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你会按《恰同学少年》电视剧来实施教育吗?

zhujinhua 2009-4-11 13:17

你会按《恰同学少年》电视剧来实施教育吗?

为了儿子的教育事宜,我在一年前买了《恰同学少年》的刻录盘,一直放着,没看。上个月拿出来看了。大儿子喜欢得不得了,这次清明回湖南,去了黔城,居然是该剧的重要拍摄地,又去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在长沙参观了一师,住在岳麓山上的望江楼,岳麓书院就在视野之下.这次旅行,不是刻意之旅,主要是清明回去"挂亲",湖南人的说法.

不过,这一行,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本来一直感觉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跳出应试教育的思想之牢,经过这一次以后,对应试教育、考试、分数,感觉能够看得开很多了。但同时意识到读书多么重要,读书明理,立志成才,就感觉教育在我面前又是一幅大画卷一般……

在网上又搜了编剧的一些想法附后:











编剧自白书——写在《恰同学少年》收视夺冠后


作者:孔子门外走狗 提交日期:2007-4-4 22:33:00  

[ur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192876.shtml[/url]

牐牎肚⊥学少年》收视夺冠了,收到这个消息,我都不敢相信。
  说不敢相信,真不是假话,因为剧本出自我笔下,我知道它太过严肃,一没有三角恋婚外情的香艳,二没有明星大牌的吸引眼球,通篇至尾,除了教书育人,便是读书成才,板起面孔一堆“理想、志向”的大道理,哪怕一样能跟“娱乐性”挂上钩的内容也找不出,谁敢期望它的收视率?
  四年前我写这部剧的时候,也有许多熟人朋友曾问起我在写什么,一听“毛泽东在一师范上学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是同样地摇头:“这能有什么意思?”
  不光我,不光听说的朋友们,连制片方掏出上千万钞票投拍此剧时,提出的目标也只是“只求叫好,不求叫座”。这“叫好”,指的是影视专业人士对本剧思想文化、艺术含量的承认,在剧本与成片审看过程中,这个预定任务算是达到了;至于“不求叫座”,我以为,那不过是制作方明知该剧的收视率一定不佳后的自我安慰了。
  而低价买下首播权的央视,显然也不看好这部剧的收视,比方《贞观长歌》之类的“大片”,在央视的宣传可谓旷日持久,扑天盖地,而《恰》剧开播前后,却无声无息,连最低限度的节目预告都减了半,腾出宣传时间给了《贞观长歌》的下部——本来嘛,央视又何必为一部必然反应平淡、收视失败的电视剧浪费宝贵的资源呢?
  于是,《恰》剧于无声无息中开了播,开播之日,据说还创出了央视黄金段近期的收视纪录——可惜是最低纪录,不到1个点。
  便在这惨淡开场里,不知不觉地,口口相传中,看这片子的人居然与日俱增起来,收视率也每天在增长——不是波浪似的,真的是每天都高过前一天,一路上涨不回头。
  头一周开播才三天,北京地区收视已经涨到近6个点。
  第二周,收视率夺全国上星台之冠。
  第三周播了两天,全片结束,正式统计虽没出来,摸底调查却显示,昨晚的大结局,可能创下了央视近年来电视剧的单日收视纪录!
  死狗缓了气,咸鱼翻了身,情况顿时改了观:
  中国视协要为此召开专题研讨会了。
  央视也考虑要重播了。
  甚至《新闻联播》,今晚也给面子专门报道这部剧了——这在如今,算是一部电视剧难以奢望的超级待遇。
  ……
  迟是迟了一些,开播前就宣传当然更好,不过也算亡羊补牢吧。
  
