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杀人机器也要讲道德

yingyinc 2014-12-25 09:20

杀人机器也要讲道德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Q3MDMxMA==&mid=208795299&idx=2&sn=2a8169efa6862cc0f053c2f4591e42ac#rd[/url]

陈兴杰:杀人机器也要讲道德
2014-12-24 按蓝字加我好友 人文经济学会

陈兴杰 |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欧洲很少人预料到这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一个重要的技术因素是,机枪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战场面貌。机枪射速可达每分钟六百发子弹,两挺机枪就能织起一道密集的火力网。对于崇尚传统进攻战术的军官而言,这简直是一场噩梦。以往一次冲锋就能解决的战斗变成了堑壕战,战场变成了绞肉机。面对德国人在索姆河战场上布起的机枪阵,骑着高头大马冲锋陷阵的英国军官,他们在目瞪口呆中成了枪下冤魂。更多的是普通士兵,他们很多还没反应过来,就像割韭菜一样被撂倒了。


这些军官们有理由惊诧。此前欧洲战场从未出现过这些怪物。机枪并不是新玩意儿,将近半个世纪前,美国人加特林就发明了第一挺机枪。马克沁机枪是1883年发明的,装备军队已将近二十年。多数欧洲军官没有见识过机枪威力,一个原因是欧洲长期和平,无仗可打;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疯狂杀伤力,机枪长期遭到军官的反感和抵制。马克沁机枪性能优越,销路却不好。“所有欧洲主要军事力量都只是少量地购买以供实验使用”,原因是“欧洲客户根本就不想将对手像砍草一样砍倒”。


19世纪末的欧洲还保留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战争不是为了消灭对手,只是迫使其臣服。贵族子弟当军官还是很光荣的事情,尊重对手,讲究礼仪的风气广泛存在。在人道主义被标榜称道的时代,机枪这种毫无节制的杀人机器受到抵制,就不足为奇。



当然,这时期机枪受到殖民者的喜爱,他们毫无心理负担地使用它。在对付非洲祖鲁人的战争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殖民军队仅用4挺机枪就击败了5000名非洲祖鲁勇士,当场击毙 3000多人。1898年,英国人用6挺机枪对付苏丹的马赫迪起义者,一场战斗下来杀死11000人,就连英国人自己也说,“这不是战争,这是行刑”。中国人也吃过这样的亏。庚子事变时,东交民巷的几百名士兵仅凭三挺机关枪,就粉碎了义和团的围攻。


欧洲人在本土拒绝机枪,却跑到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大肆屠杀,这算是说明了所谓“贵族精神”“文明准则”的虚伪吗?在使用机枪这件事情上,欧洲人确实是双重标准,要说虚伪也不太准确。近代欧洲人对待未开化民族、殖民地、落后国家的人民时,并没有将他们视为文明世界一员,甚至不视为同类。向落后地区的征服殖民时,他们从不吝于使用火枪和大炮,并以此证明他们文明的优越。


即便如此,出于超越民族界限的人道主义,殖民地抵制机枪的事情也偶有发生。 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的战斗动用了马克沁机枪。两挺马克沁杀死了600到700名藏军,英军只阵亡几人。一名操控机枪的英军在战役结束后写信给妈妈说:“对于这场杀戮,我如此恶心,以致停止开火,但是将军的命令是尽可能多地屠杀藏民”。


为什么到一战,这些文明防线全面溃败,毫无作用呢?这和各国长期备战形成焦虑心理,急于求胜的心态有关。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旧文明底线的沦陷。



19世纪欧洲的古典气息,深层原因是17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思想实践的结果。欧洲的王室和贵族、平民形成了政治均势,国王权力受制约,贵族是上层和平民之间的稳定力量,平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受法律保障。互相尊重,保障各自权利,在斗争中保持起码的底线,避免斩尽杀绝,这是欧洲古典时代的准则。即便被视为奸雄大恶的拿破仑,战败之后也能体面下台,放逐圣赫勒拿。在国际关系中,维持均势,互不欺凌才被认为是正当。个人行为方面则是人和人之间,同等阶层之间的互相尊重。具体到战场上,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贵族气息,体面战争。


到一战爆发时,欧洲古典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整个社会充斥着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气息。这些东西都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民族国家取代了共同的基督教信仰,成为至高无上的图腾。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词汇,或仅具有地理意义,而是实实在在的荣誉和利益。所有国家都在强调自己民族的神圣性和肩负的使命,同时莫名仇视其他国家和民族。


社会达尔文主义则给民族主义指明了方向,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取代了过去的和平共处,自由贸易。野兽撕咬式的生存方式成了各民族的选择。社会主义理论更是火上浇油,主张全面的阶级对立,斗争是唯一出路。就这样,欧洲的年轻人们唱着国歌,胸怀本民族的文明成就,在“法兰西民族万岁”和“德意志高于一切”的口号中开赴战场。他们身后则是胸怀怒火,图谋不轨,随时准备发起一击的阶级兄弟。


在一战的战场上,过去战争拥有的文明底线,人道主义,同情怜悯都被抛弃。通过普遍兵役制征召上来的士兵们心怀忿恨,驾驭着机枪喷射火焰。和机枪类似的东西还有毒气,此前人们根本想不到会使用毒气,因为这种东西只会用在动物实验室里。随着战局不利,国家民族危亡的恐惧笼罩在参谋部和指挥官头上,他们不顾对方战壕里的士兵是自己同类,放手一博。无限制潜艇战——交战军队任意袭击敌国和第三国的和平商船,以达到封锁敌国目的——这种流氓打法在一战前只是存在于柯南·道尔的科幻小说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明国家交战怎么可能如此不讲规则,毫无底线,可惜后来都成了现实。


可能你会发现,机枪、毒气和无限制潜艇战都是德国人首先使用。一战前夕的德国确实是军国主义气息最浓厚的国家。其他国家又好到哪里去呢?在战争驱动下,英国人和法国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过去不敢想象的卑劣手段全都用上。至于宣传战将德国人丑化、妖魔化得畜生不如,更是比皆是。中世纪战争大多是统治者或者贵族之间的战争,在民族主义的新时代,平民成为战争的主要参与者,他们英勇无畏同时又愚蠢地成为国家炮灰。战场上的人们越来越丑陋堕落,毫无廉耻,文明的光芒变得幽微暗弱。

s1100 2014-12-25 11:34

东交民巷里面的守军好像没有任何机枪类的速射武器。

kelly_y_chen 2015-1-23 14:42

回复 2楼s1100 的帖子

辛普森对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种种侵掠行径的如实记载,构成了本书价值不菲的另一方面。说“如实”,不仅指这种记事文体,也不唯其描绘的“绘影绘声,历历如睹”,而是因为作者本人就是种种劫掠活动的参与者。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后,受困多时的洋人撕下文明的面具,在中国的京城开始了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报复行动,辛普森称之为“受苦难者报复之秋”。这种报复达到极致,自然是“杀人放火,强奸豪夺,无所不有”,他曾目睹一队法国兵将一群“拳匪、兵丁、平民相与搀杂”的中国人逼进城内一死巷内,“机关枪即轰击于陷阱之中,约击十分钟或十五分钟,直至不留一人而后已”。

s1100 2015-1-23 15:22

回复 3楼kelly_y_chen 的帖子

东交民巷是义和团和清军围攻洋人,守军没有任何机枪类的自动连射武器,义和团或者清军如果能承受死亡压力,用人海战术完全可以攻克,那个时候,八国联军还在集结进军的路上,你引用的是八国联军进城后的情况,八国联军是装备有机枪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杀人机器也要讲道德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