8楼overfloor 的帖子

再说他又那么难看,哈哈。

caijunwei 2016-1-12 12:36

回复 7楼猪儿他妈 的帖子

虽然老公也是北京大院出来的,但我超级不喜欢这些人,还好老公身上没有那种痞劲儿。牛捡大的吹,中央领导都是他们家亲戚。什么事情都是先拍胸脯后拍脑袋。

overfloor 2016-1-12 21:26

回复 9楼猪儿他妈 的帖子

难看,爆难看!难看的无法直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以为《老炮儿》在说什么?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