  作为编剧,自《恰》剧开播起,我便躲在家里没敢露头,除了在天涯做过一个网上访谈(那是因为我本是天涯剧本版的网友,版主的面子总要给),对其他媒体的采访,几乎是一概地做了缩头乌龟。就连那次网上访谈,也是一顿调侃,供大家开开心,不敢真的装模作样谈什么作品。
  之所以选择沉默,一则是心虚,担心这部剧的收视率太差,免得出来丢人现眼;二则也因为影视界如今炒作之风太甚,我不希望人家把我也看成了“炒爷”,以为我为了自己作品的收视率,故意要出来炒作一番;三则观众看电视剧,本来只关心演员明星们,而写字的编剧,生就该是坐冷板凳的命,何必跳出来把自己当猴耍?
  然而我却没想到,这部作品会在媒体、网络上产生这么大的反响,听制作单位告诉我,到上周止,见诸媒体的报道已经数以千计,网上的博客、讨论、争论发言更是扑天盖地。叫好也好,口诛笔伐也罢,其中竟有相当多的矛头,指向的是剧本和我这个编剧。
  别处的报道、讨论也罢了,关我屁事,但天涯上竟也有一大堆《恰》帖,我是天涯网友,以后也还想在天涯混下去,总不能视而不见。
  到昨晚,《恰同学少年》终于播完,不存在通过炒作提高收视率了。
  而《恰同学少年》也已经收视夺冠,所谓小人得志便猖狂,我连小人都算不上,不过孔子门外一条流浪狗,总可以出来吠两声了吧?
  于是决定写帖,谈一谈《恰同学少年》,回应一下网友的问题和批评——

一,创作过程——漫长的等待,压缩的篇幅
  《恰》剧剧本创作于2003年,原始创意来自湖南台的欧阳常林台长,当时欧阳台长有感于当前社会的教育现状,提出做一部教育主题的电视剧,经过讨论后,主题定为“老师怎样教书育人,学生怎样读书成才”。
  讨论决定,从历史入手,选取历史上最成功的师生素材,来反映这个主题,最后,将选材定在了杨昌济与蔡和森、毛泽东这一组最有名的师生身上。
  这个选材无疑是成功的,人物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这一段历史又正好是影视作品的空白。
  接下剧本创作任务后,我开始搜集相关资料,4月中拿出了分集大纲,其间多蒙欧阳台长、盛和煜老师和龚若飞导演的指导、帮助,至10月,才创作完成剧本。
  之后是漫长而严格的剧本审查与修改过程,经省、中央两级重大办审查通过,到2004年底,该剧得以开拍。
  2005年4月,该剧拍摄完毕,再次向两级重大办送审成片,得以通过,终于在近两年后播出。
  我创作完成的剧本总长度本为30集,实际可拍摄的量,约为32集,经反复审查修改通过后,在央视首播时,长度则为23集。

二,创作初衷——我的教育与青春梦
  
  为什么写《恰同学少年》,创作之初,我也在问自己。
  答案是教育,是对现实的教育问题的关注。
  答案是青春,是对理想中的青春岁月的梦想。
  沉重的现实,与梦幻的理想相结合,便有了我的《恰同学少年》剧本。
  
