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混凝土 2015-3-31 12:37

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教育已經超越NOKIA,成為芬蘭最熱的品牌。芬蘭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學生成績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芬蘭中學生被“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評價為整體表現全球第一。芬蘭的高等教育,幾乎被每一屆世界經濟論壇評為最佳。芬蘭是全球課時最少、課後復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芬蘭教育以“平等”和“珍視每個孩子”為最大特點,從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理念與方法,根本目的是造就人格完善、具備終生學習能力的公民。《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作者陳之華的兩個女兒在芬蘭受教數載,本書是她對芬蘭教育的縱深解讀。

    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從2000年開始,普受國際社會重視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針對全球40余個國家的中學生,進行每隔三年舉行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

    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個國家、40萬左右的15歲中學生參與測試。自2000年起,陸續公佈的三次評量報告,讓芬蘭這個看似不起眼僅有530萬人口的“小國”,躍升國際媒體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點,原因就在於芬蘭學生的整體表現太出色了!

    芬蘭學生們不只在閱讀、解決問題能力項目上的評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數學、自然科學等項目,也和大家習以為常認定數理能力比較強的亞洲學生旗鼓相當。更可貴的是,OECD評量計劃的57個參與國的學生中,沒有通過PISA測驗的平均比例超過20%,但芬蘭學生受測的失敗率卻不到5%!這種均衡的教學成果,不僅讓學生得以在“人文”和“數理”兩大範疇之間正常遊走學習,還顯示出城鄉與貧富之間的教育資源與平等受教的差異相當之小!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評量成就,讓芬蘭舉世驚艷!

    本來大家連芬蘭在哪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連好幾年,世界各國的大小參訪團體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蘭教育成功的秘訣何在?

    一團接一團來參訪,多到讓芬蘭教育機構應接不暇,其中來自西歐國家像德國、奧地利、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瑞士,甚至像北歐鄰居的冰島、丹麥、挪威,以及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等等,都派了無數參訪團來芬蘭“取經”,更不用說來自亞洲的日本、南韓、馬來西亞等代表團了。

    大家都急於想知道,芬蘭是如何辦到的!?

    大家開始平心靜氣地思索,15歲的中學生要能達到良好的測試與評量成績,需要從幾歲開始“打基礎”?若沒有持續不斷的良好教育,與老師長期、良性的啟蒙與培養,怎麼可能在一夕之間,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呢?

    只是,當所有來到芬蘭的考察者,發現芬蘭沒有所謂的“資優班”(類似于大陸的快、實驗班)、孩子滿七歲才入學,學校沒有制服、沒有督學、毫不標榜精英培養、考試次數不多、學校不做排名、老師不作績效考核等等,一一打破他們原先的看法,更加使他們好奇。

    其實在芬蘭,青春期的學生,從小學六年級起,女生們就開始化淡粧,涂睫毛膏或挑染頭髮,所有青少年們該有的青澀、自我,芬蘭孩子都有。但師長卻任其自然發展,沒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勵孩子們表現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

    這些年,我也從芬蘭孩子們的身上聽到、看到,也了解到他們喜歡看的許許多多美國電影、電視影集,喜歡聽的流行歌曲,以及在他們中間風靡的流行服飾、電玩、網路、email等等,都青春十足得跟得上世界最新潮流。

    然而,世界各國教育體系和師生群體所擁有的多種焦慮、競逐,在芬蘭卻都歸於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維,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爭不搶的基本理念貫穿整個基礎教育。在芬蘭教育中,學校與學校,不會去做無謂的“競賽”、“排名”,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更不會做原本起跑點就不公平的較勁;所有的評估與考試,都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去自我改進,提供日後成長的基礎與學習能力進步的空間,從來就不是要挫折學生與老師的士氣,和成為譏評他人落後、不長進的工具。

    在報導中,引述了一句OECD派駐巴黎官員史來瑟先生的話:“多數國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車工廠;但是在芬蘭,老師卻像是真正在開拓的創業家。”

    老師一樣好:不用評比

    芬蘭教育中一項最可貴之處,就是盡可能地不比較、不評分,對學生和老師都一樣。在學校不給教師做無謂的評比與評分,不給老師打考核,沒有督察,也沒有評鑒報告。教育機構的官員們回答說:“我們的老師,都是一樣好!”

