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因叛国触怒宋庆龄的大企业家

yingyinc 2014-6-26 19:51

因叛国触怒宋庆龄的大企业家

因叛国触怒宋庆龄的大企业家
[url]http://dajia.qq.com/blog/415234075318947[/url]

苏小和 今天 11:08

说起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公子哥儿姚乃炽,要从如今的上海西郊宾馆说起。西郊宾馆坐落在上海虹桥路1921号,其中的4号楼,乃是上海数一数二的美建筑,企业家姚乃炽得意之作,50年代公私合营,姚家人主动送给官家。日后,领导们经常在这里接待外宾,连赵本山这种人也花大价钱连续入住半月,每晚费用4万元有余。

说起姚家的企业版图,更是一串精彩故事。姚乃炽的父亲姚锦林,从小吃苦,饱尝艰辛,做童工、小工、小包工、包工,到1900年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姚新记营造厂”。之后生意越做越大,开洋行、办纱厂,在金融和工业两条路上打拼,民国10年,在南京龙潭创办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经几十年奋斗,终成中国水泥大王。

姚锦林能够成为大企业家,实实在在是向外国人学习的结果。他的英语能力,是在网球场当球童时学到的,他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技术,也是跟着外国人有过科班训练。如今的上海和南京,依然有很多漂亮的老建筑,出自姚锦林之手。其中最为人所铭记的,乃是1926年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事实上,这是是他一生承建的最后一个大型项目。项目中标与孙科签约时,姚先生本着“抱一名誉观念、义务决心”的态度,精打细算,三年后工程竣工,姚氏家族企业亏损14万两银子,可谓奉献。

不仅如此,姚氏家族的企业在抗日战争期间,可谓出钱出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江湖上传闻,1937年南京城陷落,一批国军士兵无路可逃,姚家的龙潭水泥厂于是挂出德国人的旗子,将2000国军士兵藏在工厂内,救了这批军人的性命。

在这个意义上,说姚氏家族既是民国时代的大企业家,又是大慈善家,向来是不过分的。在当时当地,姚家企业建构了一个以水泥生产为核心技术的清晰的市场分工链,建立了由企业家主导的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链,同时,在上海和南京,姚家人还通过自己的企业影响力,搭建起了一种有审美趣味的公共建筑生活,带给一个时代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这正是企业家价值的边际效应。不过这一切,等到共产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公私合营运动开始,便不复存在。

官方的资料如此陈述姚乃炽的公私合营轨迹:

“中国水泥厂的资本家姚乃炽等人认真学习总路线后,明确了水泥是重工业,迟早都要公私合营,与其被动坐等,不如主动申请,但在思想感情上,则既喜且忧。他们喜的是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生产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由政府解决,不必再烦神了,忧的是合营后个人的职位、薪金、股权、股息怎样解决没有底。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响应号召,于1953年底召开董、监事联席会,诚恳接受和完全拥护总路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搏浪前进——中国水泥厂史料专辑》,1995)

官方的这些说辞,说出的乃是一个事实。第一,形势逼人,姚家人只能主动参与;第二,虽然不得不参与,但心疼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企业财产,这是人之常情;第三,对公私合营到底走到哪一步,企业家并没有底,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事实上,1953年9月7日,姚乃炽得知毛泽东在北京有一个关于公私合营的重要讲话,便让手下找来一份抄件,仔细学习了一遍,之后就召开公司的重要人员开会,说水泥行业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作用非常大,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并很快向南京市委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书。而到了1956年1月,毛泽东在南京接见了姚乃炽等南京市工商界人士,姚在座谈会上,主动站起来向毛主席表示拥护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5)》,2009]

问题在于,是不是姚乃炽的这种主动申请公私合营的姿态,就是他真实的内心想法呢?大概一年之后,也就是1957年11月6日,台湾“中央社”报导:中共江苏政协委员、中国水泥公司总经理姚乃炽投奔抵台,三工商团体联合款宴。13日,陈诚召见姚乃炽。这样的消息传到大陆,共产党高官们十分不悦,要知道,姚乃炽能够有机会先去香港,再去台湾,是以处理公司的设备几十万外汇退款为理由提出的申请,当时无论是南京市委还是中央的有关领导人,都不批准,后来姚家人找到宋庆龄做担保,保证去了之后不接触台湾政要,也必须快去快回。不料想,姚乃炽人到了台湾,不仅高调和国民党要人会面,还决定不再回到大陆,丢下一家老小,还丢下企业,再也不愿意和共产党政府合作。据说宋庆龄非常生气,要查处与之相关的人,姚家的漂亮大房子也被贴上了封条,从此收归国有。后来姚乃炽又离开台湾,去了美国,一直当寓公,1986年姚氏回上海访亲,有关部门予以落实政策,说的是要把房子还给姚家,但姚氏看到房子已经被新修的西郊宾馆纳入,失去了过去独家庭院的韵味,因此将房子作价,卖给了西郊宾馆,改称为4号楼。尽管如此,这座房子依然美不胜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香港船王包玉刚等人都曾慕名前来下榻,评价很高。

可叹一代大企业家姚乃炽,到死都背着一顶罪名,当年他去到台湾,犯下的乃是叛国之罪。80年代回到大陆,领导们依然还不高兴,说这个人是有帽子的人,虽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但背叛祖国的帽子不能摘,不能平反。姚乃炽虽然年事已高,也无言以对,落实政策的时候,老先生也不再坚持自己的利益,反而再次高声夸赞党和政府,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然后继续远走美国,直到人生终了。

作为一名企业家,姚乃炽在社会主义公私合营运动中的故事,需要做一些甄别。其一,从事实的表面看,企业家主动申请公私合营,反映出企业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之心,但以姚乃炽为例,则证明企业家更多属于迫不得已,不得不参加公私合营。或许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国家大趋势就是财产和企业公有制,私人企业无力抵抗,而企业家通常都是愿意妥协的阶层,所谓和气生财,这个时候选择合作,至少可以暂时保命。当时当地,姚乃炽显然看到了公私合营的后果,因此他很快改变了自己的信心,选择出走台湾,从此成为流浪者。其二,和那些主动申请公私合营的企业家相比,姚乃炽没有换来高官厚禄,没有跻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行业,这也算是一个意外。事实上以姚乃炽在上海的影响力,以及毛泽东亲自接见他的经历,他是有可能走到这一步的。可惜他选择了出走台湾又去美国。有人分析,更大的原因,是姚乃炽对企业的理解,尤其是他的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布尔乔亚式审美倾向,这和共产党官僚的红色美学趣味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第三,姚乃炽作为一名企业家的出走,或者是作为一名企业家的消失,带给企业史的损失是,上海或者是中国失去了一种鲜明美学倾向的建筑创新动力,建筑市场或者建筑生活失去了一种开放式的美学趣味。而中国水泥厂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由于失去了它的私人企业家,因此变成了一个官方的机构,从而也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国“水泥大王”,从此变成一个传说,一个在经济史和企业史双向叙事的维度上让人唏嘘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因叛国触怒宋庆龄的大企业家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