  那么,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的中国,什么样的中华民族。
  兹事体大,何止重于泰山?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能令人满意吗?
  我于十多年前从大学毕业,回想我自己的学生时代,在感谢母校的同时,同样也充满遗憾,我认为我所接受的教育,无论体制还是理念,都并不十全十美,甚至存在很多问题。
  与我有同感的朋友,想必不少吧?
  十几年过去了,情况是全面改善了,还是停滞不前,甚至某些方面的问题更加严重了呢?
  我不是教育界人士,毕业后,跟教育也没有任何直接交道,我本该没有多少发言权。
  但我不是聋子瞎子,没有与世隔绝,我也会看到、听到种种有关教育的事例和现象。
  听说有过这样的教育:有名的“高考大王”湖北黄冈中学,教室墙上挂两双鞋,一双皮鞋,一双草鞋,考得上,进城穿皮鞋,考不上,回家穿草鞋。
  听说有过这样的教育:湖南株洲一位中学校长,全校大会上公开鼓动学生,只要考好分数上好大学,将来你就娶美女、开名车,住别墅,所以大家要努力学习!
  听说有过这们的教育:著名大学花巨资修建校内高尔夫球场,因为它要培养学生当“上等人”,以后做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
  ……
  利益、利益、利益,一切为了个人利益,这样的例子我们举不完。
  除了这些明目张胆的所谓“教育”,更普遍、更常见的,是一天天涨上去的学费,是日益沉重的书包,是办这个班那个班忙于收补习费的老师,是学生越来越厚的眼镜片、日渐羸弱的身体,还有除了自己的“前途”,什么理想与志向都已忘却的大脑……
  单只是学校,单只是老师,单只是学生吗?
  家长呢?
  社会呢……
  我们为什么而办教育,老师为什么教学生,学生为什么而学习,家长为什么而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
  就是为了分数,为了上好大学,为了将来的金钱地位美女吗?
  那么,理想呢?责任呢?信念呢?
  国家呢?民族呢?社会呢?
  它们都太空洞,都可以不管,都可以丢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
  我承认,我可能有些不合时宜,总以为人生在世,还要有一点除了自己之外的责任感,还要有一点崇高,有一点信念,我们的未来,才有些希望。
  这希望,我以为更多地,要寄托在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青少年身上。
  这就是我写《恰同学少年》的第一初衷。
  除了教育的目的,还有教育的方法、教师的责任。
  中华民族自古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天地君亲师,人之五伦,能与天地自然、社稷国邦、父母血亲并列的,只有教师,教师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崇高而神圣!
  放眼世界,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民族,教师的地位能有中华民族这样神圣。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先贤给教师的职业定位,就是说,教师不光是教授知识,他还要教给学生为人的至理,立身的品格,解答学生对知识、对生活、对一切的疑惑。
  三者之中,传道排第一,就是说,学生人格、品行、世界观的塑造,是教师的第一责任。
  而今天,我们的教师,还承担着这些重任吗?
  我们的教师,还有着当年的神圣度吗?
  我看相当多的教师,恐怕已经当不起“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他充其量是在授业,不,连授业也算不上,那叫“灌”业,把教学大纲上的书本知识一古脑儿灌进学生的脑袋,唯一目的就是让学生考高分,为学校争升学率,至于学生理解不理解,今后能不能用于实际,有多少教师还在关心?这样的灌输,不配“授业”二字。
  先贤给教师指明的教育方法,有一条至高的原则,叫“身教重于言传”。就是说,不管你讲多少道理。授多少知识,教师自己以身作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你在讲台上照本宣科给学生讲一万堂思想政治课,也抵不上你一次课外收取补习费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
  