    所謂的老師一樣好,就是在其養成教育中,擁有完整的教學能力訓練。芬蘭基礎教育體系的教師,不僅擁有碩士學位,更在其教育領域學習中,發展出研究、教學與思考的多軌能力。他們相信評比與評分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扭曲與競爭,反而喪失了鼓勵老師們自我充實、進修的本質與意義。而且,每個班級、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盡相同,老師既然不能選擇學生,就不需要強力去凸顯自己的“教學成果”,再說,成果又如何能具體地被評估呢?

    芬蘭人還會反問:“請問,對老師做評比的意義何在?”

    “平等、品質、公平”是芬蘭教育中不斷強調的。人人都應賦予相同的機會,但從不強調要贏在起跑點上!因為那只是跑百米的衝刺,而不是真實人生的馬拉松;況且,誰要是在馬拉松的起跑點上就爭先要贏,那通常是最後的輸家。

    拉普蘭大學教育係附屬實驗學校校長瓦菈能博士跟我說,我不需要去管老師,老師的教學如有任何的問題,最後一定都會反應到我這裡來。如果我們去管老師,所有的表面功夫,又有誰不會做呢?你要什麼數據,人家就給什麼。你一來,人家就做個標準模樣給你看。可是那有意義嗎?對學生有益處嗎?對整體教育進展有幫助嗎?

    當主管教育行政的機關,不做起跑點不公平的評鑒,而給予參與教育的校長、老師、學生同等的學習成長機會與動力養成,一起依照全國教育核心課程綱要,自行訂立自己的教學目標與希望達成的效果,無形中反而更符合人性的平衡價值。

    這個想法確實很芬蘭,讓習慣於評比的亞洲社會乃至美國教育體制,對於芬蘭的表現和基本理念都相當驚艷。

    當整個社會從小到大都在“比”,從學業成績、工作績效、職場成就等等無所不比,不管資源與人員配置是否不同,就大家攪在一起地去比成效、打考核,喪失的不再只是人心的良善與互助,更讓長期社會發展趨向狹窄的功利與惡質競爭。乍看之下看似公平的能力表現評核制度,仔細推敲其實處處有著明顯的不公平。

    可是,難道芬蘭老師的教學成果和是否適任等等疑問,就沒有任何的評估方式嗎?當然有!

    老師一年之中會與校長一起討論好幾回,老師不僅自行訂出一整年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還要規劃下一階段或明年的教學計劃要如何達成,總結去年之中最令自己滿意的教學成績是什麼,為什麼會讓自己滿意或不滿意?校長和老師一起以每個人不同的條件與情況去評估,這就是一種對自我期許的鼓勵。讓老師自己找到生涯規劃的真諦,找到自我成長、策勵的動力。

    顯然,芬蘭體制評比老師的方式與評估孩子的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評比孩子的模式是考試和分數制,對老師的評比也是績效挂帥;最後,總是有老師和學生為了分數和考核不擇手段,扭曲了多少原先對這份工作與學習有熱情、有理想、有抱負的老師和孩子們。

▲文匯讀書週刊

混凝土 2015-3-31 12:40

芬兰学校不再分语数外等学科

来源: 新闻晨报 | 2015-03-26 07:27 | 作者:徐惠芬

  晨报记者 徐惠芬 综合报道

  在教育领域享有盛誉的芬兰正实行其有史以来或许最为激进的教育改革。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4日报道,芬兰正改变传统的“科目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专题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不再单独学习数学、历史等科目,而是根据专题跨学科进行综合学习。


  已经开展“现象”教学

  芬兰人将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称为“现象”教学。简单来说,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独上历史课一个小时,或学地理一个小时,而是按某一专题进行学习。

  英国《独立报》举例称,比如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餐厅服务”这一专题,那么,其中将包括数学、语言、书写技巧和沟通技巧的学习。再比如,如果学生选择了“欧盟”专题的课程,那么,他们将学习历史、经济、外语等。

