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招生进录取旺季 名校使浑身解数争高分考生

香茗一杯倚清风 2012-7-6 20:42

高考招生进录取旺季 名校使浑身解数争高分考生

高考招生进录取旺季 名校使浑身解数争高分考生
日期:2012-07-06 08:23: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6月29日,教育部发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
  其中,第六条明确规定:严禁高等学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预录取协议”或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承诺吸引生源。

  有舆论称,此条禁令剑锋直指几大名校。

  本期周刊,从这条禁令说开去,从“到底谁更关注高分考生”、“从香港名校向高分考生抛出橄榄枝,看内地名校面临的压力”、“高分考生进入高校之后,是否有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等几个角度,分析“高分考生”缘何被“过度关注”。

  媒体之间、高校之间的博弈——

  到底谁更关注“高分考生”

  【镜头】6月22日凌晨,四川省高考成绩公布在即。有媒体“闻讯”赶到富顺二中,要求采访一位考生。因为据传这位考生有可能为“高考第一名”,可就在4小时之后,却证实为只是一次误传。这名优秀的高三学生,本应为优秀的高考成绩感到高兴,却因为一场“被状元”的乌龙,令自己和家人陷入无奈与尴尬。

  按照常理,这样的事件本不该发生,因为多年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媒体炒作高分考生,要求各地在公布高考成绩时,不公布高考第一名。可是,几番禁令,难见成效。“状元”摇身一变为“准状元”、“疑似状元”、“高考第一名”,依旧成为许多媒体关注和炒作的焦点。

  记者随即打开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教育频道,“2012全国各地高考状元”赫然在目,网页上不但将2012年各地高考第一名的姓名、照片、所在学校、高考分数“一网打尽”,还发出“诚邀各省状元与我们联系,做客新浪讲述自己的高考故事。如果您是状元见证人,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将会得到实惠奖品噢”的邀请。让人不禁想问,禁令当前,依然我行我素。意欲何为?

  当然,如果仅是将板子打在媒体身上,肯定会有媒体大呼委屈。因为,与媒体比较起来,似乎一些著名高校对高分考生的关注度更高、嗅觉也更为敏锐。

  有广东媒体报道,6月25日,高考成绩公布前一天,已经有广州部分“高分考生”受到国内著名高校的“秘密约见”。在高考前后,全国各大名校招生组已来到广东“网罗”“高分考生”。

  说来也的确耐人寻味,很多地区都如此,考生可以查询高考成绩的当天早晨或者前天晚上,就已经有不少考生频频接到知名高校的电话,要求“约谈”。很多考生甚至一度以为自己遇到了“骗子”,“为什么高校招生组的老师可以提前于考生知道考生成绩?”

  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定,各地招生考试院是没有权力擅自提前向外界发布考生分数的,但是,由于各大名校与各地招生考试院之间的微妙关系,高校提前于公众了解到“高分考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为了争夺到更多的高分考生,各高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包括许诺考生“热门”专业,包括请考生的师兄师姐充当“说客”,包括请学校知名教授与考生直接电话或面谈等等。

  有专家指出,几年前,包括北大、清华等在内的国内知名高校就达成约定,不炒作、不争夺高考状元。这为营造一个公平、清净的录取环境做出了表率,希望各大高校能真正将这个号召落到实处。

  
“高分考生”之争——

  为何暴露内地名校之痛

  【镜头】2012年年初,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媒体联谊会。该院某负责人向媒体坦承:几年来,内地名校招收到的都是中西部地区的高分考生,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高分考生纷纷选择了香港名校或者国外大学。这暴露出内地名校面临“优质生源危机”。

  该负责人的判断确有依据。

  根据2011年的报道,港大确定录取内地省级高考头名1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头名、上海和湖南文理头名等,相比上一年人数增加近一倍。

  而今年的形势对内地名校来说,或许更不乐观。香港大学去年在内地招生300人,今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内地的招生计划增至400人。被录取的内地学生中,约有1/4能获得港大的奖学金,最高的全奖为每年16万港币。

  高额的奖学金与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的确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内地优秀生源。以北京为例,连续几年的高考前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记者在采访中都遇到了既参加了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又参加了香港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其中很多都来自人大附中、师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八中,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选择了香港名校就读。

  一所高校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香港名校招生没有任何的限制和束缚,他们可以通过包括奖学金等各种方式吸引学生,但是内地的高校却面临着诸多的束缚。”

  因此,有媒体评论,6月29日教育部发布的“十条禁令”中,严禁高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吸引生源的规定,让内地名校在与香港高校的比拼中,将更不具备优势。

  当然,给内地高校带来竞争压力的,不仅仅是香港高校。海外的高校也实实在在地吸引了相当一批学生。据了解,清华大学去年就有20名左右的录取考生放弃报到,前往海外留学。

  这样的结果,给国内著名高校提出一个现实的课题: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这些被“放弃的”名校录取名额,需要政策层面的科学调节;一方面,要理智看待国外名校的竞争,积极应对。

  “要客观看待生源外流的现象。越来越多中国学生接受世界一流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回来报效祖国,这肯定不是坏事;同时,对国内名校来说,打破原有的垄断,也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某高校招生负责人介绍。

  是的,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入手。有专家指出,香港名校与海外高校赢得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的青睐,绝不仅仅由于高额奖学金,更主要的原因是学校的“教育服务”与“教育内容”。如果内地名校仅仅将高分考生的外流归因于奖学金的诱惑,而不从自身的教育质量和理念上寻找差距,将会继续在生源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招生”要与“培养”相连接——

  名校,已准备好了吗

  【镜头】2012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设置中推出了旨在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与法国巴黎高科技工程师学校集团合作,创办工科试验班。该试验班采用巴黎高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精英人才。

  “招生”是高校培养人才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对于高校越来越享有招生自主权、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今天来说。选拔到适合高校理念和特点的人才,让人才与学校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是未来高校招生的努力目标。

  但,“招生”绝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应该与后续的人才培养环节相统一。换言之,招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要将招收来的人才以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为此,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大学招生一定要“深、远、宽、广”。其中,所谓“远”,就是指要看得更远,把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及长远发展衔接起来。招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要将招生院校、专业所需要的素质、特质与学生本人的兴趣、素养挂钩,要将教育融入整个招生过程,也即“寓教于招”。招生录取在人的一生中虽然只是一个瞬间,但要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来完成它。

  记者了解到,2012年,许多高校陆续推出了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而且,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专业设置并不盲目,而是做到了突出学校的特点与个性。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人文社科方面的优势与特长,与法国几所知名高校合作,设立以人文、艺术学科为主的“中法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端人文、艺术领域的国际化人才。

  北京邮电大学今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专业”。该专业是北京邮电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之一,是具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面向信息行业的宽口径专业。物联网产业是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该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今年,包括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都根据学校特色,增设了致力于拔尖人才培养的专业。

  “这些专业的设置,要求我们在前期招生宣传的过程中,向考生详细介绍专业特点和培养理念。将真正具有强烈兴趣,并在该专业方向上表现出优秀潜能的考生招收上来。这样,才能从招生到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一条龙服务。”许多高校招生负责人都表示出类似的观点。

  从这个角度看,给予“高分考生”恰当的、科学的关注,鼓励高校以正规的、积极的手段吸引更多的优秀的、适合的生源,可以促进高校完善专业设置,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url]http://www.news365.com.cn/yw/201207/t20120706_511288.html[/ur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招生进录取旺季 名校使浑身解数争高分考生

Processed in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