  我不想再多谈今天,今天的现象和问题,大家都看在眼里,一句话,我想写一群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群真正无愧于这个称号的先生们,拿他们的所作所为,再与现实对照,哪怕因此能触动现实中一位教师的心灵,则吾愿已足。
  这也是《恰同学少年》的目的。
那么学生呢?
  我写了一群学生,他们的后来,很不平凡,但我希望,在我的笔下,他们至少在出场时,都普普通通,平凡得仿佛我们身边的邻家少年。
  他们的幸运,是遇上了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一群好先生。
  于是,他们开始从平凡走向不凡。
  求知若渴,刻苦学习,这些是次要的,他们最可贵的,是抛弃了世俗的利益,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是短视的,仅仅盯着分数或者未来的一份工作。我要让他们相信崇高,相信理想,把小我视为国家、民族之大家的一员,让他们志存高远,于是心自广博。
  我不喜欢利欲与浮躁,不喜欢庸碌与苟且。物欲会迷失人们的眼睛,而短视会使人斤斤计较于眼前,结果不但迷失了自己,也找不到真正的快乐。
  那些短视的物欲动物,哪怕真的当了官发了财貌似成了功,我也不相信他们真的内心有快乐存在,因为他们只记得自己,于是他们生怕失去,整天不得不活在没完没了的算计中,活得那么卑微而疲劳。
  而我所写的这群学子,历史上,确实曾有过这样一段飞扬的青春岁月,后来也的确为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他们相信崇高,因此,他们走向崇高之际,我能感觉到他们精神上的无比快乐。
  今天的学生,还能有这份精气神吗?
  我想不会有很多。
  那么,如果学生们看了这部剧,哪怕有一个人因此而昂扬,因此而振奋,因此而明白读书的意义,因此而选择崇高与理想,因此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真正的快乐,则吾愿亦足矣。
《恰同学少年》也是一部青春剧,这一点倒不是讨论的结果,而是我自己的主意,从创作之初,我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个风格:要做一部最“酷”的青春剧。
  原因之一,当然是想有别于其他同类作品,毕竟,写历史伟人的影视作品够多了,宏图大业,远虑深谋,决胜千里,安邦定国,这些内容,比我优秀、老练的编剧们早就写了无数遍,我不想重复。
  原因之二,因为那是事实,我的主人公们,当时正处于青春岁月,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挥斥方遒,那不是青春是什么?不写成青春剧,对不起他们曾经的这段青春绝响!
  没有人这样写过是吧?写了又不犯法,谁规定青春剧只能是时下的都市俊男靓女们专有?我偏要回到过去的时光,回到那些历史巨人们的身上,搞个历史青春剧出来又如何?
  什么是真正的青春?
  青春在于本质,不在于年代的新旧,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曾经历过青春,古往今来,青春的本质都一样。
  那是阳光,是朝气,是蓬勃,是扫除了一切阴暗与猥琐的光明无瑕。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真正的青春,就该有《少年中国说》所描绘的华美,那样纯净,那样彻底,那样不可一世,冲决一切,洋溢着浩然正气,令人向往。
  对,浩然正气,这就是我为我的同学少年们找到的青春基准点。我不要什么青春的忧郁、满眼的茫然,那些萎靡与迷惘,不应该属于真正的青春岁月,我的人物们,要昂扬到极致,阳光到极致,浑身上下,正气浩然!
  那些时下的青春偶像剧,那些花瓶般的靓女,那些奶油般的男生,肉麻兮兮的台词对白,还有童话般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动辙哭哭闹闹的所谓爱情,就是青春吗?他们华丽外表下,除了告诉你这世上最重要的是金钱、地位、美貌之外,还告诉你什么了?
   真正的青春偶像,是亿万里挑一的人中龙凤,他们狂放,他们自信,他们蔑视一切,率性而为,为理想、为抱负、为整个世界的明天,活得那样精彩。他们的飞扬不羁,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酷,让人目眩!
   什么叫酷?这一连串响当当的名字印证了青春偶像真正的酷: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他们传奇的青春岁月,才叫酷毙了!与他们精彩的青春相比,今天的所谓之青春偶像们,值得一提吗?
  我想给出这样一段青春,让今天的青年们也看看,青春可以是这样的,这样的青春更动人。
  以我的水平,事实上当然达不到这么高的目标,但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目标定得高一些,至少有助于我创作上更努力一点。
  而《恰同学少年》,这部我的青春梦,如果能让哪怕一位青年觉得那是值得追求与效法的,我也足够安慰了。

三,《恰同学少年》不是伟人传记
  
  很多人把《恰同学少年》当成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传记,但这不是我创作的初衷。我从来没有打算众星捧月,只为一个人写剧本,更不是为了树碑立传。
  今天打开《恰同学少年》最早的故事大纲,上面还有我动笔之初写在最前面的几句话:
  