  此外,课堂也将呈现出一些变化,不再是传统的一排排学生听老师讲课或者等待被提问,而是采用一种更具合作性的方式:学生们分成小组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上述教育改革是为了回应这样一种观点,即现在的教学方式可能在20世纪初还对学生大有帮助,但已经不适应21世纪了。


  “目前我们需要的另一种不同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发展负责人帕萨·斯兰德如此表示。


  一直走在芬兰教育改革前沿的赫尔辛基此次也“奋勇当先”,部分学校已经开展“现象”教学了。


  比如,该市16岁的学生在学校里已经不再进行单独的科目学习了,而是接受“专题教学”方式。


  据斯兰德介绍,目前赫尔辛基市70%的高中老师都开始接受新教学方式的训练。“我们早就开始改变思维模式了,但对于老师来说,让他们走出改变的第一步还是很难的。不过,他们
不得不改变,而且没法回头。”


  赫尔辛基教育负责人马乔·凯龙恩则希望,至2020年,将这一改革推广至整个芬兰。



  芬兰教育体系十分成功

  此次芬兰教育改革,引起了美英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大原因就是芬兰在教育领域一直享有盛誉,是美英等国学习的榜样。


  英国《独立报》称,一直以来,芬兰的教育体系十分成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排名中,只有像中国、新加坡这些东方国家的表现才超过了芬兰。而在西方国家中,芬兰遥遥领先,包括英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教育界人士都到芬兰“取经”。


  芬兰教育体系的优势还在于不论学生来自什么社会背景,皆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而且芬兰的老师们都受过较高的教育。

混凝土 2015-3-31 12:40

我們還在求分數:Q

混凝土 2015-4-1 23:02

【是什么让芬兰教师如此特别?不是聪明的大脑和漂亮的分数】“芬兰只录取成绩前10%的学生成为教师是一个谣言。”成功的教育体系更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找到具有好老师特质的学生,培养他们终身投入教育事业。找到适合当老师的学生比找到成绩满分的学生要重要得多。Pasi Sahlberg:
[url]http://v.163.com/movie/2014/9/H/9/MA3T9OMIB_MA44OG5H9.html[/url]

diena 2015-4-2 01:34

回复 4楼混凝土 的帖子

这种教育很好,很羡慕,但是这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丰富的社会资源,平和的心态。
这一切在中国好像很难,最难的是中国人太多,资源有限。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为了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而努力着,然而社会阶层日已固化,社会资源的不平衡现象愈发严重,,全民陷入恐慌焦虑状况。
大家都知道慢熟的果子好吃,但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慢熟的果子可能提前被摘掉抛弃了,所以大家拼命快速成长起来,亚洲各国都有这种倾向。
要是中国弱化竞赛,推行全民免费高中教育,部分大学低价教育,社会年龄歧视降低,这种情况可能会有所改观,但是效果也不会很大。芬兰的教育是均衡化教育,换做旺旺家长,可能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名列前茅。
资源有限及不均衡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争强好胜,积极进取。很多家长已经不满意上一个一般的大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在上海顶尖名校,或世界顶尖名校求学,在大型跨国公司就业,成为白骨精。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再好的教育也不能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
另外,芬兰的教师和孩子都专注与教育和学习,很多国家的教师和孩子专注于压力和恐惧 。学习的出发点也是不一样

[[i] 本帖最后由 diena 于 2015-4-2 01:58 编辑 [/i]]

kelly_y_chen 2015-4-6 11:54

芬兰是个北欧国家,是个高福利国家,北欧所崇尚的詹代法则,更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所谓要做人上人的相反面。

詹代法则有共有十條,不過可以濃縮為一句話: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一个集体)優秀。

十大法则[1]是:

1.不要以为你很特别。
2.不要以为你和"我们"一样。
3.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
4.不要想像自己比"我们"好。
5.不要以为你懂得比"我们"多。
6.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更重要。
7.不要以为你很能幹。
8.不要取笑"我们"。
9.不要以为有人很在乎你。
10.不要以为你能教訓"我们"什么。

混凝土 2015-4-6 15:23

回复 6楼kelly_y_chen 的帖子

對,所以國人一直嚮往美國教育是有原因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體制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