  那个年代
  那个中国
  有过那些一些先生
  培养了那样一群学生
  
  所以,《恰》剧写的,是几位育人的教师,一群求学的学子,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是追求知识、树立志向的不懈,是今天难以寻觅的那种师生关系,是特定历史时代下,一所学校奇迹般辉煌的教育成果,和由此给我们带来的教育启迪。它从来写的是一群,而不是某一个,即使经过严格的审查与修改后使它的侧重性加大,它仍然不是单为某一个人物树碑立传之作。至少,看过该剧的观众,我相信都不会得出一枝压群芳的感觉,都会发现,除了毛泽东这个第一主人公,蔡和森、杨昌济、孔昭绶、萧子升、向警予、陶斯咏……他们同样是各有特色、并不依附于毛泽东而独立存在的人物。
  就算是毛泽东这样一位历史巨人(巨人这个词,可能比“伟人”更中性一点吧),在创作之时,我也始终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学生来写,来为我的主题服务的,我极力使自己忘掉他后来的光芒万丈,极力找寻当年的感觉,我希望跟我的电脑键盘同呼吸的,是一个有个性、有天分、有缺点、有活力的活生生的青年,他只是名叫“毛泽东”而已,从艺术创作上来说,我的艺术形象“毛泽东”,和后来真实的巨人毛泽东,没有关系。
  我从来没有把《恰》剧当成伟人传记来写。
  
  有一些评论者出于对毛泽东本人后来的历史功过不同的看法,而指责这部《恰同学少年》,这里我要说:恕我不接受。因为这只是部电视剧,它的主旨是教育,是青春,我笔下青年学生毛泽东,只是我的艺术形象,他不能与真实的毛泽东划等号,当然更不承担评价真实的毛泽东后来功过的功能。
  退一万步说,你一定要把剧中的毛泽东视为真实的毛泽东,也请不要忘记,基督教的神话中,撒旦也是天使变来的,当天使还没有变成撒旦前,天使依然是天使。
  撒旦尚且如此,何况曾为中国人民做出过许多重大贡献的毛泽东呢?难道为了否定一个人,就要从娘肚子里起把他定性为十恶不赦吗?
  这种态度肯定不公正、不理性。
 四,娱乐之外,市场也要一点严肃
  
  无论是肯定者还是反对者,《恰》剧的有一点,是大家基本的共识,那就是风格有些独特,与目前流行的影视作品略有不同。
  它青春唯美,却有严肃的主题,它讲述历史往事,却始终围绕强烈的现实意义。它里头,找不到什么时兴的、流行的娱乐元素,却居然也吸引了一些观众。
  我是不反对娱乐的,搞笑、戏说、三角恋、婚外情、宫廷阴谋、勾心斗角、凶杀大案、武林怪杰、警察抓贼、小媳妇跟婆婆斗心眼……这些都是有市场的娱乐元素,我不反对拍这些东西,看这些东西。
  纯娱乐有什么不好呢?《恰》剧的制作方湖南台,就拍过《还珠格格》,做过《超级女声》,好不好?很多人说不好,我却觉得很好,多元社会,百花齐放嘛,我虽然不爱看那些,但只要不是不健康的、低级下流的、直接有害社会的,都可以做,都应该做,我都赞成。
  但这不意味着影视行业只有纯娱乐,娱乐之外,市场之外,我们也还要有理想、道德、信念、崇高,我们也还肩负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所以湖南台也拍严肃的《恰同学少年》,这就是多元化。
  当然,娱乐过了头,戏说过了分,我也不赞成。
  比方一部《贞观长歌》,唐太宗、房玄龄等等等等,这些历史上的明君名臣,怎么都在忙于利益算计、内部倾轧、到处是耍心眼使奸计打小算盘呢,这就是开创过盛世大唐的历史豪杰们吗?
  我才不信!
  我们有了太多诸如此类的影视作品,的确,我们不必排斥这些,但不能全是这些东西吧?
  如果是我,那我要多一些阳光多一些朝气,要崇高要理想要浩然正气,要让滚滚世俗中不免身不由己的自己,坐在屏幕前时,能得到一点净化,而不是看到满眼消极,看到生活中本来就躲不开的阴暗还要从屏幕上扑面而来,使自己明天越发地俗不可耐。
  
  所以,我恐怕是写不来也不想写纯为娱乐而娱乐的作品,尽管这种作品容易写来钱快,至少到目前,我还要求自己,每写一部作品,都要花一点心思,有一点点思想意义,有一点点文化意义,有一点点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之处,就算这些都没有,至少也得明亮阳刚,积极向上。
  我水平有限可能写不好作品,但“积极向上”这四个字,我尚不敢忘。
  而如今,我更有了信心——市场并不那么庸俗,《恰同学少年》是严肃了一点,不也有人看吗?
  那我还担心个头啊?

--------------------------------------------------------------------------------

--  作者:joonzi
--  发布时间:2007-4-11 13:42:16

--  
《恰同学少年》收视率夺冠
  
   据长沙晚报4月5日报道 反映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日前结束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播出,这部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长沙电视台和湖南卫视联合摄制的电视剧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据最新收视率调查显示,《恰同学少年》的全国平均收视率达到5.26%,为今年以来在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的收视率冠军。在长沙地区的收视率则一度突破6%。该剧的重播和在其他地方电视台的二轮播出已经提上日程。
  《恰同学少年》央视热播 重读主席的中学作文
   2007-4-6 长沙晚报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为这一联语作了非常完美的诠释。毛泽东求学时 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可谓俊彩星驰,人才辈出。剧中多次展现了杨昌济、袁吉六等老师高度赞赏毛泽东作文的场景。可惜那些作文都湮没在了遥远的历史烟尘中,人们已无法目睹它们的庐山真容。但我们却能从毛泽东考入一师前写的一篇作文中,管窥到他当年的才藻。
  
   1912年,湖南省立一中(今长沙市一中)始建,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在普通(科)一班读了一个学期。在就读的这个学期里,他写了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文稿。原件现藏中央档案馆。
  
   毛泽东的这篇短文,受到了当时的国文教员柳潜(湘阴人,前清秀才)的极力赞誉“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并作了如下评语:“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点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这位前清秀才无疑也具有爱国爱民思想,对少年毛泽东肯定具有一定的影响。柳潜先生的预言,竟然非常灵验,可见老师自己也是“目光如炬”,极具远见卓识。
  
   毛泽东文中的“三叹”乃有感而发。法令本来是为人民谋求幸福的。老百姓惟恐不颁布好法令或虽颁布而不实行、不生效。他们自然会竭尽全力维护这样的法令,岂有不信之理?如果法令本身不好,不但不能使人民得到幸福,还会使人民担心其产生的危害,老百姓自然也会竭力阻止这样的法令施行,你要他们相信也是绝不可能的事。这本是国家、百姓、法令三者之间的正常关系。而商鞅却不得不先演出“徙木立信”的一幕,这说明当时这三者关系是不正常的,怎不令人感叹?
  
   【原作】
  
   商鞅徙木立信论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国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

《恰同学少年》为什么这样红
  
    ■李北陵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刚刚播完。据悉,该剧开播时并不引人注目,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收视率越走越高。
  
    网上,更是好评如潮:有论者评价,《恰同学少年》“看得人眼前一亮”;有论者称道,《恰同学少年》是“有史以来最有水平的内地青春剧”;有观众在网上发帖称,从《恰同学少年》“看到了中国内地青春剧的希望”。
  
    《恰同学少年》为什么这么红?笔者以为原因主要有五:
  
    其一,在还原历史、还原细节、还原人物的理念下,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青年的学习生活和青春岁月。剧中毛泽东、蔡和森光着脚丫打球,脱光衣服下河游泳,跟着女生学跳舞……让观众能够以一种平视而非仰视的目光,看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初离乡土、不谙世事的那群青年,如何成长为中华一代英才。这或许正是该剧最吸引观众之所在。
  
    其二,主要演员未用特型演员,剧中演员大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平均年龄只有22岁。惟其因为演员们是初出茅庐,形象让人感到非常新鲜。他们既没有过往表演模式的束缚,也无名气的负累,表演发自内心而又格外动真,自能获得观众认可。
  
    其三,风格青春、纯真、向上,剧中的这批年轻人,志存高远,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激情,很容易引观众联想,回想起自己“恰同学少年”时,由此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四,在“求学育人”的主题思想下,塑造了孔昭绥、杨昌济等一批好老师,他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体现了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和参照作用。这种办学理念的付诸实施,正是毛泽东、蔡和森等优秀青年成长的条件。
  
    其五,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笔者以为,剧中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那批优秀青年,至少在两个方面为当今青少年树立了榜样:一是积极向上,珍惜人生的生活态度。剧中,毛泽东那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们的高度认可。湖南一师学生自己评选优秀,定出的五个方面标准,更凸显了至善至美的人生追求。二是刻苦求学,努力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剧中的青年学子们,以博览群书为荣,不但熟读经典,而且涉猎广泛。从学生个个能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集体研读西方哲学经典;从与军阀智斗换书,到假期游学拜师、在大街上摆摊代写对联,无不体现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要积累。而这种积累,今天的青少年尤其稀缺。
  
    尽管也有人批评,《恰同学少年》“造型过于时尚”,“新人表演生涩”,但我以为这不足以否定该剧的成功。青少年的较量,就是国家间未来的较量。《恰同学少年》收视率走高的背后,是国人对未来的期待。愿中国年轻一代能够从《恰同学少年》中汲取人生向上的动力。

--------------------------------------------------------------------------------

--  作者:joonzi
--  发布时间:2007-4-11 13:46:53

--  
 等我续帖的各位朋友,对不起,让你们久等了。
  我也没想到,我这么个闲人马大姐,竟会突然地忙起来——
  平素我的确是闲人,每日里种菜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譬如豌豆为啥不结豆荚,葡萄架子怎么被虫蛀了之类,便是我最大的烦恼了。虽说也有个单位,但同事见了我,都是用“好久不见”、“这半年在忙什么”之类的话打招呼的。
  这两日却大不同,冷板凳突然变了热锅灶:
  《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报道了《恰》剧引起的强烈反响——这在电视剧行业算得破天荒,简直要赶上相当级别的全国性重要会议待遇了。
  上有动向,下必应和。
  于是台领导召见了。
  于是媒体记者一批批。
  市里、省里,自然也空前重视,一系列的宣传计划,都要启动——有哪个文化项目能连上《新闻联播》两次呢,这可是重大成果啊。
  昨天还收到通知,总局局长要召见主创人员,自然也包括本老狗,看架式,《恰》剧颇有荣升“反荧屏低俗”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榜样之势,续集创作也要提上日程。
  ……
  繁华初起,前程锦绣啊。
  我却不知怎么,反而觉出一丝落寞,觉出一丝不对味,感觉这繁华就在身边,我却有些融不进去。
  落寞中,也有一丝庆幸,庆幸自己幸亏有了一把年纪,头脑不至于随便发热了。
  罗嗦什么,今天还要打点行装,去叩谢天恩,抓紧时间续帖吧——

让我感觉不对味的,首先便是《新闻联播》的连续报道:反响如何强烈啊,大学生、中学生如何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了,开主题班会了,写心得体会了,各地的学生镜头前纷纷表态,要向伟人学习了……
  总而言之,思想教育见成效了。
  那弥漫的、老一套的宣传口吻里,我不禁要怀疑,如果我没看过这部剧,却先看了这两回宣传报道,只怕打死也不愿意去看这部电视剧了吧?
  《恰》剧为什么受到学生的普通欢迎,因为写剧本之初,我就知道,要启迪观众,先要打动观众,要打动观众,先要吸引观众。一部电视剧,光有一堆思想主题、文化含量、现实教育意义是毫无作用的,只有先在形式上迎合年轻人,他才会被吸引,吸引了他,剧中的情节、情感才能打动他,打动了他,他才会去感受你在剧中蕴藏的主题思想、现实意义,他才会主动地接受你想给他的启迪。
  过去的革命伟人题材影视剧还少吗?但那些“宣传品”为什么大都反而达不到宣传效果?因为创作者都有个共同的思路——他在写“伟人”,于是乎伟大光荣正确,于是乎高瞻远瞩成竹在胸,总之没有一处不伟大如神,下定决心就不能让你们凡夫俗子望其项背。
  当然创作者也知道这样离观众距离太远,他们的解决办法,是伟大够了,神乎其神够了之外,再添加一点凡人的东西——你看毛主席也跟警卫员分烟抽呢,多平凡啊——仿佛加上这点凡人气息,就抹平了与观众之间的鸿沟。
  “伟人身上也有凡人的气息”,这种招数是打不动观众的,因为骨子里他还是高不可攀的伟人,观众反正学不来做不到,只好敬而远之。
  所以动笔之初,我就很清楚,我要写的是凡人,我要忘掉这些大人物的后来,要让观众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攀的大人物,而是和今天的大学生们没有本质区别的普通学生。
  然后呢,随着剧情的发展,普通学生的身上,渐渐孕育伟人的未来。这种发展过程,不是玄女娘娘赐天书,不是得本九阴真经从此天下无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发生,只要观众本人努力,也能做到的,这样,观众才觉得没有距离感,才觉得可信,才发现伟人本来是凡人,他只是付出了常人理论上都能做到,只是我们没有真正付诸行动的努力而已。
  “每一个凡人的背后,其实都蕴藏着伟人的可能”,伟人与凡人没有鸿沟,这才是《恰》剧中的伟人形象,被青年学生们接受的原因,也是今天的青年们能因此得到启迪教育的根本所在。
  而摆在眼前的道理,《新闻联播》们就是学不会。
  可资一叹。
  那么,总局要求的续集呢?它还能保持我的“凡人本色”吗?
  在上上下下突然重视起来,一部电视剧被当成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武器的前提下,我不由得很怀疑。
  管他呢,反正我有我的一定之规,反正抢着揽这种重点项目的编剧大有人在,如果“续集”真的变了味,我大不了拱手让贤,回家继续种我的菜喽。

[[i]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09-4-13 20:52 编辑 [/i]].

小海豚妈妈 2009-4-11 13:19

非常好的一部电视剧.

小小老虎 2009-4-11 13:46

偶然中看过一集(同学们写对联换经费,给工人开扫盲班的),印象挺深的。
得去找出来,完整地看看。

[[i] 本帖最后由 小小老虎 于 2009-4-11 13:55 编辑 [/i]].

zhujinhua 2009-4-11 14:54

回复 2#小小老虎 的帖子

土豆网上有,可以直接看。.

小小老虎 2009-4-11 16:53

回复 3#zhujinhua 的帖子

谢谢!.

hahaha 2009-4-11 21:48

看过 ,喜欢的 。.

Cindytime 2009-4-12 15:24

准备买碟给女儿看呢!好看啊!.

koalamama 2009-4-13 12:55

看过,还不错,孩子也一起看了。并从中得到一个启发-----其实偏科也没什么大不了,要允许孩子不是门门课都优良。.

zhujinhua 2009-4-14 09:32

我觉得古文教育也非常重要

袁老师把毛泽东带入了经史子集的浩瀚世界,毛泽东此后的文风,无不受此影响。此前毛泽东唯崇拜梁启超.儿时的毛泽东更是对那些古文一点兴趣也没有.

所以文化的引导还是非常重要。毛泽东的父母是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入那个世界。袁老师欣赏青年毛泽东之才,可是他亦有缺憾,以至于作文分数越来越低……

……

我后来对剧中人物又都查了他们的真实考据,关于袁吉六老师,字仲谦。还是少见的名师啊。

毛泽东在一师真实遇到的老师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啊。而且他们对毛泽东又如此厚爱。造就这样一位世纪伟人,可是说,老师的功劳功不可没啊。

只可惜我们的孩子是很难遇到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只有靠自己尽点力吧。.

lifangliu 2010-3-6 15:21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先贤给教师的职业定位,就是说,教师不光是教授知识,他还要教给学生为人的至理,立身的品格,解答学生对知识、对生活、对一切的疑惑。三者之中,传道排第一,就是说,学生人格、品行、世界观的塑造,是教师的第一责任。”重温这些话。.

lifangliu 2010-3-6 15:21

准备好好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会按《恰同学少年》电视剧来实施教育吗?

Processed in 2 queries